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1頁
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2頁
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3頁
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4頁
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新高考歷史熱點沖刺復習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知·課標明·要點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1.注意“一個趨勢”:經濟、文化新發展→固步自封2.把握“兩個特征”:專制集權空前強化;世界形勢日益近代化3.掌握“四大變化”:經濟、思想、文藝、科技的變化主干知識?精要排查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維度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表現(1)糧食作物:高產糧食作物玉米、______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2)種植結構:__________品種繁多,種植廣泛(3)農業經營: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1)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2)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__________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1)白銀貨幣:美洲等地的______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2)商人群體: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______、晉商(3)市鎮興起: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__________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局限(1)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__________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2)日益僵化的__________,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甘薯經濟作物雇傭勞動白銀徽商經濟功能自給自足專制統治【教材·再開發】結合教材“史料閱讀”——《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思考:徽商“富甲天下”的原因。提示:有經商傳統;團結互助;崇尚節儉。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背景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代表人物陸九淵、王守仁主張王守仁提出一套以“________”為核心的理論評價(1)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2)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3)帶有______________傾向致良知主觀唯心主義2.李贄的思想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主張提倡__________,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背景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主張黃宗羲(1)嚴厲抨擊__________制度;(2)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__________”王夫之、顧炎武(1)他們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2)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性自由君主專制工商皆本【易混·曝光臺】正確認識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1)它帶有一定的民主啟蒙思想,但并沒有發展形成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體系。(2)它是對傳統儒學的批評、繼承與發展,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儒學中的民本思想。當時的思想主流仍然是理學。三、小說、戲曲、科技1.小說作品作者成就《水滸傳》施耐庵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________的寫作體裁《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西游記》吳承恩神話小說的杰作______________吳敬梓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曹雪芹是我國古典__________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章回體《儒林外史》現實主義2.戲曲【概念·拓視野】京劇的角色(1)京劇的角色行當有明確的劃分,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行;又將唱、念、做、打相結合,全面和集中地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2)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3.科技(1)傳統科技(2)西學東漸①從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________為代表的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還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作者代表領域李時珍______________醫藥學徐光啟《農政全書》農學宋應星《天工開物》工藝學徐弘祖________________地理和地質學《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利瑪竇主題探究?精準突破主題一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勾·線索】【探·史料】1.史家說史——明代手工業史料明萬歷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吳承明等《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思考】結合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明代蘇州地區絲織業出現的新現象。這些現象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方式發生的本質變化是什么?提示:新現象: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絲織業興起;出現了早期資本家和早期雇工;生產分工更加細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本質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2.史料證史——明清市鎮與城市史料一明朝中后期工商集貿性質市鎮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為雇傭工人的后備隊伍。城市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具有明顯經濟職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廣東佛山鎮在內的“天下四大鎮”在專業性市鎮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新興的城市。——摘編自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思考1】根據史料一,概括江南市鎮的特點。提示:特點: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鎮居民從業結構變化;出現雇傭勞動;專業性市鎮發展為新興城市。史料二——何一民《清代城市數量的變化及原因》【思考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代城市變化的因素。提示:因素:清代疆域不斷擴大,政治、軍事統治鞏固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規模擴大;開發邊疆地區、鞏固邊疆的需要;晚清出現民族危機、邊疆危機。時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60-211159雍正五年(1727年)1687651221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19013581288嘉慶十七年(1812年)184296712933.問題探史——明清白銀貨幣化現象史料明清兩朝,盡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沒有出現顯著的增長,人口和經濟卻是在大幅度地擴張。在低價值的銅錢無法滿足經濟和人口擴張對貨幣的需要,紙幣發行又免不了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明清兩朝只能寄希望于漸成氣候的白銀,這卻導致在16世紀中葉前后,出現了“天下之民皇皇以匱乏為慮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銀不足耳”的銀荒。但也恰在此時,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美洲銀礦的意外發掘解決了當時中國的貨幣饑渴問題。——摘編自湯金旭、張光《從紙幣帝國到白銀帝國——近代中國衰落的貨幣制度成因》【思考】為什么在明清兩朝出現了白銀貨幣化現象?