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荀子以主張“人性惡”而著名,這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對人性的評價很低,而事實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論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哲學。他的理論主旨是,一切良善和有價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創造的。價值來自文化,而文化則是人的創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荀子認為,天、地、人構成宇宙的三個力量,它們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則是運用天時地利以創造自身的文化.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應當受到教養,沒有經過教養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惡》篇中,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他自己也說過“涂(途)之人可以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禹。這種一致,讓有些人認為這兩位儒家并無根本的不同,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在孟子看來,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發展這“四善端”,就能成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惡端。在《性惡》篇中,荀子一方面認定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來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認為涂之人皆可以為禹,是因為人有智性。沿著荀子的思路,勢必要引導出這樣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夠在道德上達到善呢?既然人生來就有惡端,那善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荀子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若沒有在社會組織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認為,從個人生存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種行業的物品供養,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兼通各種技藝,一個人也不可能同時管理各種事物,所以人不能脫離社會,否則就會陷入困境。荀子還從人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們需要聯合起來,才能制服其他動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由于這兩點,人們需要社會組織。為了使社會組織起來,人們需要有共同的行為準則。這就是“禮”。儒家一般都重視禮,荀子則特別強調禮。“禮”是由何而來的呢?荀子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這就是說,先王制定“禮(個人行為準則)”“義(道德)”,就是為了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荀子還說:“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在這里,荀子指出人類社會各種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人們所愛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樣的東西。假如有一個人喜歡征服別人,而另一個人喜歡被征服,那么這兩個人和睦共處便不成問題;或者人們所喜愛的東西十分豐富,如同空氣那么多,那也就不成問題;又或者人們在生活中隔得很遠,互不相干,彼此之間的問題也會簡單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們必須在一起生活,又無法避免競爭,于是對每個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節制。“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有的節制。有禮,才有道德。遵“禮”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違“禮”而行的人就是沒有道德的人。荀子還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論證。他認為禽獸有父子,有雌雄,這是自然。在人類社會里,有父子關系、夫妻關系,這是文化和文明的產物。這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人類的精神成就。人應當有社會關系和“禮”,因為只有它們才使人異于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來看,人的道德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在儒家思想中,“禮”的含義十分廣泛,它可以指儀式、禮節,也可以指社會行為準則。在上述有關荀子的論證中,“禮”更多的是指后者。這時,“禮”所起的是規范作用,在人滿足欲望時,對人的行為加以規范。而在用于禮節、禮儀時,“禮”有另一種作用,就是文化教養,即凈化人的情感,使它純潔、典雅。在這一方面,荀子也作出了重大貢獻。(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的人性觀對人性給予了很低的評價,但卻比孟子的人性觀更有文化哲學上的價值。B.孟子和荀子都認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禹那樣的人,但他們觀念的立足點其實并不相同。C.在荀子看來,人類各方面的能力都無法與其他動物相提并論,所以才需要聯合起來。D.荀子論證了人類道德的起源,即人類由于不同于禽獸,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禮”的約束。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荀子人性主張而時時與孟子思想相參照,在優劣對比中使論點更鮮明。B.文中引述觀點時或摘取《荀子》原文,或僅轉述文意,顯出論據剪裁上的靈活。C.文中時現舉例論證,借助讀者熟悉的生活現象,將深刻的道理闡述得簡易明了。D.文章圍繞荀子性惡論展開論述,既正本清源,又糾錯指謬,思路明晰,層次井然。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強調人的地位,將人與天、地并列為構成宇宙的三個力量,并認為人的作用是運用天時地利以創造自身的文化。B.孟子認為,人只要充分發展“四善端”就能成為圣人,成為圣人不僅要具有善的本性,還要積極地行善、揚善、發展善。C.“禮”是人類為了組織社會而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因此人必須遵“禮”而行,做有德之人。D.既然“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類社會出現問題的根源,那么當物質滿足人的需要時,很多社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4.下列選項中,不符合荀子對人性看法的一項是(

