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莘塍鎮第一中學高二語文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論述類文本閱讀(6分,每小題2分)堂堂書陣百重關王充閭①現代文學觀念認為,文學的生命力在于能夠使讀者拉開心理距離,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契合其文化心態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愛的一部作品重讀,卻發現它已經了無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開那段心理距離,這說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經開始枯萎,它已不能給出新的審美期待。

②其實,讀書本身也是一種自我發現,是在喚醒自己本已存在但還處于沉睡狀態的思想意識。一切能夠使心靈發生震撼的、產生重大影響的,都應是一種心理的共鳴和內在的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善于思索都是至關重要的。魯迅說過,沒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沒有文學。有人提倡作家學者化,實際上,更應倡導作家成為思想者,因為學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覺,是學者最高的自覺。有些書的作者很聰明,有才氣,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內涵空虛,讀過之后獲益無多。同樣,作為讀者也應該善于思索。讀書應該善于提問題,找話題,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處于一種鮮明的研究狀態。我曾寫過一首七絕,描繪讀書犯險歷難的情態:“縋幽探險苦般般,夜半勞思入睡艱。設問存疑揮戰幟,堂堂書陣百重關。”③長時期以來,人們將讀書、學習的基點定在掌握知識上,“知識就是力量”成為公認的真理。知識當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視的,是人生智慧、哲學感悟。信息、知識與智慧,三者處于不同的層次。信息好比是礦砂,是所有容易獲得或不易獲得的事物、事實、認識的總和,可供人們據以分析與參考;知識是人們把大量的事實與認識的礦粉投入熔爐之后,提煉與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識都是專門知識,是關于某一領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種思想方法、價值準則等方面的認識;而智慧則是在生命體驗、哲學感悟的基礎上,經過升華了的知識,它是知識的靈魂,是統率知識的。知識關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學問,而智慧關乎人生,它落腳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屬于哲學層次。智慧是哲學的生活化、實際化④在讀書、思考中,悟性是至關重要的,但有了知識不一定就能具備悟性。知識只有化作對生命的一種觀照能力時,它才能變成智慧。因此,智慧總是與內在生命感悟和創造性思維有關,知識則未必。智慧是指能夠把知識、感受轉化為創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國記錄哈雷彗星的出現,始于春秋時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兩千余年從未間斷過,總共出現過31次。這可以稱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記是記了,卻沒有人對它進行思索、研究,不知道這出現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個。到了公元1875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沒有掌握這份天文記錄的情況下,只是依照牛頓的引力定律,計算出了彗星的軌道,預言了它出現的周期——每隔76年回歸到太陽身邊一次。可見,信息、知識重要,而運用知識、從知識出發使之成為智慧,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⑤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博學不能使人智慧。”關鍵在于能否使知識、學問由死變活。思考重在找到一個準確的、獨特的視角。其實,哲學研索本身就是一種視角的選擇,視角不同,闡釋出來的道理就完全不同。8、下列對于“讀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現代文學觀念認為,文學閱讀能夠使讀者拉開心理距離,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契合其文化心態的情境或者思想。B從某種角度說,讀書有助于喚醒讀者自身本已存在但還處于沉睡狀態的思想意識。可視為一直便捷的自我發現的途徑。C讀書應善于思索,讀者應該善于提出問題,在閱讀中尋找話題,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處于一種鮮明的研究狀態。D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計算出了彗星的軌道,預言了它出現的周期,這個事例從正面說明認真讀書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大部分知識都是專門知識,只有化作對生命的一種關照能力時,它才能變成智慧。B智慧關乎人生,落腳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學的生活化、實際化。C哲學研索重在選擇一個準確獨特的思考視角,進行完全不同的思考與闡釋。D知識都是專門知識,是關于某一領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種思想方法、價值準則等方面的認識。10.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讀者重讀那些不能給出新的審美期待的作品會覺得了無新意,再也拉不開那段心理距離,說明這些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在讀者心目中已經開始枯萎了。B.相對于提倡作家學者化,實際上更應倡導作家成為思想者,因為有些書的作者雖然很聰明,有才氣,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內涵空虛。C.智慧是指能夠把知識、感受轉化為創造性的特殊能力,它總是與內在生命感悟和創造性思維有關。D.赫拉克利特說“博學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關于某一領域、某一程序、某種思想方法、價值準則等方面的認識,使之專門化,才能成為智慧。參考答案:8、D可見,信息、知識重要,而運用知識、從知識出發使之成為智慧,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9、D應為“大部分知識”10、D學識變成智慧,關鍵在于能否使學識由死變活。

