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課例編號2020QJ10YWTB059學科語文年級高一學期秋季課題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教科書書名: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教學人員姓名單位授課教師于爽蘋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指導教師韓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研室指導教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借助學習活動材料及學習資源《語言的演變》,學生自主梳理歸納古今詞義變化發展的規律,理解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2.根據本單元教材的特點,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分清古今詞義變化的情況。3.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對文言詞句及成語詞義的辨析固化所學知識,在具體語境中準確理解詞義,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義。學習重點:學習目標的1、2學習難點:學習目標的3教學過程時間教學環節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教師說導入語。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高一語文必修上第8單元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一)把握古今詞義的異同。環節一:發現問題,古今詞義有不同教師:有個校田徑隊的男生學完第六單元的《勸學》后,找到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十步”到底有多遠呀?國慶70周年閱兵,受閱部隊方陣正步走過天安門是128步96米,每步75厘米。十步就是7米5,這跟北京市高中男子跳遠記錄差不多,世界紀錄都快9米了!這騏驥還沒人跳的遠,真的能算是寶馬嗎?幾個感興趣的同學查閱資料,很快有了答案:“步”是古代中國舊制的長度單位,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等于五尺。古人的一步大約為現在的1.3米。我們學過的百步穿楊、五十步笑百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都是用“步”來表示距離的。不過古人的一步距離要比現在一步遠一些。《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有這么幾句話:“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這里的一射之地也是距離單位,注解寫道:“一射之地:大約150步”。按現在的步的意思來理解,150步已經是挺遠的距離了,但按古人的一步五尺來計算。黛玉的轎子進了賈府,還沒到正廳就走了將近200米!理解了古代長度單位“步”,這賈府不同凡俗,富貴非常的特點就更加凸現出來了。這時又有一個同學提問,如果一步是1.3米,那古人是怎么走路的,難道要跳著走?跨大步走?劈叉走?當然這個問題很快解決了。同學們想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教材注解寫著“古人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所以,古人的一步1.3米是現在的兩步,古人邁出“一步”大約65厘米,是比較正常的。步是一個會意字,第一個是后期甲骨文,這個字上面畫的是左腳的腳趾。下面畫的是右腳腳趾。第二個是金文,直接畫了兩只腳的形狀,第三個是篆書,基本把線條拉直,就很接近現在“步”字的寫法了。現代漢語中人們還常會用步來表距離,不過一定要知道現在的一步只是古人說的半步,古人的一步,是我們現在的兩步。看來,雖然字形沒變,但詞義是有變化的。不能以今律古。環節二:研讀材料,探尋規律古代與現在的詞義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教師提要求: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130頁學習資源《語言的演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大家領略詞語變化的玄機所在。請大家先明確我們需要完成的2個小任務,然后按下暫停鍵,認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任務1.第一部分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例子具體說明古代和現代漢語的差別,其中“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就有三種情形。指的是哪三種情形?了解這三種情形,對我們閱讀文言文有哪些啟示?任務2.試完成下面的表格,總結一下古今詞匯變化發展的特點。分類現象舉例詞語詞義名稱學生閱讀教材,圈畫重要信息,思考問題。教師提問:任務1:第一部分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例子具體說明古代和現代漢語的差別,其中“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就有三種情形。請你說說是哪三種情形?這些情形,對我們閱讀文言文有哪些啟示?學生思考回答:1.意義沒有改變,只能作為復音詞或者成語的一個成分。例如:形(形象)、鏡(鏡子)、窺(窺探)2.意義沒有改變,使用受到限制。如“者”“有余”。3.古時的意義現在已經不用。如“修”“若”“尺”。教師總結:古代漢語中,從詞的語言形式來分,有的詞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單音詞要比多音詞數量多。單音詞占優勢是古代漢語的特點。從單音詞向雙音詞的過渡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一詞變多詞的分化過程。這樣不斷發展,雙音詞越來越多,逐漸取代了單音詞的優勢。白話和文言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表現在詞義上,有些詞的古義一直沿用下來。這類詞對閱讀文言文不會有妨礙,理解和掌握也不會有困難。另外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文里雖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不用。這部分詞,雖然我們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曲解文意的錯誤,所以關系也不大。可是,詞義沒有發生變化以及不再使用的詞在漢語中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數文言詞匯的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要想讀懂文言文,必須掌握大量古今異義的文言詞匯,了解古今詞義的區別和聯系。尤其是對那些字音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卻已經變化了的詞。了解語言演變的情況,給我們的啟示是:古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要注意語義、語法等方面的變化,不要以今律古。現在我們來梳理語言演變的情況,完成所給的表格。學生填表回答,教師總結:《語言的演變》一文關于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從詞語的消失與出現、詞義的變化、事物名稱的變化三個方面總結的:一、詞語的消失與出現1.