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東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查歷史試題注:1.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所有各題〖答案〗均寫到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滿分48分。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涂入答題卡內。1.安徽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圖1和圖2分別為兩處出土的玉質人像,人物造型相似,均是薩滿向上天祈禱的形象。據此推知,這兩地()A.率先出現早期國家 B.有相同的宗教信仰C.文化存在交流互鑒 D.商貿往來高度繁榮〖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兩處距離遙遠,但是玉質人像造型相似,這說明兩處存在文化聯系,C項正確;早期國家的特征有階級的誕生、私有制、宮殿、禮器等,這些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中雖然有“薩滿向上天祈禱的形象。”這樣的信息,說明這兩地可能都信仰薩滿教,但是不代表兩地不信仰其他宗教,宗教信仰未必完全相同,排除B項;材料涉及新石器時代,但是還沒有商貿往來,排除D項。故選C項。2.漢武帝時期,在秦朝山川祭祀制度的基礎上,確定了“五岳”祭祀體系。到漢宣帝時,“自是五岳、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皆有常禮”,長江的祭祀規格升為“一歲四祠”,僅次于“一歲五祠”的黃河。這種變化反映了()A.君權神授的強化 B.南方區域的開發 C.漢承秦制的延續 D.國家疆域的拓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長江的祭祀規格升為‘一歲四祠’,次于‘一歲五祠’的黃河”可知,長江的祭祀規格上升,古代的山川祭祀一定層度上統治者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南方祭祀規格的上升一定層度反映了南方區域的開發,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長江祭祀規格上升,與君權神授無關,排除A項;漢承秦制是材料表象,材料強調的是本質,本質上西漢時期南方祭祀規格的變化折射出南方得到開發,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國家疆域開拓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B項。3.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發現的漢墓壁畫中繪有圣賢、豪杰、孝子、賢妻的故事圖,匈奴習俗本是貴壯賤老,其中“金日磾拜母像”壁畫則描繪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穿著漢服向母像跪拜。這體現出()A.壁畫的政治色彩濃厚 B.對匈戰爭取得勝利C.儒家思想向邊疆傳播 D.邊疆族群全面漢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墓壁畫中出現圣賢、豪杰、孝子、賢妻等體現儒家道德觀念的故事圖,以及匈奴太子金日磾穿著漢服向母像跪拜的場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邊疆地區的傳播和影響,C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儒家思想的傳播,而非突出壁畫的政治色彩,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對匈戰爭的勝負情況,排除B項;“邊疆族群全面漢化”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只是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影響,不能得出全面漢化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西漢皇后大多出身微賤,東漢皇后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且大多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據此可知,東漢()A.存在外戚干政的隱患 B.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C.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 D.嫡長子繼承制被破壞〖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東漢。東漢的皇后文化水準較高,這就為外戚干政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皇后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女性社會地位提升,排除B項;材料沒體現血緣與政治的結合,排除C項;嫡長子繼承制沒被破壞,排除D項。故選A項。5.南朝劉裕建宋后定下制度,荊州以諸皇子輪流鎮守,京口要地非宗室近親不得居。宋、齊、梁皇帝,無不如此,各要州以諸王坐鎮。宗王任高官的比例也在同步上升。這些措施表明()A.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維系 B.門閥勢力已徹底瓦解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 D.統治者意圖重振皇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南朝劉裕建宋后,以諸皇子輪流駐守各州要塞,同時他還重用皇室宗室,體現了劉裕想要重振皇權的意圖,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及至隋唐時期,九品中正制依然在運行,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唐朝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科舉制度的推行,為門閥制度瓦解提供了社會和制度的基礎,大約到宋朝時期門閥勢力就基本瓦解了,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劉裕重用皇室宗親,表明了對宗室的信任和拉攏,此時劉宋宗親統治集團矛盾應該是緩和的,排除C項。故選D項。6.唐代,藏人自稱bodchen-po。當時活躍于東西草原以及沙漠綠洲貿易道上的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于是就有了tuput的讀音。唐宋漢地社會對藏人和藏地的稱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譯“吐蕃”。這說明當時()A.絲綢之路商業繁盛 B.商貿促進文化交流C.大唐文化領先世界 D.對外政策開明包容〖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藏人自稱bodchen-po,當時活躍于東西草原以及沙漠綠洲貿易道上的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于是就有了tuput的讀音”可知,藏人自稱bodchen-po,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就有了tuput的讀音,說明商業貿易促進了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絲綢之路商業繁盛,材料僅涉及tuput的由來,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將唐朝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唐朝文化領先世界的認識,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唐朝的對外政策,材料涉及商貿與文化交流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7.唐代,無論城市農村、城內城外,都由縣令統一管轄。宋初,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鄉分治制度,這一調整()A.擴大了城鄉發展差距 B.完善了政府的治理體系C.加強了城市經濟控制 D.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到宋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從統一管轄到采取城鄉分治,體現了政府治理體現的逐漸完善,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宋代城鄉分治是政治層面的問題,與加強城市經濟控制這一經濟問題無關,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城鄉分治制度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8.