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246-2023 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_第1頁
DG-TJ 08-2246-2023 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_第2頁
DG-TJ 08-2246-2023 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_第3頁
DG-TJ 08-2246-2023 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_第4頁
DG-TJ 08-2246-2023 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StandardforacceptanceofgreenbuildingconstructionDG/TJ08—2246—2023J14029—2024主編單位: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批準部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施行日期:2024年6月1日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文件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關于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由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主編的《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經我委審核,現批準為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統一編號為DG/TJ08—2246—2023,自2024年6月1日起實施。原《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DG/TJ08—2246—2017同時廢止。本標準由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解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2023年11月27日—1—根據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2021年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建筑標準設計編制計劃的通知》(滬建標定〔2020〕771號)要求,本標準由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組織會同相關單位,在《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標準》DG/TJ08—2246—2017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本標準的主要內容有: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地基基礎與主體結構工程;建筑與裝飾裝修工程;給水排水工程;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建筑電氣工程;智能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室內環境工程;室外總體工程;綠色建筑單位工程驗收;附錄A~E。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有:1.將綠色建筑工程驗收定位于單位工程驗收,并在充分銜接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的框架體系的基礎上,明確了綠色建筑單位工程下九大分部工程。2.銜接了現有國家和上海市建筑工程驗收相關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九大分部工程下各分項工程。3.結合綠色建筑相關標準的變化情況,明確了上海市綠色建筑工程驗收的主要內容、檢驗方法和檢驗數量。4.修改了附錄檢驗批、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和單位工程驗收表,提升了操作性。各單位及相關人員在執行本標準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反饋至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地址:上海市大沽路100號;郵編:200003;E-mail:shjsbzgl@163.com),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5號;郵編:—2—200032;E-mail:rd@sribs.com.cn),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地址:上海市小木橋路683號;郵編:200032,E-mail:shgcbz@163.com),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主編單位: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參編單位: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檢驗有限公司建學建筑與工程設計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韓繼紅廖琳景小峰葛斌楊建榮安宇陳衛偉王莉鋒徐超范宏武車學婭邵怡張文宇謝文黎何曉燕徐佳彥周紅波王小安姚浩高月霞沈文昊高海軍朱強喬正珺姚璐李芳艷劉妍炯李鶴王穎審查專家:古小英曹毅然沈育祥翟曉強鄧明勝葉耀東黃秋平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1—1總則 12術語 23基本規定 34地基基礎與主體結構工程 54.1一般規定 54.2主控項目 64.3一般項目 75建筑與裝飾裝修工程 105.1一般規定 105.2主控項目 115.3一般項目 126給水排水工程 156.1一般規定 156.2主控項目 156.3一般項目 187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 217.1一般規定 217.2主控項目 217.3一般項目 248建筑電氣工程 268.1一般規定 268.2主控項目 268.3一般項目 299智能建筑工程 319.1一般規定 31—2—9.2主控項目 319.3一般項目 3310可再生能源工程 3510.1一般規定 3510.2主控項目 3610.3一般項目 3711室內環境工程 3811.1一般規定 3811.2主控項目 3811.3一般項目 4012室外總體工程 4212.1一般規定 4212.2主控項目 4312.3一般項目 4413綠色建筑單位工程驗收 48附錄A綠色建筑檢驗批驗收記錄 50附錄B綠色建筑分項工程驗收記錄 51附錄C綠色建筑分部工程驗收表 52附錄D綠色建筑單位工程驗收表 53附錄E綠色建筑關鍵性能指標驗收申請表 55本標準用詞說明 57引用標準名錄 58標準上一版編制單位及人員信息 60條文說明 61—3—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regulation 34Foundationandstructureproject 54.1Generalregulation 54.2Dominantitems 64.3Generalitems 75Buildinganddecorationproject 105.1Generalregulation 105.2Dominantitems 115.3Generalitems 126Watersupplyanddrainageproject 156.1Generalregulation 156.2Dominantitems 156.3Generalitems 187HVACproject 217.1Generalregulation 217.2Dominantitems 217.3Generalitems 248Electricsystemproject 268.1Generalregulation 268.2Dominantitems 268.3Generalitems 299Intelligencesystemproject 319.1Generalregulation 31—4—9.2Dominantitems 319.3Generalitems 3310Renewableenergyproject 3510.1Generalregulation 3510.2Dominantitems 3610.3Generalitems 3711Indoorenvironmentproject 3811.1Generalregulation 3811.2Dominantitems 3811.3Generalitems 4012Outdooroverallproject 4212.1Generalregulation 4212.2Dominantitems 4312.3Generalitems 4413Greenbuildingunitprojectqualityinspection 48AppendixAThetableofqualityinspectionbylot 50AppendixBThetableofqualityinspectionbysub-project 51AppendixCThetableofqualityinspectionbydiv-project 52AppendixDThetableofqualityinspectionbyunit-project 53AppendixETheapplicationtableofgreenbuildingkeyperformance 55Explanationofwordinginthestandard 57Listofquotedstandards 58Standard-settingunitsandpersonnelofthepreviousversion 60Explanationofprovisions 61—1—1總則1.0.1為統一本市綠色建筑工程驗收要求,保證綠色建筑工程質量,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民用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擴建、改建項目在技術條件相同時也可適用。