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實驗指南_第1頁
醫學檢驗實驗指南_第2頁
醫學檢驗實驗指南_第3頁
醫學檢驗實驗指南_第4頁
醫學檢驗實驗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學檢驗實驗指南TOC\o"1-2"\h\u31391第1章基礎知識與實驗原理 4289331.1實驗室安全與生物倫理 491881.1.1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 423131.1.2生物倫理基本要求 4247071.2醫學檢驗的基本原理 412251.2.1樣本采集與處理 465351.2.2檢測方法 444891.2.3檢驗結果分析與解釋 556361.2.4質量控制與改進 521884第2章樣本采集與處理 5145972.1血液樣本采集 5201042.1.1采集前的準備 571262.1.2采血方法 5245372.1.3采血后處理 5204122.2尿液樣本采集 5197752.2.1采集前的準備 5108452.2.2采集方法 567822.2.3采尿后處理 6231352.3其他生物樣本采集 6137962.3.1精液樣本采集 6117842.3.2痰液樣本采集 6207212.3.3組織樣本采集 610032.3.4體液樣本采集 67886第3章血液學檢驗 6240323.1血常規檢驗 6122603.1.1紅細胞計數(RBC) 643163.1.2血紅蛋白濃度(Hb) 668743.1.3白細胞計數(WBC) 782893.1.4白細胞分類計數 7262963.1.5血小板計數(PLT) 727203.2血型鑒定 718053.2.1ABO血型鑒定 7129363.2.2Rh血型鑒定 75773.3血液凝固功能檢測 7162043.3.1凝血酶原時間(PT) 7234193.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7177093.3.3凝血酶時間(TT) 8258013.3.4纖維蛋白原(FIB) 827022第4章生化檢驗 88714.1肝功能檢測 811714.1.1肝酶檢測 8325994.1.2蛋白質檢測 853464.1.3膽紅素檢測 81714.2腎功能檢測 8159344.2.1腎小球功能檢測 8123374.2.2腎小管功能檢測 946174.2.3其他腎功能指標 9241554.3血糖檢測 964044.3.1空腹血糖(FPG) 9272954.3.2餐后2小時血糖(2hPG) 940244.3.3糖化血紅蛋白(HbA1c) 9139894.4血脂檢測 949674.4.1總膽固醇(TC) 930584.4.2甘油三酯(TG) 9111494.4.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9204754.4.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9153944.4.5脂蛋白(a)[Lp(a)] 9453第5章免疫學檢驗 939105.1傳染病免疫學檢測 1054935.1.1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測 10227865.1.2細菌感染免疫學檢測 1096035.2自身免疫性疾病檢測 10282135.2.1類風濕關節炎(RA)檢測 10282725.2.2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檢測 10286635.3腫瘤標志物檢測 10289695.3.1肝細胞癌(HCC)標志物檢測 10304475.3.2乳腺癌標志物檢測 11147165.3.3前列腺癌標志物檢測 1126219第6章微生物檢驗 11290056.1細菌鑒定 1133976.1.1基本原理 11282776.1.2鑒定方法 11109626.2真菌鑒定 1162406.2.1基本原理 11246936.2.2鑒定方法 11112476.3病毒檢測 1272996.3.1基本原理 12223206.3.2檢測方法 1212705第7章血液寄生蟲檢驗 12132717.1瘧疾檢驗 1296707.1.1基本原理 1278567.1.2檢驗方法 12241917.2黑熱病檢驗 1270007.2.1基本原理 12154067.2.2檢驗方法 13120287.3其他血液寄生蟲檢驗 1311077.3.1弓形蟲檢驗 13127967.3.2巴貝蟲檢驗 13151457.3.3錐蟲檢驗 13224247.3.4肺孢子蟲檢驗 13202507.3.5其他寄生蟲檢驗 1325620第8章尿液檢驗 13196698.1尿常規檢測 1333208.1.1檢測原理 13186968.1.2檢測方法 1472578.1.3臨床意義 14217818.2尿微量蛋白檢測 14305348.2.1檢測原理 14159258.2.2檢測方法 14268358.2.3臨床意義 1448378.3尿液細胞學檢測 14241598.3.1檢測原理 1421968.3.2檢測方法 15263628.3.3臨床意義 1527626第9章分子生物學檢驗 1559199.1基因擴增技術 15225649.1.1概述 15151329.1.2常用基因擴增方法 1557099.1.3基因擴增技術的應用 15219829.2基因測序技術 15193069.2.1概述 1558869.2.2常用基因測序方法 1653229.2.3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 1626189.3基因芯片技術 16276789.3.1概述 1650629.3.2常用基因芯片類型 16145969.3.3基因芯片技術的應用 1610263第10章質量控制與實驗結果分析 172563710.1實驗室質量控制 172536810.1.1質量控制體系建立 17822010.1.2質量控制指標 1748510.1.3質量控制方法 173244710.1.4質量控制記錄與反饋 17704010.2實驗結果分析 172393710.2.1結果判讀 17617810.2.2異常結果分析 171894610.2.3結果不確定性的處理 17923210.3實驗方法學評價與改進建議 171844210.3.1方法學評價 1854310.3.2改進建議 182778310.3.3持續改進 18第1章基礎知識與實驗原理1.1實驗室安全與生物倫理在醫學檢驗實驗室中,保證實驗室安全與遵守生物倫理原則。