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絕密★啟用前玉溪一中2024屆高考適應性月考卷(一)語文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任何有意味的現代都不可能離開傳統憑空而生,傳統是現代無法掙脫的基因。正如詹姆斯·喬伊斯的現代主義經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與古希臘史詩《奧德賽》情節相平行的結構那樣,京派小說家也是借中國文學藝術傳統,向著現代性屈而求伸地開展“對話”。他們的現代意識之所以獨特,正是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轉活。京派小說家的現代意識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上,這與他們的家學淵源和身世經歷有著深刻的聯系。他們在審美上更契合傳統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觀念。京派小說中的許多段落,總讓人聯想起我國傳統的水墨寫意畫,頗能使人體味出幽邃清遠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蘊藉風流。如廢名《桃園》中的這段描寫: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來,故意縮著那么矮,而又使勁的白,是衙門的墻;簇簇的瓦,成了烏云,黑不了青天。這簡直就是中國傳統詩歌中常用的意象聯結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畫。京派小說家對宗族社會下的田園生活進行追懷,雖然離開了時代洶涌澎湃的主潮,卻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隱逸詩風相銜接,體現了一種不同于宏大敘事的詩意風格。與“五四”先賢不同,京派小說家對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當代生活中的意義有著清醒的估計。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與直視焦慮上,他們進行了長足的探討與試驗,力圖溝通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從而在新的維度和向度上再現自己的現代意識。從古至今,人們對自由的呼喚從未停止過。《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表現出對愛情自由的追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再現了對自由的渴望。到了現代,京派小說家依然用這些自然意象承載他們對個體自由的向往與追求。蕭乾的籬下、矮檐,蘆焚的廢園、荒村,李健吾的山村、陷阱,林徽因的市井、胡同……這些富有東方韻味的中國傳統文學中的意象,經過京派小說家的創新與改造,與小說的主題更加和諧,具備了鮮明的時代與地域特征,寄予了他們獨特的現代意識感知。京派小說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學、哲學、美學思想浸潤,在對生命的感悟上,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國的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調和。廢名的小說深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他以一顆虔誠的心、一雙欣賞的眼,去觀照大千世界,捕捉或追求一種超越悲哀、睿智達觀、親自然、樂人生的人生境界。沈從文將老莊哲學中那種強化的自然觀念引入到對人生的深刻觀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樸素的生命意識,更是適應了他對普通人命運中個體存在不確定性的感受,從而把握了善惡并存、苦樂相生交錯的人生世相,達到了對生命價值的了悟。在此基礎上,京派小說家又有了對傳統哲學的轉活。他們拋棄了傳統哲學中消極的人生態度,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并最終將筆觸深入到對生命超越性意義的訴求。由對國事民瘼的關注而感時憂國,是我國士大夫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雖然京派小說家歷來被認為是“遠離政治”的純文化寫作,然而其小說中對社會種種黑暗面的揭露、對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強力呼喚和追求、對人的精神異化的痛貶等等,無一不聯系著傳統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艱”的精神內核。他們用藝術化的態度和現代人的立場來處置現實人生,既秉承著與古典文學視閾相似的內涵,又有著現代的焦慮觀照。它標志著個性的覺醒,是從“人”的立場、角度來燭照和審視蕓蕓眾生,具備著朗然的現代色彩,更好地調和了傳統中的人文精神與現代的焦慮意識。京派小說家對傳統文化的轉活,是對“五四”形成中國文化斷裂現狀的反思。他們揚棄了傳統文化中負面而不合時宜的部分,同時又用現代的觀念、理論為現代文學增添了一筆鮮亮的色彩。然而,也正因京派小說有過多傳統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現代意識在很長時間里不被人重視,尤其是它對現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說家不是從思想史的角度來反思現代性,而是從審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對現代性的認同和批判。他們的小說以含蓄的筆調暗示了工業文明的短處而凸顯了農業文明的生命力因素,張揚了以人為本主體性生命反思,呼喚著現代生命意識的覺醒。同時,他們又把自己的現代生命思索通過傳統詩學式的意境、意象手法烘托出來,以一種高度精致化的藝術審美自覺抵制了那種自稱“現代”卻粗鄙不堪的文學表達方式。對傳統文化中“和諧”的審美情趣的繼承,是京派小說家最具有反思意義的表現。因為,與和諧相對的沖突與裂散正是現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隨著現代化的日益深化,現代社會結構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和裂隙變得更加突出。京派小說家從中感到了由此帶來的巨大心理緊張,祭出了傳統文明中“和諧”這一法寶。從這個意義上說,京派小說非但不像一些研究者認為的那樣落后、不合時宜,反而是對中國最盛行的“現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說家看到了承載著中國現代性想象的都市中人性的猥瑣、現代文明對人性的異化,這使得他們對現代性深感憂懼。于是,他們在對這種現代性進行反思的同時,也重塑了民族國家想象。