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12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春秋戰國時期,忠于君主個人成為“忠君”思想的首義:但“忠君”是有條件的,君臣之間要講究所謂的“君臣要義”,即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這可用于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原始民主傳統仍受到重視 B.諸侯國變法以儒學為指引C.貴族分封等級制逐漸解體 D.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忠于君主個人”體現了當時君主專制政體正在逐漸形成中,“君君臣臣”指的是君者應盡君道,為臣者應盡臣道,這可用于說明貴族分封等級制逐漸解體,C項正確;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會氏族成員共同管理社會生活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原始民主傳統并未受到重視,排除A項;諸侯國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引,排除B項;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體現在推行縣制、設立郡等,排除D項。故選C項。2.羅馬共和國初期,貴族氏族共有61個,到公元前4世紀僅剩下24個。公元前5世紀,羅馬貴族和平民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10,而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貴族與平民人口的比例約為1:20,貴族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半。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A.民主制度的建立 B.法律體系的完善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在羅馬共和國發展過程中,貴族人口比例降低,而平民人口比例逐漸上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初期貴族壟斷權力,平民為了維護自身權利,與貴族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在這一過程中,平民的政治影響力和勢力與日俱增,貴族失去眾多特權,地位逐漸下降,經濟削弱,家族規??s小,人口減少,D項正確;羅馬共和國并未建立民主制度,排除A項;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之一,排除B項;材料中的這些變化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3.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政權時,實行了投票、“豆選法”、舉手表決法等形式多樣的投票方式。這()A.體現了民主選舉的靈活性 B.表現了工農政權的普遍性C.突出了民主制度的多樣性 D.彰顯了“三三制”的先進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材料中“投票、‘豆選法’、舉手表決法等形式多樣”所描述的內容,反映了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權選舉方式的靈活多樣,A項正確;抗日根據地政權不是工農政權,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民主形式的多樣性,而不是民主制度的多樣性,排除C項;“豆選法”是在群眾文化層次較低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主選舉方式,與先進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1905年8月,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朝廷重要官員6人一起奏請立刻廢止科舉制度,指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這可用于說明晚清時期()A.“中體西用”思想的突破 B.實業救國思想的興起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 D.選官制度改革的進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05年,清政府批準了張之洞等人力??婆e制度的建議,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政府進行了選官制度改革,D項正確;張之洞主張改革選官制度,但沒有涉及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作為地主階級代表,其沒有突破“中體西用”的思想,排除A項;實業救國指的是發展實業挽救民族危機,材料反映的是選官制度變革,沒有涉及實業救國,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5.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各郡置中正官,中正由各郡長官推舉“德充才盛”,在京任官的本籍人兼任,由司徒選定任命,其屬官稱“訪問”。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是選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權C.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成為了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曹魏時期中國。據材料“中正官由在京任官的本籍人兼任”等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中正由郡長官推舉具備德才的在京任官之人,這體現了當時中央收歸選官權力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強調九品中正制的優點,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重大倒退”說法錯誤,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魏晉后期,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是門第,這樣的選官標準無法擴大封建統治的基礎,排除C項;魏晉后期在以門第作為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的前提下,九品中正制實質是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6.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政壇曾出現這樣的情況:“海軍財務處長和陸軍審計處長每年分別花500磅、1000磅雇人代理職務;書記員查理每月有81磅13先令的工資,但是他一面雇人頂替,一面又為一位法庭的文官弗雷澤代職,賺取27磅3先令的年薪?!边@表明當時()A.文官制度尚未實現規范化 B.責任內閣制導致政治腐敗C.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被破壞 D.議會與內閣權力界限不清〖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材料體現的是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文官任用狀況,可以看到此時英國各級官僚采取雇人代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官僚體系處于比較混亂腐敗的狀態,可見文官制度此時并不完善,A項正確;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了所謂的“政黨分肥制”,材料沒有相關信息,排除B項;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19世紀中葉仍然處于完善上升期,并未遭到破壞,排除C項;材料反映選官制度,無法體現內閣與議會之間的權力界限,排除D項。故選A項。7.公元前494年,羅馬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平民撤離運動。有觀點認為:“如果這次撤離運動不是以和平方式,也許就不會產生平民保民官,羅馬國內也許就不會形成很強的凝聚力,也許日后羅馬也就不會那么強盛?!睋丝芍舜纹矫癯冯x運動()A.維護了羅馬帝國的長期統治 B.滿足了羅馬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C.實現了平民與貴族在法律上的平等 D.遏制了貴族專權發展的勢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羅馬。通過材料中的設置保民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撤離運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專權的發展勢頭,D項正確;根據材料所給時間可知,該撤離運動發生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排除A項;平民撤離運動的起因是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的激化,并不涉及奴隸階層和外邦人,因此“滿足了羅馬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說法錯誤,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撤離運動發生之后,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但貴族仍然享有特權,未實現平民與貴族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排除C項。故選D項。8.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僅恢復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上述調整()A.為撥亂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據 B.體現國家機構的權力由人民賦予C.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 D.