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類活用(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閱讀考點梳理與訓練_第1頁
詞類活用(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閱讀考點梳理與訓練_第2頁
詞類活用(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閱讀考點梳理與訓練_第3頁
詞類活用(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閱讀考點梳理與訓練_第4頁
詞類活用(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閱讀考點梳理與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初中文言文分類知識點+習題演練詞類活用(原卷版)知識點(一)名詞作動詞1、天雨墻壞雨:名詞用作動詞,下雨。《智子疑鄰》2、婦撫兒乳乳:名詞用作動詞,喂奶。《口技》3、不能名其一處也名:名詞用作動詞,說出。《口技》4、會賓客大宴會:名詞用作動詞,恰逢,正遇上。宴:名詞用作為動詞,舉行宴會。《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聞名。《陋室銘》6、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作動詞,腰佩。《送東陽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狼》8、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用作為動詞,攻擊。《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詞用作動詞,打洞。《狼》10、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用作動詞,(從柴草中)打洞。《狼》11、聽婦前致詞前:名詞用作動詞,向前。《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下霜。《三峽》13、雖乘奔御風不以及也奔:名詞用做動詞,飛奔的馬《三峽》14、皆披發文身文:名詞用作動詞,畫文彩。《觀潮》15、以光先帝遺德光: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出師表》16、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給…取名。17、故自號曰醉翁也號:名詞用作動詞,取別號。《醉翁亭記》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泉:名詞用作動詞,汲泉水。《滿井游記》茗:名詞用作動詞,煮茶。罍:名詞用作動詞,端酒杯。紅裝:名詞用作動詞,穿著艷裝。蹇:名詞用作動詞,騎驢。19、皆指目陳勝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陳涉世家》20、尉果笞廣笞:名詞用作動詞,用竹板打。《陳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下:名詞用作動詞,攻下,攻克。《陳涉世家》22、陳勝王王:名詞用作動詞,為君王。《陳涉世家》23、置人所罾魚腹中罾:名詞用作動詞,用魚網。《陳涉世家》24、功宜為王功:名詞用作動詞,論功勞。《陳涉世家》25、皆刑其長吏刑:名詞用作動詞,懲罰。《陳涉世家》26、策勛十二轉策:名詞用作為動詞,記下。《木蘭詩》27、愿為市鞍馬市:名詞用作為動詞,買。《木蘭詩》28、處處志之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桃花源記》29、未果,尋病終果:名詞用作動詞,實現。《桃花源記》30、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3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唐雎不辱使命》32、恵子相梁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恵子相梁》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幅:名詞做動詞,賜福,保佑。《曹劌論戰》34、一鼓作氣公將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曹劌論戰》35、肉食者謀之,又何加間焉間:名詞用作動詞,參與。《曹劌論戰》36、驢不勝其怒,蹄之蹄:名詞用作動詞,踢。《黔之驢》37、鞭數十,驅之別院鞭:名詞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童趣》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用作動詞,用鞭打。《馬說》39、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餉:名詞用作動詞,送食物。《觀刈麥》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1、行舟綠水前行:名詞用作動詞,前行。《次北固山下》42、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傷仲永》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形的發髻。《核舟記》44、造化鐘神秀鐘:名詞用作動詞,聚集。《望岳》45、渾欲不勝簪簪:名詞用作動詞,插簪。《春望》46、聽婦前致詞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石壕吏》47、客此客:名詞用作動詞,客居。《湖心亭看雪》48、大雪三日雪:名詞用作動詞,下雪。《湖心亭看雪》49、任意東西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往東往西(漂流)。《與朱元思書》50、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作動詞,腰佩。《送東陽馬生序》5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詞用作動詞,做太守。《岳陽樓記》52、歌以詠志歌:名詞用作動詞,寫詩歌。《觀滄海》(二)名詞作狀語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作狀語,每天。《〈論語〉十則》2、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論語〉十則》3、于是與亮情好日密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隆中對》4、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外:名詞作狀語,對外。內:名詞作狀語,對內。《隆中對》5、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那樣。《小石潭記》6、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小石潭記》8、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醉翁亭記》9、山行六七里山:名詞作狀語,順著山路。《醉翁亭記》10、東臨碣石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觀滄海》11、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詞作狀語,當面。《鄒忌諷齊王納諫》1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愚公移山》13、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名詞作狀語,用船。《黔之驢》14、北飲大澤北:名詞作狀語,到北方去。《夸父逐日》?15、道渴而死道:名詞作狀語,在路上。《夸父逐日》16、孔子東游東:名詞作狀語,往東方。《兩小兒辯日》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狼》18、復前行前:名詞作狀語,向前。《桃花源記》?19、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核舟記》20、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三峽》21、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名詞作狀語,像玉城一樣。雪嶺:名詞作狀語,像雪嶺一樣。《觀潮》22、手自筆錄手:名詞作狀語,親手。筆:名詞作狀語,用筆。《送東陽馬生序》2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傷仲永》24、夜篝火,狐鳴呼曰篝:名詞作狀語,用篝罩。《陳涉世家》25、四面竹樹環合環:名詞作狀語,像環一樣。《小石潭記》26、中軍置酒飲歸客中軍:名詞作狀語,在中軍帳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三)名詞作形容詞:1、宜乎眾矣眾:名詞作形容詞,很多,多。《愛蓮說》2、其色墨墨:名詞作形容詞,黑色。《核舟記》3、道阻且右右:名詞作形容詞,彎曲。《蒹葭》動詞活用(一)動詞作名詞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駿馬。《三峽》2、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奔跑的馬。《與朱元思書》3、宜枉駕顧之駕:動詞用作名詞,指車、馬。《隆中對》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騎:動詞用作名詞,戰馬。《木蘭詩》5、傳不習乎傳:動詞用作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論語〉十則》6、選賢與能能:動詞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大道之行也》7、照無眠無眠:動詞用作名詞,無眠的人。《水調歌頭》8、入則無法家拂土入:動詞用作名詞,國內。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動詞用作名詞,國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0、止增笑耳笑:動詞用作名詞,笑料。