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擇性必修1》·第五課導入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如何理解文本中的﹃舉

﹄?你認為應以何種標準選拔官員/干部?導入2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懂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國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墨子》中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韓非子說“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說“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司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龔自珍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習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的歷史趨勢官員管理世官制按照宗法血緣關系世襲官職,從最初實行的“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到后來的“嫡長子繼承制”,都是把血緣關系作為官員選拔的唯一標準。在“嫡長子”繼承制下,國家還設立了貴族學校,為未獲得繼承的其他貴族子弟進入官僚統治階級提供途徑。此外,世官制是和“封建”制緊密聯系的,世襲官職和享受待遇同步伴隨。在宗法關系下,各級貴族不僅時代掌握政權,也擁有所封土地上的人口和財物。——摘編自《學習時報》:《先秦時代的世官制》;《歷史選必1教師用書》先秦:世官制與貴族政治如何認識在早期國家階段,以世官制為代表的貴族政治?世官制與宗法分封制密切相關;反映了該階段注重血緣紐帶、家國同構的特點。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貴族政治存在于先秦時期,典型特征是以血緣維系政治隸屬關系;作為一種制度特征,注重血緣,家世、門第等貴族政治的特征,在秦以后的成熟國家階段仍有遺存。先秦:從“任人唯親”到“尚賢用能”魏文侯問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不勞而獲的蛀蟲)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選自西漢·劉向《說苑·政理》如何認識春秋戰國時期從尚親到尚賢的轉變?順應生產力變革與國家制度轉型的歷史趨勢,打擊舊貴族,選拔人才以富國強兵;任人唯賢是符合政治理性的人才觀念,得以迅速轉化成政治實踐。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詩經·大雅》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尚書·說命》春秋戰國:薦舉功勞制自薦:毛遂自薦他薦:鮑叔牙薦管仲功勞:軍功授爵荀子在討論“官人百吏”的時候,還特別指出他們“不知其義,謹守其數”。即“官人百吏”們不管大政、路線和道義問題,皇帝怎么說,文吏就怎么做。形成對比的是,士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還要用那理想來評價皇帝的是是非非。專制者當然更樂意政由己出,厭惡士人們說三道四,若士人的批評惹惱了他,不妨活埋、燒書;俯首聽命的文法吏,才是富國強兵的得力工具。——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史記·李將軍列傳》文法吏顯示了怎樣的政治特征?體現怎樣的政治局限性?秦:文法吏右圖注釋:秦文吏俑。出土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該傭頭戴長冠,身穿長襦,右側腰帶上懸掛著帖塑的削和砥石,不僅彰顯了其“刀筆吏”的身份,袖手而立也自成一派文官風度。漢:察舉制與士大夫群體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東漢]班固:《漢書》卷6《武帝紀》1、如何理解從文法吏到察舉制的發展趨勢?選拔標準從看重才干到德才兼備,標準更為全面;標志著主流意識形態從法家向儒家轉變。2、結合導言,在當時還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3、察舉制仍然存在哪些局限性?選拔缺乏客觀標準,容易被地方官員或大族利用。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宋書·恩幸傳序》魏文帝為魏王時,三方鼎立,士流播遷,四人錯雜,詳核無所。吏部尚書陳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摘編自《通典·選舉》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與門閥政治1、結合材料與史料閱讀,理解九品中正制的沿革?2、中正官屬于中央官還是地方官?體現何種用意?打擊地方割據,維護中央集權;3、對家世和門第的看重,帶來哪些影響?門閥士族勢力發展,門閥政治形成。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與門閥政治“獨尊儒術”后,士大夫階層形成。政治、經濟和教育特權互相轉化,士大夫群體中逐漸誕生“官僚世家”。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四世三公。趙翼:“古來世族之盛。未有如此二家者!不合理的選官制度滋生權力交易,舉薦雙方結成利益集團,官僚世家“門生故吏遍天下”,成為世家大族。漢末以來皇權衰落,需要依靠世家大族鞏固皇權,東晉時發展為門閥政治。門閥士族如何形成與衰亡?印刷術、學術普及科舉制專制皇權強化底層社會革命壟斷學術把持選官皇權衰落政權平穩過渡門閥士族:由士大夫群體結成的家族利益集團,是官僚的貴族化。在占有大量兼并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礎上,通過壟斷學術和把持選官而世代高官。秦漢官員的考核與監察1、如何認識“考核”與“監察”的差異?考核是歷代考察官僚隊伍行政效用的基本手段,是官員隊伍有效運作的保障。“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辮不留朝。”