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年診療方案療效分析、總結、評估及優化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一、定義: 肩凝癥,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傷導致肩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肩部疼痛、上舉困難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我科肩凝癥患者西醫稱之為肩關節周圍炎。二、常規治療:(一)推拿治療:1、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站在患者后面;2、揉按肩背肌肉,拿斜方肌,功在放松該部肌肉,解除肌肉(包括血管)痙攣,散寒止痛;3、點按肩背部有關穴位,可選天宗、秉風、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4、肩周揉按,點阿是穴,旨在解除該部肌肉痙攣,松弛肌肉,恢復肌肉彈性,松解粘連,有止痛解痙、活血化瘀的作用;5、局部筋結的分筋、彈筋,可解除肌肉痙攣,進一步松解粘連,有散結止痛、振奮陽氣的作用;6、點按肩部相關穴位,如肩髎、肩髃、臑腧等穴,有通經止痛作用;7、搖、拔、牽、抖肩關節,即被動地強制性地幫助病人恢復肩關節功能,可松解粘連,恢復肩關節功能。操作時應注意循序漸進,用力適到好處,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8、揉按點壓上肢有關穴位及經絡。穴位可選曲池、手三里、少海、內外關、合谷等穴,以達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目的;9、放松,即于最后用力拍打、抖按、擦擠的方法,再次放松肩背部肌肉。(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寒濕型治法: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方藥:烏頭湯加減麻黃9g,制川烏6g,白芍9g,黃芪9g,甘草6g,防風9g,羌活9g,桂枝6g2、淤滯型治法:活血通絡,舒筋通絡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9g,紅花6g,熟地12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羌活9g,桂枝6g3、氣血虛型治法:補氣養血,通絡止痛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15g,生姜15g,桂枝9g,當歸9g,川芎9g,白芍9g,白術9g,細辛5g,秦艽9g,防風9g,炙甘草6g(三)針刺治療以局部腧穴為主: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關、合谷,手法平補平瀉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肩部疼痛較前好轉,活動范圍增加。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0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治療85例:其中風寒濕型58例;淤滯型7例
;氣血虛型20例。總有效率94%。2、療效評價肩凝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肩凝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肩凝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肩凝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加強臨床中醫辨證施治水平,吸收國內相關科室治療肩凝癥的有效經驗,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對療效較差的證型進行優化。(2)、對肩凝癥采取中藥辨證口服、針灸、理療及中藥熱敷等多種手段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開展肩凝癥患者的中醫藥早期進行干預的治療方案的優化研究,加強運用中藥優勢。進行早期干預,延緩和預防病情進一步的發生與發展。(4)、針對老年患者,長期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就診時伴有肌肉萎縮這一問題,我科從該類患者的實際及臨床醫療安全的角度出發,考慮到老年患者,肝腎虧虛,經脈不榮這一共同病理因素,采用中藥補益肝腎,健脾養血通絡的思路,并采用內服外敷的治療方法,同時對這類患者,不施用松解粘連的手法,具體如下:1.中藥內服予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腎四味為主,方藥如下:黃芪15g,生姜15g,桂枝9g,當歸9g,川芎9g,白芍9g,白術9g,細辛5g,秦艽9g,防風9g,炙甘草6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補骨脂10g,仙靈脾10g2.外敷中藥施用我院自制的通敷中藥包。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一、定義: 膝痹癥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血氣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理、僵硬、腫大、變行等癥狀的一種疾病,包括西醫學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二、常規治療:1、一般處理: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濕之地。病情較重者應去枕平臥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2、辨證分型論治:1.風寒濕痹1)行痹: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藥:防風湯加減2)痛痹:治法: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烏頭湯加減3)著痹: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藥:薏米仁湯加減2.風濕熱痹: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白虎加桂枝湯蠲痹湯加減3.痰瘀痹阻:治法:化痰行談,蠲痹通絡。方藥:雙合湯加減4.肝腎兩虛:治法:培補肝腎,舒筋止痛。方藥:補血榮筋丸加減3、特色治療:1.針刺治療:穴取:取內外溪眼、鶴頂、足三里、溪陽關、陰陵泉、陽陵泉。每日交替取一定數量腧穴上電針,根據辯證選擇波形,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2.牽引療法3.其他外治法:1).灸法:根據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2).拔罐:適量,每次5分鐘,每日一次。3).中頻脈沖電治療:患者適當部位,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4).頸椎推拿: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5).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6).刮痧:每個部位,3日一次。7).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膝痛、腫脹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樓梯無不適感,肢體涼、麻、痛、萎等癥狀改善。