元代學者馬端臨指出:“兩稅之法,雖非經國之遠圖,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輸其所有,乃計綾帛而輸錢。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遂至輸一者過二、重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為,非法之不善也?!边@一觀點意在強調()A.稅制改革存在設計缺陷 B.賦稅改革減輕人身控制C.繳納銀錢導致物價飛漲 D.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馬端臨認為兩稅法雖然不是治理國家的長遠之計,但卻是救時良法。但兩稅法在立法之初,沒有因地制宜,而是按照綾帛的價錢來收錢。后來物價下跌,所繳納的賦稅卻越來越多,導致百姓負擔加重。這是由于苛刻的官吏所為,并不是兩稅法不好。由此可知,馬端臨意在強調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D項正確;材料未強調稅制改革存在設計缺陷,材料強調的是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排除A項;兩稅法確實一定層度起到減輕人身控制的作用,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納銀與物價飛漲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9.明崇禎帝自縊后,清兵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與此前新朝竭力丑化前朝不同,清朝統治者認為崇禎帝是“勵精圖治”之君,并給予“莊烈愍皇帝”謚號,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這一做法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強化文化專制 C.塑造政權認同 D.促進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清兵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清朝統治者認為崇禎帝是‘勵精圖治’之君,并給予‘莊烈愍皇帝’謚號,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可知,清朝統治者對明崇禎帝給予褒揚,這有利于塑造政權認同,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化專制,材料中的做法是為了塑造政權認同,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清初,隨著山陜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帶到了四川,與進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燈戲等發展、融合,形成了川劇的五大聲腔。這一歷程反映了()A.故土情結助推文化傳承 B.經濟重心南移改變區域文化C.民族融合推動文化認同 D.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隨著人口流動,各種藝術形式流入四川并與本土藝術形式結合形成了川劇五大聲腔,反映了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藝術的創新,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融合了不同的外來藝術形式,沒體現故土情結,排除A項;清朝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完成,排除B項;材料沒體現民族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11.明清時期,都曾采取沿海岸線橫向展布的“海上陸下”的長卷式海圖來呈現全域海疆。到清后期,海圖逐漸與陸地輿圖方位相同,“上北下南”式海圖集已是大勢所趨。這一變化()A.鞏固了傳統的宗藩關系 B.改變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C.折射出嚴峻的海防形勢 D.捍衛了清王朝的海疆主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清朝后期,海圖逐漸與陸地輿圖方位相同,說明這個時期政府重視海防,折射出嚴峻的海防形勢,C項正確;海防和宗藩關系無關,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國人對世界的認知逐漸改變,排除B項;地圖的改變無法起到捍衛海疆主權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2.1951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指出:“有許多壁畫已經沒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們還沒能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和設備來防止他,此項工作便成為頭等迫切的重要任務。因為我們至少還可以用這個方法,在紙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種補救工作,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薄斑@個方法”最可能是對壁畫進行()A.臨摹 B.研究 C.宣傳 D.修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1951年中國。臨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常書鴻認為壁畫已經沒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們還沒能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和設備來防止他,但是至少還可以用這個方法,“在紙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種補救工作,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這個方法最可能是對壁畫進行臨摹,A項正確;研究壁畫不能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排除B項;對壁畫進行宣傳不能使得壁畫有無數化身,頂多對壁畫保護起到影響,排除C項;修復與材料中“有許多壁畫已經沒有了”相矛盾,壁畫都沒有了,根本無法修復,排除D項。故選A項。13.在中國民族史的研究實踐中,“二重證據法”的理念正在向“三重證據法”過渡,即強調地上文獻、地下文物及文獻,以及民族學田野調查之間的互釋與互證。這說明()A.“二重證據法”存在明顯缺陷 B.“三重證據法”具有廣泛適用性C.田野調查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礎 D.歷史研究強調多重史料相互印證〖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近代,從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發展到今天的“三重證據法”,地上文獻、地下文物及文獻,田野調查三者間互釋與互證,表現了歷史研究越來越強調多重史料相互印證的趨勢,D項正確;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民族學興起的田野調查,為“二重證據法”又添加了一重史料論證,讓歷史研究變得更加科學與嚴謹,但并不是說“二重證據法”本身存在明顯缺陷,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三重證據法”要求史料文獻來源更為廣泛,相對要達成條件也會更為困難,如,人跡罕至的地區很難做田野調查,因此“三重證據法”應用范圍更窄,更不具有廣泛適用性,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田野調查是民族學中最核心的研究方法之一,民族學是法學類,民族史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二者不是一個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14.阿拉伯帝國第七代哈里發馬蒙統治期間,曾在巴格達成立學府,專門翻譯希臘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學、文學等著作。其中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不僅進行了翻譯,還進行了譯注。