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突破---賞析古代詩歌的語言(煉字)學案(含答案)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突破
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煉字)
【考點感知】
古人作詩填詞都很講究煉字。在一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體現詩人匠心的字是“煉"過的字,一首詩詞往往會因一字(或幾個字)煉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說來,煉字往往主要是錘煉詩詞中的動詞、形容詞和虛詞。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過錘煉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賞析時定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考查重點】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于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風”就用多個名詞羅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個意象,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2.動詞: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的具象動詞。因為名詞在詩句中往往只是一個被陳述的對象,它本身沒有表述性,而能給作主語的名詞以生動的形態的,主要就是常常充當謂語的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煉字的主要內容,離開了煉動詞,煉字藝術就會黯然失色。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巧用動詞可以使詩歌意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
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采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
3.形容詞: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詞可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
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我國古典詩詞中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如“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蝴蝶飛來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這是王駕寫的《晴景》,王安石改后兩句為“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除了易“蝴”為“蜂”,易“應”為“卻"之外,煉字的關鍵就在于去“飛來”而改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動情地表現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詞性改變的活用詞: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要詳加分辨。
如: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日色冷青松”,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5.副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
盛唐詩人善于運用虛字,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又如“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沖沖,而因闖入眼簾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發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6.特殊詞
①數量詞: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可以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曾把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又如: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用在這里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風飄萬點"的殘春景色,抒發了詩人滿腹的怨愁。
②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③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④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欣賞時可抓住以下幾點:
a.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
b.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彩的濃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c.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題型梳理】
一、常見的設問方式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1.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2.請對某字進行賞析。或請談談某字的表達效果。3.本詩的某字,換成另外一個字好不好?為什么?
二、解答這類試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將所煉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分析。
2、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
3、聯系全詩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該詞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煉字典范】
1.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題李凝幽居》
“推敲”是煉字的經典故事。因為“推敲"兩個字,賈島還沖撞了當時的京兆尹韓愈,傳下一段佳話。
拜訪友人,不知友人在不在家,所以,“敲”字好一些。而且,在靜謐的環境中,一個“敲"字,使靜夜更添了幾分聲響。
2.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春景》
一個“鬧”字仿佛使人看到春日紅杏怒放盛開,生氣勃發,如火如荼,如噴火蒸霧,寫盡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機。
王國維《人間詞話》:“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這個“綠"字,王安石經歷數十次修改才成,已經成為煉字的經典示例。
“綠”’字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春風如在眼前。
4.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王維《書事》
“欲上人衣來"是傳神之筆,一個“上”字,仿佛讓人看到,坐在蒼苔之間,濃濃的綠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
這一句巧妙地表達自己欣喜、撫愛的心情和新奇、獨特的感受。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齊己《早梅》
“一枝開"是詩中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
6.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維《過香積寺》
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
“咽"、“冷”兩字運用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7.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作為流放之身,宋之問離家越近卻卻膽怯。
一個“怯"字將詩人心中那憂慮的心理寫得入木三分,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引起了千古的共鳴。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怯’字寫得真情出。”
8.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其五》
