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_第1頁
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_第2頁
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_第3頁
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_第4頁
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與治理手冊TOC\o"1-2"\h\u4278第1章緒論 3243171.1農業生產環境概述 4126891.2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的重要性 424652第2章農業生產環境影響因素 411872.1自然因素 4230982.1.1氣候 5217822.1.2土壤 5264452.1.3水文 518462.1.4生物多樣性 5181742.2社會經濟因素 5326532.2.1人口 5109702.2.2政策 5133032.2.3市場需求 565982.2.4投資與成本 6159542.3技術與管理因素 66262.3.1農業技術 6178462.3.2農業機械化 677312.3.3農業管理 631315第3章農業生產環境評價方法 640603.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3673.1.1農業生態環境指標 6180123.1.2社會經濟環境指標 7230613.1.3資源利用效率指標 7105223.2評價方法選擇 7185453.2.1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711293.2.2綜合評價方法 712723.2.3單項評價方法 778333.3評價結果分析 75567第4章土壤環境評價與治理 8251824.1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8111954.1.1評價方法 8127144.1.2評價指標 8273194.1.3評價流程 8195084.2土壤污染治理技術 9312984.2.1物理治理技術 9202784.2.2化學治理技術 9284014.2.3生物治理技術 9164304.3土壤保護與修復策略 9221674.3.1完善土壤環境法律法規體系 9252604.3.2加強土壤環境監測與預警 9182824.3.3推廣土壤污染治理技術 9228904.3.4優化農業生產布局 944004.3.5加強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1021823第5章水環境評價與治理 10268505.1農業面源污染評價 10268075.1.1農業面源污染概述 10272485.1.2農業面源污染評價方法 1034075.2水體污染治理技術 10270105.2.1化學治理技術 1040065.2.2生物治理技術 1044635.2.3物理治理技術 105485.2.4綜合治理技術 1155705.3水環境保護措施 1145805.3.1農業生產管理 11327665.3.2水體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11143065.3.3法律法規與政策支持 11195945.3.4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 1120678第6章大氣環境評價與治理 11225026.1農業大氣污染評價 11142656.1.1農業大氣污染源識別 11262636.1.2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評價方法 1295106.1.3農業大氣污染評價標準與指標 1295856.2大氣污染治理技術 12226216.2.1農業大氣污染源頭控制技術 12115536.2.2農業大氣污染傳輸控制技術 1229266.2.3農業大氣污染末端治理技術 12110526.3大氣環境保護策略 12273186.3.1政策與管理 1291476.3.2技術推廣與應用 12220026.3.3農業產業優化與結構調整 1268906.3.4公眾參與與宣傳教育 1278966.3.5跨區域協同治理 1210618第7章生物多樣性評價與保護 13229157.1生物多樣性評價方法 13245887.1.1物種多樣性評價 13136217.1.2生態系統多樣性評價 13136577.1.3遺傳多樣性評價 13184967.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3243207.2.1農業生產環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3204977.2.2農業景觀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3127647.2.3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3119527.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與優化 13199767.3.1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利用 13310317.3.2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13153487.3.3農業生物多樣性優化策略 1418190第8章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與治理 1428778.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概述 14122678.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14187238.2.1評價方法 1458608.2.2評價指標 1450758.2.3評價案例 1448958.3生態系統治理與優化 14309448.3.1治理措施 1427808.3.2優化策略 15158第9章農業生產環境風險評價與管控 15317229.1風險評價方法 1554379.1.1風險識別 1512349.1.2風險評估 15112219.1.3風險排序 1572219.2風險管控措施 1517359.2.1風險預防 1541419.2.2風險控制 16256239.2.3風險轉移 16301369.3應急管理與處置 16163029.3.1應急預案 16124009.3.2應急響應 16206519.3.3應急處置措施 16156539.3.4應急評估與總結 1625126第10章農業生產環境治理政策與措施 163226810.1政策體系構建 162740410.1.1政策目標 163216210.1.2政策法規 16974010.1.3政策手段 16140110.1.4政策協調 171270910.2治理措施實施 17422110.2.1農業生產源頭治理 171684510.2.2農業廢棄物處理 17730010.2.3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173068110.2.4生態農業發展 171564310.3治理效果評估與優化建議 172317210.3.1評估指標體系 17868310.3.2評估方法 173053410.3.3優化建議 17542610.3.4持續改進 17第1章緒論1.1農業生產環境概述農業生產環境是指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發展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壤、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基礎設施等人為因素。農業生產環境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的重要性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是農業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的評價,可以明確不同區域農業資源的優勢與劣勢,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實現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2)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生產環境評價有助于識別影響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針對性地開展環境治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生態安全。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可以有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對環境的影響,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生態安全。(4)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有助于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5)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通過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對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農業生產環境評價與治理,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第2章農業生產環境影響因素2.