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能利用與安全管理技術作業指導書TOC\o"1-2"\h\u11849第1章核能基礎概念 367681.1核能的定義與特點 3153301.2核能的來源與釋放方式 3245221.3核能發電的優勢與局限性 428040第2章核能利用技術 4249312.1核反應堆類型及工作原理 4210582.1.1壓水堆(PWR) 4284832.1.2沸水堆(BWR) 427102.1.3重水堆(CANDU) 5240792.1.4高溫氣冷堆(HTGR) 5158652.1.5快中子堆(FBR) 5284542.2核燃料循環 523202.2.1核燃料生產 547192.2.2核燃料加工 547802.2.3核燃料使用 561032.2.4核燃料后處理 596972.3核能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 521910第3章核安全管理政策與法規 6250063.1核安全管理體系 6127163.2我國核安全法規體系 6212643.3國際核安全法規與標準 612344第4章核電站設計與建設 7134284.1核電站選址與規劃 7301034.1.1選址要求 796934.1.2選址程序 7251964.2核電站設計原則與要求 728894.2.1設計原則 7248374.2.2設計要求 8274054.3核電站建設過程與關鍵環節 8303844.3.1建設過程 8133784.3.2關鍵環節 8261第5章核電站運行與管理 8218905.1核電站運行原理 815825.1.1核反應堆物理原理 937015.1.2熱能轉換過程 9308935.1.3發電機組運行機制 9315025.2核電站運行監控與操作 946705.2.1運行監控手段 934305.2.2操作程序與規程 9181055.2.3運行維護與檢修 950015.3核電站安全管理與應急預案 959315.3.1安全管理體系 942905.3.2安全措施 937025.3.2.1設計安全措施 9118095.3.2.2運行安全措施 9154185.3.2.3應急安全措施 9256805.3.3應急預案 9265915.3.3.1設計應急預案 9207225.3.3.2運行應急預案 9176405.3.3.3應急處置流程 931780第6章核電站設備維護與檢修 9314936.1核電站設備分類與維護 9140396.1.1設備分類 9101006.1.2設備維護 10166626.2核電站設備檢修策略與實施 10273166.2.1檢修策略 1080636.2.2檢修實施 10278056.3核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03706.3.1狀態監測 10210756.3.2故障診斷 1126051第7章核防范與應急處理 11155337.1核分類與成因 11230257.1.1分類 11233087.1.2成因 11205347.2核防范措施 11157987.2.1技術措施 11109847.2.2管理措施 12113097.2.3應急準備 12204787.3核應急處理流程與要點 12100127.3.1應急響應啟動 12280967.3.2應急處理 12150547.3.3應急結束 1286757.3.4應急處理要點 1211859第8章核廢物處理與處置 13324228.1核廢物的來源與分類 13155418.1.1核燃料循環 1314468.1.2核設施運行 13125228.1.3核與核設施退役 13119078.2核廢物處理技術 13170148.2.1化學處理 13326608.2.2物理處理 14163298.2.3生物處理 14125918.3核廢物處置方法與設施 14155828.3.1地下處置 14226188.3.2地表處置 14285998.3.3海洋處置 14290748.3.4處置設施 1420251第9章核安全監督與審查 1548959.1核安全監督組織與職責 15266039.1.1監督組織架構 1589489.1.2職責劃分 15127369.2核安全審查內容與方法 15166599.2.1審查內容 15116849.2.2審查方法 15284869.3核安全監管信息化與智能化 16203689.3.1信息化建設 16198579.3.2智能化應用 162981第10章核能安全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 161102610.1核能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63123210.1.1核能安全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16589310.1.2核能安全文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161183210.1.3核能安全文化與核能安全管理的關系 171504910.2核能安全文化建設與實踐 17199610.2.1核能安全文化建設的原則與目標 171972810.2.2核能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踐措施 171102110.2.3核能安全文化建設的案例分享 171220210.3核能安全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構建 17365410.3.1核能安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現狀 17525610.3.2核能安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18951910.3.3核能安全培訓體系優化與提升 18第1章核能基礎概念1.1核能的定義與特點核能是指原子核內部由于核力作用而蘊藏的能量。其特點如下:(1)能量密度高:核能的能量密度遠高于傳統的化學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2)清潔環保:核能發電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環境影響較小。(3)資源豐富:全球核能資源儲量巨大,可供人類長期利用。(4)安全風險:核能利用過程中存在核泄漏、核等安全風險,需嚴格安全管理。1.2核能的來源與釋放方式核能來源于原子核內部的核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兩種釋放方式:(1)核裂變:重核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較輕的核,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2)核聚變:輕核在極高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聚合反應,更重的核,同時釋放出能量。