《狼》(二)動詞作副詞:尋病終尋:動詞作副詞,不久。《桃花源記》(三)動詞作狀語:忽啼求之啼:動詞作狀語,哭著。《傷仲永》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一)使動用法1、此教我先威眾耳威: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威服。《陳涉世家》2、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惱怒。《陳涉世家》3、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疲勞。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饑餓。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資財缺乏。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動: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堅韌。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鞏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鄒忌諷齊王納諫》6、亂花漸欲迷人眼迷:動詞使動用法,使……眼花繚亂《錢塘湖春行》7、清風半夜鳴蟬鳴:動詞使動用法,使……鳴叫。《西江月》8、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愛蓮說》9、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停止。《與朱元思書》10、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馬說》11、凄神寒骨凄: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凄涼。寒: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寒透。《小石潭記》12、請廣于君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擴充。《唐雎不辱使命》13、因屏人曰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退避。《隆中對》(二)意動用法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驚異。《傷仲永》2、父利其然也利: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有利可圖。《傷仲永》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傷仲永》4、故人不獨親其親親: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親人。《大道之行也》5、不獨子其子子: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孩子。《大道之行也》6、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醉翁亭記》7、先主器之器: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有才能。《隆中對》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鄒忌諷齊王納諫》9、輕寡人與輕: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輕視,小看。《唐雎不辱使命》10、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聰明。《智子疑鄰》11、智子疑鄰智: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聰明。《智子疑鄰》12、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詫異。《桃花源記》形容詞活用(一)形容詞作名詞1、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形容詞用作名詞,鐵甲。《陳涉世家》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2、此皆良實良:形容詞用作名詞,善良的人。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忠實的人。《出師表》3、溫故而知新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知識。《<論語>十則》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知識。4、眾妙畢備妙:形容詞用作名詞,妙處。《口技》5、二男新戰死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近。《石壕吏》6、親舊知其如此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舊友,故友。《五柳先生傳》7、百廢俱興廢:形容詞用作名詞,廢棄的事。《岳陽樓記》8、落紅不是無情物紅:形容詞用作名詞,花。《己亥雜詩》9、吾與汝畢力平險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愚公移山》10、義不殺少而殺眾義:形容詞用作名詞,少數人。眾:形容詞用作名詞,多少人。《公輸》(二)形容詞作動詞1、賢于材人遠矣賢:形容詞用作動詞,勝過,超過。《傷仲永》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盡興。《五柳先生傳》3、如鳴玨環,心樂之樂:形容詞用作動詞,喜歡。《小石潭記》4、日光下澈澈:形容詞用作動詞,透射。《小石潭記》5、吾義固不殺人義:形容詞用作動詞,按道義(行事),堅持道義。《公輸》6、公輸盤之攻械盡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公輸》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恢弘志士之氣恢弘: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擴大。《出師表》9、親賢臣,遠小人親: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遠:形容詞用作動詞,疏遠。《出師表》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鄒忌諷齊王納諫》1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于。《口技》12、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離人遠。《兩小兒辯日》?13、而日中時近也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離人近。《兩小兒辯日》14、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熱: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熱。涼: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涼。《兩小兒辯日》15、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形容詞用作動詞,顯靈。《陋室銘》16、惟言德馨馨:形容詞用作動詞,香氣遠播,美名遠揚。《陋室銘》17、欲窮其林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盡。《桃花源記》18、明月別枝驚鵲驚:形容詞用作動詞,驚動。《西江月》19、香遠益清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清: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得清香。《愛蓮說》20、既而漸近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逼近。《觀潮》21、互相軒邈軒: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伸展。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遠處伸展。《與朱元思書》22、風煙俱凈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凈,散凈。《與朱元思書》23、亦不詳其姓字詳: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楚的知道。《五柳先生傳》24、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用作動詞,吃光,吃盡。《馬說》25、低綺戶低:形容詞用作動詞,低照。《水調歌頭》26、散入珠簾濕羅幕濕:形容詞用作動詞,滲濕或沾濕。《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27、波色乍明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發出亮光。《滿井游記》28、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怪。《陳涉世家》29、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詞用作動詞,為……所苦。《陳涉世家》30、此教我先威眾耳威:形容詞用作動詞,樹立威信。《陳涉世家》31、人恒過過:形容詞用作動詞,犯過失,犯錯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三)形容詞作狀語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形容詞作狀語,在空中。《小石潭記》(四)形容詞作副詞1、賓客意少舒少:形容詞作副詞,稍微。《口技》2、良多趣味良:形容詞作副詞,實在,真的。《三峽》專項練習1.(2020·江蘇鹽城·一模)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項是(