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響農業生產環境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氣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樣性等。2.1.1氣候氣候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氣溫、降水、光照、風速等氣候要素對農業生產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溫度是決定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地域分布的關鍵因素;降水則是制約農業水資源供應的重要條件。2.1.2土壤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和空氣。土壤類型、質地、肥力、酸堿度等特性對作物生長產生重要影響。不同土壤條件下,農作物的適應性、產量和品質存在顯著差異。2.1.3水文水文條件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水分供應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等水資源狀況,以及流域、湖泊、水庫等水體的分布,對灌溉農業和水稻等作物種植具有關鍵性影響。2.1.4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農業生產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植物種類、數量和分布對農業生產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提高農業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2.2社會經濟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在農業生產環境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人口、政策、市場需求、投資與成本等。2.2.1人口人口數量、結構和分布對農業生產產生壓力,影響農業勞動力的供應、消費需求和土地利用。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方式、技術選擇和產業發展產生影響。2.2.2政策政策是影響農業生產環境的關鍵因素。農業補貼、稅收、價格支持、土地政策等對農民種植意愿、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產生重要影響。2.2.3市場需求市場需求變化對農業生產具有引導作用。消費者對農產品種類、品質和數量的需求,影響農業生產結構、產品定位和技術選擇。2.2.4投資與成本農業投資和成本對農業生產環境具有顯著影響。投資水平、成本結構和收益率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規模、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2.3技術與管理因素技術與管理因素在農業生產環境中起到關鍵作用,主要包括農業技術、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管理等。2.3.1農業技術農業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環境壓力的重要手段。種植技術、育種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對作物產量、品質、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顯著影響。2.3.2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生產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減輕環境負擔。2.3.3農業管理農業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環境的質量。合理的管理措施,如輪作、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第3章農業生產環境評價方法3.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農業生產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本章節將從農業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利用效率三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3.1.1農業生態環境指標農業生態環境指標主要包括土壤質量、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和農田景觀等方面。具體指標如下:(1)土壤質量指標: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酸堿度、土壤侵蝕程度等。(2)水資源指標:地表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水資源利用率、農田灌溉保證率等。(3)生物多樣性指標:農田物種多樣性、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農田生物量等。(4)農田景觀指標:農田景觀格局、農田景觀破碎度、農田景觀多樣性等。3.1.2社會經濟環境指標社會經濟環境指標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效益、農民生活水平、農業科技水平等方面。具體指標如下:(1)農業生產效益指標:農作物產量、農業產值、農業生產成本等。(2)農民生活水平指標: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3)農業科技水平指標: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業科技人員比例等。3.1.3資源利用效率指標資源利用效率指標主要包括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體指標如下:(1)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指標:土地利用強度、土地產出率、土地墾殖率等。(2)水資源利用效率指標:灌溉水利用系數、水資源產出率、農業用水占總用水比例等。(3)能源利用效率指標:農業能源消耗強度、農業能源利用效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等。3.2評價方法選擇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本章節將選擇以下評價方法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評價:3.2.1指標權重確定方法采用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3.2.2綜合評價方法采用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方法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綜合評價。3.2.3單項評價方法針對不同指標特點,采用相應的單項評價方法,如土壤質量評價、水資源評價等。3.3評價結果分析根據綜合評價和單項評價結果,分析農業生產環境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為農業生產環境治理提供依據。分析內容包括:(1)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分析土壤質量、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等指標的評價結果,了解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2)社會經濟環境狀況:分析農業生產效益、農民生活水平、農業科技水平等指標的評價結果,了解社會經濟環境的現狀。(3)資源利用效率狀況:分析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標的評價結果,了解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為政策制定者和農業生產者提供決策依據,促進農業生產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4章土壤環境評價與治理4.1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是評估土壤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對于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土壤環境質量評價進行闡述:4.1.1評價方法(1)單一指標評價法:以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進行評價。