據此可知,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得益于()A.統治者的支持 B.處于亞歐大陸交匯處 C.商業貿易活躍 D.溝通了東西方的文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帝國統治者專門成立學府翻譯不同語言著作,因此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得益于統治者支持,A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并不是出于歐亞大陸的交匯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繁榮,和商業貿易無關,排除C項;D項是作用,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5.桑巴舞源于非洲,進入巴西后,逐漸吸收波西米亞波爾卡舞、法國的馬克西克歇舞和古巴的哈巴涅拉舞等元素。1925年,桑巴舞傳入歐洲,英國甚至還出現一種以桑巴為形式的舞蹈。這表明()A技術革新促進文化融合 B.文化交融具有創造性C.地理環境影響文化交流 D.文化發展具有自主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桑巴舞源于非洲進入巴西后又融合了多種元素,進入歐洲后出現了桑巴形式的舞蹈,體現了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具有創新性,B項正確;材料和技術創新無關,排除A項;桑巴舞經過了非洲、美洲、歐洲,可見地理環境沒影響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和自主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有同學在梳理了美國的移民政策后,制作了如表。該表格說明美國()時間舉措1924年頒布了移民限額法,將移民限額由占僑民的3%改為2%。1952年頒布《外來移民與國籍法》,每年移民總限額增至15.6萬,其中50%用于技術類移民,并增設亞太三角區條款。1965年頒布《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修正案》,對美國所需要的專業人員給予優先考慮,在移民總限額中有五分之一留給專業技術人員和短缺工種的勞工。A.國力提升取決于人才流入 B.移民政策基于國家利益的需求C.順應全球勞動力市場變化 D.國家立法旨在為移民提供服務〖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至1956年美國。根據材料“將移民限額由占僑民的3%改為2%”“每年移限額增至15.6萬,其中50%用于技術頭民,并增設亞大三角區條款”“對美國所需要的專業人員給予優先考慮”等可知,美國不斷調整移民政策,以滿足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說明美國移民正于國家利益的需求,B項正確;A項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所述美國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滿足美國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順應全球勞動力市場變化,排除C項;材料所述美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滿足美國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為移民提供服務,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滿分52分,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17.交通建設與國家盛衰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統一六國后,北筑長城防御匈奴,南則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4年,秦將屠睢率五十萬謫徒進軍嶺南時,在大庾嶺上開鑿梅嶺道、筑橫浦關。梅嶺道和靈渠一起,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嶺南與贛地、中原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的交流時期。——摘編自陳懷宇《古代大庚嶺地區道路交通研究》材料二唐開元四年,廣東韶關人張九齡主持重修梅關古道,歷時約兩年完成。古道開通后,政府指定其為官方驛道,用于傳遞公文、運輸物資、調動軍隊等。南方諸國貢物、域外及嶺南物產沿此道北運,“商賈如云,貨物如雨”。北宋在廣州設立市舶司,擴大開放海外貿易,貨物運輸越來越多。宋代以后,南遷移民增多,對嶺南開發貢獻較大,文人墨客絡繹于道,促進了沿途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摘編自詹瑞祥《梅關古道沿革考》材料三清政府實行海禁后,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關古道更趨繁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1922年5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北伐軍經此攻入江西,而后國民政府經此遷到漢口。1934年陳毅從中央蘇區突圍后,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寫下了《梅嶺三章》等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幾詶钪緞偂段幕€路視野中梅關古道的歷史演變及其保護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梅嶺道開辟的原因,并概括梅關古道的作用。(2)指出材料三中梅關古道功能的變化,并簡述其作為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答案〗(1)原因:秦統一六國后,進軍嶺南的需要;嶺南地區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秦朝國力強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秦朝重視道路交通建設。作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嶺南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控制;為人口遷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便利了國內外陸海貿易,密切了經濟聯系;推動了嶺南地區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2)變化:經濟功能下降,軍事功能上升。歷史價值:反映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見證革命歷程,承載革命文化;豐富文化創作題材?!冀馕觥健拘?】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據材料“秦統一六國后,北筑長城防御匈奴,南則積極開發嶺南”可知,秦統一六國后,進軍嶺南的需要;據材料“在大庾嶺上開鑿梅嶺道、筑橫浦關”可知,嶺南地區相對閉塞,交通不便;據材料“秦將屠睢率五十萬謫徒進軍嶺南時”并結合所學可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據材料“梅嶺道和靈渠一起,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重視道路交通建設。作用:據材料“古道開通后,政府指定其為官方驛道,用于傳遞公文、運輸物資、調動軍隊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嶺南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控制;據材料“宋代以后,南遷移民增多”可知,為人口遷徙提供了便捷通道;據材料“對嶺南開發貢獻較大,文人墨客絡繹于道,促進了沿途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據材料“北宋在廣州設立市舶司,擴大開放海外貿易,貨物運輸越來越多”可知,便利了國內外陸海貿易,密切了經濟聯系;據材料“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嶺南與贛地、中原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的交流時期”可知,推動了嶺南地區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拘?】本題是對比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可知,經濟功能下降,軍事功能上升。