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_第1頁
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_第2頁
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_第3頁
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_第4頁
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操作指導書TOC\o"1-2"\h\u3779第1章引言 4182111.1農業生產標準化的意義 4319831.1.1提高農產品質量 4129811.1.2增強農業競爭力 4286891.1.3保障食品安全 4121321.2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443291.2.1產業鏈整合 4155661.2.2規模化經營 5314771.2.3技術創新與應用 585561.2.4品牌建設與推廣 5225151.2.5產業融合發展 54230第2章農業生產環境與資源 511592.1土壤條件與改良 5309142.1.1土壤類型與特點 5284262.1.2土壤改良措施 521062.1.3土壤質量監測與評價 5106932.2水資源利用與保護 567192.2.1水資源分布與特點 5133592.2.2農業節水技術 692662.2.3水資源保護措施 6232672.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 687252.3.1農業生物多樣性現狀 6195522.3.2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6186322.3.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與開發 612514第3章農作物品種選擇與繁育 6130723.1品種選育原則 6178643.1.1適應性原則:選擇的品種應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具有較好的生態適應性。 6101893.1.2高效性原則:優先選擇具有較高產量、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生育期適中的品種。 6167403.1.3多樣性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增加品種多樣性,降低生產風險。 6192273.1.4穩定性原則:選擇的品種應在多年多點試驗中表現出穩定的生產功能。 7108033.1.5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避免品種單一化,提高品種抗風險能力。 7228243.2品種區域布局 7257913.2.1根據我國不同生態區域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合理布局各類農作物品種。 7166453.2.2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作物品種,提高產品競爭力。 755723.2.3加強品種區域試驗,保證品種在不同區域的適應性、穩定性和產量表現。 7263043.3良種繁育技術 787843.3.1原種繁育技術 7203573.3.2雜交種繁育技術 797063.3.3良種擴繁技術 7203813.3.4種子處理與保存技術 714098第4章栽培管理與技術措施 7208604.1栽培模式與密度 7216484.1.1栽培模式 8179944.1.2栽培密度 8272464.2施肥技術與調控 849874.2.1施肥原則 850124.2.2施肥量 8119014.3病蟲害防治策略 995574.3.1農業防治 9241974.3.2生物防治 9154834.3.3化學防治 976734.3.4物理防治 932653第5章農業機械化與設施農業 982145.1農業機械化技術 9103395.1.1機械耕作技術 9257805.1.2播種與施肥機械化技術 9141525.1.3田間管理與植保機械化技術 9213475.1.4收獲機械化技術 910805.1.5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技術 9246295.2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10181715.2.1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1040685.2.2設施農業發展趨勢 10136115.3設施農業關鍵技術與設備 1077455.3.1溫室設計與建造技術 1034375.3.2灌溉與施肥系統 10248485.3.3環境調控技術 10249285.3.4植物生長調控技術 1047905.3.5智能化管理與信息技術 10153755.3.6設施農業設備選型與維護 1019304第6章農產品加工與儲運 10289036.1加工技術與設備 10257836.1.1加工技術 10326516.1.2設備選型 1088866.2儲運設施與條件 1168946.2.1儲運設施 1158976.2.2儲運條件 1157916.3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 1155276.3.1質量控制 11213016.3.2安全管理 114029第7章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 12192447.1農業信息化技術 1246637.1.1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12112027.1.2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12171687.1.3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 123947.2智能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12267167.2.1智能農業發展現狀 12324697.2.2智能農業發展趨勢 1214237.3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 12210237.3.1農業物聯網技術 12196227.3.2農業大數據應用 13299827.3.3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案例 13188157.3.4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發展策略 1324880第8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1384698.1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13154068.1.1面源污染概述 13193238.1.2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13268708.2生態農業模式與推廣 1399318.2.1生態農業概述 133008.2.2生態農業模式 13292798.2.3生態農業推廣策略 14107418.3退化土地修復技術 14320198.3.1退化土地概述 149698.3.2退化土地修復技術 14262138.3.3退化土地修復技術應用 1413705第9章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445159.1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職能 14218779.1.1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概述 1491029.1.2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職能 14181149.2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 15261429.2.1農業技術服務內容 1563569.2.2農業技術推廣方式 1528849.2.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1575379.3農產品市場與營銷 15201899.3.1農產品市場體系 15218679.3.2農產品營銷策略 15146539.3.3農產品電子商務 1539719.3.4農產品品牌建設 1538239.3.5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 1513216第10章農業標準化與產業化政策法規 16809810.1政策體系與支持措施 161755010.1.1政策體系概述 163004610.1.2政策支持措施 161353710.2法規與標準體系 161188910.2.1法規體系概述 162039410.2.2標準體系概述 162450010.2.3農業標準化工作推進 161539510.3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管理規范 16259210.3.1農業產業化經營概述 16704210.3.2管理規范 16第1章引言1.1農業生產標準化的意義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標準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農業生產標準化的意義。