表明廣大民眾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2年(中國)?!盎謴土嗣媲叭巳似降取薄肮竦牧x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等信息體現了“權力來自人民,服務人民、保障人民”的理念,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C項正確;“撥亂反正”開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A項;中國國家機構的權力是由憲法賦予的,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民眾法律意識的變化,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和約承認新教同盟等戰勝一方實際占領土地;重申“教隨國定”原則;認可德意志各邦在內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權等。該和約()A.使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B.確立主權平等和領土主權原則C.推動近代外交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D.形成了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認可德意志各邦在內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權”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明確了德意志各邦的內政和外交自主權,體現了主權平等,且其承認了戰勝一方實際占領土地,明確了領土主權原則,B項正確;1945年頒布的《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排除A項;在1815年建立的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排除C項;《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10.為了打開中日關系的新局面,周恩來提出,我們要從中日兩國經濟、文化交流開始,從增加人民交往開始,從增進人民團體協商開始。1955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團首次來華演出。11月,日本著名政治家、前首相片山哲率領代表團來華訪問,并與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代表簽訂了《關于發展中日文化交流的協議》。這些交流活動的歷史背景是()A.放棄“一邊倒”外交方針 B.中國積極改善外部環境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社會主義陣營逐漸瓦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建立后,積極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一時期中國與美國、日本的交往都是在中國積極改善外部環境的背景下進行的,B項正確;“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項重要外交方針,到60年代這項外交方針走向終結,材料未涉及中蘇關系的惡化,不能說明“一邊倒”外交方針已放棄,排除A項;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題干講的是中日關系,排除C項;這些活動與中國國內政策有關,不涉及社會主義陣營,排除D項。故選B項。11.元朝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平準行用庫,專門負責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交鈔(紙幣名)。其中規定白銀一兩入庫,可換得兩貫至元交鈔,另有五分利息;黃金一兩入庫,可換取二十貫至元交鈔,另有五百文利息。這一做法()A.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B.有利于穩定紙幣信用C.抑制了商人哄抬物價 D.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元朝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平準行用庫,專門負責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交鈔(紙幣名)。”“黃金一兩入庫,可換取二十貫至元交鈔,另有五百文利息?!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紙幣過程中采取加給利息的做法,目的是吸引民眾把金屬換為紙幣,擴大紙幣的使用,有利于穩定紙幣信用,B項正確;材料所述為貨幣制度,而非對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是為了推廣紙幣的使用,與抑制商人哄抬物價關系不大,排除C項;材料所述為貨幣制度,而非賦稅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12.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被迫宣布,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對進口商品征收10%的進口附加稅。同年12月中旬“十國集團”達成了協議:對各國貨幣匯率進行調整,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導致了資本主義陣營分裂 B.形成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D.奠定了美國金融霸權的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1971年美國。據材料“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說明改變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C項正確;材料可推斷出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不代表了資本主義陣營分裂,排除A項;目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項;二戰后美國成為最大債權國和黃金儲備國,基于此形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圖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百姓在繳納庸調時,由地方官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圖1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征稅的主要標準為財產 B.邊遠地區賦稅負擔較輕C.賦稅制度亟待改革 D.賦稅征收管理嚴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圖示及所學可知,唐朝初期,地方政府專門安排官員,負責將均田制下農民繳納的庸調,“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并且將征收信息記載于銀餅上,這體現了國家對賦稅征收的嚴格管理,D項正確;此時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其征稅的主要標準為人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邊遠地區與內地征收賦稅的數據信息,無法得出邊遠地區賦稅負擔較輕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租庸調制遭到破壞的信息,無法說明賦稅制度亟待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14.近現代中國關稅自主權經歷了從喪失到收回再到發展的曲折歷程,在近現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中,收回關稅自主權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有關中國關稅演變歷程的闡述,正確的是()A.中國最早的關稅出現于秦統一之后 B.鴉片戰爭后中國完全喪失關稅自主權C.南京國民政府真正實現了關稅自主 D.改革開放后強化關稅制度法制化建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D項正確;中國最早的關稅出現在西周時期,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沒有完全喪失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其后的一系列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進展,但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律,排除C項。故選D項。15.西漢時,每個編戶農民在役齡期內,必須承擔兩年兵役,一年參加地方部隊,稱為“正卒”;一年到京師宿衛或邊地戍守,稱為“衛士”或“戍卒”。到了東漢,正卒之役和衛士之役兵員縮減,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屬少數民族兵所取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索貌閱”的實施 B.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C.“絲綢之路”的開辟 D.統治者貫徹輕徭薄賦理念〖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西漢時期,農民承擔兩年兵役,正卒之役和衛士之役,東漢時期,兵員縮減,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屬少數民族兵所取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東漢時期,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導致兵員縮減,B項正確;“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措施,排除A項;“絲綢之路”的開辟是對外交流,與兵役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統治階級的輕徭薄賦理念,排除D項。故選B項。