本節將闡述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生物倫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關注意事項。1.1.1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1)熟悉實驗室的安全規章制度,遵守實驗操作流程。(2)進行實驗前,需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如實驗服、手套、口罩、護目鏡等。(3)正確使用實驗儀器和設備,保證其處于良好狀態。(4)避免直接接觸生物樣本、有害化學品和放射性物質。(5)了解并掌握緊急的處理方法,如火災、化學品泄漏等。1.1.2生物倫理基本要求(1)尊重患者隱私,嚴格保密生物樣本信息。(2)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實驗研究的合規性。(3)尊重研究對象,保護其權益,避免不必要的傷害。(4)公正分配實驗資源,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1.2醫學檢驗的基本原理醫學檢驗是通過對生物樣本的檢測與分析,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依據的技術手段。本節將介紹醫學檢驗的基本原理。1.2.1樣本采集與處理(1)根據檢驗項目選擇合適的樣本類型,如血液、尿液、糞便等。(2)遵循標準化操作流程,保證樣本的采集、運輸和處理質量。(3)對樣本進行適當的預處理,如離心、沉淀、溶解等,以獲得可供檢測的樣本。1.2.2檢測方法(1)物理檢測:利用物理性質(如光學、電化學、聲學等)進行檢測。(2)化學檢測:通過化學反應對生物樣本中的特定成分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3)生物學檢測:利用生物學原理(如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進行檢測。1.2.3檢驗結果分析與解釋(1)對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2)根據檢驗項目的參考范圍和臨界值,對結果進行判斷和解釋。(3)結合臨床信息,為臨床醫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診斷建議。1.2.4質量控制與改進(1)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保證實驗過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2)定期進行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評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針對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實驗方法和技術,提高檢驗質量。第2章樣本采集與處理2.1血液樣本采集2.1.1采集前的準備采集血液樣本前,需對采集器材進行嚴格消毒,保證無菌操作。同時向患者解釋采集過程,緩解其緊張情緒,并評估患者血管狀況,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2.1.2采血方法(1)靜脈采血:為最常見的采血方法,選擇合適的靜脈,采用無菌操作技術,將采血針插入靜脈,使血液流入真空采血管中。(2)動脈采血:適用于血氣分析等特殊檢查,選擇橈動脈或股動脈,采用無菌操作技術,將動脈血采集針插入動脈,收集血液樣本。2.1.3采血后處理采血后,立即將血液樣本與抗凝劑混合,避免血液凝固。如需分離血清或血漿,需在采血后盡快離心分離,并在規定條件下保存,避免樣本降解。2.2尿液樣本采集2.2.1采集前的準備采集尿液樣本前,向患者說明采集方法,保證尿液樣本無污染。準備無菌尿杯、無菌手套等采集器材。2.2.2采集方法(1)中段尿采集:囑患者用肥皂水清洗外陰部,無菌操作下留取中段尿液,將尿液倒入無菌尿杯中。(2)導尿采集:對于無法自主排尿的患者,采用無菌導尿術,將導尿管插入膀胱,留取尿液樣本。2.2.3采尿后處理尿液樣本采集后,需盡快送檢,避免細菌繁殖和尿液成分改變。如需長時間保存,可加入適量防腐劑,并在規定條件下保存。2.3其他生物樣本采集2.3.1精液樣本采集采集精液樣本前,患者需禁欲37天。采用自慰法或電動按摩法,將精液射入無菌容器中,避免樣本污染。2.3.2痰液樣本采集囑患者晨起后,用溫鹽水漱口,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將痰液吐入無菌容器中,保證痰液新鮮且無唾液、食物殘渣等污染。2.3.3組織樣本采集根據檢查需求,采用手術或穿刺等方法,獲取組織樣本。采集過程中需注意無菌操作,避免樣本污染。采集后,將組織樣本放入無菌容器,并盡快送檢。2.3.4體液樣本采集根據檢查需求,采集腦脊液、胸水、腹水等體液樣本。采集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將體液樣本收集于無菌容器中,并盡快送檢。第3章血液學檢驗3.1血常規檢驗血常規檢驗是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參數的檢測。