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雀東南飛》導學案(含答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一曲悲傷而浪漫的愛情絕唱
《孔雀東南飛(并序)》品鑒(導學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并積累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多義詞等重點文言實詞;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設置情境任務、文本細讀,引導學生感受劉蘭芝的人物形象,討論其被驅遣的原因;
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本詩鋪陳排比的手法及表達效果;
文化傳承與理解:通過比較閱讀與聯想想象,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愛情悲?。┙Y局及其普遍意義,認識本詩在當下社會中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劉蘭芝的人物形象,討論其被驅遣的原因;
2.理解愛情悲劇的普遍意義,認識本詩在當下社會中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學習任務一:完成“《孔雀東南飛+并序》文言知識總結"
一、通假字
1.終老不復?。ㄈ?,通“娶”,娶妻。)
2.箱簾六七十(簾,通“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
3.蒲葦紉如絲(紉,通“韌”,柔韌。)
4.摧藏馬悲哀(藏,通“臟”,臟腑。)
二、古今異義
1.汝豈得自由古義:自作主張。今義:不受約束。
2.共事二三年古義:共同生活。今義:一起工作。
3.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值得憐憫。
4.感君區區懷古義:真情摯義。今義:數量少,事物不重要。
5.何乃太區區古義:愚拙。今義:數量少,事物不重要。
6.渠會永無緣古義:他。今義:水道。
7.本自無教訓古義:教養。今義:失敗的經驗。
8.處分適兄意古義:處理。今義:處罰。
9.便利此月內古義:吉利。今義:方便。
10.葉葉相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水陸運輸的總稱。
11.守節情不移古義:遵守府里的規則。今義:指婦女不改變情操。
12.妾不堪驅使古義:使喚。今義:強迫別人按自己意志行動。
13.自可斷來信古義:來送信的使者。今義:寄來的書信。
14.躡履相逢迎古義:迎接。今義:奉承,拍馬。
15.勿復重紛紜古義:麻煩。今義:多而雜亂。
16.多謝后世人古義:多多勸告。今義:多多感謝。
17.承籍有宦官古義:官宦,做官的人。今義:太監,宦官。
18.槌床便大怒古義:坐具。今義:臥具。
19.再拜還入府古義:二次。今義:再次。
20.卻與小姑別古義:退出來。今義:表轉折。
21.便言多令才古義:美好。今義:命令。
22.生人作死別古義:活著的人。今義:陌生人。
23.奄奄黃昏后古義:暗沉沉的。今義:氣息將無。
三、偏義復詞
1.晝夜勤作息(作息:意義偏“作”,勞作。)
2.勤心養公姥(公姥:意義偏“姥”,婆婆。)
3.便可白公姥(公姥:意義偏“姥”,婆婆。)
4.逼迫兼兄弟(兄弟:意義偏“兄”,哥哥。)
5.我有親父母(父母:意義偏“母”,母親。)
6.我有親父兄(父兄:意義偏“兄”,哥哥。)
四、詞類活用
1.孔雀東南飛(東南,名詞用作狀語,向東南)
2.交廣市鮭珍(市,名詞作動詞,買)
3.卿當日勝貴(日,名詞用作狀語,一天天地)
4.足以榮汝身(榮,使……受到榮耀)
5.逆以煎我懷(煎: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樣)
6.便利此月內(利:以……為最吉利)
7.黃泉共為友(黃泉,名詞作狀語,在黃泉路上)
8.自名秦羅敷(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9.晝夜勤作息(晝夜,白天、晚上)
10.勤心養公姥(心,名詞作狀語,用心)
11.謝家事夫婿(事,名詞作動詞,侍奉)
12.中道還家門(中道,名詞作狀語,半中間)
13.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詞作狀語,用手巾)
14.千萬不復全(全,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五、一詞多義
相①黃泉下相見(互相)②及時相遣歸(我)
③會不相從許(你)___④好自相扶將(她)
⑤不得便相許(他,指縣令的公子)⑥誓不相隔卿(偏指一方)
⑦兒已薄祿相(相貌)
謝①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②謝家來貴門(辭別)
③多謝后世人(告誡)
見①不見復關,泣涕漣漣(看見)②相見常日稀(見面)
③漸見愁煎迫(表示被動,相當于“被”)
④府吏見丁寧(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譯為“我")
為①十七為君婦(作)②慎勿為婦死(為了)
③阿母為汝求(替)___④為仲卿母所遣(被)
⑤為詩云爾(寫)___⑥非為織作遲(因為)
⑦始爾未為久(是)
遣①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趕回家)
②縣令遣媒來(派,動詞)③十七遣汝嫁(送,動詞)
復①紅羅復斗帳(雙層的,夾層的)②便復在旦夕(回答,答復)
③幸復得此婦(又,再)
適①始適還家門(出嫁)②處分適兄意(按照)
③適得府君書(剛才)___④適彼樂土(去)
六、特殊句式
倒裝句:
1.誓天不相負:“相”代指劉蘭芝,賓語前置
2.君既若見錄:“見"代指劉蘭芝,賓語前置
3.絡繹如浮云:介詞結構后置句