歷史價值:據材料“清政府實行海禁后,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關古道更趨繁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據材料“1922年5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北伐軍經此攻入江西,而后國民政府經此遷到漢口”并結合所學可知,見證革命歷程,承載革命文化;據材料“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寫下了《梅嶺三章》等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并結合所學可知,豐富文化創作題材。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別稀少,這是我國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點.筆者早在1935年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璦琿一騰沖線(注:即胡煥庸線),充分揭示了這一人口地域分布差異。那時璦琿一騰沖線東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36%,而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6%;該線西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64%,人口僅占全國的4%。此后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分布的這種大勢一直沒有大的變動。1982年人口普查時,該線東南包括臺灣省在內總面積411.7萬公里,占全國面積的42.9%;人口為9713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4.4%;該線西北的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5.6%,面積卻占全國的57.1%.——摘編自胡煥庸《中國人口地域分布》材料二“胡煥庸線”兩側人口、經濟總量分布比例和城鎮化率項目年份1990200020102014常住人口占比(%)東南半壁93.7893.6093.4793.43西北半壁6.226.406.536.57國內生產總值占比(%)東南半壁94.6695.3194.3394.18西北半壁5.344.695.675.82城鎮化率(%)東南半壁25.1036.1850.7655.80西北半壁28.8032.8744.3048.64——摘編自吳瑞君、朱寶樹《中國人口的非均衡分布與“胡煥庸線”的穩定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胡煥庸線”提出的背景和意義。(2)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當代中國人口地域分布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成因。〖答案〗(1)背景: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加深;領土主權與民族意識的增強;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問題;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意義: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人口等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國情:推動了中國人口地理研究:為制定經濟、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參考。(2)特點:東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具有穩定性;人口向城鎮聚集。成因:受中國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第一問,根據材料“東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別稀少,這是我國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點”得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問題。根據材料“筆者早在1935年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璦琿一騰沖線”得出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加深,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得出領土主權與民族意識的增強。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人口等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國情:推動了中國人口地理研究:為制定經濟、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參考?!拘?】本題是特點類和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第一問,根據材料“那時璦琿一騰沖線東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36%,而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6%;該線西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64%,人口僅占全國的4%”得出東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從材料二表中看出東南和西北的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整體比較穩定,具有穩定性。無論是東南還是西北都呈現人口向城鎮聚集的特點。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受中國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據表格中時間得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澳Ⅰ號”沉船所載瓷器,以漳州窯青花瓷為大宗。青花瓷大盤和帶蓋青花瓷缽是代表性器物,屬于外銷瓷中的常見類型。從沉船的貨物來看,“南澳Ⅰ號”沉船的始發地極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海域位于閩、粵、臺交界海面,自古以來即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該地“番舶寇舟多泊焉”,時荷蘭人稱其為“好望角”,可見當時南澳海域航線之繁忙?!幾源抻隆稄V東汕頭市“南澳Ⅰ號”明代沉船》材料二沉船中漳州窯瓷器的圖案,均模仿自嘉靖、隆慶之際景德鎮青花裝飾。沉船中景德鎮瓷器的年代,上限為嘉靖年間,下限不晚于隆慶年間,這表明“南澳Ⅰ號”極可能是隆慶開海不久的一艘沉船。沉船發現的位置,處于漳州至馬尼拉航線的初始航段。菲律賓是迄今為止發現漳州窯瓷器最為豐富、集中的區域,特別是菲律賓發現了許多與“南澳Ⅰ號”出水的漳州窯、景德鎮窯瓷器相同的產品?!幾怨鶎W雷《“南澳Ⅰ號”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質》材料三東盟國家所在的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千余年來掩埋在海底的沉船不計其數。這些古沉船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保護它們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沉船提供了法律依據。——摘編自趙亞娟《論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1)根據材料一、二、自擬一個研究課題,并簡要說明理由。(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的意義?!即鸢浮剑?)課題:明朝的對外貿易。理由:“南澳Ⅰ號”極有可能是隆慶開海不久一艘沉船,且所載瓷器是外銷瓷器的常見類型,據此可研究明朝對外貿易的政策變化、商品種類等問題。課題:明朝商船的貿易路線。理由:“南澳Ⅰ號”從福建漳州月港出發,在南澳沉沒。南澳又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菲律賓發現了許多與“南澳Ⅰ號”出水的漳州窯、景德鎮窯瓷器相同的產品。據此可推知,其線路應該是從福建漳州月港出發,到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2)意義:有利于文明的發展與傳承;有助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冀馕觥健拘?】