監察是防止國家機構、公職人員濫用權力、瀆職貪腐的重要手段,用以保障中央集權和整頓吏治;“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御史之職也。政之理亂,實由此焉。”2、在教材表述中,秦漢與魏晉時期“上計”效果有何差異?與哪一要素相關?秦漢時期的考核效果顯著好于魏晉時期;考核效果與政治興衰密切相關。《周禮·天官》: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漢朝專門制定《上計律》,《漢官解詁》描述其職責為: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簿。在交通、通信不便的時代,上計吏是朝廷了解地方的重要渠道。公孫瓚、司馬懿、鄧艾等都曾擔任上計吏。考古·計簿199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漢墓出土簡牘100多枚,4萬字左右,主要包括東海郡政府文書檔案、術數歷譜、私人文書、漢賦佚篇等四個方面。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郡級行政文書檔案。墓主名師饒,字君兄,生前功曹史。學者推測,墓主人希望在陰間繼續位寵職高、一如生前,故而選擇把公文簡牘帶進墓地隨葬。死后仍不忘工作,堪稱漢代版打工人·打工魂。考古·計簿《集簿》言簡意賅,區區700字卻涵蓋了東海郡的行政建置和吏員配備、農業經濟、民政、財政等方面內容。如:地區面積上,“界東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四百八十八里,如前”。所謂“如前”即和以往一樣沒有變動;農業上,“春種樹六十五萬六千七百九十四畝。多前四萬六千三百廿畝”,指比上一年多四萬六千三百廿畝;戶政上,“戶廿六萬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秦漢官員的考核與監察1、結合教材與下圖,理解秦到漢監察體系的變化?秦朝的監御史和縣丞,對地方郡縣進行平行監督;漢以后,以刺史為代表的巡視監察制度,從本質上說屬于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監督,效用更顯著。漢武帝在全國置十三部州,每州派秩六百石、位下大夫的“秩卑”“任重”“賞厚”的刺史,監察二千石的郡守、侯王和豪強。由于他是中央派遣常駐地方的監察官,且有固定治所,便于就地監察和吏民舉告。又因為他是純粹監察官而非行政長官,對其所監察的二千石既無上下級關系,又無利害關系,權責各自獨立而分開,便于發揮監督檢舉作用,同時又可防止其濫用權力。——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科舉制度的成熟與發展隋唐科舉制度確立宋代科舉與平民社會元明清科舉制的發展與畸形東漢初年在察舉辟召中實行“授試以職”制度,通過一年到十年的吏職實習,從而強化了“以能取人”因素。東漢順帝陽嘉年間,尚書令左雄改革察舉,由三公府對孝廉分科考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由尚書省在端門復試。陽嘉新制被后人稱為“試文之法”,它是“以文取人”的,依賴于對經術和箋奏的考試。陽嘉制度,可以視為從察舉到科舉的一種過渡形態。——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保《唐摭言》結合教材與材料,可以提取哪些關于科舉制的信息?隋唐科舉制科舉制并非無中生有:漢末對察舉制的改良,已經醞釀了科舉制考試選才的傳統。科舉制并非一蹴而就: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設進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規模,首創武舉和殿試。科舉制促進了階層流動,維護了統治。隋唐科舉制雁塔題名: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后,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墻壁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另一位新科進士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并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隋唐科舉制歷代進士錄取人數朝代歷時/年取士總數/人年均取士數/人唐290約6000約20宋320約40000約125明2772481490清26826747100總結: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演變趨勢?選拔標準:由看重品行門第向考察才、學轉變;選拔流程:由地方評定、推薦向中央考試轉變;規范程度:由主觀任意向制度化、嚴密化轉變。隋唐科舉制時期選官制度選拔標準先秦世官制血緣秦軍功、法吏才干漢察舉制品德才學魏晉九品中正制家世、德才隋唐及后科舉制考試選才科舉制將讀書、考試、做官三個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中央政府則將選官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此外,科舉考試對書寫、辭藻等重視,也推動了唐代書法、文學的發展。但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進士科全部錄取人數也不過6000余人。科舉制遠未發展到全盛。——摘編自葉煒《中國古代史十四講》科舉發展與“平民社會”一說為辦理科舉手續處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故其取人也,亦或脅于權勢,或撓于親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洪邁,《容齋隨筆》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各糊名、謄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唐代宰相524人,科舉出身者232人。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舉出身的達到123名。——摘編自何忠禮《科舉制度與宋代文化》結合材料與所學分析:如何認識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崇尚文治的社會氛圍推動士大夫群體壯大和科舉制度完善,進一步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門第觀念弱化。清明上河圖中的﹃解