略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國傳統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政治被稱為禮樂政治。對禮樂的崇尚和實踐構成了中國傳統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礎,詩教、禮教和樂教則構成了國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國古人對詩、禮、樂的理解看,我們很難分清它到底是屬于美學還是倫理學的問題。禮主要涉及道德倫理問題,樂則指向倫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說,雖然按照現代學科劃分,美與善或者美學與道德之間存在分界,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論述中,兩者卻是混融的,其一體性要遠遠大于分離性。但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美與善之間仍然存在差異。比如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評價上古樂舞《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則“盡美矣,又盡善也”。這一方面說明美與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則說明善必然是從美出發的善,美對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發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國儒家向來主張以審美教育涵養道德教育,即以美儲善。所謂以美儲善,就是通過美對善的滲透和包容,使美成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時代,孔子對西周政治推崇備至,一段時間夢不見周公就心懷惶恐。但他在講西周政治的特色時并沒有講到善或道德的問題,而是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說明人文性的美并不僅僅是為善的到來鋪陳前奏,而是對至善之境具有整體的涵蓋和彌漫性。中國傳統儒家強調美對善的生成和涵養作用,同時也強調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們相信,人的內在道德品質與外在形貌具有一體關系,良善的本性總會以美的形象向外顯現。孟子認為涵養內在的“浩然之氣”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務,被這種道德化的浩然之氣充盈的狀態就是美的狀態,由此顯現的形象的光輝就是崇高。在中國古代,美一方面涵養道德,另一方面引領道德;它在個體層面涉及“以美立人”問題,在國家層面涉及“以美立國”問題。一種美德共濟、美善相樂的雅化國風正是借此得以形成的。在美與德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藝術作為國家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對其人民進行詩教和樂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藝術對人性之善的發蒙、滋養和化育作用。從中國歷史來看,由儒家確立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縱貫數千年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它借助美和藝術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礎,活化了社會倫理秩序,軟化了諸多人倫規則的機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認清這一點,有助于更深刻地體認美育之于中國當代學校乃至國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于為國家道德建設開啟出一條更趨行穩致遠的道路。(選自《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人對于禮和樂的崇尚與實踐是構成中國傳統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礎。B.中國傳統儒家也強調善對美的作用,認為良善的本性會以美的形象向外顯現。C.孔子以周公的美與善作為處世標準,所以“一段時間夢不見周公就心懷惶恐”。D.學習詩、禮、樂可以讓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視對人民進行詩教和樂教。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論述中,美與善或美學與道德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混融的。B.文章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來論證美與善之間的差異,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儲善”思想。C.文章在論證美與德的關系時,從個人與國家、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來進行對比論證。D.文章結尾指出,深刻認識美與善、德之間關系對當前國家道德建設有重要作用。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在《論證·八佾》中,孔子對上古樂舞《武》和《韶》的不同評價,說明美和善并非完全一致。B.在現代人看來,古人美與善或美學與道德不分,是因為現代學科劃分的標準過于精細。C.西周政治沒有善或道德的內容,“吾從周”說明是孔子后來對西周政治進行了完善。D.儒家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把美與德審美化和藝術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來規范與治理百姓。參考答案:1.C