本題是歷史事物闡釋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明朝。根據材料“青花瓷大盤和帶蓋青花瓷缽是代表性器物,屬于外銷瓷中的常見類型”可看出“南澳Ⅰ號”極有可能是貿易船只,可以研究貿易政策和商品。而“沉船發現的位置,處于漳州至馬尼拉航線的初始航段。菲律賓是迄今為止發現漳州窯瓷器最為豐富、集中的區域”可以推測出船只的路線?!拘?】本題是意義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這些古沉船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保護它們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可得出有利于文明的發展與傳承。根據所學知識得出有助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類的政治秩序建構,有兩大動力機制,一是戰爭,一是貿易。血脈債張的戰爭因其強烈的戲劇性,更容易在歷史敘事中被人注意到,也往往掩蓋了潤物細無聲的貿易過程。然而,如果不理解貿易過程,則無法理解遠超戰爭之上的人類文明史?!獜埿τ睢渡藤Q與文明:現代世界的誕生》根據材料,從整體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戰爭與貿易都是推動人類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動力。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滅亡了波斯帝國,并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通過戰爭方式開疆拓土,建立帝國,重構了這些地區的政治秩序。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起龐大帝國,在歐洲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在拿破侖戰爭的推動下,俄國爆發“十二月黨人起義”、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沖擊了這些地區的舊統治秩序。1500年以來,隨著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在此過程中,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逐漸確立了對全球的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綜上所述,戰爭和貿易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交往的方式,它們都是推動人類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動力?!冀馕觥奖绢}是探究結論論證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據材料“更容易在歷史敘事中被人注意到,也往往掩蓋了潤物細無聲的貿易過程”可得出論題為戰爭與貿易都是推動人類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動力。首先可通過壓力山大帝國、拿破侖戰爭來闡述戰爭對政治秩序的推動作用,再通過新航路開辟各地經濟貿易聯系加強來闡述貿易對政治秩序的構建。最后總結,戰爭和貿易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交往的方式,它們都是推動人類政治秩序建構的重要動力。廣東省東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查歷史試題注:1.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所有各題〖答案〗均寫到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滿分48分。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涂入答題卡內。1.安徽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圖1和圖2分別為兩處出土的玉質人像,人物造型相似,均是薩滿向上天祈禱的形象。據此推知,這兩地()A.率先出現早期國家 B.有相同的宗教信仰C.文化存在交流互鑒 D.商貿往來高度繁榮〖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兩處距離遙遠,但是玉質人像造型相似,這說明兩處存在文化聯系,C項正確;早期國家的特征有階級的誕生、私有制、宮殿、禮器等,這些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中雖然有“薩滿向上天祈禱的形象。”這樣的信息,說明這兩地可能都信仰薩滿教,但是不代表兩地不信仰其他宗教,宗教信仰未必完全相同,排除B項;材料涉及新石器時代,但是還沒有商貿往來,排除D項。故選C項。2.漢武帝時期,在秦朝山川祭祀制度的基礎上,確定了“五岳”祭祀體系。到漢宣帝時,“自是五岳、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皆有常禮”,長江的祭祀規格升為“一歲四祠”,僅次于“一歲五祠”的黃河。這種變化反映了()A.君權神授的強化 B.南方區域的開發 C.漢承秦制的延續 D.國家疆域的拓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長江的祭祀規格升為‘一歲四祠’,次于‘一歲五祠’的黃河”可知,長江的祭祀規格上升,古代的山川祭祀一定層度上統治者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南方祭祀規格的上升一定層度反映了南方區域的開發,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長江祭祀規格上升,與君權神授無關,排除A項;漢承秦制是材料表象,材料強調的是本質,本質上西漢時期南方祭祀規格的變化折射出南方得到開發,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國家疆域開拓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B項。3.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發現的漢墓壁畫中繪有圣賢、豪杰、孝子、賢妻的故事圖,匈奴習俗本是貴壯賤老,其中“金日磾拜母像”壁畫則描繪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穿著漢服向母像跪拜。這體現出()A.壁畫的政治色彩濃厚 B.對匈戰爭取得勝利C.儒家思想向邊疆傳播 D.邊疆族群全面漢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墓壁畫中出現圣賢、豪杰、孝子、賢妻等體現儒家道德觀念的故事圖,以及匈奴太子金日磾穿著漢服向母像跪拜的場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邊疆地區的傳播和影響,C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儒家思想的傳播,而非突出壁畫的政治色彩,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對匈戰爭的勝負情況,排除B項;“邊疆族群全面漢化”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只是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影響,不能得出全面漢化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西漢皇后大多出身微賤,東漢皇后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且大多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據此可知,東漢()A.存在外戚干政的隱患 B.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C.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 D.嫡長子繼承制被破壞〖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東漢。東漢的皇后文化水準較高,這就為外戚干政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皇后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女性社會地位提升,排除B項;材料沒體現血緣與政治的結合,排除C項;嫡長子繼承制沒被破壞,排除D項。故選A項。5.南朝劉裕建宋后定下制度,荊州以諸皇子輪流鎮守,京口要地非宗室近親不得居。宋、齊、梁皇帝,無不如此,各要州以諸王坐鎮。宗王任高官的比例也在同步上升。這些措施表明()A.