)A.一鼓作氣,再而襄。(《曹劌論戰》)

鼓:擊鼓,名詞活用為動詞。B.聞寡人之耳者。(《鄒總諷齊王納諫》

聞:使……聽到。C.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以:同“已”,已經的意思。D.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痛恨:非常憎恨。2.(2018·四川資陽·一模)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應將四處頓號都改為逗號。B.“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句中畫線部分是一個遞進復句,這個復句作“覺得”的賓語。C.“若毒之乎?”句中“若”古今異義,這里是“你”的意思;“毒”名詞活用為動詞,這里是“毒害”的意思。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是一個省略句,可譯為“(桃花源中的人)看見漁人,竟十分吃驚,問(他)從哪里來,(漁人)仔細地回答了他”。(2020·天津紅橋·一模)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回答小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事,百里夷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里奚舉于市

市:集市B.困于心衡于慮

衡:衡量C.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征:征驗、表現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敵:匹敵、相當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必先苦其心志 B.餓其體膚C.所以動心忍性 D.然后知生于優患而死于安樂也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列舉六位先賢的事例,意在論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B.作者從個人和國家兩個不同角度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C.文章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結構緊湊,論證縝密。D.本文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對今天的寫作仍具借鑒意義。(2021·廣西貴港·一模)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送東陽馬生序》)B.行道之人弗受

