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_第1頁
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_第2頁
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_第3頁
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_第4頁
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作業指導書TOC\o"1-2"\h\u15386第1章緒論 3146521.1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概述 3291081.1.1發動機設計概述 417621.1.2底盤設計概述 4248361.2設計原則與要求 417739第2章發動機設計與選型 5167392.1發動機總體設計 539722.1.1設計原則 5262022.1.2設計內容 5176262.2發動機主要功能參數確定 5195232.2.1功率與扭矩 5106212.2.2燃油消耗率與排放 5253142.2.3機械效率與可靠性 52942.3發動機選型 5199482.3.1選型依據 571912.3.2選型步驟 6211352.3.3選型注意事項 620715第3章發動機本體設計 688273.1氣缸蓋與氣缸體設計 6291983.1.1設計要求 6307203.1.2設計內容 69843.2活塞組件設計 6215573.2.1設計要求 6247363.2.2設計內容 6305383.3連桿組件設計 787683.3.1設計要求 7113743.3.2設計內容 794433.4曲軸飛輪設計 735753.4.1設計要求 7217783.4.2設計內容 719370第4章配氣機構設計 7192914.1配氣機構類型及原理 731514.1.1頂置氣門(OHV)配氣機構 725714.1.2側置氣門(LHV)配氣機構 833294.1.3雙頂置凸輪軸(DOHC)配氣機構 855804.1.4單頂置凸輪軸(SOHC)配氣機構 8296544.2配氣相位設計 8102824.2.1進氣相位設計 8145364.2.2排氣相位設計 8295174.3氣門驅動機構設計 8243414.3.1凸輪軸設計 8267254.3.2挺柱和推桿設計 8190534.3.3氣門彈簧設計 916030第5章進排氣系統設計 957895.1進氣系統設計 998825.1.1進氣系統概述 9198755.1.2空氣濾清器設計 9140115.1.3進氣歧管設計 9160725.1.4節氣門設計 958235.1.5渦輪增壓裝置設計 9260335.2排氣系統設計 935255.2.1排氣系統概述 9190715.2.2排氣歧管設計 10231385.2.3催化轉化器設計 10270575.2.4消聲器設計 1028925.3進排氣系統的優化 10211415.3.1進排氣系統匹配 10267135.3.2進排氣系統仿真分析 10216035.3.3進排氣系統試驗驗證 10306465.3.4進排氣系統輕量化設計 1018715第6章燃油供給系統設計 1035216.1燃油噴射系統設計 1052446.1.1噴射器選型 10175856.1.2噴射器布置 10244636.1.3噴射控制策略 11251996.2燃油泵設計 1175716.2.1燃油泵類型選擇 1198076.2.2燃油泵功能參數確定 1134116.2.3燃油泵驅動方式 1114236.3燃油濾清器與燃油壓力調節器設計 11169456.3.1燃油濾清器設計 11216976.3.2燃油壓力調節器設計 11231346.3.3燃油濾清器與燃油壓力調節器布局 113466第7章潤滑系統設計 11297357.1潤滑系統概述 1170107.2潤滑油路與油泵設計 12169467.2.1潤滑油路設計 12120787.2.2油泵設計 12243567.3潤滑油濾清器與油冷卻器設計 12227757.3.1潤滑油濾清器設計 12171667.3.2油冷卻器設計 1224585第8章冷卻系統設計 1344868.1冷卻系統概述 13218128.2水泵與風扇設計 13280048.2.1水泵設計 13307418.2.2風扇設計 13100978.3節溫器與散熱器設計 1439718.3.1節溫器設計 1419338.3.2散熱器設計 145787第9章底盤設計與選型 14112949.1底盤總體設計 14273949.1.1設計原則 1465889.1.2設計內容 