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監測技術操作指南TOC\o"1-2"\h\u7015第1章環境監測技術概述 416281.1監測目的與意義 4282691.2監測技術發展歷程 4135311.3監測技術分類 414685第2章采樣與樣品預處理技術 5269782.1采樣方法及設備選擇 545802.1.1采樣方法 5233252.1.2設備選擇 5127732.2樣品預處理技術 5261482.2.1大氣樣品預處理 5286282.2.2水質樣品預處理 6120132.2.3土壤樣品預處理 6119912.2.4生物樣品預處理 6170002.3樣品保存與運輸 6115142.3.1大氣樣品 681642.3.2水質樣品 620422.3.3土壤樣品 6171942.3.4生物樣品 721875第3章大氣環境監測技術 7144573.1大氣污染物監測方法 7208553.1.1采樣方法 7207993.1.2分析方法 7324663.2自動監測系統 719913.2.1系統組成 7119173.2.2系統特點 7207923.3大氣顆粒物監測技術 7205923.3.1粒子計數法 7226733.3.2微量振蕩天平法 7154953.3.3光散射法 8129373.3.4光吸收法 8261153.3.5質譜法 822915第4章水環境監測技術 8107314.1水質監測方法 8312114.1.1采樣方法 8164984.1.2常規分析項目 868424.1.3特殊分析項目 8199574.2水質自動監測技術 8191984.2.1自動監測站建設 8145684.2.2自動監測設備 811594.2.3監測數據分析 9215714.3供水與排水監測技術 9136194.3.1供水監測 9107924.3.2排水監測 9111204.3.3突發事件監測 920690第5章土壤環境監測技術 9184095.1土壤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9174405.1.1采樣準備 995925.1.2采樣方法 9205215.1.3樣品處理 9127585.2土壤污染物監測方法 10158085.2.1非金屬污染物監測方法 10175695.2.2金屬污染物監測方法 10142925.3土壤質量評價方法 10285855.3.1單因子評價法 10227965.3.2綜合評價法 10232145.3.3風險評價法 102836第6章噪聲與振動監測技術 10199496.1噪聲監測方法 10280166.1.1噪聲監測概述 10271816.1.2噪聲監測儀器 11265816.1.3噪聲監測點位布設 11169456.1.4噪聲監測步驟 11277326.2振動監測技術 11268056.2.1振動監測概述 11204486.2.2振動監測儀器 11244226.2.3振動監測點位布設 1151056.2.4振動監測步驟 12303176.3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 1246906.3.1噪聲控制技術 12270166.3.2振動控制技術 1217507第7章輻射環境監測技術 12119817.1輻射監測方法 12269577.1.1采樣與測量 12195857.1.2輻射測量參數 12110077.1.3監測點位布設 13303777.2輻射監測設備與系統 1381737.2.1輻射監測設備 13313067.2.2輻射監測系統 13143107.2.3輻射監測設備校準與維護 13274997.3輻射防護與安全 13216307.3.1輻射防護措施 13297797.3.2輻射安全操作規程 1345707.3.3輻射應急處理 13224327.3.4輻射防護設施與個人防護裝備 1310988第8章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1310618.1生態環境遙感監測 14318258.1.1概述 14206628.1.2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 148908.1.3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方法 14264388.1.4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案例分析 14255448.2生物監測技術 14250918.2.1概述 1424878.2.2生態指示物種法 14292768.2.3生物傳感器技術 1411148.2.4生物監測技術案例分析 14268908.3生態環境評價方法 14122078.3.1概述 14285668.3.2指標體系構建 14242098.3.3評價方法 1517868.3.4生態環境評價案例分析 1526974第9章環境監測數據分析與處理 15154329.1數據質量控制 15282849.1.1數據審核 15193209.1.2質量控制指標 15154669.1.3數據剔除與替換 15270939.2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15227869.2.1數據預處理 15319029.2.2數據分析 15307379.2.3統計分析 15260669.3環境監測報告撰寫 168859.3.1報告結構 1682609.3.2報告內容 16105919.3.3報告撰寫要求 1628008第10章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 161879510.1新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161087810.1.1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 16810110.1.2遙感技術 162047410.1.3基因組學技術 171760910.2環境監測網絡與信息化 173005310.2.1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17541610.2.2環境監測數據共享與傳輸 171767210.2.3環境監測信息化平臺建設 172358410.3環境監測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展望 172613910.3.1完善環境監測標準體系 172050210.3.2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172286810.3.3強化環境監測質量控制 17287710.3.4推進環境監測法治建設 18第1章環境監測技術概述1.1監測目的與意義環境監測技術旨在對環境質量進行系統、連續的監測和評價,保證環境安全、生態平衡和人民群眾健康。