1.0.3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應與建筑工程質量驗收同步實施。1.0.4綠色建筑工程驗收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和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術語由建設單位組織,綠色建筑工程參建各方共同對地基基礎與主體結構工程、建筑與裝飾裝修工程、給水排水工程、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建筑電氣工程、智能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室內環境工程和室外總體工程進行設計符合性判定的活動。2.0.2主控項目dominantitem與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強制性條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控制性要求相對應,對建筑綠色性能起決定性作用的驗收項目,所有主控項目必須合格。2.0.3一般項目generalitem對照綠色建筑設計文件,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評分項和加分項相對應,除主控項目以外的驗收項目。2.0.4核查check對技術資料的檢查及資料與實物的核對。包括對技術資料的完整性、內容的正確性、與其他相關資料的一致性及整理歸檔情況的檢查,以及將技術資料中的技術參數等與相應的材料、構造、設備或產品實物進行核對。—3—3基本規定3.0.1綠色建筑工程應根據審查通過的施工圖設計及設計變更文件進行驗收,驗收項目分為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主控項目應全部進行驗收,一般項目依據具體項目的綠色建筑設計文件確定納入驗收范圍的具體內容。主控項目和納入驗收范圍的一般項目的驗收結論全部合格,方視為綠色建筑工程項目驗收通過。3.0.2建設單位應在施工前組織參建各方針對綠色建筑設計、驗收等相關內容進行交底;施工單位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納入綠色建筑要求,施工組織設計經工程監理單位或建設單位審查合格后實施。3.0.3綠色建筑工程驗收應核對其設計變更情況,綠色建筑工程的設計變更不得降低綠色建筑的目標等級。對涉及建筑綠色性能變更的,應經過原審查機構審查通過。3.0.4綠色建筑工程作為一個單位工程,應按表3.0.4劃分分部工程、分項工程和檢驗批,并符合下列規定:1檢驗批的劃分可根據綠色建筑各分部驗收的需要,分別單位制定分項工程和檢驗批的劃分方案,并由監理單位審核。2綠色建筑分部工程、分項工程和檢驗批的驗收應單獨填寫驗收記錄,驗收資料應單獨組卷。3驗收項目、驗收內容、驗收標準和驗收記錄均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4—表3.0.4綠色建筑分部工程、分項工程劃分序號分部工程分項工程主要驗收內容1地基基礎與主體結構1地基基礎2主體結構2建筑與裝飾裝修1圍護結構2裝飾裝修防水材料、防火材料、裝飾裝修3給水排水1給排水系統2生活熱水系統3節水設備與部品部件4非傳統水源利用5監測與計量水質、管網系統、節水設備、部4供暖通風與空調1熱源系統與冷源系統2室內外管網3空調通風系統空調系統設備與管道、空調冷熱水管網、送風及排風系統5建筑電氣1配電系統2照明系統6智能建筑1建筑設備監控系統2室內空氣質量監控系統3能源管理系統4水質在線監測系統5信息網絡系統6智慧建筑綜合服務平臺計量裝置、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數據采集器、網絡交換設備等主要設備及線纜、各類弱電系統及平臺7可再生能源1太陽能熱水系統2太陽能光伏系統3地源熱泵系統進場驗收要求、進場復驗要求、系統安裝統一要求、系統調適要求、檢測計量要求、對周邊環境影響控制、系統安全運行要8室內環境1聲環境2光環境3熱濕環境4通風與空氣質量圍護結構隔聲、室內噪聲級、照明質量、室內溫濕度及新風量、污染物濃度、視野、自然采光、9室外總體1場地安全及污染源控制2交通與公共服務設施4場地生態措施污染源控制、垃圾站點、無障礙設施、標識系統、室外場地、停—5—4地基基礎與主體結構工程4.1一般規定4.1.1結構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地基基礎。2主體結構。4.1.2地基基礎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2及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4.1.3主體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1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及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技術標2鋼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通用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裝配式鋼結構工程質量驗收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2的規定。3木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木結構通用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裝配式木結構工程質量驗收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3的規定。—6—4砌體結構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結構GB55007及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混合結構工程質量應根據驗收部位的結構形式按相應的國家現行標準進行驗收。4.2主控項目4.2.1地基與基礎的承載力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2.2500km以內生產的地基基礎材料重量占地基基礎材料總重量的比例應大于70%。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產品證明文件(采購合同、材料出廠合格證等)、材料進場驗收記錄、材料復試報告、距離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產的地基基礎材料重量占地基基礎材料總重量的比例計算書,檢查地基基礎材料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2.3主體結構的承載力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結構驗收記錄、相關檢測報告,檢查檢修和維護條件。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2.4主體結構的形體和布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結構施工記錄和驗收記錄、測量復核記錄、建筑形體規則性判定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2.5500km以內生產的主體結構材料重量占主體結構材料總重量的比例應大于70%。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主體結構材料清單、產品證明文—7—件、材料進場驗收記錄、材料復試報告、距離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產的主體結構材料重量占主體結構材料總重量的比例計算書,檢查主體結構材料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一般項目4.3.1地基基礎材料及構件的耐久性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材料及構件進場記錄、合格證、檢測報告、隱蔽驗收記錄、材料及構件清單,檢查材料及構件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2地基基礎高強材料與構件的選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施工記錄、材料及構件清單、各類材料及構件用量比例計算書,檢查各類材料及構件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3地基基礎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廢建材的使用部位、用量及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工程材料清單、各種建筑材料的使用部位及使用量、各類材料用量比例計算書、產品檢測報告、利廢建材中廢棄物摻量說明及證明材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4地基基礎綠色建材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計算分析報告、檢測報告、工程材料清單、綠色建材標識證書及施工記錄。