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教案(多篇)_第1頁
蜀道難教案(多篇)_第2頁
蜀道難教案(多篇)_第3頁
蜀道難教案(多篇)_第4頁
蜀道難教案(多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蜀道難教案(多篇)

第一篇:蜀道難教案

蜀道難教案

深圳高級中學張從德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根據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險峻的特征,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2、鑒賞詩歌描寫蜀道的多種手法,品味李白詩歌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風格.

3、熟讀成誦,陶冶情操.

二、過程與方法

朗讀含吟法、集體討論法、賞析品味法.

二、教學重難點

1、分析蜀道難的具體體現.

2、賞析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1、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疏通字詞,初讀感知課文.

3、找出全文反復出現的中心句,整體感知蜀道難的原因,理清文章的思路.

4、學習第一詩節.

一、導入課文

唐朝詩人中有很多人有別號,例如:

詩圣

詩佛

詩豪

詩囚杜甫王維劉禹錫孟郊關注人民疾苦和國家命運,有儒家的圣人情懷篤信佛教,詩中有佛理堅強不屈,遇挫彌堅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元好問嘲笑他是“詩囚”

詩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寫詩“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詩鬼李賀想象新奇,意境怪誕,迷離恍惚,詭譎多姿.

詩仙??

“詩仙”是誰?他為何被稱為“詩仙”?翻譯下段文言,了解“詩仙”稱號的來歷:李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

本文原是贈給一個入川的朋友的,后來轉送給賀知章,得到賞識和引薦,42歲時被玄宗皇帝禮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文學侍從,但他不甘心充當御用文人,為皇帝風花雪月的生活唱贊歌,于是上書請求辭職,這就是后來的“千金放逐”.

二、聽錄音,對照注釋,疏通生字詞.噫吁戲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嘆的方言

魚鳧fú

猿猱náo捫參歷井mén巉巖chán

喧豗huī砯崖轉石pīng崢嶸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體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全文反復出現的中心句,整體感知蜀道難的原因,理清文

章的思路.

1、全文反復出現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復,文字稍有不同,聯系前后句,比較三個句子

意思的差別.

第一次:“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第二層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第三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常咨嗟”.

差別:提一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高而曲折,難以翻越;第二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險,令人恐怖;第三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亂,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讀第一段,討論本段是從幾個方面來寫蜀道難的?

明確:從兩個方面寫蜀道難.

第一方面:寫蜀道修筑難.

兩個歷史傳說,一是蠶叢和魚鳧,開創蜀國歷史悠久,但因為山高無路,對外隔絕;二是五壯士拉蛇開山,形成天梯石棧.寫五力士開山的傳說,是為了表現蜀道修筑難.第二個方面:寫蜀道行走難.

蜀道難行,因為山高水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神話傳說太陽神羲和每天駕車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繞道行走,水波到了這里也被阻擋倒流;“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飛翔攀援的動物都無法翻越蜀道,何況人呢?“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不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巔上“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登上頂峰,手捫星辰、撫胸長嘆,步履多么艱難.

五、作業:背誦第一詩節.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1、鑒賞第一詩節描寫景物的方法.

2、學習第二、第三詩節.

3、概括主旨,了解壯美的特征,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

教學過程:

一、齊讀第一詩節,然后討論第一詩節是用幾種方法來描寫蜀道難的?

第一種方法:虛實結合.

所謂虛寫,就是寫聽說的、傳說的、想象的內容;所謂實寫,就是寫親眼所見的、親身所經歷的內容.本段兩個個神話傳說,蠶叢和魚鳧,開創蜀國,五壯士開山成路,可以說是虛寫;而山高水險,道路盤曲,可以說是實寫.

第二種方法: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寫山高水險,是正面寫;寫黃鶴和猿猴翻越不過,寫人翻越山巔,手一邊要摸著天上的參星和井星,一邊要撫著胸口長嘆,這是側面描寫.其中寫鳥獸又是為了襯托人翻越的艱難.第三種方法:大膽的想象和夸張.

夸張時間之長,開國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夸張山之高,“六龍回日”,“捫參歷井”,都是詩人發揮驚奇的想象所寫出的綺麗的畫面.

二、齊讀第二詩節,學習第二詩節,思考本段所寫的蜀道難,體現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蜀道難的?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難,體現在環境險惡,令人恐怖.

