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唐代課件一_第1頁
古代文學唐代課件一_第2頁
古代文學唐代課件一_第3頁
古代文學唐代課件一_第4頁
古代文學唐代課件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甫(一、二)授課人:張春義嘉興學院中文系一、杜甫生平簡介(一)讀書游歷期(712-746)(二)困守長安期(746-755)(三)陷賊與為官期(755-759)(四)漂泊西南期(759-770)二、杜甫詩歌與儒家思想(一)“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

1、繼承“奉儒守官”家學傳統,以儒家思想為安身立命之本。

2、儒家主仁政,杜甫倡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儒家疾暴政,杜甫鞭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3、忠君的典范,蘇軾說杜甫“一飯未嘗忘君”,杜甫希望通過賢明君主實現仁政,忠君與憂國憂民連接在一起。

(二)“惻隱仁者心”的仁愛思想1、憂國憂民的“仁”者形象(舍己為民、為國;愛民與愛國)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皆開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對整個人類的關愛之情和對其它生命的仁愛之心(人道主義精神)非戰與呼吁和平,《前出塞》之六:“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題桃樹》:“簾戶每宜通乳燕,兒童莫信打慈鴉。”《寄題江外草堂》:“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里憐。”杜甫的人道主義精神還受“舍己為人”、“泛愛兼利”的墨家思想的影響。

(三)憂世精神與民本意識

1、憂時精神

——憶昔傷今的悲劇主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社會現實與人生經歷的樂與哀。

2、憂國情懷與憂民意識

——憂亂心情(“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對貧富不均現象的抗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苛重賦斂的不滿(“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對誤農戰爭的厭惡與對和平的向往(“鋒鏑供鋤犁”、“土著還力農”)。三、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一)關切祖國命運,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時代1、《兵車行》描寫窮兵黷武,《麗人行》描寫權貴奢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描寫貧富對立,《悲陳陶》等描寫軍國大計,“三吏”“三別”描寫時事等;2、《秦州雜詩》二十首對風土形勝的記載;3、《負薪行》《歲晏行》對少數民族生活風習的描摹。4、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可以在杜詩中迅速而及時地得到反映,有些詩作還可以補當時歷史記載之闕失。如《三絕句》“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寫唐代宗廣德年間川中事變,可補歷史之闕。

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及地理民俗的展現,其地域之廣,記事之全,眼界之闊,均前無古人。具有深刻性、生動性和一貫性杜詩不僅是“史”,而且是“詩”。如《兵車行》既有征討南詔、吐蕃的影子,不只對某一事件實寫,而且將它們合寫,合于“史”而又高于“史”。又如《三絕句》“二十一家同入蜀”,不但真實地記錄了史實,而且還包含了真知灼見。杜詩不僅有歷史的真實性,而且還具有進一步從本質上深入洞察歷史事件的認識力合預見力。如在“安史之亂”前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麗人行》等,對世變的即將到臨有所預見和暗示,表現出洞察歷史的深刻性。《麗人行》講讀《麗人行》對楊貴妃家族發跡暴貴過程的描寫及對這一特異社會現象的揭露,有深刻的歷史真實性。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穩稱身。

以繁密的意象,多層次地點染三位國夫人暮春游樂的時間地點、豐神體貌、服飾裝束,設色異常華貴濃艷,帶有濃墨重彩的畫面性。與唐畫家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極其相似。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諸楊的幕帳內,窮奢極欲的宴飲娛樂,三位國夫人的寵貴嬌慵、暴殄天物。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舊唐書·后妃列傳》:“國忠私于虢國(夫人)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資治通鑒》:“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居第相鄰,晝夜往來,無復期度,或并轡走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為之掩目。”

杜詩反映歷史的真實性和深刻性,表現在客觀、細致、深入地反映歷史現象與本質,不僅與歷史記載完全吻合,而且還成為一部生動形象的唐代政治、社會、民情、風俗史,可與歷史互相參證。(二)同情人民的苦難,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1、《前出塞》《后出塞》《兵車行》等,描寫征戌之苦,揭示悲劇的根源“武皇開邊意未已”;2、“三吏”、“三別”描寫身材短小的“中男”、新婚即別的新郎、三男盡戌的老嫗、子孫陣亡的老人,征戌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及其內容的深刻性;3、《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揭示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誅求嚴酷,貧富懸殊,開邊不已……《驅豎子摘蒼耳》《歲晏行》《送盧侍御歸上都》《又呈吳郎》《遣遇》等,寫“安史之亂”后被盤剝的苦難:“刻剝及錐刀”、“索錢多門戶”、“百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等,揭示了統治者盤剝之兇與人民苦難之源。