一個“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有的版本“見”字寫作“望"字,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后》云:“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9.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白居易《暮江吟》
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
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
10.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
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
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描繪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態美與荷花的莖的力度美。
【例題精講】
[例1](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
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答案】(步驟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較孤獨。(步驟二)偶然存留的孤山與宋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志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步驟三)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例2](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春日即事
[宋]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答案】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例3](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
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富有表現力的關鍵字詞的理解和把握。對于這道題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從句中選出兩個動詞“拳"和“退”,但命題者不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兩字,更要考生準確地表述出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境。考生必須對此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闡述,而這恰恰是考查考生鑒賞能力的關鍵所在。詩人借助“拳"和“退”兩字巧妙地寫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長天時所見的景象;“拳"和“退”兩字寫活了白鷺棲息江邊的靜景和飛鴻翱翔天際的動景。
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品味經作者錘煉的字的妙處。考生在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必須將其融入于句中進行整體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時要結合全詩的描寫的意境和抒發的情感來具體分析。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對點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1.下列對詩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抒情,情致婉轉;末兩句寫“不遇”,重在寫景,景色優美。
B.首句寫所聞,,次句寫所見,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C.頷聯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林間小道上麋鹿出沒,林深路長,正午溪邊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
D.詩題為“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卻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可見其構思的精妙。
2.請找出頸聯中用得最精妙的兩個字并對其進行賞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宿華嚴寺①與友生會話
蘇舜欽
危構岧峣②出太虛,坐看斛日墮平蕪。
白煙覆地澄江闊,皎月當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來竹閣,青燈寂寞照吟軀。
老僧怪我何為者,說盡興亡涕淚俱。
【注】①華嚴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聳貌。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來到華嚴寺與朋友見面聊天,共同欣賞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虛”運用夸張手法,極言華嚴寺寺廟高大雄偉,直插云霄。
C.頸聯借寺廟的景象“疏磬"和“青燈”,營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圍。
D.尾聯借老僧之問,道出原委,在今昔對比中抒發了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4.這首詩頷聯寫景,既是實寫,又充滿想象。其中“闊"孤”二字最為動人,請賞析。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
[唐]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①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②春。
為于耆舊③內,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隱士。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將國事的艱難和個人的不幸交織起來寫,抒發了家國之悲和身世之痛。
B.天天讀著朋友的詩共度時艱,想到即將與朋友離別,怎不叫人心驚神傷!
C.峨眉山、峴首山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D.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隱士,委婉地表達了隱遁江湖之志。
6.詩的頸聯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義?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落日悵望
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注]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注】遠燒,遠方的落日好似燃燒的烈焰。
7.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孤云"歸鳥”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流露出詩人的羨慕之情。
B.頷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滯留異地,思念家鄉卻長久不得歸的惆悵、傷感。
C.尾聯寫詩人在水邊徘徊,望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給人以顧影自憐的感覺。
D.此詩采用情景分寫法,即在每兩聯中先寫景后抒情,構思頗具匠心,耐人尋味。
8.請從煉字角度簡要賞析詩歌的頸聯。(6分)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登樓①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②。
【注】①本詩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躬耕南畝時,好為《梁甫吟》。
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名題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樓"是眼中所見,以樂景寫哀情;“登臨”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文的種種觀感。
B.頷聯描寫錦江春色,是登樓所見,錦江流水挾著春色從天邊洶涌而來,玉壘山浮云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
C.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是登樓所想,北極象征大唐政權,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對入侵者的警告,憂慮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
D.杜詩格律謹嚴,意境雄渾。頷聯以“天地"對“古今”,時空相應,意境宏闊悠遠;頸聯對仗工整,辭嚴義正,浩氣凜然。
10.“傷"是本詩的詩眼,請結合全詩談談詩人的“傷”體現在哪里?