本段通過景物描寫來表現蜀道難,借景抒情.

鳥雀雄飛雌從,在古木森林里悲號,子規在月夜里啼叫,在荒涼的空山令人聽候憂愁得變了臉色;連綿的山峰,離天空不到一尺,枯松仿佛從天空倒掛下來,瀑布飛流,撞擊著山崖,轉動著石頭,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回響在千山萬壑中.

畫龍點睛句:“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三、齊讀第三詩節,思考本段所寫的蜀道難,體現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蜀道難的?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難,難在動亂多,生活難.

蜀道上的劍閣關口地處交通咽喉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勢非常險要.把守劍閣關的人,一旦背叛朝廷,發動叛亂,就可能化為豺狼、猛虎、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所以蜀地戰亂較多,不易久居.

作者在描寫蜀地動亂時,一連用了三個比喻,一個擬物,“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四字短句,聯排而下,急促的節奏仿佛戰亂來臨的緊張,給人鮮明的警示.

四、討論:本文是作者送給去蜀地朋友的贈詩,從詩中可看出作者對友人去蜀地持何態度?明確:從“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可以推知作者對友人去蜀地不理解,不支持,因為蜀道難行,“畏涂巉巖不可攀”;從“問君西游何時還”和“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兩句可知,作者希望友人去蜀地后,盡快回來,不要在戰亂多發之地久居.

5、討論本詩的主旨:

這首詩以豐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熾熱奔放的感情,描寫了蜀道險峻雄奇的壯美,告訴人們入蜀艱難,蜀地不可久居,透露了對蜀地社會動蕩的隱憂與關切.

6、拓展:

蜀道難描寫的蜀道如此險峻,令人生畏,為什么這首詩歌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一位四川的歌手去參加星光大道歌手比賽,選唱蜀道難作為展現家鄉美的曲目,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音樂作為伴奏樂?假如你是評委,你對他所選的歌唱家鄉美的內容是否認同?為什么?

參考解答:

蔣孔陽在通俗美學中引用康德對自然界的崇高分析,給崇高所下的定義:“凡是能激起人觀賞、贊嘆與驚心動魄之情的不平凡的、偉大的、奇特的事物和人物,叫做崇高.”

崇高,又叫壯美,分為兩種,一種是數學的崇高,就是數量巨大,主要是體積之大,非人的感官所能想象;一種是力學的崇高,就是威力巨大,非人所能控制.“粗獷的、威脅著人的陡峭懸崖,密布蒼穹、攜帶著閃電驚雷的烏云,帶有巨大毀滅力量的火山,席卷一切、摧毀一切的狂飆,濤呼潮嘯、洶涌澎湃的無邊無際的海洋,還有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它們那巨大的威力使得我們抗拒的力量相形見絀,渺不足道.但是,只要我們自己處于安全之境,那么,它的面目愈是猙獰可怕,就對我們愈是有吸引力.我們欣然地把它們稱為崇高.”

蜀道難描寫的蜀道崔嵬險峻,曲折回旋,湍流喧豗,夜鳥悲鳴,但對讀者而言,毫無威脅,所以對讀者而言就構成具有崇高特征的審美對象,因此它能成為千古絕唱.大自然只要不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構成侵害,就可以作為審美的對象,在李白的時代可以,在蜀道已經不再艱難的今天更加可以.何況李白在歌頌蜀地山河壯美時,還寄托有對友人的關懷,對國家安定的憂慮,是家鄉文化的體現,因此說它可作為歌唱家鄉美的曲目.附錄板書:

蜀道難

一、開路難(高、曲):描寫:虛實結合、正側結合,想象夸張,綺麗驚人.

二、行路難(險):借景抒情.

三、生活難(亂):比喻和擬物.

主旨:歌頌山水壯美,提醒朋友入蜀早回.

練習鞏固

一、翻譯以下詩句:

⑴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⑵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⑶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⑷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⑸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二、閱讀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問答問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釋:君平,西漢隱士嚴尊,字君平,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1、這首詩歌頷聯描繪出怎樣的畫面?

2、這首詩歌抒發了什么情感?

三、閱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問答問題.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第二聯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隨”字好在哪里?

