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論文)4000字】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論文)4000字】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論文)4000字】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論文)4000字】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論文)4000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目錄TOC\o"1-2"\h\u2984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探究 132114一、馬克思思想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10116(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思想 131836(二)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 324861(二)現實意義 313225二、馬克思基本原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 431112(一)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 428566(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430176(三)基于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411093參考文獻: 5摘要:馬克思曾說過,思考人的生命形式及其科學分析總是與實際進化的方向不同。這個想法是從現實開始的,所以它是進化過程完成的結果而開始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在經歷了悠久的歷史后,慢慢累積的精神品質,更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習近平總書記以中華文明為基礎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傳統文化。本文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馬克思思想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民本思想和生態思想,分析其現實意義,并且以當代青年為對象,研究對其宣揚馬克思基本原理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方法。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民本思想;中醫藥文化一、馬克思思想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經典表述最早出自于2200年前西漢時期的《尚書·五子之歌》,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中國百家學說中,利民、富民幾乎是各家的共識。道家老子雖然批判社會文明,但是他不反對富民,主張“我無事,而民自富”(《道德經》)的民本思想。墨子向往一個國家富強、財政充足、社會和平、人民幸福美滿的理想社會,主張“諸加費不加民利者,圣王弗為”(《墨子·節用》)。法家雖然是春秋中國時代的當權派,但他們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同樣看到了富民、利民的必要性,作為法家代表作的《管子》有著豐富的富民思想。儒家作為統治中國封建社會千年的思想最為重視富民利民,孔子說“因民之利而利之”才可以做到“惠而不費”;亞圣孟子還提出了特別的措施,他說“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馬克思說過,統治階級的思想是所有時代的主流思想。人民的思想原本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是作為維持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而存在的。其本質是懼怕人民有“載舟”和“覆舟”的力量,并不是真正關心人民本身。而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借用物理學上的“合力”概念,假設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最終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以前一直被忽略了的、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各種意志、實踐所產生的合力來確定的,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明白了,歷史的發展并不取決于那一少部分的英雄人物的想法,在《神圣家族》中,他批判了傳統的偏見,并將其原因明確的指了出來。恩格斯發表于19世紀80年代的哲學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個別英雄或者觀念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因,人民可以創造物質財富,也可以創造精神財富,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幕歷史大劇中,人民群眾既是劇中人,又是劇作者,人類活動和歷史最終是由人們的創造性活動決定的。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構建起了全新的群眾史觀,徹底批判、否定了英雄史觀,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不斷前進的主體所在,是會在國家的制度中反映出來的,這才是民主政治制度,人民的存在造就了國家的存在,而不是人民為國家而存在,這就是現代民主與古代人民思想的根本區別。習近平總書記繼承、摒棄、回顧了中國傳統“人類學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塑造了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具體在這幾個部分可以看出來:第一,它是一個全面性的,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行政理念,有利于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增加政府的服務意識,以此來保證和堅守執政為民的思想,維護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從本質上講,它要求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求實施精準扶貧、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文化建設的根本是以人民為中心,它促進了為人和由人的文化發展,讓人們分享文化的成果。第二,它具有開創性,因為以人為本的方法使我們超越了以上帝、物品、金錢、權力和政府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觀念上的解放,有助于重建以人為中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它具有前瞻性,以人為本的方法,基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從現在開始,以深遠的歷史眼光展望未來,尋求一種現實的方式,將社會主義的初始階段轉變為所有人自由和整體發展的最終目標。(二)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文化來源于人的活動中,馬克思指出,“通過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就開始了創造文化的活動。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隨著交流得越來越深入密切,文化就誕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指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不同的社會生產發展的條件,對于文化的發展軌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歷史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但是人沒有辦法憑空,毫無根據地創造歷史,文化同樣也是如此,人根據在實踐中所得到的經驗,創造文化。文化反映著社會發展進步,但是,文化又不能做到與社會的發展實時更新,完全同步,有時候會有一些滯后。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文化在歷史長期的積淀中,不斷地的凝練自己的內涵,不斷地吸收人類活動中的經驗,不斷地接納人類的思想中有價值的東西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反之,文化也反作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化可以滲入進社會的各個環節中去,在滲透的過程中推動他們不斷地的進步發展,這種滲透為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醫藥文化融入提供了可能。(二)現實意義習近平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結合馬克思基本原理,用于解決當今社會人與人、人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顯示出了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極大的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是文明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這不但與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和輝煌文化直接相關,也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文化自信有關。從歷史上看,華夏文明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乃至周邊國家相比可謂一枝獨秀,早在先秦時期,作為“中國”“華夏”這樣的稱呼就是文明的代表。在世界歷史上民族同化有兩種:自然同化和強制同化。例如,阿拉伯帝國在其軍事擴張中推行伊斯蘭文化屬于強制同化。而在中國卻是自然同化,過去在中央高地占主導地位的少數民族,如鮮卑族、蒙古族和滿族,盡管是軍事勝利者和政治統治者。仍然不得不甘居文化上的小學生,學習中華文化來治理國家,并最終被中國文化所同化,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平的特性和強大的中華文化軟實力。二、馬克思基本原理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路徑(一)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信仰決定了生活的方向。年輕人是否科學地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因為年輕人要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的信任,要么懷疑它,截然不同的態度將直接關系到青年的根本價值立場。信仰問題的重要性,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直到習近平總書記,均十分重視,反復強調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是要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有一定的了解,科學、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思想本質、方法體系和歷史命運的科學體系。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有所了解,如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政黨結構等,熟悉其中包含的科學思想方法,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基礎。第三,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誠實地遵循科學知識,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力戒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態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化比比皆是,中國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年輕人要學習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從卷帙浩繁的經典中學習領會蘊藏其中的思想精華和文化精髓,青年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豐厚道德倫理規范、精神價值追求和哲學智慧等精髓,不斷豐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修養,提升青年的文化格局和品格。在偉大的新征程中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教育青年、激勵青年、提振青年,引導他們科學校準人生方向,將青年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需求有機結合,增強青年為民族復興接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引導青年要有文化自信,將其文化的自覺性引出來,鼓勵青年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弘揚者。(三)基于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培養文化自信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其內涵之豐富、過程之復雜,亦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創造與光輝,因此,要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加強與加強民族自信心的建設與培育。因此,在我國,各級各類工作和技術人才中,必須明確其所肩負的社會建設與國家建設任務。作為我國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教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必須強化教育引導的有效性和適切性,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大背景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向中國注入新的、靈活的文化自信的內涵與實踐方式,為二者的融合與依存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最后,通過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豐富文化自信的內涵,并通過文化自信的培育,與相應的建設工作同步進行,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參考文獻:[1]于陽,武小堉.論中華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融通[J].法制博覽,2019(25):2.[2]何歡歡.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