六、閱讀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咸陽城東樓
許渾【注】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此詩大約是詩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此詩。
11.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句中“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廣大。
B.該詩景別致凄美,情愁苦悲愴,意蘊藉蒼涼,境雄闊高遠,堪稱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
C.頸聯以遍地綠蕪、黃葉高林渲染秦苑、漢宮的荒廢,客觀描寫詩人傍晚遠眺之實景。
D.該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常轉用于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12.詩眼是詩人情感的噴發口,熔鑄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寫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別的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語言綺麗華美,韻味悠長。
B.“忘言"二字,是指本來尋訪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體會到寧靜、恬適的情趣;雖尋訪不遇,但已從“溪花”中得到寧靜、恬適的意趣,如此,即使見到道士,也會“忘言"了。
C.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塵雅潔。
D.詩人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非但沒有產生失望惆悵,反而獲得精神的愜意和心理的滿足。
14.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野人送朱櫻
杜甫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①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②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注】①細寫:輕輕傾倒。②賜沾:即沾賜,受到賞賜之意。
15.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西蜀村民贈櫻之事寫起,與標題相呼應,以小事見深意,全詩構思精巧。
B.頸聯“擎出”一詞刻畫了詩人在長安任職左拾遺時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盤玉箸"緊承上聯大明宮富麗堂皇的意象,“無消息”暗示此時世逢喪亂的背景。
D.詩人以蓬草自比,表現漂泊之苦,與“征蓬出漢塞"之“征蓬”有異曲同工之妙。
16.清人金圣嘆評此詩∶“妙在‘也自紅’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請結合全詩分析“也自紅”是如何統攝全篇的。
九、閱讀下面這首清詞,完成問題。
臨江仙·寄嚴蓀友①
納蘭容若
別后閑情何所寄,初鶯早雁相思。如今憔悴異當時,飄零心事,殘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卻到梁溪②。匆匆剛欲話分攜,香消夢冷,窗白一聲雞。
【注】①嚴蓀友:即嚴繩孫,字蓀友,號秋水,無錫人。詞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經無錫。
1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鶯"指春暮之時,“早雁”指秋末之時。“初鶯早雁相思"一句,是說春去秋來,無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異當時”一句,是說詞人想到好友漂泊他鄉,容顏憔悴,不由得暗自傷感,為友人擔憂。
C.“飄零"二句,是說詞人的心事只有殘月和落花知道,在表達思友之情的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說詞人從來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夢中卻分明來到了友人的故鄉。看似不合理,卻寫出了思念至深。
18.本詞結尾“匆匆剛欲話分攜,香消夢冷,窗白一聲雞"中,“冷”字用得很妙,請結合這三句試做賞析。
十、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試題】
19.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20.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
答案與解析
【對點訓練】
1.A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A項,“前六句寫往‘訪’,重在抒情,情致婉轉;末兩句寫‘不遇’,重在寫景”分析錯誤,本詩前六寫景,后兩句抒情。
故選A。
2.分和掛。分本意為分開,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氣,表現了野竹的高大參天,描繪出翠竹與云氣相渾然一體的景色。掛字化動為靜,把白色的飛泉比作掛于碧峰的白練,一方面寫出視距之遠,一方面以白泉與碧峰相映襯,兩個字生動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麗壯觀,含蓄地表達對道士的向往之情(訪道士的心情迫切)。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煉字能力。解題的基本思路:(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出表現手法)。
本詩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化靜為動,使人聯想到山風徐來,移動的云霧不斷地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一個“掛"字,就又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狀。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詩歌賞析: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鐘”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尾聯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3.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對比中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錯誤,“說盡興亡涕淚俱”應該是對歷史興亡之事的感慨。
故選D。
4.“闊"是開闊、寬闊,遍地被白霧籠罩,愈發顯得江面寬闊,營造出壯遠遼闊的意境。“孤”既為實景,也有寓意,一輪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懸在空中,充滿想象,營造出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闊"孤”二字抒發了詩人內心的蒼涼深沉,為結尾抒情做鋪墊。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之煉字的能力。
頷聯“白煙覆地澄江闊,皎月當天尺璧孤"兩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霧氣覆蓋了整個江面,澄江寬闊無比,如同玉璧般皎潔的月光懸掛在天上,孤零零地。這兩句詩描寫了作者在山上寺廟看到的情境,將景色描寫地繪聲繪色。
“闊”,本為闊大、開闊之意,此處形容江面的遼闊、宏闊,意境闊大;“孤”,本義為孤單、孤寂,此處形容懸掛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闊”“孤"體現意境宏闊、冷清、寂寥,烘托了詩人內心的蒼涼,為結尾抒發對歷史興亡之事的感慨做鋪墊。
5.D(“隱遁江湖之情”錯。“試覓姓龐人"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隱晦曲折的表達了自己有志不得伸的牢騷之情。)
