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利行業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方案TOC\o"1-2"\h\u14139第1章概述 447611.1項目背景 4207391.2研究目的與意義 4173851.3研究內容與方法 416828第2章水利信息化現狀分析 5250562.1國內外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 574302.1.1國際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 580792.1.2我國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 5102302.2我國水利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568922.2.1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 5104872.2.2數據資源共享程度低 6265632.2.3信息化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6224082.2.4人才隊伍建設不足 638222.3水利信息化發展趨勢 6294542.3.1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 631772.3.2信息資源共享與開放 62782.3.3創新技術體系構建 6274002.3.4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6303882.3.5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完善 621206第3章水資源保護現狀分析 6281413.1國內外水資源保護現狀 6182743.1.1國際水資源保護現狀 6202933.1.2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 7321353.2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7227623.2.1水資源污染問題依然嚴重 7113863.2.2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7307413.2.3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771873.3水資源保護發展趨勢 7201203.3.1強化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76993.3.2創新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 7198893.3.3推廣水資源保護先進技術 859833.3.4強化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 822680第4章水利信息化總體設計 882744.1設計原則與目標 8134154.1.1設計原則 8199854.1.2設計目標 8307904.2技術路線 8269414.2.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820564.2.2水利信息系統建設 9218314.2.3技術創新與研發 9134654.3信息化架構 9137324.3.1總體架構 9145724.3.2基礎設施層 9126804.3.3業務應用層 9162034.3.4決策支持層 929293第5章信息采集與傳輸 9149035.1信息采集 971635.1.1水文監測 10300105.1.2水質監測 10122995.1.3生態監測 1095635.1.4水資源利用與管理信息采集 10101985.2信息傳輸 10158875.2.1通信網絡建設 1050145.2.2數據傳輸協議 10140465.2.3信息安全保障 10235785.3信息處理與分析 1038695.3.1數據處理 10240975.3.2數據分析 1121425.3.3模型構建與應用 1155025.3.4信息發布與應用 115516第6章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 11323286.1數據資源整合 11112186.1.1整合目標 11175766.1.2整合原則 11193826.1.3整合內容 11245846.2數據資源共享 1230906.2.1共享機制 12237156.2.2共享平臺 12322096.2.3共享服務 12283726.3數據安全保障 12139786.3.1安全策略 1214226.3.2安全技術 124636.3.3安全管理 12322286.3.4安全審計 1229322第7章水資源監測與評估 12265137.1水資源監測 1298587.1.1監測目的 1227697.1.2監測內容 13186747.1.3監測方法 1387267.1.4監測網絡布局 1376847.2水資源評估 1336797.2.1評估目的 13251657.2.2評估方法 13172057.2.3評估指標 13264547.2.4評估結果 13203777.3水資源預警與調度 13238837.3.1預警體系 13213597.3.2預警方法 13315597.3.3調度策略 13279407.3.4應急預案 147247.3.5持續優化 1418848第8章水資源保護措施 14165358.1非工程措施 1443018.1.1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 14315618.1.2水資源監測與管理 14315358.1.3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度 1429098.1.4水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 143568.1.5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14268938.2工程措施 14236888.2.1水源保護工程 14111748.2.2水污染防治工程 1417418.2.3河道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1531408.2.4跨流域調水工程 1596768.3水資源保護效果評估 15203198.3.1評價指標體系 15215888.3.2評估方法 15214668.3.3評估結果應用 1512230第9章水利信息化項目管理與維護 15152219.1項目管理 15279699.1.1項目立項與規劃 15327119.1.2項目組織與管理 1574589.1.3項目實施與監控 1582509.2項目維護與更新 16142529.2.1系統維護 16144829.2.2技術更新 1691779.2.3項目評估與優化 1633399.3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16126919.3.1人才培養 16164049.3.2團隊建設 1628009.3.3人才儲備 1618224第10章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保障措施 163178610.1政策法規保障 16806310.1.1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161238610.1.2強化政策法規執行 16205110.2技術保障 171265810.2.1技術研發與創新 173036710.2.2技術應用與推廣 171109910.3資金保障與投資效益分析 172619610.3.1資金保障 171434910.3.2投資效益分析 172057510.4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 172423010.4.1宣傳教育 172842910.4.2公眾參與 17第1章概述1.1項目背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及水資源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在政策層面加大了對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的扶持力度,明確提出加強水資源監控能力、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等戰略任務。本項目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旨在摸索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的有效方案,為我國水利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1.2研究目的與意義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的內在聯系,分析現有水利信息化建設及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環境質量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意義如下:(1)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通過水利信息化技術,實現對水資源的實時監測、預測預警和優化調度,提高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促進水資源保護:分析水資源污染成因,研究水資源保護關鍵技術,為水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支持。