)A.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B.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D.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5.《論語·為政》中認為對百姓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所謂“齊之以禮”就是要用“禮”來規范人民的行為。荀子豐富完善了這一觀點,請結合文本說明荀子是怎樣闡釋“禮”的作用和意義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老來割麥蒲楠梔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蕩來蕩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麥時間了。確實是這樣,麥子黃了,麥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麥穗,飽飽地低著頭。麥粒的香味,也從穗的縫隙里滲出,悄悄地香。這香和梔子的香不同,婉約而不張狂,提示著人們該磨鐮了,該下地了。順爺起得很早,他要乘著星露割麥。麥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麥秸柔和,穗也柔和,不會碰一下就爆裂了。順爺磨了一夜鐮,實際上是用銼刀銼的,彎月樣的鋸鐮刀,長了碎碎的牙齒,要一個個銼,否則鐮刀鋒利不起來,割起麥子費力不說,還拖泥帶水。順爺邊磨鐮邊聽收音機,習慣了,收音機播天氣預報,明天天氣晴好,適合開鐮。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麥子們都還在露水里睡覺呢。順爺自小就聽老人說,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鮮,莊稼們愛這口。今年的麥長得好,風調雨順,長得厚實。順爺找了個田嘴下地,順手挽了把麥子,剛要發力,卻聽到相鄰的麥地有“唰唰”的鐮刀摩擦麥秸的聲音。還有比順爺更早的人呢。順爺知道是誰,他喊了聲:六哥,割麥呀,還活著!六哥從麥地里抬起頭,不陰不陽地回了句:承情,還活著,睡地上墊席子哦。順爺七十二歲了,六哥比順爺大上兩歲,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對話結束了,順爺和六哥都一心向麥,使著勁割起麥子來,一地的麥,要割上大半天時間的。順爺和六哥的麥地都不大,畝把田的樣子,要是田地多了,還真種不動。人不服老不行。年輕時順爺種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畝一天就能割個干凈,鐮刀揮起,一道優美的弧線劃去,麥就倒了一片。現在差多了,幾行麥子割下來,腰像要斷了一樣,彎不下,直不起。順爺割了一氣,汗流進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煙。他緩緩地挺起腰,對著鄰地說:六哥歇會兒吧,也沒多少活兒。六哥回應: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頭,但“唰唰”的聲音明顯慢了下來。順爺還聽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陽可照我。不多的對話在麥穗間傳來傳去,幽幽的,似乎是這塊地上唯一的聲音。麥實在是長得好,可割麥的人呢?只管種不管收,可不是莊稼人的做派。還真是的,村里青壯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著,疏疏地撒上種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樣,天和地都發了力,收獲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順爺想不明白,電話沒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來割麥。城里的人感謝歸感謝,可就是人不回來。去年的麥,就有不少爛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鵲們。六哥自言自語說話:小東西們都不回,還說,一畝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兩天的。小東西們,田不收,吃啥呀。順爺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無數電話,捂著嘴沒笑出聲來。順爺問六哥:怎么不進城去?在家當孤鬼。六哥反問:你呢,家的燈盞亮些?這話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離開家,舍不得腳下的地,種了一輩子的地,地熟了,離不開人呢。順爺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兒孫們作主,大多數地流轉給別人種,留下的地,是順爺和六哥硬堅持的,這地是他們立根的地方。順爺對流轉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種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繡腿,怎能和自己種、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順爺不讓別人插手,六哥也是,當孩子服侍,麥自然長得好,長得厚。小兩歲還是不一樣,順爺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還剩下一壟。順爺從麥棵間插了過去,對頭地割將起來。六哥沒說什么,鄉里鄉親相互幫襯,再正常不過了。六哥突然笑出了聲:順子還記得不,過去為一拃寬的地,還打過架呢!順爺答腔:記得,現在我把這地都給你,你可種得動?又是無話,只聽到“唰唰”的聲音緊一下慢一下。