4.躑躅青驄馬:主謂倒裝,應為“青驄馬躑躅”
5.仕宦于臺閣:介詞結構后置,應為“于臺閣仕宦"
6.便復在旦夕:介詞結構后置,應為“便在旦夕復”
被動句:
1.為仲卿母所遣:“為……所……"表被動
2.同是被逼迫(被動句,“被”式)
3.漸見愁煎迫(被動句,“見"式)
省略句:
出置南窗下:“南窗”前省略介詞“于"
判斷句:
汝是大家子(判斷句,“是”式)
學習任務二:溫故知新,了解“樂府"
“樂府”:樂府原為漢武帝設置的音樂機關,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編纂、整理改編各地民歌,用于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這些樂章、民歌后來被稱為“樂府"。
學習任務三:初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
請同學們再讀文本,將文本劃分為三部分,分別用2~4字概括。
1~12段為“蘭芝被遣”,13~23段為“蘭芝抗婚”,24~32段為“雙雙殉情”。
學習任務四:通讀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通讀文本,結合具體詩句,談一談你眼中的劉蘭芝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蘭芝人物形象:
正面描寫: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多才多藝
2.“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鼻趧谀芨?/p>
3.“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美貌
4.“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本髲妶詮?、外柔內剛
側面描寫:
5.對焦仲卿:“不足留后人。"留待作遺施?!毖哉劦皿w
“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忠于愛情
6.對焦母:“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本髲?、有教養
7.對小姑:“嬉戲莫相忘。"珍重情誼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撫將。”為人善良
8.媒人提親:“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蕙質蘭心、賢良淑德
學習任務五:研讀文本,探討被遣原因
結合文本與下列材料,談一談你認為為何劉蘭芝會被驅遣?
1.“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2.《禮記·內則》中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3.《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眾說紛紜:封建禮教說;無子說;仲卿懦弱;門閥說;戀子說。
學習任務六:參閱資料,體悟愛情忠貞
古代女子被休一般被視為恥辱,為何還有人來提親?
(聯系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蔡琰、劉備、曹丕與甄氏、孫權的故事。)
再婚行為普遍:
(1)西漢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挑之;
(2)東漢末蔡琰(文姬)一衛仲道一匈奴—董祀;
(3)劉備取了劉琮的遺孀;
(4)魏文帝曹丕娶了袁術的兒媳婦甄氏;
(5)吳主孫權就曾納喪偶婦女徐夫人為妃。
學習任務七:細讀品味,理解鋪陳手法
可最終,在兄長的逼迫下,劉蘭芝同意再嫁。迎親那天,舟車華麗,描寫細致,極盡鋪排。請這位同學讀一下迎親場面。
1.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2.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啾?。
作者濃墨重彩,描寫迎親場面的奢華,有什么作用?
1.場面奢華,側面襯托蘭芝品貌之美、身價之高,說明她確實是個“精妙世無雙"的女子。
2.萬貫資財的隆重迎娶也動搖不了劉蘭芝對焦仲卿的真情,突出了蘭芝不慕榮華,忠于愛情。
3.迎親場面渲染了喜慶的氣氛,欲抑先揚,與蘭芝決計殉情的悲涼心境形成鮮明對比,強化了悲劇性。
學習任務八:比較閱讀,感悟浪漫色彩
比較閱讀《搜神記》中韓憑夫婦以及《述異記》中陸東美夫婦的故事,思考這三個故事的結尾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結尾共同點:
1.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俄而憑乃自殺…...妻遂自投臺…...王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端焉裼浘硎弧?/p>
2.陸東美,妻朱氏。夫妻相重,寸步不離…后妻死,東美不食以求死,家人哀之,遂合葬。未一歲,冢上生梓樹,同根二身,相抱合為一樹,每有雙鴻宿于樹上。——《述異記》
3.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犊兹笘|南飛》
結尾共同點:
1.都有變連理枝和比翼鳥的情節。
2.都給悲劇故事一個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圓滿結局。
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雙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杜麗娘死后還魂與心上人喜結連理。
為什么許多作品都有浪漫色彩的結尾?