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5主體結構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抗震設防和抗震施工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結構計算文件、項目安全分析報告—8—及應對措施結果。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6主體結構采用的建筑材料應符合下列耐久性要求:1主體結構采用混凝土結構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高耐久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2主體結構采用鋼結構的,耐候結構鋼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耐候性防腐涂料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3主體結構采用木結構的,防腐木材、耐久木材及耐久木制品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材料進場記錄、合格證、隱蔽驗收記錄、材料用量清單,檢查材料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7主體結構材料與構件應符合下列規定:1高強鋼筋、高強混凝土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2高強鋼材用量、鋼結構構件連接方式、施工免支撐樓屋面板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3混合結構的混凝土結構部分、鋼結構部分應分別符合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定。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施工記錄、工程材料清單、各類材料用量比例計算書,檢查各類材料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8主體結構可再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廢建材的使用部位、用量及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工程材料清單、各種建筑材料的使用部位及使用量、各類材料用量比例計算書、產品檢測報告、利廢建材中廢棄物摻量說明及證明材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9主體結構綠色建材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計算分析報告、檢測報告、工程材—9—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10主體結構的工業化建造應符合下列規定:1主體結構采用鋼結構、木結構的,鋼結構、木結構的使用比例和部位應符合設計要求。2主體結構采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的使用比例和部位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預制構件的購銷合同、預制率計算書,核查現場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4.3.11改擴建結構中的原結構構件及改擴建過程中產生的可再利用結構材料的使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閱設計文件、施工方案、施工記錄、原建筑結構構件及可再利用結構材料使用統計表,檢查原建筑結構構件及可再利用結構材料的使用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建筑與裝飾裝修工程5.1一般規定5.1.1建筑裝飾裝修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圍護結構工程。2裝飾裝修工程。5.1.2圍護結構節能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DGJ08—113的相關規定。5.1.3裝飾裝修工程驗收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07、《地下防水工程驗收規范》GB準《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JGJ/T304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住宅工程套內質量驗收規范》DG2062的相關規定。5.1.4建筑幕墻工程驗收應符合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建筑幕墻工程技術標準》DG/TJ08—56的相關規定。5.1.5建筑門窗工程驗收應符合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民用建筑外窗應用技術標準》DG/TJ08—2242的相關規定。5.1.6建筑防護欄桿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防護欄桿技術標準》JGJ/T470的相關規定。5.1.7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所用材料應符合環境污染物控制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GB5.2主控項目5.2.1屋頂太陽能設施構件、機電設備設施構件、屋頂綠化設施應符合綠色建筑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核查太陽能設施、機電設備設施構件與屋頂結構一體化是否施工到位,設施基礎泛水措施是否記錄。檢驗數量:3棟及以下數量的建筑全數檢查,4棟~10棟建筑不應少于總棟數的50%,10棟以上建筑不應少于總棟數的30%。5.2.2外墻太陽能設施構件、空調室外機架或平臺、外墻垂直綠化設施應符合綠色建筑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結構設計圖紙,核查太陽能設施、空調室外機架、外墻垂直綠化與墻體主結構一體化是否施工到位,構件與墻體連接部位及預留孔洞是否有防水封堵措施。核查太陽能設施、空調室外機架、外墻垂直綠化等專項施工質量驗收記錄。檢驗數量:3棟及以下數量的建筑全數檢查,4棟~10棟建筑不應少于總棟數的50%,10棟以上建筑不應少于總棟數的30%。5.2.3衛生間、浴室的地面、墻面、頂棚防水設計應符合建筑設計要求,住宅室內防水工程不得使用溶劑型防水涂料。檢驗方法:核查建筑設計的防水設計說明及圖紙,核查室內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資料,檢查防水材料復驗及現場抽樣記錄。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2.4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間凈寬應滿足建筑設計要求。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2.5外門窗氣密性、水密性、隔聲性能應符合建筑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在施工現場對預安裝的外窗抽樣,送到實驗室對外窗進行氣密性、水密性、隔聲性能等實體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現場隨機抽樣檢驗,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性、水密性、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GB/T7106規定執行。檢驗數量:同一廠家的同一類型、同一品種、同一系列的產品各抽樣不少于3樘。5.2.6建筑幕墻抗風壓、水密性應符合建筑設計要求,并應提交下列資料:1建筑幕墻抗風壓、水密性檢測報告。2現場淋水、盛水試驗記錄。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幕墻設計圖紙,核查建筑幕墻氣密性、水密性檢測報告,核查現場淋水、盛水試驗記錄。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2.7建筑裝飾構件比例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核查女兒墻高度、裝飾構件設置情況,對比建筑裝飾構件造價比例計算書。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一般項目5.3.1中庭、陽臺、樓梯、窗臺、上人屋面等各類臨材料和配件、欄桿高度、桿件凈距、扶手尺寸及位置、防護欄桿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構件之間的連接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材料及配件應有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材料進場驗收記錄和復驗報告。