(摘編自溫泉《京派小說的現代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正如現代主義作品《尤利西斯》和古希臘史詩《奧德賽》有沿襲關系一樣,京派小說家的作品也隱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B.京派小說家在審美上契合了“情志合一”的觀念,其創作銜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隱逸詩風,這些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對他們創作的影響。C.對京派小說家“‘遠離政治’的純文化寫作”的評價并不客觀,因為京派小說中不乏對社會種種黑暗面的揭露、對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強力呼喚。D.京派小說家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和諧”的審美情趣,并用它去應對伴隨現代化的日益深化而產生的矛盾沖突,緩解他們巨大的心理緊張。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桃園》中的精彩語段巧借傳統詩歌中的意象聯結手法,簡直就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畫”,足見廢名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功底。B.京派小說家對宗族社會下田園生活的追懷,脫離了時代的大潮,且詩意的風格與宏大敘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現代性必然大打折扣。C.無論廢名還是沈從文,他們都在本土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獲得觀照人生的獨特視角,將對生命意義的探求深入到對生命超越性意義的訴求。D.不像某些創作者用“現代”的幌子掩蓋表達方式的粗鄙,京派小說家以高度精致化的藝術審美自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條折中之路。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畫線句觀點的一項是()A.汪曾祺摯愛中華傳統文化,在創作上追求回到中華民族傳統中去,強調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抒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品充滿濃厚的“中國味兒”。B.凌叔華的小說中始終充滿著一種古典的氣息,這得益于她仕宦詩書門第的出身和受教育經歷:其父工于詞章書畫,她又分別師從辜鴻銘和宮廷畫師學詩與習畫。C.林徽因在她的作品中常用西方文化的現代意識審視中國傳統文化,這與她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小能接受完備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并得其熏陶密切相關。D.廢名的小說在格式的意境化、意象的古典化等方面都帶有醒目的禪學“胎記”,這與他幼年常隨父踏訪故鄉五祖寺及師承周作人研究禪學的獨特經歷不無關系。4.有同學對本文中“轉活”一詞的含義不甚明了,經查“轉活”有三種含義:①<動>還陽,閩地方言;②<動>消化,晉地方言;③<動>周轉,官話。它在本文中應取用哪種含義?請根據文本相關內容進行闡釋。5.京派小說既有傳統文化的許多表征,又有對現代性的反思。請以沈從文的《邊城》為例,結合文本內容作簡要說明。【答案】1.D2.C3.A4.本文中的“轉活”應是“消化”義。本文認為京派小說家的現代意識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上,他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思想上能深刻認識并拋棄傳統文化負面的不合時宜的部分,繼承其中在當代生活中依然有意義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創作中體現出對現代性的反思。這正是“消化”的表現。5.①《邊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腳樓”“虎耳草”等意象都極富東方韻味,小說中傳統田園生活意象構成獨特審美認知。②翠翠與儺送兩情相悅,卻最終未能走到一處;天保為成全儺送,最終闖灘遇難等情節中蘊含的樸素的生命意識、苦樂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③作者在《邊城》中用愛構建起了一個和諧的湘西社會,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中“自然”“和諧”等因素。④茶峒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真誠相待,體現出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以農業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體現了對現代性的反思。【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用它去應對伴隨現代化的日益深化而產生的矛盾沖突”錯。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矛盾沖突”原本就存在,并非因“現代化的日益深化”而產生。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A.“足見廢名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功底”錯,文中第二段的意思是廢名《桃園》中描寫的畫面與“一幅淡抹的水墨畫”的意境類似,由此推斷“廢.名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功底”于文無據。B.“詩意的風格與宏大敘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現代性必然大打折扣”錯,原文第二段說的是“體現了一種不同于宏大敘事的詩意風格”,詩意風格與宏大敘事未必格格不入,且選項強加因果。D.“折中之路”錯。曲解文意,文中倒數第二段只是說“以一種高度精致化的藝術審美自覺抵制了那種自稱‘現代’卻粗鄙不堪的文學表達方式”。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只是強調汪曾祺的作品具有傳統文化的特點,而沒有涉及他的“家學淵源和身世經歷”,因而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二段畫線句的觀點。