2、有人說這首詩沒有寫到送別之意,題目中的“送別”二字可以刪去,你如何理解?請說出理由.

四、閱讀下面一首李白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金陵酒肆留別(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詩的首句風吹柳花滿店香為全詩營造了一個令人陶醉的環境,請簡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蘊藉之意.

2、古人評論此詩語不必深,寫情已足.請分條簡析全詩如何把惜別之情寫得飽滿酣暢.參考答案:

二送友人入蜀:第一題:行人臉貼著山崖峭壁行走,宛如山從人的臉前生起,云氣依傍著馬頭升騰,猶如騰云駕霧一般,表現出山高路險,行走艱難.

第二題:借蜀道難行,規勸友人仕途艱險,命運天定,不要過于追求功名利祿.

三、渡荊門送別第一題:景象:兩岸的山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詩人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隨字,擬人手法,化靜為動,賦予山以人的生命,將由群山向平原過度的情景,生動地地表現出來.

第二題:答案一:不可刪去,本文不寫友人送別,而寫江水追隨詩人萬里送別,這是擬人手法,表達了含蓄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懷念,更加形象.答案二:可以刪去,因為詩歌只寫了詩人告別家鄉,度過荊門,來到楚國游覽,沒有出現送別的友人.

第三題:、(1)一是柳花淡淡的香味,寫出春之氣息;二是夸贊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間情誼的濃厚.(2)一是酒店姑娘的勸酒,讓詩人感受到了金陵人的熱情;二是一幫青年朋友前來相送,讓詩人感覺真摯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歡各盡觴的場景,讓詩人產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東流水與別意的比較,讓詩人倍感朋友之間水長情更長的無限深情.加之詩的首句風吹柳花滿店香烘托出的氛圍,使全詩的惜別之情顯得非常飽滿酣暢.

第二篇:蜀道難·教案·第一課時

蜀道難(ppt1)

教學目標:

1.了解李白其人,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寓意.

2.反復誦讀,把握是個的語言特點,體會蜀道的熊奇壯麗、高俊險要、感受詩的聲韻美.

3.品味蜀道之難的典型意象,體會詩人豪放飄逸的詩風,感受詩的意境美.

4.鑒賞詩人狀“難”之法,體悟詩人贊嘆、驚懼、憂慮之情,感受詩的情感美.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有誰知道這個稱謂是怎么得來的呢?(學生答:略)教師講述: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投影展示ppt2(課后練習題中):“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ha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zh?仙人”,解金龜換酒,與傾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大意: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稱為“詩仙”.)

這首詩為什么能給李白帶來“詩仙”的美譽?又究竟“奇”在何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好好領略這首詩的“奇”.

二、解題: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ppt3-8)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三、知人論世(ppt9):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1

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歌藝術風格:1.主觀浪漫主義色彩強烈;2.作品大氣貫注,有鮮明的個性;3.想象奇特豐富、運用夸張等表達方式;4.意象壯美;5.語言清新明快.

四、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1.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2.聽讀全詩,學生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ppt10展示,播放錄音)噫吁戲(yīxūxī)魚鳧(fú)石棧(zhàn)猿猱(náo)捫(m?n)參(shēn)歷井脅(xi?)息膺(yīng)

巉(chán)巖凋(diāo)飛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萬壑(ha)崢嶸(zhēngróng)崔嵬(cuīw?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3.學生再讀課文,仔細體會節奏、語氣、語調.(教師總結:蜀道難氣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興寄遙深,“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曾國藩語),讓我們在誦讀中感知詩情,參悟畫意.)

古詩的朗讀停頓方法,一般來說按意義兼顧章節來劃分

四言詩,按意義或節奏可劃分為“二二”如:人生/幾何,去日/苦多.五言詩,按意義單位可劃分為“二三”如:問女/何所思.按節奏單位可劃分為“二二一”如:大漠/孤煙/直;或是“二一二”如:舉頭/望/明月.

七言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青山/相對出.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春風/不度/玉門/關;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

(注:句首語氣詞之后要停頓;“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后應停頓;在轉折連詞“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頓.)

