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帝內經總結
《黃帝內經》讀后感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巨著、中醫養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生長于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
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內經》提出:“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
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形為養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黃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活動對形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可見養神同樣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里說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的態度對養生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即不為外物所擾動,保持清心寡欲、恬靜平和的心態來應對生活,正如《內經·痹論》所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形神共養是中醫學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無論還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養護我們的身體,保養我們的心靈,都應動則養形,靜則養神,順應自然,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相統一,形與神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養生之目的
——健康長壽。
《素問·藏氣法時論》淺析之心系部分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闡述了五臟之氣的生理及病證的傳變、轉歸、預后、治法與藥食五味所宜等內容。后人將其中五味與五臟相合補瀉稱為五臟苦欲。后世醫家利用五臟苦欲補瀉理論廣泛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所謂“五臟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難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臟所苦,實屬五臟之病理變化;五臟所欲,乃是五臟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臟所欲,順其性而治者為補;逆本臟所喜,反其性而治者為瀉。這與《素問·至真要大論》“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的含義截然不同。該理論從五臟特性的“苦欲”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飲食調養及藥物治療的規律,對后世醫家有著重大啟迪。
金代著名醫家張元素最先明確地將苦欲補瀉理論與具體藥物聯系在一起。他在《醫學啟源》中謂:“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芪、甘草、人參”由于張氏補充了五味補瀉藥例,從而促進了苦欲補瀉理論在中藥學領域的應用,對后世認識和總結藥物功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弟子李東垣據張氏補瀉藥例又結合《素問·至真要大論》之運氣學說而有發揮,后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五臟五味補瀉”均收入了張元素對苦欲補瀉隅舉的標準藥物,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該理論的影響。下面我將對其中的心之苦欲理論對后世心病治療及飲食調理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出發,粗淺地探討一下我對該理論的一點見解。
《素問·藏氣法時論》中“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等條文,揭示了傳統中醫藥理論中的利用藥物氣味之偏救補人體五臟陰陽氣血之偏的治療大法。后代醫家緣此以為經,創制出了生脈散、清營湯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臨床廣泛使用。在食療養生方面,藥食物的性味理論也是指導健康飲食的重要法則。
心為火臟,主神明。“心苦緩”。指心氣苦于馳緩,心氣容易渙散不收,比如《范進中舉》中多次落第的范進因得知自己中舉,而導致大喜過望,神氣渙散而精神異常。心氣馳緩主要表現于心的陽氣不足,以致心悸、氣短、自汗及神昏等,汗多不只傷津血,也耗心氣、心神。所以治療上不但要益氣助陽,也要斂汗收氣。以免氣陽虛脫之變。酸味藥有收斂作用可以收斂心之神氣,故“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藥如酸棗仁、麥冬、五味子、龍骨等。前面提到的生脈散,由麥冬、人參、五味子構成。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助陽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收斂心之神氣,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助陽、斂汗收氣、生津止渴,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本方現代除用于治療肺系疾病屬氣陰兩虛證者,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齊、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生脈散對心系疾病的應用正是現代對“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經旨的很好詮釋。
在五行理論中,心主火,腎主水,而水克火。人之生機在于水火,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心火炎上,故宜使之下;腎水泄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心體濡潤則心火得潤下,“心欲軟”即指心火潤下,為心之所“欲”。咸在五行中歸屬水,水曰潤下,咸味之品能潤下,故補心用咸味藥。心主火,心火亢盛為其常見的病變。心火亢盛,則可致剛急、堅燥之證,如煩躁、譫語、癲狂等癥狀,無一不是剛烈之象。對此火旺之證,可用水制之,引水克火,使心火下行,則心體可救。咸味藥有水性,為心之所欲,故能補耗散之心氣。如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磁朱丸,磁石味咸,入腎,滋腎水,使水火交濟,則心火下行,諸癥自除。再如清·吳瑭《溫病條辨》中治療溫邪深入下焦的三甲復脈湯,其證表現為熱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動,心胸疼痛等心氣耗散之象。
其中的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均為咸味藥,三藥共湊調補心氣之功,力猛而專,臨床中對證使用,療效確切。
以上是我對心之苦欲補瀉理論的一點粗淺的認識。臟腑發病及其用藥原則,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而五臟苦欲補瀉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掌握五臟苦欲補瀉的原則,對于指導臨床實踐至為重要,正如《醫學必讀》說:“夫五臟之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要義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醫。”五臟有苦欲,藥物有五味,各隨臟喜惡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補瀉作用。所以醫者不僅要掌握藥物的性昧,還須了解藥物的歸經和功用。
參考文獻
[1]方光平.五臟苦欲補瀉之探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XX,23:43-45.
[2]陳勇.蔣麟,張廷.試論《內經》“苦欲補瀉’’理論對中藥學的指導意義[J].中醫雜志,XX,1,46:63-65.
[3]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XX:416.
[4]楊德平.五臟苦欲補瀉學說對組方遣藥的指導意義[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94,6
.26-27.
[5]劉春陽.《素問·藏氣法時論》心苦欲理論探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XX,228-9.
[6]鄭洪新.張元素醫學全書.醫學啟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XX:16.
讀《黃帝內經》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學,養生學,生命科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
讀了《黃帝內經》是什么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實際上《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藥,這就可以引出《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
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后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后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上醫醫國,中醫醫心,下醫醫人。黃帝內經作為一部醫藥經典,其中的許多地方都談到心理管理。值得思想,對今天的企業也有實際的參考作用。
“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脾氣”、“人才頂用不好用,庸才好用不頂用”,這是人們經常說的口頭禪。這兩句話分解的看的話,最后都涉及在工資待遇基礎上的心理管理。心理管理好,有脾氣他也不發,頂用也能好用。
《黃帝內經》中說:“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這個人是中國最早的心理醫生,有些病,吃藥不能治,打針不能治,一番談話就OK了,病人立即從床上鯉魚打挺蹦起來,該干啥干啥了。書中還舉例說明,說《玫乘七發》中講,楚國有個太子,病的差不多了,吃藥沒用,打針沒有用,結果有個叫吳客的人一席話,太子聽完立刻“霍然病已”。這其實就是心理管理的作用。
正面的案例帶給企業的啟示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推動人事工作的標準化與規范化計劃
- 采購與供應鏈協同風險管理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5證券資格考試核心試題及答案分析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模擬測試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自學資源整合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內容深度解析試題及答案
- 整合信息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總結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變革趨勢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計分標準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數據的統計分析與解讀試題及答案
- 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駕駛員安全駕駛習慣考核試卷
- 魯濱遜漂流記選段:敘事技巧分析教案
- TEE在心臟手術中的應用
- 貴州省氣象部門招聘考試真題2024
- 2025年武漢農業集團限公司(校招)招聘【12人】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Grammar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冷庫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025年金華市軌道交通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版心肺復蘇培訓課件
-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基于多源異構數據的地質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