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根據材料一“京派小說家的現代意識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上,這與他們的家學淵源和身世經歷有著深刻的聯系”“京派小說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學、哲學、美學思想浸潤,在對生命的感悟上,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國的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調和”“在此基礎上……他們拋棄了傳統哲學中消極的人生態度,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并最終將筆觸深入到對生命超越性意義的訴求”“京派小說家對傳統文化的轉活,是對‘五四’形成中國文化斷裂現狀的反思。他們揚棄了傳統文化中負面而不合時宜的部分,同時又用現代的觀念、理論為現代文學增添了一筆鮮亮的色彩”分析,本文認為京派小說家的現代意識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上,他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思想上能深刻認識并拋棄傳統文化負面的不合時宜的部分,繼承其中在當代生活中依然有意義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創作中體現出對現代性的反思。這正是“消化”的表現。所以,本文中的“轉活”應是“消化”義。【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相關信息的能力。《邊城》植物意象的代表是虎耳草。它交織于夢境與現實之間,象征與見證了翠翠愛情的萌芽與生長。動物意象則有黃狗、鴨子和大魚等。《邊城》的自然意象源于自然景象或自然山水,主要有水、煙霧和黃昏等。人文意象主要有白塔、渡船和碾坊等。小說的首尾都緊扣白塔這一意象,它的屹立、倒塌和重建,伴隨著翠翠的成長,也見證了小鎮的變化,也是供奉湘西美好人性的地方。總之,《邊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腳樓”“虎耳草”等意象都極富東方韻味,小說中傳統田園生活意象構成獨特審美認知。結合“沈從文將老莊哲學中那種強化的自然觀念引入到對人生的深刻觀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樸素的生命意識,更是適應了他對普通人命運中個體存在不確定性的感受,從而把握了善惡并存、苦樂相生交錯的人生世相,達到了對生命價值的了悟”分析,《邊城》中,翠翠與儺送兩情相悅,卻最終未能走到一處;天保為成全儺送,最終闖灘遇難等情節中蘊含的樸素的生命意識、苦樂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結合“對傳統文化中“和諧”的審美情趣的繼承,是京派小說家最具有反思意義的表現”“沈從文將老莊哲學中那種強化的自然觀念引入到對人生的深刻觀照之中”分析,作者在《邊城》中用愛構建起了一個和諧的湘西社會,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中“自然”“和諧”等因素。結合“因京派小說有過多傳統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現代意識在很長時間里不被人重視,尤其是它對現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說家……從審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對現代性的認同和批判。他們……張揚了以人為本主體性生命反思,呼喚著現代生命意識的覺醒。同時,他們又把自己的現代生命思索通過傳統詩學式的意境、意象手法烘托出來”分析,茶峒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真誠相待,體現出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以農業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體現了對現代性的反思。(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水一方王安憶我下鄉落戶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傳一句話:“五河五條河,淮澮中通沱,吃水要人馱”。“澮”是“澮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沒有明白是哪兩個宇,又是哪兩條河,但無疑都是從淮河分叉出來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馱”卻是直觀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種原因,溝渠交集匯流,地下水卻不能飲用,坊間的說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爛,和面和不開。我們幾百戶的村莊,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飲。到了城里,鄉人稱作街上,食用則全由淮河供給,所以,河灘上就有了一幅圖畫;汽油桶汲滿水,安置在平板車上,拉車人彎著腰,繃直肩上的繩索,壓癟了車轱轆,一步步上岸,走過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記得每桶水的價格是五角錢,按20世紀70年代的幣值,這相當可觀,清貧人戶還是要拜以自己的勞力。馱水的營生集中在渡輪碼頭,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這情景有一種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讓人心生蒼涼。后來,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產酒地。這一項在我的記憶中得到印證——縣城的街巷空場,鋪滿了熱騰騰的酒糟,船還未駛進碼頭,空氣里就壅塞了醋酸,這氣味也是哀傷。那時候,心情被憂慮占據,青春本就是惆悵,加上遭際,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遠死生契闊,氤氳彌漫情何以堪。無論以物質論,還是考工記,這一切本可視作人類進化,可惜我困頓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個體外的存在,與它擦肩而過。從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頗為曲折。縣城的陸路,唯有聯通地區公署宿縣的長途車,一日一來去;水路從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來去。清早,大柳巷始發,五河排第二站,經無數停靠,最終到蚌埠。其中明光和臨淮關沿鐵路線,通火車,后者地名里有“關”字樣,像是官渡。但我從來沒在那里登岸,因火車只是過路,班次有限還都是慢車;蚌埠則是水陸樞紐,車次多,時間上就有余裕。倘若順風順水,下午三四點即入港,從容往火車站去,看一路風景,吃一些閑嘴,仿佛進上海之前的熱身。在鄉人心目中,蚌埠就是個大碼頭,即便我們在田垅茅屋呆久了,陡然來到,也是目眩。