2預埋件、錨固件的數量、位置應有隱蔽工程驗收記錄。3立柱錨固位置抗拔力或抗剪力應有現場檢測報告。4應有防腐處理措施驗收記錄。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觀察和尺量檢查。核查建筑防護欄桿工程專業質量驗收資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2建筑物出入口防墜落的構件設施應符合建筑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圖紙核實相關防墜落措施有否施工到位,核查雨篷、挑棚、遮陽等構件材料及配件進場復驗和抽檢資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3外墻外保溫工程應采取防墜落措施,并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有系統及組成材料的型式檢驗報告。2應有保溫層與基層墻體拉伸粘結強度現場檢驗報告。3應有基層墻體錨栓抗拉拔承載力現場檢驗報告。檢驗方法:核查系統組成材料的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等質量證明文件,核查有效期內的型式檢驗報告和現場檢驗報告,核查錨栓錨固深度等隱蔽工程驗收記錄。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4建筑門窗、隔斷等采用的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的玻璃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建筑設計圖紙對玻璃材質的要求及應用部位,觀察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玻璃的標志標識,核查各類防護玻璃材料的型式檢驗報告、進場復驗和抽驗資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5具備防夾功能的門窗配件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建筑設計圖紙對防夾裝置的要求、名稱類型及安裝位置,核查門窗專項設計圖紙落實情況,現場觀察具有防夾裝置門窗的標志標識,核查防夾裝置的產品型式檢驗報告、進場復驗和抽驗資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6室內外地面防滑面層材料的品種、規格、級別等防滑性能要求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圖紙的要求,檢查建筑室內外防滑設計施工落實情況;依據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地面防滑技術規程》JGJ/T331的要求,核查防滑產品合格證和檢驗報告、進場復驗報告,核查防滑工程關鍵部位防滑性能現場檢測報告及驗收資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7防水材料、防火涂料、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指標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各類材料產品合格證書、型式檢驗報告、有害物質限量指標及現場抽樣檢查記錄。檢驗數量:全數檢查。5.3.8清水混凝土工程所用材料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清水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169的驗收規定。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檢查,核查清水混凝土的模板、鋼筋、混凝土的驗收記錄和資料。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給水排水工程6.1一般規定6.1.1給水排水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給排水系統。2生活熱水系統。3節水設備與部品部件。4非傳統水源利用。5監測與計量。6.1.2給水排水工程驗收的檢驗批應按系統、區域、施工段或樓層等進行劃分,分項工程應劃分成若干個檢驗批進行驗收。6.1.3設備材料、管道、閥門、儀表及絕熱和保溫材料,應按設計核查,應符合設計要求和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并形成文字和圖像相應記錄。6.2主控項目6.2.1二次供水系統的水池、水箱的超高水位聯動自動關閉進水閥門裝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設計圖紙,核查系統裝置安裝和聯動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2.2給水排水、非傳統水系統的管道和附屬設施的顯著位置應設置明顯、清晰、連續的永久性標識,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GB55020的相關規定,應采取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施工圖紙,核查標識及防止誤接誤用措施的實施情況。檢驗數量:按系統檢查不少于10%,且不少于5處。6.2.3給水排水系統的水質應符合下列規定:1生活飲用水水質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要求。觀水體、非傳統水源的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施工圖紙和系統水質要求,核查各類用水調試完成后的水質檢測報告、水處理設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點的全部常規指標,現場核查水質檢測取樣點位置和數量。檢驗數量:1生活飲用水、直飲水水質檢驗數量: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指標可采納自來水公司定期公布的報告。管道直飲水系統水質檢測在供水主管設1個采樣點,分散式直飲水設備可采納設備質量驗收記錄。2集中生活熱水水質檢驗數量:用戶用水端點數不足500個時,應設2個采樣點;500個~2000個時,每500個增加1個采樣點;大于2000個時,每增加1000個增加1個采樣點。3游泳池水水質檢驗數量:全數檢測。4采暖空調系統用水、景觀水體、非傳統水源的水質檢驗數量:應按系統總數抽檢10%,且不得少于1個系統。6.2.4建筑用水計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按付費或管理單元,分別設置用水計量裝置,統計用水量。2采用非傳統水源給水的管路分別設置用水計量裝置。3水表裝設位置和遠傳水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文件及相關水表圖紙資料,現場核查水表位置。檢驗數量:按照計量裝置總數抽查不少于5%,且不少于1組。6.2.5用水點處水壓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應設置減壓設施,并應滿足給水配件最低工作壓力的要求。當因建筑功能需要選用特殊水壓要求的用水器具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節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系統圖紙,核查各層用水點用水壓力計算表及試壓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2.6節水器具及配件應符合下列規定:1水效等級不應低于2級。2便器構造內應自帶整體存水彎,且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專業設計圖紙、節水器具相關說明、材料清單(表),核查節水器具質量證明文件和性能檢測報告、用水器具采購合同;現場核查衛生器具和設備的安裝情況。檢驗數量:按照各類總數不少于5%抽查。6.2.7公共浴室采用用者付費的設施或帶有無人自動關閉裝置的淋浴器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淋浴器設備性能說明書、采購合同,并現場核查設備安裝和設置情況。檢驗數量:按照計量裝置總數抽查不少于10%,且不少于1組。6.2.8室外非親水性水景補水系統應采用非傳統水源,進入景觀水體的雨水應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或利用水生動、植物進行水體凈化。檢驗方法:對照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相關圖紙,現場核查雨水機房及用水點的管路連接情況、景觀用水水源和補水方式。檢驗數量:按系統抽查不少于10%,且不少于5處;如果不足5處,全數檢查。6.2.9室外明露等區域和公共部位有可能冰凍的給水、消防管道應有防凍措施。檢驗方法:對照給水、消防等系統設計圖紙和施工影像資料,核查樓梯、坡道、車庫等部位的管道閥門設備的防凍保溫措施。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3一般項目6.3.1二次供水系統應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要求的成品水箱,且應有保證儲水不變質的措施。