《新婚別》講讀從新婦的個人遭遇,揭示戰爭給廣大婦女帶了的災難,具有實時性、史詩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反映了杜甫詩歌愛國與愛民的深刻的統一。1、新婦的口訴——對命運的無奈和對戰爭的控訴;2、新婦的心態——詛咒戰爭和勉勵從軍的矛盾心態,對征夫的摯愛與怨艾,對名分的恪守和生離死別之情;3、新婦的處境——生離死別的清醒認識,深明大義的犧牲精神,普通人的高貴品格。樸素無華的語言,深刻的主題;白描的手法,成功的形象塑造;樂府新題與“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三)“年譜”之說和“圖經”之稱

杜詩憂時傷世,哀國悲己,充滿悲劇情調和崇高精神,歷來有“詩史”之稱。杜詩的詩史特征一般來說表現在反映歷史的真實性、描摹歷史的廣闊性、洞察歷史的預見力與補歷史之闕失、用“史”的手法作詩等諸方面。而集中體現在“年譜”之說和“圖經”之稱兩個方面。1、“年譜”之說

杜詩被稱為“年譜”,是因為杜甫在詩中詳盡敘述了自己在萬方多難時的種種經歷、遭遇、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杜詩可視為一部年譜與自傳。如《壯游》總結一生的經歷,《奉贈韋左丞丈》寫困守長安的窘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探親路上所見所感及失子之痛,《彭衙行》寫逃難之苦,《三川觀水漲》寫被虜,《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述懷》寫投君的狼狽和忠心,《北征》寫賜還的復雜心情,《發秦州》至《成都府》32首紀行詩寫棄官入蜀的過程,《草堂》寫流離于蜀中的情景,《秋興八首》《登高》寫漂泊閬州的心緒,《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寫臨終前的悲哀,可見,這些自傳性的詩歌總是把自己和家庭的遭遇及命運與整個國家和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正是杜甫人格偉大、襟懷高尚之所在。2、“圖經”之稱

杜詩被稱為“圖經”。身經各地時所作的寫景詩,既有地理風物的記載,又有民俗風情的描述,有自然風光的壯美和優美,有某處江山的獨自特色,更有借景生情、寄托懷抱之作,又不乏即景素描、興到詠物之筆。恰似一幅幅美麗的圖卷,可以按圖索驥,研討地理民情,又可覽圖而究詩人之內心及深藏的思想感情。1、寫景詩如《望岳》,借景生情,寄托青年杜甫的懷抱;《曲江二首》《渼陂行》《哀江頭》景中有情,帶有感時傷亂的色彩;即景詠物小詩,涉及鷺鷥、黃鸝、蜻蜓、蜂蟻及丁香、枇杷、楊柳、竹楠等,體現人道主義情感和閑適心情;2、《秦州雜詩》20首及滟滪堆、瞿塘峽等對風土形勝和地理名勝的記載,以及《負薪行》《歲晏行》對少數民族生活風習的描摹,體現作者詩歌創作“紀時、紀地、紀事”的功能;對八陣圖、武侯祠、高唐觀等地理名勝的描寫,又能在名物的歷史蘊涵中尋繹杜甫懷古詠史的情懷。3、杜甫寫景詩的三種類型:著意刻畫自然風光的優美(如《水檻遣心》《狂夫》《曲江二首》)和壯美(如《登高》)以及某處江山的獨自特色(如秦中景色系列詩)。思考:如何理解杜詩的“詩史”特征?內容上:1、表現歷史的真實性(詳見上文);2、洞察歷史事件的認識力和預見力(詳見上文);3、“年譜”之說和“圖經”之稱(詳見上文);4、補歷史之闕(詳見上文)。藝術上:1、對司馬遷“于序事中寓論斷”創作方法的繼承(詳見下文);2、用“史”的手法作詩。如《北征》敘述自鳳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經歷和所見所思,充分體現了“史”的手法。沿途的景物、戰亂的瘡痕、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個人遭遇的感慨、與家人重聚的情形,恍如歷史畫面的組接。把史書立傳的方式化用于詩中,用歷史的理性眼光與悲劇思索審視現實生活,為全詩展開壯闊而蒼莽的時空,在巨大的時空中,凸顯“詩史”的表現內涵。“詩史”的表現方式與審美特性使得情感展現沉郁厚重,史書立傳方式使得詩歌本身具有歷史的理性深度與悲劇內涵,呈現出悲壯美。四、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一)杜甫敘事詩的藝術特征杜詩的現實主義不是生活簡單的、表面化的記敘,而是對現實進行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練的描寫,因而典型化的描寫成為杜詩重要特色之一。1、善于選擇最富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敘事式的古詩如“三吏”、“三別”等,善于選擇富有悲劇色彩的弱者,如“中男”、老嫗、老人、新婦、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時代的重大史實和歷史根源;其他題材如《草堂》等,也能創造出極具典型意義的形象而力透紙背;律詩如《春望》等也以典型形象見長。為更好地選擇最富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杜詩特別善于作細節描寫和對比描寫。如《彭衙行》《北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2、善于寓主觀于客觀杜甫詩飽含情感來寫詩的,為了加強感染力,詩人盡量隱蔽自己,讓詩中的客觀人物和事實站出來講話以感染讀者,這是對司馬遷“于序事中寓論斷”的創作方法的繼承。“三吏”、“三別”就是模范之作,如《石壕吏》(分析詳見教材),又如《麗人行》(分析詳見上文)。為了更好地寓主觀于客觀,杜甫還善于運用極富個性化特色的人物對話與人物對白,讓詩歌主人公自己出場表白,這樣就比作者直接以第三者出場評論要親切得多,其典型意義也就更真實地自然流出,而不必非要作者特意地說出。如《兵車行》以“路旁過著問行人”的方式,引出行人之辭來展開情節與主題;《石壕吏》是借老婦人之口向差吏控訴兵役之罪惡;《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都可視為不同人的自白。(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杜詩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認的“沉郁頓挫”為主要風格,這構成杜詩的另一重要特色。