兩塊地割完了。割完的兩塊地陷在大片的麥地中央,像是兩只眼睛,沉浸地看著天空。六哥和順爺坐在田埂上,各自想著心思。想什么呢?倆人對望了一眼,同時冒出了一句:該回了。氣歇順了,順爺問六哥:明年還種嗎?六哥斬釘截鐵:種,沒種夠!你呢?順爺也毫不含糊:種,走不動,爬也爬來。順爺嘆了口氣:舍不得呀!六哥嘆口氣: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對順爺說:告訴你,我大孫子要回村子了,說是再創業,種田呢!順爺說:真的呀!真好。六哥說:真的,兒子敢不同意,打斷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麥地,麥茬留得整齊,小風吹過,一浪浪地騰著漣漪,而留在麥茬間的花生,正嫩嫩吐綠,這是順爺和六哥套種的。(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8月)文本二:土地是鄉土小說中最重要的意象,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同樣離不開對土地的描述,“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方法”,直接陳述了鄉下人為什么離不開土地,鄉土社會的地緣與血緣關系,使定居成為常態,遷移成為變態。土地之所以能夠成為農民謀生的手段,是因為土地上可以種植莊稼,生產糧食,而糧食才是養育人類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之根本,偉大的農民多是善于耕種的形象,守護土地與莊稼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職責。(選自李如彬《新世紀鄉土小說中的“莊稼”書寫》)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以梔子花香引出麥香并將二者進行對比,深入傳達出農人豐收在望的喜悅和對莊稼的深厚感情。B.順爺和六哥“還活著”等針鋒相對、極不禮貌的回話,凸顯了鄉土社會中相熟的人們,即使厭惡對方,生活中也無法避而不見。C.順爺和六哥曾為了一拃寬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們依附土地、重視土地的態度。D.順爺、六哥對望時不約而同地冒出一句“該回了”,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割完麥回家之意,又暗含對在外兒孫返鄉的期盼。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對入城青壯年疏于耕作、淡于收獲的側面敘寫,表達了對迷戀城市、好逸惡勞行為的委婉批判。B.小說中使用了借代、擬人以及整散結合的錯落句式,生動地寫出了寧靜優美的鄉村景色,寓情于景。C.小說以小見大,通過順爺和六哥之間一次平常的農事閑話,反映出部分農民把農業當成立國之本,仍然堅守在土地上。D.小說用富有鄉土氣息的質樸語言描繪了生動真實的勞動場景,既自然和諧,充滿意趣,又隱約閃現著傷逝之情。8.文本一最后一段頗具意味,作者以此結尾有何用意?9.請結合文本,評析小說中塑造的順爺、六哥這類形象的現實意義。二、文言文閱讀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二: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摒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鶩,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凡專一業一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告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節選自曾國藩《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線上。且書信A既詳B則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樂H何如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曾經.與《陳涉世家》中“嘗與人傭耕”的“嘗”意思相同。B.假,借助,利用。與成語“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C.竟日,從早到晚,一整天.與材料一中“吾嘗終日而思矣”的“終日”意思相同。D.古文,唐時稱先秦兩漢之文為古文,后泛指文言寫成的文章。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終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須臾之所學”,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假于物”。B.材料一中,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說明了積累、堅持和專注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C.材料二中,朋友認為曾國藩猛火式做學問不妥,建議他搬家到城里,向師友學習。D.材料二中,曾國藩認為學習要專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無旁騖,否則一無所能。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辟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14.兩則材料都闡述了求學方法,有哪些共同點?請從主要觀點和論證手法兩方面簡要概括。三、文言小題15.下列選項中關于“而”和“其”字的含義正確的一項是(