2.C

3.A【1題詳解】此題考查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或文章主旨的語句,闡釋或歸納文中的主要內容。解答是應先從原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閱讀區間,然后與選項的表述仔細比對,看是否一致;同時還要了解錯誤表述設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張冠李戴、無中生有、混淆時態、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項理解錯誤,孔子“一段時間夢不見周公就心懷惶恐”,是因為他對西周政治推崇備至,而不是因為“以周公的美與善作為處世標準”。故選C。【2題詳解】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C項,“對比論證”分析錯誤,從第三段的內容來看,文章在論證“美與德的關系時”,“個人與國家、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之間并不存在對比論證;文段也未強調“現實”維度。故選C。【3題詳解】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此種歸納內容要點和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題目,解答時應先根據選項確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并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判斷。B項,“劃分的標準過于精細”不合文意,原文并未提及。C項,偷梁換柱,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講西周政治的特色時并沒有講到善或道德的問題”,而并非是“西周政治沒有善或道德的內容”;“吾從周”說明的也不是“孔子后來對西周政治進行了完善”。D項,曲解文意,文章中的“儒家確立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的意思并不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來規范與治理百姓”。故選A。【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故鄉在遠方張抗抗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水光瀲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離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鎮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我長到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夕陽西下時,我看見大翅長脖的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遮天蔽日、鳥聲嚶嚶。那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也并不真正認識一個人。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方言。我和我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尋找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舍鎮外婆家。鎮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經在橋下淘米,竹編的淘籮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兒……而外婆早已過世了。外婆走時就帶走了故鄉。其實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移來德清洛舍。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夢系的江南小鎮,又何為我的故鄉?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樟樹……但它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雜喧鬧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種從遙遠的異地帶來的“生人味”,總使我覺得同這里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入……我究竟來自何方?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霧靄中的幽藍色的小興安嶺群山。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咚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無風的日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會兒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若閉上眼睛,能聽見雪花親吻樹葉的聲音。那是我21歲的生命中,第一次發現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塄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細辨認,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我19歲便離開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時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園在溫暖的南方。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定,四海為家。我們像一個新時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然而在城市悶熱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時時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進了我們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獷而質樸。20年的日月就把我這樣一個纖弱的江南女子,磨礪得柔韌而堅實起來。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16.作者在寫北大荒的生活前寫了新會、洛舍、杭州這三個故鄉,請概括說說作者眼中這幾個故鄉的共同特點。(4分)17.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1)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2)我究竟來自何方?18.為了表達對遠方故鄉的追尋,作者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4分)19.請你結合全文說說作者對“故鄉在遠方”有著怎樣的認識。(4分)參考答案:16.這三個故鄉的景色都是美麗,充滿詩情畫意的(2分);但作者對這三個故鄉的感受卻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2分)。17.(1)“‘我”同從小在那長大的杭州城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入,(2分)因此對故鄉在哪里產生了疑問。(1分)(2)用疑問語氣強烈表達出我對故鄉的陌生感,(2分)引出下文追尋第二故鄉一一精神家園的感悟。(1分)18.運用了對比手法。(1分)作者將祖籍新會、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與鄉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進行對比,(1分)同時又將這種感受與北大荒的景、物、人、事進行對比映襯,表現了作者從纖弱走向堅強和不斷尋覓追求的過程。(2分)(如答“欲揚先抑”“逐層鋪墊”等,言之成理亦可)19.作者所認識的故鄉不僅是祖輩生活過的地方,(1分)還是自己曾經留下奮斗足跡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斷尋覓、創造著的能讓人心靈安寧凈化的精神家園,(1分)所以追求精神家園的腳步不會停止,更豐富的故鄉——精神家園永遠在遠方。(2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李乂,字尚真,趙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中書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內名。”第進士、茂才異等,累調萬年尉。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遷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帝遣使江南,發在所庫貲以贖生,乂上疏以為:“江南魚鱉之利,衣食所資。江湖之生無既,而府庫之財有限,與其拯物,不如憂民。且鬻生之徒惟利所視,錢刀日至,網罟歲廣,施之一朝,營之百倍。若回所贖之貲,減方困之徭,其澤鄉矣。韋氏之變,詔令嚴促,多乂草定。進吏部侍郎,仍知制誥。景云元年,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改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輒駁正。貴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耳!”諫罷金仙、玉真二觀,帝雖不從,優容之。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絕。開元初,姚崇為紫微令,薦為侍郎,外托引重,實去其糾駁權,畏乂明切也。未幾,除刑部尚書。乂方雅有學識,朝廷稱其有宰相之望,會病卒,年六十八,贈黃門監,謚曰貞。遺令薄葬,毋還鄉里。乂沉正方雅,識治體。葬日,蘇颋、畢構、馬懷素往祖之,哭曰:“非公為慟而誰慟歟!”乂事兄尚一、尚貞孝謹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總二十卷,乂所著甚多。尚一終清源尉,尚貞博州刺史。(節選自《新唐書》,略有刪改)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義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B.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C.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D.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估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幼年喪父稱為孤,老而無子稱為獨,老而無妻稱為鰥,老而無夫稱為寡。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職的含義,但是拔是授予本無官職的人。C.謚號是人死后,朝廷根據他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D.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乂入仕以后,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中書舍人時,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江南,發放所在地府庫中的錢財以贖生,李乂上書認為與其拯救生物,不如憂念民眾。B.李乂品性剛正,不畏權貴,遇到制書敕令有不合適的地方,往往加以駁正。太平公主干涉政事,想拉攏李乂依附,李乂堅決拒絕。C.李乂沉正方雅,有宰相才能,識治體,得到很多人的尊敬。當他去世埋葬的時候,蘇颋、畢構、馬懷素為之痛哭不已。D.李乂年輕時被中書令薛元超預測將馳名海內。后來,他考中進士,并且一路升遷,直至刑部尚書,后因病去世。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景云元年,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2)貴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耳!”參考答案:8.A