14200499.1.3設計要求 1595909.2傳動系統設計 15234989.2.1傳動系統類型 15302579.2.2傳動系統主要部件選型 15237499.2.3傳動系統設計要求 15322249.3懸掛系統設計 15310959.3.1懸掛系統類型 1545279.3.2懸掛系統主要部件選型 15289279.3.3懸掛系統設計要求 16164719.4制動系統設計 1668859.4.1制動系統類型 16164319.4.2制動系統主要部件選型 16177629.4.3制動系統設計要求 1623231第10章整車功能匹配與優化 162437510.1整車動力功能匹配 161071010.1.1發動機與傳動系統匹配 16430810.1.2底盤與動力系統匹配 162316110.2經濟功能匹配 171846210.2.1燃油經濟性優化 17310910.2.2滑行與制動能量回收 17489510.3舒適功能匹配與優化 172232510.3.1懸掛系統優化 171877610.3.2NVH功能優化 17702410.4安全功能匹配與優化 171653410.4.1制動系統優化 17710.4.2車身結構優化 17第1章緒論1.1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概述汽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其功能、安全、舒適及環保等方面的發展日益受到重視。汽車發動機與底盤作為汽車的核心部件,其設計水平直接影響到整車的功能。本章首先對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進行概述,闡述發動機與底盤在汽車設計中的重要性,并對相關設計內容進行簡要介紹。1.1.1發動機設計概述汽車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源泉,其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發動機類型選擇:根據汽車的使用要求和功能指標,選擇合適的發動機類型,如汽油機、柴油機、混合動力等。(2)燃燒室設計:根據發動機類型和功能要求,設計合理的燃燒室結構,提高燃燒效率和降低排放。(3)氣缸蓋與氣缸體設計:優化氣缸蓋與氣缸體的結構,提高強度和剛度,降低重量。(4)進排氣系統設計:合理設計進排氣系統,提高發動機的充氣效率和降低排放。(5)燃油供給系統設計:根據發動機功能要求,設計合適的燃油供給系統,保證燃油的霧化、分配和噴射。1.1.2底盤設計概述汽車底盤是汽車的基礎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傳動系統設計:包括離合器、變速箱、傳動軸、驅動橋等,設計合理的傳動系統,提高傳動效率和降低噪音。(2)行駛系統設計:包括懸掛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優化行駛系統,提高汽車的操控性和舒適性。(3)車身設計:根據汽車的使用功能和審美需求,設計合理的車身結構,保證車身強度和剛度。(4)電氣系統設計:包括電源、起動機、發電機、照明等,設計可靠的電氣系統,提高汽車的安全性。1.2設計原則與要求在進行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與要求:(1)功能優先:以提高汽車功能為核心目標,保證發動機與底盤的匹配性。(2)安全可靠:保證發動機與底盤在設計壽命內,安全可靠地運行。(3)節能環保:降低燃油消耗,減少排放污染,符合國家環保法規。(4)經濟性: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5)輕量化:采用輕量化材料和技術,降低汽車自重,提高燃油經濟性。(6)模塊化:采用模塊化設計,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降低生產成本。(7)人機工程:考慮駕駛和乘坐舒適性,提高人機交互體驗。(8)制造工藝性:保證設計方案的制造工藝性,提高生產效率。遵循以上原則與要求,為汽車發動機與底盤設計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第2章發動機設計與選型2.1發動機總體設計2.1.1設計原則在汽車發動機總體設計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國家及行業相關標準與法規要求;(2)滿足汽車動力性、經濟性、環保性及可靠性需求;(3)結構緊湊,重量輕,便于布置與維護;(4)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與適應性。