)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⑥其可怪也歟

⑦其出人也遠矣

⑧其皆出于此乎A.①和③相同;⑤和⑦不同B.②和③相同;⑥和⑧相同C.①和④不同;⑤和⑦不同D.②和④相同;⑥和⑧不同16.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B.何以解憂?唯有杜康。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D.不拘于時,學于余。17.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②勸學

③金就礪則利

④蚓無爪牙之力

⑤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⑥古之學者必有師

⑦吾從而師之

⑧今之眾人

⑨小學而大遺

⑩年十七,好古文

?師不必賢于弟子

?下飲黃泉A.“博學”指“博學多知”;“從而”指“跟從并且”;“不必”指“不用、無需”。B.“勸”指“規勸”;“金”指“金屬”;“寄托”指“安身”。C.“爪牙”指“爪子和牙齒”;“學者”指“知識淵博之人”;“眾人”指“多數人”。D.“小學”指“小的方面學習”;“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黃泉”指“地下的泉水”。四、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夜偶書趙師秀此生謾與蠹魚同①,白發難收紙上功。輔嗣易行無漢學②,玄暉詩變有唐風③。夜長燈燼挑頻落,秋老蟲聲聽不窮。多少故人天祿貴,猶將寂寞嘆揚雄④。[注]①蠹魚:蛀蝕書籍衣服的小蟲。②輔嗣:三國時代經學家王弼,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暉:南朝詩人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④揚雄:西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以辭賦著作和正統儒學思想留名后世。1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蠹魚”和“白發”分別運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勤于讀書卻老而無功的感慨。B.頷聯用典,在“無漢學”與“有唐風”的褒貶對比中寄寓詩人對謝朓文學成就的仰慕之情。C.“夜長燈燼挑頻落”與“閑敲棋子落燈花”兩句都寫了“燈燼”,但表現的意趣并不相同。D.頸聯描寫秋蟲的鳴叫聲,具有以動襯靜的效果,烘托出詩人在深秋長夜勉力苦讀的形象。19.詩歌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20.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白落梅曾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兩句寫出了朋友間久別重逢的場面。(2)在班級學習經驗交流會上,小堅為說明學與思的關系,引用了古詩文中的名句“

”。(3)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積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來加以形象化論述,《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則說:“

。”(4)韓愈《師說》中的“

”與荀子《勸學》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觀點相同,表達了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的觀點。六、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始終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維系文明傳承發展的關鍵紐帶。閱讀究竟該采取何種方式?人們看法各不相同,可謂

①,但毋庸置疑的是,要想真正構建系統性、有效性的知識體系,唯有依靠大量系統的深度閱讀,紙質書籍無疑是最好的載體。人要樹立正確的閱讀觀,無論選擇怎么樣的閱讀方式,最基本的是要能夠保持一顆安靜的心。知識的獲取與構建需要一個

②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功利主義與焦慮情緒都不是應有的心緒,

③樣的膚淺閱讀也不是應有的態度,只有讓自己真正沉浸到書籍的世界,書籍中蘊藏的豐富信息才能被獲取,才能夠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與實際收獲。閱讀還得有恒心和毅力,有的人讀書只有開頭,每次結尾總是草草了事,這樣糊弄的只是自己,遺憾也只能留給自己。要讀書好,要善讀書,以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長期堅持下去必然不會有非同一般的收獲,顯著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2.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寫一組排比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七、作文2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材料二:有人說,閱讀本是樂事雅事,可一旦跟考試掛鉤,就成了苦事、俗事;有人則認為,閱讀無所謂苦、樂、雅、俗,關鍵在于閱讀者。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自己閱讀的經歷,寫一篇文章加以辨析與闡說。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2.A

3.D

4.B

5.①人需要社會組織,為使社會組織起來,必須建立共同的行為準則(禮),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②人生活在一起,欲多物少,存在競爭,必須用“禮”對每個人的欲望加以節制;③“禮”的意義在于可以將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它還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是人類的精神成就。