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0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辨證論治,收治膝痹癥患者54例,其中風寒濕型35例、風熱濕痹型3例、痰瘀痹阻型4例、肝腎兩虛型12例,總有效率95%。2、療效評價膝痹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膝痹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膝痹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膝痹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針對膝痹需要采取針對膝關節核本身的治療方法,藥酒具有局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散寒的作用,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2)針對疼痛問題加強術后鎮痛治療:局部注射長效麻醉的基礎上,配合耳穴壓子鎮痛等。3、項痹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一、定義: 項痹是由于風、寒、濕等邪氣閉阻項部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頸項部強硬疼痛,上肢疼痛、重著、麻木等癥狀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頸椎病,是中年人的多發病,以頸肩臂痛、上肢無力、麻木,頸部活動受限,有的尚有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清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癥。二、常規治療:1、一般處理: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濕之地。病情較重者應去枕平臥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2、辨證分型論治:1)風寒濕型:治法:散寒除濕,舒經活絡。方藥:蠲痹湯加減2)氣滯血瘀型: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3)痰濕阻絡型:治法:化痰開竅,祛濕通絡。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4)肝腎不足型: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5)氣血虧虛型: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方藥:八珍湯加減3、特色治療:1.針刺治療:穴取:頸夾脊穴、風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等。操作方法:根據病癥選取穴位,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電針,選擇波形,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2.牽引療法3.其他外治法:灸法:根據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拔罐:適量,每次5分鐘,每日一次。中頻脈沖電治療:患者適當部位,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頸椎推拿: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刮痧:每個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4.運動療法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頸椎活動正常,癥狀控制肢體涼、麻、痛、萎癥狀改善。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項痹(頸椎病)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0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辨證論治,收治項痹(頸椎病)患者80例,其中風寒濕型9例、氣滯血瘀型28例、痰濕阻絡型14例、肝腎不足型25例、氣血虧虛型4例,總有效率95%。2、療效評價項痹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頸椎病臨床癥狀眾多,中西醫分型較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項痹,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項痹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使血管擴張,充血減輕,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項痹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加強臨床中醫辨證施治水平,吸收國內相關科室治療項痹的有效經驗,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對療效較差的證型進行優化。(2)、對項痹采取中藥辨證口服、針灸、理療及中藥熱敷等多種手段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開展項痹患者的中醫藥早期進行干預的治療方案的優化研究,加強運用中藥優勢。進行早期干預,延緩和預防病情進一步的發生與發展。2019年診療方案療效分析、總結、評估及優化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一、定義: 肩凝癥,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傷導致肩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肩部疼痛、上舉困難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我科肩凝癥患者西醫稱之為肩關節周圍炎。二、常規治療:(一)推拿治療:1、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站在患者后面;2、揉按肩背肌肉,拿斜方肌,功在放松該部肌肉,解除肌肉(包括血管)痙攣,散寒止痛;3、點按肩背部有關穴位,可選天宗、秉風、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4、肩周揉按,點阿是穴,旨在解除該部肌肉痙攣,松弛肌肉,恢復肌肉彈性,松解粘連,有止痛解痙、活血化瘀的作用;5、局部筋結的分筋、彈筋,可解除肌肉痙攣,進一步松解粘連,有散結止痛、振奮陽氣的作用;6、點按肩部相關穴位,如肩髎、肩髃、臑腧等穴,有通經止痛作用;7、搖、拔、牽、抖肩關節,即被動地強制性地幫助病人恢復肩關節功能,可松解粘連,恢復肩關節功能。操作時應注意循序漸進,用力適到好處,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8、揉按點壓上肢有關穴位及經絡。穴位可選曲池、手三里、少海、內外關、合谷等穴,以達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目的;9、放松,即于最后用力拍打、抖按、擦擠的方法,再次放松肩背部肌肉。