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人物傳記類《三國志》(新高考八省聯考區適用)_第1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人物傳記類《三國志》(新高考八省聯考區適用)_第2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人物傳記類《三國志》(新高考八省聯考區適用)_第3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人物傳記類《三國志》(新高考八省聯考區適用)_第4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人物傳記類《三國志》(新高考八省聯考區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國志》未命名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于官渡。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涂炭,而校計甲兵,惟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于時賓客皆伏失色。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于游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于天。”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征事。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于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③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節選自《三國志·崔琰傳》)[注]①翳:裝箭的器具。②褶:騎服。③五官將:即五官中郎將,這里指代曹丕。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于官渡B.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于官渡C.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于官渡D.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于官渡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祖,帝王廟號,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于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的。B.別駕,漢朝設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轄境時,別駕乘驛車隨行,因而得名。C.干戈,本來是類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為戰爭。D.露板,亦作“露版”,這里指不緘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說明崔琰的公正無私。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崔琰能文能武,才華出眾。年少時喜愛擊劍,熱衷武事。長大后,他發奮讀書,研讀《論語》、韓詩,后隨名師學習,戰亂發生后才被迫停止。B.崔琰剛直敢言,體恤民生。曹操占據冀州后,先考察戶籍,計算軍隊數量。崔琰指責他不關心民生疾苦,辜負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C.崔琰盡職盡責,忠于職守。他告誡曹丕不要沉溺于個人享樂,而應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國的道理,毀棄游樂的東西,不要讓大家失望。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雖然曹操內心已經認定曹植為太子,可崔琰依然堅持禮制要求,公開建議曹操讓曹丕繼承正統,為此甚至不惜一死。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5.曹操任冀州牧,打算在冀州召集軍隊,崔琰進諫認為這樣做會讓冀州百姓失望,曹操當面向他道歉,為什么在場的賓客都低下了頭,大驚失色?請結合對名著《三國演義》的閱讀,簡要說明。【答案】1.A2.C3.D4.(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賊盜強寇到處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離開家鄉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彈琴讀書的方式來自我消遣。(2)曹操征討并州,留下崔琰在鄴下輔佐文帝(曹丕)。世子依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放在追逐獵物上。5.曹操為人苛忌,生性多疑,不允許別人“負”于他。崔琰敢于直言勸諫,當面指責曹操,雖然符合大義,忠誠為國,表面上也被曹操接受,但是暗地里卻觸犯了曹操,讓好猜疑的曹操失去了顏面,心生厭惡,所以群臣為此大驚失色,擔心崔琰由此被殺。【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確定“黎陽、延津、許(許昌)、官渡”為地名。“黎陽次于延津”為主謂句式,“次”為駐扎,駐扎在延津的主語不可能是地名,因此排除CD。“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崔琰對袁紹的規勸,希望他鎮守疆界,做好臣子該做的事,主語不能是“許民”,故“不如”前必須斷開,排除B。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C.“本來是類似矛的武器”錯誤。“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戈”是類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后來引申為戰爭。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雖然曹操內心已經認定曹植為太子”錯誤,由原文“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于外”可知,曹操內心并未認定曹植為太子,而是遲疑不決。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經;“而”,連詞,表轉折;“以琴書”,用琴書。(2)“傅文帝于鄴”,狀語后置,在鄴下輔佐文帝;“易”,變換;“志”,志趣。