(3)推動水利事業發展:以水利信息化為手段,提高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水平,促進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1.3研究內容與方法本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1)水利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調研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現狀,總結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數據。(2)水資源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針對水資源保護的突出問題,研究水資源污染成因、水環境容量計算、水資源保護措施等關鍵技術。(3)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融合策略:探討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的融合途徑,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4)案例分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或水利工程,對研究成果進行驗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文獻調研:收集國內外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現有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2)現場調研:深入水利信息化建設現場,了解實際運行情況,為研究提供實證數據。(3)數值模擬:運用計算機技術,構建水資源保護相關模型,進行模擬計算。(4)對比分析:對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評價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專家咨詢:邀請水利行業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論證和指導。第2章水利信息化現狀分析2.1國內外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2.1.1國際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全球范圍內水利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發達國家在水利信息化方面投入大量資源,通過集成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及通信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水利信息化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構建了完善的水利信息化體系,為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2.1.2我國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建立了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了水文、水資源、水環境等信息的實時監測和傳輸。同時我國水利信息化在政策法規、技術標準、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2我國水利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2.2.1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我國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部分地區信息化設施仍然較為落后,影響了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果。2.2.2數據資源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國水利信息化數據資源分散,部門間數據共享程度不高,導致數據利用效率低下,難以滿足水資源保護和管理需求。2.2.3信息化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雖然我國水利信息化技術水平取得了較大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智能分析、大數據處理等方面,尚不能滿足水利事業發展的需求。2.2.4人才隊伍建設不足水利信息化人才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存在不足,難以滿足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需求。2.3水利信息化發展趨勢2.3.1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水利信息化將朝著數字化、智能化方向邁進,實現水資源管理的高效、精準。2.3.2信息資源共享與開放未來水利信息化將打破信息孤島,實現部門間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開放,提升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水平。2.3.3創新技術體系構建水利信息化將積極引進和研發新技術,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體系,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整體實力。2.3.4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加強水利信息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水利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2.3.5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完善不斷完善水利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推動水利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第3章水資源保護現狀分析3.1國內外水資源保護現狀3.1.1國際水資源保護現狀在國際范圍內,水資源保護已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通過制定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法規,實施水資源管理政策,以及運用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水資源保護成效。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等,也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水資源保護項目的實施,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持。3.1.2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我國水資源保護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50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實施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了大規模的水環境治理工程,水資源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3.2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與不足3.2.1水資源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盡管我國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資源污染問題仍然嚴重。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源尚未得到徹底治理,部分地區水質惡化,水生態受損,對水資源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2.2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我國水資源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存在職責不清、協調不力等問題。水資源保護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區監管不到位,導致水資源保護工作難以落到實處。3.2.3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總體較低,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生活用水浪費現象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3.3水資源保護發展趨勢3.3.1強化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未來我國水資源保護工作將繼續強化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水資源保護政策,加大執法力度,保證水資源保護法規的有效實施。