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廣東省東莞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中模擬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實行分封制的是哪個朝代?A.商朝B.周朝C.秦朝D.漢朝2、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中央集權,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項?A.推行郡縣制B.統一度量衡C.實行科舉制度D.焚書坑儒3、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說法,錯誤的是:A、秦朝通過戰爭統一了六國B、秦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C、秦朝的統一使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D、秦朝的統一是在公元前221年實現的4、下列關于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這一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B、這一政策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C、這一政策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D、這一政策使得其他學派的思想被完全禁止5、下列關于秦朝統一中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滅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B、秦統一后,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了封建制度C、秦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D、秦朝統一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6、以下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這一事件發生在西漢時期B、這一事件標志著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C、這一事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王朝推行的指導思想D、這一事件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措施7、以下關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描述,正確的是:A.秦漢時期,鐵犁牛耕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B.隋唐時期,農業發展迅速,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C.宋元時期,農業以水稻為主,麥田面積逐漸減少。D.明清時期,農業技術停滯不前,糧食產量長期保持穩定。8、以下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礎。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D.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導致革命失敗。9、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譽為“世界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埃拉托斯特尼C.愛比克泰德D.埃涅阿斯10、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A.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B.1770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總統C.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D.1791年《拿破侖法典》頒布11、以下哪位人物被譽為“史學之父”?A.司馬遷B.班固C.劉知幾D.杜佑12、以下哪項不是唐朝科舉制度中的考試科目?A.進士科B.明經科C.道舉科D.制舉科13、在以下哪個歷史事件中,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A.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B.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C.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制D.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14、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世界歷史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A.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B.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C.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D.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開始15、下列關于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實行焚書坑儒,統一思想C.開鑿靈渠,促進南北經濟交流D.鑄幣統一,加強經濟管理16、唐朝時期,哪位詩人被譽為“詩仙”?A.杜甫B.白居易C.李白D.王之渙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在政治上,秦始皇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上推行郡縣制。(2)在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修建馳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3)在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推廣儒學。(4)在軍事上,修建長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問題:1.根據材料一,列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并說明其目的。2.分析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意義。第二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中國古代長城的分布圖。材料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2.1萬千米。長城的建造歷史悠久,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幾千年的修建和擴建,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規模。問題:1.根據材料一,簡述長城的基本走向。2.分析長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3.結合材料二,說明長城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題【材料一】在我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業生產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發展農業、富國強兵。【材料二】齊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主要包括:1.選賢任能,改革官制,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官職;2.賦予農民土地,減輕賦稅,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生產;3.鼓勵工商業發展,促進經濟繁榮;4.實施兵制改革,加強軍隊建設。問題: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齊桓公和管仲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第四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此后,全國各地區普遍實行土地改革。材料二:土地改革運動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問題:1.請簡述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2.土地改革的意義是什么?2024年廣東省東莞市歷史高二上學期期中模擬試卷及答案指導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實行分封制的是哪個朝代?A.商朝B.周朝C.秦朝D.漢朝【答案】B.周朝【解析】分封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主要盛行于周朝時期,周王把土地分給同姓和異姓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雖然商朝也有類似的做法,但分封制的典型特征在周朝最為明顯。2、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中央集權,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項?A.推行郡縣制B.統一度量衡C.實行科舉制度D.焚書坑儒【答案】C.實行科舉制度【解析】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行了郡縣制來管理地方,統一度量衡以促進經濟交流,并通過焚書坑儒來控制思想。而科舉制度則是后來的漢朝開始發展起來的選拔官員的方式,在秦始皇時代尚未實行。3、下列關于秦朝統一六國的說法,錯誤的是:A、秦朝通過戰爭統一了六國B、秦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C、秦朝的統一使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D、秦朝的統一是在公元前221年實現的答案:C解析:選項C中的說法是錯誤的。雖然秦朝的統一確實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表述并不準確,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已經存在過一些多民族的統一政權,如秦朝的前身秦國。因此,選項C是錯誤的。4、下列關于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這一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B、這一政策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C、這一政策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D、這一政策使得其他學派的思想被完全禁止答案:D解析:選項D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雖然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并且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但它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的思想被完全禁止。實際上,這一政策主要是對官學的設置和學術地位進行規范,對民間思想的禁錮并不徹底。因此,選項D是錯誤的。5、下列關于秦朝統一中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滅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B、秦統一后,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了封建制度C、秦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D、秦朝統一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秦朝統一中國的相關史實。秦朝在統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但并非廢除分封制。因此,D選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A、B、C選項均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D。6、以下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這一事件發生在西漢時期B、這一事件標志著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C、這一事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王朝推行的指導思想D、這一事件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措施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確實是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措施,因此D選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A、B、C選項均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D。7、以下關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描述,正確的是:A.秦漢時期,鐵犁牛耕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B.隋唐時期,農業發展迅速,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C.宋元時期,農業以水稻為主,麥田面積逐漸減少。D.明清時期,農業技術停滯不前,糧食產量長期保持穩定。