以下是血常規檢驗的具體內容:3.1.1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全血中紅細胞的數量。正常值范圍因性別、年齡、生活環境和種族差異而有所不同。3.1.2血紅蛋白濃度(Hb)血紅蛋白濃度是指單位體積全血中血紅蛋白的含量。血紅蛋白濃度與紅細胞計數具有相似的臨床意義。3.1.3白細胞計數(WBC)白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全血中白細胞的數量。白細胞計數可以反映機體免疫狀態和炎癥程度。3.1.4白細胞分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的百分比。各類白細胞的比例變化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理狀態。3.1.5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計數是指單位體積全血中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2血型鑒定血型鑒定是通過對紅細胞表面抗原和血清中抗體的檢測來確定個體的血型。常見的血型系統有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3.2.1ABO血型鑒定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鑒定對于輸血、器官移植等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2.2Rh血型鑒定Rh血型包括Rh陽性和Rh陰性。Rh血型鑒定對于預防新生兒溶血病具有重要意義。3.3血液凝固功能檢測血液凝固功能檢測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FIB)等參數的檢測。3.3.1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是指在體外加入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劑后,全血凝固所需的時間。PT可以評估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功能。3.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是指在體外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鈣離子后,全血凝固所需的時間。APTT可以評估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功能。3.3.3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時間是指在體外加入凝血酶后,全血凝固所需的時間。TT可以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功能。3.3.4纖維蛋白原(FIB)纖維蛋白原是血液凝固過程中的重要物質,其濃度可以影響血液凝固速度和強度。FIB的檢測有助于評估凝血功能。第4章生化檢驗4.1肝功能檢測肝功能檢測是評估肝臟是否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標。以下為常見的肝功能檢測項目:4.1.1肝酶檢測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移酶(GGT)4.1.2蛋白質檢測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4.1.3膽紅素檢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4.2腎功能檢測腎功能檢測主要用于評估腎臟功能和排泄功能,以下為常見的腎功能檢測項目:4.2.1腎小球功能檢測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4.2.2腎小管功能檢測尿酸排泄分數(FEUA)尿素排泄分數(FEU)4.2.3其他腎功能指標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胱抑素C(CysC)4.3血糖檢測血糖檢測是評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項目:4.3.1空腹血糖(FPG)用于診斷糖尿病和評估血糖控制情況4.3.2餐后2小時血糖(2hPG)用于評估餐后血糖控制情況4.3.3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用于評估過去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4.4血脂檢測血脂檢測是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以下項目:4.4.1總膽固醇(TC)反映血液中膽固醇的總量4.4.2甘油三酯(TG)反映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濃度4.4.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通常被稱為“好膽固醇”,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4.4.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通常被稱為“壞膽固醇”,高濃度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4.4.5脂蛋白(a)[Lp(a)]一種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的脂質蛋白第5章免疫學檢驗5.1傳染病免疫學檢測傳染病免疫學檢測是利用免疫學原理和技術,對病原體感染及其免疫應答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常見傳染病的免疫學檢測方法。