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施工圖紙,核查二次供水水箱采購清單及進場記錄、產品說明書,以及保證水質的措施落實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3.2水泵應符合下列規定:1水泵效率不應小于現行國家標準《清水離心泵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19762規定的節能評價值。2水泵噪聲級和振動級別不應小于現行國家標準《泵的噪聲測量與評價方法》GB/T29529規定的B級,振動級別不應小于現行國家標準《泵的振動測量與評價方法》GB/T29531規定的B級。3水泵房應采取防噪、減振措施。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施工圖紙及水泵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和性能檢測報告,現場核查水泵及系統安裝情況。檢驗數量:按水泵總數抽查不少于5%,且不少于5個;如果少于5個,全數檢查。6.3.3循環冷卻水系統應合理采用節水技術。冷卻塔的飄水率、冷卻能力、耗電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節水型產品通用技術條件》GB/T18870的規定。循環冷卻水系統設計應符合現行國理設計規范》GB/T50050、《工業循環水冷卻設計規范》GB/T50102等的規定。檢驗方法:核查冷卻水系統設備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和性能檢測報告;現場核查水處理裝置、補水計量水表以及大容量集水盤、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設置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3.4同層排水、新型降噪排水管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其中,住宅衛生器具采用同層排水,應符合下列規定:1地漏的構造和性能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地漏》CJ/T186的要求,水封深度不應小于50mm,且應設在地面的最低處。2器具排水橫支管布置和設置標高不得造成排水滯留、地漏冒溢。3埋設于填層中的管道不應采用橡膠圈密封接口。檢驗方法:對照給排水施工圖紙,核查同層排水隱蔽工程檢查驗收記錄、新型降噪排水管質量證明文件。檢驗數量:按總數的10%抽查,且不少于5個;如果少于5個,全數檢查。6.3.5綠化節水灌溉系統應符合設計要求,系統管材、管道附件、噴頭和傳感器等的選取和施工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綠化灌溉相關圖紙,核查噴頭、管材、管道附件和傳感器等產品采購合同、產品性能檢測報告,現場觀察檢查綠化灌溉系統的安裝情況及利用范圍。檢驗數量:全數檢查。6.3.6雨水、中水等非傳統水源的設備、利用方式、處理工藝和消毒技術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非傳統水源利用方案、設計圖紙和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計算書。對于利用自建雨水、中水處理系統的項目,核—20—查建筑雨水、中水處理系統設施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和性能檢測報告;現場觀察檢查雨水、中水管網接入關系和用水去向、處理設施的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21—7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7.1一般規定7.1.1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熱源系統與冷源系統。2室內外管網。3空調通風系統。7.1.2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冷、熱源設備、輔助設備及其管道和管網系統節能工程的驗收,可按冷源系統、熱源系統和室內外管網、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檢驗批劃分。7.1.3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的施工驗收應符合本標準和現行國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有關規定;工程中采用的技術文件、合同約定內容等,對工程施工質量的要求不得低于本標準的規定。7.2主控項目7.2.1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中采用的冷源、熱源設備,應按照設計要求對其類型、規格、外觀進行檢查驗收,設備的質量證明文件和相關技術資料應齊全,并應符合現行國家和上海地方有關標準和規定。檢驗方法:對照暖通施工圖紙,現場核查產品能效標識、產品合格證;復核廠家提供的產品性能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22—7.2.2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輔助設備及其管道、自控閥門、儀表、保溫(絕熱)材料等產品進場時,應按照設計要求和產品技術資料對其型號、規格、等級及外觀等進行驗收,各種產品和設備的質量證明文件和相關技術資料應齊全,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和規定。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質量證明文件。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2.3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中冷(熱)量計量裝置、供熱量自動控制裝置、空調機組回水管上的電動調節閥和風機盤管機組回水管上的電動調節閥等自控閥門與儀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2方向應正確,位置應便于操作和觀察。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2.4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室內外管網節能工程應符合下列規定:1系統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2預制管道的規格、材質應符合設計要求。3絕熱材料的規格、材質、安裝方式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見證取樣復驗報告,觀察檢查。檢驗數量:見證取樣報告全部核查,其余按數量抽查10%,且絕熱層不得少于10段、防潮層不得少于10m。7.2.5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的安裝,除應符合本標準第7.2.4條的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室內溫度調控裝置的安裝位置和方向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便于觀察、操作和調試。2室內溫度調控裝置的溫度傳感器宜安裝在距地面約—23—1.4m的內墻上或與照明開關在同一高度上,且避開陽光直射和發熱設備。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驗數量:最小抽樣數量不得少于5處。7.2.6空調通風系統中采用的設備,應按照設計要求對其類型、規格、外觀進行檢查驗收,設備的質量證明文件和相關技術資料應齊全,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和規定。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熱回收新風機組和風機盤管機組復驗報告。檢驗數量:同一廠家的風機盤管機組和熱回收新風機組分別按數量復驗2%,但不得少于2臺并覆蓋各種型號;其他全數檢查。7.2.7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安裝完成后,應對冷熱源機組、輸配系統設備、空調通風系統設備進行單機試運轉和調試,同時在供冷期或供暖期對空調與供暖系統分別進行制冷和供暖工況下的聯合試運轉及調試,運轉及調試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備的單機試運轉和調試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2在單機試運轉和調試合格的基礎上,應進行系統的聯合運轉和調試以及系統的風量和水量平衡調試。調試結果應符合表7.2.7的要求。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試運轉記錄、調試報告或平衡度檢測報告、風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空調水系統冷熱水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表7.2.7聯合試運轉及調試檢測項目與允許偏差或規定值序號聯合試運轉及調試檢測項目允許偏差或規定值1冬季室內平均溫度不得低于設計溫度2℃2夏季室內平均溫度不得高于設計溫度2℃—24—續表7.2.7序號聯合試運轉及調試檢測項目允許偏差或規定值3新風量與設計風量的允許偏差≤10%4系統總風量與設計風量的允許偏差≤10%5各風口的風量與設計風量的允許偏差≤15%6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冷水供回水溫差≥6℃7空調熱水系統的供水溫度≥60℃8空調熱水供回水溫差≥10℃9空調機組的水流量定流量系統允許偏差≤15%,變流量系統允許偏差≤10%10流量與設計循環流量的允許偏差≤10%11風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符合設計要求12空調水系統冷熱水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符合設計要求7.3一般項目7.3.1利用余熱廢熱資源供應蒸汽、供暖或生活熱水的設備系統,應按照設計要求對余熱廢熱提供的熱量供應量及供應范圍進行核查。