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C.萬鐘于我何加焉

于我如浮云《論語》十二章)D.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日出而林霏開(《醉翁亭記》)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A.以順為正者(《富貴不能淫》) B.汝亦知射乎(《賣油翁》)C.風煙俱凈(《與朱元思書》) D.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8.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B.本文強調的“本心”,體現了孟子“人性善”的觀點,他認為“人皆有之”。C.本文注重推理,論證思路嚴謹,運用比喻論證,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D.文章通過“不辯禮義”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2022·浙江金華·一模)文言文閱讀蔡孝子傳范浚郡獄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①以詿誤,例在勒中,革年七十余矣,法當免系,鞠胥任澤削其籍年而入之罪,罪且與獄吏等。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因,而革不得獨決,定竊痛念父當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將身贖。數詣府號訴,請代坐獄,弗許;請効命于戎行,弗許:請隸伍符為兵人,弗許。定知父終不可贖也,仰而呼曰:“天乎!將使定坐視父纏徽纆②乎?父耄耋,不應連系,傭書罪,不應與獄吏等。理明矣,而無所云訴。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圍死矣,庶有司哀憐,幸而釋父,則雖委身重泉,于登天為不殊。”于是預自志銘其墓,又為狀若詣府者,結置袂間,皆敘陳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沒河死。府帥聞之,驚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為定具棺斂事,而撫周其家。蘭溪范浚曰:世之人視親,若視其妻子之心切焉者。無也。彼惟庸愛在妻子,而斯須之愛在親。親有勞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殺身以出父于四牢中乎?今之為人子者,有觴酒豆肉,持羞其親,則已色然自得,謂為難能之孝,況若定之捐軀活父,其為孝又可究乎?(有刪改)【注釋】①革:指父親蔡革。后文的“定”指兒子蔡定。②徽纆:木工所用的繩墨。9.完成下列表格填空。方法例句聯結釋義字源推測定竊痛念父當耆年加點字的甲骨文應該是_____A.

B.

C.考慮、想到語境推斷厚為定具棺斂事,而撫周其家根據句子整體意思需要推斷詞義(2)______查閱詞典庶有司哀憐,幸而釋父①眾多:②百姓、平民;③煮;④希冀、希望(3)______(填序號)詞類活用況若定之捐軀活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充當其他類詞(4)______10.文中“真孝子也□”未加標點符號,根據上下文語境,你認為應該填什么標點?請說明理由。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文。理明矣,而無所云訴。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12.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美德,針對蔡定的事情,作者評論:“鳴呼大孝!吾不得而見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鮮聞也。”閱讀“鏈接材料”,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評價。鏈接材料:予得定所為志銘與狀,感其言情哀至,至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見難子時,而事不上聞,定將無以自見,故為定作傳。冀他日萬一荻私於良史。(2022·江蘇蘇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光不以為然。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節選自《宋史·蘇軾傳》)13.下列哪一項加點字的意思相同?(

)A.軾廬于其上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B.而下有錢荒之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送東陽馬生序》)C.蓋略等矣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D.軾昔聞公道其詳

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14.下面關于詞句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言文中,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徙知徐州”的“知”是“做知州”,而“知免役之害”的“知”是“知道,了解”。B.文言文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根據語境添加原句省略的成分。例如:“驅使復入”一句,“驅使”的對象是“富民”,翻譯時要將其補充出來。C.名詞活用作狀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例如:“率其徒持畚鍤以出”中“畚鍤”,本義是“挖運泥土的用具”,在句中要解釋為“用畚鍤”。D.名詞活用作動詞,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之一。例如:“王安石相神宗”中的“相”,本義是“宰相、丞相”,在文中解釋為“做宰相”。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16.選文記敘了蘇軾為官期間的哪兩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條不超過15字)17.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對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一心境的理解。(2022·浙江金華·模擬預測)異寶①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②伍員①亡,荊②急求之,登大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伍員載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愚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圭③,祿萬檐④,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伍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③今以百金與摶黍⑤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壁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選自《呂氏春秋》)注釋:①伍員:即伍子胥;②荊;楚國;③執圭:爵位名:④檐:容量單位。⑤摶黍:黃鶯的別名。18.請你根據文意為下面這個句子劃分節奏(限斷兩處)。伍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19.請用你所學,填寫下列空格,更好地理解文言內容。詞類活用其所寶者異也(1)______識別通假地險而民多知(2)______一詞多義(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釋義相同的一項是()A.因如吳

