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_第1頁
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_第2頁
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_第3頁
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_第4頁
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PAGE我國農業發展研究階段的簡要回顧我國農業進展階段的簡要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獲得了很大進展,其中經歷了不同的進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1、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恢復時期(1949--1952年)在舊中國,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有1億左右無地少地的貧雇農從地主富農手中沒收、安排了3億畝土地。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數地區外,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農夫分得7億多畝上地,免去了每年約3.5億公斤糧食的地租。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進展。2、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穩定進展時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土地全部制,建立了農夫土地私有制和自耕農制度。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合作制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引導農夫走合作化的道路。農業生產合作運動實行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逐步過渡的方式。1955年以前,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組。到1954年,農業生產合作社11.4萬個,入社農戶數的比重僅2%。到1955年,在生產上已統一經營并參加秋收安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63.4萬個,入社農戶占全國總農戶的比重僅14.2%。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運動中的所謂“右”傾思想的政治氛圍下,從中央到地方滋長了“左”的情緒,合作化運動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初級社過渡到高級社。到1956年入社農戶占總農戶的比重87.8%。盡管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升級過快、方法過粗、形式過于簡潔,但在合作化運動中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克服了一家一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弱點。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國民經濟進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個時期,農業獲得了穩定的進展。3、人民公社化和農業生產的猛烈波動時期(1958—1965年)1958年,黨在農村大張旗鼓地宣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并不斷地批判反冒進、批判右傾保守主義。在這種形勢下,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興修農田水利和大辦農村工業的群眾運動。很多地方開頭興辦一些大大超過高級社范圍的工程項目,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物力人力,于是開頭消滅了受益和非受益地區硬拉在一起的社際協作。毛澤東對此過高的估量,1958年3月提出把小型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并為大社的建議,并為中央接受。到9月底,加入農產占總農戶的90.4%。人民公社的基本特點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平均主義”、“窮過渡”。“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生產秩序的混亂,強迫命令,瞎指揮,給社員生活帶來—系列困難。1959年以糾“左”為初衷的廬山會議,結果卻是反“右”。不僅沒有緩解已消滅的經濟困難,反而將國民經濟拖入了嚴重逆境,加上與蘇聯關系裂開和連續幾年的自然災難,終究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城鄉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農村人均糧食消費量更足下降了23.4%,導致1500—3000萬人囚饑餓而非正常性死亡。面對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嚴峻國民經濟形勢,被迫進行全面大調整。從1961年開頭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5年全國農業總產值比1962年增加37.2%,年平均增加11.1%,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大體上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這是新中國歷史上農業受挫后消滅的首次高速度恢復性增長,通過調整,國民經濟基本上達到了協調進展。但是,在國民經濟調整的同時,毛澤東主席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的論斷。在這種“左”傾思想指導下,1963—1965年,在農村開展了所謂“四清”、“社教”運動,接踵而來的是十年“文化人革命”。4、農業生產低速增長和徘徊時期(1966~1978年)這個時期包括十年動亂和兩年的撥亂反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政治上,人搞階級斗爭,強調“無產階級專政下連續革命和無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在農業體制上,連續堅持“—大二公”,使人民公社體制固定化和規范化,“農業學大寨”演化成搞“窮過渡”,長期關閉自由市場,收回社員的白留地,抑制家庭副業,一割再割所謂“資本主義尾巴”,使寬闊農村干部和社員受到嚴重摧殘:在農業進展政策上,強調“以糧為綱”,使原來單—經營的農業更加單一,進一步強化了其自然經濟性質,同時不切實際地提出并反復強調1980年基本實現全國農業機械化。在這期間,人民公社憑借其巨大的行政動員和組織威力,在農村對大片農田進行平整規劃,大規模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高梁;生產隊大造農家肥,廣種綠肥,挖用河塘肥泥,保持農田肥力:改革耕作制度,進展間套復種多熟制,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這些措施對當時的負面影響起到肯定的抵消作用,使農業沒有倒退,同時也為農業后來的進展積蓄了潛在能量。這12年間,全國農業總產值僅增加45%,年平均增長3.1%。糧食總產量由原來的近2億噸增加到3億多噸,增長56.67%。但是,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00公斤上下徘徊,其他農產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上。直到70年月末,農產品仍然實行統購統銷,低標準憑票供應的緊張狀況未見好轉,當時全國農村約有2.5億人口不得溫飽。5、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和農業高速增長時期(1979—1984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進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實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國農業的落后狀況,認真地總結了二十多年來我國農業正反兩方面的閱歷教訓。這兩個文件的試行,推動了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恢復和進展。當時,各地消滅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包工到組和包產到組的同時,個別地方自發地實行包產到戶。對農夫自發的包產到戶,中共中央經歷了從不允許、允許例外、小范圍允許到全面推廣的過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作了肯定.對推動“雙包”的全面推廣起了主要作用。1982—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制飛快得到推廣。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從根本上動搖了人民公社體制存在的基礎。