汽車的鳴笛,街頭的相罵,消防栓撞開龍頭,水漫金山,電線桿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閃爍著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卻是沉郁的。必須黎明時分在蚌埠下車,趕上客輪,才不至于滯留中途。這城市遠不如來時的可愛,漆黑的水泥壁壘,嵌著路燈,投下人影,夢魘似的。碼頭更顯得凄涼,貨船、駁船、拖斗,還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點點的亮,其實那就是漁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誰顧得上呢?詩詞歌賦于當時的我們,實在太奢侈了。秋冬季節,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錨。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個航程,即便滿腦子愁煩,可也不能不注意日頭躍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躍躍地走,如歌行板的節奏。這情景是輝煌的,世事卻是一味地辜負,于是更生凄楚。太陽活潑潑地跟隨船走,漸漸上了柳梢,再一躍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鋪開來,晴空萬里,這一艘輪渡的投影,豆莢似的,且薄如蟬翼,很奇怪,仿佛一個自己看著另一個自己。晨霧散去,景色并不因此變得鮮麗,反而是蒼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國,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驚艷于它的豐饒。有人將它比作長江,實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亞馬遜河,仿佛人類的嬰兒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們的河流,印刻著五千年文明的代價,看了要叫人落淚的。對岸傳來砰的捶擊,直到那時候,我們還用木杵搗衣。照理也是古風,可誰想得起來,我們又一次和歷史錯過。從縣城到我們村莊,要翻過一道一道的“圩”,鄉人們叫做“反”,可能是動詞“翻”的諧音,地名上則保留書面語,“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傳統。按《辭海》解,“圩”即“低洼地區防水護田的土堤”。堤壩層層圍繞中的我們村,叫做“大劉莊”。無論村落還是所屬的耕地,都不臨近任何水道,讓人有一種旱地平原的錯覺。事實上,每到農歷六七月,大水漲出河床,漫過圩子,將剛出苗的豆地淹沒,圩子頓成一片汪洋。所以,我們那里稱農田為“湖”,下田即“下湖”。和風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們村就是這樣和淮河遙相呼應,并存于一條生命線。寫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過來,從梢上開端,那就是拆船。臺灣中山大學進出口的隧道正對渡口,我那時沒事就搭乘輪渡,從這岸到那岸。二次大戰結束,日軍撤離,炸毀的船艦沉入海底,于是,拆船業勃興,帶動這城市的大小經濟體。其時,沉渣濾盡,海面平靜,取而代之以漁業和餐飲。拆船這行當有一種隱喻,近指生產活動從水域到陸地,遠的看,則可視作人類解體上一期文明,進化到下一期。建設和頹圮的周期在縮短,更替不斷加速,新和舊推擠著,廢墟的褶皺里頂出樓宇。我還想寫一個類似挪威作家漢姆生《墾荒記》那樣的關于原始出發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此時此刻,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忽然來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開。小說中將安置拆船的作業場往東南方向遷徙,直至蕪湖,這就到了長江邊上。我從來沒去過著名的蕪湖,但長江貫通上下,縱橫交錯,跑到哪里都跑不脫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經歷的故事,不曾認識的人……都在我的腦海中,你就不敢說沒去過!現在,我的所有思緒全都集合起來,追根溯源似的,來到淮河流域那個小小的村莊。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漲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鄉人們站在臺子上,我們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壘的高地,叫做“臺子”,雞犬聲聲,炊煙裊裊,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們都是方舟的遺民。(有刪改)【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憶以改革開放為時代背景,敘述了“50后”的修國妹和張建設這對“貓子”(水上人家)創業成功的故事,從生活細微處窺見時代巨變帶來的發展機遇。小說在物質與精神的層面上、在人間煙火中考量變遷中的人性與倫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20世紀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飲用,五河城里馱水營生比較繁榮,但作者認為這和古人的生活毫無二致,因而心生蒼涼。B.五河是有名的產酒地,作者下鄉落戶時,雖留意過縣城的酒糟和空氣里的醋酸味,但因正憂慮于個人遭際而沒有過多關注。C.作者從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暢,但回來時心情正好相反,覺得蚌埠不如之前“可愛”,沿途所見更顯恐怖和凄涼。D.文章結尾,將六七月漲水期中的大劉莊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強調其周邊水勢浩大的特點,流露出作者的悲憫情懷。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引用五河縣流傳的一句話,交代五河縣的地域特點,引出下文對馱水場面的描寫,表現了當地人生活的艱辛。B.第四段的景物描寫,同史鐵生《我與地壇》中對地壇荒蕪破敗的景物描寫一樣,都能襯托出人物身處困境中的苦悶心情。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長江,而愿意把長江比作亞馬遜河,意在突出長江流域土地的貧瘠和資源的匱乏。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寫了作者在五河縣大劉莊下鄉落戶時的見聞感受,為下文交代寫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鋪墊。8.文章在敘述木杵搗衣、“圩”的地名和鄉人稱農田為“湖”等內容時,使用“照理也是古風”“流露出斯文的傳統”“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說法,含有哪些用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9.