“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薄铡吨峦し狻ろn保爾特的信》
在封建勢力極端強大的社會背景下,美滿的生活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沒法實現,溫情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被撞得粉碎。浪漫色彩的結局是作者表達美好愿望的一種特殊方式,以此來寄托自己和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婉轉的表達自己對現實的無奈或不滿。
學習任務九:比較異同,深入理解主題
與《氓》相似,《孔雀東南飛》也是一首講述婚姻愛情悲劇的民歌。二者在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方面有何異同?請大家再讀文本,填寫下面表格。
《氓》《孔雀東南飛》
主題思想同婚姻愛情的悲劇故事
異先秦,婚變被動。多怨誹。有對自己的反省,對負心郎的指斥,清醒的決絕。漢末,個性舒張意識覺醒。多抗爭精神。殉情,以死抗爭。
藝術風格同都有民歌的質樸與活力
異自白,隱含在敘述中;簡潔精煉。多比興,如桑葉、淇水。對話,貼近人物性格;流轉明快,多抒彩。多用賦。
學習任務十:課后作業
“跨時空的相遇":
依據對《氓》和《孔雀東南飛》的深入理解,借助聯想與想象,想象劉蘭芝遇到淇水畔走來的被棄女或者“氓”遇到焦仲卿后,人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與行為。自擬題目,改編詩刷,小組展演,并在演出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學習任務十一:課后答疑
一、文體知識
1.結發
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把頭發結起來,表示到了成年,可以結婚了。
結發夫妻:年輕時結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jī)冠為義也。
①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后再戴上帽子,謂之成人。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②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2.床、榻:古代坐具
先秦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很早就有用席子來鋪墊的習慣,就是所謂的席地而坐,即以席為坐具。
秦漢時,床榻開始成為坐具。漢時的床榻比較低。床一般較笨重,多是室內固定家具;榻一般較輕便,多是待客的臨時用具,過后收藏。
3.“漢末建安中"和古代紀年法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崤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薄读H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②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本課中的“建安”是漢獻帝年號,即是采用了年號紀年法。
③干支紀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如《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薄靶梁?指1911年。
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4.“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①天色紀時法;②地支紀時法。
一晝夜為一日。我國很早就有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來紀時的記載。從名稱來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顒訛楦鶕模缛粘鰰r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時叫中日或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餔)時。日入之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雞鳴和昧旦(又稱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漢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晝夜時辰的辦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為十二時辰的名稱。這種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24小時(即一辰等于兩小時)。
晝夜時段、時辰表
晝夜
十二時日出食時隅中中日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
時辰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現代時段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
五更: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夜間時辰五夜五更時間
黃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雞鳴丁夜四更1-3
平旦戊夜五更3-5
二、課后補充
1.思考:開篇的序言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以及成詩的原因,說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
②“遣"逼”二字,寫出封建家長的專橫,暗示了劉蘭芝無奈、無助及悲慘的結局。集中體現了故事的矛盾沖突,全詩都圍繞這兩字展開故事情節。
2.“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賞析。
①借孔雀起興,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離散,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的顧戀之情。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哀婉纏綿的基調,形成悲劇氣氛。
③與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系。以一鳥獨飛開始,以雙鳥和鳴結束,使首尾呼應,結構更加嚴謹,詩意更加濃郁。
3.劉蘭芝的陳詞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繁瑣?
不繁瑣。這里使用了鋪陳的手法。
①內容:按時間順序鋪敘了劉蘭芝的家教和修養。
②人物:強調蘭芝從小聰慧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③為下文劉蘭芝“無偏斜”“無罪過"卻被逐的情節作鋪墊,突出劉蘭芝的無辜和委屈,暗示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
4.在焦仲卿與其母親的對話中,可看出兩人怎樣的形象?