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暖通和給排水施工圖紙,現場核實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文件及說明書、相關性能檢測報告、設備銘牌參數;現場核查設備及系統的配套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3.2分布式熱電聯供系統以及熱電冷聯供系統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分布式熱電聯供系統以及熱電冷聯供系統施工圖紙,現場核實主要設備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文—25—件、說明書及相關性能檢測報告,以及設備銘牌的技術性能參數;現場核查設備及系統的配套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3.3空調蓄冷蓄熱系統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暖通施工圖紙,現場核實主要設備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文件、說明書及相關性能檢測報告,以及設備銘牌的技術性能參數;現場核查設備及系統的配套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3.4過渡季和冬季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的空調水系統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暖通施工圖紙,現場核實冷卻塔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文件、說明書及相關性能檢測報告,以及設備銘牌的技術性能參數;現場核查管路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3.5空調通風系統的安裝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空調通風系統應能實現設計要求的變頻運行。2空調通風系統的安裝應符合設計分區劃分要求。3空調箱內應配置初、中效空氣過濾裝置。4產生異味或污染物的房間,應設置機械排風系統。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暖通施工圖紙,現場核實安裝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7.3.6過渡季和冬季利用室外新風供冷的空調風系統安裝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通過審查的暖通施工圖紙,現場核實設備銘牌參數以及新風管道安裝和調節性能。檢驗數量:按系統抽查10%,且不得少于1個系統。—26—8建筑電氣工程8.1一般規定8.1.1建筑電氣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配電系統。2照明系統。8.1.2建筑電氣工程的主要驗收方法為現場檢驗及核查第三方檢測報告;供配電與照明系統施工中應及時進行質量檢查,對隱蔽部位在隱蔽前進行驗收,并應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和必要的圖像資料,施工完成后應進行配電與照明節能分項工程驗收。未進行第三方測試的,應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現場測試。8.1.3建筑電氣工程驗收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303、《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DGJ08—113的相關規定。8.2主控項目8.2.1建筑電氣工程使用的配電設備、電線電纜、照明光源、燈具及其附屬裝置等產品應進行進場驗收,驗收結果應經監理工程師檢查認可,且應形成相應的驗收記錄。各種材料和設備的質量證明文件與相關技術資料應齊全,并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觀察、尺量檢查,核查質量證明文件,現場隨機抽樣檢驗,核查復驗報告。—27—檢驗數量:電線電纜同廠家應抽查各種型號總數的10%,且不少于2個規格。同廠家的照明光源、鎮流器、燈具、照明設備數量在200套(個)及以下時,抽檢2套(個);數量在201套(個)~2000套(個)時,抽檢3套(個);數量在2000套(個)以上時,每增加1000套(個)應增加抽檢1套(個)。同工程項目、同施工單位且同期施工的多個單位工程可合并計算,檢驗批容量可以擴大。8.2.2照明系統的平均照度值不得小于設計值的90%,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設計值;設計無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相關規定;步行和非機動車交通道路的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最小垂直照度、最小半柱面照度應滿足設計值。檢驗方法:核查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照明系統檢測報告。檢驗數量:按樣本數量的10%抽查。8.2.3人員長期停留的場所應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規定的無危險類照明產品;選用LED照明產品的光輸出波形的波動深度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LED室內照明應用技術要求》GB/T31831的規定。檢驗方法:核查設計圖紙及產品品牌型號。檢驗數量:所有型號皆應核查。8.2.4公共區域照明系統應采用分區、定時、感應等節能控制;天然采光區域的照明應能獨立控制。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驗數量:按樣本數量的10%抽查,且覆蓋不同照明區域。8.2.5停車場(庫)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應滿足本市相關規劃配建要求及相關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設計圖紙及數量,或采信已有的專項驗收結論。檢驗數量:按樣本數量的10%抽查。—28—8.2.6工程安裝完成后應對配電系統進行調試,調試合格后應對低壓配電系統相關技術參數進行檢測,其檢測結果應符合下列規定:1用電單位受電端電壓允許偏差:三相380V供電為標稱電壓的±7%;單相220V供電為標稱電壓的-10%~+7%。2正常運行情況下用電設備端子處額定電壓的允許偏差:室內照明為±5%,一般用途電動機為±5%,電梯電動機為±7%,其他無特殊規定設備為±5%。310kV及以下配電變壓器低壓側,功率因數不低于0.9。4380V的電網標稱電壓諧波限值:電壓諧波總畸變率(THDu)為5%,奇次(1次~25次)諧波含有率為4%,偶次(2次~24次)諧波含有率為2%。5諧波電流不應超過標準規定的允許值。檢驗方法:核查設計圖紙、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配電系統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受電端全數檢查,末端按樣本數量的10%抽查。8.2.7垂直電梯采取變頻調速、能量反饋或群控等節能措施應滿足設計要求;自動扶梯采用變頻調速、感應啟動等節能措施應滿足設計要求。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設計圖紙及產品品牌型號。檢驗數量:所有型號全數檢查。8.2.8監測與控制系統所采用的計量裝置、電流互感器等設備、線纜等材料,應按照設計要求對其類別、材質、規格、外觀進行核查,應符合設計要求及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并應經監理工程師檢查認可,且應形成相應的質量記錄。檢驗方法:核查設備及材料質保書、合格證以及相關檢測報告,現場實物觀察。檢驗數量:所有型號皆應核查,同一型號抽樣比例不低—29—8.3一般項目8.3.1應選用耐腐蝕、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線和管件。檢驗方法:現場實物觀察,查閱竣工文件、驗收報告,查閱建筑物及設備的配件檔案。檢驗數量:按樣本數量的10%抽查。8.3.2建筑采用的電力變壓器、風機、水泵等主要用能設備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力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通風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9761和《清水離心泵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19762等相關節能產品認證標準的規定,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和設備。