舊詞語消失《詩經》中的馬按顏色分:色純的:驪、駽、驖色雜的:駁、騧、駂、黃、駓、騅、騂、駰、騜、騏、驒、驎……(斑駁: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花花搭搭的)按部位特色分:驈、驔、騵、馵按鬃在馬身上的突出色彩分:駱、雒、駵、騢按品種性質分:驍(強壯的馬)、駒、牡、駉、騋、驕(高大的馬)2.新詞語出現3.外來語滲透:新詞語:椅子凳子桌子外來語:民主、科學(新概念)沙發、巧克力、凡士林(譯音)啤酒、芭蕾舞(譯音加舊有詞語)下面我們來歸納文中介紹的詞義變化的幾種情況二、詞義的變化1.詞義的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所指稱的對象范圍擴大了,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擴大。一般說,這種擴大具有從個別到一般,從部分到全體的特點。例如“江”“河”,便是由專名變成通名。又如:“得更求好女”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現代漢語中“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2.詞義的縮小文言文中,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這種變化主要包括:詞義范圍的縮小;詞義義項的減少等。如“臭”,文言中表示氣味好壞都可,現在只表示壞氣味。例如:“蟲”,原是動物之通名,古代所有動物都可稱蟲,老虎叫大蟲,老鼠叫老蟲;而現代“蟲”的范圍縮小了,一般只指昆蟲。3.詞義的轉移古漢語中的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為表示另一種對象,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詞義的轉移可以是一詞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動作、范圍或詞性的轉移。有些詞字形相同而詞義不同。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已轉換為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又如“偷”字的古義是茍且、馬虎、刻薄、不厚道,后來轉移為偷竊。4.詞義的弱化(強化)在詞義的轉移過程中,有一些詞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減弱了。如:“很”原意是違逆,心狠,殘忍的意思,現在只用作副詞,意為“非常”,表示程度較高。《語言的演變》這篇文章沒有提到詞義的加強,其實,在詞義的轉移過程中,還有些詞的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強了;如:“誅”是言字旁,原意為譴責、討伐,后來就不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懲戒,轉而到行動上,變成“殺戮”了。其實,詞義的弱化與強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轉移。有些古漢語教材,把詞義的加強和減弱都放在詞義轉移里,也有一定的道理。三、事物名稱的改變(1)詞語替換(單音詞變多音詞,耳—耳朵,鼻—鼻子;或換成另一個單音詞,行—走,面—臉)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發—頭發首—頭口—嘴面—臉足—腳行—走食—吃惡—壞辛—辣(2)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恐懼大蟲、厭惡老蟲,避免難聽委婉的說解手、出恭)大蟲長蟲老蟲方便解手出恭教師:我們一起看來一下依據《語言的演變》內容完成的表格,歸納詞義變化的規律:分類現象舉例詞語舊詞語消失詩經中“馬”的名稱新詞語出現椅子、凳子、桌子外來語滲透民主、巧克力、啤酒詞義詞義的擴大江、河、好詞義的縮小幾、床詞義的轉移涕、信詞義的弱化很、普遍名稱詞語替換耳—耳朵、足—腳、惡—壞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大蟲、方便環節三:梳理歸納,認清變化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瀏覽教材127頁學習活動知識短文《把握古今詞義的不同》,對比《語言的演變》看看關于詞義變化發展的情況,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內容。學生回答: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教師明確:大家在表格的詞義變化項下,增加一條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古漢語詞義在演變的過程中,褒貶意義互相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有的褒義詞為貶意詞;有的貶意詞變為褒義詞;有的中性詞變為褒義詞或貶意詞。例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又如“謗譏于市朝”中的“謗”古義為議論、批評他人過失,是中性詞,今義是惡意中傷的意思,是貶意詞。另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渾渾”是“渾厚”的意思,“噩噩”是“嚴肅”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涂,為貶義。我們總結一下詞義變化的幾種情況:詞義詞義的擴大江、河、好詞義的縮小幾、床詞義的轉移涕、信詞義的弱化、強化很、普遍、恨、誅感情色彩的變化乖、爪牙、渾渾噩噩課堂練習:梳理教材128頁所給的詞語,依據詞義變化的情況,利用表格為它們歸類。然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菜宮睡河瓦臭禽湯走去走狗丈夫鉤心斗角閉門造車粉墨登場道貌岸然擴大菜、睡、河、瓦、縮小宮、臭、禽轉移湯、走、湯、去、舅姑、丈夫、鉤心斗角感情色彩走狗、閉門造車、粉墨登場、道貌岸然環節四、固化提升,避免望文生義教師總結:我們學習了《語言的演變》《把握古今詞義的不同》,了解了詞義演變的基本情況,現在,我們要固化學到的知識,請同學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在具體的語境中,準確地理解詞義,避免以今律古。下面請大家按下暫停鍵,完成任務單上的課堂練習。課堂練習請解釋下列句子和成語中畫線詞語的意思,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一)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遺憾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金就礪則利金屬刀斧七月既望農歷十五次北固山下停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公婆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老年男子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離群的馬天下云集響應回響,回聲凄凄不似向前聲之前,以前縱一葦之所如去,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游泳去國懷鄉離開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不堪(二)不期而遇約定時間洞若觀火透徹登峰造極到、去不速之客邀請卻之不恭拒絕屢試不爽差錯窮且益堅困窘赴湯蹈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