(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寒濕型治法: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方藥:烏頭湯加減麻黃9g,制川烏6g,白芍9g,黃芪9g,甘草6g,防風9g,羌活9g,桂枝6g2、淤滯型治法:活血通絡,舒筋通絡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9g,紅花6g,熟地12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羌活9g,桂枝6g3、氣血虛型治法:補氣養血,通絡止痛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15g,生姜15g,桂枝9g,當歸9g,川芎9g,白芍9g,白術9g,細辛5g,秦艽9g,防風9g,炙甘草6g(三)針刺治療以局部腧穴為主: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關、合谷,手法平補平瀉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肩部疼痛較前好轉,活動范圍增加。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1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治療130例:其中風寒濕型83例;淤滯型12例
;氣血虛型35例。總有效率95%。2、療效評價肩凝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肩凝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肩凝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肩凝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加強臨床中醫辨證施治水平,吸收國內相關科室治療肩凝癥的有效經驗,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對療效較差的證型進行優化。(2)、對肩凝癥采取中藥辨證口服、針灸、理療及中藥熱敷等多種手段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針對糖尿病肥胖患者,我們強調通過中藥湯劑辯證施治調控血糖,控制甚至減輕體重,防止其對關節的損傷。這要求中藥辯證的進一步精、細、準,在出具具體方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患者體質等問題,以中藥平穩降糖,必要時候針灸輔助。(4)、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針刀療法,以松解粘連,緩解攣縮。2、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一、定義: 膝痹癥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血氣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理、僵硬、腫大、變行等癥狀的一種疾病,包括西醫學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二、常規治療:1、一般處理: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濕之地。病情較重者應去枕平臥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2、辨證分型論治:1.風寒濕痹1)行痹: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藥:防風湯加減2)痛痹:治法: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烏頭湯加減3)著痹: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藥:薏米仁湯加減2.風濕熱痹: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白虎加桂枝湯蠲痹湯加減3.痰瘀痹阻:治法:化痰行談,蠲痹通絡。方藥:雙合湯加減4.肝腎兩虛:治法:培補肝腎,舒筋止痛。方藥:補血榮筋丸加減3、特色治療:1.針刺治療:穴取:取內外溪眼、鶴頂、足三里、溪陽關、陰陵泉、陽陵泉。每日交替取一定數量腧穴上電針,根據辯證選擇波形,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2.牽引療法3.其他外治法:1).灸法:根據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2).拔罐:適量,每次5分鐘,每日一次。3).中頻脈沖電治療:患者適當部位,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4).頸椎推拿: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5).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6).刮痧:每個部位,3日一次。7).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膝痛、腫脹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樓梯無不適感,肢體涼、麻、痛、萎等癥狀改善。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1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辨證論治,收治膝痹癥患者70例,其中風寒濕型45例、風熱濕痹型5例、痰瘀痹阻型5例、肝腎兩虛型15例,總有效率95%。2、療效評價膝痹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膝痹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膝痹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膝痹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加強臨床中醫辨證施治水平,吸收國內相關科室治療膝痹癥的有效經驗,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對療效較差的證型進行優化。(2)、對膝痹癥采取中藥辨證口服、針灸、理療及中藥熱敷等多種手段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藥辯證的進一步精、細、準,在出具具體方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患者體質等問題,以中藥平穩降糖,必要時候針灸輔助。(3)、針對膝痹病早期,膝關節局部紅腫,疼痛拒按,活動受限的情況,我科暫不對其局部采用手法治療,采用治療風濕熱痹的大秦艽湯內服,并局部熏蒸。同時結合局部針刺治療,取穴:內外膝眼、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并采用電針連續波刺激。3、項痹(神經根型頸椎病)一、定義: 項痹是由于風、寒、濕等邪氣閉阻項部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頸項部強硬疼痛,上肢疼痛、重著、麻木等癥狀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頸椎病,是中年人的多發病,以頸肩臂痛、上肢無力、麻木,頸部活動受限,有的尚有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清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癥。