2.1.2設計內容(1)確定發動機類型(如汽油機、柴油機等);(2)確定發動機的排量、缸數、缸徑、行程等基本參數;(3)選擇合適的燃燒室結構、氣門機構、燃油供給系統等;(4)確定冷卻系統、潤滑系統、啟動系統等輔助系統。2.2發動機主要功能參數確定2.2.1功率與扭矩根據汽車使用工況,確定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低速扭矩等功能參數。2.2.2燃油消耗率與排放計算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燃油消耗率,保證滿足國家排放標準。2.2.3機械效率與可靠性分析發動機的機械效率,評估發動機的可靠性,保證發動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2.3發動機選型2.3.1選型依據(1)汽車使用工況與功能需求;(2)國家及行業相關標準與法規;(3)發動機功能、成本、可靠性等綜合因素。2.3.2選型步驟(1)篩選符合使用需求的發動機類型;(2)對比分析不同發動機品牌的功能參數;(3)評估發動機的布置、重量、成本等;(4)結合汽車整體設計要求,確定最佳發動機選型。2.3.3選型注意事項(1)保證選型發動機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售后服務;(2)關注發動機的技術發展趨勢,選擇具有前瞻性的產品;(3)充分考慮發動機與汽車其他系統的匹配性,實現最佳功能發揮。第3章發動機本體設計3.1氣缸蓋與氣缸體設計3.1.1設計要求氣缸蓋與氣缸體是發動機本體的關鍵組成部分,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到發動機的功能和可靠性。在設計過程中,應保證氣缸蓋與氣缸體的結構強度、剛度和散熱功能滿足工作要求。3.1.2設計內容(1)氣缸蓋設計:包括氣缸蓋的形狀、材料、厚度、水道和氣道布局等;(2)氣缸體設計:包括氣缸體的形狀、材料、壁厚、水道和油道布局等;(3)氣缸蓋與氣缸體的連接方式:保證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3.2活塞組件設計3.2.1設計要求活塞組件是發動機內部往復運動的部件,其設計要求包括輕量化、高強度、高耐磨性和良好的熱傳導功能。3.2.2設計內容(1)活塞設計:包括活塞的形狀、材料、壁厚、活塞環槽和油孔等;(2)活塞銷設計:包括活塞銷的形狀、材料、尺寸和連接方式;(3)活塞裙部設計:保證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散熱功能。3.3連桿組件設計3.3.1設計要求連桿組件承受著活塞與曲軸之間的力,其設計要求包括高強度、剛度和良好的疲勞功能。3.3.2設計內容(1)連桿設計:包括連桿的形狀、材料、尺寸和連接方式;(2)連桿軸承設計:包括軸承的材料、尺寸和潤滑方式;(3)連桿小頭襯套設計:保證在高速、高溫環境下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散熱功能。3.4曲軸飛輪設計3.4.1設計要求曲軸飛輪是發動機動力輸出的關鍵部件,其設計要求包括高強度、良好的平衡功能和耐磨性。3.4.2設計內容(1)曲軸設計:包括曲軸的形狀、材料、尺寸和曲軸軸頸的潤滑方式;(2)飛輪設計:包括飛輪的形狀、材料、厚度和連接方式;(3)曲軸與飛輪的平衡功能分析:保證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振動功能。第4章配氣機構設計4.1配氣機構類型及原理配氣機構作為汽車發動機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實現氣缸內新鮮空氣的吸入和燃燒廢氣的排出。按照其工作原理和結構特點,配氣機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4.1.1頂置氣門(OHV)配氣機構頂置氣門配氣機構中,氣門位于氣缸頂部,通過凸輪軸、挺柱、推桿等驅動。其優點是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缺點是氣門與燃燒室之間的距離較長,導致燃燒效率降低。4.1.2側置氣門(LHV)配氣機構側置氣門配氣機構中,氣門位于氣缸側面,與頂置氣門相比,側置氣門配氣機構具有更好的燃燒效率和較低的進氣阻力。