1.3核能發電的優勢與局限性核能發電具有以下優勢:(1)高效穩定:核能發電效率較高,且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因素影響,具有較好的穩定性。(2)經濟性:核能發電成本相對較低,有利于降低電價,提高經濟效益。(3)節約資源:核能發電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有利于資源節約和能源結構優化。但是核能發電也存在以下局限性:(1)安全風險:核能發電廠存在核泄漏、核等安全風險,對周邊環境和公眾健康構成威脅。(2)核廢料處理: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具有放射性,處理和處置難度大,成本高。(3)技術門檻:核能發電技術要求高,研發和建設周期長,投資風險較大。注意:本章節內容僅涉及核能基礎概念,不包含總結性話語。后續章節將深入探討核能利用與安全管理技術。第2章核能利用技術2.1核反應堆類型及工作原理核反應堆是核能利用的核心設備,通過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釋放能量。按照核反應堆的類型,可將其分為以下幾種:2.1.1壓水堆(PWR)壓水堆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核反應堆類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核裂變產生的熱量加熱水,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進而推動蒸汽輪機旋轉,最終帶動發電機發電。2.1.2沸水堆(BWR)沸水堆與壓水堆類似,但其采用直接循環方式,即核裂變產生的熱量直接加熱水,使水沸騰產生蒸汽,推動蒸汽輪機發電。2.1.3重水堆(CANDU)重水堆使用重水作為慢化劑和冷卻劑,可以在不停堆的情況下更換燃料,具有更高的燃料利用率和更低的核廢料產生。2.1.4高溫氣冷堆(HTGR)高溫氣冷堆以石墨作為慢化劑,氦氣作為冷卻劑,具有高溫、高效、安全性好等特點。2.1.5快中子堆(FBR)快中子堆以快中子為裂變粒子,可利用鈾238等更廣泛的核燃料,提高燃料利用率。2.2核燃料循環核燃料循環包括核燃料的生產、加工、使用和后處理等環節。2.2.1核燃料生產核燃料生產主要包括鈾礦開采、鈾濃縮、燃料元件制造等過程。2.2.2核燃料加工核燃料加工主要包括將鈾濃縮后的二氧化鈾轉化為核燃料元件的過程。2.2.3核燃料使用核燃料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核反應堆中的核裂變反應釋放能量,產生電力。2.2.4核燃料后處理核燃料后處理主要包括乏燃料的儲存、處理和再利用。通過對乏燃料的處理,可以提取出可用于核反應堆的剩余核燃料,降低核廢料產生。2.3核能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科技的進步和核能利用的不斷發展,核能利用技術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1)提高核反應堆的安全性。通過研發更先進的核反應堆技術,提高核反應堆的安全功能,降低風險。(2)提高核燃料利用率。通過發展快中子堆等先進核反應堆技術,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減少核廢料產生。(3)發展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具有投資小、建設周期短、靈活性高等優點,有助于滿足不同地區的電力需求。(4)推進核能綜合利用。核能利用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用于供暖、海水淡化、化工生產等領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加強核能國際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共享核能利用經驗,提高核能利用技術水平,推動全球核能事業的發展。第3章核安全管理政策與法規3.1核安全管理體系核安全管理作為保障核能利用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核安全管理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核安全監管機構:我國設立國家核安全局作為核安全監管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全國核安全監督管理。(2)核安全法規體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為核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據。(3)核安全許可證制度:對核設施的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環節實行許可證管理,保證核設施安全。(4)核安全監督檢查:對核設施進行定期和非定期安全檢查,及時發覺和處理安全隱患。(5)核應急準備與響應:建立核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核的能力。3.2我國核安全法規體系我國核安全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次:(1)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是我國核安全領域的根本法,明確了核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2)行政法規:主要包括《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核材料管制條例》等,對核設施的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環節進行具體規定。(3)部門規章:包括《核設施安全許可證管理規定》、《核設施環境影響評價管理規定》等,對核安全相關事項進行具體規定。(4)規范性文件:包括核安全導則、技術規定、行業標準等,為核安全管理提供具體操作指導。3.3國際核安全法規與標準在國際核安全領域,以下法規與標準對我國核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安全標準:如《核設施安全的基本原則》、《核預防和應對》等,為我國核安全管理提供國際共識。