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第一次調考語文試題全卷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論對于自然界方面,對于社會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家對于社會的歷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這一方面是由于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另一方面,則由于生產規模的狹小,限了人們的眼界。人們能夠對于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把對于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只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摘自毛澤東(實踐論))材料二:走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的腥風血雨、顛沛曲折,深受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之苦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形勢、任務的急劇轉變,卻仍有教條主義者“披著馬列主義的外衣這惑了廣大的同志”,理論強黨刻不容緩!1937年7月,毛澤東寫出《實踐論》。以此作為講稿,毛澤東在抗大深入淺出講授《實踐論》,用生動的例證講解深奧的哲學原理。新中國成立后,經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實踐論》刊發于《人民日報》頭版。《實踐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為形成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圍繞認識的來源,《實踐論》指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實踐論》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凸顯出闡述認識和實踐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的關系是此文的重點。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行為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先思后行、以知統行,正所謂“三思而后行”。這就容易錯誤地認為,認識是先于實踐產生的,認識決定實踐。為了駁斥這一錯誤觀點,《實踐論》開篇即闡明:“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边M而揭示出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中,歸根結底是實踐決定認識,而不是認識決定實踐。圍繞認識的本質,《實踐論》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痹隈R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圍繞認識的本質,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主觀自生的東西;不可知主義的懷疑論認為,人的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是無法證明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認識者消極、被動接受客觀事物刺激的過程。針對這些錯誤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指出,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改造客觀世界?!薄秾嵺`論》將此通俗闡述為:“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辈⑸羁炭偨Y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從而一錘定音“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摘編自路軍《“實踐是真理的標準”——重溫毛澤東《實踐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由于剝削階級對社會歷史的歪曲和人們眼界的局限,人們對社會歷史的了解不夠全面,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B.列寧說過:實踐有普遍性和現實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論認識的、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否認或離開實踐都是錯誤的。C.《實踐論》是在教條主義等危害黨的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也有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D.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出現過問題,它脫離了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去觀察問題,未能認識到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們先有預想,然后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如果實踐失敗,那就說明該預想一定不符合客觀外界的規律性。B.我們衡量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如果這個理論只是在猜想階段,并未得到實踐驗證,那么它就是錯誤的。C.《實踐論》的觀點本質上是對“知”和“行”的關系的探討,傳統的先思后行是錯誤觀點,而《實踐論》中侶導的方式與傳統的行為方式截然不同:D.小劉在參與項目的實踐過程中產生了認知,這些認知會指導后面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又增加新的認知,如此有利于做好項目。3.下列選項最難以支撐材料二中“毛澤東深人淺出講授(實踐論》”說法的一項是(3分)A.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外面的人們到延安來考察,頭一二天,他們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B.社會實踐的繼續......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出合乎理論的結論來。《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做判斷和推理的工夫。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個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D.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中日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要勇敢拋棄關門主義。4.請根據材料一,簡要分析理論與實踐的關系。(4分)5.某高中校長在一外省學校學習交流期間,得知該校在廣泛使用一種教學方法,且有良好的成效,校長擬將這一教學方法引進到本校,請結合材料中的理論,為校長出謀劃策。(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竊讀記林海音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里,總算到達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我跨進書店門口,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數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只巨掌,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你到底買不買?”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慚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力!在眾目暌暌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曾經有一天,我偶然走過書店的窗前,窗前剛好擺了幾本慕名很久而無緣一讀的名著,欲望推動著我,不由得走進書店,想打聽一下它的價錢。也許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沒有人過來招呼,我就隨便翻開一本擺在長桌上的書,慢慢讀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過來一位店員,我趕忙合起書來遞給他看,然有其事地問他價錢,我明知道,我絕沒有多余的錢去買。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條不費一文錢讀書的門徑:下課后急忙趕到這條“文化街”,這里書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機會。一頁,兩頁,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有時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讀書能夠廢寢忘食的人,當三陽春正上座,飄來一陣陣炒菜香時,我也餓得饑腸轉轆。為了解決肚子的饑餓,我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臨時買上兩個銅板的花生米放在剖服口袋里,當智慧之田豐收,而胃袋求救的時候,我便從口袋里掏出花生米來救急。但在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靈的確受了創傷,我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有一次剛好讀到一首真像為我寫的小詩時,更增加了我的悲憤。那小詩是一個外國女詩人的手筆。小詩說:我看見一個眼睛充滿熱烈希望的小孩,在書攤上翻開一本書來,讀時好似想一口氣念完。擺書攤的人看見這樣,我看見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從來沒有買過書、所以請你不要在這里看書。”小孩慢慢地踱著嘆口氣,他真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認過字母。我不久又看見一個小孩,他臉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沒有吃過東西——他對酒店的凍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來沒有學會吃東西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但一次,兩次,我下意識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終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來,我仍愿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慣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心中不禁輕輕呼道:“啊!終于和你相見!”受了前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不敢貪姿,多串幾家書店更妥當些,免得再遭邁前次的難堪:“明天早些來,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訴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書店的一角時,被快樂激動的忘形之軀,便險些撞到樹干上去??墒堑诙熳哌^幾家書店都看不見那本書時,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勁的書被人搶去一樣,我暗暗焦急,并且憤憤地想:皆因沒有錢,我不能占有讀書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錢的人這樣多,他們把書買光了:我慘淡無神地提著書包,懷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昨天在這里看書時,已經剩下最后一了,可不是,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沉下了。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被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沒有賣?!卑?,我接過書害羞得不知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被沖動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書本上。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覺出站在這里讀了兩個鐘點了。我合上最后一頁——咽了一口唔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頭找尋那耳朵上架著鉛筆的人,好交還他這本書。在遠遠的柜臺旁,他向我輕輕地點點頭,我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上。我低著頭走出去,渾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記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ㄉ姿瓦M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國文先生鼓勵我們用功的話:“記住,你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但是今天我發現這句話還不夠用,它應當這么說:“記住,你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竊讀時“我”心有“懼怕”,到一定時候,便“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表現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憤憤地想......世上有錢的人這樣多,他們把書買光了”、“憤憤”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C.那袋忘記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現“我”讀書人神,同時觸發作者想起老師的話:“你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D.未到書店先提“三陽春的沖天招牌”,且兩次提到“三陽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饑餓襯托精神上的饑渴。7.下列對文中店員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好心店員的出現是文章的重要情節,前面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為此做鋪墊。B.店員的好心與前面老板的無情形成鮮明對比,消解了“我”對人類的仇恨。C.好心店員帶給“我”的溫暖,主要是通過“我”的心理變化進行表現的。D.文章對好心店員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如“耳朵架著鉛筆”,讓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與“國文先生”的話相比,更有意義。請簡要分析。(4分)