16.1985年,英國撒切爾政府宣布,壓縮社會保障費用,規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產婦津貼、死亡津貼,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貼等內容。此做法()A.有利于減少政府財政開支 B.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范圍C.說明英國已經消滅了貧困 D.有利于提高婦女的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5年英國。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由于社會保障范圍過大,導致政府財政開支負擔過重,因而為減少政府財政開支,撒切爾政府進行了改革,出現了材料中的做法,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1985年撒切爾政府為減少政府開支,壓縮社會保障費用,材料不涉及社會保障范圍,排除B項;C項說法材料不能體現,而且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信息沒有突出婦女,無法得出撒切爾政府的改革提高婦女的地位的認識,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17.以政治制度來治理國家是國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體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會由民初參議院于1912年4月北遷演變而來。當時政黨初立,各黨政綱“雷同抄襲”,令人無從區分。同盟會領導人宋教仁試圖將國民黨建成一個政治的中心勢力,依靠國會限制袁世凱。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國會的態度由強硬轉向軟化。5月初,袁世凱咨文參眾兩院,請先選舉正式大總統后定憲法。起初,以國民黨議員為主的國會表示反對,但后來他們認為,將來可用憲法來約束袁世凱,所以,通過了先選總統案,袁如愿當選正式大總統。10月底,憲法三讀通過,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國會不能開議,憲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國會?!碜允Y旭等《北洋政局的特點探析》材料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動中國政治由傳統向現代創造性的轉化,其實踐路徑是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社會政治變遷是中國政治文明走向現代化的肇始和雛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政治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兩個歷史性轉變。中國的人民民主主義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也區別于蘇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從而塑造中國特色新型政治文明。——王樹林《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政治文明轉型》(1)根據材料一,指出袁世凱執政時期國會的命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自擬論題,并簡要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論述清晰)。〖答案〗(1)命運:最終消亡。(“被解散”)成因:政黨政治自身的缺陷;遭遇掌握大權的袁世凱的打擊;革命黨人政治上不成熟。(2)示例1論題: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論證: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在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共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權。同時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會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員只占三分之一。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傊?,抗日民主制度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的民主轉型。示例2論題:推動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發展。論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黨推行“訓政”,成為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發展民主政治,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創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揚了人民民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總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傊?,領導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最大優勢?!冀馕觥叫?】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命運,據材料一“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國會?!笨傻贸鰢鴷罱K消亡。(“被解散”)第二小問成因,據材料一“當時政黨初立,各黨政綱‘雷同抄襲’,令人無從區分”可得出政黨政治自身的缺陷;據材料一“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國會的態度由強硬轉向軟化?!笨傻贸鲈庥稣莆沾髾嗟脑绖P的打擊;據材料一“后來他們認為,將來可用憲法來約束袁世凱,所以,通過了先選總統案,袁如愿當選正式大總統”可得出革命黨人政治上不成熟?!拘?】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擬定論題。結合所學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可擬定論題: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其次,從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背景、措施、影響等角度論證。背景方面,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在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共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措施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設立邊區政權,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會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員只占三分之一。影響方面,結合所學可得出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最后總結,抗日民主制度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民主轉型。表述完整。首先,閱讀材料,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擬定論題。據材料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社會政治變遷是中國政治文明走向現代化的肇始和雛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政治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兩個歷史性轉變。”可得出論題:推動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發展。其次,結合所學,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并完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的史實進行論證,答出具體措施及意義。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黨推行“訓政”,成為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發展民主政治,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創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揚了人民民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總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最后總結,領導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最大優勢。表述完整。18.選官制度的變化與社會變遷關系密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幾匝γ鲹P《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18世紀末以來,英國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日趨重要,建立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成為當務之急。185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下,《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發表,對文官的選拔、晉升等提出改革建議。根據此報告,英國于1855年和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規定由獨立于黨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來主持文官考選事宜,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優勝劣汰、選賢任能。