(二)、學生再次聽朗讀錄音,全班集體朗讀全文并完成課后第三題.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思考:

1.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請用一個詞或句子概括.(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題句(對于詩歌來說,可以說是詩眼),一般起到概括全文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或者是結尾,來以括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討論明確:“難”或者“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請從書中找出李白感嘆的字詞)

討論明確:“噫吁嚱”“長嘆”“嗟”“長咨嗟”

3.誦讀指導:如何去誦讀這些句子呢?

(1)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出“長嘆”“嗟”“長咨嗟”之情?

朗讀時應于抑揚頓挫中突顯詩中詞語的情韻意味,于舒緩徐急中突顯長短散整詩句自由奔放之氣韻風神,于輕重緩急中突顯情感語氣的起伏跌宕,具體而言,即:

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的動詞(謂語)、形容詞(定語)應重讀;②反復出現的語句應重讀;

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詩句應讀得略快,聲調還要高昂些;突出蜀道荒涼慘烈的詩句節奏略慢,聲音低沉些.

(2)本詩主旨句在詩中三次出現,有力地表達出作者對“蜀道難”的感嘆,又該如何去讀呢?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幾句感嘆蜀道的“高危”.它在全詩的開頭,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情感基調,也領起下面的傳說.所以要讀得很有聲勢,特別是“噫吁嚱”三個驚嘆詞重疊,更加重驚異之感,所以要讀得高亢)

(板書:一、嘆蜀道之高險)

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這幾句感嘆蜀道的“驚險”.“使人聽此凋朱顏”,聽了這些內容后,不禁使人紅潤的容顏都為之凋傷憔損,因此要讀得慢而傷感)

(板書:二、嘆蜀道之驚險)

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幾句感嘆蜀道的“兇險”.要讀得緩慢、深沉,讀出感嘆來)

(板書:三、嘆蜀道之兇險)

4.學生聽朗讀錄音后,再讀課文.

五、再讀文本,品味探究.賞析詩歌第一段

1.掌握字詞,疏通文意.(教師講解重點詞語(見課本中的標注),鼓勵學生質疑)

2.為突顯蜀道的高峻,詩人在此選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討論明確:“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等.

3.結合這些意象,說一說蜀道“難”在哪里

討論明確:難在“山高”,通過直接感嘆、自古不通、六龍回日、猿猱難度、攀援體驗極寫山高.

4.抽生分別朗讀第一段.(第一個學生朗讀1至4句;第二個學生朗讀5至8句;第三個學生朗讀9至12句;第四個學生朗讀13至20句)其余學生

思考每個同學朗讀的詩歌主要寫的什么內容?

討論明確:

1—4句:驚嘆蜀道之難,統攝全詩,奠定基調,點明主旨.

5—8句:化用歷史傳說,說明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為下文作鋪

墊.

9—12句:運用神話傳說,說明蜀道的開辟驚天動地,突顯蜀道的高峻13—20句:描寫蜀道的高險,路途的艱難,想象攀越的無可奈何的情態.

這四個層次突顯蜀道高峻(難行)

(板書:一嘆蜀道之高險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蜀道高峻)

思考:第一段詩人究竟怎樣表現蜀道的高峻難行呢?(ppt11-13)

(1)歷史傳說

(2)運用神話(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從開山時作出的重大犧牲的角度言開辟蜀道的艱難.)

(3)在描寫蜀道的高險,路途的艱難,想象攀越的無可奈何的情態時,采

用了什么方法呢?

山勢高危:正面群山擋日,萬仞深淵,急浪回旋

側面黃鶴不得過,猿猱愁攀援

正面山路九曲,行旅艱難.

側面人的感受

5.結合第4點,嘗試背誦第一段(ppt14-16第一段翻譯).

(蜀道難全詩294字,如何快速背誦,而又不易遺忘?最好的辦法就是梳理思路記憶法.這種方法的表現就是:化整為零,邊思考邊誦讀.

梳理思路,實際上就是找行文方向與寫作層次,邊詩人的詩為自己頭腦中的框架與路線.

化整為零是梳理思路的必要手段,而邊思考邊誦讀則是詩仙思路梳理的重要行動.總體上,較之一般性誦讀是多花了些時間,但實際上,從記誦的進度來看,無疑是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加快了記誦的速度.)

六、鞏固練習

1.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背誦第一段.

2.作業本抄寫詞語(含拼音).

第三篇: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難教案

蜀道難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4.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布置預習: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并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2、教學方法:誦讀,感悟,討論.

