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必修上冊)高一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第13課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備作業)(原卷版+解析)_第1頁
(統編版必修上冊)高一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第13課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備作業)(原卷版+解析)_第2頁
(統編版必修上冊)高一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第13課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備作業)(原卷版+解析)_第3頁
(統編版必修上冊)高一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第13課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備作業)(原卷版+解析)_第4頁
(統編版必修上冊)高一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第13課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備作業)(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基礎練習】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輟學(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擷(xié)C.陰霪(yín)場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餅(chuī)了事(liǎo)閉廩(lín)凜冽(lǐn)2.下列詞語的書寫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薄言掇之綴滿枝頭啜湯惙怛傷悴B.倉廩殷實大義凜然窗檁如實稟報C.一竿晴日百尺桿頭干旱肝膽相照D.酤酒對酌怙惡不悛估計沽名釣譽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中國人民,始終________、自強不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著勞動者的聰明才智,________著勞動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著勞動者的犧牲奉獻。A.改弦易轍凝聚滲透包含B.革故鼎新凝結滲透蘊涵C.改弦易轍凝結浸透包含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蘊涵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流傳至今。①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②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④《詩經》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⑤《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輯的⑥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5.下列詩句與“憫農館”里展示的勞動場景,對應全部正確的一項是()①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②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縠紋生③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抽稻芽④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A.①織布②插秧③車水④打稻B.①織布②車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車水④織布D.①打稻②車水③插秧④織布【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敘事詩,敘寫諸孫入村幫作者收麥,他們顧不得饑餓困乏搶收麥子,最后收麥入倉的情景。B.本詩題目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作者卻沒有正面寫收麥情景,只是敘述自己忙著做飯、酤酒的場面,這是側面描寫手法。C.詩歌用平實的語言敘寫了平淡的日常勞動生活。用充滿溫馨的場面暗示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惡。D.“急炊大餅”與“多博村酤”兩個細節寫出了作者對諸孫的感謝與喜愛之情,也寫出了長慈幼孝的濃濃親情。2.詩歌多處運用前后對比手法,請結合詩歌分析,并談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二、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從詩歌體裁上看,這首詩屬于近體詩。對仗工整,率真自然,饒有趣味。B.全詩不詳細描繪勞動場面,而是從諸孫入村寫起,一個“賴”字飽含深情。C.第三聯所呈現的充滿鄉村氣息的飲食,正面展現出了麥收勞動場面的熱烈。D.結尾寫了收麥結束后的輕松,“賦詩”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喜悅。2.賞析頷聯。3.試分析全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課外閱讀】一、閱讀下面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新城道中(其一)蘇軾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1.下列對這首詩內容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中“吹斷檐間積雨聲”一句,領起下文對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寫,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輕松活潑的基調。B.頷聯中詩人選擇了山頭、白云、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從形、聲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較為貼切、形象、生動。C.頸聯寫景生機盎然,桃花鮮艷、竹籬矮矮、垂柳裊娜、小溪清澈、與尾聯農人忙春耕,共同構成一幅生動、和諧的鄉野春景圖。D.全詩緊扣“樂”字,將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與詩人歡快的心情融匯交織一起,贊美了山村人家的勞動生活。2.本詩采用多種手法描寫山村景物,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南有樛①木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④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選自《國風·周南》)注:①樛(jiū):向下彎曲的樹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蓋。1.詩歌使用在寫作手法上有何特點?作用是什么?請簡要解析。2.