9.C

10.D

11.(1)景云元年,晉升為吏部侍郎,他與宋璟等共同掌管選官之事,堵塞告求之道,當時人說:“李子樹下沒有小路。”(“典”“請謁”“蹊徑”)(2)權貴近臣有求官的,睿宗說:“不是朕吝惜,只是李乂不能通過啊!”(“有求官者”定語后置;“靳”“顧”)8.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斷句。A項,“才中御史者”指具備御史才能的人,不可分開;葉靜能是人名,不可分開。注意結合句意斷句。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C項,“謚號”不僅僅是朝廷給予的。點睛: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D項,“一路升遷”有誤。1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1)固定時間和官職保留。“典”譯為掌管,“請謁”譯為堵塞告求,“蹊徑”譯為小路。(2)“有求官者”定語后置,“靳”譯為吝惜,“顧”譯為只是。參考譯文: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10題。(15分)薛顯,蕭人。趙均用據徐州,以顯為元帥,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來降,授親軍指揮,從征伐。南昌平,命顯從大都督硃文正守之。陳友諒寇南昌,顯守章江、新城二門。友諒攻甚急。顯隨方①御之,間出銳卒搏戰,斬其平章劉進昭,擒副樞趙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鄧仲謙據新淦,久不下,顯討斬之。因徇下未附諸郡縣,以功擢江西行省參政。從徐達等收淮東,遂伐張士誠,與常遇春攻湖州。別將游軍②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誠遣其五太子盛兵來援,遇春與戰,小卻。顯帥舟師奮擊,燒其船。眾大潰,五太子及硃暹、呂珍等以舊館降,得兵六萬人。遇春謂顯曰:“今日之戰,將軍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吳人震恐,湖州遂下。進圍平江,與諸將分門而軍。吳平,進行省右丞。命從大將軍徐達取中原。瀕行,太祖諭諸將,謂薛顯勇略冠軍,可當一面。帥馬步舟師取德州、長蘆。敗元兵于河西務,又敗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邏古北諸隘口,略大同,獲喬右丞等三十四人。進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與友德將鐵騎三千,略平定西,取太原。邀擊賀宗哲于石州,拔白崖、桃花諸山寨。與大將軍達會平陽,以降將杜旺等十一人見,遂從入關中。抵臨洮,別將攻馬鞍山西番寨,大獲其畜產,襲走元豫王,敗擴廓于寧夏。復與達會師取平涼。張良臣偽以慶陽降,顯往納之。良臣蒲伏③道迎,夜劫顯營,突圍免。良臣據城叛,達進圍之。擴廓遣韓扎兒攻原州,以撓明師。顯駐兵靈州,遏之。良臣援絕,遂敗。追賀宗哲于六盤山,逐擴廓出塞外,陜西悉平。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顯擅殺胥吏、獸醫、馬軍及千戶吳富,面數其罪。封永城侯,謫居海南。分其祿為三:一以贍所殺吳富及馬軍之家;一以給其母妻,令功過相掩。顯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還。卒,贈永國公。

節選(《明史·列傳第十九》),有刪改)【注】①隨方:這里指依據情況的變化。②游軍:流動作戰的軍隊。③蒲伏:通“匍匐”,伏地而行。7.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陳友諒寇南昌

寇:侵犯B.遇春與戰,小卻

卻:后退C.與諸將分門而軍

軍:駐扎軍隊D.面數其罪

數:屢次8.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薛顯富有軍事才能的一組是(

)(3分)①顯隨方御之,間出銳卒搏戰

②顯帥舟師奮擊,燒其船。

③五太子等既降,吳人震恐,湖州遂下

④分兵邏古北諸隘口,略大同

⑤良臣據城叛,達進圍之

⑥追賀宗哲于六盤山,逐擴廓出塞外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9.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薛顯是蕭地人,曾任趙均用的元帥,鎮守泗州,后來能審時度勢,率領泗州軍民投降明軍。

B.與張士誠五太子援軍作戰,在常遇春不能取勝的情形下,薛顯卻能大敗敵軍,這讓常遇春自嘆不如。

C.薛顯在幫助太祖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因曾濫殺無辜,在大封功臣時被朝廷追究罪責。