3、教學手段:班班通ppt

教學步驟:

一、診斷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2、范讀全詩(師范讀,或指名范讀)

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3、自讀并討論全詩基本內容

提問: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討論,交流)

明確:

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板書)第二節,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讀全詩,重點感悟

1、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么?它反復出現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2、寫劍閣的一段包含哪些內容?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3、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討論,交流、明確)

4、誦讀全詩,感悟其思想內容.

四、布置作業: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題;抄寫課文.

五、教學反思:詩歌朗讀占用時間較多.但本課一定要通過朗誦體悟詩歌的雄闊壯麗的意境,非讀不足以現其美悟其義.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本課時是以誦讀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整體感知,以便下節課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4.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回顧上節課要點,指名誦讀(配樂)

2、提問: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詩別裁)對此,你怎樣看?(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特色而言的.3、提問: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討論,交流)

a.善用反復:

文中三次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b.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c.夸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d.多樣的詩歌意境: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e.神秘的傳說:“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4.課堂小結: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再說氣象宏偉.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二、拓展遷移,鑒賞美點

4、提問: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

討論明確:

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想鉤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著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言登山之難,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象,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見景物,畫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畫面極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課堂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研究性學習:

1.本詩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明確:第一,表現在夸張手法的運用上.詩人以“四萬八千歲”夸張敘述蜀國亙古閉塞的狀況;以黃鶴飛不過,猱猿愁攀援夸張描寫蜀道難行;以百步九折夸張山路的曲折盤桓;以“六龍回日”“去天不盈尺”“捫參歷井”夸張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現在民間傳說和神話的運用上.詩人以羲和駕六龍載太陽神的神話傳說表現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險峻,以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蜀道開鑿過程中人和自然的斗爭,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開天辟地的偉大力量.

第三,表現在作者豐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龍回日,想象捫參歷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詩罩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現在本詩以散文化句式入詩而形成的不同凡響的節奏和旋律上.

2.這首樂府詩以七言為主,卻有不少雜言句,試舉例劃分節奏,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么作用?

明確:本詩中有許多散文化的詩句,它們的節奏變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們是詩人在描寫奇險無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時,感情的熔巖奔涌而出,不能自已,沖口而出的詩句.這樣的散文詩句夾雜其間,顯得辭氣起伏,蕩氣回腸,表現了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

四、作業

1、結合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再查閱相關資料,就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手法作一探討.

五、教學反思:課堂容量太大,拓展鑒賞的步驟其實是讓學生在感受詩歌的同時既完成背誦的目標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暢所欲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只能在下一課時進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探究蜀道難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當堂背誦并檢查.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探究蜀道難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教學方法:討論、交流、背誦.

教學步驟:

一.課前診斷,交流作業.

二、研究性學習:

1.本詩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明確:第一,表現在夸張手法的運用上.詩人以“四萬八千歲”夸張敘述蜀國亙古閉塞的狀況;以黃鶴飛不過,猱猿愁攀援夸張描寫蜀道難行;以百步九折夸張山路的曲折盤桓;以“六龍回日”“去天不盈尺”“捫參歷井”夸張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現在民間傳說和神話的運用上.詩人以羲和駕六龍載太陽神的神話傳說表現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險峻,以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蜀道開鑿過程中人和自然的斗爭,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開天辟地的偉大力量.

第三,表現在作者豐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龍回日,想象捫參歷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詩罩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現在本詩以散文化句式入詩而形成的不同凡響的節奏和旋律上.

2.這首樂府詩以七言為主,卻有不少雜言句,試舉例劃分節奏,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么作用?

明確:本詩中有許多散文化的詩句,它們的節奏變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們是詩人在描寫奇險無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時,感情的熔巖奔涌而出,不能自已,沖口而出的詩句.這樣的散文詩句夾雜其間,顯得辭氣起伏,蕩氣回腸,表現了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

三、朗誦,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魅力.

四、背誦,同位間相互檢查.老師提問默寫.

五、布置作業:1、預習杜甫詩三首之秋興,并將它改寫為寫景抒情散文.

