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_第1頁
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_第2頁
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_第3頁
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_第4頁
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操作規范匯編TOC\o"1-2"\h\u6770第1章環境監測與評估概述 4146981.1環境監測基本概念 4319441.2環境評估基本原理 4110231.3環境監測與評估的關系 427524第2章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5273852.1地表水環境監測 55222.1.1監測范圍與對象 5134952.1.2監測方法 5195882.1.3監測項目 5285012.1.4監測頻次與時間 569532.2空氣環境監測 587102.2.1監測范圍與對象 5227432.2.2監測方法 5212102.2.3監測項目 5182692.2.4監測頻次與時間 5185272.3土壤環境監測 6223082.3.1監測范圍與對象 6115582.3.2監測方法 6156432.3.3監測項目 6195792.3.4監測頻次與時間 6166602.4噪聲與振動監測 666092.4.1監測范圍與對象 6204662.4.2監測方法 61842.4.3監測項目 6308062.4.4監測頻次與時間 610584第3章環境評估方法與指標 6280833.1環境質量評估方法 6321803.1.1單項指標評估法 7196873.1.2綜合指數評估法 7241533.1.3模型評估法 7304203.2生態風險評估 7105233.2.1暴露評估 7144803.2.2效應評估 728223.2.3風險表征 7302303.3環境影響評估 778693.3.1環境影響識別與預測 7296163.3.2環境影響評價 889163.3.3環境保護措施 8315903.4環境健康風險評估 8122603.4.1劑量反應關系評估 8182353.4.2暴露評估 8216193.4.3風險表征 87681第4章環境監測設備與儀器 8278764.1監測設備選型與配置 8163874.1.1設備選型原則 834.1.2設備配置要求 8271004.2設備校準與維護 9278914.2.1設備校準 9100384.2.2設備維護 9239414.3儀器功能指標與檢測方法 9154274.3.1功能指標 9184914.3.2檢測方法 925640第5章環境監測數據處理與分析 9265115.1監測數據預處理 9214405.1.1數據清洗 9307665.1.2數據規范化 10110915.1.3數據整合 10241325.2數據統計分析 1059505.2.1描述性統計分析 1046345.2.2相關性分析 1078375.2.3時間序列分析 10303405.2.4空間分析 10226385.3數據可視化與報告編制 1040935.3.1數據可視化 10171135.3.2報告編制 1024005.3.3報告審查與提交 105482第6章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1070666.1質量保證體系 11283036.1.1建立質量保證體系的原則 11224816.1.2質量保證體系的基本內容 11321536.1.3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與維護 1140446.2質量控制方法 1156326.2.1采樣質量控制 11139936.2.2實驗室質量控制 11158266.2.3數據質量控制 1292436.3質量評估與改進 1262456.3.1質量評估 12140256.3.2改進措施 1222468第7章環境監測項目管理與實施 12303497.1監測項目策劃與組織 12293047.1.1項目目標與任務 1275737.1.2項目策劃 1221977.1.3組織架構 12265587.1.4資源配置 12312857.1.5風險評估與應對 13168057.2監測方案制定與執行 137137.2.1監測方法選擇 13320517.2.2監測點位布設 1320187.2.3監測頻次與周期 1381257.2.4監測設備與儀器 13326147.2.5監測人員培訓 13158527.2.6監測方案執行 13123657.3監測數據管理與歸檔 13153607.3.1數據收集與整理 13272217.3.2數據審核與質控 13156727.3.3數據存儲與備份 13297817.3.4數據共享與公開 1390567.3.5數據歸檔 1411788第8章環境評估報告編制與審查 14183828.1報告編制要求與格式 1424758.1.1編制環境評估報告應遵循以下要求: 1485378.1.2環境評估報告的格式如下: 14251948.2評估報告內容與結構 14263928.2.1評估報告內容應包括以下部分: 1484108.2.2評估報告結構如下: 15322238.3報告審查與審批 15253148.3.1報告審查: 15119868.3.2報告審批: 1519589第9章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化 15224219.1信息化建設與管理 1540609.1.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1522609.1.2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 15281449.1.3信息化管理體系 16282239.2數據采集與傳輸 16162169.2.1監測數據采集 16294849.2.2數據傳輸 16191399.3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 16290509.3.1信息系統設計 1684059.3.2信息系統開發 16257129.3.3信息系統應用 1612298第10章環境監測與評估法律法規與標準 171015510.1法律法規體系 17625710.2國家與地方標準 171902710.2.1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171804710.2.2地方環境保護標準 1730910.3行業規范與指南 182184110.3.1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182213310.3.