①初次展現出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雖然很愛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母親的逼迫下,他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劉蘭芝,但他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幻想。
②塑造了一個專斷蠻橫、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
5.“被遣”在封建時代對女子意味著極大的侮辱,那么蘭芝辭別夫家時為什么要嚴妝以待呢?
①這是蘭芝在內心和行動上對婆婆長者權威的無聲反抗;
②表現出蘭芝復雜的心情,既有對丈夫的留戀不舍,又有離開時的果斷剛強;
③風光而來,體面而去,面對無端的挑剔和指責,蘭芝不卑不亢,從容鎮定,表現出她的堅強與沉著。
6.劉蘭芝回到娘家之后,讓母親拒絕了前來提親的人,卻慨然應允了阿兄的提婚,她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①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沒有用。
②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③這符合其性格特點,也是她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表現。
7.夫妻重逢,焦仲卿的一番激憤之詞對情節發展有何作用?
①“賀卿得高遷"表達了焦仲卿對劉蘭芝的譏諷和怨恨,但實際上這句反語正反映了他對劉蘭芝的深情。
②焦仲卿又急又怒,再用“磐石”“蒲葦"的比喻來責備劉蘭芝改變初衷。
③對后文兩人定下生死之約起到了一定的激發作用,推動了情節發展,使故事曲折起伏。
8.“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此處環境描寫有何象征含義?
①“大風"嚴霜”表現環境的凄涼;
②以悲景襯悲情,暗示人物內心悲涼的心情,為下文焦仲卿的殉情做鋪墊。
③“樹木"庭蘭”象征焦、劉二人的美好感情,“大風"嚴霜象征摧殘她們的封建家長制度。
9.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后才“自掛東南枝”,為什么?
①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離開時毫不猶豫。
②仲卿身為“大家子”,他生性懦弱但又孝順母親,所以他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由于對愛情的忠貞,使他也富有了叛逆精神。
10.結尾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松柏"梧桐”象征兩人的愛情天長地久,反映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追求。
②“鴛鴦對鳴"的結尾與“孔雀徘徊”的起興呼應,這一結尾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巧妙結合,充分表現了焦、劉矢志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人們對幸福婚姻的向往,對封建家長制的抗議。
11.分析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四人的形象。
劉蘭芝:
①多才多藝、有教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②聰明美麗: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精妙世無雙。
③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
④善良、有修養、識大體:會彈箜篌、誦詩書,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善良友愛,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
⑤堅強忠貞: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以蒲葦為喻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倔強、堅貞、不慕富貴。
⑥有主見、敢于抗爭: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焦仲卿:
①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②具有軟弱的一面,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與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③具有抗爭意識,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面對矛盾,情商太低;面對愛情,行動太少;面對未來,想法天真。
焦母是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的代表:
①挑剔、刁鉆: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②蠻橫、獨斷專行: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意,會不相從許。
③軟硬兼施: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蓱z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劉兄也是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的代表:
①自私橫暴: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植蝗挝乙?,逆以煎我懷。(側面描寫)
②蠻橫、獨斷專行、威逼利誘、趨炎附勢: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正面描寫)
12.去掉詩的結尾,并不影響情節的完整。去掉后與原詩閱讀比較,藝術效果有什么不同,結尾有什么作用?
結尾部分,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象征了愛情的不朽。合葬化鳥,生不能相守,死要化為比翼雙飛的鴛鴦鳥。“相向鳴”,是他們愛情與幸福的歌唱,悲憤與壓抑的控告。結尾的浪漫主義手法,反襯現實,寄托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在結構上,結尾的鴛鴦雙飛和開頭孔雀失偶遙相呼應,體現了構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13.本詩中“相”字出現比較多,而且用法不同,請試作區別。
“相”,是一個會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為“單相”,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識"相同”等。此外,還可作名詞、動詞,如“相貌"輔助”等。本詩中“相"字出現過十九處,下面簡單舉例幾處,體會下列各句中“相”字的作用和意義:
及時相譴歸(代詞,“我")
會不相從許(代詞,“你”)
好自相扶將(代詞,“她")
久久莫相忘(副詞,表示相互,彼此)
兒已薄祿相(名詞,相貌)
14.造成焦劉夫妻婚姻悲劇的原因有哪些?