D.薛顯對明朝忠心耿耿,為向朝廷贖罪,即使被貶居海南,也主動把自己的俸祿部分資助他人。10.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太祖諭諸將,謂薛顯勇略冠軍,可當一面。(3分)譯:

(2)張良臣偽以慶陽降,顯往納之。(3分)譯:

參考答案:7.(3分)D(數:數落)8.(3分)A(③是間接表現;⑤說的是徐達而非薛顯。)9.(3分)D(“為向朝廷贖罪”、“主動把自己的俸祿部分資助他人”說法有誤,薛顯的俸祿被分,是朝廷對他的處罰。)ks5u10.(1)(3分)明太祖告諭各位將領,說薛顯勇敢而有謀略,位列于各軍之首,可以獨擋一面。(句意對、語句通順1分;“冠軍”、“當”譯對各1分。)(2)(3分)張良臣假裝把慶陽城(獻出)投降,薛顯前去招納他。(句意對,語句通順1分;“偽”、“以”譯對各1分。)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況鐘,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舉其屬之廉能者補之。鐘用尚書蹇義、胡濙等薦,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鐘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鐘陽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黜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鐘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屬縣通賦四年,凡七百六十余萬石。鐘請量折以鈔,為部議所格,然自是頗蠲減。當是時,屢詔減蘇、松重賦。鐘與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余萬石。凡忱所行善政,鐘皆協力成之。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其為政,嘗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又置通關勤合簿,防出納奸偽;置綱運簿,防運夫侵盜;置館夫簿,防非理需求。先是,中使織造采辦及購花木禽鳥者踵至。郡佐以下,動遭笞縛。而衛所將卒,時凌虐小民。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威心憚之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初,鐘為吏時,吳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為吏部司務,遇鐘有恩。至是鐘數延見,執禮甚恭,且令二子給侍,曰:“非無仆隸,欲籍是報公耳。”思忠家素貧,未嘗緣故誼有所干。人兩賢之。鐘嘗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復,鐘素服治事。正統六年,秩滿當遷,部民二萬余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詔進正三品俸,仍視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蘇州吏民聚哭,為立祠。(《明史·卷一百六十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咸心憚之/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B.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咸心憚之/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C.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咸心憚之/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D.鐘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咸心憚之/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書,古代官名,戰國時亦作“掌書”,明清時六部主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B.郎中,本為帝王侍從官通稱。明清六部所設各司的長官稱郎中,副官為員外郎。C.秩,專指古代官員俸祿。官員俸祿并非完全固定不變,可隨著功過評定而變動。D.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也可以指“天子私使”。中,指宮禁之內。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況鐘興利除弊,孜孜愛民。他免除了那些煩苛的賦役,定立教民條文,不便于百姓的事情,他會立即上書朝廷。他曾請求改變賦稅的繳納方式,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B.況鐘為政嚴明,吏治為之一新。他擔任蘇州知府時略施計謀就讓那些奸猾者現出原形。他屬僚中貪虐庸儒者全部罷黜后,全府上下大為震動,自此屬吏都奉法行事了。C.況鐘治事纖悉周密,頗為用心。他曾設置兩本簿籍記錄鄉民的善惡,用來進行勸善懲惡;又設立通關勘合簿,防止出納時行奸作偽;設立館夫簿,杜絕無理的需求。D.況鐘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轄區百姓曾兩次請求朝廷讓他留任,這兩次請求均得到了皇上的應允。他死于任上,蘇州吏民相聚哭悼,并為他建祠堂表達哀思和敬意。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鐘陽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2)曰:“非無仆隸,欲籍是報公耳。”思忠家素貧,未嘗緣故誼有所干。參考答案:10.A