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以及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根據《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我們會發現曹操是一位嫉賢妒能、生性多疑、兇狠狡詐的亂世梟雄。在文中,崔琰當著眾人的的面指責曹操,而曹操“改容謝之。”也就是他向崔琰道歉,由曹操的多疑、善妒的性格可知,這只是表面的道歉,其實已經觸犯了曹操,故眾人擔心崔琰會受到懲處。參考譯文: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年少時性格樸實,不善言辭,喜好擊劍,熱衷于武事。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開始感奮努力,研讀《論語》、韓詩。到了二十九歲時,就結交公孫方等人,到鄭玄門下求學。學習不到一年,徐州黃巾軍攻占北海,當時糧食供應匱乏,鄭玄就停學辭退了各位學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賊盜強寇到處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離開家鄉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彈琴讀書的方式來自我消遣。大將軍袁紹聽說后征召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斗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借這樣的士兵取得勝利。’現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尸骸,以顯示您憂傷百姓疾苦的愛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紹讓崔琰做了騎都尉。后來袁紹出兵作戰到黎陽,駐扎在延津,崔琰又規勸說:“天子現在許昌,百姓希望支持順從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謹守治境,盡到臣子的職責,使自己境內得到安寧。”袁紹卻不聽從,于是在官渡大敗。太祖(曹操)擊敗袁紹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擔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戶籍,可以得到三十萬軍隊,所以這是一個大州啊!”崔琰回答說:“目前天下分崩,九州離析,袁譚、袁尚兄弟相互征戰,冀州百姓暴骨荒野。還沒聽說王師的仁聲先到,慰問百姓了解民俗,把人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卻去計算可招募的軍隊數量,只把這看作首要的事情,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立刻表情一變,向他道歉。當時在場的賓客都低下了頭,大驚失色。曹操征討并州,留下崔琰在鄴下輔佐文帝(曹丕)。世子依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放在追逐獵物上。崔琰上疏規勸說:“我聽說沉溺在出游打獵之中,是《尚書》所戒止的,魯隱公到棠地觀看捕魚,《春秋》譏諷了他。世子應該遵循正道,謹慎地端正自己的行為,思考治理國家的高明謀略。希望您燒毀射獵用具,舍棄行獵服裝,來滿足人們的期望,不要讓老臣得罪上天。”曹操為丞相時,崔琰又擔任東西曹掾屬征事。魏國剛建立時,授任崔琰為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臨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心中也猶豫不決,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訪意見。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開回應說:“聽說《春秋》大義,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加上五官將(曹丕)仁厚孝順聰明,應該繼承正統。我誓死堅持這種意見。”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認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貴,贊嘆不已,提拔他擔任中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李恢字德昂。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后貢恢于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託名郡使,北詣先主,遇于綿竹。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以功曹書佐主簿后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雋,雍闿跋扈于建寧,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雋,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于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于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后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鈅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節選自《三國志·李恢傳》)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B.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C.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D.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督郵,始置于西漢中期,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B.薨,古代稱諸侯或大官的死為“薨”,也用于稱皇帝的高等級妃嬪或封王的貴族之死。C.丞相,古代官名,三國以后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多由一人擔任。D.南夷,舊指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我國對少數民族還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之稱。