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的影響,只要無過失就不受免職處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不得兼任議員或政務官員,不參加政黨和營利性經濟活動。有人稱文官成為“從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幾詮堁尤A《廉潔與效率:英國兩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價值取向》(1)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近代英國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國科舉制的特點?!即鸢浮剑?)創新: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為官的機會;給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科舉制的考試方式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2)原因:工業革命完成。特點:通過立法確立;建立獨立于黨派的考試機關;政治中立?!冀馕觥健拘?】創新之處:本題是列舉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以后(中國)。據材料一“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可得出創新一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為官的機會;據材料一“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可得出創新二給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據材料一“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保贸鰟撔氯婆e制的考試方式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小問2】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末以來(世界)。據材料二“185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的完成。特點: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末以來(世界)。據材料二“英國于1855年和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可得出特點一通過立法確立;據材料二“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的影響”,可知特點二建立獨立于黨派的考試機關;據材料二“文官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不得兼任議員或政務官員,不參加政黨和營利性經濟活動?!?,可得出特點三政治中立。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世紀的時候,幾乎任何一個新教教派的出現,都要依靠刀劍來求生存,都要通過一番血與火的洗禮。不同的教派之間經常出現兵戎相見的情況,互相之間視同仇敵,不共戴天。這種不寬容的現象尤其存在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在各類新教派之間,同樣也是相互指責,甚至訴諸武力。因此,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了各教派之間的偏見和仇恨,彼此都缺乏寬容精神,從而導致了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到了16世紀的后半葉,歐洲已經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德意志北部的諸侯和北歐諸國基本上都改信了路德教,英國確立了安立甘宗的國教地位,瑞士、荷蘭等地成為加爾文教的天下,法國西南部地區的封建貴族們也信奉了加爾文教?!幾在w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材料二1648年戰爭的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該和約對宗教問題的規定是,以1555年的協定為基礎確定教派的法定狀況和占有條件;皇帝和帝國被取消充當宗教事務的仲裁當局;重申了“教隨國定”的原則;等等。和約的規定把教派運動固定在已經達到的狀況,反映了締約者盡可能把宗教爭執從政治事務中排除出去的努力。17世紀40年代后,宗教寬容的社會基礎更加廣泛,大多數人已經厭倦了宗教之間無休止的辯論和戰爭,科技發展和經濟利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宗教觀念淡化;更多的宗教派別由宗教迫害轉向宗教寬容,如英國清教和安立甘宗的和解。——摘編自劉曉飛《淺析16—17世紀宗教寬容在西歐的發展》材料三20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將理性宗教的思想進一步推向深入。他們將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人類生活幸福作為宗教信仰的終極目標,而宗教理性即是推動信徒的思想和行為符合上述目標,自覺摒除宗教蒙昧、狂熱、專制等阻礙人類進步的因素?!幾詫O浩然《近代歐洲宗教寬容的起源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西歐宗教戰爭頻發的原因。(2)據材料二三,歸納推動17世紀西歐宗教理性思想興起的因素?!即鸢浮剑?)教義的差異;教派利益的沖突;宗教改革的刺激;國家間的領土和利益沖突。(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教隨國定”原則的重申;民眾對宗教辯論和戰爭的厭煩,宗教寬容的發展;科技發展和經濟利益的吸引;宗教觀念的淡化;西方學者的推動?!冀馕觥健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近代歐洲。16世紀西歐宗教戰爭頻發原因:根據“幾乎任何一個新教教派的出現,都要依靠刀劍來求生存,都要通過一番血與火的洗禮。不同的教派之間經常出現兵戎相見的情況,互相之間視同仇敵,不共戴天。這種不寬容的現象尤其存在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在各類新教派之間,同樣也是相互指責,甚至訴諸武力”得出是教義的差異,教派利益的沖突;根據“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了各教派之間的偏見和仇恨,彼此都缺乏寬容精神”得出宗教改革的刺激;根據“德意志北部的諸侯和北歐諸國基本上都改信了路德教,英國確立了安立甘宗的國教地位,瑞士、荷蘭等地成為加爾文教的天下,法國西南部地區的封建貴族們也信奉了加爾文教”得出是國家間的領土和利益沖突?!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近代歐洲。推動17世紀西歐宗教理性思想興起的因素:根據“1648年戰爭的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該和約對宗教問題的規定是,以1555年的協定為基礎確定教派的法定狀況和占有條件;皇帝和帝國被取消充當宗教事務的仲裁當局;重申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得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教隨國定”原則的重申;民眾對宗教辯論和戰爭的厭;根據“17世紀40年代后,宗教寬容的社會基礎更加廣泛,大多數人已經厭倦了宗教之間無休止的辯論和戰爭,科技發展和經濟利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宗教觀念淡化”得出宗教寬容的發展;科技發展和經濟利益的吸引;宗教觀念的淡化;根據“20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將理性宗教的思想進一步推向深入”得出西方學者的推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列強簽署《凡爾賽條約》,中、美拒絕簽字。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簽署《五國海軍協定》《九國公約》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令提高890種商品進口稅率,列強紛紛效仿。1933年:倫敦世界經濟與貨幣會議召開,英法力圖左右國際經濟秩序,未能得到美國響應。1940年:德國提出“馮克計劃”,提出以馬克代替黃金。1941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遞交“戰后貨幣政策”“關于國際貨幣同盟的建議”,對抗馮克計劃(后來經過修改形成“凱恩斯計劃”)。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各國再次重申戰后重建國際經濟秩序。1944年7月1日—22日:蘇英法中等44國730名代表,在美國召開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1945年: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形成。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拋出“新經濟政策”,中止履行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幾詤怯阝?、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自擬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答案〗論題:世界貨幣體系的變遷以國家實力為基礎,它反映了國家實力的消長。