①時代背景:
漢朝統治者為鞏固新生的封建制度,通過獨尊儒術,將諸子百家之一的儒學改造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禮法制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將權力一級級集中于君王的手中,而女性卻成為社會的最底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為婚姻生活的至上權威。
《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p>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②人物性格:
蘭芝美麗善良,外柔內剛,所以當她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決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之中,養成了懦弱無能的性格,所以當他面對母親的威逼,就決定了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婚姻的幸福。
③直接原因
焦母與蘭芝之間的婆媳矛盾。
15.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分析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揭示了怎樣的社會本質?
①由封建家長制主宰的婚姻造成了劉蘭芝命運的悲劇。盡管她才貌俱佳、忠于愛情,但幸福卻如泡影般散去。
②她被遣回家后又不得不答應太守公子的婚事,無奈的劉蘭芝只好“舉身赴清池”,以死來履行自己的誓言。
③作者由此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百姓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16.藝術特色:
①結構完整,情節曲折。
②巧妙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
③通過對人物行動的刻畫和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④通過環境景物的描寫來襯托、渲染。一曲悲傷而浪漫的愛情絕唱
《孔雀東南飛(并序)》品鑒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并積累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多義詞等重點文言實詞;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設置情境任務、文本細讀,引導學生感受劉蘭芝的人物形象,討論其被驅遣的原因;
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本詩鋪陳排比的手法及表達效果;
文化傳承與理解:通過比較閱讀與聯想想象,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愛情悲?。┙Y局及其普遍意義,認識本詩在當下社會中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劉蘭芝的人物形象,討論其被驅遣的原因;
2.理解愛情悲劇的普遍意義,認識本詩在當下社會中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學習任務一:完成“《孔雀東南飛+并序》文言知識總結"
一、通假字
1.終老不復取(___)2.箱簾六七十(___)
3.蒲葦紉如絲(___)4.摧藏馬悲哀(___)
二、古今異義
1.汝豈得自由古義:(___)今義:(___)
2.共事二三年古義:(___)今義:(___)
3.可憐體無比古義:(___)今義:(___)
4.感君區區懷古義:(___)今義:(___)
5.何乃太區區古義:(___)今義:(___)
6.渠會永無緣古義:(___)今義:(___)
7.本自無教訓古義:(___)今義:(___)
8.處分適兄意古義:(___)今義:(___)
9.便利此月內古義:(___)今義:(___)
10.葉葉相交通古義:(___)今義:(___)
11.守節情不移古義:(___)今義:(___)
12.妾不堪驅使古義:(___)今義:(___)
13.自可斷來信古義:(___)今義:(___)
14.躡履相逢迎古義:(___)今義:(___)
15.勿復重紛紜古義:(___)今義:(___)
16.多謝后世人古義:(___)今義:(___)
17.承籍有宦官古義:(___)今義:(___)
18.槌床便大怒古義:(___)今義:(___)
19.再拜還入府古義:(___)今義:(___)
20.卻與小姑別古義:(___)今義:(___)
21.便言多令才古義:(___)今義:(___)
22.生人作死別古義:(___)今義:(___)
23.奄奄黃昏后古義:(___)今義:(___)
三、偏義復詞
1.晝夜勤作息(___)2.勤心養公姥(___)
3.便可白公姥(___)4.逼迫兼兄弟(___)
5.我有親父母(___)6.我有親父兄(___)
四、詞類活用
1.孔雀東南飛(___)2.交廣市鮭珍(___)
3.卿當日勝貴(___)4.足以榮汝身(___)
5.逆以煎我懷(___)6.便利此月內(___)
7.黃泉共為友(___)8.自名秦羅敷(___)
9.晝夜勤作息(___)10.勤心養公姥(___)
11.謝家事夫婿(___)12.中道還家門(___)
13.手巾掩口啼(___)14.千萬不復全(___)
五、一詞多義
相①黃泉下相見()___②及時相遣歸()
③會不相從許()___④好自相扶將()
⑤不得便相許()___⑥誓不相隔卿()⑦兒已薄祿相()
謝①阿母謝媒人()___②謝家來貴門()③多謝后世人()
見①不見復關,泣涕漣漣()②相見常日?。ǎ?/p>
③漸見愁煎迫()___④府吏見丁寧()
為①十七為君婦()②慎勿為婦死()
③阿母為汝求()___④為仲卿母所遣()
⑤為詩云爾()___⑥非為織作遲()⑦始爾未為久()
遣①為仲卿母所遣()
②縣令遣媒來()___③十七遣汝嫁()
復①紅羅復斗帳()___②便復在旦夕()③幸復得此婦()
適①始適還家門()___②處分適兄意()
③適得府君書()___④適彼樂土()
六、特殊句式
倒裝句:
被動句:
省略句:
判斷句:
學習任務二:溫故知新,了解“樂府”
學習任務三:初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
請同學們再讀文本,將文本劃分為三部分,分別用2~4字概括。
學習任務四:通讀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通讀文本,結合具體詩句,談一談你眼中的劉蘭芝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蘭芝人物形象:
學習任務五:研讀文本,探討被遣原因
結合文本與下列材料,談一談你認為為何劉蘭芝會被驅遣?
