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重要概念梳理_第1頁
音韻學重要概念梳理_第2頁
音韻學重要概念梳理_第3頁
音韻學重要概念梳理_第4頁
音韻學重要概念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根據唐作藩《音韻學教程》、萬獻初《音韻學要略》等整理(根據唐作藩《音韻學教程》、萬獻初《音韻學要略》等整理5的一門學科。相當于中國古代普通語音學。等韻學通過韻圖幫助人們掌握韻書的反切,正確讀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念分析字音,便被稱為“等韻學”,簡稱“等韻”。今人研究等韻的方家有趙蔭堂、李新10清濁:語音學所謂里的清濁,是從發音時氣流通過聲門時聲帶顫動與否的角度來區分的兩種不同輔音的發音方法。聲帶不顫動的叫“清音”,如[p]、]、s]等,聲帶顫動的叫濁音[b][d][d]11.半舌音來12五音、七音、九音:傳統音韻學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從聲母發音部位來分206個代表字作韻目。14語音節表。等韻圖的產生深受梵文“悉曇”影響。這種音節表最初是專門來分和圖示《切206韻按此可以歸納為16等呼:“等”和“呼”也是等韻學里分析語音的重要概念。所謂“等”,是音韻學的一16等呼:“等”和“呼”也是等韻學里分析語音的重要概念。所謂“等”,是音韻學的一三四皆細,而四尤細。”用現代語音學來解釋,所謂“洪大”就是發音時開口度較大、舌位較低,所謂“細”就是發音時主要元音開口都比較小、舌位比較高。學者擬音,一般認-]-]介音。18內轉、外轉:韻圖的一張圖叫一轉,共有四十三轉,也就是由四十三張圖表。一般認為“轉”是佛語“輪回”的意思,佛教經文中有一種佛經叫“轉唱”,即輪流唱。一個或幾一般認為,十六攝里有真正二等韻的,就叫“外轉”,如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攝,而沒有真正二等韻的就是“內轉”,如通、止、遇、果、宕、曾、流、深。至于m][-n][-?]陽、庚、真、文、魂、侵、覃、咸”等韻。其中收m]尾的韻稱為“閉口韻”,收[-n]尾的[-?]化關系,如之?]、蒸[??]、職]三個韻部分別為陰、陽、入三種韻部。漢語的詞是音義結形上,使后人能從字形的分化上看出語音的變化,如“等、特”都用“寺”作音符,據古音學家研究,“等”屬于陽聲蒸部[?],特屬入聲職部?],寺屬陰聲之部?],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韻尾不同,但發音部位相同,是陰陽對轉的一個典型。一般來說,是無尾韻、[-?][-k](][-n]],收m][-p])。陰陽對轉的理論,肇始于清代江永,發展于戴震,得名于孔廣森。清代古韻研究的奠基人2521四聲、調類和調值:所謂聲調是音節中能夠區別詞和語法功能的音高。漢語的聲調又簡22韻、韻母、韻類、韻部:這些都是關于漢語音節中元音的概念。韻所體現的是詩文的韻音部分來說,韻包括韻腹即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但不包括介音。比如杜甫《聞官軍收i]韻部,與前三個概念相比,它的范圍相對更寬一些。23《切韻》(王一、王二、王三)、《唐韻》、《廣韻》、《集韻》:《切韻》是隋朝人陸法言601琨先生在《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系》一文中指出的那樣,“‘切韻’應該就是‘典音’的因而自《切韻》問世,之前的韻書漸漸絕跡。它所反映的音系,大致是隋唐時期具有綜合性質的讀書音。《切韻》共193韻,按聲調不同共分五卷,平聲因為字數多分為兩卷,上又稱為“王韻”,此書主要是給《切韻》增補收字數量,修改錯訛,并把原來《切韻》中因字數少而沒有專門設立韻母的“儼”和“釅”獨立出來,共195韻,兩者音系上并無差成書于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今存《唐韻》殘本只有去聲、入聲卷和序,從音韻206韻,多分出十三韻,但只是分韻寬嚴的不同,音系是仍《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成書于宋真宗景德五年(1008年)。景德四年,125835002614作多少改變,依然分為按平上去入分卷,因為平聲字較多所以分為上平和下平兩卷,平聲共55576034206韻193韻相比,1312.將《切韻》里原來十一個韻按開合口分成兩組韻。因此,《廣韻》繼承保存了《切韻》的音系,是《切韻系》韻書的最完整最典型地代表,后人研究中古音系,往往都從《廣韻》入手。《集韻》,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由丁度、賈昌朝在增修《廣韻》的基礎上206韻,但反切字較多所以分為上平和下平兩卷,平聲共5字較多所以分為上平和下平兩卷,平聲共55韻,上聲共57韻,去聲共60韻,入聲共4韻,總共20661對應的平聲韻和上聲韻,上聲中二冬之上聲韻和十九臻至上聲韻因收字少而未單獨設立韻20625()181-188)陳澧所考之“切韻”,其實是《廣韻》。