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評價這首詩時說:“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復疊詠,殷勤之意自見。”請結合全詩說說這種評價的根據。3.“綏”“將”“成”三個詞語是如何有層次地表現詩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三、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移居(其二)①[東晉]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②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③,力耕不吾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北宋]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淵明從隱居上京的舊宅,移居潯陽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詩為這組詩中的第二首。②將:豈。③紀:經營1.下列對《移居》一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春秋”兩句寫詩人新遷南村,常登高賦詩。士大夫常有的雅興,此時又增添了不同尋常的意義。B.“過門”兩句寫詩人與鄰人,常互相親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嘗。C.詩人與鄰人平時各自忙于農務。農閑時會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會聚在一起傾訴對艱苦勞作的厭倦。D.詩人在結尾處,強調了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諦,這使全詩的意蘊更加豐富。2.請結合《移居》全詩,說明詩人在勞動之余感受到了哪些樂趣。3.同樣涉及田間勞作的話題,蘇轍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則書寫了另一幅場景。請簡要分析蘇詩頷聯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片段寫作】有時候,人們會把內心的某種情感寄托在一個具體的物件之中。請選擇一個寄托著你的某種情感的物件,寫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1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基礎練習】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輟學(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擷(xié)C.陰霪(yín)場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餅(chuī)了事(liǎo)閉廩(lín)凜冽(lǐn)【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漢字字音的識記能力。本題中,A項,薄,bó;C項,酤,gū;D項,廩,lǐn。故選B。2.下列詞語的書寫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薄言掇之綴滿枝頭啜湯惙怛傷悴B.倉廩殷實大義凜然窗檁如實稟報C.一竿晴日百尺桿頭干旱肝膽相照D.酤酒對酌怙惡不悛估計沽名釣譽【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題中,C項,百尺桿頭,應寫作“百尺竿頭”。故選C。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中國人民,始終________、自強不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著勞動者的聰明才智,________著勞動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著勞動者的犧牲奉獻。A.改弦易轍凝聚滲透包含B.革故鼎新凝結滲透蘊涵C.改弦易轍凝結浸透包含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蘊涵【答案】D【解析】本題考核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改弦易轍:意思是換上新琴弦、改變行車道路,比喻改變方針、辦法或方向。革故鼎新:革除舊弊,創立新制。多指改朝換代或施政有重大變革等。結合“奮斗精神”“自強不息”等分析,選用“革故鼎新”;凝聚:指氣體由稀變濃或變成液體。凝結:是氣體遇冷而變成液體,如水蒸氣遇冷變成水。屬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種,但不完全等于液化。是一種相變,故在通常情況下發生的凝結,會伴隨著物質的一些物理性質如密度、比熱、聲音在其中的傳播速度等發生躍變。結合“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分析,選用“凝聚”;滲透:滲入,透過。浸透:泡在液體里以致濕透,液體滲透,比喻飽含(某種思想感情等)。結合“辛勤汗水”分析,選用“浸透”;包含:一是指里邊含有。二同包涵,寬容,原諒。蘊涵:里邊含有,包含;判斷中前后兩個命題間存在的某一種條件關系叫蘊涵,表現形式是“如果……則……”。結合“勞動者的犧牲奉獻”分析,選用“蘊涵”。故選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流傳至今。①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②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④《詩經》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⑤《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輯的⑥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此類題目要在快速閱讀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體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的句子結構、邏輯順序等來分析推理、判斷。從語段橫線后的“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來看,橫線處的最后一空應填⑥,據此排除A項、B項;正因為《詩經》“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才會有“詩三百”的稱謂,故③應在④前,據此排除D項。故選C。5.下列詩句與“憫農館”里展示的勞動場景,對應全部正確的一項是()①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②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縠紋生③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抽稻芽④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A.①織布②插秧③車水④打稻B.①織布②車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車水④織布D.①打稻②車水③插秧④織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含義的能力。①中“連枷”是脫粒用的農具,這句話意思是,場院內聲音如輕雷鳴響,一夜農民揮舞連枷打稻子一直響到天亮。所以①對應的勞動場景是“打稻”。