1.1.1提高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標準化有助于規范農產品生產過程,保證農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標準,可以規范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措施和產品質量要求,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1.1.2增強農業競爭力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整體水平,增強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標準化生產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整合程度,為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有利條件。1.1.3保障食品安全農業生產標準化有助于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通過建立嚴格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標準體系,可以有效防止農產品中農藥、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等問題,保證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1.2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核心是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產業鏈的附加值。以下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1.2.1產業鏈整合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作,實現產、供、銷一體化。通過整合產業鏈,可以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1.2.2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提高農業競爭力。1.2.3技術創新與應用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任務。1.2.4品牌建設與推廣農業產業化要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品牌推廣,擴大市場份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1.2.5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應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提高農業產業綜合效益。第2章農業生產環境與資源2.1土壤條件與改良2.1.1土壤類型與特點農業生產中,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基礎,其類型和特點是決定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我國土壤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黃土、黑土、紅土、水稻土等。各類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對作物生長產生直接影響。2.1.2土壤改良措施針對不同土壤類型,采取相應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條件。常見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肥、耕作、輪作、土壤調理劑應用等。2.1.3土壤質量監測與評價對土壤質量進行長期、系統的監測和評價,有利于掌握土壤環境變化趨勢,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監測內容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污染、土壤質地等。2.2水資源利用與保護2.2.1水資源分布與特點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北方地區水資源匱乏。農業用水占據我國總用水量的60%以上,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2.2.2農業節水技術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關鍵。主要節水技術包括:滴灌、噴灌、微灌、水肥一體化等。2.2.3水資源保護措施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水資源,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措施包括:加強水源地保護、合理調配水資源、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強農業廢棄物處理等。2.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2.3.1農業生物多樣性現狀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包括作物、家畜、家禽、微生物等。但是受人類活動影響,農業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如基因流失、物種減少等。2.3.2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為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農業遺傳資源保護,建立遺傳資源庫和保護基地;(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樣化種植和養殖;(3)推廣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如間作、套作、輪作等;(4)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生物棲息地。2.3.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與開發合理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包括:(1)利用地方品種和野生資源,選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新品種;(2)開發具有保健、藥用價值的農業生物資源;(3)推廣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第3章農作物品種選擇與繁育3.1品種選育原則3.1.1適應性原則:選擇的品種應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具有較好的生態適應性。3.1.2高效性原則:優先選擇具有較高產量、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生育期適中的品種。3.1.3多樣性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增加品種多樣性,降低生產風險。3.1.4穩定性原則:選擇的品種應在多年多點試驗中表現出穩定的生產功能。3.1.5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避免品種單一化,提高品種抗風險能力。3.2品種區域布局3.2.1根據我國不同生態區域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合理布局各類農作物品種。3.2.2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作物品種,提高產品競爭力。3.2.3加強品種區域試驗,保證品種在不同區域的適應性、穩定性和產量表現。3.3良種繁育技術3.3.1原種繁育技術(1)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為原種。(2)采取嚴格隔離措施,防止品種間的雜交。(3)進行原種提純復壯,保持品種的遺傳穩定性。3.3.2雜交種繁育技術(1)選擇具有優良性狀的親本,進行人工雜交。(2)對雜交后代進行選擇和鑒定,篩選出優良組合。(3)采用合理的制種技術,保證雜交種子的質量和產量。3.3.3良種擴繁技術(1)建立良種擴繁基地,進行標準化生產。(2)嚴格種子生產過程管理,保證種子質量。(3)加強種子質量檢測,淘汰不合格種子。3.3.4種子處理與保存技術(1)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種子進行處理,提高種子活力和發芽率。