二、常規治療:1、一般處理: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濕之地。病情較重者應去枕平臥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2、辨證分型論治:1)風寒濕型:治法:散寒除濕,舒經活絡。方藥:蠲痹湯加減2)氣滯血瘀型: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3)痰濕阻絡型:治法:化痰開竅,祛濕通絡。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4)肝腎不足型: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5)氣血虧虛型: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方藥:八珍湯加減3、特色治療:1.針刺治療:穴取:頸夾脊穴、風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等。操作方法:根據病癥選取穴位,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電針,選擇波形,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2.牽引療法3.其他外治法:灸法:根據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拔罐:適量,每次5分鐘,每日一次。中頻脈沖電治療:患者適當部位,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頸椎推拿: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刮痧:每個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4.運動療法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頸椎活動正常,癥狀控制肢體涼、麻、痛、萎癥狀改善。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項痹(頸椎病)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1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辨證論治,收治項痹患者125例,其中風寒濕型12例、氣滯血瘀型33例、痰濕阻絡型25例、肝腎不足型40例、氣血虧虛型15例,總有效率97%。2、療效評價項痹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頸椎病臨床癥狀眾多,中西醫分型較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項痹,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項痹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使血管擴張,充血減輕,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項痹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患者急性期疼痛劇烈,肩部僵硬,活動受限,多為感受寒濕之邪所致,且以寒邪為主,要解除寒邪,八法中以汗法當先,故針對這類患者,內服羌活勝濕湯,外用羌活勝濕湯進行熏蒸,并結合拿風池手法,達到祛除寒邪的目的。2021年診療方案療效分析、總結、評估及優化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一、定義: 肩凝癥,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傷導致肩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肩部疼痛、上舉困難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我科肩凝癥患者西醫稱之為肩關節周圍炎。二、常規治療:(一)推拿治療:1、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站在患者后面;2、揉按肩背肌肉,拿斜方肌,功在放松該部肌肉,解除肌肉(包括血管)痙攣,散寒止痛;3、點按肩背部有關穴位,可選天宗、秉風、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4、肩周揉按,點阿是穴,旨在解除該部肌肉痙攣,松弛肌肉,恢復肌肉彈性,松解粘連,有止痛解痙、活血化瘀的作用;5、局部筋結的分筋、彈筋,可解除肌肉痙攣,進一步松解粘連,有散結止痛、振奮陽氣的作用;6、點按肩部相關穴位,如肩髎、肩髃、臑腧等穴,有通經止痛作用;7、搖、拔、牽、抖肩關節,即被動地強制性地幫助病人恢復肩關節功能,可松解粘連,恢復肩關節功能。操作時應注意循序漸進,用力適到好處,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8、揉按點壓上肢有關穴位及經絡。穴位可選曲池、手三里、少海、內外關、合谷等穴,以達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目的;9、放松,即于最后用力拍打、抖按、擦擠的方法,再次放松肩背部肌肉。(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寒濕型治法: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方藥:烏頭湯加減麻黃9g,制川烏6g,白芍9g,黃芪9g,甘草6g,防風9g,羌活9g,桂枝6g2、淤滯型治法:活血通絡,舒筋通絡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9g,紅花6g,熟地12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羌活9g,桂枝6g3、氣血虛型治法:補氣養血,通絡止痛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15g,生姜15g,桂枝9g,當歸9g,川芎9g,白芍9g,白術9g,細辛5g,秦艽9g,防風9g,炙甘草6g(三)針刺治療以局部腧穴為主: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關、合谷,手法平補平瀉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肩部疼痛較前好轉,活動范圍增加。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2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治療190例:其中風寒濕型142例;淤滯型18例