(2)國際核安全法規:如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的法規、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的指令等,為我國核安全管理提供借鑒。(3)國際核安全公約:如《核安全公約》、《及早通報核公約》等,我國已加入這些公約,并在核安全管理中積極履行國際義務。通過學習和借鑒國際核安全法規與標準,我國不斷完善核安全管理體系,保證核能利用的安全。第4章核電站設計與建設4.1核電站選址與規劃4.1.1選址要求核電站選址應充分考慮地理環境、地質條件、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因素。選址區域應具備以下條件:(1)地質條件穩定,遠離地震帶、火山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域;(2)水資源充足,附近有適合冷卻系統的水源;(3)人口密度低,避免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4)交通便利,便于設備運輸和人員出行;(5)符合國家及地方發展規劃,與環境保護相協調。4.1.2選址程序(1)預選址:根據選址要求,初步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區域;(2)可行性研究:對預選址區域進行詳細的地質、氣象、水文、生態等方面的調查與評估;(3)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核電站建設對周邊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4)審批:將選址報告提交國家相關部門審批。4.2核電站設計原則與要求4.2.1設計原則(1)安全第一:保證核電站設計滿足安全要求,預防發生,降低后果;(2)先進適用:采用成熟、先進的技術,保證核電站運行穩定、高效;(3)經濟合理:在滿足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優化設計,降低建設及運營成本;(4)易于操作維護:簡化系統設計,提高操作維護便利性,降低人員誤操作風險。4.2.2設計要求(1)核電站總體布局:合理規劃核電站內部各系統、設備布局,便于運行維護;(2)核島設計:保證反應堆安全、可靠,充分考慮堆芯熔化、冷卻劑喪失等極端情況;(3)常規島設計:優化汽輪機、發電機等設備配置,提高熱效率;(4)輔助系統設計:滿足核電站正常運行所需,包括供水、供電、通風等;(5)安全系統設計:設置多重安全保護措施,保證核電站安全停堆、冷卻。4.3核電站建設過程與關鍵環節4.3.1建設過程(1)施工準備:進行場地平整、基礎設施搭建等;(2)土建工程:建設核島、常規島等主體工程;(3)設備安裝:安裝核電站各系統設備,包括反應堆、汽輪機等;(4)調試試驗:對核電站進行冷試、熱試等調試,保證系統正常運行;(5)試運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核電站帶負荷運行;(6)驗收:核電站建設完成后,進行驗收,保證滿足設計要求。4.3.2關鍵環節(1)質量把控:嚴格監督施工質量,保證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2)進度控制:合理安排施工計劃,保證核電站建設按期完成;(3)安全管理:強化施工現場安全管理,預防發生;(4)環境保護:采取措施減少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第5章核電站運行與管理5.1核電站運行原理核電站是利用核能轉化為電能的設施,其運行原理主要包括核裂變、熱能轉換和電能輸出三個環節。核電站通過控制核反應堆中核裂變反應的速率,實現穩定的熱能產出。本節將詳細介紹核反應堆的物理原理、熱能轉換過程以及發電機組的運行機制。5.1.1核反應堆物理原理5.1.2熱能轉換過程5.1.3發電機組運行機制5.2核電站運行監控與操作核電站的運行監控與操作是保證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本節主要介紹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的監控手段、操作程序以及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內容。5.2.1運行監控手段5.2.2操作程序與規程5.2.3運行維護與檢修5.3核電站安全管理與應急預案核電站安全管理是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行的重要措施,應急預案則是應對突發的必要手段。本節將從安全管理體系、安全措施、應急預案等方面進行闡述。5.3.1安全管理體系5.3.2安全措施5.3.2.1設計安全措施5.3.2.2運行安全措施5.3.2.3應急安全措施5.3.3應急預案5.3.3.1設計應急預案5.3.3.2運行應急預案5.3.3.3應急處置流程通過本章的介紹,讀者可以了解到核電站運行與管理的基本原理、關鍵環節以及安全措施,為核能利用與安全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第6章核電站設備維護與檢修6.1核電站設備分類與維護6.1.1設備分類核電站設備根據其功能和重要性可分為以下幾類:(1)核島設備: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等核心設備;(2)常規島設備:包括汽輪機、發電機、冷凝器等;(3)輔助系統設備:包括給水系統、排水系統、通風空調系統等;(4)控制系統設備:包括計算機監控系統、安全級控制系統、非安全級控制系統等。6.1.2設備維護(1)日常維護:主要包括設備檢查、清潔、潤滑、緊固等;(2)定期維護:根據設備運行周期和制造商建議,進行計劃性維護;(3)專項維護:針對特定設備或問題進行維護,如更換備品備件、設備升級等;(4)維護:對發生故障的設備進行緊急修復,保證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6.2核電站設備檢修策略與實施6.2.1檢修策略(1)預防性檢修:根據設備運行狀況、歷史故障數據等,制定預防性檢修計劃;(2)預測性檢修:通過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預測設備故障發展趨勢,制定檢修計劃;(3)事后檢修:針對已發生故障的設備進行修復,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改進措施。