【導語】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荀子“人性惡”與文化哲學的聯系,并與孟子的“人性本善”進行了對比。文章指出,荀子認為人類憑借智性和文化成就,通過“禮”來規范行為,實現道德善行。文章通過引用荀子的原文和具體論證,解釋了“禮”的起源和重要性,揭示了荀子思想中人的創造性及社會組織的重要性,在明辨荀子理論的基礎上深化對儒家思想的理解。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A.“比孟子的人性觀更有文化哲學上的價值”錯誤。原文沒有根據,原文只是說“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荀子的理論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哲學”,沒有對它們在“文化哲學上的價值”作比較。C.“人類各方面的能力都無法與其他動物相提并論”錯誤。曲解文意,也不符合事實,原文“荀子還從人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們需要聯合起來,才能制服其他動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強調的是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沒有強調“都無法與其他動物相提并論”。D.“由于人類不同于禽獸,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禮’的約束”錯誤。顛倒因果,應該是有了道德和“禮”的約束,才使人異于禽獸。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在優劣對比中使論點更鮮明”錯誤。根據第一段“這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文章只是比較思想的異同,并未對比思想的優劣。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當物質滿足人的需要時,很多社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錯誤。推斷片面。原文倒數第三段“人們所喜愛的東西十分豐富,如同空氣那么多,那也就不成問題”,是說“人們所喜愛的東西十分豐富,如同空氣那么多”不等于“物質滿足人的需要”。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及觀點的能力。荀子對人性看法是“人性惡”,應當受到教養成為善。A.指出人性“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符合觀點。?B.“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體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C.意思是,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好利之心。如果依順這種人性發展,爭奪就會產生,而謙讓就會消失。?指出人性“好利”“爭奪”,符合觀點。?D.意思是,?人的眼睛喜歡看美色,?耳朵喜歡聽動聽的聲音,?嘴巴喜歡品嘗美味,?這些都是從人的本性中產生的。?指出人性“好色”“好聽”“好味”,符合觀點。?6.B7.D

8.(1)增強審美意蘊。作者以麥茬地的優美景象來揭示勞動創造了美、勞動者賦予了大自然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2)深化小說主題。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義,預示著農業發展必將如嫩芽吐綠,充滿勃勃生機。