3.3.2創新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為提高水資源保護工作效率,我國將創新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部門間協作,形成合力,提升水資源保護工作水平。3.3.3推廣水資源保護先進技術水資源保護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將是未來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要方向。通過推廣水資源保護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負荷,為水資源保護提供技術支持。3.3.4強化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加強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護工作,形成全民共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氛圍。第4章水利信息化總體設計4.1設計原則與目標4.1.1設計原則(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全面考慮水利行業的發展需求,制定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長遠規劃,并按照實際情況分階段、分步驟實施。(2)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實現水利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3)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采用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技術,保證水利信息化建設的質量和安全。(4)易于擴展,靈活調整。充分考慮未來業務發展需求,設計具有良好擴展性和靈活性的信息化系統。4.1.2設計目標(1)提高水利業務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實現水資源信息的全面監測、預警和分析,為水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3)提升水利行業公共服務能力,滿足社會公眾對水利信息的需求。(4)促進水利行業科技創新,推動水利事業發展。4.2技術路線4.2.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1)通信網絡:采用光纖、無線、衛星等多種通信技術,構建覆蓋廣泛、穩定可靠的通信網絡。(2)數據中心:建設高功能、高可靠性的數據中心,為水利信息化提供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能力。(3)云計算平臺:利用云計算技術,搭建水利行業云平臺,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的高效利用。4.2.2水利信息系統建設(1)水資源監測系統:利用物聯網、遙感等技術,構建全面、實時的水資源監測體系。(2)水資源管理系統:整合各類水資源管理業務,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3)水資源預警系統: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水資源變化趨勢進行預測預警。4.2.3技術創新與研發(1)開展水利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水利行業技術水平。(2)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水利行業的應用,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4.3信息化架構4.3.1總體架構水利信息化總體架構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層、業務應用層和決策支持層。4.3.2基礎設施層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通信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為水利信息化提供基礎支撐。4.3.3業務應用層業務應用層包括水資源監測、水資源管理、水資源預警等系統,滿足水利業務需求。4.3.4決策支持層決策支持層通過對業務數據的分析處理,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依據。包括數據挖掘、模型分析、可視化展示等功能。第5章信息采集與傳輸5.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是水利信息化與水資源保護的基礎工作,通過采集各種水文水資源信息,為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提供數據支撐。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5.1.1水文監測水文監測主要包括降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觀測。采用現代化水文監測技術,提高監測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5.1.2水質監測水質監測涉及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等不同水體,針對水質指標進行定期監測,掌握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采用遠程在線監測技術,實現水質監測的實時性。5.1.3生態監測生態監測主要包括水生態系統的生物、水文、水質等方面內容,通過構建生態監測體系,評估水生態狀況,為水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5.1.4水資源利用與管理信息采集收集水資源利用現狀、用水效率、節水潛力等方面的信息,為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數據支持。5.2信息傳輸信息傳輸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5.2.1通信網絡建設構建覆蓋全面、穩定可靠的水利通信網絡,包括有線通信、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等多種方式,滿足不同場景的信息傳輸需求。5.2.2數據傳輸協議制定統一的數據傳輸協議,實現水文、水質、生態等監測數據的高效傳輸,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5.2.3信息安全保障加強信息安全防護,保證信息傳輸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防范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5.3信息處理與分析5.3.1數據處理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校驗、整合等操作,提高數據質量,為水資源保護提供準確的數據基礎。5.3.2數據分析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水文、水質、生態等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數據價值,為水資源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3.3模型構建與應用結合水資源保護需求,構建水文預報、水資源配置、水生態評估等模型,為水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持。5.3.4信息發布與應用通過水利信息平臺、移動終端等渠道,及時發布水資源保護相關信息,提高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護的意識,促進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第6章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6.1數據資源整合6.1.1整合目標為實現水利信息化及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需對各級水利部門及相關單位的數據資源進行整合。整合目標為構建統一、標準、完整的水利數據資源體系,提高數據利用效率。6.1.2整合原則(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2)統一標準,保證數據質量;(3)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4)保證數據安全與保密。6.1.3整合內容(1)數據源梳理:梳理各級水利部門及相關單位的數據資源,明確數據來源、類型、格式等;(2)數據標準化: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包括數據格式、命名規范、元數據等;(3)數據整合:通過數據清洗、轉換、加載等技術手段,實現數據資源的整合;(4)數據更新與維護:建立數據更新機制,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6.2數據資源共享6.2.1共享機制建立水利數據資源共享機制,明確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共享權限等,促進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6.2.2共享平臺搭建水利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各級水利部門及相關單位之間的數據交換與共享,提高數據資源利用效率。