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一】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版2024)_第1頁
【歷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一】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版2024)_第2頁
【歷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一】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版2024)_第3頁
【歷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一】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版2024)_第4頁
【歷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一】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版202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退避三舍設疑:這些故事都是發生在哪一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新課引入約公元前1600年武王滅商西周開始周平王東遷洛邑,進入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開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學習目標1.通過春秋時期與西周制度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和周王室衰微的表現和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通過識讀“春秋爭霸形勢圖”和創設“假如古人也有朋友圈”的情境,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3.通過考古發現,了解春秋時期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史料實證、唯物史觀)。4.通過春秋時期動蕩的社會局面,體會祖國統一、社會安定的重要性。(家國情懷)一:王室衰微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秦統一六國春秋公元前475年戰國東周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476年因西漢劉向整理校訂《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因與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年代相當而得名。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1.公元前770年,西周被犬戎族所滅,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一:王室衰微鐵制農具、牛耕的出現諸侯私田出現,實力增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矛盾分封制瓦解設縣、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周王室衰微①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諸侯庶民天子士卿大夫庶民士天子卿大夫諸侯1.王室衰微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①。

——《史記·周本紀》①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教材研讀】想一想:從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時期之后,整個政治格局開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諸侯崛起,競相爭霸,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一:王室衰微1.王室衰微名稱土地兵力財力、人口天子與諸侯關系西周直轄方圓千里直轄14萬人以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是天下共主東周直轄方圓百里直轄幾千人人口所剩無幾財力減少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依靠強大的諸侯結論面積縮小兵力下降經濟薄弱政治地位下降②表現:1)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

3)諸侯崛起,競相稱霸

4)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①根本原因: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鐵器牛耕使用的結果。2.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境遇如何?暢所欲言。一: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春秋·王室衰微授民授疆土制度上統治區域上政治地位上經濟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定期納貢諸侯王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使周王室財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賴諸侯國經濟支持諸侯王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周王室管轄地區范圍縮小,僅在洛邑一帶;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諸侯國國君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一:王室衰微根據自主學習,說說春秋時期的“動蕩”表現在那些方面?楚王問鼎——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并起——爭霸不斷競相變革——戰爭頻繁材料一:“平王之時(周平王統治時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強并弱(諸侯變強,兼并弱小國家),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政權在諸侯手中)。”

——《史記·周本紀》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書本P30,說明春秋時期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諸侯各自為政,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西周周王室領地東周周王室領地周天子直接管轄地區縮小,實力下降;諸侯勢力崛起周王雖然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一:王室衰微二、諸侯爭霸

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

①王室衰微;②各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利益(土地、人口、支配權),從事結盟和軍事征討等活動。(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奪霸主地位(1)原因:(2)目的:(3)口號:(4)主要霸主:想一想:諸侯爭霸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尊王攘夷”(尊敬王室,排除夷狄)

(1)周王室雖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著“尊王”的口號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2)當時少數民族勢力發展,威脅中原華夏諸國,打著“攘夷”旗號充當保護色,能贏得華夏諸國的認同。1.概況春秋時期,諸國林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它們之間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活動。爭霸戰爭不斷。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吳國和越國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爭霸。春秋爭霸形勢圖齊桓公2晉文公3秦穆公4楚莊王5吳王夫差越王勾踐2.諸侯爭霸二、諸侯爭霸拓展學習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你知道這些成語故事嗎?老馬識途一箭之仇管鮑之交退避三舍竭澤而漁兵不厭詐厲兵秣馬秦晉之好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止戈為武臥薪嘗膽兔死狗烹2.諸侯爭霸二、諸侯爭霸3.根據下列圖片,歸納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的原因有哪些?圖二齊桓公與管仲圖一春秋時期齊國疆域圖圖三原因尊王: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響來號令諸侯。攘夷:指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充當保護角色,贏得華夏諸國的認同。①地理位置優越,大力發展漁鹽業。②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富國強兵。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號令諸侯。管仲和鮑叔牙分別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后公孫無知被殺,齊國無君。逃亡在外的糾和小白都趕回國內。管仲埋伏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先回國登上君位,乃齊桓公。桓公即位欲殺管仲。鮑叔牙勸阻,要桓公重用管仲。桓公接受建議,拜管仲為相。齊桓公不記射鉤之恨,重用管仲,終成大業。射鉤之恨二、諸侯爭霸二、諸侯爭霸齊晉楚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文公稱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公元前632年,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范。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后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晉文公稱霸二、諸侯爭霸

楚莊王,羋姓,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獎掖人才,修明內政賞罰分明,得致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爭霸中原,曾陳兵洛邑,問鼎周疆。與北方霸主晉國會戰于邲,大(今河南鄭州北)勝全勝,促成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后歸附,由此遂稱霸中原。楚莊王稱霸

楚莊王于公元前614年繼位。他繼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游圍獵,沉迷于酒色,并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舉冒死進諫,喝得正痛快的楚莊王很不高興。伍舉請他猜謎語“有一只鳥停在宮殿內,三年不飛不鳴,這是什么鳥啊?”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于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并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越吳齊晉楚臥薪嘗膽春秋末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你從越王勾踐身上學到了什么?樹立理想明確目標發奮圖強堅定意志永不言敗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向吳稱臣,后回到越國,滅掉吳國,稱霸一時。

吳王闔閭齊桓公

越王勾踐二、諸侯爭霸二、諸侯爭霸春秋爭霸過程中,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有的諸侯國被滅掉,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齊、燕……等十幾個大國、強國。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根據材料分析諸侯爭霸有何影響?如何評價歷史事件唯物史觀材料二:綜觀春秋大國爭霸與中華民族發生的關系,可以指出兩個方面:其一,各大國分別滅掉許多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這些被滅國的少數族便與華夏族融合起來,擴大了華夏族的范圍。其二,本來屬于“四夷”的楚、秦、吳、越,在發展中接受華夏先進文化。

——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三: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使得戰事不斷,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幾乎都卷入了戰爭。一些小國備受戰爭之害,如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有40多次。

——統編版《中國歷史》2.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3.社會動蕩,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齊、燕……等十幾個大國、強國。——《文物春秋戰國史》1.促進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客觀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①要一分為二,辯證評價;②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評價。二、諸侯爭霸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石器骨耜耒耜1、勞動工具改進廉價、粗糙、不精細、硬度不夠,不耐用青銅雖硬,但比較脆,易斷,很少用于農業生產青銅器鐵不僅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而且很鋒利,特別適合制造工具鐵器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出現石器,骨器硬度不夠,不耐用;青銅雖然硬,但比較脆,容易斷;鐵器質地堅硬,很鋒利,適合制造農具。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戰國冶鐵圖鐵制農具使用耒耜耕地牛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2.農業發展的原因:

—鐵質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春秋時期冶鐵業發達,能夠大量生產鐵器3.作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使用耒耜耕地(人力)牛耕(畜力)解放人力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4.手工業發展

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勾踐劍冶鐵示意圖春秋蓮鶴方壺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銅錢是春秋時期使用最為普及、流通最為廣泛的錢幣,根據其不同的形制,大致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蟻鼻錢四大類。5.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城市交易市場商品交換市場出現、金屬貨幣使用。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課堂小結分封制逐漸瓦解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諸侯各自為政,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壯大,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追逐自身利益農業、手工業、商業隨堂訓練1、他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征戰,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是下圖中哪個諸侯國的君主

()2.據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的有3次。同時魯國卻朝齊11次,朝晉20次。這說明A、魯國定期向周天子納貢B、天子依附于諸侯C、魯國主動與齊晉結好D、周王室地位衰落DD3.“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