論證: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殖民霸主,形成了以英鎊為主導地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二戰期間,德國勢力膨脹,希望建立以馬克為主導的貨幣體系。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經濟遭到戰爭破壞而相對衰落,國際金融領域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迅速膨脹,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推動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斷遭到削弱。這一變化既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也體現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綜上所述,從英國、美國先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不僅反映了國家實力的增長,也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體現,反映了貨幣的國際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冀馕觥奖绢}是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明朝時期20世紀世界。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由于沒有較多基礎知識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據題目所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文信息進行現場學習和思維構建,考查考生再學習的能力。首先,提取材料信息,擬定論題,如根據材料“1933年:倫敦世界經濟與貨幣會議召開,英法力圖左右國際經濟秩序,未能得到美國響應”“1940年:德國提出‘馮克計劃’,提出以馬克代替黃金”“1944年7月1日—22日:蘇英法中等44國730名代表,在美國召開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可以擬定論題為世界貨幣體系的變遷以國家實力為基礎,它反映了國家實力的消長。然后,結合20世紀世界貨幣體系的變化相關知識加以闡述: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殖民霸主,形成了以英鎊為主導地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二戰期間,德國勢力膨脹,希望建立以馬克為主導的貨幣體系。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經濟遭到戰爭破壞而相對衰落,國際金融領域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迅速膨脹,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推動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斷遭到削弱。這一變化既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也體現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最后,得出結論:綜上所述,從英國、美國先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不僅反映了國家實力的增長,也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體現,反映了貨幣的國際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12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春秋戰國時期,忠于君主個人成為“忠君”思想的首義:但“忠君”是有條件的,君臣之間要講究所謂的“君臣要義”,即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這可用于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原始民主傳統仍受到重視 B.諸侯國變法以儒學為指引C.貴族分封等級制逐漸解體 D.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忠于君主個人”體現了當時君主專制政體正在逐漸形成中,“君君臣臣”指的是君者應盡君道,為臣者應盡臣道,這可用于說明貴族分封等級制逐漸解體,C項正確;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會氏族成員共同管理社會生活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原始民主傳統并未受到重視,排除A項;諸侯國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引,排除B項;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體現在推行縣制、設立郡等,排除D項。故選C項。2.羅馬共和國初期,貴族氏族共有61個,到公元前4世紀僅剩下24個。公元前5世紀,羅馬貴族和平民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10,而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貴族與平民人口的比例約為1:20,貴族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半。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A.民主制度的建立 B.法律體系的完善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在羅馬共和國發展過程中,貴族人口比例降低,而平民人口比例逐漸上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初期貴族壟斷權力,平民為了維護自身權利,與貴族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在這一過程中,平民的政治影響力和勢力與日俱增,貴族失去眾多特權,地位逐漸下降,經濟削弱,家族規??s小,人口減少,D項正確;羅馬共和國并未建立民主制度,排除A項;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之一,排除B項;材料中的這些變化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3.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政權時,實行了投票、“豆選法”、舉手表決法等形式多樣的投票方式。這()A.體現了民主選舉的靈活性 B.表現了工農政權的普遍性C.突出了民主制度的多樣性 D.彰顯了“三三制”的先進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材料中“投票、‘豆選法’、舉手表決法等形式多樣”所描述的內容,反映了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權選舉方式的靈活多樣,A項正確;抗日根據地政權不是工農政權,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民主形式的多樣性,而不是民主制度的多樣性,排除C項;“豆選法”是在群眾文化層次較低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主選舉方式,與先進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1905年8月,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朝廷重要官員6人一起奏請立刻廢止科舉制度,指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這可用于說明晚清時期()A.“中體西用”思想的突破 B.實業救國思想的興起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 D.選官制度改革的進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05年,清政府批準了張之洞等人力停科舉制度的建議,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政府進行了選官制度改革,D項正確;張之洞主張改革選官制度,但沒有涉及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作為地主階級代表,其沒有突破“中體西用”的思想,排除A項;實業救國指的是發展實業挽救民族危機,材料反映的是選官制度變革,沒有涉及實業救國,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5.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各郡置中正官,中正由各郡長官推舉“德充才盛”,在京任官的本籍人兼任,由司徒選定任命,其屬官稱“訪問”。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是選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權C.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成為了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曹魏時期中國。據材料“中正官由在京任官的本籍人兼任”等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中正由郡長官推舉具備德才的在京任官之人,這體現了當時中央收歸選官權力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強調九品中正制的優點,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重大倒退”說法錯誤,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魏晉后期,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是門第,這樣的選官標準無法擴大封建統治的基礎,排除C項;魏晉后期在以門第作為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的前提下,九品中正制實質是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6.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政壇曾出現這樣的情況:“海軍財務處長和陸軍審計處長每年分別花500磅、1000磅雇人代理職務;書記員查理每月有81磅13先令的工資,但是他一面雇人頂替,一面又為一位法庭的文官弗雷澤代職,賺取27磅3先令的年薪。”這表明當時()A.文官制度尚未實現規范化 B.責任內閣制導致政治腐敗C.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被破壞 D.