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183175610.3.3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 182763110.3.4環境保護工程技術規范 18第1章環境監測與評估概述1.1環境監測基本概念環境監測是指對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進行系統觀察、測量和評價的過程,以掌握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為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和資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環境監測涉及大氣、水體、土壤、噪聲、輻射等多個領域,主要包括監測網絡構建、監測方法研究、監測數據收集與分析等環節。1.2環境評估基本原理環境評估是指依據環境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系統等方面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判斷環境狀況是否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環境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原理:(1)污染源識別:通過監測和分析,識別環境中存在的污染源及其排放特征。(2)環境標準制定:依據環境質量目標和污染物危害程度,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3)評價方法選擇:根據評價對象和目的,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如指數法、模型法等。(4)評價結果分析:對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提出環境保護措施和建議。1.3環境監測與評估的關系環境監測與評估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環境監測為環境評估提供基礎數據。環境監測通過連續、系統的觀察和測量,收集環境中各種因素的數據,為環境評估提供真實、準確的基礎信息。環境評估對環境監測具有指導作用。環境評估根據評價目標和要求,提出監測任務和監測方法,指導環境監測工作有序開展。環境監測與環境評估相結合,有助于全面了解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保護政策制定、污染源治理和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支持。環境監測與評估是環境保護的兩個重要環節,相互支持,共同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深入。第2章環境監測技術規范2.1地表水環境監測2.1.1監測范圍與對象地表水環境監測范圍包括我國內陸水體,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監測對象為地表水水質、水量及水文參數。2.1.2監測方法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及相關技術規范,采用現場快速監測、自動監測和實驗室分析等方法進行地表水環境監測。2.1.3監測項目監測項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重金屬等。2.1.4監測頻次與時間根據地表水體功能區劃、污染源狀況及環境保護要求,合理確定監測頻次和時間。一般而言,監測頻次為每季度至少1次,特殊時期需加密監測。2.2空氣環境監測2.2.1監測范圍與對象空氣環境監測范圍包括我國城市和鄉村區域,監測對象為空氣質量、污染源排放及氣象參數。2.2.2監測方法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相關技術規范,采用自動監測、手工監測和移動監測等方法進行空氣環境監測。2.2.3監測項目監測項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物等。2.2.4監測頻次與時間根據空氣質量功能區劃、污染源狀況及環境保護要求,合理確定監測頻次和時間。一般而言,監測頻次為每天至少1次,特殊時期需加密監測。2.3土壤環境監測2.3.1監測范圍與對象土壤環境監測范圍包括我國各類土壤類型,監測對象為土壤質量、污染狀況及生態環境。2.3.2監測方法依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18)及相關技術規范,采用現場采樣、實驗室分析和風險評估等方法進行土壤環境監測。2.3.3監測項目監測項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土壤pH值、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農藥殘留等。2.3.4監測頻次與時間根據土壤功能區劃、污染源狀況及環境保護要求,合理確定監測頻次和時間。一般而言,監測頻次為每兩年至少1次,特殊時期需加密監測。2.4噪聲與振動監測2.4.1監測范圍與對象噪聲與振動監測范圍包括城市、鄉村及特殊區域,監測對象為環境噪聲、工業噪聲、交通噪聲、建筑工地噪聲及振動。2.4.2監測方法依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及相關技術規范,采用現場監測、在線監測和實驗室分析等方法進行噪聲與振動監測。2.4.3監測項目監測項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等效連續聲級、噪聲頻譜、聲源識別、振動加速度等。2.4.4監測頻次與時間根據聲環境功能區劃、污染源狀況及環境保護要求,合理確定監測頻次和時間。一般而言,監測頻次為每季度至少1次,特殊時期需加密監測。第3章環境評估方法與指標3.1環境質量評估方法環境質量評估是對環境狀況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過程,以確定環境質量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紹以下環境質量評估方法:3.1.1單項指標評估法單項指標評估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環境指標,對環境質量進行評估。該方法計算簡單,易于理解,但可能忽略指標間的相互影響。3.1.2綜合指數評估法綜合指數評估法將多個環境指標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一個綜合指數,以反映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該方法能充分考慮各指標間的相互關系,評估結果更具全面性。3.1.3模型評估法模型評估法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模擬環境質量的變化過程,從而對環境質量進行評估。該方法適用于復雜環境系統的評估,但需要大量的數據和專業知識。3.2生態風險評估生態風險評估是對生態系統受到環境污染、生物入侵等風險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及其潛在損害進行評估的過程。