作者創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C8.①從文學角度欣賞當時落后的地域習俗。木杵搗衣是古老的習俗,鄉人們保留書面語“小圩”“大圩”來稱呼地名,以及把農田稱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種人文意識。②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進步緩慢和生存環境較差的憂心。木杵搗衣代表了一種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來自土地的淹沒,圩中人民面對著一種生存上的困境。9.①20世紀70年代,作者下鄉落戶的經歷讓她認識到長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太過緩慢,需要進化到下一個文明,而人們已多次錯失了發展機會。②受臺灣拆船業的啟發,作者認為拆船寓意新舊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寫一個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寫一個原始出發的故事,而她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由于地下水不能飲用”錯,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作者認為這和古人的生活毫無二致,因而心生蒼涼”錯,原文是“這情景有一種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讓人心生蒼涼”,只是說五河城里馱水賣水的場面讓人覺得五河人還生活在古代,不是說他們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樣。B.“但因正憂慮于個人遭際而沒有過多關注”錯,作者沒有過多關注還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悵、酵素自身的戚容等。C.“作者從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暢”錯,根據第三段內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心情舒暢的,但大劉莊到蚌埠則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暢”不能確定。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藝術特色的能力。C.“愿意把長江比作亞馬遜河,意在突出長江流域土地的貧瘠和資源的匱乏”錯,根據原文“它更像亞馬遜河……直到那時候,我們還用木杵搗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亞馬遜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對長江流域的過度開發造成的貧瘠。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的能力。根據原文“而我們的河流,印刻著五千年文明的代價,看了要叫人落淚的”“按《辭海》解,‘圩’即‘低洼地區防水護田的土堤’”“和風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可見,作者在敘述木杵搗衣、“圩”的地名和鄉人稱農田為“湖”等內容時,并不僅僅是客觀敘述,而是展開聯想,充分展現其中蘊含的文學意味與人文之美,這使得文章具有一種人文意識。但是,作者在用文學的角度欣賞之外,也會說“可誰想得起來,我們又一次和歷史錯過”說明人們當時困于原始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很少能感受到其中的人們之美。而“無論村落還是所屬的耕地,都不臨近任何水道,讓人有一種旱地平原的錯覺”“每到農歷六七月,大水漲出河床,漫過圩子,將剛出苗的豆地淹沒,圩子頓成一片汪洋”更是強調了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給人們生存帶來的困境。而這也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進步緩慢和生存環境較差的憂心。【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對本題的回答,需要結合文章注釋加以分析。注釋中說“從生活細微處窺見時代巨變帶來的發展機遇”,但是,在文中我們卻可看到“無論以物質論,還是考工記,這一切本可視作人類進化,可惜我困頓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個體外的存在,與它擦肩而過”“這情景是輝煌的,世事卻是一味地辜負,于是更生凄楚”“可誰想得起來,我們又一次和歷史錯過”等。作者在回憶過往生活的原始與詩意時,卻也充分展現了那里生產生活的相對落后。由此可知,20世紀70年代,作者下鄉落戶的經歷讓她認識到長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太過緩慢,需要進化到下一個文明,而人們已多次錯失了發展機會。根據文中作者對于拆船一段的敘述,如“寫作《五湖四海》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過來,從梢上開端,那就是拆船……遠的看,則可視作人類解體上一期文明,進化到下一期。建設和頹圮的周期在縮短,更替不斷加速,新和舊推擠著,廢墟的褶皺里頂出樓宇”,可看出受臺灣拆船業的啟發,作者認為拆船寓意新舊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寫一個拆船的故事。根據文中作者最后一段的描寫,如“我還想寫一個類似挪威作家漢姆生《墾荒記》那樣的關于原始出發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此時此刻,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忽然來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開”可看出,作者想寫一個原始出發的故事,而她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或問:秦始皇帝焚詩書以愚天下,天下其可愚乎?對曰:天下不可愚也。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詩書,非焚詩書也,焚其國也。使始皇既焚詩書矣,則今六籍非詩書乎?彼散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經之所以為經,固有不因簡策而存者矣。況夫出于屋壁,傳于老生,雜出于名山。神物之所守護,固自若也。其有為秦焚亡者,幾何語哉?詩書既焚矣,而秦之紀綱,日以隳敗。天下豪俊,圜睨并起,皆知擬神器、逐走鹿,其有為焚書而愚者幾何人哉?詩書不可焚也,始皇焚之,天下不可愚也,始皇愚之。