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國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
I.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B.《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的史實。
C.《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計
策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D.“二十四史”是指我國古代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前四史”則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記》、
《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B.《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
的史實。
C.《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計
策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D.《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等花了19年時間編成。編書的目
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的失
3.下列有關常識判斷正確的一項的
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國別史,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按魯史《春秋》順序
編寫的,因此又稱《左氏春秋》。
B.《戰國策》是漢代劉向所著,它記錄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
C.《國語》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所著。
D.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
稱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王夫差既許越成,乃大戒師徒,將以伐齊。申胥①進諫曰:“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
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踐恐懼而改其謀,舍其愆令,輕其征賦,施民所善,去民所惡,
身自約也,裕其眾庶,其民殷眾,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
忘敗吳,于其心也伏然,服上以伺吾閑。今王非越是圖,而爭、母以為憂。夫齊、魯警諸疾,
疥癖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今王罷民于姑蘇,天奪吾食,都鄙薦饑。越人必來襲
我,王雖悔之,其猶有及乎?“王弗聽。十二年,遂伐齊。齊人與戰于艾陵,齊師敗績,吳
第1頁共46頁
人有功。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日:“昔吾先王明圣達于上帝髻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
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令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則罪吾眾撓亂百度,以妖孽吳國。
今天降哀于吳,齊師受服。承豈敢自多,先王之鐘鼓,實式靈之。勢告于大夫。”申胥釋劍
而對曰:“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于大難。今王播棄黎老②,而孩
童焉比謀,曰:'余令而不違。'夫不違,亡之階也。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
大憂o王若不得志于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
也,亦有以棄之。用能援持盈以沒,而驟救傾以時。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
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遂自殺。將死,口:“以懸
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日:“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
之尸,盛以鴻娘,而投之于江。
(節選自《國語》卷十九)
【注】□申胥:伍子胥,春秋吳國大夫。口黎老:老人。文中指賢能的老臣。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吾先王明/圣達于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他又不自安/恬逸出則罪吾眾/
B.昔吾先王明圣/達于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則罪吾眾/
C.昔吾先王明/圣達于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則罪吾眾/
D.昔吾先王明圣/達于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師又不自安恬逸/出則罪吾眾/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和解、媾和。文中的“夫差既許越成”是說夫差已經答應了越國的求和。
B.齊、魯,先秦的兩個諸侯國,其疆域主要在今山東省,故今山東有“齊魯大地”之稱。
C.孤,古代王侯的自稱。與之相類似的詞語還有寡人,不谷、朕、哀家等。
D.敢,冒昧。它在文中的用法與“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敢”相同。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吳王夫差進攻齊國的計劃,伍子胥堅決反對,夫差沒有聽他的勸諫,在打敗齊國回來
之后還得意洋洋地把勝利的消息告訴伍子胥,向他炫耀。
B.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改變了原來的謀略,具體措施有輕徭薄賦、實施百姓喜歡的措
施、親自倡行節儉等,使得能夠作戰的軍隊的人數增加。
C.伍子胥把夫差與先王進行了對比,認為先王任用賢能,所以能夠履險如夷,最終成功,
而夫差疏離賢人,居然與兒童謀劃國家大事,必將失敗。
第2頁共46頁
D.伍子胥預感越國將要滅掉吳國,不忍心親眼看到吳王被生擒,于是就自殺了,但他的自
殺并沒有喚醒昏庸的夫差,其尸體還被裝入皮袋投進了江中。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越人必來襲我,王雖悔之,其猶有及乎?
(2)王若不得志于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
8.伍子胥是怎樣生動解說齊魯與越國對于吳國的危害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歇之家而主猶緬,懼干李孫之怒也。
其以歌為不能事主乎?”
其母嘆日:“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
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
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
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與
太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便潔奉神、郊之粢盛,而后即安。皆像朝修天子之業命,
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憎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會講其庶政,
夕序其業,夜花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后
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療而休,無日以息。王后親織玄統,公候之夫人加之絨、桀。
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面賦事烝
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
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
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日:'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
祀也?”