5.1.1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測(1)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2)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檢測:利用ELISA檢測抗HCV,以及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HCVRNA。(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檢測:采用ELISA檢測抗HIV,以及免疫印跡法(WB)進行確證。5.1.2細菌感染免疫學檢測(1)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檢測:利用ELISA檢測抗傷寒沙門氏菌IgM和IgG。(2)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檢測:采用結核菌素試驗(TST)和干擾素γ釋放試驗(IGRA)。5.2自身免疫性疾病檢測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對自身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導致組織損傷的一類疾病。本節主要介紹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學檢測方法。5.2.1類風濕關節炎(RA)檢測(1)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檢測:采用ELISA檢測抗CCP抗體。(2)類風濕因子(RF)檢測:利用凝集試驗和ELISA檢測RF。5.2.2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檢測(1)抗核抗體(ANA)檢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和ELISA檢測ANA。(2)抗雙鏈DNA(dsDNA)抗體檢測:利用ELISA檢測抗dsDNA抗體。5.3腫瘤標志物檢測腫瘤標志物是指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或宿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學特性和免疫學特性的物質。本節主要介紹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及其檢測方法。5.3.1肝細胞癌(HCC)標志物檢測(1)甲胎蛋白(AFP)檢測:采用ELISA和電化學發光法(ECL)檢測AFP。(2)α胎蛋白(PIVKAⅡ)檢測:利用ELISA檢測PIVKAⅡ。5.3.2乳腺癌標志物檢測(1)癌胚抗原(CEA)檢測:采用ELISA和ECL檢測CEA。(2)糖類抗原153(CA153)檢測:利用ELISA檢測CA153。5.3.3前列腺癌標志物檢測(1)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采用ELISA、ECL和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PSA。(2)糖類抗原125(CA125)檢測:利用ELISA檢測CA125。第6章微生物檢驗6.1細菌鑒定6.1.1基本原理細菌鑒定是通過對細菌形態、生理生化特性、抗原結構及分子生物學特征等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細菌種類的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常用的細菌鑒定方法。6.1.2鑒定方法(1)形態學鑒定:觀察細菌的形態、排列方式、染色特性等,為細菌鑒定提供初步依據。(2)生理生化試驗:通過檢測細菌對各種理化因素的敏感性、代謝產物等,進行細菌鑒定。(3)抗原檢測:利用特異性抗體與細菌抗原結合,通過免疫學方法進行鑒定。(4)分子生物學檢測:采用PCR、DNA測序等技術,對細菌的遺傳物質進行分析,實現細菌種類的準確鑒定。6.2真菌鑒定6.2.1基本原理真菌鑒定是通過對真菌的形態、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學特征等進行研究,以確定真菌種類的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常用的真菌鑒定方法。6.2.2鑒定方法(1)形態學鑒定:觀察真菌的菌絲、孢子等形態特征,進行初步鑒定。(2)生理生化試驗:檢測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為真菌鑒定提供依據。(3)分子生物學檢測:采用PCR、DNA測序等技術,對真菌的遺傳物質進行分析,實現真菌種類的準確鑒定。6.3病毒檢測6.3.1基本原理病毒檢測是通過對病毒的結構、抗原性、遺傳特征等進行研究,以確定病毒種類和感染情況的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常用的病毒檢測方法。6.3.2檢測方法(1)病毒分離:將疑似病毒感染的樣本接種至適宜的細胞或動物模型,觀察病毒的生長特性,進行病毒鑒定。(2)抗原檢測:利用特異性抗體與病毒抗原結合,通過免疫學方法進行病毒檢測。(3)核酸檢測:采用PCR、基因測序等技術,對病毒的遺傳物質進行分析,實現病毒種類的準確鑒定。