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2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2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2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2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2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新課程標準素養聚焦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溝通的角度,相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精選佛教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西學東漸的相關史料,培育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實力,提高史料實證的水平;相識中華文化在溝通中不斷發展。(史料實證、歷史說明)2.精選四大獨創、儒家思想對西方影響的相關史料,相識在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中華文化曾起著重要作用。理解在當今世界的發展進程中我們應當向世界呈現中華文化的魅力,為世界供應中國才智。(史料實證、歷史說明、家國情懷)必備學問·素養奠基一、中華文化在溝通中發展1.佛教的傳入和發展:(1)過程。①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漸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①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許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取了佛教的理念,更加留意境界的表達。②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珍寶。③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肯定的消極影響。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1)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西方的自然科學學問。(2)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見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3)《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4)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3.鴉片斗爭后,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時期表現晚清①1862年,旨在培育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相繼開設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館,還增設了天文算學館②清政府又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化的近代學問分子③1868年,特地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④一些愛國學問分子放眼世界,探究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綻開⑤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國初年①1915年,新文化運動起先。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主見吸取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起先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岀路③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情境在線】《西學東漸記》是容閎先生英文自傳的最早中譯本,它生動地呈現了作者在清末大變局中留學海歸,獻身祖國近代化事業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經典文本。思索: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經驗了哪幾步?提示: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表現文字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②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建了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溝通與發展儒學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社會制度①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②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仿照中國③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心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④越南的教化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⑤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3)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對歐洲的影響:(1)四大獨創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傳入歐洲影響造紙術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化、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藥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①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學問界的熱情反響。(3)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寵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情境在線】中西文化溝通、碰撞的過程中,古代中國在世界文明歷程中遙遙領先,曾以“中學西傳”著稱于世。舉出宋元時期“中學西傳”的詳細史實。提示:12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13世紀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和歐洲;13世紀中期,火藥傳到阿拉伯,之后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關鍵實力·素養形成主題一中華文化的溝通【素養探究】1.佛教的傳入和影響史料佛教自東漢明帝白馬馱經以來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沖突與磨合,東晉以后起先融入中國文化。隋唐時期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佛教快速傳播并漸漸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釋、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響、取長補短也漸漸形成①。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文化回饋”的歷史現象:某個文明社會從另一種文明那里學到了某些優秀的文化因素或先進的文化成果②,諸如科技、文藝、哲學、宗教等方面,然后歷經磨合或適應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經過千錘百煉而鍛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時再將這些更精彩、更成熟的文化碩果③,回饋給整個人類文明世界。——摘編自張志剛《文化回饋:人類文明溝通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國化”為例》思索: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佛教傳入中國在“文化回饋”現象上的主要表現。(史料實證、歷史說明)【點撥】依據史料畫線信息①②③可以概括出答案。提示: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推動主流價值觀的發展;中國建筑、文藝帶有深厚的佛教色調,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化的佛教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以佛教為紐帶,親密了與印度及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溝通。2.西學東漸史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準確地講應當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涉及天文、歷法、地理等應用科學技術①。張騫通西域、《馬可·波羅行紀》的傳播等為中西文化溝通奠定了基礎②。隨著新航路的開拓,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先后進入中國,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實行適合中國習俗的傳教方式③;他們相當一部分人精通天文、歷法、炮術等學問,而這又是崇禎、康熙等皇帝所賞識并須要的④。與此同時,徐光啟、李之藻等學問分子不僅推動西學的廣泛傳播,而且翻譯了大量的西學典籍⑤。雖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西學東漸還不足以喚醒沉睡的中國,但它代表中西兩種文化已起先了碰撞⑥。——摘編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學東漸成因淺析》思索:(1)依據史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產生的緣由、主要內容和影響。(歷史說明)【點撥】依據史料一畫線信息②③④⑤概括緣由,依據信息①概括主要內容,依據信息⑥分析影響。提示:緣由:古代中西文化溝通奠定基礎;傳教士的推動;皇帝的支持;有識之士的推廣。主要內容:明末清初傳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學技術。影響: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只在少部分學問分子中傳播,沒有使中國社會產生根本性變革。史料二19世紀中期以來,西學再次進入中國。從“開眼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挽救民族危亡,先進的學問分子通過翻譯西書、著書介紹、興辦新式教化、邀請西方學者來華講學等,推動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摘編自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2)依據史料二,概括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是如何“一浪高過一浪”的。(歷史說明)【點撥】依據史料二信息“從……到……再到……”概括。提示: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3.中國文化的三次融合史料中國文化發生過三次歷史性融合。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①。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其次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溝通②。隨著佛教文化的滲入,特殊是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拓了傳統秦漢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時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以深刻影響。這是中國文化的其次次融合。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③。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起先。——摘編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思索:據史料,從文化區域的角度,指出中國文化三次融合的對象有何不同。(歷史說明)【點撥】依據史料中畫線信息①②③分別回答,留意是融合對象。