仲尼聞之日:“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選自《國語?敬姜論勞逸》)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
B.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
C.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
D.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德則有/辟古之制也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敬姜認為諸
第3頁共46頁
候要辦理天子交代的事情。
B.晦,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農歷每月的第一天。“晦”后來也泛指黑夜。文中“晦”
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C.社,本義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引申又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后也指某種從事
共同活動的組織。文中指“春社
D.君子,在先秦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被賦予道德的含義。
文中指地位崇高之人。
II.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見母親,以示敬奉,說明他是一位崇尚禮數、深明
孝道的賢人。
B.敬姜駁斥兒子的說法,不留情面,語鋒尖銳,表現出敬姜這位貴族婦女對治國安邦之道
的見解和憂國憂民的胸襟。
C.敬姜認為土地的肥沃或貧瘠,會決定百姓的品德,這只強調客觀世界對人的影響,忽視
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失偏頗。
D.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歐陽修的“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頗為相似。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
(2)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13.作為魯國大夫之母,敬姜堅持親手織績,她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越王勾踐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王曰:
“為三者,奈何?”對日:“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不問,蕊不敢言。大
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統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
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勝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
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王弗聽。
范蠡進諫日:“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
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
也,吾已斷之矣!“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
王召范矗而問焉,日:“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日:“君王其忘
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日:“與人奈何?”對日:“卑辭尊禮,玩
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王日:“諾。”令官木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
于吳。
第4頁共46頁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日:“節事奈何?”對日:“節事者與地。
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家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
養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
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無曠
其眾,以為亂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
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曰:“不歲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尸號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
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日:“諾,”令大夫種為之。
(節選自《國語?越語下》)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
事不起/弗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
事不起/弗為之始/
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
事不起/弗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
事不起/弗為之始/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階名稱,大夫分為上、中、下三階,后成為對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C.“不毅”,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詞;“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辭。
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內。“封”的意義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踐繼位后,范蠡從保持國家強盛,國家轉危為安、處理國家
政事等方面勸諫,勾踐不從。
B.范蠡反對挑起不義戰爭。他認為好勇斗狠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攻戰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
物,戰爭是一種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謀略,能屈能伸。越國戰敗,他陪越王忍辱負重,赴吳為奴;回國后,又順應
自然,建議讓百姓休養生息。
D.范益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國復國后,他推薦文種治理國家,認為那些治
理國家內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種。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第5頁共46頁
(1)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
(2)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18.勾踐為什么“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公至于絳郊,聞慶鄭止,使家仆徒召之,日:“鄭也有罪,猶在乎?''慶鄭曰:怨君
始入而報德,不降;降而聽球,不戰:戰而用良,不敗。既敗而誅,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國。
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日:"刑之!’‘慶鄭日:“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
之明也。臣行君明,國之利也。君雖弗刑,必自殺也。”蛾析曰:“臣聞奔刑之臣,不若赦之
以報仇。君盍赦之,以報于秦?”梁由靡日:“不可。我能行之,秦豈不能?且戰不勝,而報
之以賊,不武;出戰不克,人處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亂政,不威。出不能用,
入不能治,敗國且殺承于,不若刑之。”君日:“斬鄭,無便自殺。”家仆徒日:“有君不忌,
有臣死刑,其聞賢于刑之君令司馬說刑之。司馬說進三軍之士而數慶鄭日:“夫韓之誓曰:
失次犯令,死:將止不面夷,死;偽言誤眾,死。今鄭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鄭擅進退,而
罪二也;女誤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親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鄭也就刑!”