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恢富有遠見,行事機敏果斷。李恢聽說劉備轉道攻打劉璋,預見到劉備必勝,就假托郡中使者的名義,改變原來的行程,向北去拜見劉備。B.李恢聰敏機智,善于使用計策。劉備去世后,叛賊紛起,李恢跟隨諸葛亮征討叛賊時,各縣糾合,李恢身陷敵圈,后巧用計謀,沖破包圍。C.李恢毛遂自薦,深受先主器重。庲降都督鄧方去世,先主問李恢代替的人選,李恢推薦自己,正好與先主心意相符,體現了先主的器重。D.李恢多次征戰,戰功十分顯赫。平定南方的戰役中,李恢軍功占多數,被封為漢興亭侯;其后又親自討伐南方少數民族反叛者,取得輝煌戰績。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2)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10.被困昆明時,李恢面對的形勢怎樣?他又是使用什么方法突出重圍的?請簡要說明。【答案】6.B7.D8.B9.(1)況且圣明的君主在上,那么臣子會盡量報答,所以先零一戰,趙充國說“沒有人比得上老臣我”。(2)(李恢)將他們的首領遷移到成都,從叟族、濮族中征取耕牛、戰馬、金、銀、犀角、皮革作為賦稅,補充接續軍用物資,這時的軍需費用沒有缺乏過。10.形勢:敵多我少,又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消息。突出重圍的方法:李恢欺騙南人說要與他們共同謀劃,南人聽信后包圍監守松懈,李恢乘勢攻擊,大敗敵人。【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作答此題可運用排除法。先通讀語段,把握畫波浪線句子的大致內容,再利用句式、標志詞等來判斷。“先主嘉之”語意完整,“從至洛城”前面省略了主語“李恢”,因此“從”是李恢的行為,要與“至洛城”相連,“從”前應斷開,排除A、C兩項。“既定”的主語是“成都”,“成都”前斷開,排除D項。句意:劉備贊許李恢,他跟隨劉備到洛城,劉備派遣李恢到漢中結交馬超,馬超于是遵從命令(歸附)。成都平定后,劉備兼任益州牧,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來被逃亡的罪人誣告,檢舉李恢圖謀反叛,官吏逮捕李恢送交劉備。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東夷、西狄、南蠻、北戎”錯誤,應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李恢跟隨諸葛亮征討叛賊”錯,根據文中的“丞相亮南征,先由越雋,而恢案道向建寧”可知,李恢與諸葛亮是兵分兩路征伐的。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夫”,況且;“盡情”,盡量報答;“是以”,因此,所以;“若”,比得上。(2)“豪帥”,猶首領;“賦”,征取……作為賦稅;“充繼”,補充接續;“乏”,缺乏。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第一問,題干中已明確了“被困昆明時”,因此可找到文中的“圍恢軍于昆明”,聯系語境,分析當時的形勢如何,由“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可得出答案。第二問,根據文中的“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于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可知,李恢用了計謀,假意與南人商議,使南人圍守松懈,從而乘機出擊,大敗敵人,突出重圍。參考譯文:李恢字德昂。他做過郡中的督郵,他的姑父爨習任建伶縣縣令,有犯法的事,李恢因爨習的事獲罪被免去官職。太守董和認為爨習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平息并阻止了這件事。后來薦舉李恢到州府任職,(李恢)登程還沒有到州府,聽說劉備從葭萌回頭攻打劉璋。李恢知道劉璋必定失敗,劉備必定獲勝,于是假托郡中使者的名義,向北去拜見劉備,在綿竹相遇。劉備贊許李恢,他跟隨劉備到洛城,劉備派遣李恢到漢中結交馬超,馬超于是遵從命令(歸附)。成都平定后,劉備兼任益州牧,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后來被逃亡的罪人誣告,檢舉李恢圖謀反叛,官吏逮捕李恢送交劉備。劉備知道事情不是這樣,反而升任李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去世,劉備問李恢:“誰可以接替鄧方?”李恢回答說:“人的才能,各有長短,所以孔子說‘君子用人的時候根據人的才能’。況且圣明的君主在上,那么臣子會盡量報答,所以先零一戰,趙充國說‘沒有人比得上老臣我’。臣私下不自量力,愿陛下明察。”劉備笑著說:“我的本意,也已經是在考慮你了。”于是任李恢為庲降都督,授予他符節,兼任交州刺史,駐扎在平夷縣。劉備去世,高定在越嶲放縱,雍闿在建寧獨斷專行,朱褒在牂牁叛變。丞相諸葛亮征伐南方,先經過越嶲,而李恢取道奔向建寧。各縣大規模相互集合,在昆明包圍李恢的軍隊。當時李恢的兵少而敵人(數量)成倍,又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消息,欺騙南方的人說:“官軍糧食用盡,想計劃撤退回去,我們之中的人長時間離開家鄉,如今才得以返還,(假如)不能返回北方,就打算回來與你們共同謀劃,因此把實情告訴你們。”南方的人聽信了這些話,所以包圍監守松懈。于是李恢攻擊,大敗敵人,追擊敗敵,向南到槃江,向東和牂牁連接起來,與諸葛亮的聲威氣勢相互連接。南方平定,李恢的軍功占多數,被封為漢興亭侯,加封安漢將軍。后來軍隊返回,南方少數民族再次反叛,殺害鎮守的將領。李恢親自前往討伐,鏟除干凈壞人,(李恢)將他們的首領遷移到成都,從叟族、濮族中征取耕牛、戰馬、金、銀、犀角、皮革作為賦稅,補充接續軍用物資,這時的軍需費用沒有缺乏過。建興七年,因為交州歸屬東吳,解除李恢交州刺史的職務,又兼任建寧太守,返回居住在本郡。(李恢后來又)遷居漢中,建興九年去世。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嬸夫鄧當。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孫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邱將。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關羽結好。后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權聞之,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槽,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蒙入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遞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荊州遂定。