“沉郁頓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摯、沉雄、郁結、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濃度、深度,側重于“意”、“思想”。“頓挫”有抑揚曲折、句斷意連、波瀾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達的層次、節奏,側重于“法”、“表現”。“沉郁”與“頓挫”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沉郁頓挫”指杜詩風格的具體含義:

沉郁——是深刻的主題、盤曲的情感和獨到的反思一類內容因素,渾融透射出來的風格。頓挫——是起伏的情緒、抑揚的節奏、錯綜的語序和回旋轉折的結構一類形式因素,糾結成的風格。“沉郁頓挫”風格形成的原因“沉郁頓挫”風格和杜甫的經歷、思想,特別是美學觀有密切的關系。盛唐氣象培育了杜甫磅礴的氣魄和崇高的理想,憂憤的情感和憂國憂民的主題,使杜詩在立意方面必然導致“沉郁”的風格。政治思想的受壓抑、美學思想的被扭曲,使杜詩由壯美一變而為“沉郁頓挫”。“沉郁頓挫”風格在杜詩中的具體表現1、濃厚的悲劇意識杜詩的“沉郁頓挫”,首先表現在題材選擇中濃厚的悲劇意識。

1)杜詩多挑選具有重大政治蘊意和歷史蘊意的場景、畫面、時事入詩,表現出直面現實的“儒者”的惻隱之心、慈悲之心與仁者之心,具有深厚的悲劇內涵。

2)杜詩對現實政治、民生疾苦、歷史事件的描寫,如感時傷世的思想情感,歷史人物悲壯與崇高美,以及自身生存狀態的反映,都在高度濃縮與巨大概括的藝術展現中凸現濃郁的悲劇意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詩的沉郁頓挫更多地體現在“憂苦”一類詩篇,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至少融含了三重悲劇:理想幻滅所蘊涵的悲劇美(一重悲劇)感時傷世所形成的悲劇美(二重悲劇)生存狀態所體現的悲劇美(三重悲劇)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大篇寫悲劇,多濃墨重彩,反復詠嘆,寫得淋漓盡致,壯闊渾茫。2、境界的雄渾悲壯

杜詩展現出壯闊而蒼莽的意境,往往將巨大的時空凝聚于畫面,并思考著瞬間與永恒,在對物象的展現中透射著深廣的人生蘊涵。用筆顯得蒼老遒勁,凝練沉著,以“勢”取勝,體現出“沉郁頓挫”之美。在短篇嚴格的律詩中,杜甫照例能將“沉郁頓挫”的特點發揮得酣暢淋漓。《蜀相》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楊倫《杜詩鏡銓》卷七)仇注:“草自春色,鳥空好音,此寫祠廟荒涼。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杜詩詳注》)《蜀相》吊古以抒懷。頸聯對諸葛業績的評論,凝煉沉深。尾聯對諸葛壯志未酬的感慨。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詩有言外之意,關鍵在于“自”、“空”二字所帶的主觀感情色彩,是對客觀物象的評價,和景語含情、情景交融的傳統手法有別。《登高》《登高》

上四句寫景,是登臨之聞見;下四句抒情,是登高之感觸。全詩境界之闊大、形象之驚警、感情之凝重、層次之豐富,是以前所有七律無法比擬的。

“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詩鏡銓》卷十七)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詩藪》內編卷五)3、詩律的精嚴深細