(4)病毒含量檢測:通過測定病毒顆粒的數量,評估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第7章血液寄生蟲檢驗7.1瘧疾檢驗7.1.1基本原理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感染了瘧原蟲的雌性按蚊叮咬傳播。本節主要介紹血液中瘧原蟲的檢測方法。7.1.2檢驗方法(1)厚血膜染色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制作厚血膜,經姬氏染色后鏡檢瘧原蟲。(2)薄血膜染色法:制作薄血膜,采用瑞氏染色或吉姆薩染色,鏡檢瘧原蟲。(3)定量PCR法:提取患者血液中瘧原蟲DNA,進行定量PCR檢測,可用于瘧疾的快速診斷。7.2黑熱病檢驗7.2.1基本原理黑熱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受感染的白蛉叮咬傳播。本節主要介紹血液中杜氏利什曼原蟲的檢測方法。7.2.2檢驗方法(1)厚血膜染色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制作厚血膜,經姬氏染色后鏡檢杜氏利什曼原蟲。(2)免疫熒光抗體法:利用特異性熒光標記的抗體檢測患者血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蟲抗原。(3)分子生物學檢測:提取患者血液中杜氏利什曼原蟲DNA,進行PCR檢測。7.3其他血液寄生蟲檢驗7.3.1弓形蟲檢驗采集患者血液,采用血清學方法(如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弓形蟲特異性抗體。7.3.2巴貝蟲檢驗采集患者血液,利用PCR方法檢測巴貝蟲DNA。7.3.3錐蟲檢驗采集患者血液,采用顯微鏡觀察厚血膜或薄血膜,檢測錐蟲。7.3.4肺孢子蟲檢驗采集患者血液,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如PCR)檢測肺孢子蟲DNA。7.3.5其他寄生蟲檢驗根據患者病情和流行病學史,采用相應的方法檢測其他可能存在的血液寄生蟲,如微小原蟲、阿米巴等。第8章尿液檢驗8.1尿常規檢測尿常規檢測是尿液檢驗中最基礎的項目,主要包括對尿液的顏色、透明度、酸堿度、比重、蛋白質、糖、酮體、膽紅素、尿膽原、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指標的檢測。本節主要介紹尿常規檢測的原理、方法及臨床意義。8.1.1檢測原理尿常規檢測主要采用物理學、化學和顯微鏡觀察等方法,對尿液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8.1.2檢測方法(1)采集尿液樣本:采用無菌、干燥、清潔的容器收集尿液,保證尿液樣本無污染。(2)尿液理學檢查:觀察尿液的顏色、透明度等。(3)尿液化學檢查:采用尿液分析儀或試劑條進行蛋白質、糖、酮體、膽紅素等項目的檢測。(4)尿液顯微鏡檢查:對尿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進行觀察和計數。8.1.3臨床意義尿常規檢測可發覺泌尿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多種疾病,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8.2尿微量蛋白檢測尿微量蛋白檢測主要用于評估腎臟早期損傷、糖尿病腎病等疾病,具有早期診斷價值。8.2.1檢測原理尿微量蛋白檢測采用免疫學方法,通過檢測尿液中的特定蛋白質含量,評估腎臟損傷程度。8.2.2檢測方法(1)采集尿液樣本:同8.1.2。(2)尿微量蛋白檢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方法進行檢測。(3)結果分析:根據檢測結果,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和體征,進行臨床診斷。8.2.3臨床意義尿微量蛋白檢測對早期發覺腎臟疾病、評估腎臟損傷程度、監測治療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8.3尿液細胞學檢測尿液細胞學檢測主要用于診斷泌尿系統腫瘤、炎癥等疾病。8.3.1檢測原理尿液細胞學檢測通過顯微鏡觀察尿液中的細胞形態,對疾病進行診斷。8.3.2檢測方法(1)采集尿液樣本:同8.1.2。(2)尿液細胞學檢測:將尿液樣本進行離心,取沉淀物涂片,進行染色和顯微鏡觀察。(3)結果分析:根據細胞形態學改變,結合臨床資料,進行疾病診斷。8.3.3臨床意義尿液細胞學檢測對泌尿系統腫瘤、炎癥等疾病的診斷具有較高價值,尤其是對膀胱癌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第9章分子生物學檢驗9.1基因擴增技術9.1.1概述基因擴增技術是指通過體外實驗方法,對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進行大量復制的過程。該技術在醫學檢驗中具有廣泛應用,如病原體檢測、遺傳疾病診斷、腫瘤研究等。9.1.2常用基因擴增方法(1)聚合酶鏈式反應(PCR)(2)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MultiplexPCR)(3)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4)連接酶鏈式反應(LCR)(5)不對稱PCR9.1.3基因擴增技術的應用(1)病原微生物檢測(2)遺傳性疾病診斷(3)腫瘤基因檢測(4)法醫學鑒定9.2基因測序技術9.2.1概述基因測序技術是指對DNA或RNA序列進行測定,以獲取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基因測序技術在醫學檢驗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機制。9.2.2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