提示:第一次:本土文化內部的融合;其次次: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是東方文化內部的融合(與東方局部地區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宗教并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史論闡釋】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程及特點1.歷程:時期特征表現從鴉片斗爭至甲午中日斗爭從學習西方僅停留在“器物”的層面上地主階級反抗派主見“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掀起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從學習制度到學習思想文化層次,用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中國社會(1)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見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動了戊戌變法;(2)革命派主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發動了辛亥革命;(3)激進派提倡民主與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經驗了學俄國“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歷程無產階級向俄國學習,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掀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成功2.特點:(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2)學習西方與反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出劇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3)學習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困難歷程。(4)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社會主義道路。主題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素養探究】史料一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報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獨創,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建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思索:(1)依據史料一,結合所學學問簡述四大獨創在歐洲向近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歷史說明)【點撥】本題結合所學學問進行概括即可。提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運用,為開拓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供應了條件。總之,四大獨創在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史料二盡管18世紀讀過有關中國的書和報導的歐洲文化名人和啟蒙大師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人對中國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關于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世界上除了繼承古希臘、羅馬的歐洲文明之外還存在一個更古老的、更宏大的中華文明的看法,他們卻是完全一樣的。他們認為,中華文明是更開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學的東西。正是在這種相識的背景下,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在歐洲文明史上,歐洲大地上出現一種對非歐洲文明的“熱”是罕見的,它沖擊了歐洲人自認為天經地義的“歐洲文化優越感”。——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18世紀的歐洲出現“中國熱”的緣由。(史料實證)【點撥】從時間入手可知此時期歐洲正處于啟蒙運動時期,從“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是更開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學的東西”“它沖擊了歐洲人自認為天經地義的‘歐洲文化優越感’”、啟蒙思想家借助中華文化進行反封建的需求等方面概括。【史論闡釋】東西方之間思想文化溝通的影響1.儒學傳入西方,轉變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對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2.中國的四大獨創傳入西方,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覺的時代,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火藥助推了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3.“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沖擊了封建思想文化,促進了國人的覺醒。4.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溝通,有利于促進社會的文明和發展。提示:中華文明的悠久與輝煌;中西方文明的差異和互補性;歐洲人能夠拋棄自己的文化優越感,主動學習古代中華文明;歐洲啟蒙運動期間,反對基督教神學體系和封建專制制度的要求,促使啟蒙思想家從中華文化中找尋新的出路。課堂檢測·素養達標1.東晉高僧慧遠曾說:“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東晉道士葛洪著《抱樸子》有內、外兩篇,“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更,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這說明 ()A.儒、佛、道出現合流的趨勢B.佛、道挑戰了儒學正統地位C.儒、佛、道的終極目標一樣D.東晉最終實現了三教合歸儒【解析】選A。材料中高僧認為佛教與儒學“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東晉道士著《抱樸子》的外篇“屬儒家”,反映出東晉儒、佛、道出現合流的趨勢,故A正確。2.佛教傳入中國后,佛經譯文屢遭改動,例如,“丈夫供給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愛護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這種現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學成為了官方正統思想C.佛教借助儒學實現本土化D.儒學吸取了佛教基本教義【解析】選C。依據材料“丈夫供給妻子”變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愛護丈夫”變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經譯文的改動可知,體現出佛教漸漸與儒學的三綱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學實現本土化,故C正確。【深化點撥】理學,以儒學為主導,繼承孔孟正宗的治國學說,又吸取了佛道兩教關于宇宙、自然、人生命運學說,形成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3.(2024·全國Ⅰ卷)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相互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愛好、關注點動身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匯編》“相互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自然常識基礎科學奇異和其他問題42.5%22.8%17.5%17.2%據此可知,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化發展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解析】選C。19世紀60年頭,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近代民族工業也產生并緩慢發展,表中“應用科學、各種技術”欄目的問題在各類問題中占比將近一半,正是肯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肯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表明這類“諸國富強之術”適應了興辦實業的時代需求,故選C;占比42.5%的“應用科學、各種技術”屬于“西學”范疇,解除A;維新思想深化發展是在甲午中日斗爭后,時間上與材料不符,解除B;“主流思潮”必須要得到官方認可,被大眾接受,解除D。4.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發生了變更,導致這種變更的是 ()A.民主與科學思想 B.反對儒家傳統道德C.問題與主義之爭 D.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解析】選D。依據所學學問,十月革命以后,特殊是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變更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而A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B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C主要是在五四運動之后才發生;故選D。5.被稱為“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馬克思語)和“水手之友”的獨創分別是中國四大獨創中的 ()A.印刷術和造紙術 B.造紙術和指南針C.火藥和印刷術 D.火藥和指南針【解析】選D。結合所學學問我們得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馬克思語)和“水手之友”的獨創分別是火藥和指南針。只有D符合題意。所以選D。【補償訓練】中國古代四大獨創對歐洲近代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其中,為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軍事上戰勝本國封建勢力供應條件的是 ()A.造紙術 B.印刷術C.指南針 D.火藥【解析】選D。把握關鍵信息“新興資產階級”“軍事”“戰勝本國封建勢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火藥,故選D;A、B、C與“軍事”的信息不符,解除。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學問分子的劇烈反響。法國聞名油畫家布歇此時繪制了中國風作品——《中國捕魚風光》,這幅油畫反映出 ()A.“西學東漸”成果斐然B.啟蒙運動吸取東方養分C.“中學西傳”成為主流D.文藝復興借鑒中國文明【解析】選B。18世紀屬于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家們從東方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推動啟蒙運動的發展,故答案為B。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文化影響西方,屬于“中學西傳”,不是“西學東漸”,解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學西傳”已成為主流,解除C;18世紀屬于歐洲啟蒙運動時期,解除D。7.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等先進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泰西諸國原不同于諸蠻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載之義,格物之書,象數之用,律歷之解,莫不窮源探委,我中土之學問不如也……自鳴之鐘,照遠之鏡,舉重之器,不鼓之樂,莫不精工絕倫,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明末士人朱宗光材料二“這些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在傳教的同時,傳播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文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國不僅僅在經濟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這個影響是特別深遠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