議會與內閣權力界限不清〖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材料體現的是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文官任用狀況,可以看到此時英國各級官僚采取雇人代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官僚體系處于比較混亂腐敗的狀態,可見文官制度此時并不完善,A項正確;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了所謂的“政黨分肥制”,材料沒有相關信息,排除B項;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19世紀中葉仍然處于完善上升期,并未遭到破壞,排除C項;材料反映選官制度,無法體現內閣與議會之間的權力界限,排除D項。故選A項。7.公元前494年,羅馬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平民撤離運動。有觀點認為:“如果這次撤離運動不是以和平方式,也許就不會產生平民保民官,羅馬國內也許就不會形成很強的凝聚力,也許日后羅馬也就不會那么強盛?!睋丝芍?,此次平民撤離運動()A.維護了羅馬帝國的長期統治 B.滿足了羅馬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C.實現了平民與貴族在法律上的平等 D.遏制了貴族專權發展的勢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羅馬。通過材料中的設置保民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撤離運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專權的發展勢頭,D項正確;根據材料所給時間可知,該撤離運動發生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排除A項;平民撤離運動的起因是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的激化,并不涉及奴隸階層和外邦人,因此“滿足了羅馬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說法錯誤,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撤離運動發生之后,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但貴族仍然享有特權,未實現平民與貴族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排除C項。故選D項。8.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僅恢復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上述調整()A.為撥亂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據 B.體現國家機構的權力由人民賦予C.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 D.表明廣大民眾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2年(中國)?!盎謴土嗣媲叭巳似降取薄肮竦牧x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等信息體現了“權力來自人民,服務人民、保障人民”的理念,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C項正確;“撥亂反正”開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A項;中國國家機構的權力是由憲法賦予的,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民眾法律意識的變化,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和約承認新教同盟等戰勝一方實際占領土地;重申“教隨國定”原則;認可德意志各邦在內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權等。該和約()A.使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B.確立主權平等和領土主權原則C.推動近代外交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D.形成了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認可德意志各邦在內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權”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明確了德意志各邦的內政和外交自主權,體現了主權平等,且其承認了戰勝一方實際占領土地,明確了領土主權原則,B項正確;1945年頒布的《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排除A項;在1815年建立的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排除C項;《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10.為了打開中日關系的新局面,周恩來提出,我們要從中日兩國經濟、文化交流開始,從增加人民交往開始,從增進人民團體協商開始。1955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團首次來華演出。11月,日本著名政治家、前首相片山哲率領代表團來華訪問,并與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代表簽訂了《關于發展中日文化交流的協議》。這些交流活動的歷史背景是()A.放棄“一邊倒”外交方針 B.中國積極改善外部環境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社會主義陣營逐漸瓦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建立后,積極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一時期中國與美國、日本的交往都是在中國積極改善外部環境的背景下進行的,B項正確;“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項重要外交方針,到60年代這項外交方針走向終結,材料未涉及中蘇關系的惡化,不能說明“一邊倒”外交方針已放棄,排除A項;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題干講的是中日關系,排除C項;這些活動與中國國內政策有關,不涉及社會主義陣營,排除D項。故選B項。11.元朝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平準行用庫,專門負責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交鈔(紙幣名)。其中規定白銀一兩入庫,可換得兩貫至元交鈔,另有五分利息;黃金一兩入庫,可換取二十貫至元交鈔,另有五百文利息。這一做法()A.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B.有利于穩定紙幣信用C.抑制了商人哄抬物價 D.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元朝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平準行用庫,專門負責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交鈔(紙幣名)。”“黃金一兩入庫,可換取二十貫至元交鈔,另有五百文利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將民間的金屬兌換成紙幣過程中采取加給利息的做法,目的是吸引民眾把金屬換為紙幣,擴大紙幣的使用,有利于穩定紙幣信用,B項正確;材料所述為貨幣制度,而非對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是為了推廣紙幣的使用,與抑制商人哄抬物價關系不大,排除C項;材料所述為貨幣制度,而非賦稅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12.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被迫宣布,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對進口商品征收10%的進口附加稅。同年12月中旬“十國集團”達成了協議:對各國貨幣匯率進行調整,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導致了資本主義陣營分裂 B.形成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D.奠定了美國金融霸權的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1971年美國。據材料“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說明改變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C項正確;材料可推斷出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不代表了資本主義陣營分裂,排除A項;目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項;二戰后美國成為最大債權國和黃金儲備國,基于此形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圖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百姓在繳納庸調時,由地方官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圖1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征稅的主要標準為財產 B.邊遠地區賦稅負擔較輕C.賦稅制度亟待改革 D.