1.“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2.《禮記·內則》中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3.《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學習任務六:參閱資料,體悟愛情忠貞
古代女子被休一般被視為恥辱,為何還有人來提親?
(聯系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蔡琰、劉備、曹丕與甄氏、孫權的故事。)
學習任務七:細讀品味,理解鋪陳手法
可最終,在兄長的逼迫下,劉蘭芝同意再嫁。迎親那天,舟車華麗,描寫細致,極盡鋪排。請這位同學讀一下迎親場面。
1.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2.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p>
作者濃墨重彩,描寫迎親場面的奢華,有什么作用?
學習任務八:比較閱讀,感悟浪漫色彩
比較閱讀《搜神記》中韓憑夫婦以及《述異記》中陸東美夫婦的故事,思考這三個故事的結尾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1.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俄而憑乃自殺…...妻遂自投臺…...王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搜神記卷十一》
2.陸東美,妻朱氏。夫妻相重,寸步不離…后妻死,東美不食以求死,家人哀之,遂合葬。未一歲,冢上生梓樹,同根二身,相抱合為一樹,每有雙鴻宿于樹上?!妒霎愑洝?/p>
3.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犊兹笘|南飛》
學習任務九:比較異同,深入理解主題
與《氓》相似,《孔雀東南飛》也是一首講述婚姻愛情悲劇的民歌。二者在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方面有何異同?請大家再讀文本,填寫下面表格。
《氓》《孔雀東南飛》
主題思想同
異
藝術風格同
異
學習任務十:課后作業
“跨時空的相遇”:
依據對《氓》和《孔雀東南飛》的深入理解,借助聯想與想象,想象劉蘭芝遇到淇水畔走來的被棄女或者“氓"遇到焦仲卿后,人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與行為。自擬題目,改編詩刷,小組展演,并在演出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學習任務十一:課后答疑
一、文體知識
1.結發
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把頭發結起來,表示到了成年,可以結婚了。
結發夫妻:年輕時結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jī)冠為義也。
①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后再戴上帽子,謂之成人。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②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2.床、榻:古代坐具
先秦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很早就有用席子來鋪墊的習慣,就是所謂的席地而坐,即以席為坐具。
秦漢時,床榻開始成為坐具。漢時的床榻比較低。床一般較笨重,多是室內固定家具;榻一般較輕便,多是待客的臨時用具,過后收藏。
3.“漢末建安中”和古代紀年法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崤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②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北菊n中的“建安"是漢獻帝年號,即是采用了年號紀年法。
③干支紀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如《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1911年。
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4.“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①天色紀時法;②地支紀時法。
一晝夜為一日。我國很早就有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來紀時的記載。從名稱來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動為根據的,如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時叫中日或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餔)時。日入之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雞鳴和昧旦(又稱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漢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晝夜時辰的辦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為十二時辰的名稱。這種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24小時(即一辰等于兩小時)。
晝夜時段、時辰表
晝夜
十二時日出食時隅中中日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
時辰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現代時段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
五更: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薄兜翘┥接洝罚骸拔焐昊蓿骞?,與子潁坐日觀亭。"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夜間時辰五夜五更時間
黃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雞鳴丁夜四更1-3
平旦戊夜五更3-5
二、課后補充
1.思考:開篇的序言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以及成詩的原因,說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
②“遣”“逼"二字,寫出封建家長的專橫,暗示了劉蘭芝無奈、無助及悲慘的結局。集中體現了故事的矛盾沖突,全詩都圍繞這兩字展開故事情節。
2.“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賞析。
①借孔雀起興,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離散,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的顧戀之情。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哀婉纏綿的基調,形成悲劇氣氛。
③與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系。以一鳥獨飛開始,以雙鳥和鳴結束,使首尾呼應,結構更加嚴謹,詩意更加濃郁。
3.劉蘭芝的陳詞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繁瑣?
