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部分重點學校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絕,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決定而且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這段話說明,該時期A.面臨激烈的社會變革與經濟轉型B.經濟領域已發生較為深刻的變化C.處于王室衰微與諸侯紛爭的境地D.經濟迅速發展與周王室權勢漸強2.1890年,江南制造總局總辦劉麒祥指出,軍需工業所需鋼材“必須購自外洋,其價值運費已不合算,且平時購運往來雖尚稱便,誠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則輪船不能抵埠,而內地又無處采買,勢必停工待料,貽誤軍需”。這反映出A.民族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B.甲午戰爭后,中國海權進一步喪失C.中國建設獨立的工業體系的必要性D.外國資本壟斷了中國的鋼鐵生產3.如圖為學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相關解釋較為準確的是A.首次過億得益于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B.世界聯系加強背景下首次達到兩億C.1700年后直線上升根源于賦稅制度改革D.國家分裂時期人口都呈現下降趨勢4.一五計劃完成后,蘇聯基本實現了農業集體化,參與集體農莊的農戶已占65%,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播種面積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83%,社會主義工業已占全國工業的99%,成了工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領導力量。由此可知,一五計劃期間蘇聯A.工農業獲得了均衡發展 B.無產階級政權得到鞏固C.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D.計劃體制制約經濟發展5.兩廣總督李侍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說:“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七八十萬兩(白銀),或百余萬兩。……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廣州是當時官方指定的對外貿易港口②絲綢開始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貨物③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非常興盛④外商貿易瓦解了中國朝貢貿易體系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溫鐵軍教授提到“中國不僅是通過土地革命戰爭的暴力革命建立政府,沒收全部外國公司在華財產權益和前政府的官僚資本權益,而且還是一個因“去依附”而終于進入工業化的主權國家。”據此可知新中國A.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B.遺留了西方殖民的痕跡C.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D.移植了西方的生產方式7.1955年,蘇聯《外國文學》發表了美國作家厄斯金考德威爾的小說《男人群》,其內容包括美國企業的無賴行徑、黑人的貧困與自暴自棄。蘇聯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揚和平共處C.服務國內改革的實際需要 D.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勢8.明太祖曾規定:皇室后妃“必須選擇良家女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這一規定的主要目的是A.維護專制皇權 B.確立理學官方地位C.實行仁政懷柔天下 D.防止腐敗滋生9.以歐陽修、蘇洵等為代表的學者,開始懷疑經典現有版本的準確性甚至真實性;并開始對古物,尤其是青銅器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些學者意在A.還原先秦歷史 B.推動佛道傳播 C.否定漢唐儒學 D.批判君主專制10.“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材料中“鐵和血”“煤和鐵”分別喻意A.武力手段、工業基礎 B.暴力戰爭、國家壟斷C.強權政治、商品經濟 D.專制統治、自由競爭11.二戰結束后,中法圍繞處置在華戰犯問題爆發了一場治外法權存廢之爭,并由此導致了“白爾丁號事件”。借助戰后高漲的民族主義熱潮,中國政府迫使法國政府在中法新約簽署前關閉了在華領事法庭,隨即兩國1946年2月簽署了中法新約,徹底廢除了法國在華治外法權。這反映了A.中國借助治外法權存廢之爭進行主權宣示B.二戰后審判戰犯與恢復國家主權相互脫節C.法國在華治外法權廢止時間早于英美兩國D.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贏得了治外法權廢止12.“在人類數千年歷史上,那些與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大致相當、且同樣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的民族或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實行君主制……春秋時期,曾經出現過無數次弒君現象,但是每次弒君過后,仍舊不得不尋找一位與王室有關的人出任國君,而從未有任何人主張通過民主選舉來確定國家領導人。”通過材料作者意在強調君主制:A.象征專制、黑暗、野蠻 B.維系血緣關系、鞏固民族統一C.是當時社會最好的選擇 D.有利于社會生產發展、國家鞏固統一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中華民族”——從自在發展到自覺聯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時期齊、魯、晉、鄭等文化先進的中原諸侯自稱為“中國”、“諸華”或“華夏”,居住在中原外緣的秦、楚、吳、越乃至于燕等,則被稱或自稱為“夷狄”。隨著秦、楚、吳、越等參與中原的爭霸,不斷交融,至戰國,七雄并稱“諸夏”,同列“中國”。與春秋時代以前“夏夷之防”、華夷貴賤尊卑的的觀念不同,當梁襄王問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時,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史記》“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十二本紀”記載的是從五帝(黃帝——華夏始祖、顓頊、帝嚳、堯、舜)夏商周秦到漢武帝。司馬遷將原屬戎狄之秦納入“本紀”,讓蠻夷之楚、吳、越進入“世家”,為蠻夷之“匈奴”、“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等立傳。《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材料二甲午戰后,華夏中心主義衰落。維新派號召保國、保種、保教,主張“滿漢平等”,“合舉國之民心”;立憲派主張“合族救國”。1902年,梁啟超首次引入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現代觀念,指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將“驅除韃虜”轉變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堅民族的規模,把漢、滿、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組成一個民族的國家”“使世界強國不敢輕視中國”。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澤東提出“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間的平等”。(1)依據材料一,概括司馬遷“華夷觀”的內容,分析其“華夷觀”形成的背景。(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概括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的特點。14.(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有關美國政體及評價的材料:二十七部首,分東西兩路,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議事聽訟,選官聚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三占之二,舍獨洵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1842年)魏源《海國圖志》以前曾被(法國)君主體制視作奇聞的美國各項創制,應當成為共和政體的法國的學習對象……美國社會呈現的畫面覆有一層民主的外罩,透過這層外罩隨時可以看到貴族制度的遺痕。——(1848年)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1)根據上述材料,分別指出兩人言論的背景,并概括其觀點。(2)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對兩人的觀點做出簡要的評價。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主旨認為東周在動亂中孕育經濟和社會變革,最終決定了中國歷史發展方向,選項A符合這一主旨,為正確選項;從材料無法得出是否發生了深刻的經濟變革,排除B;選項C只強調了動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選項D不符合史實,排除。2、C【解析】