其主要目的包括: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發覺環境問題,評估環境風險,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與實施。環境監測技術的意義在于:(1)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提高生活質量;(2)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維護生態平衡;(3)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1.2監測技術發展歷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1)起步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以手工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為主,監測項目有限,技術水平較低;(2)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監測項目逐漸增多,自動化程度提高,監測技術逐步完善;(3)成熟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監測技術體系日益完善,監測手段豐富多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1.3監測技術分類根據監測對象和監測方法的不同,環境監測技術可分為以下幾類:(1)水質監測技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污水等監測技術;(2)空氣質量監測技術:針對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包括固定源和移動源監測技術;(3)土壤污染監測技術:對土壤中污染物進行監測,評估土壤環境質量;(4)噪聲監測技術:對環境噪聲進行監測,評價噪聲污染狀況;(5)輻射監測技術:監測放射性物質及電磁輻射,保障輻射環境安全;(6)生態監測技術: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監測,評估生態狀況;(7)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利用遙感技術獲取大范圍、快速、動態的環境信息;(8)環境應急監測技術: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進行快速監測,為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第2章采樣與樣品預處理技術2.1采樣方法及設備選擇環境監測的采樣工作是獲取可靠數據的基礎,合理的采樣方法及設備選擇。本節主要介紹不同環境介質中采樣方法的選擇以及相應的設備要求。2.1.1采樣方法(1)大氣采樣:采用泵吸法、恒流采樣法等方法,根據監測因子的不同,可選擇時間加權平均濃度采樣、濃度峰值采樣等。(2)水質采樣:包括瞬時采樣、定時采樣、自動在線采樣等。根據監測目的,可選用表層水采樣、深層水采樣、混合水采樣等方法。(3)土壤采樣:采用鉆孔法、挖掘法、重力柱法等方法。針對不同土壤層次和監測項目,可選擇不同采樣深度和采樣量。(4)生物樣品采樣: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樣品。根據生物種類和監測需求,可采取活體采樣、組織采樣、糞便采樣等方法。2.1.2設備選擇(1)大氣采樣設備:包括采樣泵、流量計、采樣袋、采樣瓶等。設備需具備穩定的功能,滿足采樣流量和采樣時間的要求。(2)水質采樣設備:包括采水器、自動采樣器、水質監測儀器等。設備要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防污染功能。(3)土壤采樣設備:包括鉆機、挖掘工具、采樣器等。設備需滿足采樣深度和采樣量的要求,同時保證樣品的完整性。(4)生物樣品采樣設備:包括解剖工具、采樣針、采樣管等。設備要求無菌、無污染,保證生物樣品的可靠性。2.2樣品預處理技術樣品預處理是提高分析結果準確性的關鍵步驟。本節主要介紹不同環境介質樣品的預處理技術。2.2.1大氣樣品預處理(1)過濾:去除顆粒物,如采用石英纖維濾膜、聚四氟乙烯濾膜等。(2)吸附:采用活性炭、分子篩等吸附劑,富集大氣中的有機物、金屬元素等。(3)冷阱捕集:利用低溫冷阱捕集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2.2.2水質樣品預處理(1)過濾:去除懸浮物,如采用玻璃纖維濾膜、聚醚砜濾膜等。(2)消解:采用硝酸、過氧化氫等消解劑,消解水樣中的有機物、無機物。(3)富集:采用萃取、固相萃取等方法,富集水樣中的目標物質。2.2.3土壤樣品預處理(1)干燥:采用低溫烘干、冷凍干燥等方法,降低土壤樣品的水分。(2)研磨:將干燥后的土壤樣品研磨至規定粒度,提高分析均勻性。(3)消解:采用硝酸、氫氟酸等消解劑,消解土壤中的有機物、無機物。2.2.4生物樣品預處理(1)勻漿:將生物樣品勻漿處理,提高樣品的代表性。(2)提取:采用有機溶劑、緩沖液等提取劑,提取生物樣品中的目標物質。(3)凈化:采用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方法,凈化提取液。2.3樣品保存與運輸樣品的保存與運輸是保證樣品質量的關鍵環節。以下為不同環境介質樣品的保存與運輸要求。2.3.1大氣樣品(1)采樣后立即將樣品送至實驗室,避免光照和高溫。(2)采用冷藏或冷凍方式保存,防止樣品揮發、分解。2.3.2水質樣品(1)采用清潔的采樣瓶,避免污染。(2)采樣后盡快分析,如需保存,可加入適量硫酸、鹽酸等保存劑。(3)冷藏或冷凍保存,防止微生物活動和化學變化。2.3.3土壤樣品(1)采用干燥、通風的容器保存,避免潮濕、污染。(2)密封保存,防止樣品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3)避免高溫、陽光直射,以免影響樣品質量。2.3.4生物樣品(1)采用無菌容器,避免微生物污染。(2)采樣后立即冷凍,防止生物樣品腐敗。(3)運輸過程中保持低溫,防止樣品反復凍融。第3章大氣環境監測技術3.1大氣污染物監測方法3.1.1采樣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大氣污染物采樣的常用方法,包括直接采樣、稀釋采樣和富集采樣等。直接采樣適用于濃度較高的污染物,稀釋采樣適用于濃度較低的污染物,而富集采樣則適用于極低濃度的污染物監測。3.1.2分析方法大氣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包括化學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化學分析法主要包括色譜法、光譜法和電化學法等;物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光散射法、光吸收法和粒子計數法等。