9.①順爺和六哥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代表,他們熱愛家鄉、珍視土地、勤于勞作、樂于助人,具有值得傳承發揚的可貴品質;②他們的思想相對保守,安于現狀,對進城務工、土地流轉等現象存有偏見,這可以理解,但也需要科學引領和合理指導;③順爺和六哥的形象極具真實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會轉型時期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能夠引發人們對農村改革的思考。【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即使厭惡對方,生活中也無法避而不見”錯誤。“還活著”等話語看似針鋒相對、極不禮貌,其實是老人家們日常“親切”互動的表現,說明他們的關系好。而由文中“六哥歇會兒吧,也沒多少活兒”等句子可知,二老互相之間非常關心。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表達了對迷戀城市、好逸惡勞行為的委婉批判”錯。入城青壯年不回鄉收麥不是因為好逸惡勞,而是因為種地收入比不上在城里務工。B.“借代”錯,文中沒有借代手法。有擬人,如“一棵棵沉醉的麥穗,飽飽地低著頭”;句式整散結合,如“麥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麥秸柔和,穗也柔和,不會碰一下就爆裂了”,但文中沒有借代手法。C.“反映出部分農民把農業當成立國之本,仍然堅守在土地上”錯,農民不離開土地是因為舍不得,而不是把土地當做“立國之本”,選項拔高了。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是麥地里的環境描寫,“一浪浪地騰著漣漪”寫出了麥地里生機勃勃的景色,而這一切,是順爺和六哥通過辛勤勞作換來的,除了小麥,“留在麥茬間的花生,正嫩嫩吐綠”更是兩人辛勤勞作的證明,是兩人的勞動,帶來了如此美麗的景象。由此可概括:增強審美意蘊。作者以麥茬地的優美景象來揭示勞動創造了美、勞動者賦予了大自然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而留在麥茬間的花生,正嫩嫩吐綠”,綠色是希望的顏色,象征著新生,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訴你,我大孫子要回村子了,說是再創業,種田呢”這一情節。新生代年輕人又重新重視鄉村土地,愿意回到鄉村,耕作土地,暗示著將有下一代新人繼承順爺和六哥的衣缽,農村土地不會荒蕪,深化了主題。由此可概括:深化小說主題。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義,預示著農業發展必將如嫩芽吐綠,充滿勃勃生機。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對文章進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文章中順爺和六哥一個七十二歲,一個七十四歲,“都是村中老人了”,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代表;“順爺起得很早,他要乘著星露割麥”“還有比順爺更早的人呢”,他們勤勞,大早上就起床割麥;“留下的地,是順爺和六哥硬堅持的,這地是他們立根的地方”“這話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離開家,舍不得腳下的地,種了一輩子的地,地熟了,離不開人呢”,他們熱愛家鄉和土地,在村里青壯年都出城務工時,還能堅守土地,堅持種田;“六哥的地還剩下一壟。順爺從麥棵間插了過去,對頭地割將起來。六哥沒說什么,鄉里鄉親相互幫襯,再正常不過了”,他們熱情淳樸,互相幫襯,樂于助人。但他們雖然堅守土地,但對進城務工的看法是保守的,總認為到麥收時節了就得回家割麥——“順爺想不明白,電話沒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來割麥。城里的人感謝歸感謝,可就是人不回來”“順爺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無數電話,捂著嘴沒笑出聲來”。同時,他們對農村土地流轉抱有偏見——“順爺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兒孫們作主,大多數地流轉給別人種,留下的地,是順爺和六哥硬堅持的,這地是他們立根的地方”,認為土地就是他們的根。現實意義:由文本二“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土地之所以能夠成為農民謀生的手段,是因為土地上可以種植莊稼,生產糧食,而糧食才是養育人類的根本”可知,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根。但是,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土地流動是必然趨勢。因此,對于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需要科學引領和合理指導,讓他們明白土地流動,農村人口流動的必然趨勢,消除他們的偏見。而在農村土地從“定居成為常態”,到大量農村人口往城市流動;從“守護土地與莊稼成為他們引以為傲的職責”到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反對派和頑固派是正常趨勢,而文中的順爺和六哥就是典型代表,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社會轉型時期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能夠引發人們對農村改革的思考。10.BEG11.B

12.C

13.(1)(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2)好比沒有煮沸的熱水,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

14.(1)觀點上:①都強調學習要善于利用周圍的資源和條件。②都強調學習中專一的重要性。(2)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導語】兩篇文言文皆論述求學之道,主張積累與專注。荀子以自然現象比喻學習,強調持久努力和利用外物的重要性。曾國藩則通過書信分享個人求學經驗,提倡專注和反思。他勉勵弟弟們以專注的態度學習,逐步研精致思。兩者皆采用類比和對比手法,表明學問需長久積累,堅韌不拔,專心致志方能有所成。通過生動的描述,論證了持之以恒與專注學習在成才過程中的重要性。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而且書信寫得極詳細的話,我們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個屋子里見面交流一樣,那是多么快樂的事啊!“書信”作主語,“詳”作謂語,中間不斷開;“則”連詞,連接句與句,表示順承關系,其前即B處斷開;“四千里外之兄弟”是“不啻晤言一室”的主語,主語較長,其后E處斷開;“不啻晤言一室”作謂語,單獨成句,“樂何如乎”,“樂”作主語,其前即G處斷開。故選BEG。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句意: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B.錯誤。兩個“假”均指借助,利用。句意:借助車馬的人。/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嚇唬百獸,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C.正確。句意:來了就作一整天的談話。/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D.正確。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朋友認為曾國藩猛火式做學問不妥,建議他搬家到城里”錯誤,原文“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志”意思是,吳廷棟一定要我搬進北京城里居住,因為城里的鏡海先生可以以師禮相待,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以朋友之禮相待,老師和朋友一起幫助,即使是軟弱無能的人也會樹立志向。可見不是因為曾國藩猛火式做學問不妥,而是因為搬家到城里可以向師友學習,有利于人立志。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1)“鍥”,雕刻;“而”,表假設,如果;“鏤”,雕刻。(2)“譬如”,好比;“湯”,煮沸的熱水;“遽”,立刻、馬上。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主要觀點和論證手法的能力。(1)觀點上:結合材料一“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材料二“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志”可知,都強調學習要善于利用周圍的資源和條件。結合材料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材料二“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可知,都強調學習中專一的重要性。(2)手法上:材料一第一段使用比喻論證,結合嚴謹的說理結構,先說明論點“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后連舉“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多個比喻句說明該觀點,最后以“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收束總結本段內容。第二段,作者又使用了正面設喻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善于積累,便可幻化風雨,蛟龍翻騰,具備圣心。隨后便以一連串的對比設喻,在強烈的反差中論證了在學習中堅持與用心的重要性。材料二“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使用了比喻論證。都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參考譯文:材料一: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材料二:

吳廷棟最近和我往來很頻繁,來了就作一整天的談話,說的都是關于修身養心治國齊家的事情。吳廷棟一定要我搬進北京城里居住,因為城里的鏡海先生可以以師禮相待,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以朋友之禮相待,老師和朋友一起幫助,即使是軟弱無能的人也會樹立志向。我想朱子說過: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沒有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知識,是從領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爾下點功夫,也不過悠閑自得玩味索求罷了。好比沒有煮沸的熱水,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所以,著急想搬進城里去,排除所有雜念,從事“克己復禮”的學問。追求學業精深,沒有別的辦法,專一罷了。諺語說:“技藝多了不能夠維持生活”,是說他不專一。我挖井多卻沒有泉水可以飲用,是不專一的過錯啊。各位弟弟要力求專一于學業,像九弟志向在書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廢棄其他學業,但是每天寫字的時候,不可不提起精神,隨便什么時候隨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觸動靈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們心里有專門的愛好沒有?如果志向在研習所有儒家經典著作,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種經書。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個人的文章。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應該專門看一個人的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作試帖詩也一樣;千萬不可以同時兼顧,樣樣去學就一定一無所長,一再囑咐!千萬牢記!凡是專攻一門學業的人,必定會有心得體會,也必定存在著疑難問題。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告訴我,讓我跟你們一起欣賞;有什么疑難問題,可以向我提出來,我們一起分析。而且書信寫得極詳細的話,我們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個屋子里見面交流一樣,那是多么快樂的事啊!15.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表假設,如果。句意:如果雕刻一下便放棄,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不能被折斷。②而:表修飾,地。句意:我曾經整日地思索。③而:表示并列,和,并且。句意: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④而:表轉折,卻。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⑤其:代詞,它,指書。句意:教孩子書本的文字,學習它的斷句。⑥其:副詞,表反問。句意:真是令人奇怪啊!⑦其:代詞,他,他們。句意: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⑧其:副詞,表推測,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①和④不同;⑤和⑦不同。故選C。16.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A.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老師,是依靠他來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除疑惑的人。B.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何解憂?唯有杜康”。句意: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句意: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D.被動句,“于”,被,受;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不拘于時,于余學”。句意: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故選B。17.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博學:廣泛地學習。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②勸:鼓勵。句意:鼓勵學習。③金:金屬,指金屬制的刀和斧等。句意: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變鋒利了。④爪牙:爪子和牙齒。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⑤寄托:安身。句意: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⑥學者:求學的人。句意:古代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⑦從而:跟從并且。句意:我跟從并且向他學習。⑧眾人:一般人。句意:現在的一般人。⑨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句意:小的方面要學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