但其結構相對復雜,制造成本較高。4.1.3雙頂置凸輪軸(DOHC)配氣機構雙頂置凸輪軸配氣機構具有兩個凸輪軸,分別驅動進氣門和排氣門。這種配氣機構可以實現更快的氣門開啟和關閉速度,提高燃燒效率,降低排放。但制造成本較高,結構復雜。4.1.4單頂置凸輪軸(SOHC)配氣機構單頂置凸輪軸配氣機構一個凸輪軸,通常用于四缸及以下發動機。其結構相對簡單,制造成本較低,但氣門開啟和關閉速度較慢,燃燒效率略低于DOHC。4.2配氣相位設計配氣相位是指氣門開啟和關閉的時刻與活塞運動的關系。合理的配氣相位設計可以提高發動機的功率輸出、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4.2.1進氣相位設計進氣相位設計需要考慮進氣門的開啟時刻、開啟持續時間和關閉時刻。通常,進氣門提前開啟,使新鮮空氣提前進入氣缸,提高充氣效率;同時進氣門遲閉,以利用氣缸內氣體的慣性,進一步增加進氣量。4.2.2排氣相位設計排氣相位設計需要考慮排氣門的開啟時刻、開啟持續時間和關閉時刻。排氣門遲開,可以使燃燒廢氣在氣缸內停留更長時間,提高熱效率;同時排氣門提前關閉,可以減少排氣損失。4.3氣門驅動機構設計氣門驅動機構是實現氣門開啟和關閉的關鍵部分,主要包括凸輪軸、挺柱、推桿、氣門彈簧等。4.3.1凸輪軸設計凸輪軸設計需要根據發動機的轉速、功率輸出和配氣相位要求,確定凸輪的形狀和尺寸。凸輪形狀通常有圓弧形、橢圓形和雙橢圓形等。4.3.2挺柱和推桿設計挺柱和推桿起到將凸輪軸的運動傳遞給氣門的作用。在設計時,應考慮其強度、剛度和磨損功能,以保證長期可靠性。4.3.3氣門彈簧設計氣門彈簧對氣門的關閉起到重要作用。在設計時,應選擇合適的彈簧剛度,以保證氣門在高速運動過程中能迅速關閉,同時避免因彈簧過軟導致的氣門跳動。本章主要介紹了配氣機構的類型、原理以及配氣相位和氣門驅動機構的設計方法。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根據發動機的具體要求和功能目標,進行合理選型和優化。第5章進排氣系統設計5.1進氣系統設計5.1.1進氣系統概述本節主要介紹進氣系統的基本構成、功能及設計原則。進氣系統主要包括空氣濾清器、進氣歧管、節氣門、渦輪增壓裝置等部件,其作用是為發動機提供清潔、充足的空氣。5.1.2空氣濾清器設計空氣濾清器的設計應考慮過濾效率、空氣流量、阻力等因素。本節將分析不同類型的空氣濾清器,并闡述其設計要點。5.1.3進氣歧管設計進氣歧管的設計關系到發動機的進氣效率及各缸的進氣均勻性。本節將介紹進氣歧管的布局、長度、直徑等參數的設計方法。5.1.4節氣門設計節氣門是控制發動機進氣量的關鍵部件。本節將闡述節氣門的結構、工作原理及設計要點。5.1.5渦輪增壓裝置設計渦輪增壓裝置可以提高發動機的進氣壓力,從而提高發動機的功率。本節將介紹渦輪增壓裝置的類型、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法。5.2排氣系統設計5.2.1排氣系統概述排氣系統主要由排氣歧管、催化轉化器、消聲器等部件組成,其作用是排除發動機燃燒產生的廢氣,降低排放污染物。5.2.2排氣歧管設計排氣歧管的設計應考慮排氣阻力、溫度分布、振動與噪聲等因素。本節將介紹排氣歧管的布局、材料選擇及設計方法。5.2.3催化轉化器設計催化轉化器是降低排放污染物的重要部件。本節將闡述催化轉化器的結構、功能指標及設計要點。5.2.4消聲器設計消聲器是降低排氣噪聲的關鍵部件。本節將介紹消聲器的類型、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法。5.3進排氣系統的優化5.3.1進排氣系統匹配進排氣系統的匹配對發動機功能具有顯著影響。本節將分析進排氣系統匹配的原則及方法。5.3.2進排氣系統仿真分析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FD)等方法對進排氣系統進行仿真分析,可優化系統設計。本節將介紹仿真分析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項。5.3.3進排氣系統試驗驗證通過試驗驗證進排氣系統的設計效果,為優化設計提供依據。本節將闡述試驗驗證的步驟及方法。5.3.4進排氣系統輕量化設計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進排氣系統進行輕量化設計,可提高整車的燃油經濟性。本節將探討輕量化設計的方法及措施。第6章燃油供給系統設計6.1燃油噴射系統設計6.1.1噴射器選型根據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要求,選擇適合的燃油噴射器。