3.2自動監測系統3.2.1系統組成自動監測系統主要包括采樣單元、分析單元、數據采集與傳輸單元、輔助設備四部分。采樣單元負責采集大氣污染物,分析單元對污染物進行分析,數據采集與傳輸單元將分析結果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輔助設備則為系統運行提供必要支持。3.2.2系統特點自動監測系統具有連續監測、實時傳輸、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等特點,能夠實現對大氣污染物的快速、準確監測。3.3大氣顆粒物監測技術3.3.1粒子計數法粒子計數法通過測量大氣顆粒物的數量濃度,對顆粒物進行分類和計數。該方法具有快速、靈敏、操作簡便等優點,適用于大氣顆粒物總量和粒徑分布的監測。3.3.2微量振蕩天平法微量振蕩天平法通過測量大氣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實現對顆粒物的監測。該方法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適用于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的監測。3.3.3光散射法光散射法利用顆粒物對光的散射作用,測量大氣顆粒物的濃度。該方法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大氣顆粒物監測。3.3.4光吸收法光吸收法通過測量顆粒物對光的吸收程度,計算大氣顆粒物的濃度。該方法適用于高濃度顆粒物的監測,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3.5質譜法質譜法通過對大氣顆粒物進行質譜分析,識別顆粒物的化學成分。該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等特點,適用于大氣顆粒物化學成分的監測。第4章水環境監測技術4.1水質監測方法4.1.1采樣方法在進行水質監測之前,首先需對水樣進行采集。采樣方法包括瞬時采樣和定時采樣兩種方式。瞬時采樣適用于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調查,而定時采樣則適用于長期監測。4.1.2常規分析項目水質監測的常規分析項目包括: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重金屬等。4.1.3特殊分析項目針對特定污染源和污染行業,還需對特殊分析項目進行監測,如有機污染物、農藥、石油類污染物等。4.2水質自動監測技術4.2.1自動監測站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應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建設,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4.2.2自動監測設備自動監測設備包括水質參數傳感器、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遠程控制系統等。設備應具備防水、防塵、抗腐蝕等功能,以保證長期穩定運行。4.2.3監測數據分析對自動監測設備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為水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4.3供水與排水監測技術4.3.1供水監測供水監測主要包括水源地監測、輸水管道監測和管網監測。監測項目包括微生物指標、化學指標、感官性狀等。4.3.2排水監測排水監測主要包括污水處理設施進出口監測、排水管網監測和排入自然水體的監測。監測項目包括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氮磷等污染物指標。4.3.3突發事件監測針對供水和排水系統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如泄漏、污染等,應采取快速監測和應急監測措施,保證供水安全和排水達標。第5章土壤環境監測技術5.1土壤樣品的采集與處理5.1.1采樣準備在進行土壤樣品采集前,需做好以下準備工作:(1)明確監測目的和對象,制定合理的采樣計劃;(2)收集相關資料,如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狀況、歷史污染狀況等;(3)準備采樣工具和設備,如鐵鍬、鏟子、樣品袋等;(4)培訓采樣人員,保證采樣操作規范。5.1.2采樣方法根據監測目的和土壤特性,選擇合適的采樣方法,主要包括:(1)隨機采樣:適用于土壤污染程度不明的區域;(2)系統采樣:適用于土壤污染程度相對穩定的區域;(3)重點采樣:針對已知污染源或疑似污染區域進行采樣。5.1.3樣品處理樣品處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樣品篩選:去除樣品中的雜質和異物;(2)樣品混合:將同一樣點采集的多個樣品進行混合,保證樣品的代表性;(3)樣品縮分:根據監測項目要求,將混合樣品進行縮分;(4)樣品保存:在規定條件下保存樣品,防止樣品污染和降解。5.2土壤污染物監測方法5.2.1非金屬污染物監測方法(1)常規污染物:采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方法進行監測;(2)有機污染物:采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等分析方法進行監測;(3)重金屬污染物: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熒光光譜等方法進行監測。5.2.2金屬污染物監測方法(1)總量監測:采用電熱消解、高壓消解等方法進行樣品預處理,然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熒光光譜等方法進行監測;(2)形態監測:采用逐級提取法、連續提取法等方法對金屬污染物形態進行分析。5.3土壤質量評價方法5.3.1單因子評價法根據各監測項目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對土壤中各項污染物進行評價,確定土壤污染程度。5.3.2綜合評價法綜合考慮土壤中多種污染物的影響,采用指數法、模糊數學等方法對土壤質量進行綜合評價。5.3.3風險評價法結合土壤污染物的毒性、土壤特性、環境暴露途徑等因素,對土壤環境風險進行評價,為土壤修復和管理提供依據。第6章噪聲與振動監測技術6.1噪聲監測方法6.1.1噪聲監測概述噪聲監測旨在評估和控制環境中的噪聲污染,保證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本節主要介紹噪聲監測的基本方法。