罔不因勢象形B.方將漁

方七百里C.每食必祭之

食不飽,力不足D.見一丈人

才美不外見20.結合下面的加點詞,選擇其中一句,體會說話人的語氣和情感。(1)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惟江上之丈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魚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一句,孟子所寶者“義”也。結合原文談談本文中“丈人”所寶。22.(2022·浙江·溫州市第十二中學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摩詰輞川圖跋①(北宋)秦觀②余曩③臥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攜摩詰輞川圖過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閱之。恍入華子岡,泊文杏竹里館,與裴迪④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⑤也。因念摩詰畫,意在塵外,景在筆端,足以娛性情而悅耳目。前身畫師之語非謬已。今何幸復睹是圖?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覺惠連⑥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吁!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五月二十日,高郵秦觀記。【注釋】①摩詰輞川圖:即王維隱居輞川時所作壁畫。跋:書畫、碑帖后的文字,是中國畫構圖的組成部分。②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少時聰穎,抱負遠大,但兩次科舉均名落孫山。后因黨派之爭,多次受到迫害,萌生出退隱之意。③曩(nǎng):從前。④裴迪: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共同隱居輞川。⑤匏(páo)系:語出《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我難道是匏瓜嗎?怎么能掛在那里不被人吃呢?”這里比喻懷才不遇,賦閑在家。⑥惠連:南朝宋文學家,有名篇《雪賦》。(1)根據方法提示,解釋加點詞的意思。文言字詞方法提示解釋足以娛性情而悅耳目①詞類活用法②組詞法③課內遷移法④……①______前身畫師之語非謬已②______向得之而愈病③______(2)請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覺惠連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3)以下是組員在欣賞《摩詰輞川圖跋》書法時所作批注,正確的一項(

)A.作品開頭運筆輕盈,字形圓潤,字距統一,想必秦觀對自己生病一事十分積極樂觀。B.“耳”字出現兩次,相較第一個“耳”字,第二個“耳”字筆法更加隨性灑脫,可以感受到作者逐漸沉醉畫中,內心自適舒暢。C.作品每列字數不一,字體有大有小,時粗時細,可見秦觀下筆時心情的跌宕起伏。D.整幅作品愈趨恣意狂放,筆勢自由飛動、充滿激情,頗有張旭、懷素的狂草之風。(4)結合兩次觀畫思考,秦觀如何完成與王維的“神遇”?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2021·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二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人有饋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為棟。”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聽之,物各有宜用也,豈惟木哉?”他日,為余生炭滿爐,烘人。余曰:“太多矣。”乃盡濕③之,留星星三二點,欲明欲滅。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聽之,情各有所適也,豈惟火哉?”——節選自呂坤《呻吟錄》【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擔心,憂慮。③濕:名詞活用作動詞,淋濕。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留以為棟()(2)乃盡濕之()24.翻譯下面句子。小子聽之,物各有宜用也,豈惟木哉?25.小明性格內向,媽媽常常為此擔心。請你從小明的角度,結合這篇文言文內容,給媽媽說幾句話,加以勸慰。(2022·浙江金華·模擬預測)古詩文閱讀。(一)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①宋·辛棄疾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注釋】①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該是后來追加的。(二)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召見。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又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①接連,草竊②間作。乃度馬殷③營壘故基,起蓋砦柵④,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時江右大饑,詔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閑糴⑤者配,強糴者斬。”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吏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⑥,期終月至城下發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進一秩⑦,以言者落職。(節選自《宋史·辛棄疾列傳》,有刪改)【注釋】①溪峒蠻獠:舊時對西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②草竊:草野竊盜。③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④砦柵:為防御而設的竹木柵欄等障礙物。⑤糴:買進(糧食)(跟“糶”相對)。⑥子錢:貸給他人取息之錢。⑦秩:俸祿,也指官的品級。(三)葉衡①,字夢錫,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調福州寧德簿,攝②尉。以獲鹽寇改秩,知臨安府于潛縣。戶版積弊富民多隱漏貧弱困于倍輸,衡定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額于上之四等,貧者頓蘇。征科③為期限榜縣門,俾④里正諭民,不遣一吏而賦自足。治為諸邑最,郡以政績聞。擢⑤知常州。時水潦為災,衡發倉為糜以食饑者。或言常平⑥不可輕發,衡曰:“儲蓄正備緩急,可視民饑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單騎命醫藥自隨,遍問疾苦,活者甚眾。檄晉陵丞李孟堅攝無錫縣,有政聲,衡薦于上,即除知秀州。(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三》)【注釋】①葉衡:南宋,金華人,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派官員。②攝:代理。③征科:征收賦稅。④俾:使(達到某種效果)。⑤擢:提拔。⑥常平:常平倉。⑦訕:誹謗。26.同學們在閱讀文章時對部分字詞意思存在疑問。請參考例句,解釋加點字。文言字詞方法釋義擢知常州詞類活用法①________即除知秀州查閱詞典法:①臺階