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維系 B.門閥勢力已徹底瓦解C.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 D.統治者意圖重振皇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南朝劉裕建宋后,以諸皇子輪流駐守各州要塞,同時他還重用皇室宗室,體現了劉裕想要重振皇權的意圖,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及至隋唐時期,九品中正制依然在運行,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唐朝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科舉制度的推行,為門閥制度瓦解提供了社會和制度的基礎,大約到宋朝時期門閥勢力就基本瓦解了,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劉裕重用皇室宗親,表明了對宗室的信任和拉攏,此時劉宋宗親統治集團矛盾應該是緩和的,排除C項。故選D項。6.唐代,藏人自稱bodchen-po。當時活躍于東西草原以及沙漠綠洲貿易道上的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于是就有了tuput的讀音。唐宋漢地社會對藏人和藏地的稱呼,正源于粟特人的音譯“吐蕃”。這說明當時()A.絲綢之路商業繁盛 B.商貿促進文化交流C.大唐文化領先世界 D.對外政策開明包容〖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藏人自稱bodchen-po,當時活躍于東西草原以及沙漠綠洲貿易道上的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于是就有了tuput的讀音”可知,藏人自稱bodchen-po,粟特人將bodchen-po翻譯成粟特語,就有了tuput的讀音,說明商業貿易促進了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絲綢之路商業繁盛,材料僅涉及tuput的由來,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將唐朝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唐朝文化領先世界的認識,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唐朝的對外政策,材料涉及商貿與文化交流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7.唐代,無論城市農村、城內城外,都由縣令統一管轄。宋初,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鄉分治制度,這一調整()A.擴大了城鄉發展差距 B.完善了政府的治理體系C.加強了城市經濟控制 D.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到宋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從統一管轄到采取城鄉分治,體現了政府治理體現的逐漸完善,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宋代城鄉分治是政治層面的問題,與加強城市經濟控制這一經濟問題無關,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城鄉分治制度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8.元代學者馬端臨指出:“兩稅之法,雖非經國之遠圖,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輸其所有,乃計綾帛而輸錢。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遂至輸一者過二、重為民困。此乃掊刻之吏所為,非法之不善也。”這一觀點意在強調()A.稅制改革存在設計缺陷 B.賦稅改革減輕人身控制C.繳納銀錢導致物價飛漲 D.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馬端臨認為兩稅法雖然不是治理國家的長遠之計,但卻是救時良法。但兩稅法在立法之初,沒有因地制宜,而是按照綾帛的價錢來收錢。后來物價下跌,所繳納的賦稅卻越來越多,導致百姓負擔加重。這是由于苛刻的官吏所為,并不是兩稅法不好。由此可知,馬端臨意在強調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D項正確;材料未強調稅制改革存在設計缺陷,材料強調的是吏治弊端制約改革成效,排除A項;兩稅法確實一定層度起到減輕人身控制的作用,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納銀與物價飛漲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9.明崇禎帝自縊后,清兵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與此前新朝竭力丑化前朝不同,清朝統治者認為崇禎帝是“勵精圖治”之君,并給予“莊烈愍皇帝”謚號,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這一做法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強化文化專制 C.塑造政權認同 D.促進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清兵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清朝統治者認為崇禎帝是‘勵精圖治’之君,并給予‘莊烈愍皇帝’謚號,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可知,清朝統治者對明崇禎帝給予褒揚,這有利于塑造政權認同,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化專制,材料中的做法是為了塑造政權認同,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清初,隨著山陜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帶到了四川,與進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燈戲等發展、融合,形成了川劇的五大聲腔。這一歷程反映了()A.故土情結助推文化傳承 B.經濟重心南移改變區域文化C.民族融合推動文化認同 D.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隨著人口流動,各種藝術形式流入四川并與本土藝術形式結合形成了川劇五大聲腔,反映了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藝術的創新,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融合了不同的外來藝術形式,沒體現故土情結,排除A項;清朝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完成,排除B項;材料沒體現民族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11.明清時期,都曾采取沿海岸線橫向展布的“海上陸下”的長卷式海圖來呈現全域海疆。到清后期,海圖逐漸與陸地輿圖方位相同,“上北下南”式海圖集已是大勢所趨。這一變化()A.鞏固了傳統的宗藩關系 B.改變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C.折射出嚴峻的海防形勢 D.捍衛了清王朝的海疆主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清朝后期,海圖逐漸與陸地輿圖方位相同,說明這個時期政府重視海防,折射出嚴峻的海防形勢,C項正確;海防和宗藩關系無關,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國人對世界的認知逐漸改變,排除B項;地圖的改變無法起到捍衛海疆主權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2.1951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指出:“有許多壁畫已經沒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們還沒能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和設備來防止他,此項工作便成為頭等迫切的重要任務。因為我們至少還可以用這個方法,在紙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種補救工作,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這個方法”最可能是對壁畫進行()A.臨摹 B.研究 C.宣傳 D.