6.1.2噪聲監測儀器(1)聲級計:用于測量環境噪聲的聲壓級,根據國際標準IEC61672進行分類和校準。(2)頻譜分析儀:用于分析噪聲信號的頻率成分,有助于了解噪聲源的特征。6.1.3噪聲監測點位布設(1)根據監測目的和對象,合理選擇監測點位,保證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和可比性。(2)點位布設應遵循以下原則:a.覆蓋污染源、受體和敏感區域;b.考慮地形、地貌等因素;c.保證監測點位數量合理,便于數據分析。6.1.4噪聲監測步驟(1)現場調查:了解監測區域的環境特點、噪聲源和受體情況。(2)布設監測點位: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合理布設監測點位。(3)儀器校準:保證監測儀器功能穩定、準確可靠。(4)數據采集:按照監測計劃,進行連續或間歇性噪聲監測。(5)數據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得出結論。6.2振動監測技術6.2.1振動監測概述振動監測主要用于評估建筑物、設備等結構的健康狀況,防止因振動引起的損害。本節主要介紹振動監測的基本技術。6.2.2振動監測儀器(1)振動傳感器:包括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用于測量結構的振動參數。(2)數據采集器:用于接收振動傳感器信號,進行數據存儲和處理。6.2.3振動監測點位布設(1)根據監測目的和結構特點,合理選擇監測點位。(2)點位布設應遵循以下原則:a.覆蓋結構的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b.考慮結構的對稱性和振動特性;c.保證監測點位數量合理,便于數據分析。6.2.4振動監測步驟(1)現場調查:了解監測對象的結構特點、振動源和受體情況。(2)布設監測點位: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合理布設監測點位。(3)儀器校準:保證監測儀器功能穩定、準確可靠。(4)數據采集:按照監測計劃,進行連續或間歇性振動監測。(5)數據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得出結論。6.3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6.3.1噪聲控制技術(1)源頭上減少噪聲排放:采用低噪聲設備、優化生產工藝等。(2)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影響:設置隔音屏、吸聲材料等。(3)受體保護:合理規劃布局,避免噪聲敏感區域受到污染。6.3.2振動控制技術(1)源頭上減少振動排放:優化設備布局、采用減振材料等。(2)傳播途徑上降低振動影響:設置減振隔離、加固結構等。(3)受體保護:對建筑物、設備等進行定期檢查,發覺振動問題及時處理。通過以上噪聲與振動監測及控制技術,有助于提高環境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第7章輻射環境監測技術7.1輻射監測方法7.1.1采樣與測量輻射環境監測的首要步驟是進行輻射采樣與測量。該過程包括對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進行定量分析,以及對輻射水平的測量。監測方法主要包括現場快速監測和實驗室詳細分析。7.1.2輻射測量參數監測輻射環境時,主要關注的參數包括空氣吸收劑量率、地表污染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活度濃度等。還需對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等不同類型的輻射進行鑒別和測量。7.1.3監測點位布設根據監測目的和區域特點,科學合理地布設監測點位。點位布設應遵循代表性、可比性、連續性原則,保證監測結果能真實反映輻射環境狀況。7.2輻射監測設備與系統7.2.1輻射監測設備輻射監測設備主要包括便攜式輻射監測儀器、在線輻射監測系統、實驗室分析儀器等。各類設備應根據監測需求進行選型,保證其功能穩定、準確度高。7.2.2輻射監測系統輻射監測系統由輻射監測設備、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數據處理與分析系統等組成。系統應具備實時監測、遠程數據傳輸、自動報警等功能,以提高輻射環境監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7.2.3輻射監測設備校準與維護為保證輻射監測設備的準確性,定期進行校準和功能檢測是必要的。同時要加強對設備的維護保養,保證設備長期穩定運行。7.3輻射防護與安全7.3.1輻射防護措施輻射防護的主要目標是降低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監測人員應采取合理的防護措施,包括距離防護、時間防護、屏蔽防護等,降低輻射暴露劑量。7.3.2輻射安全操作規程制定輻射安全操作規程,對輻射監測人員進行安全培訓,保證監測過程中嚴格遵守規程,防止輻射的發生。7.3.3輻射應急處理建立輻射應急預案,提高應對輻射的能力。一旦發生輻射,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人員安全,減輕環境影響。7.3.4輻射防護設施與個人防護裝備合理配置輻射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裝備,如防護服、防護眼鏡、防護手套等。在輻射監測過程中,監測人員應正確使用防護裝備,保證自身安全。第8章生態環境監測技術8.1生態環境遙感監測8.1.1概述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是利用遙感技術獲取地表生態環境信息的一種手段。本章主要介紹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的基本原理、技術方法及實際應用。8.1.2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本節主要闡述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遙感數據的獲取途徑、數據處理方法,包括數據校正、圖像增強、信息提取等。8.1.3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方法本節介紹常用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方法,如植被指數、水文指數、生態質量指數等,以及這些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8.1.4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案例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展示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效果。