提示:經濟的大幅度增長;中外貿易發展,白銀大量流入;紙幣的崩潰;美洲銀礦的發掘等。【闡·史論】歷史解釋——明清經濟發展的現象及出現的原因維度闡釋現象(1)高產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提高了糧食總產量。(2)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經濟作物品種繁多,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3)手工業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紡織、榨油、制瓷等行業出現工場這一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自由雇傭勞動。(4)商品經濟繁榮,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工商業市鎮興起。(5)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出現,如徽商和晉商。(6)對外貿易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經濟的對外交流與發展維度闡釋原因(1)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2)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3)在自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封建經濟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4)“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調節了政府與勞動者的關系。(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遷,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復蘇【點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的條件和因素唯物史觀——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點撥】明清商品經濟促進了社會的轉型,產生了一些新的社會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人們思想收到沖擊、文學作品呈現世俗化傾向。維度闡釋經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等空前繁榮,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形態已經朝著開放型轉變。在蘇州等地出現了一些早期資本主義萌芽階級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導致傳統觀念變化,很多人棄農從商思想(1)傳統儒家思想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受到了沖擊,開始轉型;(2)人們的傳統價值理念也悄然變化;文藝作品出現世俗化傾向主題二明清時期思想與科技文藝【勾·線索】【探·史料】1.史家說史——明清思想與文藝史料清初之儒……其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思考】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提示:影響: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是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新發展,促使傳統儒學煥發生機。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2.問題探史——明清科技史料一從三部中國農書即王禎的《農書》(1313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628年)、鄂爾泰等編的《授時通考》(1742年)來看,后面兩部書所開列的農具清單,幾乎全是對前一本書的重復。——摘編自珀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史料二西僧利瑪竇有自鳴鐘,中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摘編自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思考】根據史料一、二,概括分析我國明清科技發展的特征。提示:帶有明顯的總結色彩;科技幾乎停滯不前;西學東漸。【闡·史論】唯物史觀——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及原因(1)“承古”①中國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現:《本草綱目》是古代中醫藥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學的經典之作。除此以外還有《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②中國古典文獻進入總結時期——大規模叢書與類書的編著:《四庫全書》是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有重要的貢獻。(2)“萌新”傳統文化中孕育新內容明清小說是在宋元的話本的基礎上創作的。著名的科學技術著作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所記內容多是通過作者調查研究而獲得的新知識思想、文學中體現反傳統反封建首先,在思想界出現了反封建的啟蒙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大膽的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說也反映了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和儒家經典,并傳回歐洲,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中國知識分子也主動學習西方科技,如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天工開物》也收錄了一些國外傳來的技術,如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3)原因①明清時期大體處于和平安定的局面,為文化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②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在文化上出現反傳統、沖擊封建專制主義的近代啟蒙文化。③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④明清時期,中外交流頻繁,西學東漸興起。【拓展延伸】理解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與評價1.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如李贄鞭撻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學說,提倡男女平等。(2)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主張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當時思想家提出的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3)提倡“經世致用”。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注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4)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時代要求。他們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5)是開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對儒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改造,但仍然屬于儒學的范疇。2.評價(1)積極性:①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②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2)局限性:①從內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②從地位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從影響看: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高考聚焦?命題動向考題視角考情播報(1)2022·全國乙卷·T27·明代工商業的發展(2)2022·全國甲卷·T27·康熙時期思想文化(3)2022·廣東選擇考·T5·清代制瓷業(4)2021·山東等級考·T4·書籍商業化(5)2021·廣東選擇考·T5·儒家思想的影響(6)2021·遼寧選擇考·T4·儒家思想的變化(7)2020·海南等級考·T5·黃宗羲的思想(8)2020·山東等級考·T5·黃宗羲的思想1.考點分布:(1)集中考查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思想變化(2)主干知識: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小說與戲曲、科技2.題型及命題形式:(1)以選擇題考查為主(2)命題形式:·以經濟、文化現象為載體,考查重要階段特征及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考查唯物主義、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與文獻史料、史學理論相結合,考查史料實證3.備考策略:(1)復習時,要注意從重要歷史階段特征入手,分類歸納明清時期在經濟、思想、文化、科技等取得的成就及原因(2)關注相關文獻記載及史學理論研究成果,深入思考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典題悟法】(2022·廣東選擇考·T5)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