徒使帝王之道不漸諸心,仁義之言不歷諸耳,計能遠筑長城以捍邊鄙,而不知荊卿匕首接于肘腋,博浪之椎近起于屬車之下,是非自愚乎?始皇既沒,胡亥嗣世,自幽深宮,不分馬鹿之異,閻樂之禍已侵肌骨,而猶不自知,是非愚其子乎?亥之愚,趙高劫之;高之奸,子嬰誅之。秦君、秦臣內相吞噬而國隨以亡,雖有咸陽宮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國乎?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國,此始皇所以取譏萬世而不已也。天下其可愚乎?問者悚然曰:子言然,吾今乃知天下之不可愚,又知詩書之不為秦焚亡矣!【南宋】范浚《對秦問》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此A弗禁B則主勢降乎C上D黨與成乎E下F禁之G便11.下列選項中,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私學,既可指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也可指人們自己私下里所學的知識。文中指的是前者。B.博士,文中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C.“彼散為寒灰者,特枯竹耳”的“特”意為“只,只是”,與《答司馬諫議書》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相同。D.“雖有咸陽宮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國乎”的“曾”字,可譯成“竟然”,與“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相同。12.下列表述中,與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項是()A.李斯認為秦始皇既然已經統一了天下,就必須從思想上實施專制,否則君主的勢力就會下降。B.秦始皇焚書,除了醫學農業方面的書,其余都焚燒了,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可以以官吏為師。C.范浚認為秦始皇死后,胡亥繼位,但他愚昧地不分鹿馬、不辨是非,這都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的后果。D.范浚認為秦始皇焚書,本意是愚弱天下,但最終導致了秦的滅亡,說明這一行為是秦自取滅亡。13.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2)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國,此始皇所以取譏萬世而不已也。14.文中說秦始皇“其焚詩書,非焚詩書也”,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答案】10.BDF11.A12.B13.(1)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百姓(民心)。(2)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兒子,又焚燒自己的國家,這是秦始皇被萬世譏諷取笑不停的原因。14.(1)焚燒詩書,只能焚燒掉竹簡,燒不掉其中的內容(知識、精神)。(2)詩書有人珍藏傳誦,受神靈守護,不可能消失。【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像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如此”作狀語,“弗禁”作謂語,故應在B處斷開;“主勢降乎上”和“黨與成乎下”句式對稱,故這兩句中間不能斷開,應在DF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文中指的是前者”錯,本文中的“私學”,指的是人們自己私下里所學的知識。故選A。B.正確C.正確。句意:那些散落成為寒灰的東西,只是枯毀的竹子罷了。/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D.正確。句意:雖然有咸陽宮,卻連讓楚人火燒三個月都撐不夠,這不是焚燒自己的國家嗎?/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信息的能力。B.“除了醫學農業方面的書,其余都焚燒了”錯,原文是“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可見,秦始皇焚書,不包含醫學、占卜、種植方面的書。選項表述不合文意。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師”,效法、學習;“非”,誹謗;“黔首”,百姓。(2)“其”,自己;“此……也”,表判斷;“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已”,停止。【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1)根據“使始皇既焚詩書矣,則今六籍非詩書乎?彼散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經之所以為經,固有不因簡策而存者矣”概括:焚燒詩書,只能焚燒掉竹簡,燒不掉其中的內容(知識、精神)。(2)根據“況夫出于屋壁,傳于老生,雜出于名山”概括:詩書有人珍藏傳誦,受神靈守護,不可能消失。參考譯文:材料一: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只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里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制造謗言。像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詔說:“可以。”材料二:有人問:秦始皇焚燒詩書來愚弱天下,天下怎么(難道)可以被愚弱呢?回答說: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這是愚弱自己,愚弱自己的兒子,不是愚弱天下。他焚燒詩書,不是焚燒詩書,是焚燒自己的國家。假如秦始皇焚燒了詩書,那么現在的六經就不是詩書了嗎?那些散落成為寒灰的東西,只是枯毀的竹子罷了,至于經書之所以成為經書,本來就不是因為竹簡而存在的。何況這些經書藏于孔壁之中,老儒生憑記憶誦錄流傳,藏在深山中。受神靈所守護的東西,本來就像這樣。那些被秦焚燒的書,有多少呢?詩書被焚燒之后,秦朝的綱紀一天天毀壞。天下英雄豪杰,斜眼并起反抗,都想著爭奪天下,那些因為焚書而被愚弱的人有多少呢?詩書不能夠焚燒,秦始皇焚燒了,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假使帝王的道義不能在內心浸潤,仁義的話不能再耳邊響起,(卻)計劃在遠處筑起長城來捍衛邊境,卻不知道荊軻的匕首已經接近了腋下,博浪的大椎已經在車下,這不是愚弱自己嗎?秦始皇死了以后,胡亥繼位,自幽于深宮之中,不能分辨馬鹿的區別,閻樂之禍已經浸入骨髓,卻還不自知,這不是愚弱自己的兒子嗎?