(2)綜合指數評價法:結合土壤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毒性等因素,計算綜合污染指數,全面評價土壤環境質量。(3)模糊數學評價法:考慮土壤環境質量的模糊性,采用模糊數學方法進行評價。4.1.2評價指標(1)土壤污染物濃度:反映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2)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根據土壤用途和污染程度,制定相應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3)土壤環境容量:指土壤對污染物的容納和降解能力。4.1.3評價流程(1)收集土壤環境數據:包括土壤類型、質地、污染源、污染程度等。(2)確定評價方法和指標: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和指標。(3)計算評價結果:根據評價方法和指標,計算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結果。(4)分析評價結果: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找出土壤環境存在的問題。4.2土壤污染治理技術針對土壤污染問題,本節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土壤污染治理技術:4.2.1物理治理技術(1)翻土換土法:將污染土壤挖出,換填干凈土壤。(2)固化/穩定化法:通過添加固化劑或穩定化劑,使污染物固化或穩定化。(3)電動修復法:利用電場作用,使污染物遷移至電極,實現土壤污染治理。4.2.2化學治理技術(1)化學淋洗法:利用化學溶液淋洗土壤,將污染物溶解并移出土壤。(2)化學氧化法:通過添加氧化劑,使污染物氧化分解。(3)化學還原法:通過添加還原劑,使污染物還原分解。4.2.3生物治理技術(1)植物修復法:利用植物吸收、轉化和積累污染物,實現土壤污染治理。(2)微生物修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3)生物堆肥法:將有機物料與污染土壤混合,通過微生物作用降解污染物。4.3土壤保護與修復策略為了實現土壤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本節提出以下土壤保護與修復策略:4.3.1完善土壤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土壤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明確土壤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4.3.2加強土壤環境監測與預警建立健全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及時掌握土壤環境變化趨勢。4.3.3推廣土壤污染治理技術根據土壤污染特點,篩選和推廣適用的土壤污染治理技術,提高治理效果。4.3.4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農業生產對土壤環境的壓力。4.3.5加強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施生態補償政策,鼓勵農民參與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土壤環境質量。第5章水環境評價與治理5.1農業面源污染評價5.1.1農業面源污染概述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活動中,土壤、肥料、農藥、畜禽糞便等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淋溶等途徑進入水體,引起水質污染的現象。本節主要對農業面源污染的來源、特征及評價方法進行介紹。5.1.2農業面源污染評價方法(1)污染源識別:分析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污染來源,包括化肥、農藥、畜禽糞便等;(2)污染負荷計算:根據污染源識別結果,計算各污染源對水體的污染負荷;(3)水質模型分析:運用水質模型對農業面源污染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過程進行模擬;(4)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包括污染源、污染負荷、水質狀況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結果分析: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業面源污染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治理建議。5.2水體污染治理技術5.2.1化學治理技術化學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化學沉淀、氧化還原、離子交換等,通過化學反應降低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5.2.2生物治理技術生物治理技術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體的代謝作用,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人工濕地、生物膜法、植物修復等技術。5.2.3物理治理技術物理治理技術通過物理方法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去除,如過濾、吸附、絮凝等。5.2.4綜合治理技術綜合治理技術是將化學、生物、物理等多種治理技術相結合,對水體污染進行系統治理。5.3水環境保護措施5.3.1農業生產管理(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合理調整作物結構和種植方式;(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3)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如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發酵等;(4)提高農業灌溉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排放。5.3.2水體污染治理設施建設(1)建設農田排水溝渠、生態攔截帶等,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進入水體的風險;(2)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3)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5.3.3法律法規與政策支持(1)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監管;(2)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鼓勵農業生產者采取環保措施;(3)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業環境保護和治理技術研發與推廣。5.3.4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1)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2)鼓勵公眾參與農業環境保護與治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3)建立健全農業環境保護激勵機制,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第6章大氣環境評價與治理6.1農業大氣污染評價6.1.1農業大氣污染源識別本節主要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源進行識別,包括農作物種植、畜牧業、農業廢棄物處理等環節。6.1.2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評價方法介紹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評價的技術方法,包括地面監測、遙感監測、污染負荷分析等。6.1.3農業大氣污染評價標準與指標分析現有的大氣污染評價標準及指標體系,探討適用于農業大氣污染評價的標準與指標。6.2大氣污染治理技術6.2.1農業大氣污染源頭控制技術介紹農業大氣污染源頭控制技術,如改進施肥方法、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減少農業廢棄物焚燒等。6.2.2農業大氣污染傳輸控制技術闡述農業大氣污染傳輸控制技術,包括農田防護林帶建設、大氣污染物減排措施等。6.2.3農業大氣污染末端治理技術介紹農業大氣污染末端治理技術,如除塵、脫硫、脫硝等,以及適用于農業領域的生物凈化技術。6.3大氣環境保護策略6.3.1政策與管理分析我國現有大氣環境保護政策,提出針對農業大氣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議,如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等。6.3.2技術推廣與應用探討農業大氣污染治理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農業大氣污染治理水平。