修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1951年中國。臨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常書鴻認為壁畫已經沒有了,或褪色了,在目前我們還沒能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和設備來防止他,但是至少還可以用這個方法,“在紙上、在印刷上完成一種補救工作,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這個方法最可能是對壁畫進行臨摹,A項正確;研究壁畫不能使他有無數化身,無限止地傳播綿延下去,排除B項;對壁畫進行宣傳不能使得壁畫有無數化身,頂多對壁畫保護起到影響,排除C項;修復與材料中“有許多壁畫已經沒有了”相矛盾,壁畫都沒有了,根本無法修復,排除D項。故選A項。13.在中國民族史的研究實踐中,“二重證據法”的理念正在向“三重證據法”過渡,即強調地上文獻、地下文物及文獻,以及民族學田野調查之間的互釋與互證。這說明()A.“二重證據法”存在明顯缺陷 B.“三重證據法”具有廣泛適用性C.田野調查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礎 D.歷史研究強調多重史料相互印證〖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近代,從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發展到今天的“三重證據法”,地上文獻、地下文物及文獻,田野調查三者間互釋與互證,表現了歷史研究越來越強調多重史料相互印證的趨勢,D項正確;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民族學興起的田野調查,為“二重證據法”又添加了一重史料論證,讓歷史研究變得更加科學與嚴謹,但并不是說“二重證據法”本身存在明顯缺陷,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三重證據法”要求史料文獻來源更為廣泛,相對要達成條件也會更為困難,如,人跡罕至的地區很難做田野調查,因此“三重證據法”應用范圍更窄,更不具有廣泛適用性,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田野調查是民族學中最核心的研究方法之一,民族學是法學類,民族史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二者不是一個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14.阿拉伯帝國第七代哈里發馬蒙統治期間,曾在巴格達成立學府,專門翻譯希臘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學、文學等著作。其中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不僅進行了翻譯,還進行了譯注。據此可知,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得益于()A.統治者的支持 B.處于亞歐大陸交匯處 C.商業貿易活躍 D.溝通了東西方的文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帝國統治者專門成立學府翻譯不同語言著作,因此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得益于統治者支持,A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并不是出于歐亞大陸的交匯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繁榮,和商業貿易無關,排除C項;D項是作用,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5.桑巴舞源于非洲,進入巴西后,逐漸吸收波西米亞波爾卡舞、法國的馬克西克歇舞和古巴的哈巴涅拉舞等元素。1925年,桑巴舞傳入歐洲,英國甚至還出現一種以桑巴為形式的舞蹈。這表明()A技術革新促進文化融合 B.文化交融具有創造性C.地理環境影響文化交流 D.文化發展具有自主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桑巴舞源于非洲進入巴西后又融合了多種元素,進入歐洲后出現了桑巴形式的舞蹈,體現了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具有創新性,B項正確;材料和技術創新無關,排除A項;桑巴舞經過了非洲、美洲、歐洲,可見地理環境沒影響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和自主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有同學在梳理了美國的移民政策后,制作了如表。該表格說明美國()時間舉措1924年頒布了移民限額法,將移民限額由占僑民的3%改為2%。1952年頒布《外來移民與國籍法》,每年移民總限額增至15.6萬,其中50%用于技術類移民,并增設亞太三角區條款。1965年頒布《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修正案》,對美國所需要的專業人員給予優先考慮,在移民總限額中有五分之一留給專業技術人員和短缺工種的勞工。A.國力提升取決于人才流入 B.移民政策基于國家利益的需求C.順應全球勞動力市場變化 D.國家立法旨在為移民提供服務〖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至1956年美國。根據材料“將移民限額由占僑民的3%改為2%”“每年移限額增至15.6萬,其中50%用于技術頭民,并增設亞大三角區條款”“對美國所需要的專業人員給予優先考慮”等可知,美國不斷調整移民政策,以滿足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說明美國移民正于國家利益的需求,B項正確;A項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所述美國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滿足美國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順應全球勞動力市場變化,排除C項;材料所述美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滿足美國自身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為移民提供服務,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滿分52分,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17.交通建設與國家盛衰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統一六國后,北筑長城防御匈奴,南則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4年,秦將屠睢率五十萬謫徒進軍嶺南時,在大庾嶺上開鑿梅嶺道、筑橫浦關。梅嶺道和靈渠一起,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嶺南與贛地、中原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的交流時期?!幾躁悜延睢豆糯蟾龓X地區道路交通研究》材料二唐開元四年,廣東韶關人張九齡主持重修梅關古道,歷時約兩年完成。古道開通后,政府指定其為官方驛道,用于傳遞公文、運輸物資、調動軍隊等。南方諸國貢物、域外及嶺南物產沿此道北運,“商賈如云,貨物如雨”。北宋在廣州設立市舶司,擴大開放海外貿易,貨物運輸越來越多。宋代以后,南遷移民增多,對嶺南開發貢獻較大,文人墨客絡繹于道,促進了沿途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幾哉踩鹣椤睹逢P古道沿革考》材料三清政府實行海禁后,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關古道更趨繁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1922年5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北伐軍經此攻入江西,而后國民政府經此遷到漢口。1934年陳毅從中央蘇區突圍后,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寫下了《梅嶺三章》等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幾詶钪緞偂段幕€路視野中梅關古道的歷史演變及其保護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梅嶺道開辟的原因,并概括梅關古道的作用。