慶鄭日: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
十五年,惠公卒,懷公立,秦乃召喜耳于楚而納之。晉人殺懷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實
為文公。
(《國語?晉語?惠公斬慶鄭》,有刪改)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
B.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
C.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
D.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君主時代僅指官吏,是指官吏對皇帝說話時的自稱
B.諫,指的是舊時在君主或尊長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C.孺子,指天子,諸侯、世卿的繼承人,本文指的是太子。
D.重耳,晉文公,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惠公在國都郊外問慶鄭留在都城的原因。慶鄭給予了解釋并等待就刑,
B.晉惠公起初無意殺慶鄭,但慶鄭認為即使國君不殺他,他也一定要自殺,
C.蛾析認為國君可以赦免慶鄭。讓慶鄭去報秦的仇。這得到了梁由靡的反對,
第6頁共46頁
D.晉惠公在慶鄭被斬首后進人國都,他在執政的第十五年去世,晉懷公繼位。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戰不克,入處不安,不智。
(2)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聞賢于刑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弟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
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弱。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圄理測也懾有伏潘百雙其轍亂望拄握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左傳)》)
【乙】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日:
“是則可矣。知夫茍中心圖民①,智雖弗及,必將至焉。”
(節選自《國語》)
【注】□中心圖民:內心為百姓考慮。
23.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又何回焉(參與)B.小惠未遇(方便)
C.必以值(實情)D.智雖弗以(夠,達到)
2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B.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D.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是則可矣。
26.【甲】【乙】兩段文字刻畫兩大物主要運用了描寫,【甲】在寫作手法上還使用了
27.長勺之戰最終魯國大勝,請結合選段簡要分析取勝的原因。
第7頁共46頁
桓公自莒反于齊[1],使鮑叔為宰,辭日:“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
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
軍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植,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
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槍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日:“夫管
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匏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日若何
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
鮑子對日:“使人請諸普,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
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日:“此非欲戮之也,欲
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被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
莊公曰:“若何?”施伯對目:“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日:“寡君
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
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卑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節選自《國語》)
[注]桓公自莒@)反于齊,從莒回到齊國。這句話的背景是,齊襄公(桓公之兄)做國君時期,
國內混亂,鮑叔輔佐小白逃到莒國(在現在山東省南部)。后來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
知作了國君。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小白和公子糾爭作齊君。管仲(管夷吾)輔佐公子糾,曾
帶兵截擊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逃回齊國,作了國君,即齊桓公。莒:春秋時諸侯
國,今山東莒縣。
2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之所不茬夷吾者五若:比得上
B.治國家不失其柄柄:根本
C.是以港于死濱:迫近
D.桓公親現之于郊逆:違背
2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B.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C.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相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D.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3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認為管夷吾更有治理國家的才華,因而向桓公力薦管夷吾,表現出知人能讓,舉賢
薦能的高風亮節。
第8頁共46頁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點暗殺了齊桓公,但是齊桓公襟懷廣闊,求賢若渴,不計前嫌,沒有
追究他的過錯。
C.施伯是魯莊公的重要謀臣,他識破了齊國的用意,反對將管仲送給齊國,足見其洞明局
勢的遠見卓識。
D.魯莊公雖有施伯出謀劃策,但在應對齊國“引渡管仲”的問題時,國其缺少主見,最終放
走了管夷吾。
31.翻譯選文中的加橫線語句。
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趙簡文子,名鞅,為趙氏孤兒趙武之孫。晉定公時,趙簡子為執政大夫。
王孫圉,楚國大夫,為人機敏,善言辯,每出使諸侯,不辱使命。
楚晉常有行李之往來。十九年,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見,問于王孫圉
日:“楚之白壽①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王孫圉對日:“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目觀射父②。能作訓辭③,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
君為口實。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訓典而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
業。又能上下⑤說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⑥曰云連徒洲,金、木、
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市
帛,以賓享于諸侯者也。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
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琦,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使無
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⑦戒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
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六寶則足矣,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節選自《國語》,有刪改)
【注】□白布(h6ng):楚國著名的景玉。□觀射(yi)父:楚國大夫.□訓辭:教導之言,這里
指外交辭令。□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上下:指天地。
藪:大澤。口憲:表明。
3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孫圉股于晉聘:訪問,出使B.以戒不虐者也虞:欺騙
C.所以共中帛幣:財物D.龜足以憲螂否臧:善,好
3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楚晉常有行李?往來□茍以天下之大
B.□楚之用寶者□重為鄉黨所笑
第9頁共46頁
c.1寡君蘇可以免罪于諸侯口若皆出于此乎
D.□珠足必御火災匚申之以孝悌之義