不繁瑣。這里使用了鋪陳的手法。
①內容:按時間順序鋪敘了劉蘭芝的家教和修養。
②人物:強調蘭芝從小聰慧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③為下文劉蘭芝“無偏斜"無罪過”卻被逐的情節作鋪墊,突出劉蘭芝的無辜和委屈,暗示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
4.在焦仲卿與其母親的對話中,可看出兩人怎樣的形象?
①初次展現出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雖然很愛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母親的逼迫下,他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劉蘭芝,但他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幻想。
②塑造了一個專斷蠻橫、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
5.“被遣"在封建時代對女子意味著極大的侮辱,那么蘭芝辭別夫家時為什么要嚴妝以待呢?
①這是蘭芝在內心和行動上對婆婆長者權威的無聲反抗;
②表現出蘭芝復雜的心情,既有對丈夫的留戀不舍,又有離開時的果斷剛強;
③風光而來,體面而去,面對無端的挑剔和指責,蘭芝不卑不亢,從容鎮定,表現出她的堅強與沉著。
6.劉蘭芝回到娘家之后,讓母親拒絕了前來提親的人,卻慨然應允了阿兄的提婚,她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①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沒有用。
②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③這符合其性格特點,也是她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表現。
7.夫妻重逢,焦仲卿的一番激憤之詞對情節發展有何作用?
①“賀卿得高遷”表達了焦仲卿對劉蘭芝的譏諷和怨恨,但實際上這句反語正反映了他對劉蘭芝的深情。
②焦仲卿又急又怒,再用“磐石"蒲葦”的比喻來責備劉蘭芝改變初衷。
③對后文兩人定下生死之約起到了一定的激發作用,推動了情節發展,使故事曲折起伏。
8.“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此處環境描寫有何象征含義?
①“大風”“嚴霜"表現環境的凄涼;
②以悲景襯悲情,暗示人物內心悲涼的心情,為下文焦仲卿的殉情做鋪墊。
③“樹木”“庭蘭"象征焦、劉二人的美好感情,“大風”“嚴霜象征摧殘她們的封建家長制度。
9.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后才“自掛東南枝”,為什么?
①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離開時毫不猶豫。
②仲卿身為“大家子”,他生性懦弱但又孝順母親,所以他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由于對愛情的忠貞,使他也富有了叛逆精神。
10.結尾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松柏”“梧桐"象征兩人的愛情天長地久,反映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追求。
②“鴛鴦對鳴”的結尾與“孔雀徘徊"的起興呼應,這一結尾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巧妙結合,充分表現了焦、劉矢志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人們對幸福婚姻的向往,對封建家長制的抗議。
11.分析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四人的形象。
劉蘭芝:
①多才多藝、有教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②聰明美麗: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精妙世無雙。
③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
④善良、有修養、識大體:會彈箜篌、誦詩書,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善良友愛,與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單位用人勞動合同(4篇)
- 有關六年級教學工作總結范文(13篇)
- 2025年年度個人工作總結(19篇)
-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0篇)
- 大學組織部工作計劃范文(16篇)
- 學生會部門的工作總結(34篇)
- 202店長個人工作總結(16篇)
- 合作社合同(15篇)
-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7.1相交線》同步測試題(附答案)
- 空調維修合同協議(18篇)
- 2024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興淼水務分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CHT 8023-2011 機載激光雷達數據處理技術規范(正式版)
- 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一(下)期中物理試卷(含解析)
- 做美食自媒體規劃
-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應急專項預案
- 2023年新高考生物江蘇卷試題真題答案解析版
- 刑法學教全套課件(完整)-2024鮮版
- 專題16.7 二次根式章末八大題型總結(拔尖篇)-八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解析版)
- 三級電梯安全教育
- 醫院物資采購管理暫行規定
- 如何提高調查研究能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