賦稅征收管理嚴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圖示及所學可知,唐朝初期,地方政府專門安排官員,負責將均田制下農民繳納的庸調,“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并且將征收信息記載于銀餅上,這體現了國家對賦稅征收的嚴格管理,D項正確;此時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其征稅的主要標準為人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邊遠地區與內地征收賦稅的數據信息,無法得出邊遠地區賦稅負擔較輕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租庸調制遭到破壞的信息,無法說明賦稅制度亟待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14.近現代中國關稅自主權經歷了從喪失到收回再到發展的曲折歷程,在近現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中,收回關稅自主權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有關中國關稅演變歷程的闡述,正確的是()A.中國最早的關稅出現于秦統一之后 B.鴉片戰爭后中國完全喪失關稅自主權C.南京國民政府真正實現了關稅自主 D.改革開放后強化關稅制度法制化建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D項正確;中國最早的關稅出現在西周時期,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沒有完全喪失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其后的一系列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進展,但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律,排除C項。故選D項。15.西漢時,每個編戶農民在役齡期內,必須承擔兩年兵役,一年參加地方部隊,稱為“正卒”;一年到京師宿衛或邊地戍守,稱為“衛士”或“戍卒”。到了東漢,正卒之役和衛士之役兵員縮減,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屬少數民族兵所取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索貌閱”的實施 B.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C.“絲綢之路”的開辟 D.統治者貫徹輕徭薄賦理念〖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西漢時期,農民承擔兩年兵役,正卒之役和衛士之役,東漢時期,兵員縮減,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屬少數民族兵所取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東漢時期,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導致兵員縮減,B項正確;“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措施,排除A項;“絲綢之路”的開辟是對外交流,與兵役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統治階級的輕徭薄賦理念,排除D項。故選B項。16.1985年,英國撒切爾政府宣布,壓縮社會保障費用,規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產婦津貼、死亡津貼,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貼等內容。此做法()A.有利于減少政府財政開支 B.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范圍C.說明英國已經消滅了貧困 D.有利于提高婦女的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5年英國。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由于社會保障范圍過大,導致政府財政開支負擔過重,因而為減少政府財政開支,撒切爾政府進行了改革,出現了材料中的做法,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1985年撒切爾政府為減少政府開支,壓縮社會保障費用,材料不涉及社會保障范圍,排除B項;C項說法材料不能體現,而且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信息沒有突出婦女,無法得出撒切爾政府的改革提高婦女的地位的認識,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17.以政治制度來治理國家是國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體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會由民初參議院于1912年4月北遷演變而來。當時政黨初立,各黨政綱“雷同抄襲”,令人無從區分。同盟會領導人宋教仁試圖將國民黨建成一個政治的中心勢力,依靠國會限制袁世凱。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國會的態度由強硬轉向軟化。5月初,袁世凱咨文參眾兩院,請先選舉正式大總統后定憲法。起初,以國民黨議員為主的國會表示反對,但后來他們認為,將來可用憲法來約束袁世凱,所以,通過了先選總統案,袁如愿當選正式大總統。10月底,憲法三讀通過,公布在即,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國會不能開議,憲法不能公布。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國會?!碜允Y旭等《北洋政局的特點探析》材料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動中國政治由傳統向現代創造性的轉化,其實踐路徑是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社會政治變遷是中國政治文明走向現代化的肇始和雛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政治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兩個歷史性轉變。中國的人民民主主義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也區別于蘇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從而塑造中國特色新型政治文明。——王樹林《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政治文明轉型》(1)根據材料一,指出袁世凱執政時期國會的命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自擬論題,并簡要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論述清晰)?!即鸢浮剑?)命運:最終消亡。(“被解散”)成因:政黨政治自身的缺陷;遭遇掌握大權的袁世凱的打擊;革命黨人政治上不成熟。(2)示例1論題: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論證: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在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共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權。同時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會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員只占三分之一。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總之,抗日民主制度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的民主轉型。示例2論題:推動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發展。論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黨推行“訓政”,成為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發展民主政治,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創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揚了人民民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總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傊?,領導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最大優勢?!冀馕觥叫?】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命運,據材料一“1914年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國會?!笨傻贸鰢鴷罱K消亡。(“被解散”)第二小問成因,據材料一“當時政黨初立,各黨政綱‘雷同抄襲’,令人無從區分”可得出政黨政治自身的缺陷;據材料一“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國會的態度由強硬轉向軟化?!笨傻贸鲈庥稣莆沾髾嗟脑绖P的打擊;據材料一“后來他們認為,將來可用憲法來約束袁世凱,所以,通過了先選總統案,袁如愿當選正式大總統”可得出革命黨人政治上不成熟。【小問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擬定論題。結合所學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可擬定論題:建立的抗日民主制度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其次,從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背景、措施、影響等角度論證。背景方面,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在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共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措施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設立邊區政權,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會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員只占三分之一。