4524031他雖然在《切韻考》中標榜自己所作的研究是“唯以考據為準,不以口語為憑”,但其實27.2827.28五十一聲類、三十五聲母:聲類是反切上字的分類,清末陳澧運用系聯法系聯出四十聲聲類劃分更加全面。一般認為,《廣韻》的四百五十二個反切上字總共可系聯為五十一聲類,《廣韻》有五十一聲類不等于《廣韻》有五十一個聲母,由于聲類是反切上字的分類,這種分類與反切下字的“等”有關系,為了使切語拼讀和諧,不同的反切下字往往要求不同發現如博類反切上字只切一二四等字,而方類反切下字只切三等字,兩組反切上字只是為30.311個韻類,51類。韻類是反切下字的分類,它既要顧及到介音,也要顧及到聲調,是關于“韻”最293個韻母。按照舒聲(平上去)和促聲(入)141韻母本質上一樣的。31.BB類字,一類排在A類字,實際上它們都屬于三等,韻圖這樣排說明其作32濁音清化:中古漢語的聲母區別清濁,《廣韻》的三十五個聲母中,全濁聲母有十個,1]]其聲母發展到現代漢語普通話則變成了同部位的送氣聲母,如“皮”屬古並母],今清化成p?]。2.對于濁擦音而言,濁音清化的過程比較簡單,變成同部位的清擦音即可,如全濁的“邪”母],今多清化成s]。濁音清化大致在《中原音韻》時代前就已完成,學者考證35[-p]t][-k](,具體而言是:全濁入聲派入陽平,次濁入聲派入去聲,清入聲派入上聲。從《中原音韻》3737中古的舌上音知組?]]和章組?]禪發展到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合流為一組卷舌聲母?]、??]、?]。對比《廣韻》聲母和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很容易知道普通話中?]、??]來自知組的知徹澄、莊組的莊初崇和章組的章昌船禪。而?]來?]t??]禪母平聲;?]來自生母、船母、書母和部分禪母。這三組聲母演變為卷舌聲母并不是同時的,很可能是章、莊兩組先合流為],然后再與知組合流為?]。39尖團合并:尖團音是尖音和團音的合稱,原是滿漢對音的一種正字法稱呼。尖團音最早出現在成書于173存以漢語普通話為標準,][y]或以][y]][y]或以][y]起頭,叫團音,如“姜”“結”。顎化為[?]。源于西方。19世紀初,西方語言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就是運用歷史比較法研究語言的來源,尋求語言的親屬關系,研究語言的譜系,以建立科學的歷史語言學。20世紀初,歷史比較法,是古音構擬的重要方法,就是通過對各種語言或各種方言的比較,從歷史的演變規律上來看語音的對應關系。歷史比較法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語音的變化是有條件19151926間,中譯本42上古音:20世紀后,高本漢將歷史比較法引入中國,開啟了現代音韻學研究的大門,學者們又借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王力(《漢語語音史》)、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鄭張1聲韻配合關系也更加多樣,可能存在[p]、s]、[l]等形式的復輔音;2,.與《廣韻》音系33.44葉音說:是一種對古韻缺乏歷史語音變化觀念的錯誤看法。“葉音”一詞最早見于公孫羅《文選音決》,至宋代,“葉”就是“協和”的意思,“葉音”是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集傳》中就為了追求臨時的韻腳和諧,而給一個“家”字注了三個讀音,這是明顯不符合語音實際的,同時也不符合語音歷史變化規律的。因為朱熹在儒學領域的地位頗高,他的學理論開始建立,傳統音韻學的才開始步入正途。47考古派和審音派:考古派和審音派是清代兩個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古韻的學術派別。首次到:“《古音表》分十部,離合處尚有未精;其分配入聲多未當,此亦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審音,只是他們側重對上古材料的歸納,審音派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考古,不過他們通常從等韻學出發,以等韻的理論證明古音。審音,只是他們側重對上古材料的歸納,審音派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考古,不過他們通常從等韻學出發,以等韻的理論證明古音。一般認為,顧炎武是考古派的開創者,后學則有段(一說江永也是考古派,其后則有戴震、江有誥、黃侃等人。30年的功夫三十年的時49江永168-176)通等韻學,還重視方音材料的利用,因而他的古韻研究更加精細,韻部劃分更加合理。