11.C

12.A

13.(1)他剛到任工作時,群吏圍立在四周請他寫下判詞。況鐘假裝不明白,向左右看望詢問,一切按照屬吏們想要的去做或不做。(2)(他)說:“并不是您(我)沒有仆役,我想借此報答您罷了。”平思忠家一向貧寒,從來不因為舊交情而有所求取。【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此題中,“在”為“到任、在職”的意思,主語為“況”,而后主語為“將卒”,故斷開;“者”在句中表停頓,故斷開;“重學校”“禮文儒”結構一致且主語為“況”,而后主語是寒門學子,故斷開。故選A項。【11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秩”,在古代指官員俸祿,后來引申為根據功過評定的官員品級,或理解為“十年為一秩”,可參考白居易《思舊》“已開第七秩”,文中指“任期”,應是取“十年為一秩”意,故選C項。【12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綜合能力。解答本題,要求考生認真審題,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能夠對篩選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鐘請量折以鈔,為部議所格,然自是頗蠲減”,譯文為“況鐘請求適當改為征鈔,被戶部部議時否決,但從此后頗有所蠲免和減征”,可知朝廷并未同意他的請求,故選A項。【13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句中“視事”為處理事務,“初視事”為省略句補全主語;“陽”為假裝;“顧”為回頭看。(2)句中省略句補全主語,“籍”是借此,“報”是報答,“素”是向來,“緣”是因為,“故誼”是老交情。【點睛】況鐘,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為尚書呂震屬吏,呂震對他才能感到驚異,推薦授予他儀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稱職,又正逢蘇州等九府缺少知府,這九府都是重要難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薦屬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補各府之缺。況鐘得到尚書蹇義、胡濙等人舉薦,升任蘇州知府,宣宗特踢誥敕而派遣他前往。蘇州地區賦役繁重,豪強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號稱最難治之地。況鐘乘驛站車馬來到蘇州府。他開始處理事務時,群吏圍立在四周請他寫下判犢。況鐘裝作不懂,向左右請教詢問,一切按照屬吏們的意圖去辦。群吏大喜,說知府昏暗好欺騙。過了三天,況鐘召集群吏責問他們道:“前某件事應該辦,你們阻止我;某件事不該辦,你們強讓我去作,你們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該處死。”當即下令打死幾人,將屬僚中貪贓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罷斥,全府上下大為震動,全都奉法行事。況鐘于是蠲免煩荷之征,定立教民條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書朝廷講明。蘇州府屬縣拖欠的賦稅共四年未收齊,總計七百六十余萬石。況鐘請求適當改為征鈔,被戶部部議時否決,但從此后頗有所蠲免和減征。當時,多次下詔減輕蘇州、松江的重賦。況鐘和巡撫周忱精心計劃,奏免賦稅七十余萬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況鐘都協助大力辦成。所積累的濟農倉存粟每年有幾十萬石,用來振濟災荒之外,還用來代交民間雜辦賦役和拖欠的租賦。況鐘為政,纖悉而且周密,他曾設置兩本簿籍記錄鄉民的善惡,用來進行勸善懲惡;又設立通關勘合簿,防止出納時行奸作偽;設立綱運簿,防止運夫偷盜侵沒;設立館夫簿,防止無理的需求。以前,太監奉使織造采辦和購求花木禽鳥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動不動便遭他們綁打。又有衛所將士軍卒,時常欺凌百姓。況鐘到任后,都斂跡不敢再放肆。雖然是上級官員和其他省的官吏經過蘇州的,也都從心里對況鐘有所畏懼。況鐘雖然出身于刀筆吏,卻重視學校教育,禮敬文人儒士,貧寒之家的讀書人多有受到他幫助的。當初況鐘為吏員時,吳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員起家,任吏部司務,對況鐘有恩。到這時候況鐘多次請見,對待他禮節非常恭敬,并且讓他的兩個兒子到自己屬下作事,說:“并非我沒有仆役,這是想借此報答您。”平思忠家素來貧寒,從來不靠舊交情而有所請托。人們稱贊他們兩人都是賢德之人。況鐘曾遭母喪,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請求他留任,朝廷為此下詔命他戴孝起復留任。正統六年,況鐘任期已滿應當升遷,府中百姓二萬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張文昌投訴,請求讓況鐘繼續任職。英宗下詔進況鐘食正三品俸祿,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況鐘死于任上。蘇州府吏民相聚哭悼,為他立祠致祭。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閱讀下面兩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4分)《冷浪漫》精選了“科學松鼠會”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講述了與生命、生活密切相關,卻

①(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學知識。

(1)請在①處根據“很少被人知道”這一意思,填寫一個四字成語。答:

《水滸》的鏗鏘跌宕、灑脫不羈與《紅樓》的鐵畫銀鉤、工筆細繪,令人覺得白話絕不比古文拖沓、啰嗦,而在魯迅、周作人、梁實秋、郁達夫們手中,更是凸顯成高華練達的絕美風景。中文之美,不僅美在形體,更美在風骨,以至其任何一塊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襲衣袂的擺動、任何一縷紋脈的走勢、任何一種表情的意蘊,增之則長,減之則短,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