胡亥愚笨,趙高劫持他;趙高奸佞,子嬰誅殺他。秦君、秦臣在內互相吞噬而國家滅亡,雖然有咸陽宮,卻連讓楚人火燒三個月都撐不夠,這不是焚燒自己的國家嗎?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兒子,又焚燒自己的國家,這是秦始皇被萬世譏諷取笑而不停止的原因。天下難道可以被愚弱嗎?問話的人驚悚地說:您說的對啊,我現在才知道天下是不可以被愚弱的,又知道了詩書是不能被秦焚燒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張元干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初夏即事楊萬里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銷一雨百無憂。更無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詩先寫人老后特別敏感,繼而筆調轉,寄寓雙節相逢時的復雜感受。B.張詩尾句著一“也”字,煉字輕巧別致,使詩歌具有了別樣情調意維。C.楊詩連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復,與其《插秧歌》一樣具有民歌特色。D.楊詩通篇運用工筆細描,情境生動,展現了詩人對田園勞作生活的觀察。16.清人論宋人節氣物候詩曾云:“每于煙火氣中見思理。”請結合這兩首詩歌,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D16.這兩首詩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詩人能從日常現象中提煉出某種哲理。張詩借驚蟄節氣萬物生態寄寓對萬物復蘇、積蓄力量的感思;楊詩則借農耕現象傳達做事需有分寸、講適度,過猶不及的道理。【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楊詩通篇運用工筆細描”錯,楊詩通篇使用白描勾勒。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并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張詩,前兩句寫一聲驚雷,喚醒了沉睡已久的萬物。道出了驚蟄節氣的到來,極其自然美好,賦予了春天蓬勃的氣象與生命的律動美;后兩句是說,春雷一聲,震動天下,萬物復蘇,龍蛇應聲而起。蚯蚓、蛤蟆就都跑出來了。詩人借驚蟄節氣萬物生態寄寓對萬物復蘇、積蓄力量的感思。楊詩,前兩句寫田地干涸,田夫企盼雨水,后兩句寫田父對天不作雨的抱怨煙消云散了,田中積雨過多,也會影響禾苗生長,田父發生新憂慮。田父對雨水的把握,不因苗旱貪其多,而因物性求其適,控制了一個既潤之而又勿溺之的恰到好處的度量。詩人借農耕現象傳達做事需有分寸、講適度,過猶不及的道理。這兩首詩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而且。詩人都能從日常現象中提煉出某種哲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岳飛在《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中說“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劉克莊在《賀新郎·國脈微如縷》中亦有同樣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木長必固根本,欲流遠必浚泉源,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以此為喻,提醒太宗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間”常作為展示生存環境或表達生命體驗的載體在古詩詞中出現,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問長纓何時入手②.縛將戎主③.思國之安者④.必積其德義⑤.金風玉露一相逢⑥.便勝卻人間無數(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縛、德、渾、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事有湊巧,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方,我聽見過三位老師講“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第一位教師是這樣講的:“‘破釜沉舟’表示堅決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堅決。無論做什么,只要是正當的、應該做的事,就必須抱定只許前進而不許后退、只許勝利而不許失敗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工作還沒開始就準備下失敗的退路,那樣一定不會成功。①當然,②前進的目的必須正確。③在這一點上,④我們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論。由于時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來很多是成問題的,下定決心做好事是應當的,如果堅決做壞事,那就不應當了。”第二位教師是另一種講法,他說:“‘釜’就是鍋,‘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動詞。‘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鍋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鑿沉。這樣用法的動詞叫作‘使動詞’。同是做飯的工具,古代叫‘釜’,現代叫‘鍋’;同是水上運輸工具,古代叫‘舟’,現代叫‘船’;這是古今詞匯的演變。像古代叫‘冠’,現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現代叫‘鞋’,都是這種情形。曹植《七步詩》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師講得比較簡單,話說得比較少。他這樣講:“項羽渡河進攻秦朝的軍隊,渡河之后,把造飯的鍋砸碎,把船鑿沉,斷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終于把秦軍打敗了。后來大家就用‘破釜沉舟’這個成語表示下定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犧牲的意思。”18.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中有一處表述不當,請標出原句序號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語句與上下文的銜接流暢自然。19.請在橫線處仿照上句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正確貼切,語意完整連貫。【答案】18.