6.2.3共享服務(1)提供數據查詢、統計等基本服務;(2)根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數據服務;(3)開展數據挖掘與分析,為決策提供支持。6.3數據安全保障6.3.1安全策略制定數據安全策略,包括數據備份、恢復、訪問控制、加密傳輸等,保證數據資源的安全。6.3.2安全技術采用身份認證、權限管理、加密算法等安全技術,保障數據在存儲、傳輸、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6.3.3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加強對數據資源的安全監管,防范數據泄露、篡改等風險。6.3.4安全審計定期開展數據安全審計,評估數據安全風險,及時整改安全隱患,保證數據資源安全。第7章水資源監測與評估7.1水資源監測7.1.1監測目的水資源監測旨在實時掌握我國水體的數量、質量、分布及變化趨勢,為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7.1.2監測內容監測內容包括降水量、河流徑流量、湖泊蓄水量、地下水位、水質、水溫等水文水資源參數。7.1.3監測方法采用現代遙感技術、地面監測站、自動監測系統等多種手段進行水資源監測。7.1.4監測網絡布局構建覆蓋全國主要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水資源監測網絡,保證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7.2水資源評估7.2.1評估目的水資源評估旨在分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征、利用現狀和潛力,為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據。7.2.2評估方法采用水資源平衡分析、水資源承載力分析、水資源利用效率評價等方法進行水資源評估。7.2.3評估指標構建包括水資源總量、人均水資源量、水資源利用率、水質達標率等綜合評估指標體系。7.2.4評估結果定期發布水資源評估報告,為決策提供參考。7.3水資源預警與調度7.3.1預警體系建立基于監測數據和評估結果的水資源預警體系,包括干旱、洪澇、水污染等不同類型的預警。7.3.2預警方法采用閾值法、趨勢預測法、模型模擬法等預警方法,提前發覺水資源風險。7.3.3調度策略根據預警結果,制定相應的水資源調度策略,包括跨流域調配、水庫聯合調度、地下水調控等。7.3.4應急預案針對不同預警級別,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保證在水資源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應對。7.3.5持續優化通過實時監測、評估和預警,不斷優化水資源調度方案,提高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8章水資源保護措施8.1非工程措施8.1.1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加強水資源保護相關法規體系建設,制定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保證水資源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保障水資源保護法規的實施。8.1.2水資源監測與管理建立健全水資源監測網絡,提高監測技術水平,實時掌握水資源狀況。通過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水資源信息共享,提高水資源管理效率。8.1.3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度根據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制定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優化水資源調度,保證水資源合理利用。8.1.4水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加強水資源節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推廣節水技術和設備,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污水資源化,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8.1.5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保障水生態系統健康。8.2工程措施8.2.1水源保護工程加強水源地保護,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工程,提高水源地水質。8.2.2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強水污染防治,實施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降低污染物入河量。8.2.3河道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河道整治,實施生態護岸、河岸綠化、生態濕地等工程,提高河道自凈能力,改善水環境。8.2.4跨流域調水工程根據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8.3水資源保護效果評估8.3.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包括水質、水量、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全面評估水資源保護效果。8.3.2評估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對水資源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8.3.3評估結果應用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水資源保護措施,優化水資源管理策略,不斷提高水資源保護效果。第9章水利信息化項目管理與維護9.1項目管理9.1.1項目立項與規劃在水利信息化項目管理中,項目立項與規劃是首要環節。需充分考慮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經濟效益以及社會影響等因素,保證項目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和水利行業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明確項目目標、范圍、進度、預算及質量要求,為項目實施提供科學指導。9.1.2項目組織與管理建立完善的項目組織架構,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與分工。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保證項目順利推進。同時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包括進度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理等,保證項目按計劃實施。9.1.3項目實施與監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項目計劃,加強各方協調與溝通。通過項目管理軟件等工具,對項目進度、成本、質量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控,保證項目按期完成。9.2項目維護與更新9.2.1系統維護項目建成后,需對水利信息化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系統穩定運行。主要包括硬件設備維護、軟件升級、數據備份與恢復、網絡安全防護等。9.2.2技術更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利信息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項目管理部門應關注行業動態,及時引入新技術、新方法,提升項目技術水平,滿足水利行業發展的需求。9.2.3項目評估與優化定期對項目進行評估,分析項目運行效果,查找存在的問題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建設項目招標3篇
- 代辦戶口登記委托示例3篇
- 辦理證照全權委托書模板3篇
- 停車場道閘系統安裝承包合同3篇
- 農村房子轉讓簡單協議書3篇
- 建材買賣協議書格式3篇
- 工程圖紙審查
- 完整工程招標與合同管理2篇
- 自動售貨機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與市場進出口分析考核試卷
- 羽絨制品生產安全管理規范考核試卷
- 2025至2030中國射頻芯片市場趨勢展望及需求前景研究報告
- 應急急救知識課件
- 文綜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鼠傷寒沙門菌護理查房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
- K30自動生成及計算試驗記錄
- (完整)教育心理學-各章節重點學習筆記
- 建筑行業施工期間意外傷害免責協議
- 民兵國防知識教育教案
- 毒理學研究新技術應用-深度研究
- DB33T 2202-2019 公安警察院校警務化管理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