②中“縠紋”常用以喻水的波紋,這句話意思是,疏密之間種下的水稻像一片綠色的毯子,行走在稻田中水紋蕩漾。所以②對應的勞動場景是“插秧”。③中“疇”是田地之義,“翠浪”指流入稻田之水,這句話描寫了古代用水車灌溉稻田的情景,對應的勞動場景是“車水”。④中“機杼”指織布機,所以對應的勞動場景為“織布”。故選C。【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敘事詩,敘寫諸孫入村幫作者收麥,他們顧不得饑餓困乏搶收麥子,最后收麥入倉的情景。B.本詩題目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作者卻沒有正面寫收麥情景,只是敘述自己忙著做飯、酤酒的場面,這是側面描寫手法。C.詩歌用平實的語言敘寫了平淡的日常勞動生活。用充滿溫馨的場面暗示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惡。D.“急炊大餅”與“多博村酤”兩個細節寫出了作者對諸孫的感謝與喜愛之情,也寫出了長慈幼孝的濃濃親情。2.詩歌多處運用前后對比手法,請結合詩歌分析,并談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答案】1.C2.作者“欲收新麥”而不得的先憂,與諸孫替老人收麥后樂的對比;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天氣前后變化的對比;前面“敗場圃”的沮喪和后面“舞比鄰”的欣喜的對比。通過前后變化的對比,使詩歌有了跌宕起伏的變化,更好地突出了詩人的歡喜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題中C項,“對官場的厭惡”錯,于文無據,結合詩歌內容,表現的是作者看到農村勞作和收獲的快樂,“對官場的厭惡”在詩歌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句。故選C。2.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原文“欲收新麥”卻不得的憂慮,“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對外孫勞動結束關倉歸來后的贊嘆,前后形成對比;“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將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了農村麥收季節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詩人把“三夜陰霪”和“一竿晴日”進行對比,用環境陡然變化,來突出外孫入村收麥的急切與喜悅之情;這樣行文使詩歌跌宕起伏的變化。二、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從詩歌體裁上看,這首詩屬于近體詩。對仗工整,率真自然,饒有趣味。B.全詩不詳細描繪勞動場面,而是從諸孫入村寫起,一個“賴”字飽含深情。C.第三聯所呈現的充滿鄉村氣息的飲食,正面展現出了麥收勞動場面的熱烈。D.結尾寫了收麥結束后的輕松,“賦詩”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喜悅。2.賞析頷聯。3.試分析全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C2.以對比手法表現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借景抒情,“陰霪”寫久雨無法收麥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們的歡喜。對仗,數詞的運用。3.對外孫的感激,表現濃濃的親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表現勞動的歡樂。【解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本題C項,“正面展現出了麥收勞動場面的熱烈”錯,結合詩句“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側面描寫麥收季節繁忙的勞動景象。詩句沒有直接描寫麥收場景,而是通過家里人忙著做飯、忙著酤酒的場面來間接刻畫收麥勞動的艱辛和勞苦,表達了詩人對諸孫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現”,而是“側面”。故選C。2.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本題頷聯“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詩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了農村麥收季節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同時“陰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陰霪”寫久雨無法收麥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們的歡喜。另外這兩句形式上用到了“對仗”,與內容的對比互相映襯,達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數字運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對照,表現人們的焦急或驚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本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答題時注意抓住頸聯中的手法用典,結合注釋分析典故的內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詩人的相似之處。首聯“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麥,放入裝有陳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體力不濟。幸而有外孫來替他干活,一個“賴”子表達了老人對外孫的感激,表現濃濃的親情;頸聯“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側面描寫麥收季節繁忙的勞動景象,表現了勞動的歡樂場面;尾聯“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表現勞動結束后老人的滿足;這兩句寫出了老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表現勞動的歡樂。【課外閱讀】一、閱讀下面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新城道中(其一)蘇軾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1.下列對這首詩內容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中“吹斷檐間積雨聲”一句,領起下文對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寫,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輕松活潑的基調。B.頷聯中詩人選擇了山頭、白云、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從形、聲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較為貼切、形象、生動。C.頸聯寫景生機盎然,桃花鮮艷、竹籬矮矮、垂柳裊娜、小溪清澈、與尾聯農人忙春耕,共同構成一幅生動、和諧的鄉野春景圖。D.全詩緊扣“樂”字,將秀麗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與詩人歡快的心情融匯交織一起,贊美了山村人家的勞動生活。2.