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后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內殿。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救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節選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B.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C.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D.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啫/夜不能寐12.下列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建業,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是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B.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歲的老人。后來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稱為“耆老”。C.孤,與李密的《陳情表》中“祖母劉憫臣孤弱”中的“孤”語意相似,都有“勢單力薄”的意思。D.赦令,古代帝王在登基、立太子、打勝仗或者自然災害等情況下以施恩為名發布的減免罪刑或賦役的命令。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呂蒙從征黃祖,勇斬陳就。隨征黃祖,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親手斬下陳就頭顱,將士乘勝攻克其城。戰后論功,孫權認為此戰成功在于蒙斬陳就。B.呂蒙盡心籌謀,誘敵信之。呂蒙初至陸口,表面廣施恩義,交好關羽;羽討樊城留備兵,呂蒙即與孫權密謀以治病為名分兵回建業,誘使關羽撤兵。C.呂蒙白衣渡江,智取南郡。呂蒙伏精兵于大船,著白衣于船工,晝夜兼程,盡俘關羽所設江邊哨所;入據南郡,撫慰將士,約法軍中,存恤老者。D.呂蒙居功不傲,克己儉約。南郡之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賞賜豐厚,呂蒙固辭金錢;生前所得金寶諸賜,令待其死后全部還給朝廷,喪事要簡約。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2)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15.孫權論及呂蒙,說他“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請結合文本加以說明,【答案】11.C12.C13.C14.(1)黃祖聽說陳就被殺了,就棄城逃跑,兵士們追擊并捉到了他。(2)于是(呂蒙)對外宣稱自己病重,孫權就公開發了一道命令,把呂蒙從前線召回,實際是暗中施計謀誘使讓關羽上當。15.入據南郡,約束下屬不允許騷擾百姓,索取財物;下屬取百姓一物,不徇私情,含淚斬殺,震懾軍中,從此道不拾遺,令行禁止。【分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本句意為:不時需要針灸治療,孫權為之感到悲傷凄切。想多去看望幾次,又恐怕影響他的休息,只好在墻壁上挖個小洞偷偷地看,見到呂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即喜形于色,回頭對左右的人又說又笑,否則就嘆息至夜晚也不能睡著。“常”修飾“穿壁瞻之”,中間不應斷開,排除BD。“左右”是“顧”的賓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A。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與李密的《陳情表》中‘祖母劉憫臣孤弱’中的‘孤’語意相似”錯誤,此處的“孤”是指因喪父而孤獨弱小。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C.“撫慰將士”錯誤,原文是“蒙入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應該是撫慰將士們的家屬,而不是撫慰將士。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關鍵字詞的正確翻譯:(1)聞:聽說。委:放棄。禽:通“擒”,捉拿。(2)遂:于是。病篤:病重。露檄:公開發命令。陰:暗中。圖計:施展計謀。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指他率領軍隊,能“令行禁止”,從全文來看,“蒙入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遞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他約束軍中之人不準騷擾關羽將士的家屬,索要財物;面對麾下士兵所犯取百姓物品之事,盡管是同鄉,且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但他依然忍痛斬之以明軍紀,從而震懾軍隊,再無違紀。可見他能做到“令行禁止”。參考譯文: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人。少年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幾年后,鄧當去世,張昭舉薦呂蒙代替鄧當,任命為別部司馬。呂蒙跟隨孫權征討黃祖,黃祖命令都督陳就率領水軍迎戰。呂蒙率領前鋒親自將陳就斬首,將士們乘勝進攻黃祖的城池。黃祖聽說陳就被殺了,就棄城逃跑,兵士們追擊并捉到了他。孫權說:“這次戰事的成功,是由于先斬獲了陳就。”于是晉升呂蒙為橫野中郎將。等到呂蒙代替魯肅,剛到陸口,在表面更加仁愛篤實,和關羽交好。關羽去討伐樊城,留下一部分人馬防守公安和南郡。呂蒙上書給孫權:“關羽去征討樊城,又留下了許多人馬防守,怕我會襲擊他的后方。我平日有病,希望您以我治病為名撥出一部分隊伍跟我回建業。關羽聽到這一消息,一定會抽調守備部隊,全力進攻襄陽。這時,我軍就可以在乘船晝夜西上,襲擊蜀國的空城,南郡即可奪取,關羽也可擒獲。”于是(呂蒙)對外宣稱自己病重,孫權便順水推舟,公開發了一道命令,把呂蒙從前線召回,實際是施寂計謀誘使讓關羽上當(撤回防備呂蒙進攻的守軍)。關羽果然上當,調出守南郡的部隊奔赴樊城。孫權聽說后,立即出發,先派呂蒙在前,把精兵埋伏在船里,讓人身穿白衣,裝作商人,晝夜兼行,到關羽設置在長江邊上的關卡伺機行動,悄悄把守關卡的捉住捆綁起來,關羽一點都不知情。呂蒙順利地到了南郡,守城的士仁、糜芳等人都投降了。呂蒙入城后,對于關羽及其他將士的家屬撫慰關心備至,并下令軍隊不準去騷掠這些人家,不能索要任何財物。