語句:④;修改為:古人不能跟我們相提并論19.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劍”的故事【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我們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論”不合邏輯,主客顛倒,下句從古人的角度分析,應改為“古人不能跟我們相提并論”。【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做這類題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關鍵性詞語,根據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寫內容,做到語句通順,語意連貫。根據前文內容可知,這里老師在講“釜”和“舟”的意思,而“曹植《七步詩》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是關于“釜”的例子,此處需要一個古代詩歌或者成語中關于“舟”的例子,按照“釜”的例子的寫法,應采用“……的……里有……的句子”的句式表達。可寫: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或者:寓言里有“刻舟求劍”的故事。(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不只是永樂宮。在數字“藏經洞”,感受穿越時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宮”,“云游”紫禁城萬千宮闕……一個個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案例,為我們感受文物里的中國增添了更多打開方式。數字化技術,讓文化遺產A。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等手段實現數字化采集,可以減少對文物本體的接觸頻次、降低文物保護風險;借助單體渲染、后期修復等數字加工方式,可以重現文物最初的色彩、樣貌。歲月流逝,數字化技術卻可以在中華文明基因庫永久存檔,還原文物風華、再現歷史原貌。①通過數字化傳播,②使文化遺產可以實現共享。③借助3D打印技術,④原本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⑤成為跨地域展覽的“移動寶藏”。⑥VR、AR等交互式、沉浸式展陳技術,⑦觀眾可以“一鍵放大”,⑧細致入微地設計傳統參觀方式難以“觸摸”的細節。除此之外,觀眾還可以通過360度全景漫游,B地體會“與文物同在”的歷史場景。文化遺產像一顆明亮的星辰,持續閃耀在中國的大地上。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第三段有幾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引號與文中畫波浪線處的引號,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C.我曾想:在水底的魚群中可能有一些鯉魚“科學家”。D.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答案】20.A歷久彌新B身臨其境21.①句去掉“通過”(或②句去掉“使”);⑥句句首添加“利用”;⑧句“設計”修改為“賞析”(或“欣賞”)22.C【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成語運用的能力。A處,后文寫通過數字技術使中國傳統文化永久留存,可填“歷久彌新”。歷久彌新:經歷長久的時間而更加鮮活,更加有活力,更顯價值。B處,前后文寫通過數字技術觀看場景,讓觀眾像到了現場一樣,可填“身臨其境”。身臨其境:親身面臨那種境地;也作身歷其境。【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句式雜糅,“通過”掩蓋主語,可以去除①句的“通過”,或去除②句的“使”。⑥句成分殘缺,缺乏動詞,應該補充“利用”……技術,使句意完整。⑧句搭配不當,“設計”使用不恰當,主體是觀眾,應該使用“賞析”或“欣賞”。【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畫波浪線處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A.表示諷刺反語。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義。D.表示強調。故選C。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長期以來,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設備和材料等高端領域被美、歐、日壟斷。如美國以所謂科技網絡安全為借口,多輪制裁中國華為,禁止擁有美國技術成分的芯片出口,華為手機無法繼續生產麒麟芯片,導致5G技術缺席,無法滿足全球范圍內消費者對高速網絡的需求。材料二:當前,一些國家鼓吹“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企圖通過科技壟斷、技術封鎖、貿易壁壘干擾別國創新發展,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破壞全球經濟穩定,掀起“逆全球化”風潮。而截至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份《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寬,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木材防腐與防蟲處理技術考核試卷
- 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石墨滑石考核試卷
- 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燃燒污染物排放與控制考核試卷
- 秋風初一語文作文
- 靜下心來初三語文作文
- 真空設備在化工領域的應用考核試卷
- 機械式停車設備維護保養技巧考核試卷
- 玻璃制品疲勞壽命評估考核試卷
- 粉末冶金在汽車尾氣凈化領域的應用考核試卷
- 電子電路的智能電網應用考核試卷
- 中醫體質辨識標準(評分表)
- 2023年中核集團中核華興校招考試真題及答案
- vsd負壓引流護理個案
- 低空經濟產業園建設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
- 第1課 精美絕倫的傳統工藝 課件 2023-2024學年贛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
- JCT 2777-2023 公路工程用泡沫混凝土 (正式版)
- 蘇軾臨江仙課件大學語文完美版
- 不銹鋼的電鍍工藝流程
- 汽車展覽策劃方案
- 《施工測量》課件
- 鋼材抗拉強度不確定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