以下為生態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3.2.1暴露評估暴露評估是通過分析風險因素在生態系統中的傳播、擴散和積累過程,確定生態系統受到風險因素影響的程度。3.2.2效應評估效應評估是對風險因素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的潛在影響進行評估,包括生物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層面的影響。3.2.3風險表征風險表征是將暴露評估和效應評估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生態風險的程度和可能性,為風險管理提供依據。3.3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是對規劃、政策、項目等活動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3.3.1環境影響識別與預測環境影響識別與預測是通過分析活動與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識別可能產生的影響,并預測這些影響的發展趨勢。3.3.2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是對識別和預測的環境影響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評估其嚴重程度和范圍。3.3.3環境保護措施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降低或消除不良環境影響。3.4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是對環境污染等因素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的過程。以下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3.4.1劑量反應關系評估劑量反應關系評估是通過研究污染物暴露劑量與人體健康效應之間的關系,確定污染物的健康風險。3.4.2暴露評估暴露評估是分析人體在不同環境下接觸污染物的途徑、頻率和持續時間,以確定暴露水平。3.4.3風險表征風險表征是將劑量反應關系評估和暴露評估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評估污染物的健康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第4章環境監測設備與儀器4.1監測設備選型與配置4.1.1設備選型原則環境監測設備的選型應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監測目的和要求,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2)適應監測場所和條件,具備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3)考慮設備的先進性、成熟性和經濟性,合理配置監測設備;(4)便于操作和維護,降低運行成本。4.1.2設備配置要求(1)根據監測項目、監測范圍和監測頻次,配置相應的監測設備;(2)保證監測設備功能指標滿足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要求;(3)配置必要的輔助設備和配件,保證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4)配置適當的備用設備,以應對設備故障或維修需求。4.2設備校準與維護4.2.1設備校準(1)定期對監測設備進行校準,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2)根據設備說明書和校準規范,制定校準計劃,明確校準周期和方法;(3)校準過程中應記錄校準數據,對校準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4)對校準不合格的設備,應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維修或更換。4.2.2設備維護(1)制定設備維護計劃,定期對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2)保證設備運行環境符合要求,防止設備受潮、受塵、受腐蝕等;(3)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發覺問題及時處理,防止設備故障;(4)對設備進行定期清潔,保證設備表面及內部無污染。4.3儀器功能指標與檢測方法4.3.1功能指標(1)準確度:指監測設備在規定條件下,測量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的偏差;(2)精密度:指監測設備在規定條件下,多次測量結果之間的離散程度;(3)穩定性:指監測設備在規定條件下,長時間運行功能的穩定程度;(4)響應時間:指監測設備從接收到監測信號到輸出穩定結果的時間。4.3.2檢測方法(1)根據監測項目,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2)遵循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要求,采用標準分析方法;(3)對檢測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影響因素進行控制,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4)定期對檢測方法進行驗證和更新,以適應監測技術的發展。第5章環境監測數據處理與分析5.1監測數據預處理5.1.1數據清洗在進行環境監測數據處理之前,首先應對原始監測數據進行清洗,包括去除異常值、填補缺失值、糾正錯誤數據等,以保證數據質量。5.1.2數據規范化對清洗后的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包括單位統一、量綱轉換、數據格式調整等,以便于后續統計分析。5.1.3數據整合將不同來源、不同時間段的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數據集,以便于綜合分析。5.2數據統計分析5.2.1描述性統計分析對預處理后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包括計算均值、方差、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等,以描述數據的分布特征。5.2.2相關性分析分析不同監測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以便了解各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5.2.3時間序列分析對監測數據的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包括趨勢分析、季節性分析等,以揭示環境質量的變化規律。