;氣血虛型30例。總有效率93%。2、療效評價肩凝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肩凝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肩凝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肩凝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針對該病早期,風寒濕邪外侵,疼痛為主要矛盾,在行治療手法后,在局部行溫針灸,取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直刺1.5-2寸,在針尾插1.5cm艾柱,施灸,以火盡為度,目的在于溫經散寒。(2)囑患者注意加強肩關節的活動,避免肩關節受寒,夜間做好肩關節的保暖。(3)、針對粘連期患者,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生活質量的,我科首先對患者進行濕熱敷治療,具體操作如下:令患者取座位或側臥位,從恒溫箱中取出敷包,用干毛巾包裹,使其勿過熱,然后放在患側肩周,務必使敷包與皮膚良好接觸,進行濕熱敷治療,以敷包冷卻為度。治療結束后,在手法的運用上,重點突出搖、拔、牽、抖的手法,循序漸進,被動地強制性地幫助病人恢復肩關節功能。2、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一、定義: 膝痹癥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血氣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理、僵硬、腫大、變行等癥狀的一種疾病,包括西醫學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二、常規治療:1、一般處理: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濕之地。病情較重者應去枕平臥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2、辨證分型論治:1.風寒濕痹1)行痹: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藥:防風湯加減2)痛痹:治法: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烏頭湯加減3)著痹: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藥:薏米仁湯加減2.風濕熱痹: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藥:白虎加桂枝湯蠲痹湯加減3.痰瘀痹阻:治法:化痰行談,蠲痹通絡。方藥:雙合湯加減4.肝腎兩虛:治法:培補肝腎,舒筋止痛。方藥:補血榮筋丸加減3、特色治療:1.針刺治療:穴取:取內外溪眼、鶴頂、足三里、溪陽關、陰陵泉、陽陵泉。每日交替取一定數量腧穴上電針,根據辯證選擇波形,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2.牽引療法3.其他外治法:1).灸法:根據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2).拔罐:適量,每次5分鐘,每日一次。3).中頻脈沖電治療:患者適當部位,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4).頸椎推拿: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5).熏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6).刮痧:每個部位,3日一次。7).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三、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膝痛、腫脹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樓梯無不適感,肢體涼、麻、痛、萎等癥狀改善。四、療效評價及總結:1、膝痹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證型分布及治療結果2012年我科采用優勢病種診療方案辨證論治,收治膝痹癥患者112例,其中風寒濕型80例、風熱濕痹型6例、痰瘀痹阻型16例、肝腎兩虛型10例,總有效率95%。2、療效評價膝痹癥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在治療上應堅持非手術為主的原則,尤其要發揮中醫傳統療法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的優勢,只有通過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又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慮手術。但必須指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眾多,有的治療效果不佳。3、總結(1)中醫治療膝痹癥,重視辨證施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膝痹癥治療上,通過辯證運用口服中藥,活血通絡,骨健筋韌,以達滿意效果。(2)運用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推拿、理療、中藥熏洗等在膝痹癥治療上,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五、診療方案的優化(1)、針對膝痹病早期,膝關節局部紅腫,疼痛拒按,活動受限的情況,我科暫不對其局部采用手法治療,采用治療風濕熱痹的大秦艽湯內服,并局部熏蒸。同時結合局部針刺治療,取穴:內外膝眼、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并采用電針連續波刺激。(2)、從中醫陰陽學說來看待膝關節的屈伸時,屈可作“陰”論,伸可作“陽”論,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屈伸是自如的,當伸肌群與屈肌群的力量不平衡時,就會出現屈伸障礙,若能將伸肌群與屈肌群的力量調整至平衡,則膝關節的功能障礙問題或可引刃而解,在治療手法上,我科主要針對與膝關節屈伸相關的肌肉的起止點進行按揉,對肌腱進行彈撥并針對相關肌肉的肌腹進行扌袞法,最終目的是要解除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痙攣,具體如下:對于屈曲運動受限的患者,著重解除伸肌群的痙攣,并在屈肌群的起止點上尋找陽性點(壓痛、結節)并施以松解手法,屈肌群的起止點:腓骨小頭、脛骨粗隆內側部;對于伸直運動受限的患者,著重解除屈肌群的痙攣,并在伸肌群的起止點上尋找陽性點(壓痛、結節)并施以松解手法,伸肌群的起止點:股骨粗隆3、項痹(神經根型頸椎病)一、定義: 項痹是由于風、寒、濕等邪氣閉阻項部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頸項部強硬疼痛,上肢疼痛、重著、麻木等癥狀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頸椎病,是中年人的多發病,以頸肩臂痛、上肢無力、麻木,頸部活動受限,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蒙牛集團招聘筆試真題
- 2024年廣西教師招聘筆試真題
- 獸藥零售的寵物醫療市場分析與業務布局策略考核試卷
- 加油站安全職責模板指引
- 玻璃光學傳感器研發考核試卷
- 政府項目消防合同范本
- 電池抗干擾能力提升考核試卷
- 數字電視接收設備的智能語音交互系統考核試卷
- 電視機制造業的數字化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數學教學優化措施
- 職業技術學院《直播電商運營主持》課程標準
- iso28000-2022供應鏈安全管理手冊程序文件表單一整套
- 醫院腎臟病健康宣教
- 【MOOC】電動力學-同濟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介入手術宣教
- 論持久戰全文(完整)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八年級(下)期中英語試卷
- 2024年教師資格考試高級中學面試生物試題與參考答案
- GB/T 27728.2-2024濕巾及類似用途產品第2部分:嬰童濕巾專用要求
-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人員考試真題題庫
- 第4課《我們的公共生活》第1課時(教學設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