9.有人認為,文中的小詩與“我”“竊讀”的故事無密切關系,應該刪去。你怎么看?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軟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貴之教賤,此天下之害也。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笔枪蕜e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比患醇嬷梢砸讋e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北卦唬骸皬膼廴?、利人生?!笔枪首幽釉唬骸熬笆且??!鼻亦l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苯裎岜驹嬷煜轮罄咭?;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節選自《墨子·兼愛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泵献釉唬骸爸邿o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保ü澾x自《孟子·盡心上》)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為彼A猶為己也B然即C國都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亂H賊I此天下之害與?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賊,指“傷害”,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賊其君者也”的“賊”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與《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轉折,與《論語·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禮何”的“而”用法相同。D.知,指“知道”,與《禮記·大學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認為,仁人的事業應追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些利是從關愛他人、有益他人中產生的。B.墨子認為,假如對待別人的國家,像治理自己的國家、就不會動用本國的力量,用來攻伐別人的國家。C.子認為,兼愛可以使沒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對兼愛加以非議:D.孟子以堯、舜為例,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在于智者更急于解決當前事務,而仁者更急于親近賢才。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

(2)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

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張“愛人”,各自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贈鄭夫子魴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逗大句,李白飛狂才。茍非圣賢心,孰與造化該。勉矣鄭夫子,驪珠①今始胎。[注]①驪珠,寶珠。傳說出自驪龍頷下,故名。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篇語出驚人,以“天地”“風雷”之意象,形象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感受。B.詩人用“大句”“狂才”之語,直接批評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羈。C.結尾表達了對鄭魴的鼓勵,用驪珠形容他的文才,對其無窮潛力充滿期待。D.詩歌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語言生動凝練,立意深遠,見解富有啟示性。16.詩人在這首贈詩中談及了哪些創作經驗?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了定義的句子是:“

”。(2)《大學之道》中的“

”一句說明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一句是說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3)儒、道學說看似矛盾對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處。儒家經典(尚書)中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說法,而《<老子四章>里就有“

,

”的相似觀點。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在我們這個時代,(

)。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

A

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

B

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衰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①有些黨派可能為此痛哭流涕;②另一些黨派可能為了擺脫現代沖突和希望拋開現代技術;③還有一些黨派可能以為工業上如此巨大的進步要以政治上同樣巨大的倒退來補充。④可是我們不會認錯那個狡獪的精靈在這一切矛盾中經常出現。我們知道,要使社會的新生力量很好地發揮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來掌握它們,(