5.2.4空間分析對監測數據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包括插值分析、空間變異分析等,以了解環境質量的空間差異。5.3數據可視化與報告編制5.3.1數據可視化利用圖表、地圖等手段對監測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包括折線圖、柱狀圖、散點圖、熱力圖等,以便直觀地展示環境質量狀況。5.3.2報告編制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結果,編制環境監測報告,內容包括監測數據概況、統計分析結果、可視化圖表等。5.3.3報告審查與提交對編制的環境監測報告進行審查,保證報告內容準確、完整、規范。審查通過后,將報告提交給相關部門或單位。第6章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6.1質量保證體系6.1.1建立質量保證體系的原則環境監測質量保證體系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和持續改進的原則。體系構建應全面覆蓋監測活動的各個環節,保證監測數據準確、可靠。6.1.2質量保證體系的基本內容(1)組織機構:明確質量保證部門的職責,設立專門的質量管理人員,負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工作。(2)質量政策:制定質量政策,明確質量目標,保證監測活動符合法律法規及客戶要求。(3)程序文件:制定質量保證程序文件,包括監測計劃、監測方法、儀器設備操作、數據管理等。(4)人員培訓與考核: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定期進行考核,保證人員素質。(5)設施與設備:配置滿足監測項目要求的設施和設備,保證設備功能穩定、準確可靠。(6)監測過程控制:對監測過程進行嚴格管理,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完整。6.1.3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與維護(1)定期對質量保證體系進行檢查,發覺問題及時整改。(2)對質量保證體系進行持續改進,提高監測質量。(3)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檔案,記錄體系運行情況。6.2質量控制方法6.2.1采樣質量控制(1)制定采樣計劃,明確采樣方法、采樣點布設、采樣頻次等。(2)采用標準方法或經過驗證的替代方法進行采樣。(3)對采樣人員進行培訓,保證采樣操作規范。(4)對采樣設備進行校準,保證設備準確可靠。6.2.2實驗室質量控制(1)實驗室應按照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進行儀器設備的檢定、校準。(2)采用標準物質進行質量控制,定期進行實驗室間比對。(3)對實驗數據進行嚴格審核,保證數據準確可靠。(4)建立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認證。6.2.3數據質量控制(1)對監測數據進行審核,保證數據完整、準確。(2)對異常數據進行處理,查明原因,采取糾正措施。(3)建立數據質量控制制度,規范數據管理。6.3質量評估與改進6.3.1質量評估(1)定期對監測數據進行質量評估,分析監測質量現狀。(2)對質量保證體系運行情況進行評估,查找存在的問題。(3)對監測人員進行業務能力評估,提高人員素質。6.3.2改進措施(1)針對質量評估中發覺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2)加強內部培訓,提高監測人員業務水平。(3)優化質量保證體系,提高監測質量。(4)加強與同行業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第7章環境監測項目管理與實施7.1監測項目策劃與組織7.1.1項目目標與任務根據環境管理需求,明確監測項目的目標與任務,制定具體監測指標,保證項目實施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7.1.2項目策劃分析監測項目背景,梳理監測項目需求,制定監測項目實施方案,包括監測范圍、監測時間、監測方法、監測人員等。7.1.3組織架構設立監測項目組織架構,明確各崗位職責,保證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各環節協同配合。7.1.4資源配置合理配置監測項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保證項目順利實施。7.1.5風險評估與應對對監測項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保證項目實施的安全性。7.2監測方案制定與執行7.2.1監測方法選擇根據監測項目目標和任務,選擇合適的監測方法,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7.2.2監測點位布設科學布設監測點位,充分考慮監測對象的空間分布、污染特性等因素,保證監測數據的代表性。7.2.3監測頻次與周期合理確定監測頻次與周期,滿足環境管理需求,同時兼顧監測成本。7.2.4監測設備與儀器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與儀器,定期進行檢定和校準,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7.2.5監測人員培訓加強監測人員培訓,提高監測技能和業務素質,保證監測數據的科學性。7.2.6監測方案執行嚴格按照監測方案開展監測工作,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7.3監測數據管理與歸檔7.3.1數據收集與整理及時收集監測數據,進行分類、整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7.3.2數據審核與質控對監測數據進行嚴格審核,保證數據質量。對異常數據進行處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7.3.3數據存儲與備份采用信息化手段,對監測數據進行存儲和備份,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7.3.4數據共享與公開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實現監測數據共享與公開,提高環境管理透明度。7.3.5數據歸檔將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進行歸檔,便于日后查詢和追溯,保證監測項目資料的完整性。