六、教學反思:

蜀道難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

現了

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高一學生閱讀的古體詩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所以這一課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在上學期現代詩歌的基礎上,加強賞析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從而為學習這單元的其它詩歌開個好頭,也為學習必修四中的宋詞打好基礎.對于李白,在探究學習中雖有涉及,但預期的作用不是很好,估計是因為時間太倉促學生沒有充分把握材料.

第四篇:李白蜀道難新教案

蜀道難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有關李白的視頻片段,教師導入:

李白,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里的長江,是“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筆下卻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險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根本談不上壯觀的廬山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氣讓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三、解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四、字詞梳理

1、字詞注音

噫吁嚱(yixuxī)魚鳧(fú)秦塞(sài)縈繞(yíng)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shēn)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i)吮血(shǔn)

2、字詞解釋,疏通文意

噫吁: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跡,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回、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最高峰.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沖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咨嗟:咨嗟,嘆息.

五、整體把握

蜀道難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后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蕩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詩中反復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蕩,余韻悠長.

第一自然段:

一層:總寫蜀道之難;

二層:蜀道的歷史、地貌、來由;

三層:蜀道的高危.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險.

第三自然段:蜀中戰禍之烈.

七、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背誦詩歌

二、誦讀提示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嚱”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里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凄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后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游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該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后兩句,這是告誡西游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后,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后兩句.

8、“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后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發人深思.

三、問題探究

1、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1)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2)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3)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4)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5)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2、“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么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像、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探究學習: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四、藝術特色

1、善用反復:

文中三次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夸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教師小結:

李白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他或夸張或想象,虛虛實實,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這就是李白,一個“大氣”的李白!

附錄:模擬試題

一、基礎部分(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魚鳧(fú)嚨言(lóng)巉巖(chán)飛湍(tuān)....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黃鵠(hú)....c.崔嵬(w?i)崢嶸(zhēng)參(shēn)萬壑(ha)....d.猿猱(náo)秦塞(sa)咨嗟(jiē)趑趄(zījū).....2.下列詞語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地崩山摧天梯石棧捫參歷井萬壑雷

b.崢嶸崔嵬沖波遞折橫絕峨眉倚缺壁

c.飛湍瀑流猿猱攀援匪親弗居縈巖巒

d.磨牙吮血以手撫膺蠶叢魚鳧仰脅息

3.下列詞語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開國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b.捫參歷井仰脅息(捫,觸摸;參、井均為星宿名,相傳為蜀、秦的分野)...c.凋朱顏(使??凋謝,這里指憔悴).d.以手撫膺坐長嘆(撫摸著雙腿)..4.填入下面語段中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詩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展示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驚險綺麗的山川風光,展示了祖國壯麗河山的千姿百態,為大自然奏響了一曲________的贊美樂章.同時以山川的險要告誡世人,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社會某些現象的________.

a.秦蜀氣勢磅礴憂慮與關切

b.蜀秦氣勢磅礴憂傷與無奈

c.秦蜀氣貫長虹憂慮與關切

d.蜀秦氣貫長虹憂傷與無奈

閱讀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千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據漢書記載,蜀有嚴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問卜者,則依著龜為言利害

5.選出具體表現“崎嶇不易行”的句子()

①山從人面起②見說蠶叢路③云傍馬頭生

④芳樹籠秦棧⑤春流繞蜀城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⑤

6.這首詩的詩眼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部分(32分)

(一)閱讀蜀道難中的下列詩句,完成7~10題.(14分)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7.李白豐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請結合節錄的詩句.分析詩人怎樣運用點面結合和夸張手法的?(4分)

8.詩人給“畏途”營造了凄情、驚險的氣氛,請對此作簡單分析.(4分)

9.結合選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點.(不超過10個字)(2分)

10.結合選錄的二段,分析蜀道難的語言特點.(4分)

(二)閱讀下列文章(有較大刪節)完成第11~14題.(18分)

①在想象的奇異性的領域中,“無理而妙”的出奇聯想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聯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聯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動.沒有聯想,就沒有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想象是十分豐富的,表現形態也多種多樣.屬于反常合道范疇的,就是這種無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詩論中,雖然找不到諸如“無理而妙”的字眼,但卻有類似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亞就曾說過:“最真的詩就是最假的詩.”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澤也認為“邏輯不配裁判文藝.”在中國詩論史上,最早提出“無理而妙”的觀點的,是清初的賀裳,他說:“詩又有

以無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語.”商人婦因賈客無情而江潮有信,于是發出早知如此,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而免得空房獨守的慨嘆.詩通過反常的無理的聯想,巧妙而生動地抒發了商人婦的內心感情.賀裳提出的“無理而妙”的觀點,是對中國詩美學藝術的可貴貢獻.