檢驗方法:核查設計圖紙及產品品牌型號。檢驗數量:所有型號皆應核查,同一型號抽樣比例不低8.3.3母線與母線或母線與電器接線端子當采用螺栓搭接連接時,應牢固可靠。檢驗方法:使用力矩扳手對壓接螺栓進行力矩檢測。檢驗數量:母線按檢驗批抽查10%。8.3.4交流單芯電纜或分相后的每相電纜宜品字形(三葉形)敷設,且不得形成閉合鐵磁回路。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8.3.5三相照明配電干線的各相負荷宜分配平衡,其最大相負荷不宜超過三相負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負荷不宜小于三相負荷平均值的85%。檢驗方法:在建筑物照明通電試運行時開啟全部照明負荷,使用三相功率計檢測各相負載電流、電壓和功率。檢驗數量:全數檢查。8.3.6當采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作為補充電力能源時,接入電力系統的接口位置和安裝要求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依據設計文件核對接口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并核查其安裝是否滿足要求。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智能建筑工程9.1一般規定9.1.1智能建筑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建筑設備監控系統。2室內空氣質量監控系統。3能源管理系統。4水質在線監測系統。5信息網絡系統。6智慧建筑綜合服務平臺。9.1.2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339和《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9.1.3能源管理系統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55015和現行上海市工程9.1.4智能建筑工程驗收前試運行應連續進行不小于120h,試運行出現故障時,應重新開始計時,直至連續運行滿120h。9.2主控項目9.2.1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計量裝置、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數據采集器、網絡交換設備等主要設備及線纜等材料,其型置,應提供計量器具型式批準證書(CPA)。檢驗方法:查看材料進場時的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代表)驗收記錄,對照設計要求核查設備及材料質保書、合格證、相關檢測報告、CPA證書等,現場實物觀察。檢驗數量:所有型號皆應核查,同一型號抽樣比例不低于10%且不宜超過10臺(項),能源計量關口表應100%核查。9.2.2計測量裝置的測量數據應準確,測量精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核查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現場檢測報告;無現場檢測報告時,可采用標準儀器儀表實測,與系統采集數據比對。檢驗數量:所有型號皆應核查,同一型號抽樣比例不低于10%且不宜超過10臺,能源計量關口表應100%核查。9.2.3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運行記錄應完整。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的數據采集、故障報警、設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2.4冷熱源的水系統變頻控制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機組、水泵在低頻工況下應能正常運行。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2.5地下車庫一氧化碳濃度聯動排風設備控制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典型區域各抽查1項。9.2.6照明自動控制及遠程控制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典型功能區各抽查1項。9.2.7能源管理系統的分類、分級、分項、分區等能耗監測、數據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核查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或上級能耗監測平臺出具的上傳證明等文件。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2.8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連通性、傳輸時延、丟包率、路由、容錯功能、網絡管理功能和無線局域網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網絡安全系統的結構安全、訪問控制、安全審計、邊界完整性檢查、入侵防范、惡意代碼防范和網絡設備防護等安全保護能力應符合設計確定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等級。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核查計算機網絡系統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如無檢測報告,宜進行補測。計算機網絡系統檢測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GB50339執行;網絡安全系統檢測應按現行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2239執行。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3一般項目9.3.1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的監測參數、存儲時間和實時顯示等功能應滿足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典型功能區各抽查1項。9.3.2用水遠傳計量系統的分類、分級用水記錄和各種用水情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并根據系統數據給出管道漏損率。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3.3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水質監測、分析、存儲功能應符合設—34—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3.4家電控制、安全報警、工作生活服務、遠程監控和數據接入智慧城市(城區、社區)等智能化系統的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要求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全數檢查。9.3.5智慧建筑綜合服務平臺信息集成、協同運行、優化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綜合應用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文件及BIM技術應用報告等檢查系統實現功能。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可再生能源工程10.1一般規定10.1.1可再生能源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太陽能熱水系統工程。2太陽能光伏系統工程。3地源熱泵系統工程。10.1.2可再生能源系統工程施工中應隨施工進度及時進行質量檢查,應對隱蔽部位在隱蔽前進行驗收。10.1.3太陽能熱水系統工程驗收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標準》GB50364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規程》DG/TJ08—2004A的相關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和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0.1.4太陽能光伏系統工程驗收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光伏系統應用技術標準》GB/T51368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建筑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應用技術標準》DG/TJ08—2004B的相關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和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0.1.5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和現行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標準》DG/TJ08—2119的相關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和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0.1.6可再生能源系統工程所采用的設備、管件、閥門、水泵、儀表、電纜、控制器、保溫材料等進場時應進行驗收,驗收結果應經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代表)檢查認可,并應形成相應的驗收記錄。