6.3.3農業產業優化與結構調整從農業產業優化與結構調整的角度,提出減少農業大氣污染、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6.3.4公眾參與與宣傳教育強調公眾參與在農業大氣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強農業大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具體措施。6.3.5跨區域協同治理針對我國農業大氣污染的跨區域特點,提出區域協同治理策略,促進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第7章生物多樣性評價與保護7.1生物多樣性評價方法7.1.1物種多樣性評價本節主要介紹物種多樣性的評價方法,包括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等指標的計算和應用。7.1.2生態系統多樣性評價分析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評價方法,如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生態過程多樣性和生態功能多樣性等,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評估農業生產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7.1.3遺傳多樣性評價探討遺傳多樣性的評價方法,包括分子標記技術、遺傳多樣性指數等,以及它們在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中的應用。7.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7.2.1農業生產環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農業生產過程中,如種植、養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7.2.2農業景觀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探討農業景觀規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包括農田景觀格局優化、生物走廊建設等措施。7.2.3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介紹各類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設置和管理保護區,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效果。7.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與優化7.3.1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利用分析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現狀和潛力,探討合理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方法和途徑。7.3.2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農業生物多樣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農業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7.3.3農業生物多樣性優化策略提出農業生物多樣性優化的策略,包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物種多樣性的合理配置、生態系統功能的維護與提升等方面,以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第8章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與治理8.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概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直接和間接的利益。農業生態系統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糧食、纖維等生產性服務,還承擔著調節氣候、保持水源、減緩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非生產性服務。本章主要從農業生態系統的角度,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概述。8.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8.2.1評價方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主要包括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兩種方法。定量評價通過模型、指標和參數等手段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量化分析;定性評價則通過描述、分析和解釋等方式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非量化評估。8.2.2評價指標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指標:(1)生產性服務功能指標:作物產量、畜牧業產值等;(2)調節性服務功能指標: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碳匯等;(3)支持性服務功能指標: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穩定性等;(4)文化性服務功能指標:景觀價值、休閑旅游等。8.2.3評價案例以某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為例,運用上述評價方法,對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評價,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治理與優化提供依據。8.3生態系統治理與優化8.3.1治理措施針對農業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生態農業;(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4)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降低環境污染;(5)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8.3.2優化策略為提高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出以下優化策略:(1)政策引導與支持:制定相應政策,引導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發展;(2)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強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生態農業技術;(3)市場機制與激勵:建立健全生態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民收入;(4)公眾參與與教育:提高公眾生態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參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5)跨區域協同與協作:加強區域間農業生態系統的協同治理,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通過以上措施和策略,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治理與優化,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第9章農業生產環境風險評價與管控9.1風險評價方法9.1.1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農業生產環境風險評價的首要步驟。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分析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投入品、環境質量等方面。9.1.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主要包括風險概率評估和風險影響評估。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程度。9.1.3風險排序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風險因素進行排序,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風險管控措施。9.2風險管控措施9.2.1風險預防加強農業生產環境風險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