據材料軍需工業所需鋼材“必須購自外洋,其價值運費已不合算,且平時購運往來雖尚稱便,誠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則輪船不能抵埠,而內地又無處采買,勢必停工待料,貽誤軍需”可知,洋務運動所需鋼材必須購自外洋,但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內地又無處采買,勢必停工待料,貽誤軍需,這說明了中國建設獨立的工業體系的必要性,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對外國鋼材的依賴,而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A錯誤;甲午戰爭爆發于1894年,與材料不符,B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對外國鋼材的依賴,沒有涉及“外國資本壟斷了中國的鋼鐵生產”,D錯誤。3、B【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國人口達到了兩億,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B正確;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技術,A錯誤;1700年后人口直線上升是因為高產農作物引進,可以養活更多人口,同時也與賦稅制度改革有關,但不是根源,C錯誤;220年以后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期國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錯誤。4、B【解析】

根據材料“社會主義工業已占全國工業的99%,成了工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領導力量”可知,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對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有利于鞏固無產階級政權,故B項正確;一五計劃期間,蘇聯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工農業沒有均衡發展,故A項錯誤;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材料無從體現且與史實不符,故C項錯誤;計劃體制制約經濟發展不是材料主旨內容,并且不符合一五計劃時期史實,故D項錯誤。5、A【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外洋各國夷船到“粵”(“粵”就是指廣州)足以證明廣州是當時官方指定的對外貿易港口。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則足以證明當時的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非常興盛,所以①③正確;絲綢開始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貨物是早在西漢時期,乾隆時期清朝閉關鎖國,與外商貿易有限,不足以瓦解了中國朝貢貿易體系,所以②④錯誤。因此,本題答案就是A。6、A【解析】

