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_第1頁
15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_第2頁
15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_第3頁
15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_第4頁
15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一輪復習考點專題精講】古代詩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的命題規律與解答技巧教學目標掌握古代詩歌選擇題設題角度及解答技巧教學重點難點準確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選擇題教學過程一考情考向選擇題的命題角度與解答技巧選擇題的題干一般表述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設題點有兩方面:一方面,考查對詩中關鍵詞句、內容和情感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對詩中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從近年高考的命題點看,其考查重心放在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上,尤其是對詩中關鍵詞語、重點句子的準確理解。二選項設誤的五個角度設誤角度角度解讀設誤示例應對技法內容理解錯誤命題者故意曲解詩中的關鍵詞句,如曲解詞義、詩句或詩意概括延伸無中生有等,或歪曲人物、季節、時辰、地點等(2024新高考2卷)T15C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錯,“驚見陰蟲繞砌鳴”的“驚”并非蟲鳴驚擾了詩人思緒,而是與“幾看薄月當軒過”的“幾看”相對,是暗暗心驚于時光飛逝,年華空老。)一方面,把詞語、句子進行翻譯,同時進行相關聯想,在頭腦中再現詩句所描寫的景物或事物,由此確定詞義、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將選項涉及的內容與相關詩句相對應,關注景物描寫的時節、地點、特點,關注人物、事件、動作或評價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同一意象的內涵和特點往往因詩句的不同而不同,命題者有意將其進行錯誤的分析和概括,如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2022·北京卷,T12—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的龍盤虎踞之勢。(“隱喻了當時藩鎮的龍盤虎踞之勢”錯誤,該項對“病柏”的象征意義解說不當。“蟠據亦高大”形容的是衰時之柏,借以隱喻家國衰落)找出詩句中的意象,根據背景、詩句等理解其語境義。再整合意象,感知其營造的氛圍特點情感觀點錯誤命題者故意在某些詩句、某個典故中的情感上設誤,要么弄錯情感基調;要么在情感內涵上過度解讀,任意拔高;要么弄錯情感表達的方式;等等[(2023·全國乙卷)T14—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錯。“與君同醉醒”,意思是與友人一同醉醒,表達閑適自在的心情。)在把選項與原詩進行對照分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詩句的陳述主體是否與選項所述一致;(2)注意詩句中的詞語、典故、意象,對其感情色彩進行深入感知;(3)注意詩歌下面的注釋;(4)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敏感詞語,如“悲苦”“喜悅”“直接抒發”“情感含蓄”等藝術手法錯誤命題者故意在藝術手法的判斷上設置錯誤。如把本該是“擬人”的說成“比喻”,本該是“實寫”的說成“虛寫”,等等[(2023·全國甲卷),T14—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熟練掌握詩歌中的寫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手法及其效果,只要選項中出現了類似“手法”的術語,就要揣摩其判斷是否準確二、解題三步法第一步,標注選項敏感點題干中各個選項的敏感點就是題干要求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快速瀏覽各選項,把與它們相關的核心詞語標注出來。第二步,找全原詩對應點根據選項內容回歸原詩尋找對應點,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以今律古的問題,評價賞析類的選項要特別關注標注的敏感點是否有依據。第三步,落實命題設誤點根據“內容錯誤”優先的原則,先將有“內容錯誤”的選項挑選出來,然后再考慮“賞析(手法)不當”的選項,最后確定答案。例[2022·新高考全國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答題演示】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一步,審清題目,標關鍵詞第二步,對照詩句細比對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此項考查對內容的理解。比對點一:從詩歌題目“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和詩歌前兩句可知詞人約朋友去南山探春,選項前半部分正確。比對點二:“人情苦向南山覓”,指人們苦苦地到南山尋覓春色,“苦”并非“困難”,后面的內容就是去南山路上的所見所感,詞人并沒有感到此行困難,更沒有提到年老體弱。“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說法錯誤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此項考查理解內容觀點。比對點:此選項是對“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的理解。村村簫鼓聲起,家家笛聲吹奏,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祈禱農事豐收。這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此選項正確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項考查賞析藝術手法。比對點:此選項是對整首詞的手法的賞析。“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等多幅畫面描寫了農村的風俗景況,可以看出詞人用筆樸實,農村生活氣息濃厚。所以此選項正確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此項考查對藝術手法的賞析。比對點:此選項是對詞中表達方式的賞析。詞人先用“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議論入詞,接著寫沿途所見,并在結尾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詞意,論隨情至。選項正確答案A重點突破詩歌內容選擇題詩歌的內容是詩歌情感的載體,內容既包括詩歌每一聯、每一句寫了什么,還包括整體上敘述的事情、描繪的意境、說明的事理、表現的生活乃至刻畫的形象。詩歌的內容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理解詩歌內容的三個方面1.借助標題與注釋標題一般提示詩的內容情感和詩的類別。注釋往往提示詩歌的背景、所用的典故、關鍵詞句的含義,讀懂標題并看清注釋,是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一把鑰匙,不可疏忽。2.借助詞語與意象抓關鍵字詞是理解詩歌的主要方法,如情感詞和描寫生活、說明事理的詞語,這是組成內容的材料。