本詩采用多種手法描寫山村景物,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答案】1.B2.(1)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用“披絮帽”與“掛銅鉦”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東風“知”我,桃花含“笑”,這是擬人手法,賦予“東風”“桃花”人的心理、神態,使“東風”“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2)遠近結合。頷聯描寫遠景,頸聯描寫近景,由遠及近,展現山村風景的美好和生機。(3)動靜結合。“竹籬短”“沙水清”,靜景清新秀麗;“野桃笑”“溪柳搖”,動景活潑自在。動靜結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認真理解詩句的內容,將詩句與選項進行比對分析。B項“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分別從形、聲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準確,“掛銅鉦”也是形似。故選B項。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本詩中運用的手法有: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用“披絮帽”與“掛銅鉦”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東風“知”我,桃花含“笑”,這是擬人手法,賦予“東風”“桃花”人的心理、神態,使“東風”“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遠近結合,頷聯描寫遠景,頸聯描寫近景,由遠及近,展現山村風景的美好和生機。動靜結合,“竹籬短”“沙水清”,靜景清新秀麗;“野桃笑”“溪柳搖”,動景活潑自在。動靜結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南有樛①木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④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選自《國風·周南》)注:①樛(jiū):向下彎曲的樹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蓋。1.詩歌使用在寫作手法上有何特點?作用是什么?請簡要解析。2.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評價這首詩時說:“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復疊詠,殷勤之意自見。”請結合全詩說說這種評價的根據。3.“綏”“將”“成”三個詞語是如何有層次地表現詩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答案】1.賦、重章疊句。全詩三個章節,每章第一、第三兩句完全重復,而第二、第四兩句各換一個字。起到節奏輕快、情調柔婉的效果。2.全詩三個章節,只調換了六個字,但沒有改變詩意,只是以不同的詞匯、不同的語調,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葛藟纏繞樛木的比喻,強調女子對男子的情深義厚。3.“綏”指幸福的初步降臨,“將”指幸福的長久保持,“成”指幸福的完全成就。三個詞語表現男子幸福生活的發展過程。【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明確詩中所運用的手法,然后要結合詩句進行具體分析,最后指出這種手法的藝術效果。本詩是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詩人先以葛藟纏繞樛木,比喻女子嫁給丈夫。然后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使用了《詩經》中賦的手法。同時,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飭,以重章疊唱的形式表達出喜慶祝頌之情,所以又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2.本題考查學生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本詩共三章,每章只改易六字,句式整飭,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而“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藟縈之”三句,以葛藟纏繞樛木來引出后面的愛情故事,同時兼有比喻的手法,用葛藟纏繞樛木來比喻女子對男子的情深義厚,所以運用了比興的手法。3.本題考查詩歌中煉字的技巧。本詩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章的后半部分只是改變了三個動詞。“綏”,安好,指幸福的初步降臨;“將”,將來,指幸福的長久保持;“成”,成就,指幸福的完全成就,這三個詞語寫出了男女之間愛情的不同時期,概況了男子的幸福生活的過程。三、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移居(其二)①[東晉]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②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③,力耕不吾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北宋]蘇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淵明從隱居上京的舊宅,移居潯陽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詩為這組詩中的第二首。②將:豈。③紀:經營1.下列對《移居》一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春秋”兩句寫詩人新遷南村,常登高賦詩。士大夫常有的雅興,此時又增添了不同尋常的意義。B.“過門”兩句寫詩人與鄰人,常互相親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嘗。C.詩人與鄰人平時各自忙于農務。農閑時會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會聚在一起傾訴對艱苦勞作的厭倦。D.詩人在結尾處,強調了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諦,這使全詩的意蘊更加豐富。2.請結合《移居》全詩,說明詩人在勞動之余感受到了哪些樂趣。3.同樣涉及田間勞作的話題,蘇轍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則書寫了另一幅場景。請簡要分析蘇詩頷聯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答案】1.C2.①登高賦詩之樂②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③自然交談之樂(閑聚之樂)3.詩人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好壞的對比,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與雨過天晴時歡欣也形成對比,表現了麥收時節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本題中,C項,“傾訴對艱苦勞作的厭倦”理解錯誤,兩句詩反映了詩人與鄰人的相聚,在時間上不受俗態的拘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