3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簡子將佩玉弄得發出響聲接見王孫圉,并且詢問楚國白布的情況,意在炫耀自己和晉
國的富有,這是將財物視作寶物的庸俗觀念。
B.觀射父擅長外交辭令,出使諸侯不辱使命,不會使對方的君主難堪。這樣的外交人才在
王孫圉看來才是“楚之所寶也
C.王孫圉說楚國物產豐富,但只用作戰略防御物資,以及與諸侯國交往的禮物;這些物產
有利于維護、增加楚國利益,而非炫耀國力。
D.王孫圉提出了六寶之說,詳細地闡釋了六寶的作用,生動有力地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同
時委婉地批評了趙簡子。
3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能道訓典而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
(2)六寶則足矣,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
終善尊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①,公子糾
死,管仲囚海。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梗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匏叔貨,公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
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小三仕三見逐于君,她叔不以
我為不肖,知我不遭葉也。吾堂三戰三是,匏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8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
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是,責包茅不入貢于周
室。桓公實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梗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
而停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純叔牙為宰,匏叔辭曰:“臣,君之唐臣也c若必治國家者,則其
管夷吾乎。”相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莊公②以問施伯③,施伯對日:“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第10頁共46頁
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日:“若何?”施伯對
日:“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日:“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教于
珠生猶太徑讀也讀生之9”于是E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節選自《國語?齊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齊桓公,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②莊公:春秋時曾國國君。③
施伯:魯國大臣。
3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終善遇之遇:遇見
B.嘗與鮑叔啰賈:經商
C.管仲因而值之信:使……建立信義
D.請生之生:讓……活著
37.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B.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C.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D.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3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命運坎坷。他在發跡之前生活貧苦;多次戰敗逃跑;輔佐齊公子糾事敗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謀。他被任用后,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統一天下,成就霸業,都根據他的
計謀。
C.管仲為政有方。他善于抓經濟,富國強兵:擅長轉禍為福,變失敗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魯國時,曾遭施伯嫉妒而險被殺害:在齊國為相期間又慘遭少姬嫉
恨。
3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2)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若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
終善哂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①,公子糾
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第11頁共46頁
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篦叔賈,公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
為葩叔謀事而更窮困,篦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
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葩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葩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省■父
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多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
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
室。桓公實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
而停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葩叔牙為宰,絕叔辭日:“臣,君之庸臣也c若必治國家者,則其
管夷吾乎。“桓公目:“若何?”鮑子對曰:“請諸普。”
莊公②以問施伯③,施伯對日:“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日:“若何?”施伯對
曰:“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日:“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
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牛之。”于是江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節選自《國語?齊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齊桓公,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②莊公:春秋時曾國國君。③
施伯:魯國大臣。
4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終善理之遇:遇見
B.嘗與鮑權奧賈:經商
C.管仲因而停之信:使…建立信義
D.請生之生:讓……活著
4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同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鮑叔知蘇賢/吾基還也
B.生我有父母/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考
C.以區區之齊在海濱/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D.則必長為魯國憂矣/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42.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B.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第12頁共46頁
C.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D.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命運坎坷。他在發跡之前生活貧苦;多次戰敗逃跑;輔佐齊公子糾事敗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謀。他被任用后,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統一天下,成就霸業,都根據他的
計謀。
C.管仲為政有方。他善于抓經濟,富國強兵;辦事順百姓意愿;擅長轉禍為福,變失敗為
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魯國時,曾遭施伯嫉妒而險被殺害;在齊國為相期間又慘遭少姬嫉恨。
4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叔向賀貧
叔向見韓宣子①,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
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日:“昔欒式子無一卒之田②,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及桓子③,驕泰奢侈,貪欲無藝,
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于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