﹄字招牌,一說代表此處為參加科考的考生辦理手續處。學術觀點:唐宋變革論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等人基于宋代社會發展,提出“唐宋變革論”。經過一百多年的學界充分研究與探討,東亞各國學界對此這一理論形成基本認可。“唐宋變革論”承認唐宋間歷史進程發生了巨大飛躍,包括王權加強,貴族政治衰落,門第觀念弱化,社會經濟繁榮,人身控制松弛,人身自由加強等,這些要素都推動中國歷史走向“近世”。觀察日本學者提出唐宋變革論的依據,能得出怎樣的歷史認識?元明清科舉的制度完善元明清科舉的畸形發展明代仇英繪《觀榜圖卷》局部。設色絹本,描金,34.4x638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自跋:仇英實父制。著錄書籍: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43;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八冊,頁441-445。范進中舉有多難范進處于明代晚期,他之后的清初剛剛實行科舉考試,為籠絡人心、鞏固統治,各省鄉試舉人中額頗多。以順治二年(1645)為例,朝廷確定各省的鄉試定額,全國總共有1638個名額。而隨著各地形勢的基本穩定,各省鄉試舉人中額趨勢由松轉緊,順治十七年的鄉試定額甚至“照舊減半”,至康熙年間,康熙朝共舉行鄉試22科,錄取舉人總共才17494。那時候,在全省考試中考到前幾名才能成為舉人,按照現在的招生數量計算,考中舉人的概率相當于清華北大錄取率的1/20。而范進從二十歲開始考試,到五十多歲才考上秀才,卻在第一次鄉試中就中了第七名亞元,這不能不說是奇跡,也難怪他如此高興了。——《國家人文歷史》2023年3月,《中了舉的范進,后來怎么樣了》元明清科舉的畸形發展唐宋以來的官員管理唐宋以來的官員考核制度唐宋以來的官員監察制度唐宋的官員考核明清的官員考核清代大計考核官員,按守(操守)、才(才能)、政(政績)、年(年齡)的標準進行:

守,或清、或平、或濁。才,或長、或平、或短。政,或勤、或平、或怠。年,或青、或中、或老。考績后根據“四格”將官員分為卓異、平等(又稱供職)和入於六法(又稱劣者)三等,同時按照這三等,將官員分為舉、不入舉劾和劾三部分。凡被列入卓異的官員稱為“舉”,需要“按其事而書於冊”;平等者被列入為不入舉劾者;“凡入於六法者,則劾。”大計優者稱卓異,即“特立超然表異於眾流者也”。因此,卓異者必須是“才守俱優”。不同的時期,卓異的具體標準也不同。順治時期規定官員被薦舉卓異必須“首重才品”;康熙時期要求“卓異之員,宜以清廉為首列”;乾隆時期還另行規定“無鹽案參罰”和“以務農本”為標準。——摘編自孔祥文,《清前期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唐宋時期的官員監察唐代的御史臺是一個完整的機構,有自己的一套職官系統。據唐代官修政書《唐六典》云,侍御史“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儀式”;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三院監察官品階不同,職掌分明,構成一個十分嚴密的系統。貞觀年間,全國有州358個,縣1551個,朝廷為監察地方,依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各道置采訪使,仿照西漢的刺史制度,只起監察性的作用。唐中期以后,部分雄藩重鎮節度使兼任采訪處置使。唐玄宗后期國政腐敗,國家局面外重內輕。結合所學回答,唐代道的設置和發展,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唐宋時期的官員監察宋代呂本中﹃官箴

﹄石刻,攝于鴉片戰爭博物館明代的官員監察·考成法與監察制度考成法:月有考,歲有稽,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撫案官有延誤者,該部舉之;

各部院有容隱者,科臣舉之;

六科有容隱欺蔽者,臣等舉之。我國歷史上重視對考核過程的監察監督。漢朝考核的“計簿”要存放在丞相和御史大夫“兩府”中,目的是要讓御史大夫“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毋相亂”(《漢書·宣帝紀》)。唐朝考核過程中,不僅中書、門下兩省要派出監考使、校考使等監督,還派出巡察使,訪察京內、京外官吏善惡,上報吏部考功司,目的是防止各地上報尚書省的考核材料失實。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決,五品以下則由吏部和都察院(最高監察機構)共同負責,目的是保障考核的權威性與真實性。清朝在弱化了監察機構的權力后,靠什么來實現對官員的監察呢?對這個問題,清朝皇帝們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