6.2.2檢修實施(1)編制檢修方案:根據設備特點、檢修策略,制定詳細的檢修方案;(2)檢修準備:包括人員培訓、工器具準備、備品備件準備等;(3)檢修執行:按照檢修方案進行設備拆解、檢查、維修、組裝等;(4)檢修驗收:對檢修后的設備進行功能測試,保證設備恢復正常運行。6.3核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6.3.1狀態監測(1)振動監測:對關鍵設備進行振動檢測,分析設備運行狀態;(2)溫度監測:監測設備關鍵部位的溫度,預防過熱故障;(3)壓力監測:監測系統壓力,保證設備在規定壓力范圍內運行;(4)電氣參數監測:監測電氣設備的關鍵參數,如電流、電壓、功率等。6.3.2故障診斷(1)故障樹分析:通過構建故障樹,分析設備故障原因及可能的發展趨勢;(2)專家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設備故障診斷專家系統,提高故障診斷準確性;(3)數據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覺設備潛在故障,制定預防措施。第7章核防范與應急處理7.1核分類與成因核是指因核能利用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意外事件,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對人員、環境和設備造成危害的。核可分為以下幾類:7.1.1分類(1)核反應堆:主要包括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質泄漏等。(2)核燃料循環:包括核燃料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的。(3)放射性廢物處理:涉及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4)核設施老化、故障和自然災害引發的。7.1.2成因(1)技術原因:設計缺陷、設備故障、操作失誤等。(2)人為原因:違規操作、管理不善、培訓不足等。(3)自然災害:地震、洪水、臺風等。(4)外部攻擊:恐怖襲擊、戰爭等。7.2核防范措施為預防核的發生,應采取以下措施:7.2.1技術措施(1)優化核設施設計,提高設備安全功能。(2)加強核設施運行維護,保證設備完好。(3)開展安全性評價,及時發覺潛在風險。(4)制定嚴格的運行規程,規范操作行為。7.2.2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2)加強安全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3)落實安全責任制,明確各級人員職責。(4)加強監督檢查,保證安全措施落實到位。7.2.3應急準備(1)制定核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流程。(2)建立應急組織機構,配備應急設備和物資。(3)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響應能力。7.3核應急處理流程與要點一旦發生核,應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應急處理:7.3.1應急響應啟動(1)確認信息,啟動應急預案。(2)通知應急組織機構及相關人員。(3)實施初期應對措施。7.3.2應急處理(1)開展現場救援,控制發展。(2)組織人員疏散,保證人員安全。(3)采取放射性污染防控措施,降低環境影響。(4)及時向部門報告信息,配合部門開展救援工作。7.3.3應急結束(1)現場得到有效控制,無繼續擴散風險。(2)放射性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環境恢復安全。(3)部門批準應急響應結束。7.3.4應急處理要點(1)迅速、準確判斷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措施。(2)保證信息溝通暢通,及時傳遞信息。(3)嚴格執行應急預案,保證應急處理措施到位。(4)加強現場指揮,保證救援工作有序進行。第8章核廢物處理與處置8.1核廢物的來源與分類核廢物是指核能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不再具有進一步利用價值的放射性物質。核廢物的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8.1.1核燃料循環(1)鈾礦開采與加工產生的尾礦和廢石;(2)鈾轉化、濃縮和燃料元件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廢渣和放射性氣體;(3)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乏燃料及其后處理產生的廢物。8.1.2核設施運行(1)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中低放射性廢物;(2)核燃料循環設施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中低放射性廢物;(3)核研究設施和核醫療機構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8.1.3核與核設施退役(1)核產生的放射性廢物;(2)核設施退役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根據放射性水平、物理化學性質和處理方式,核廢物可分為以下幾類:(1)高放廢物:主要來源于乏燃料后處理,具有高放射性水平、長半衰期;(2)中放廢物:來源于核燃料循環和核設施運行,放射性水平低于高放廢物;(3)低放廢物:來源于核燃料循環和核設施運行,放射性水平較低;(4)極低放廢物:放射性水平最低,主要包括核設施運行產生的非放射性廢物和放射性水平很低的廢物。8.2核廢物處理技術核廢物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化學處理、物理處理和生物處理等方法,旨在降低放射性水平、減小廢物體積、穩定廢物性質,以便于安全處置。8.2.1化學處理(1)溶劑萃取:用于分離和純化放射性元素,如鈾、钚等;(2)離子交換:通過離子交換樹脂去除放射性離子;(3)電解:利用電解原理去除放射性離子;(4)化學沉淀:通過添加化學試劑使放射性離子形成沉淀。8.2.2物理處理(1)蒸發:用于處理含放射性廢液,減小廢物體積;(2)固化:將放射性廢物轉化為固態,降低放射性水平;(3)壓縮:減小廢物體積,便于運輸和處置;(4)切割和破碎:減小廢物體積,便于處理和包裝。8.2.3生物處理生物處理技術利用生物體對放射性物質的選擇性吸附和轉化作用,降低放射性水平。