以免于難,而離④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
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⑤。不然,夫人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
英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親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
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日:“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
吾子之踢。”
(選自《國語?晉語八》)
注釋:□叔向:晉國大夫。韓宣子,名起,晉國正卿。后文提到的郤昭子,也做過晉國的正
卿。□欒武子:欒書,晉國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頃土地(古稱一百人為一卒),這只是上
大夫的俸祿,上卿的俸祿應為五百頃(一旅之田)。□桓子:欒武子的兒子欒庶(yan),晉
國大夫,后文提到的“懷子”,即欒盈,是欒腐的兒子。口離:通“罹”,遭受,這里有受牽連
的意思。口絳:晉國故都。口桓叔:韓氏的祖宗。
4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13頁共46頁
A.宣其德行,順其憲則宣:發揚
B.諸侯親之,戊、狄仔之,懷:懷念
C.恃其富寵,以奉于國泰:驕恣、奢侈
D.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看大矣寵:榮耀
46.對下列短語中詞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貸居賄居賄:積蓄財物
B.貪欲無藝無藝:沒限度
C.而無其實其實:他的實權
D.行刑不疚不疚:無過失
47.將下列語句分為四組,全都屬于,,叔向所肯定或提侶的作為??的一組是()
口無一卒之田順其憲則行刑不疚
L修武之德有欒武子之貧「憂德之不建
A.□□□□B.□[C.□[D.
4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叔向誠心希望韓宣子不嫌貧窮并能施行欒武子那樣的德行。
B.曾經顯赫一時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淪喪。
C.叔向以桓子食婪驕橫終遭禍殃的事例教育韓宣子應安貧樂道。
D.韓宣子認為是叔向的開導拯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銘記他的恩惠。
4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
(2)起也將亡,賴子存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越王勾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日:“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①王曰:“為三者,奈何?”對日:“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不問,蠡
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
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承,未勝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
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
王弗聽。
第14頁共46頁
范蠡進諫日:“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
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乎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日:“無!
是武言②也,吾巳斷之矣!“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了會稽。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
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對曰:“卑辭尊禮,
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王日:“諾。”乃命大夫種行成于吳,日:
“請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隨之將國家之重器。”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往,曰:
“請委管符③”,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吳人許諾。王曰:“蕤為我守于國。”
對日:“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
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人宣于吳。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日:“節事奈何?”對日:“節事者與地,
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
養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
口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無曠
其眾,以為亂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
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曰:“不毅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
(選自《國語?越語下》,有刪節)
【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強。定傾:轉危為安。節事:節制行事,②貳言:惑亂視聽
的官語,異議。③委管箭:把越國國庫的鑰匙都交給吳王。
5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作:興起
B.今君王未盈而談溢:水漫出來
C.人之所卒也卒:終,結束
D.請士女名于士女:以女嫁人
5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勝,棲于會稍室西連于中國
B.隨之"國家之重器醉則更相枕以臥
C.用時之所宜而定之不如國善遇之
D.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52.對文章中劃線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15頁共46頁
A.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君王假如去進攻吳國,天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
全,而且對國家有妨害。
B.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勇于攻戰,奪取別國上地,是種反常背德的行為;
戰爭,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種手段,是下策。
C.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我沒有聽從文種的勸告,才到了這種地步,怎
么處理這件事呢?
D.不毅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我的國家就是你范蠡的國家,范蠡你一定要
好好治理它!
5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從勾踐即位三年便欲進攻吳國,雖有范蠡兩次進諫,仍一意孤行,導致兵敗五湖,
不得不退守會稽山寫起的。
B.文中寫范蠡為勾踐謀劃復興國家之道,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他主張順應自然,掌握規
律,發展生產,終于使越國逐漸繁榮昌盛起來。
C.范蓋主來的“與天”“與人小與地”思想并不是消極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據自然規律和形勢
變化采取積極的措施。
D.本文以記言為主,在此前提下,卻能要不煩地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出越王勾踐納諫
的始末,表現其知錯能改、折節下上的可貴品質。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越王勾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日:“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①王曰:“為三者,秦何?”對日:“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不同,a
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
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勝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
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為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
王弗聽。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
兇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乎也。漂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日:“無!