6.(1)晚:①點名了送別鄭煉(后)的具體時間是在傍晚,(1分)②傍晚光線昏暗,暮色暝暝,烘托了詩人送別鄭煉時(后)沉悶暗淡、抑郁感傷的心情;(2分)(2)春:①猜想鄭煉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春天回到襄陽,(1分)②“春”字,寄托了詩人對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似錦,光輝燦爛。(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7.(3分)C(“望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給人以顧影自憐的感覺"錯。應為詩人害怕容顏衰老,不敢臨水照影)
8.①“下”字準確寫出了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的動態,“入"字生動表現了夕陽由余暉返照遠處秋山的一片火紅,到漸隱山后顯得暗淡的變化過程:②表現了詩人佇望之久,思念之深。③營造了寂靜落寞的氛圍!烘托了詩人的鄉愁。(6分。每點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9.C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項,“君主昏庸”錯誤,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是指大唐政權不會發生改變,穩固如初。
10.①客居他鄉。詩人客居成都,漂泊流離;②萬方多難。時局動蕩,詩人感時傷亂;③空懷濟世之心。當世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賢相,詩人空懷濟世之心,苦無報國之路。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煉字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樓傷客心”,詩人此時客居他鄉,登上高樓看見滿眼的春花,這美景恰恰反襯出詩人遠離家鄉的漂泊之愁苦之感。“萬方多難此登臨”,萬方多難,強調當時的政治局勢動蕩不安,當時吐蕃入侵,時局艱危,詩人為國憂心。“可憐后主還祠廟”,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劉禪寵信宦官導致亡國的結局,這句暗寫君主無道。“日暮聊為梁甫吟”,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梁甫吟》。詩人借諸葛亮來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理想抱負無法實現的傷痛。
11.C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歌寫作手法的能力。C項,“實景"說法有誤。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皇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2.詩眼是“愁”,首聯萬里點出了游宦在外,遠離故土的思鄉之愁;頷聯借“山雨欲來"隱喻風雨飄搖的國家局勢,有憂國傷時之愁;最后兩聯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漢的王朝更迭,表現了江山依舊,世事滄桑之愁。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歌語句,分析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首詩為寫景抒情詩,而全詩在寫景之前,以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筆觸低沉,景致凄迷,觸景生情,蒼涼傷感的情懷落筆即出,意遠而勢雄。故詩眼為傳情之詞“愁"。首聯中,“蒹葭”,即蘆荻,暗用《詩經·國風·秦風·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汀洲"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臨,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頷聯中,詩人傍晚登上城樓,只見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仿佛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凄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達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頸聯中,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聯中,詩人最后感慨道:羈旅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并非勸誡之辭,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融鑄著詩人相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委婉含蓄,令人傷感。
13.A
【解析】本題考查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項,“語言綺麗華美"錯,本詩語言自然清新。
14.“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呈現了出來。“隨"字形象地表現了山道峰回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新雨過后松色青翠,循著山路來到水源。“過雨"暗示忽然遇雨,詩人僅僅用一“過”字表示它的剛剛存在,而著意于雨霽云收之后翠綠生新的松色。“過"字,把陣雨帶來的清新宜人的氣息、物色,輕松自然地托顯出來,同時也隱隱帶出漫步山道的時間進程。“隨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隨山轉折,緣山道探尋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這尋水源,也就是尋道士,“隨"字簡潔,山道紆繞,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陶瓷瓦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防雨覆層系統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長視頻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和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載泵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汽車銷售個人上半年工作總結
- 2025-2030中國蕨類植物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葡萄酒冷卻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草和草坪種子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花生行業市場深度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二手車輛抵押擔保借貸協議
- 2025年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教師課題研究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
- 【滬教】期中模擬卷02【U1~U4】
- DB34-4239-2022 醫院保潔服務規范
- 2025年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2025年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徐礦集團校園招聘700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資產管理崗管理制度內容
- 鐵路貨物運價規則
- 《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課件
- 2024年江蘇省常州市中考英語真題卷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