一分古韻為十三部50(1751815戴震弟子之一,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也是清代古韻研究的大師。他的古音學代表性成果《六書是“音韻”,《說文解字》沒有收“韻”字,段氏以《說文》為綱,所以不寫“韻”而寫意義相近的“均”(事實上,“韻”是說文新附字,應該是由“均”孳生出的字)。段氏51同諧聲者必同部:這是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提出的著名論斷。除了《詩經》等先比如“臺”屬于“之”部,那么從“臺”得聲的“苔、怠、怡”等都屬于之部。系統利用形聲字考求上古韻部的首推段玉裁,他運用“同諧聲者必同部”的理論使得上古韻部的劃分更加精確。于“職”部。這是語音歷史變化的結果,但實際上仍有一定規律可循(陰陽對轉等)53175-178之說,他不把入聲獨立,但在《詩聲類》中又說道:“入聲者,陰陽互轉之樞紐,而古今雜志》、《詩經群經楚辭韻譜》等,和其子王引之并稱為“高郵二王”56(1781804錢氏是清儒中研究上古聲類最用力且成果最為突出者,他在《十駕齋養新集錄》和《潛研堂文集》中多57敷奉微”一組輕唇音,輕唇音是后代從中重唇音“幫滂並明”分化出來的,他列舉了包括57敷奉微”一組輕唇音,輕唇音是后代從中重唇音“幫滂並明”分化出來的,他列舉了包括58古無舌上音:這條結論也是錢大昕總結出來的。他在《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指出:無異。”也就是說,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舌上音是后來從舌頭音“端透定”59古人多舌音和照三歸端:錢大昕在“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文中還論及古無正齒音的問意思是宋人三十六字后來黃侃先生在其著作中隊錢大昕這一說法表示支持,正式提出了“照三歸端”之說。錢三等韻,而照三即章組只拼三等,若兩者同出于端組,那么就要找到端組在三等韻前分化略》中申述古無照二組聲母,即中古的莊組聲母(莊初崇生)目前尚無法找到合理解釋,因此此說也有待研究。董同龢先生認為莊組原本只出現在二等韻前,那么從理論上獎莊組從精組分化出來就沒有矛盾,向熹先生認同此看法,他在《簡分出來的:中古定母拼一四等,喻四拼三等,如果它們在上古屬于同一個聲母,它們分化的條件是什么呢?從音理上難以找到答案。因此,我們也只能把上古的喻四和定母看出讀[d[?,[d]。62娘日歸泥:這是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提出的關于上古聲類的一條結論。章先生認為“古音娘日二紐歸泥”,即中古的“娘、日”二母在上古都都如“泥”母,例證如:”《切韻》)但是從《廣韻》來看,泥母可以拼一、就需要說明同在三等韻前而分化為中古兩個聲母的原因,目前尚無合理的解釋。因此,我們現在也只能認為日母和泥母在上古是讀音相近的兩個聲母,而不能將二者歸納為一個音63復輔音:一個音節中兩個或更多的輔音結合在一起叫復輔音,如s]r][l]。復輔音套如[l],s],[p]:]不是[]s]不是[]m]不是[][l]s][m][]和[l][m]、[l]、]s]sn](a35為聲符(-](-]([m-]等聲母千差萬別的字,它們應該擬成什么的復輔音便不好說了。但即便如此,上古有復輔音的觀點如今已經音韻學者之間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可,除了諧比如“麥--(訓定聲》:“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命--令”、“考--老”等,l]64長入和短入:關于上古聲調的說法一直無定論,王力先生分析《詩經》押韻,繼承清代每種里又分長短,即上古四聲為: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其中,長平至中古多發展為平聲,短平至中古多發展為上聲,而上古長入在發展中失落塞音韻尾,變成了去聲,短入64長入和短入:關于上古聲調的說法一直無定論,王力先生分析《詩經》押韻,繼承清代每種里又分長短,即上古四聲為: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其中,長平至中古多發展為平聲,短平至中古多發展為上聲,而上古長入在發展中失落塞音韻尾,變成了去聲,短入則仍保留塞音韻尾,變為中古入聲。(上古的緝部?p]和葉部ap]為“閉口韻”,一般認為66平水韻:南宋理宗年間,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人劉淵編寫了一部《壬子新刊禮部韻來。據錢大昕和王國維的考證,在劉淵的書問世之前,金代人王文郁已經編成《平水新刊106106韻。“平水韻”本來就不是完全根據口語編排的,它的106韻是在《廣韻》的206韻基礎上歸并的。元明以后,由于語音變化,“平水韻”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