是貳言②也,吾已斷之矣!“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
王召范蠡而問焉,日:“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
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日:“與人奈何?”對日:“卑辭
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王日:“諾。”乃命大夫種行成于
吳,曰:“請士女才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隨之多國家之重器。”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
復往,曰:“請委管禧③”,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吳人許諾。王曰:“蠡為我
守于國。”對日:“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
第16頁共46頁
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日:“節事奈何?“對口:“節事者與地。
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毫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
養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不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因時之
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般。無曠其眾,以為亂
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7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間,時無反,
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日:“不毅之國家,海之國家也,蠡其圖之!”
(選自《國語?越語下》,有刪節)
【注】□持盈:保持昌盛富強。定傾:轉危為安。節事:節制行事。u貳言:惑亂視聽的言
語,異議。□委管籥:把越國國庫的鑰匙都交給吳王。委:交出。
5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作:興起
B.今君王未盈而造溢:水漫出來
C.人之所卒也卒:終,結束
D.請士女次于士女:以女嫁人
5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勝,棲于會稽室西連干中醫
B.隨之"國家之重器醉則更相枕以臥
C.用時之所宜而定之不如用善遇之
D.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5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從勾踐即位三年便欲進攻吳國,雖有范蠡兩次進諫,仍一意孤行,導致兵敗五湖,
不得不退守會稽山寫起的。
B.文中寫范就為勾踐謀劃復興國家之道,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他主張順應自然,掌握規
律,發展生產,終于使越國逐漸繁榮昌盛起來。
C.范蠡主張的“與天”“與人、與地”思想并不是消極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據自然規律和形勢
變化采取積極的措施。
D.本文以記言為主。在此前提下,卻能要言不煩地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出越王勾踐納
諫的始末,表現其知錯能改、折節下士的可貴品質。
57.用“尸給文章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5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
第17頁共46頁
(2)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趙簡子,名鞅,為趙氏孤兒趙武之孫。晉定公時,趙簡子為執政大夫。
王孫圉,楚國大夫,為人機敏,善言辯,每出使諸侯,不辱使命。
楚晉常有行李之往來。十九年,王孫國聘于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見,問于王孫
固曰:“楚之白桁①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王孫圉對日:“未嘗為寶。愛之所寶者,目觀射父②。能作訓辭③,以行事于諸侯,使
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④倚和,能道訓典而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便寡君無忘
先王之業。又能上下⑤說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⑥曰云連徒洲,
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
所以共幣帛,以賓享于諸侯者也。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
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疥,先王之玩也,何寶之
焉?”
“圖聞國之寶,六而已。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使無
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⑦臧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
寶之:山林蔽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六寶則足矣,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節選自《國語》,有刪改)
【注】①白疥(hCng):楚國著名的佩玉。②觀射(yi)父:楚國大夫。③訓辭:教導之
言,這里指外交辭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記言,方史記事。⑤上下:指
天地。⑥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標準版短期工勞動合同
- 2025二手設備交易合同模板
- 2024年非線性編輯設備項目資金需求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國有土地轉讓合同
- 2025校園文化節活動贊助合同范本
- 2025如何制定采購合同
- 2025商業綜合體物業管理合同示范文本
- 皮鞋色彩搭配與流行趨勢考核試卷
- 2025攜手協議合同模板
- 2025共同租賃合同范本模板
- 豬偽狂犬病凈化方案
- 【電動汽車兩檔AMT自動變速器傳動結構計算設計9800字(論文)】
- 肩關節鏡麻醉管理
- 期中檢測題(含答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道德與法治
- 短期留學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附答案
-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2024完美版
- 2025-2030中國神經外科手術導航軟件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X中學2024年初中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方案
- 《冠心病》課件(完整版)
- 09BJ13-4 鋼制防火門窗、防火卷簾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