8.2生物監測技術8.2.1概述生物監測技術是利用生物體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指示性,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和評價。本節簡要介紹生物監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分類。8.2.2生態指示物種法本節介紹生態指示物種法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8.2.3生物傳感器技術本節介紹生物傳感器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包括生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分類和優缺點。8.2.4生物監測技術案例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分析,闡述生物監測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價值。8.3生態環境評價方法8.3.1概述生態環境評價是通過對生態環境現狀、變化趨勢和潛在風險的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本節簡要介紹生態環境評價的基本概念、類型和評價流程。8.3.2指標體系構建本節介紹生態環境評價中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方法和具體案例。8.3.3評價方法本節介紹常用的生態環境評價方法,如綜合指數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并分析這些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優缺點。8.3.4生態環境評價案例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展示生態環境評價方法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效果。第9章環境監測數據分析與處理9.1數據質量控制9.1.1數據審核在進行環境監測數據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嚴格審核。審核內容包括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對于存在疑問或異常的數據,應進行核實和修正。9.1.2質量控制指標建立相應的質量控制指標,對監測數據的質量進行評估。質量控制指標包括但不限于:準確度、精密度、檢出限、測定下限、數據有效性和代表性等。9.1.3數據剔除與替換對于無法修正或修正后仍存在問題的數據,應進行剔除。在保證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對于缺失數據可采用插值、均值等方法進行替換。9.2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9.2.1數據預處理對審核合格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清洗、數據轉換、數據歸一化等。預處理目的是消除數據中的噪聲和異常值,提高數據質量。9.2.2數據分析采用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趨勢分析等。通過數據分析,挖掘數據中蘊含的信息,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9.2.3統計分析運用統計學方法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包括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有助于揭示環境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環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9.3環境監測報告撰寫9.3.1報告結構環境監測報告應包括以下部分:封面、摘要、目錄、正文、附件和附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監測背景、監測目的、監測方法、監測結果、數據分析與評價、結論與建議等。9.3.2報告內容(1)監測背景:簡要介紹監測區域的環境狀況、污染源分布及監測項目等。(2)監測目的:明確監測任務的目標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青年志愿者合作協議書
- 租賃協議終止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居間服務傭金合同書
- 運輸公司勞動合同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房屋租賃權轉讓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版買賣辦公用品合同范例
- 二手車買賣三方合同書正規范例二零二五年
- 土地合同書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耐堿玻璃纖維無捻紗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離合器式螺旋壓力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三軸攪拌樁安全操作規程
- 第十套廣播體操教案
- 南京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招聘網絡與新媒體教師模擬備考預測(自我提高共1000題含答案解析)檢測試卷
- GB/T 629-1997化學試劑氫氧化鈉
- GB/T 3785.3-2018電聲學聲級計第3部分:周期試驗
- 焦化廠生產工序及工藝流程圖
- optimact540技術參考手冊
- 第一章電力系統仿真軟件介紹課件
- 產品QC工程圖 (質量保證工程圖)Excel表格
- 人民醫院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規劃
- 電氣平行檢驗用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