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百家爭鳴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_第1頁
2.7 百家爭鳴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_第2頁
2.7 百家爭鳴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_第3頁
2.7 百家爭鳴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_第4頁
2.7 百家爭鳴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周后期被稱為_______時期。晉國被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_____取代。____________________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戰爭性質由春秋時期的______轉變為______。2._______變法成效最大。____________年,________任用______主持變法。確立______,由國君_____________治理。鼓勵_______,生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獎勵______,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變法使秦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根本改變,__________大為增強,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一躍成為________________,為以后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中國開始進入_______社會。3.蜀郡郡守_____在成都附近的______上修建________,________成為沃野戰國韓、趙、魏田氏齊楚燕韓趙魏秦爭霸兼并商鞅公元前356秦孝公商鞅縣制直接派官吏耕織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綜合國力軍隊的戰斗最強盛的諸侯國秦統一中國封建李冰岷江都江堰成都平原

溫故知新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百家爭鳴學習目標1.掌握老子、孔子開創的學派、基本思想主張及相關著作,掌握孔子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成就。2.掌握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3.分析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正確認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思想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4.正確評價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難點: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

老子與道家壹姓名年代籍貫職業

代表作地位老子/李耳春秋后期楚國周朝史官《老子》/《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請根據史料并結合課本39頁,完善老子的個人簡介。一、老子與道家老子畫像(約前571年-約前471年)道家學派≠道教,道教源于道家學派。材料: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1、老子②世間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③無為而治一起讀《道德經》,解讀老子的思想主張,閱讀史料后,完成連線。一、老子與道家2、思想主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道德經》第二章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1973年馬王推漢墓出土《道德經》竹簡政治思想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從正反兩面辯證思考問題)無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反對統治者不必要、不適當的作為,反對過多的指令和干預①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孕育萬物的總根源,應順應自然。哲學思想貳孔子與儒家姓名年代籍貫職業

代表作地位孔丘/孔子春秋后期魯國《論語》儒家學派創始人一生波折二、孔子與儒家1、孔子請結合課本40頁,根據時間整理孔子一生的履歷,并完成個人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前479(73歲)55—68歲晚年(68歲)前55137—50歲中年后(51歲)年輕時魯國從政周游列國修訂典籍逝世小吏收徒辦學出生孔子的思想后來由弟子整理在《論語》這本書中,儒家學說后來也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二、孔子與儒家2、思想主張從以下材料中概括孔子宣揚的思想主張核心是什么?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全書含仁109處。核心思想:“仁”仁:孝心、愛心、同理心、同情心《論語》書影下列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張?請你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有什么積極影響?對今天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借鑒意義?二、孔子與儒家3、政治主張材料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論語·為政》材料一: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史記》政治主張:恢復西周禮治政治主張:以“德”治國積極影響:為政以德,有利于減輕壓迫,改善民生,能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穩定。這些對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借鑒意義。“苛政猛于虎也”樊遲問仁。子曰:“仁者愛人”。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學生家庭情況孟懿子魯國貴族端木賜富商司馬牛魯國貴族顏回“居陋巷”冉雍“賤人之子”材料一: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況一覽表二、孔子與儒家4、教育主張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促進了“學在民間”(促進私學的發展和學術下移)請結合材料一,試分析孔子的教育主張是什么?材料二:教育主張: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結合材料二,通過他的不同弟子問仁,孔子回答不同,可以知道孔子的教學方法是什么?閱讀課本41頁,說說孔子還有哪些方面的貢獻?二、孔子與儒家5、文化貢獻

《詩經》《尚書》《禮》《春秋》《周易》孔子修《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種典籍,在流傳的過程中,除了《樂》經,其他五種流傳了下來,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儒家“五經”。文化貢獻:精心整理古籍文獻請你結合實際說說下列孔子晚年整理的古籍對后世有何積極影響?對后世的積極影響: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核心思想:“仁”政治主張:“為政以德”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教育主張:有教無類誠實求學、虛心請教學思結合、溫故知新文化貢獻:整理古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二、孔子與儒家小結請你根據孔子的貢獻,為孔子貼成就標簽吧。清·康熙帝·“萬世師表”匾山東·曲阜·孔廟、孔林、孔府1994年這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叁百家爭鳴“百家”:虛詞,泛指數量多;“爭鳴”:指各學派間相互辯論的局面;“百家爭鳴”:指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學派代表主要思想代表作道家法家墨子莊子韓非兼愛、非攻、尚賢、節儉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提倡法治,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墨子》《孟子》

《莊子》《韓非子》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荀子孟子《荀子》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反對非正義戰爭墨家儒家閱讀課本41-42頁,梳理墨、儒、道、法家的基本信息。通過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來看,你認為有何共同之處?(提示:他們的思想主要為了解決什么問題?)三、百家爭鳴3、代表共同之處:治國理政,解決國家治理和社會問題。孔子講仁愛是有等級的愛。以血緣關系的親情為出發點,先愛父母子女,之后再愛他人,是一種有秩序的關愛。意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秩序。墨子的兼愛是不分親疏遠近、尊卑貴賤,是一視同仁的博愛。這種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愛。①對當時: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對后世: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的民族脊梁,儒家思想對個人品行的塑造發揮重要作用。)

材料: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