噴射器應具備良好的霧化功能、較高的流量和可靠的機械強度。6.1.2噴射器布置根據發動機缸體布局和燃燒室形狀,合理布置噴射器位置,保證燃油噴射角度和噴射速度滿足燃燒需求。6.1.3噴射控制策略制定噴射控制策略,包括噴射時刻、噴射持續時間和噴射壓力等參數,以實現高效、清潔的燃燒。6.2燃油泵設計6.2.1燃油泵類型選擇根據發動機排量和燃油噴射壓力需求,選擇合適的燃油泵類型,如柱塞泵、齒輪泵等。6.2.2燃油泵功能參數確定計算燃油泵所需提供的流量、壓力和效率等功能參數,以滿足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燃油需求。6.2.3燃油泵驅動方式根據發動機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燃油泵驅動方式,如機械驅動、電磁驅動等。6.3燃油濾清器與燃油壓力調節器設計6.3.1燃油濾清器設計選用高效、長壽的燃油濾清器,保證燃油清潔,降低燃油噴射系統故障率。設計合理的濾清器結構,提高過濾效果和容塵量。6.3.2燃油壓力調節器設計根據發動機工作原理和燃油噴射系統需求,設計燃油壓力調節器,實現燃油壓力的精確控制。同時考慮燃油壓力調節器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6.3.3燃油濾清器與燃油壓力調節器布局合理布局燃油濾清器和燃油壓力調節器,便于安裝、維護和檢查,同時保證燃油系統的高效運行。注意:本章內容僅涉及燃油供給系統設計,實際設計過程中需結合發動機整體功能和具體工況進行調整和優化。第7章潤滑系統設計7.1潤滑系統概述本章主要介紹汽車發動機與底盤潤滑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潤滑系統在發動機和底盤的運行過程中起著的作用,能夠減小零部件之間的摩擦,降低磨損,延長使用壽命,并保證系統在高效、穩定的狀態下工作。本章將從潤滑油路與油泵設計、潤滑油濾清器與油冷卻器設計等方面展開論述。7.2潤滑油路與油泵設計7.2.1潤滑油路設計潤滑油路的設計應根據發動機和底盤的結構特點及其工作條件進行。其主要目標是為各潤滑點提供充足的潤滑油,并保證油液在循環過程中壓力穩定、流量充足。潤滑油路應包括以下組成部分:(1)主油路:連接油泵、油濾清器、油冷卻器及各潤滑點的主要通道。(2)分油路:將主油路分配到各個潤滑點的分支通道。(3)回油路:將潤滑油從潤滑點收集,返回油底殼或油箱。7.2.2油泵設計油泵是潤滑系統的心臟,負責為潤滑油路提供壓力和流量。油泵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類型:根據發動機和底盤的工作條件,選擇合適的油泵類型,如齒輪泵、轉子泵、柱塞泵等。(2)容積:根據潤滑系統所需的最大流量和壓力,確定油泵的排量。(3)材質:油泵內部零件應選用耐磨、耐腐蝕、具有一定強度的材料。(4)布局:油泵的布局應便于安裝、維修和保養。7.3潤滑油濾清器與油冷卻器設計7.3.1潤滑油濾清器設計潤滑油濾清器的主要作用是過濾潤滑油中的雜質,防止磨損和污染。濾清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類型:根據發動機和底盤的工作條件,選擇全流式或旁通式濾清器。(2)過濾精度:根據潤滑系統的工作要求,選擇合適的過濾精度。(3)材質:濾清器內部零件應選用耐磨、耐腐蝕、具有一定強度的材料。(4)結構:濾清器結構應便于更換濾芯,降低維護成本。7.3.2油冷卻器設計油冷卻器的主要作用是在高溫環境下降低潤滑油的溫度,保證其在合適的溫度范圍內工作。油冷卻器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類型:根據發動機和底盤的工作條件,選擇風冷式或水冷式油冷卻器。(2)散熱面積:根據潤滑系統的工作要求,確定油冷卻器的散熱面積。(3)材質:油冷卻器內部零件應選用導熱功能好、耐腐蝕、具有一定強度的材料。(4)結構:油冷卻器結構應便于安裝、維修和保養。第8章冷卻系統設計8.1冷卻系統概述冷卻系統是汽車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發動機運行過程中,維持發動機工作溫度在合理范圍內,防止過熱現象,保證發動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冷卻系統主要由水泵、風扇、節溫器、散熱器等部件組成。本章主要介紹冷卻系統的設計要點及注意事項。