)。工人也同機器本身一樣,是現代的產物。在那些使資產階級、貴族和可憐的倒退預言家驚慌失措的現象當中,我們認出了我們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兒羅賓,這個會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榮的工兵——革命。英國工人是現代工業的頭一個產兒。他們在支援這種工業所引起的社會革命方面是不會落在最后的,這種革命意味著他們的本階級在全世界的解放,這種革命同資本的統治和雇傭奴役制具有同樣的普遍性質。我知道英國工人階級從上世紀中葉以來進行了多么英勇的斗爭,這些斗爭只是因為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把它們掩蓋起來和隱瞞不說才不為世人所熟悉。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4分)20.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成三個短句,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分)21.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以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革命”比作三種事物,請指出三種喻體并分析其妙處。(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弟子曰:己私難克、奈何?陽明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自古以夾,自己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王陽明的為己之學可分為“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們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進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緊密相連?,F代社會,日新月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心,消除自己的不當欲望,成就自己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解析】“列寧說過:···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張冠李戴,材料一中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不是列寧說的。2.D【解析】A.“如果實踐失敗,那就說明該預想一定不符合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偷換概念,根據材料一“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可知,是“思想”符合外界的規律性與否,不是“預想”。B.“如果這個理論只是在猜想階段,并未得到實踐驗證.那么它就是錯誤的“錯誤,根據材料一“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可知,猜想階段還沒有經過實踐,不能直接下結論它是錯誤的。C.“傳統的先思后行是錯誤觀點”張冠李戴,根據材料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行為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先思后行···這就容易錯誤地認為,認識是先于實踐產生的,認識決定實踐。為了駁斥這一錯誤觀點···”可知,“先思后行"是一種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容易產生“認識決定實踐”的錯誤觀點,而不是說“先思后行”是一種錯誤觀點。3.D【解析】由材料二“毛澤東在抗大深入淺出講授《實踐論》,用生動的例證講解深奧的哲學原理”分析。A.用延安考察實例論述實踐的認知過程,生動形象地表明感性認識階段的特點。B.用《三國演義》和生活常見現象,形象論證了運用判斷和推理產生合乎理論的社會實踐。C.用類比的方法,深入淺出地論證“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的道理。D.表述現實事件及對人們認知的影響,既不深入淺出,也不是哲學原理。4.①理論與實踐是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②人們的思想理論,需要在社會實踐中被檢驗,才能證實認識的正確性。③被實踐證實了的正確認識又會反過來指導之后的實踐。(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5.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可以先將該方法在本校進行小范圍但足量的實驗,檢驗該方法是否適用于本校。②要使自己的認知合于客觀情況才可能成功。先全面分析本校的校情,充分結合本校的校情對該方法進行修改。③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若實驗結果有不足之處,則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正,使該方法更加完善和適用。(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6.A【解析】B.“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錯,“憤憤”是無助、無奈的自我調侃,表現“我”的憤激很幼稚。C.“意在表現`我’讀書人神”錯,那袋忘記吃的花生米意在觸發作者想起老師的話。D.“是用腹中的饑餓襯托精神上的饑渴”錯,應是表現腹中的饑餓。7.D【解析】“對好心店員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錯,對好心店員的描寫應是三言兩語的簡單勾畫。8.①國文先生的話說明成長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長中除了物質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溫暖。③用"愛”來消解仇恨,作為長大的表現,這比吃飯、讀書意義更深刻。(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3分,答出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9.示例一:不能刪。①小詩渲染了"我”對人類的“仇恨”,表達了“我”的"悲憤”和"創傷”。②小詩使下文"我不再去書店”顯得合乎情理,真實自然。③小詩表現的“我”當時的心情與下文遇到好心店員時的感受形成了鮮明對比,使文章結尾主題的升華更加水到渠成。(每點2分,分析合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示例二;應該刪去小詩。①上文竊讀的屈辱與下文“我不再去書店”,在內容上銜接更緊密。②詩中想讀書的小孩被擺書攤的人責備的內容和“我”現實中的遭際基本一致,有內容重復之嫌,刪去并不影響情節的完整。③刪去小詩,“我”對人類的仇恨與后面店員給予的愛的溫暖依然形成對比,不影響文章結構的嚴密性。(每點2分,分析合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0.BFI(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解析】句意為: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國家、城邑不相互攻伐,個人、家族不相互侵擾殘害,這是天下之害呢?11.C【解析】A.正確。B.正確。替代/容易。C.錯誤。表轉折,但,卻/表假設,如果。D.正確。知道/知識。12.D【解析】”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在于智者更急于解決當前事務”錯,孟子以堯、舜為例并不是為了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而是強調事有先后,愛有等差。13.(1)強大者脅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貴者做視卑賤者,這就是天下的禍害。(“劫”敖”各1分,“此天下之害也”判斷句1分,句意1分)(2)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兒女的,有人奉養而終老天年。(“是以”“妻子”“終其壽”各1分,句意1分)14.①墨子主張“兼愛”,認為愛無親疏厚薄的差別。②孟子主張仁愛“,認為愛有親疏厚薄的差別(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5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