(2)指出材料三中梅關古道功能的變化,并簡述其作為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答案〗(1)原因:秦統一六國后,進軍嶺南的需要;嶺南地區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秦朝國力強盛,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秦朝重視道路交通建設。作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嶺南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控制;為人口遷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便利了國內外陸海貿易,密切了經濟聯系;推動了嶺南地區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2)變化:經濟功能下降,軍事功能上升。歷史價值:反映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見證革命歷程,承載革命文化;豐富文化創作題材?!冀馕觥健拘?】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據材料“秦統一六國后,北筑長城防御匈奴,南則積極開發嶺南”可知,秦統一六國后,進軍嶺南的需要;據材料“在大庾嶺上開鑿梅嶺道、筑橫浦關”可知,嶺南地區相對閉塞,交通不便;據材料“秦將屠睢率五十萬謫徒進軍嶺南時”并結合所學可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據材料“梅嶺道和靈渠一起,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重視道路交通建設。作用:據材料“古道開通后,政府指定其為官方驛道,用于傳遞公文、運輸物資、調動軍隊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嶺南的政治管理和軍事控制;據材料“宋代以后,南遷移民增多”可知,為人口遷徙提供了便捷通道;據材料“對嶺南開發貢獻較大,文人墨客絡繹于道,促進了沿途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據材料“北宋在廣州設立市舶司,擴大開放海外貿易,貨物運輸越來越多”可知,便利了國內外陸海貿易,密切了經濟聯系;據材料“將珠江水系納入全國水運網絡,嶺南與贛地、中原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的交流時期”可知,推動了嶺南地區與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拘?】本題是對比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可知,經濟功能下降,軍事功能上升。歷史價值:據材料“清政府實行海禁后,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關古道更趨繁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海運發展及粵漢鐵路的修通,梅嶺的貨運量逐漸減少”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據材料“1922年5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北伐軍經此攻入江西,而后國民政府經此遷到漢口”并結合所學可知,見證革命歷程,承載革命文化;據材料“以梅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并在此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寫下了《梅嶺三章》等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并結合所學可知,豐富文化創作題材。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別稀少,這是我國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點.筆者早在1935年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璦琿一騰沖線(注:即胡煥庸線),充分揭示了這一人口地域分布差異。那時璦琿一騰沖線東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36%,而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6%;該線西北側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64%,人口僅占全國的4%。此后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分布的這種大勢一直沒有大的變動。1982年人口普查時,該線東南包括臺灣省在內總面積411.7萬公里,占全國面積的42.9%;人口為9713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4.4%;該線西北的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5.6%,面積卻占全國的57.1%.——摘編自胡煥庸《中國人口地域分布》材料二“胡煥庸線”兩側人口、經濟總量分布比例和城鎮化率項目年份1990200020102014常住人口占比(%)東南半壁93.7893.6093.4793.43西北半壁6.226.406.536.57國內生產總值占比(%)東南半壁94.6695.3194.3394.18西北半壁5.344.695.675.82城鎮化率(%)東南半壁25.1036.1850.7655.80西北半壁28.8032.8744.3048.64——摘編自吳瑞君、朱寶樹《中國人口的非均衡分布與“胡煥庸線”的穩定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胡煥庸線”提出的背景和意義。(2)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當代中國人口地域分布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成因?!即鸢浮剑?)背景: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加深;領土主權與民族意識的增強;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問題;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意義: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人口等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基本國情:推動了中國人口地理研究:為制定經濟、人口政策提供重要參考。(2)特點:東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具有穩定性;人口向城鎮聚集。成因:受中國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第一問,根據材料“東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特別稀少,這是我國人口地域分布最突出的特點”得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問題。根據材料“筆者早在1935年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采用了璦琿一騰沖線”得出日軍侵華,民族危機加深,先進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設計造價咨詢合同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客運服務崗位與系統課件
- 《動漫藝術探析》課件
- 雙語客運值班員紅十字藥箱課件
- 防水瀝青混凝土施工方案
- 餐廳裝修施工合同范本
- 購銷合同電子產品購銷合同范本
- 世紀英才文化課件查找途徑
- 住建部工程合同示范文本
- 四川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及其理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換填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 加強理解溝通-爭做陽光少年主題班會
- 草籽播種施工方案范本
- 無人機動力系統課件PPT
- 《大學物理課件-電學部分》
- 眼視光器械學-第五章-眼底檢測儀器課件
- 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及其預防-河豚魚中毒(食品安全課件)
- 某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應急處置預案
- 第四章-數據交換技術課件
- 塞外山城張家口
- 日光溫室大棚承包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