)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命題立意】情境創設以清代制瓷業為情境,考查對外交流核心價值提升史料閱讀意識,增強唯物史觀觀念學科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關鍵能力提取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必備知識清代對外交流【解題思維】【真題集訓】類型一同載體·多維考1.(2020·山東等級考·T5)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 (

)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B【解析】黃宗羲生活于明清之際,他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材料中信息體現了他的意圖是論證工商皆本替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合理性,B正確;黃宗羲將工商業分為有利于民生和無益于民生兩種,目的不是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排除A;黃宗羲對“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釋,不是為了宣揚“經世致用”的觀念,排除C;材料不能說明黃宗羲為了“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提出區別對待工商業,排除D。2.(2020·海南等級考·T5)《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這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 (

)A.主張廢除宰相制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D.反對王位世襲C【解析】王位世襲制下,繼承者能力不足容易導致統治危機,因此黃宗羲認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夠補救這一漏洞,即通過宰相制度來限制君權,故選C;作者主張恢復宰相制,排除A;老子倡導無為而治,黃宗羲是儒家學者,排除B;黃宗羲主張用宰相補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對王位世襲,排除D。類型二常規點·新視角3.(2022·全國乙卷·T27)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 (

)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市鎮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促使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故D為正確答案。A不符合史實,士大夫的傳統觀念為儒家倫理道德,在明清時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B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這種“俗氣撲人”的“好名喜夸”之風形成已久,并非“初現”。C不符合史實,封建政府長期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士農工商社會結構沒有被打破,更沒有解體。4.(2021·山東等級考·T4)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

)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D【解析】根據“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書畫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作出了調整,即應市場所需進行創作,D正確;A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階層分化的說法從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類型三小切口·深挖掘5.(2021·廣東選擇考·T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A【解析】明代,庶民和生員的衣著有不同的規制,并且生員的衣服體現儒家禮儀規范,故選A。具體解析如下:選與正確答案的對應度判斷理由A正確選項明朝推翻元朝,對整頓和恢復禮制非常重視。因此依據儒家傳統對服飾制度重新作了規定。材料體現了明朝服飾的一些規定B本身錯誤的選項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社會流動C干擾選項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的表述材料并沒有體現D干擾選項材料體現的是禮制對民眾服飾的限制【新題預測】·對接高考評價體系→新情境1.明朝史學家何喬遠在敘述明朝中期的婚姻關系時說:(明前期)婚娶,但論門閥;(明中后期),定親時,女家只重男方財禮;婚嫁之日,男方則非常關注女方的嫁妝。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商業發展打破等級秩序B.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C.經濟發展沖擊社會觀念D.傳統小農經濟趨向瓦解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之前婚娶雙方強調門第對等不同,明中后期的婚嫁更注重雙方的財富,反映了經濟發展沖擊社會觀念,C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商業發展打破了等級秩序,排除A;明代婚嫁觀念的改變并非政府放松控制的結果,排除B;傳統小農經濟趨向瓦解是近代以來的社會現象,排除D。·緊跟社會熱點→新素材2.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權裂變為占有權(田底)和使用權(田面),分別為兩個主人所擁有。圖中所示現象在明代大量出現,該圖反映出明代 (

)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有限B.重農政策進一步的細化C.租佃關系的流動性增強D.土地經營效率大為提高C【解析】根據材料“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權裂變為占有權(田底)和使用權(田面),分別為兩個主人所擁有”及結構圖可知,此時佃農要對國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納地租,當時租佃關系的流動性在增強,C正確;材料主旨為土地權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對待土地兼并的政策,排除A;“重農政策”是政府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與“一田二主”無關,排除B;“一田二主”使佃農要對國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納地租,土地經營效率降低,排除D。【加固訓練】進入嘉靖年間,江南人均耕地量持續縮減,土地使用價值不斷看好,因而地價持續看漲。如福建漳州等地,“田價日高”成為趨勢。但明后期隨著糧長、解戶等差役的負擔加重,田價一度低落。該變化說明 (

)A.人地沖突成為主要矛盾B.國內市場得到積極開發C.基本經濟模式變化有限D.商業性城市不斷地涌現C【解析】結合材料中“土地使用價值不斷看好”“但隨著糧長、解戶等差役的負擔加重,田價一度低落”等信息可知,在明朝末年,江南地區的地價在商品經濟發展時期,地價高昂,到差役負擔加重的時期,地價回落,這說明中國仍然是小農經濟主導地位的國家,生產模式變化有限,C正確;A是康乾盛世時期的矛盾,排除;國內市場與材料無關,排除B;材料并不涉及商業城市方面,排除D。·深入考情研究→新角度3.明代中后期,以生產糧食為主、家庭紡織原料為輔的自給自足性質的單一經營格局被逐漸突破,農民越來越深地卷入市場網絡之中,并出現了糧食生產中心的移動,由“蘇湖熟、天下足”變成“湖廣熟、天下足”。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明朝工商業市鎮的大量崛起B.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C.明朝商品性農業大規模發展D.花生、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引種C【解析】結合所學分析,糧食生產中心由“蘇湖”轉移到“湖廣”主要原因是到明朝中后期原來糧食生產中心的蘇湖地區大量改種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大量生產表明商品性農業大大發展,故C說法正確。花生、煙草僅僅是商品性農業一方面的表現,不能全面代表商品性農業,排除D;資本主義萌芽主要是在手工業領域,不是造成糧食生產中心移動的主要原因,排除B;工商業市鎮的崛起是由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帶來的,A因果關系倒置,排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清時期的商業廣告材料一招幌廣告材料二市聲廣告又解渴,又帶涼,又加玫瑰又加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