依據材料中“沒收全部外國公司在華財產權益和前政府的官僚資本”、“去依附”等信息可知,新中國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與材料信息不符;C選項材料并未體現;D選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故選A。7、D【解析】

1955年美蘇爭霸時期,蘇聯發表揭露美國社會問題與矛盾的小說,意在借此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勢,D項正確;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不是此舉的主要目的,A項錯誤;小說中揭露的美國社會問題,與美蘇“和平共處”和蘇聯的“國內改革”無關,BC兩項錯誤。8、A【解析】

明代皇室選擇后妃時要求不拘處所、須良家女子、不許大臣進送等做法,目的是為了維護專制皇權,A項正確;皇室選擇后妃與確立理學官方地位、實行仁政無關,BC兩項錯誤;明代皇室選擇后妃的相關規定,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防止腐敗滋生,D項錯誤。9、C【解析】

青銅器時期代表了先秦的文化成就,否定經典的現有版本而對先秦時期的文化產生強烈興趣,說明這些學者意在通過復古否定現有的漢唐儒學,故選C;這些學者不是為了還原先秦歷史,排除A;歐陽修、蘇洵等都是儒家學者,他們的目的并非是為了推動佛道傳播,排除B;D項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故選C。10、A【解析】

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和血”就是依靠戰爭,用武力手段建立帝國;“煤和鐵”強調了工業是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煤為工化提供主要能源,而鐵則是工業的主要原料,所以“煤和鐵”就是德國的工業基礎,故答案為A;BCD不符合材料的喻意,排除。11、A【解析】

中國政府處理“白爾丁號事件”的過程,成為一次宣示主權的行動,表明了捍衛主權的決心,也表明此時審判戰犯與恢復國家主權緊密聯系在一起,并成為影響中外關系的重要一環。A正確,材料表明審判戰犯與恢復國家主權緊密聯系在一起,B排除;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愿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法國在1946年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C排除;治外法權的廢止是當時中國政府奮力抗爭的結果,D排除。故選A。12、B【解析】

據材料“同樣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的民族或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實行君主制”“每次弒君過后,仍舊不得不尋找一位與王室有關的人出任國君。”可知,作者意在強調君主制維系血緣關系、鞏固民族統一,故B正確;材料中作者對君主制基本持肯定態度,“象征專制、黑暗、野蠻”材料不能體現,故A錯誤;作者并沒有指出君主制是當時社會最好的選擇,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君主制“有利于社會生產發展”,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內容:華夷同等地位,視華夷各族為中國歷史的共同創造者;華夷共祖,有共同血緣。背景:從春秋到戰國,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認同于華夏民族。戰國時期,原先“夷夏”對立觀念逐漸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統觀念”形成。華夷一家、華夷共祖同源的觀念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國家的鞏固(2)特點:受傳統文化與西學共同影響;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面對外來侵略時自覺形成);內涵不斷豐富【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華夷觀念。(1)第一小問內容:根據材料中的“同列‘中國’……‘四海之內若一家’”等處信息可知司馬遷的觀點是華夷同等地位,視華夷各族為中國歷史的共同創造者;華夷共祖,有共同血緣。第二小問背景:可以從材料一中提到的史實中去羅列,例如從春秋到戰國,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認同于華夏民族。戰國時期,原先“夷夏”對立觀念逐漸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統觀念”形成等等。(2)根據材料二中的“甲午戰后,華夏中心主義衰落……滿漢平等……合族救國……中華民族……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間的平等”等處信息可知,近代民族主義的特點主要有:受傳統文化與西學共同影響;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面對外來侵略時自覺形成);內涵不斷豐富等。14、(1)背景:前者鴉片戰爭后,以魏源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階層主張“師夷長技”,向國人介紹西方的地理、政治。后者是在法國大革命后,法蘭西政局動蕩,民主與專制激烈斗爭。觀點:魏源提出十九世紀中期傳統夷夏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托克維爾認為19世紀中葉,對美國民主既要有批判也要有借鑒。(2)評價:①魏源了解到美國的聯邦制、總統制、人民主權等美國民主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