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農村建立鄉政權,有領導、有步驟地實行政社分開,適當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到1984年底,這項工作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原來由人民公社擔當的農村經濟工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由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擔當,有的叫農業合作社,有的叫經濟聯合社,有的叫農工商公司等,以便于更好地為家庭經營供應服務。與此同時,國家的農業政策也作了調整。大幅度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僅1979年一年18種農產品收購價就提高了22.4%;大幅度增加化肥、柴油和農電的投入量;進口大批糧食,削減征購量,使農夫得以療養生息;一大批適用農業技術得以推廣;農業基本建設長期積蓄的潛在能量得以釋放。這六年間,國民經濟進展比較協調,農業消滅高速度增長。全國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加7.6%,其中種植業年平均增長6.8%,畜牧業年平均增長10.7%,農業新增產值中60%的份額來自種植業的增長。糧食總產量增加l/3以上,連上兩個臺階,增加1億噸,1984年達到40731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39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6、農業在波動中增長時期(1985~1996年)1984年農業人豐收以后,我國開頭對農產品流通體制進行改革。1985年,開頭實行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合同定購,定購以外的可以自由上市;到1993年底絕大多數地區放開糧食價格。但1993年11月開頭,在糧食大豐收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糧食價格突然大幅度上漲。出于對城市糧食供應的關注,政府再次提出對收購市場進行管制。1994年強調必須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國有糧食部門掌握市場糧源70%~80%,這實際上又回到了“雙軌制”。從1990年起,國家建立了糧食專項儲備制度。1994年起,國家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制度和糧食保護價格制度。1995年國家提出“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同時,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也取得進展,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期間,糧食產量起伏波動,農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生產的進展速度在波動中有所下降。糧食總產量1984年達到高峰40731萬噸,從1985年開頭陷入四年的徘徊狀態;1989年糧食恢復增長,1990年達到最高記錄44624萬噸,1991年開頭陷入徘徊狀態,與1990年相比,1994年糧食總產量仍下降0.2%;1995年恢復增長,1996年達最高峰50453.5萬噸。在糧食總產量發生波動的同時,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比較大。在糧食總產量徘徊時期,農業總產出仍有3.4%~10.9%的增長率。7、農業低速增長時期(1997年以后)A、消滅了新的特征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具有不斷下降的規律。改革開放以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到2000年,全國鄉鎮企業已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50%,占全國出口交貨值的40%,農村富余勞動力的50%在鄉鎮企業從業,農夫純收入的34.5%來自鄉鎮企業。2001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308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26.7%。隨著中國工業化的進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從1978年的28.1%下降到1997年的19.1%,2000年的15.9%。(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大力開展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和生物化學技術。(3)農業全面進展,消滅了階段性相對過剩。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農業全面進展,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階段性過剩的歷史性跨越。到1998年,全國糧食總產最突破5億噸,達到5.1噸,比1978年增長68.1%,之后雖然回落,但到2001年仍然在4.5億噸以上。由于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全面增長,消滅階段性相對過剩,庫存大幅度增加,價格下跌。(4)農業生產開頭向商品化、專業化和區域化方向轉變。農夫現金收入占總收入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52.3%,上升到1999年的73.9%。這說明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已達到較高的程度。由此便產生了數以萬計的種糧專業戶、蔬菜專業戶、水果專業戶和養殖專業戶等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專業化生產。隨著專業化生產的進展,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分工也日益明顯,消滅了相對集中的蔗糖生產區、棉花種植區、反季節蔬菜生產區和各種水果生產區等。(5)農業進展對資本和技術的依靠程度越來越高。據測算,1952~1978年農用物質投入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79,1978—1997年為0.85,這說明資本和技術投入對農業進展的作用顯著上升。(6)農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改革前中國農業基本呈單一的糧食型結構。到1978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仍達79.3%,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4%。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突破以糧食為中心的單一模式,初步形成了多元結構格局。到1999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79.3%下降到57.5%,削減了21.8個百分點;同期畜牧業產值比重卻從15.0%上升到28.5%,增幅達13.5個百分點;漁業產值份額升幅更猛,達到6倍,從1.6%升至10.3%。在種植業結構中,經濟作物和飼料糧地位上升。1978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6%,1999年升至14.6%,增幅過半。相比之下,糧食作物比重卻在不斷下降,由1978年的80.3%降至1999年的72.4%。(7)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有兩個根本性變化;一是從1992年開頭,農業從業人員的肯定數量開頭削減,1998年比1991年削減1559.9萬人;二是從1997年開頭,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已經下降到50%。從1999年開頭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農業勞動力有所回流,但就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革。這標志著我國工業化進程進展到—個新階段,也標志著我國二元經濟結構進入一個快速變革階段。上述這些特征表明,我國農業進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進展階段。轉折點應當是1997年,其最主要的標志是:第一、從1997年開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下降到20%以下表明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次、如上所述,從1997年開頭,農業勞動力在全社會勞動力中的比重降低到50%,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第三、從1997年開頭,絕人多數農林牧漁業產品進入階段性相對過剩,在價格上表現為絕大多數農林牧漁業產品的價格較大幅度下降,這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