②政治

③清除

④任命②________卒不能奪課內遷移法:匹夫不可奪志③________民賴以濟聯系成語法:同舟共濟④________2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戶版積弊富民多隱漏貧弱困于倍輸28.文言虛詞也能表情達意。請結合語境任選一句體會句中“耶”或“也”字表達的的情感。①儲蓄正備緩急,可視民饑而不救耶。?②均為赤子,皆王民也。29.辛棄疾詩詞中多次出現“白發”這一意象,請你結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和《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說說辛棄疾是如何借“白發”來抒發情感的?30.辛棄疾在《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中稱葉衡為“高人”,他為什么會如此推崇葉衡呢?請你結合上述材料,說說你的理解。(2022·江蘇南京·模擬預測)古詩文閱讀。【甲】南鄉子·和楊元素①時移守密州宋·蘇軾東武②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乙】食蠔③宋·蘇軾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熱,正爾啖嚼,又益煮者。每戒過子④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丙】東坡海南食蠔⑤明·陸樹聲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⑥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樂南徙,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注釋】①楊元素:楊繪。蘇軾由杭州通判調為密州知府,楊為其餞別于西湖上。②東武:密州治所,今山東諸城。③選自蘇軾《獻蠔帖》,有刪減。④過子:蘇軾少子蘇過,字叔黨,紹圣元年隨蘇軾謫居。⑤選自明代陸樹聲所著《清暑筆談》。書中記載的這則東坡軼事,是頗能反映蘇軾幽默感的一篇小品文。⑥中朝:即朝中。31.請根據方法提示解釋加點字。文言詞語方法提示解釋(1)取其大者炙熱字源推測:小篆(1)(2)每戒過子慎勿說課內遷移:戒之曰(《富貴不能淫》)(2)(3)食蠔而美重要語法:詞類活用(3)32.根據詩文內容,選出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

)A.甲詞“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一句,看似豪邁,實則深藏凄然別情,看似凄然,卻又鏗鏘有力。B.乙文中蘇軾記載了關于生蠔的兩種做法,美味不相上下,其吃貨本質暴露無遺。C.乙文中蘇軾讓小兒子不要對外說海南能吃到美味的生蠔,可見那里的生活還是相當清苦的,讓他不得不珍惜僅有的美食。D.對于蘇軾很喜歡海南的生蠔而不希望朝中大臣來此分食的想法,丙文作者表示無法理解。33.夸張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請結合詞句,賞析這一手法在【甲】詞中的運用。知識卡片故意言過其實,對人或事做擴大或縮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強調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點,這種修辭手法我們稱之為夸張。34.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序言中曾這樣評價:“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請聯系上述材料說說你的理解。(2022·山東德州·一模)【甲】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35.解釋下面加點的詞。(1)持湯沃灌

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