另外,古詩詞中有一些意象的意義是固定的,這些意象有著豐富特殊的文化內涵,它已不是一種單純的事物了,而是一種生活內容或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與思想感情。3.借助選項的解讀詩歌閱讀的選擇題,是解讀詩歌內容的一把鑰匙,雖然其中有一項是不正確的,但其他三項是正確的,尤其是在整體把握詩歌“寫了什么”的問題上,一般沒有錯誤。將選擇題與理解詩歌內容結合起來,互為補充,既準確解答了選擇題,又讀懂了詩歌內容,為后面的解答題做好答題準備。【對點訓練】第一組真題練1.(2024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而放棄了樂器”錯誤。尾聯“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說你看曾經的王羲之,也認為這里“湍流”展現自然之美,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里,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并沒有說“放棄了樂器”。2.(2024新高考2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雨后為山亭獨臥葉夢得①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錯,“驚見陰蟲繞砌鳴”的“驚”并非蟲鳴驚擾了詩人思緒,而是與“幾看薄月當軒過”的“幾看”相對,是暗暗心驚于時光飛逝,年華空老。3.(2024全國甲卷)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問題。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①宋·呂本中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②。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卻訝探驪人不至③,清樽畫航倩分題④。[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14.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D.詩歌的尾聯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答案】C15.“軟”字形容斜風的溫柔輕柔,營造出寧靜和諧的氛圍;“低”字描繪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詩意,使景象更生動。【解析】C.“……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錯誤,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缺字一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二是該事物像斥鷃一樣棲息在樹枝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鵬”字。鵬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辨”的兩個例證,斥鷃是一種小鳥,是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的;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樹枝上棲息。當然,“一枝”也可能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狹窄的空間,那也同樣不是鵬所能棲息的。4.(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臨江仙晃補之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答案】A【解析】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答案】A【解析】A.“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誤,“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湖上晚歸林逋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答案】C【解析】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錯。尾聯寫不知不覺地到達了詩人居住的小島,遠遠地就能聽到雞鳴、犬吠之聲。誅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隱逸、不求名利的決心。“雞犬林蘿”之聲更增添了生活氣息,這聲音并未破壞詩人美好的感覺,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發生變化。第二組模擬練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題目。度梅嶺張衍懿拔起危峰萬仞雄,勢臨百粵控南中。人從丹壁千盤上,路入青天一箭通。古碣尚留唐相①跡,荒祠誰祀越王②功。只今四海梯航③日,早見征車度曉風。【注】①唐相:指唐朝宰相張九齡。他曾奉命在梅嶺開山劈道,便利了南北往來。后人在梅嶺立碑紀念他。②越王:指建立南越國的趙佗。漢朝建立后,他即歸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故民眾立祠紀念他。③梯航:登山航海。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的“拔”字極富表現力,突出了梅嶺高聳于百粵大地的巍峨氣勢。B.“萬仞”并非實指,而是夸張手法,是用夸大的數字來極寫梅嶺之高。C.頷聯從登山者角度來寫梅嶺的險峻,這與首聯的寫作角度又有所不同。D.尾聯回到現實,通過寫早行的“征車”表達旅途的艱辛和對時事的惆悵。【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通過寫早行的‘征車’表達旅途的艱辛和對時事的惆悵”錯誤,作者通過寫早行的“征車”表達的是國家統一背景下旅行之暢通無阻,而不是“旅途的艱辛和對時事的惆悵”。2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題目。寒食雨二首①(其二)蘇軾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②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③吹不起。[注]①元豐三年,蘇軾到達貶所黃州,本詩作于元豐五年寒食節。②君門,指皇帝所居之所。③死灰:《史記·韓長孺傳》:“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燃乎?’田甲曰:‘燃則溺之!’”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頭寫春江滿溢之態,突出寒食節雨量多,自然引出下文有關小屋的感慨。B.詩歌第三句到第六句,詩人由屋外寫到屋內,真實再現了當時在黃州的生存條件。C.“那知”二字表明詩人原本并不知道此時正是寒食節,后因見烏鳥銜紙才恍然大悟。D.最后四句詩人以議論收尾,用樸實的筆觸,表達了朝廷渾濁的局面如死灰般難以改變。【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樸實的筆觸”錯,最后兩句均用典,詩句并不是不加修飾、不加雕琢。“朝廷如死灰般”錯,結合注釋可推知是作者自己心如死灰。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次韻和慎詹事述上元宵會之歡寄諸同舍之什楊億休沐欣逢上元節,華堂高宴且盤桓。峨冠屢舞人多醉,刻燭狂吟夜向闌。月上珠簾侵座白,霜飛碧瓦透衣寒。銅壺漏徹東方曙,歸騎紛紛未盡歡。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