(2)采用適宜的保存條件,延長種子壽命。(3)建立種子質量追溯體系,保證種子質量與安全。第4章栽培管理與技術措施4.1栽培模式與密度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與產業化水平,合理的栽培模式與密度是關鍵。應根據作物的種類、品種、生育期及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栽培模式與密度。4.1.1栽培模式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可以采用以下栽培模式:(1)露地栽培:適用于大多數作物,如小麥、玉米、大豆等。(2)保護地栽培:主要包括溫室、大棚、中小拱棚等,適用于蔬菜、花卉等。(3)間作套種:通過不同作物的間作與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產量。4.1.2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對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具有顯著影響。應根據以下因素確定合理密度:(1)作物種類:不同作物對密度要求不同,如小麥適宜密度為每畝300500株,玉米適宜密度為每畝40006000株。(2)品種特性: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3)土壤肥力:肥力較高的土壤適宜密植,肥力較低的土地宜稀植。4.2施肥技術與調控合理施肥是保證作物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施肥技術與調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2.1施肥原則(1)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2)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合理配比氮、磷、鉀等元素。(3)施肥時期與方法:基肥、追肥相結合,深施、分層施用。4.2.2施肥量根據作物產量目標、土壤肥力狀況和肥料利用率,確定施肥量。具體參考以下標準:(1)氮肥:每畝施用純氮1015公斤。(2)磷肥:每畝施用P2O558公斤。(3)鉀肥:每畝施用K2O812公斤。4.3病蟲害防治策略病蟲害防治是保證作物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以下措施:4.3.1農業防治(1)選用抗病、抗蟲品種。(2)合理輪作,減少病蟲害發生。(3)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降低病原菌和蟲口密度。4.3.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4.3.3化學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注意農藥使用濃度、用量和施藥時機,保證防治效果。4.3.4物理防治采用色板、燈光、性誘劑等物理方法,誘殺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第5章農業機械化與設施農業5.1農業機械化技術5.1.1機械耕作技術機械耕作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包括翻地、耙地、平整土地等。本節主要介紹各類耕作機械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操作要點。5.1.2播種與施肥機械化技術播種與施肥是決定作物產量的關鍵環節。本節闡述播種施肥機械的分類、功能參數以及使用注意事項。5.1.3田間管理與植保機械化技術田間管理與植保機械化技術涉及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除草、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本節詳細介紹相關機械設備及操作方法。5.1.4收獲機械化技術收獲機械化技術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不同作物的收獲方法。本節介紹各類收獲機械的原理、功能及操作規范。5.1.5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技術農產品加工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本節闡述農產品加工機械的分類、應用及操作要點。5.2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5.2.1設施農業發展現狀介紹我國設施農業的總體規模、區域分布、主要作物種類及其生產水平。5.2.2設施農業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外設施農業發展動態,探討未來設施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5.3設施農業關鍵技術與設備5.3.1溫室設計與建造技術介紹溫室結構類型、材料選擇、通風與保溫系統設計等關鍵要素。5.3.2灌溉與施肥系統闡述灌溉施肥系統的類型、原理及設備選型,包括滴灌、噴灌、微灌等。5.3.3環境調控技術介紹設施內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子的調控方法及設備。5.3.4植物生長調控技術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包括種子處理、幼苗培育、花期調控等。5.3.5智能化管理與信息技術探討智能化管理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5.3.6設施農業設備選型與維護介紹設施農業設備選型原則、設備維護方法及常見故障排除。第6章農產品加工與儲運6.1加工技術與設備農產品加工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環節。本章主要介紹農產品加工的關鍵技術與設備。6.1.1加工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包括:清洗、分級、切割、腌制、烹飪、干燥、冷凍、真空包裝等。各種加工技術應根據農產品種類、特性及市場需求進行合理選擇。6.1.2設備選型根據加工技術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設備。設備選型應考慮以下因素:(1)設備功能:設備應具備高效、節能、易操作、安全可靠等特點。(2)設備適用范圍:設備應適用于不同種類農產品的加工需求。(3)設備投資與運行成本:合理評估設備投資及運行成本,保證經濟效益。6.2儲運設施與條件儲運設施與條件對保證農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章主要介紹農產品儲運設施及條件。6.2.1儲運設施儲運設施包括:倉庫、冷藏庫、氣調庫、運輸車輛等。各類設施應滿足以下要求:(1)設施結構:應具備良好的保溫、隔熱、通風、防潮功能。(2)設施容量:根據農產品產量及市場需求,合理配置設施容量。(3)設施安全性:保證設施運行安全,防止火災、爆炸等發生。6.2.2儲運條件儲運條件包括:溫度、濕度、氣體成分、衛生狀況等。合理調控儲運條件,有助于延長農產品保質期,保證產品質量。(1)溫度:根據農產品種類,調控適宜的儲存溫度。(2)濕度:保持適宜的濕度,防止農產品失水或霉變。(3)氣體成分:通過氣調技術,降低氧氣濃度,抑制農產品呼吸作用,延長保質期。(4)衛生狀況:加強衛生管理,防止農產品受污染。6.3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為保證農產品加工與儲運過程中的質量與安全,本章主要介紹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措施。6.3.1質量控制(1)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根據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企業內部質量標準。(2)加強過程控制:對加工與儲運環節進行嚴格監控,保證產品質量。(3)建立質量檢測體系:定期對產品進行檢測,保證產品質量穩定。6.3.2安全管理(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各環節的安全職責,保證安全生產。(2)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意識,規范操作行為。(3)落實安全措施:對設備、設施進行定期檢查、維修,消除安全隱患。(4)建立應急預案:針對突發事件,制定應急預案,保證迅速、有效應對。第7章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7.1農業信息化技術7.1.1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農業信息化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等。這些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支持。7.1.2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主要包括農田信息監測系統、農業數據傳輸網絡、農業信息處理與分析平臺等。