8.2水泵與風扇設計8.2.1水泵設計水泵是冷卻系統中的關鍵部件,負責將冷卻液在發動機和散熱器之間循環。水泵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流量:水泵的流量應滿足發動機冷卻需求,通常以發動機排量的倍數來確定。(2)揚程:水泵的揚程應滿足冷卻系統壓力損失的要求,保證冷卻液在系統內循環。(3)效率:水泵的效率對整個冷卻系統的功能有直接影響,應選擇高效水泵。(4)材質:水泵的材質應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和耐磨性,以保證長期使用。8.2.2風扇設計風扇負責將空氣引入散熱器,加速冷卻液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風扇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風量:風扇的風量應滿足散熱需求,通常以散熱器散熱面積和風速來確定。(2)風壓:風扇的風壓應克服散熱器迎風面的阻力,保證空氣流通。(3)效率:風扇的效率對冷卻系統的功能有較大影響,應選擇高效風扇。(4)噪音:風扇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應符合汽車噪聲標準。8.3節溫器與散熱器設計8.3.1節溫器設計節溫器是冷卻系統中的溫度控制部件,其作用是控制冷卻液的流動,以實現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溫度調節。節溫器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開啟溫度:節溫器的開啟溫度應與發動機最佳工作溫度相匹配。(2)關閉溫度:節溫器的關閉溫度應保證發動機在低溫工況下正常升溫。(3)壽命:節溫器的壽命應滿足汽車使用壽命的要求。(4)響應速度:節溫器在溫度變化時的響應速度對冷卻系統的功能有較大影響。8.3.2散熱器設計散熱器是冷卻系統中的熱交換部件,負責將冷卻液中的熱量傳遞給空氣。散熱器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散熱面積:散熱器的散熱面積應滿足發動機散熱需求。(2)材質:散熱器的材質應具有良好的導熱性和耐腐蝕性。(3)結構:散熱器的結構應便于空氣流通,降低風阻。(4)重量:散熱器的重量應考慮汽車整體輕量化要求。(5)布局:散熱器在汽車中的布局應便于維修和保養。第9章底盤設計與選型9.1底盤總體設計9.1.1設計原則底盤總體設計需遵循安全、可靠、經濟、環保及舒適性原則。在保證車輛行駛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傳動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同時充分考慮駕駛及乘坐舒適性。9.1.2設計內容底盤總體設計包括:底盤布局、車架設計、行駛系統設計、轉向系統設計、制動系統設計、電氣系統設計等。9.1.3設計要求(1)底盤布局合理,保證各系統間協調工作,減小底盤重心,提高行駛穩定性;(2)車架設計滿足強度和剛度要求,同時考慮輕量化設計;(3)行駛系統設計應保證良好的操控性和舒適性;(4)轉向系統設計需實現準確、輕便、穩定的轉向功能;(5)制動系統設計應保證制動可靠、響應迅速;(6)電氣系統設計滿足車輛各項功能需求,同時考慮安全性和可靠性。9.2傳動系統設計9.2.1傳動系統類型根據車輛類型和功能要求,選擇合適的傳動系統類型,如前置前驅、前置后驅、四驅等。9.2.2傳動系統主要部件選型(1)發動機:根據車輛功能、排放標準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發動機型號;(2)變速器:根據發動機特性、駕駛需求等,選擇手動變速器、自動變速器、CVT等;(3)傳動軸:根據車輛布局和傳動效率要求,設計傳動軸長度和布局;(4)驅動橋:根據驅動方式和扭矩要求,選擇合適的驅動橋型號。9.2.3傳動系統設計要求(1)保證傳動效率高,降低能耗;(2)保證傳動系統工作可靠,減小故障率;(3)減輕傳動系統重量,降低車輛自重;(4)滿足車輛加速、爬坡等功能需求。9.3懸掛系統設計9.3.1懸掛系統類型根據車輛類型和行駛功能要求,選擇合適的懸掛系統類型,如麥弗遜式、多連桿式、扭力梁式等。9.3.2懸掛系統主要部件選型(1)彈簧:根據車輛重量和懸掛剛度要求,選擇螺旋彈簧、空氣彈簧等;(2)減振器:根據懸掛系統特性,選擇合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