杜詩大或千言,有古詩、排律和大型聯章組詩,如巨仞摩天,聲赫鬼神;而章法上則將宏大而綿綿不斷的詩思,蘊涵在開合起落、波瀾迭起、變化無端的詩律之中,產生出巨大的審美效應。

(1)起承轉合,正反相形

杜詩在布局上特別注重屈曲盤旋,力求以層深的構思來表達復雜的意念。所謂“起承轉合”的章法,杜甫在因襲中出以變化。如《登高》意境雄渾開闊,在“詩法”上也堪稱齊整。首聯“起”,頷聯“承”,“承”中又有所“轉”;頸聯正式轉入議論,但尾聯并不承頸聯作結,而是以對現實的思索為收束,于“合”中便又轉出新意,產生含蘊不盡的遠神。從句意的邏輯關系看,順逆穿插,虛實頓宕,確實做到了“寓縱橫排奡于整密中”的出神入化的地步。

(2)生新突兀,拗峭多變

杜甫在律詩音律、體制上,也有新的創造。寫了大量的拗體律詩,以拗怒的音節來表達自己激楚難平的心緒。

《白帝城最高樓》

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全詩以拗折艱澀之語,寫抑郁凄苦之情,聲情相合,又能在拗折中有法度。詩起即拗,以首句之“仄”“旆”皆拗,故二句之“立”“緲”“之飛樓”,以兩拗相救,又以三平落腳。奇險中而有瀟灑飛揚之致,獨立蒼茫之悲慨自寓其中。頷聯“黿鼉游”三平聲拗澀,為拗句,實以工整中力避平俗。頸聯聲律拗,對偶工,拗折中有法度。尾聯以散文句法出之,“者”字收束、頓挫,“誰子”緊接急轉,藏有無限抑郁無奈之情。(三)杜詩風格的多樣性和眾體皆備1、杜詩風格的多樣性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除“沉郁頓挫”之外,還有“平淡簡易”、“綿麗精確”、“嚴重威武”、“奮迅馳驟”、“淡泊閑靜”、“風流蘊藉”等。可謂“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具備”。可歸納為清麗、真率、浪漫、瀟灑等幾種風格。(詳見教材)2、杜詩眾體皆備杜詩眾體皆備,且眾體皆佳。在反映人民生活、社會狀況時,多選用伸縮性較大,便于自由抒發的樂府體和古體,且多用新題(如《兵車行》《麗人行》等)。在抒發個人情懷時,多選用典雅精工的律詩。杜甫五律格調蒼茫、意境雄深,發揚了五律言簡意遠的特點(如《登岳陽樓》等)。杜甫七律興會淋漓、慷慨激昂,發揚了七律雋永深長的特點(如《登高》等)。杜甫絕句“無意求工而別有風致”(如《江南逢李龜年》等)。(四)杜詩的語言藝術

杜詩語言造詣很高,特別善于錘煉句意。除善于對比外,還常打破五七言慣常的節奏,或使用倒裝,形成拗句。還常把一些表面看來不相連屬的詞語組織在一個句子里,使人讀起來有一種瘦勁峻峭、意蘊無窮之感。善于作對句,除一般的對句外,還多用當句對、流水對等。善于煉字,并注重俗語、口語的使用。(實例分析詳見教材)杜詩錘煉句意和煉字的功力

盛唐詩歌一般以全篇意境渾成見長,不大講究個別用字的奇警,唐詩中真正對用字進行刻意的錘煉,要從杜甫算起。杜詩錘煉句意的語言特點,一語以概之,為蒼勁凝練。蒼勁,指筆力老成,遒勁有力;凝練,指以最少的字句表現最豐富的內容。如: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

“割”、“入”二字,煉字奇峭遒勁。一方面繼承漢魏的渾樸,另一方面又竭力表現出一種新警,力圖將渾樸與新警結合起來。1、平字見奇,常字見險

身輕一鳥過。

——《送蔡都尉》

“過”字“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沈德潛《說詩粹語》)詩句自然流轉,意脈聯屬,以整體效果勝,下字的自然、沉穩、樸拙,尤其是樸拙,粗粗讀過,用字并不特別顯眼,但細加吟味,便覺不凡。2、奇字的使用

奇字的大量使用,是杜詩與盛唐諸家相異之處。奇字,主要不是指字本身的奇奧生僻,而是指選擇組合的新奇、不合常規。

杜詩有險語出人意外,如“峽坼云埋龍虎睡”,人猶能道,至“江清日抱黿鼉游”,則不能道矣,為險處在一“抱”字,無人能下。如“月涌大江流”,人猶能道,“星垂平野闊”,則人不能道矣,為一“垂”字難下。(吳沆《環溪詩話》卷上)杜詩用字超出語言的習慣,和上下文的組合異于常規,使語言恢復了新鮮的活力。五、附講:杜甫與李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