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7.1.3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包括農業遙感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這些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實時、動態的數據支持,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率。7.2智能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7.2.1智能農業發展現狀我國智能農業發展迅速,主要體現在農業、智能灌溉、精準農業、農業無人機等方面。智能農業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智能化解決方案,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7.2.2智能農業發展趨勢未來智能農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農業數據資源日益豐富,農業信息化技術不斷創新,農業智能化設備廣泛應用,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實現智能化。7.3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7.3.1農業物聯網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是將傳感器、通信技術、數據處理等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對農田環境、農作物生長狀態、設備運行狀態等信息的實時監測與調控。7.3.2農業大數據應用農業大數據應用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存儲、處理與分析等方面。通過對農業大數據的分析,挖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規律,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7.3.3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案例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病蟲害智能監測與預警、農田環境智能調控、農產品質量追溯等。這些應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智能化、精準化的解決方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和農產品質量。7.3.4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發展策略為推動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發展,應加強以下方面工作:完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數據采集、處理與分析能力;推動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農業智能化水平;加強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推廣,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第8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8.1農業面源污染防控8.1.1面源污染概述介紹農業面源污染的概念、來源、影響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8.1.2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措施(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調整產業結構;(2)實施精準施肥,減少化肥施用量;(3)推廣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降低化學農藥使用;(4)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5)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減少污染排放。8.2生態農業模式與推廣8.2.1生態農業概述介紹生態農業的定義、原則、目標及其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8.2.2生態農業模式(1)循環農業模式;(2)立體農業模式;(3)有機農業模式;(4)低碳農業模式;(5)觀光休閑農業模式。8.2.3生態農業推廣策略(1)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提高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的積極性;(2)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高技術到位率;(3)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促進生態農業模式的普及;(4)加強宣傳與培訓,提高農民生態農業意識。8.3退化土地修復技術8.3.1退化土地概述介紹退化土地的概念、類型、成因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8.3.2退化土地修復技術(1)物理修復技術:如深耕松土、客土改良等;(2)化學修復技術:如施用土壤調理劑、改良劑等;(3)生物修復技術:如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等;(4)綜合治理技術: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修復技術,實現退化土地的全面修復。8.3.3退化土地修復技術應用(1)根據退化土地類型和程度,選擇合適的修復技術;(2)加強監測與評價,保證修復效果;(3)制定長期土地保護與利用規劃,防止土地退化再次發生。第9章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9.1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職能9.1.1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概述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滿足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專業服務的各類組織。主要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9.1.2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職能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等。通過這些職能,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生活水平。9.2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9.2.1農業技術服務內容農業技術服務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新品種引進、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環境保護等。服務內容包括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技術領域。9.2.2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農業技術推廣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如現場指導、培訓、示范、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等形式,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農業生產需求。9.2.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提高農業技術服務能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核心任務。要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培養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創新農業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