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植物修復:利用植物吸收和積累放射性離子;(2)微生物修復:利用微生物降解放射性有機物;(3)生物吸附:利用生物材料吸附放射性離子。8.3核廢物處置方法與設施核廢物處置旨在實現放射性廢物與生物圈的長期隔離,保證人類和環境安全。根據廢物類型和性質,核廢物處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8.3.1地下處置(1)深地層處置:將高放廢物埋藏在千米以下的地質層中,利用地質層天然的屏障作用隔離放射性廢物;(2)中等深度處置:適用于中低放廢物,埋藏深度較淺,一般在幾十米至幾百米;(3)淺地層處置:適用于極低放廢物,埋藏深度較淺,一般在幾米至幾十米。8.3.2地表處置(1)封閉式處置:將廢物包裝在容器中,放置在地表設施內;(2)開放式處置:將廢物暴露在地表,通過自然衰減降低放射性水平。8.3.3海洋處置將處理后的低放廢物裝入特制的容器,沉入深海底部。此方法需遵循國際海洋放射性廢物處置規定,保證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8.3.4處置設施(1)處置場:包括地下處置場和地表處置場;(2)運輸容器:用于運輸放射性廢物,保證廢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3)監控設施:對處置場進行長期監控,評估放射性廢物對環境的影響;(4)安全保障設施:包括處置場的安全防護、放射性廢物運輸和監控等方面的設施。第9章核安全監督與審查9.1核安全監督組織與職責9.1.1監督組織架構核安全監督組織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要求,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該架構包括國家核安全局、地方核安全監督機構、核設施營運單位三級監督體系。9.1.2職責劃分(1)國家核安全局:負責全國核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制定核安全法規、標準和政策,組織實施核安全監督。(2)地方核安全監督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核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對核設施營運單位進行日常監督。(3)核設施營運單位:負責本單位核安全管理工作,保證核設施安全運行。9.2核安全審查內容與方法9.2.1審查內容核安全審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核設施的設計安全;(2)核設施的建造質量;(3)核設施的運行安全;(4)核設施的環境影響;(5)核應急預案;(6)核安全法規、標準和政策執行情況。9.2.2審查方法核安全審查采用以下方法:(1)文件審查:對核設施相關文件、記錄進行審查,包括設計文件、施工圖紙、運行報告等。(2)現場檢查:對核設施現場進行實地檢查,了解核設施運行狀況、安全措施落實情況等。(3)詢問和訪談:與核設施相關人員溝通,了解核安全管理情況和存在的問題。(4)試驗和檢驗:對核設施關鍵設備、系統進行試驗和檢驗,驗證其安全功能。9.3核安全監管信息化與智能化9.3.1信息化建設核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核安全監管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2)推行電子政務,提高核安全監管工作效率;(3)建立核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現核設施安全信息的實時監控。9.3.2智能化應用核安全監管智能化應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核安全監管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提升監管效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果蔬銷售中的智能物流與倉儲管理考核試卷
-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外國語校2024-2025學年初三5月第二次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第二學期期末(一模)英語試題含解析
-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無線傳感器網絡》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宿遷學院《外科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信息理論與編碼》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二中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仿真模擬卷數學試題(全國)試題含解析
-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視覺藝術與現代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余市渝水區2025屆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植物生物技術綜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專項13-最值模型-將軍飲馬-專題訓練
- GB/T 3045-2024普通磨料碳化硅化學分析方法
- 人格障礙患者的護理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2022年全國統一高考數學試卷(新高考ⅰ)
- 1輸變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表式(線路工程)-2024年版
- 2024年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育嬰”賽項考試題庫(決賽用)
- 《內在強大:應變萬難的力量》記錄
- TSHJX 067-2024 基于TACS的全自動運行線路綜合聯調技術規范
- 2024至2030年中國擦窗機器人產業競爭現狀及投資決策建議報告
- 益母草顆粒的保肝作用機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