第8章環境評估報告編制與審查8.1報告編制要求與格式8.1.1編制環境評估報告應遵循以下要求:(1)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環境現狀及影響;(2)數據準確,分析深入,評估結論明確;(3)內容完整,文字簡練,圖表清晰;(4)符合國家及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8.1.2環境評估報告的格式如下:(1)報告封面:包括報告名稱、項目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日期等;(2)報告摘要:簡要概述項目背景、評估范圍、主要結論等;(3)目錄:列出報告各章節及頁碼;(4)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內容;(5)附件:包括評估過程中所使用的數據、圖表、參考文獻等;(6)附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8.2評估報告內容與結構8.2.1評估報告內容應包括以下部分:(1)項目概況:介紹項目背景、建設規模、工藝流程等;(2)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分析項目所在區域的環境質量、生態系統現狀等;(3)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項目施工期和運行期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防治措施;(4)環境保護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提出針對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5)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評估項目對經濟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影響;(6)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制定項目運行期間的環境管理及監測方案;(7)評估結論與建議:總結評估結果,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8.2.2評估報告結構如下:(1)引言:介紹報告編制依據、目的、任務等;(2)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包括調查方法、數據來源、評價標準等;(3)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包括預測方法、評價準則、影響程度等;(4)環境保護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闡述措施內容、實施效果等;(5)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分析項目對經濟的貢獻和損失;(6)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明確管理措施、監測計劃等;(7)評估結論與建議:給出項目環境影響評估的最終結論。8.3報告審查與審批8.3.1報告審查:(1)組織專家進行報告審查,審查專家應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2)審查內容主要包括:報告編制是否符合規范、評估內容是否全面、數據是否準確、結論是否明確等;(3)審查意見應及時反饋給報告編制單位,編制單位應根據審查意見進行修改完善。8.3.2報告審批:(1)報告審查合格后,報送給有權審批的環境保護部門;(2)環境保護部門對報告進行審批,審批內容包括:項目是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環境保護措施是否可行等;(3)審批通過后,報告正式生效,作為項目環境影響評估的依據。第9章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化9.1信息化建設與管理9.1.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應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出的原則。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數據中心、通信網絡、監測站點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設。9.1.2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1)整合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資源,提高數據利用效率。(2)建立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促進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3)制定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政策法規,保證信息安全。9.1.3信息化管理體系(1)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證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2)加強信息化項目管理,保證項目按期完成、質量達標。(3)強化信息化人才培養,提高環境監測與評估信息化水平。9.2數據采集與傳輸9.2.1監測數據采集(1)明確監測數據采集的范圍、內容和方法。(2)采用自動監測、手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時效性。(3)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9.2.2數據傳輸(1)建立穩定、高效的數據傳輸網絡,保障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和安全性。(2)采用加密、壓縮等手段,提高數據傳輸效率。(3)制定數據傳輸規范,保證數據傳輸的準確性和一致性。9.3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9.3.1信息系統設計(1)根據環境監測與評估業務需求,設計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信息系統。(2)遵循軟件工程規范,保證信息系統開發的標準化、模塊化。(3)注重用戶體驗,提高信息系統的易用性和可維護性。9.3.2信息系統開發(1)采用成熟的技術框架和開發工具,提高信息系統開發效率。(2)加強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保證系統穩定可靠。(3)注重信息系統安全防護,提高系統抗風險能力。9.3.3信息系統應用(1)開展信息系統培訓,提高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