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教學教程_第1頁
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教學教程_第2頁
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教學教程_第3頁
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教學教程_第4頁
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教學教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技術一、低質低效次生林的概念及其產生的原因1、概念:次生林:在次生裸地上經過一系列的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質”即質量,“效”即效能;對于生態公益林:指生態防護效能低、水源涵養能力低、保水保土效能差;對于用材林:指林分生產力低、林分結構差、質量低,經濟效益差等。定義:凡由于森林本身結構不合理或系統組成成分缺失,森林生態經濟總體效益顯著低于經營措施一致、生長正常的同齡同類林分的指標均值者,稱為低質低效次生林。2、低質低效次生林產生的主要原因:1)人為破壞和不合理經營:分布于人口稠密區,以集體林為主;經營上表現為過伐,導致林分結構差、林齡小、價值低。2)缺乏科學經營的技術標準:次生林分布范圍廣,結構復雜,類型多樣,對經營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但缺乏相應的經營技術標準。3)林區社會經濟條件偏差:農民要靠燒木炭和賣木材解決溫飽問題。4)部分林分立地太差:其基本特點是干旱、土層淺薄、地表板結、土壤孔隙度小、腐殖質少、肥力下降。二、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的作用、意義1、長江中上游天然次生林的現狀: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5省共有天然次生林面積2788萬公頃,蓄積量26億立方米,分別占該流域森林總面積和總蓄積的82.1%和88.6%。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經營利用,次生林質量全面下降,其中湖南、湖北、貴州的單產均很低,分別只有37.9、32.8和43.7立方米/每公頃,且多數林分結構不合理,地力衰退,水土流失加劇。2、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規模的荒山綠化任務已基本完成,林業建設的重點應該轉移到對新造林的撫育管理和次生林的經營改造上來;很多林分具備恢復到優良林分的物質基礎。三、次生林改造技術研究的發展與現狀

當前研究的內容主要可歸納為5個方面:1、次生林分類與評價技術: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次生林的分類與命名多采用群叢命名法:優勢樹種加指示植物,如油茶馬尾松林、鐵仔馬尾松林。雖直觀描述了群落外貌,但無法計量和評價林分的綜合效益。目前多采用多因子綜合分類與評價的方法:優勢樹種加效益等級:如:低質型馬尾松林、生長潛力型馬尾松林;等等。2、低質低效次生林的成因分析原因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人為干擾和自然干擾,要進行系統診斷和層次劃分。主要原因有:人為干擾、反復采伐利用、管理措施跟不上、經濟落后、自然災害等。3、次生林的林分結構與功能研究:樹種多樣、林分起源不同、徑級分布不規則、密度差異等特征,導致對林分結構模擬和功能計量非常困難。低質低效次生林有其特有的林學結構特征:①林分類型的復雜多樣性②林分結構的不穩定性③樹種的旱化性④部分林分的速生性⑤各林分類型的鑲嵌性4、次生林的改造模式:目前在生產中總結出5種較成熟的次生林改造模式:①全面改造模式:適宜于全部林木無培養前途,立地條件較好,林地生產潛力高的地段。

②局部改造模式:以帶狀或塊狀皆伐改造為主,利用保留的樹種和引進的樹種自然形成針闊混交林,有利于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③撫育改造模式:適宜于樹種組成多樣、林分生長潛力不一、疏密不均,甚至密度很大的林分。④擇伐改造模式:適用于林齡和徑級分布差異較大且不連續的林分和大中徑木、成熟林、零星散生過伐林。⑤封禁管護模式:適用于立地條件差、坡陡、土層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分。四、生態系統經營和近自然林業的主要觀點1、生態系統經營:美國林務局1992年正式宣布采用生態系統經營模式。其內涵綜合起來為:①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突出體現在重視等級結構,即經營者在任一生態水平上處理問題,必須從系統等級序列中尋找聯系及解決辦法;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即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格局和過程,確保生物多樣性,仿效自然干擾機制。②實現可持續性:從生態角度看,要求生態系統動態地維持其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從而維持林地生產力及森林動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從社會經濟方面看,要求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反映在實踐上應是生態合理且益于社會良性運行的可持續森林經營。③重視社會科學在森林經營中的作用:首先承認人類社會是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在其中扮演調控者的角色。森林生態系統經營不僅要考慮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而且要有社會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它把社會科學綜合進來。2、近自然林業:又稱仿自然林業。是采用一系列人工技術措施,通過構建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各類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功能。其主要技術環節可以概括為:免墾或穴墾整地、天然更新或低密度造林,以利于形成復層、異齡、混交的森林結構;撫育間伐時,適當保留灌草層、老齡木、枯死木和林中空地,以增加生物多樣性;采取擇伐方式,避免全樹利用;利用生態系統的反饋機制控制火災的發生,采取生物措施防治病蟲害等。五、低質低效次生林的分類與評價

(以馬尾松為例,另見WORD文檔)六、典型低質低效次生林類型結構特征1、成因分析:在調查的樣地中,形成原因出現的百分比是:自然因子中從基巖和土壤分析有56.6%的樣地是由于土壤基質差、巖石裸露造成的;44.4%是由于土壤脊薄。從其它因素分析:林地陡峭占32.7%,干旱占21.2%,松散地質結構占11.5%,炎熱占9.6%,高寒占5.7%,及其它。人為因素中,過伐占36.5%,拔大毛占32.7%,生產投資不足占15.4%,森林破壞15.4%。低質低效次生林主要分布在紅壤、黃紅壤上,土層厚度小于40CM,郁閉度低;在人為活動頻繁的地方,林地灌草蓋度小,水土流嚴重;但從樣地調查可看出,天然更新狀況普遍較好,說明封山育林的方式是可行的。

2、結構特征:通過調查,研究區的低質低效林可劃分為18種類型。各類型特征另見WORD文檔。七、低質低效次生林改造與林分培育實例分析1、馬尾松經營調控模擬系統2、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3、低質低效林的高效培育另見WORD文檔思考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