影響方面,結合所學可得出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近代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最后總結,抗日民主制度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民主轉型。表述完整。首先,閱讀材料,圍繞“與中國政治文明”這個話題,擬定論題。據材料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社會政治變遷是中國政治文明走向現代化的肇始和雛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政治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兩個歷史性轉變。”可得出論題:推動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發展。其次,結合所學,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并完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的史實進行論證,答出具體措施及意義。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黨推行“訓政”,成為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發展民主政治,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創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揚了人民民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總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最后總結,領導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最大優勢。表述完整。18.選官制度的變化與社會變遷關系密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婆e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幾匝γ鲹P《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18世紀末以來,英國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日趨重要,建立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成為當務之急。185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下,《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發表,對文官的選拔、晉升等提出改革建議。根據此報告,英國于1855年和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規定由獨立于黨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來主持文官考選事宜,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優勝劣汰、選賢任能。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的影響,只要無過失就不受免職處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不得兼任議員或政務官員,不參加政黨和營利性經濟活動。有人稱文官成為“從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幾詮堁尤A《廉潔與效率:英國兩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價值取向》(1)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近代英國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國科舉制的特點。〖答案〗(1)創新: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為官的機會;給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科舉制的考試方式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2)原因:工業革命完成。特點:通過立法確立;建立獨立于黨派的考試機關;政治中立?!冀馕觥健拘?】創新之處:本題是列舉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以后(中國)。據材料一“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可得出創新一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為官的機會;據材料一“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可得出創新二給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據材料一“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得出創新三科舉制的考試方式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拘?】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末以來(世界)。據材料二“185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的完成。特點: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末以來(世界)。據材料二“英國于1855年和1870年兩次頒布法令,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可得出特點一通過立法確立;據材料二“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的影響”,可知特點二建立獨立于黨派的考試機關;據材料二“文官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不得兼任議員或政務官員,不參加政黨和營利性經濟活動?!?,可得出特點三政治中立。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世紀的時候,幾乎任何一個新教教派的出現,都要依靠刀劍來求生存,都要通過一番血與火的洗禮。不同的教派之間經常出現兵戎相見的情況,互相之間視同仇敵,不共戴天。這種不寬容的現象尤其存在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在各類新教派之間,同樣也是相互指責,甚至訴諸武力。因此,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了各教派之間的偏見和仇恨,彼此都缺乏寬容精神,從而導致了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到了16世紀的后半葉,歐洲已經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德意志北部的諸侯和北歐諸國基本上都改信了路德教,英國確立了安立甘宗的國教地位,瑞士、荷蘭等地成為加爾文教的天下,法國西南部地區的封建貴族們也信奉了加爾文教。——摘編自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材料二1648年戰爭的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該和約對宗教問題的規定是,以1555年的協定為基礎確定教派的法定狀況和占有條件;皇帝和帝國被取消充當宗教事務的仲裁當局;重申了“教隨國定”的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湖北武漢市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廣西河池市文化旅游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廣東揭陽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考試高頻題庫帶答案2025年
- 2024年湖南永州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蘇常州綜合保稅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甘肅臨夏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 2024-2025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八年級(上)期末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紅黃色黨政風政府綜治信訪工作報告
- 中秋節活動策劃幼兒園中秋方案(31篇)
- 2025店長年底個人總結(4篇)
- 2025年合肥高新美城物業有限公司招聘3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內蒙古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招聘9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三年級西師大語文下學期期末知識點歸納復習知識點鞏固練習
- 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含答案)
- 2025年醫保知識考試題庫: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制度要點試題
- 小學科學綜合試題及答案
- 青少年體重健康管理
- 23G409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級上冊英語全冊教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正式版)
- MOOC 大學體育-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