材料一:墨子說道:“仁人的事業,應當努力追求興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比欢诂F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說:例如大國攻伐小國,大家族侵擾小家族,強大者脅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貴者傲視卑賤者,這就是天下的禍害。姑且試著推究這許多禍害產生的根源。這是從哪兒產生的呢?這是從關愛別人、有利別人產生的嗎?則必然說:"不是這樣的。”必然要說:"是從憎惡別人、殘害別人產生的?!彼詣e(相惡)是不對的。所以墨子說:“要用兼(相愛)來取代別(相惡)。”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愛)來替換別(相惡)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說:假如對待別人的國家,像治理自己的國家,誰還會動用本國的力量,用以攻伐別人的國家呢?對待別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誰還會動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別人的城邑呢?對待別人的家族,就像對待自己的家族,誰還會動用自己的家族力量,用以侵擾別人的家族呢?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國家、域邑不相互攻伐,個人、家族不相互侵擾殘害,這是天下之害呢?還是天下之利呢?則必然要說是天下之利。姑且試著推究這些利是如何產生的。這是從哪兒產生的呢?這是從憎惡別人、傷害別人產生的嗎?則必然說:“不是的?!北厝灰f:“是從關愛別人、有利別人產生的?!彼阅诱f:“兼(相愛)是對的?!倍覐那拔以f過:“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興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現在我推究由兼(相愛)產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別(相惡)產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說別(相惡)不對兼(相愛)對,就是出于這個啟發?,F在我將尋求興起天下之利的辦法而采取它,以兼(相愛)來施政。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兒女的,有人奉養而終老天年;沒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聽到兼(相愛)之說而加以非議,這是什么緣故呢?材料二:主子說:"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它卻不對它實行仁德;對于百姓,對他們實行仁德卻不親愛他們。君子親愛親人、進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進而愛惜萬物。”孟子說:“智者沒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決當前事務;仁者沒有不愛人的,但是急于愛親人和賢者。堯、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為他們急于解決首要任務;堯、舜的仁德不能普遍愛所有人,因為他們急于愛親人和賢者?!?5.B【解析】“直接批評了宋玉、孕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羈"錯,是表達了詩人的贊美之情?!岸骸迸c"狂”二字贊美二人極具才華。16.①胸懷寬廣,包羅天地萬象,方能寫出如風雷般的文字。②抓住事物的細微特點,就可自由剪裁。③要像宋玉、李白那樣敢于馳騁才思,才能有驚世之作。④要有圣賢之心,方能與自然融為一體,更好地感受、感知萬物。(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7.(1)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3)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每空1分)18.A.不可思議B.愚昧無知(每詞1分,符合語境的成語均可)19.甲: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乙:而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每處2分,意思對即可)20.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1分)這種對抗包括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對抗,(1分)也包括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對抗。(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21.②句修改為;另一些黨派可能為了擺脫現代沖突而希望拋開現代技術;④句修改為:可是我們不會認錯那個在這一切矛盾中經常出現的狡獪的精靈。(每改對一處給2分)【解析】文中標序號的部分表述不當的兩句是②句和④句。②句結構混亂,”為了···”表目的,是目的狀語,如使用“和”,那“為了··技術”都變成狀語,句子就沒有了謂語,所以可以把”和”改為”而”,讓“希望··”做謂語;④句語序不當,應把”狡獪的精靈”放到“出現”后面。22.①喻體:羅賓。分析;羅賓是好人兒,形象地寫出了革命造福于廣大群眾的作用。②喻體;老田鼠。分析;老田鼠能迅速刨土,寫出了革命的迅速和有力。③喻體;工兵。分析;工兵能開路,寫出了革命有開路先鋒的作用。(每點2分,答出三點給5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弟子曰:己私難克、奈何?陽明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自古以夾,自己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王陽明的為己之學可分為“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們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進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緊密相連。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心,消除自己的不當欲望,成就自己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寫作指導】本題材料由弟子與王陽明的對話引出“克己”的話題,然后明確“克己”的三步,即“己私難克”“能克己”“方能成己”。這是“克己”的三步,也是寫作的三個層次,考生可以從這三個層次進行思考。“己私難克”,這里的“己私”指的是私欲,是人的各種欲望,有正當的欲望,有不正當的欲望,而“難克”說明私欲是很難克制的,由此可以思考如何去克制私欲?!澳芸思骸?,克制私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