呂蒙部下一個兵士,是汝南人,拿了居民家一個斗笠,用來覆蓋鎧甲,鎧甲雖然是公物,呂蒙還是認為他犯了軍令,不能夠以同鄉的關系而廢除法令于是流著淚殺了他。于是軍中震驚,道路上有什么丟棄的東西,都沒人敢撿取。呂蒙早晚讓親近的將士慰問撫恤老人,問他們缺少什么,生病的看病給藥,挨餓受凍的送衣送糧。那時正當孫權追到,關羽知道自己勢單力薄,(不能硬敵),于是就撤退到麥城,向西到了漳鄉,眾人都拋棄關羽而投降,荊州因此被平定。任命呂蒙為南郡太守,封為孱陵侯,賜給他一億錢,五百斤黃金,呂蒙堅決推辭了金錢賞賜,孫權不允許。封爵還未下達,恰逢呂蒙生病,孫權當時在公安,把他迎接過來安置在內殿。不時需要針灸治療,孫權為之感到悲傷凄切。想多去看望幾次,又恐怕影響他的休息,只好在墻壁上挖個小洞偷偷地看,見到呂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即喜形于色,回頭對左右的人又說又笑,否則就嘆息至夜晚也不能睡著,病好了一點,就為他下了赦免天下之令,群臣全都來慶賀。后來又變得嚴重了,孫權親自前來看望,命令道士在星辰下為他請命。四十二歲,于是在內殿去世。呂蒙沒死的時候,把得到的金銀財寶都放在府第里藏著,命令主事的人(管家)到他死的那天都還給國庫,喪事要辦得簡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也。先時,郡人侯音反,眾數千人在山中為群盜,大為郡患。前太守收其黨與五百余人,表奏皆當死。豫悉見諸系囚,慰諭,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愿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清靜。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并護鮮卑。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仇敵,互相攻伐。素利違盟,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眾狄。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鈔軍前后,斷截歸路。豫乃進軍,去虜十余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去,行數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景初末,增邑三百。正始初,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征為衛尉。屢乞遜位,太傅司馬宣王以為豫克壯,書喻未聽。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稱疾篤。豫清儉約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匱。雖殊類,咸高豫節。嘉平六年,下詔褒揚,賜其家錢谷。(節選自《三國志·卷二十六》)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B.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C.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D.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余里僵尸蔽地/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狄,常指匈奴及鮮卑等長期在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與下文“胡人”所指相近。B.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蘇武曾“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C.邑,指諸侯封賜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卿、大夫家族有統治權,但沒有世襲權。D.漏盡,指刻漏已盡,表夜深或天將曉。與“漏斷”意相同,蘇軾有“漏斷人初靜”句。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田豫寬仁愛人,寬恕當死囚徒。他在群盜被前太守判處死刑之后,安慰勸告死囚,指明悔過自新之路后遣散了他們,郡內從此安寧無事。B.田豫智勇雙全,成功突圍殺敵。他在北狄內亂時,獨自率軍深入虜庭,被圍馬城時,設計迷惑敵人,最后出其不意,殺敵無數。C.田豫居功不驕,堅決稱病請辭。他以威名治邊有功,得到重用,但他認為年過七十還不告老請辭,就是罪人,以此表明辭職的決心。D.田豫清儉廉潔,家貧不貪錢物。他將獲得的賞賜分給將士們,將胡狄私下的饋贈,全都登記上交,從不私帶回家,得到一致認可。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仇敵,互相攻伐。(2)屢乞遜位,太傅司馬宣王以為豫克壯,書喻未聽。20.田豫為什么出兵救助素利?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答案】16.B17.C18.A19.(1)田豫認為(如果)少數部族結為一體,對中原不利。于是先設計離間他們,使他們自相成為仇敵,互相攻殺。(2)(田豫)多次請求辭職,太傅司馬宣王認為田豫年紀正壯,回復告訴他不允許。20.不愿看到各部兼并坐大,怕威脅中原;取信向朝廷投誠者,瓦解各部聯盟。最終重創敵軍,救助成功。【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田豫則率領精銳騎兵從北門沖了出來,擂鼓呼叫沖殺,兩面發起攻擊,出乎胡人意料,胡人慌亂逃散,都丟棄弓、馬匹徒步逃逃。田豫率兵追擊二十余里,胡人的尸體遍地都是。“鼓噪而起”是謂語,它的主語是“精銳”,意思完整,應在“鼓噪而起”后面斷開;“兩頭俱發”是偏正結構,“兩頭”是“從兩面”,是狀語,修飾“發”,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步走”是“棄弓馬”后的動作,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沒有世襲權”錯,有世襲權,世祿即世代享有爵祿。故選C。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太守判處死刑”說法錯。原文是“前太守收其黨與五百余人,表奏皆當死。豫悉見諸系囚,慰諭,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是“表奏皆當死”,不是“太守判處死刑”。故選A。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題得分點有:(1)“為一”,結為一體;“中國”,中原;“構離”,設計離間。(2)“遜位”,辭職;“克壯”,正值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