③無理而妙的美學目標仍在于動人地抒情,而且是抒發那種情深一往的癡情,正所謂“意似無理,翻見情癡”,在表面的無理中把實際上可以理喻的豐富雋永的意義內容,蘊含于表面上看來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語言形式之中,使欣賞者感到詩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擬生活的常態,而有無理之理,奇趣無窮.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這種無理而妙的詩例俯拾皆是:“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露胔(尸骨)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詩人們違反常情、常理,對客觀的事物,予以主觀的想象改造,運用主觀的假定與推理,變無情為有情,看似無理,卻生妙意,使讀者獲得耳目一新的強烈美感.想象是詩人的通行證,“無理而妙”是詩人的特權.這樣,我們才可以讀到古今中外許多美妙的詩篇.

④“無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為其審美目的,創造了令人遐想的藝術世界.但是,它卻不是純主觀性的.詩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則,詩的風帆就會在無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為想象導航的指南針,而感情則是想象的發動機.

11.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這一詞語.

(1)這里的“反常”用段內的另一詞語說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體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標點不得超過30個字)(3分)

(2)說它“合道”,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標點不得超過15個字)(2分)

12.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亞的語言.(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標點不得超過20個字)(2分)

(2)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標點不得超過15個字)(2分)

13.作者在第③段末說:“‘無理而妙’是詩人的特權”.這一說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標點不得超過30個字)(3分)

14.選文末句說:“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為想象導航的指南針,而感情則是想象的發動機.”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當地陳述其意思應當怎樣說?(字數不得超過15個字)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參考答案

一、1.d2.b3.d4.a5.c6.籠

二、(一)

7.“上、下”四句寫面,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點.

8.“但見”四句渲染凄清氣氛;“連峰”四句渲染驚險氣氛.

9.逶迤千里,崢嶸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語句.使用設問,感嘆句和排比句式,語勢參差錯落有致,又極其酣暢.

(二)11.(1)無理詩人憑借主觀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現實,違背常情常理.

(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導.

12.(1)說明西方詩論中有類似“無理而妙”的說法.

(2)機械地反映生活的詩不是好詩.

13.在正常情況下,只有詩人才展開“無理而妙”的思維活動.

14.①(想象)的內容來自生活.②(想象)應接受理性指導.③(想象)的產生是感情激發的結果.

第五篇:蜀道難優秀教案

蜀道難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點撥法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盤古開天辟地)可是在我們西南部有一個傳說,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沒法和天合起來,于是她便把地折疊起來,形成了高山、低谷,這樣天地就吻合了也許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嶺給了人們靈感,讓他們創造了這個神話,也許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給了我們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以靈感,讓他創作了詩歌蜀道難(ppt展示)說起蜀道難唐代的詩評家殷番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究竟這首詩奇在何處,今天,我們就通過誦讀和鑒賞共同感受詩歌的奇特之處

二、誦讀感知風格之奇(ppt展示)

1[活動]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老師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活動]生誦讀

3[提問]通過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又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4[活動]誦讀詩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渾豪放的風格(ppt展示)

5[提問]主旋律是那幾句話?在詩中出現了幾次?

[明確]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zī)嗟

6[活動]指導誦讀,感受詩風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嘆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嘆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下面試分層加以解說:①“噫吁??難于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能使紅潤的臉色枯萎,應讀出害怕的感情,聲音也應該越來越低沉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后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發人深思

[小結]通過對主旋律的誦讀,詩歌一唱三嘆的風格就體現出來了

三、品讀涵泳意境之奇

歐陽修這樣評價蜀道難“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ppt展示)李白的這種于眾不同的風格是如何通過語言來營造的,他反復詠嘆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哪兒?請同學們抓住文章的主旋

律,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個角度突出了蜀道難,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賞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現手法

1.賞析第一小節

(1)[提問]第一處的難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難的?

[明確]第一處“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主要是說山勢之高

(2)[提問]哪些句子可以體現這一特點?選擇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句來鑒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