答案:A解析:A項正確,秦漢時期,鐵犁牛耕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B項錯誤,隋唐時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C項錯誤,宋元時期,農業以水稻為主,但麥田面積并未減少。D項錯誤,明清時期,雖然農業技術有所停滯,但糧食產量仍有所增長。8、以下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礎。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D.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導致革命失敗。答案:D解析:A、B、C三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D項錯誤,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并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而是革命后國內政治形勢變化的結果。9、以下哪位歷史人物被譽為“世界歷史之父”?A.希羅多德B.埃拉托斯特尼C.愛比克泰德D.埃涅阿斯答案:A解析:希羅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以其對歷史的詳細記載和客觀描述而聞名,因此被譽為“世界歷史之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是古希臘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是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埃涅阿斯(Aeneas)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史詩《埃涅阿斯紀》中的主人公,他們雖然也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但并不符合“世界歷史之父”的稱號。10、以下哪個事件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A.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B.1770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總統C.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D.1791年《拿破侖法典》頒布答案:A解析: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通常被認為是在18世紀中葉,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極大地提高了棉紡織業的效率,被視為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喬治·華盛頓當選美國總統、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及《拿破侖法典》頒布雖然都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但它們與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并無直接關聯。11、以下哪位人物被譽為“史學之父”?A.司馬遷B.班固C.劉知幾D.杜佑答案:A解析:司馬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其所著《史記》被譽為“史學之冠”,對后世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被譽為“史學之父”。其他選項中的班固著有《漢書》,劉知幾著有《史通》,杜佑著有《通典》,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但不符合題干中的描述。故選A。12、以下哪項不是唐朝科舉制度中的考試科目?A.進士科B.明經科C.道舉科D.制舉科答案:C解析:唐朝科舉制度中的考試科目包括進士科、明經科、制舉科等。道舉科是科舉制度中的一個特殊科目,主要選拔道教人才,不屬于常規的考試科目。其他選項中的進士科、明經科、制舉科都是唐朝科舉制度中的常規考試科目。故選C。13、在以下哪個歷史事件中,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A.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B.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C.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制D.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答案:A解析:屋大維建立元首制,標志著羅馬帝國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重要政治變革。B選項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C選項是戴克里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四帝共治制,D選項是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對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影響不大。14、以下哪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世界歷史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A.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B.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C.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D.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開始答案:D解析: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開始,標志著世界歷史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A選項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B選項是新航路的開辟,C選項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這些事件都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它們不是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標志。15、下列關于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不正確的是:A.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B.實行焚書坑儒,統一思想C.開鑿靈渠,促進南北經濟交流D.鑄幣統一,加強經濟管理答案:B解析:秦朝為了鞏固統一,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A選項),鑄幣統一加強經濟管理(D選項),開鑿靈渠促進南北經濟交流(C選項)。而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雖然對統一思想有一定作用,但同時也抑制了文化的發展,不符合鞏固統一的長遠目標,因此B選項是不正確的。16、唐朝時期,哪位詩人被譽為“詩仙”?A.杜甫B.白居易C.李白D.王之渙答案:C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想象豐富,語言奔放,感情熱烈,被譽為“詩仙”。杜甫雖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但更多被稱為“詩圣”,白居易的詩作則以平易近人著稱,王之渙則是唐代邊塞詩人,因此C選項李白是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在政治上,秦始皇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上推行郡縣制。(2)在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修建馳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3)在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推廣儒學。(4)在軍事上,修建長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問題:1.根據材料一,列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并說明其目的。2.分析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意義。答案:1.措施:政治上,創立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靈渠;文化上,統一文字,推廣儒學;軍事上,修建長城。目的:鞏固統一,維護國家穩定。2.意義:秦始皇的鞏固統一措施,使得國家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統一,為后世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措施也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題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中國古代長城的分布圖。材料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2.1萬千米。長城的建造歷史悠久,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幾千年的修建和擴建,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規模。問題:1.根據材料一,簡述長城的基本走向。2.分析長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3.結合材料二,說明長城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答案:1.長城的基本走向是東西走向,呈弧形分布,跨越了我國的北方邊界,形成了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格局。2.長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包括: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護農業生產和邊疆安全;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勇氣。3.長城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體現在: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長城的建造和擴建過程,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長城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解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對長城的基本認識、作用以及文化地位的掌握。在回答第一問時,學生需要結合材料一,描述長城的基本走向。第二問要求學生分析長城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從防御、保護、促進交流等方面進行回答。第三問則要求學生結合材料二,說明長城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學生結合長城的歷史、文化意義進行闡述。通過這一題,可以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第三題【材料一】在我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業生產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發展農業、富國強兵。【材料二】齊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主要包括:1.選賢任能,改革官制,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官職;2.賦予農民土地,減輕賦稅,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生產;3.鼓勵工商業發展,促進經濟繁榮;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5612-2025鑄鐵牌號表示方法
- 企業合并過程中會計處理的關鍵問題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培養基的選擇與準備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多方協調考題及答案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深入探討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抗感染藥物的使用原則試題及答案
- 民警嚴以律己心得體會
- 注冊會計師復習中常見問題試題及答案
- 產品開發的年度工作計劃
- 2025年財務報告國際標準試題及答案
- 碎石外包合同協議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1001-1536題)
- 2025科技輔導員培訓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類國家及地方專項、南疆單列、對口援疆計劃 本科一批次投檔情況 (理工)
- 智研咨詢發布:2025年紙漿模塑餐飲具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 2025年CCAA《管理體系認證基礎》考前必練題庫500題(含真題、重點題)
- 中西融合餐廳的經營管理與團隊建設
- 2025年智慧工程考試試題及答案
- 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規范
- 企業與學院合作進行的教學內容更新研究
- 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心得體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