各種設備和材料的質量證明文件、型式檢驗報告和相關技—36—術資料應齊全,性能與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及國家和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0.2主控項目10.2.1可再生能源系統應與建筑主體結構統一設計、施工,安裝、檢修與維護條件應符合設計要求,施工與安裝過程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現場核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2.2可再生能源系統工程的下列內容應符合設計要求:1太陽能熱水系統的集熱器選型、規格、集熱效率、集熱面積、安裝方式;儲熱水箱容量、保溫層材料及厚度;管道保溫材料及厚度;輔助熱源類型及性能系數;系統熱水供應范圍等。2太陽能光伏系統的光伏組件型號、規格、發電效率、安裝方式;儲能設備型號與容量;上(并)網型式;逆變器型號及效率;系統電力供應范圍等。3地源熱泵系統的額定制冷量、額定制熱量、輸入功率、性能系數等;系統輸送水泵/風機的流量/風量、功率、揚程/全壓、效率等;地源側井的數量、間距及材質;系統冷/熱量的供應范圍等。檢驗方法:觀察檢查;現場核查產品合格證、型式檢測報告、進場復驗報告、隱蔽工程驗收報告、系統調試報告等。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2.3可再生能源系統工程的安全、防護、隔聲、降噪等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觀察檢查;現場核查系統調試報告、專項檢測報告等。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2.4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計量方式、計量位置、計量精度、計量—37—間隔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驗收記錄、檢測報告、調試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3一般項目10.3.1太陽能熱水系統水箱采取的保證儲水不變質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現場核查產品型式檢驗報告、產品合格證、水質保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3.2可再生能源系統的下列內容應符合設計要求:1太陽能光熱系統管道及附件的保溫。2太陽能光伏系統清洗裝置的安裝。3地源熱泵系統管道的保溫。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施工記錄、調適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0.3.3可再生能源系統安裝完成后,應按設計要求或相關規定進行標識。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38—11室內環境工程11.1一般規定11.1.1室內環境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聲環境。2光環境。3熱濕環境。4通風與空氣質量。11.1.2室內環境工程的主要驗收方法為現場檢驗及核查第三方檢測報告。11.1.3室內環境工程性能指標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應符合行行業標準《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JGJ/T309等的相關規定。11.1.4室內環境的現場檢驗應抽取有代表性的單體建筑,抽檢數量不應少于建筑總數的10%,且不少于2棟;當建筑總數少于2棟時,應全數檢測。11.2主控項目11.2.1建筑圍護結構隔聲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相關規定。檢驗方法:對照建筑及裝飾裝修圖紙,核查主要功能房間圍—39—護結構的構造做法和隔聲性能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空氣聲隔聲性能應按每棟單體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同一類型的樓板和分戶墻各不少于1處進行檢測;撞擊聲隔聲性能應按每棟單體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同一類型的樓板不少于1處進行檢測;構件隔聲測量應按每棟單體建筑主要功能房間的外窗不少于1處進行檢測。11.2.2建筑功能房間室內噪聲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相關規定。檢驗方法:對照建筑及裝飾裝修設計圖紙,核查建筑功能房間室內背景噪聲現場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室內噪聲級應按每棟單體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檢測;當房間總數少于2間時,應全數檢測。11.2.3照明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相關規定。檢驗方法:對照建筑圖紙和電氣圖紙,核查照明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照明系統的照度、照明均勻度、統一眩光指數、一般顯色指數應按每棟單體建筑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檢測;當房間總數少于2間時,應全數檢測。11.2.4建筑室內溫度、濕度、新風量等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相關規定。檢驗方法:對照暖通空調施工圖,核查新風機組型號規格說明書、室內溫濕度檢測報告和新風量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建筑室內溫度、濕度和新風量的檢測,應按每棟單體建筑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當房間總數少于—40—2間時,應全數檢測。11.2.5建筑室內空氣中氨、甲醛、總揮發性有機物、氡、苯等污染物濃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相關規定。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裝修裝修圖紙,核查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環保性能合格證和型式檢驗報告,核查建筑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測試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應抽檢每個建筑單體有代表性的房間室內化合物的抽檢數量不少于5%,且不少于3間;當房間總數少于3間時,應全數檢測。11.3一般項目11.3.1建筑內有減少反射聲要求的空間,其吸聲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的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和裝飾裝修圖紙、專項聲學設計報告,核查相關技術措施的現場情況,并核驗聲學檢測報告。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1.3.2居住建筑主要功能房間應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裝飾裝修設計圖紙,核查最不利的樓棟間距離。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1.3.3主要功能房間的自然采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核查建筑窗地比計算書及外窗、玻璃幕墻等可透光材料產品質量證明文件和性能檢測報告、采光分析報告,核查項目采光系數檢測報告,并現場觀察采光效果。檢驗數量:居住建筑全數檢查;公共建筑檢驗樓棟數的抽樣—41—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室內主要功能空間的采光系數和自然采光效果采光系數應按每棟單體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檢測;當房間總數少于2間時,應全數檢測。11.3.4建筑主要功能房間的控制眩光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專業設計文件和建筑裝飾裝修設計圖紙、眩光指數計算報告或眩光測試報告,現場觀察檢查建筑主要功能房間眩光控制措施的實施情況。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室內主要功能空間的眩光指數應按每棟單體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檢測;當房間總數少于2間時,應全數檢測。11.3.5建筑主要功能空間自然通風換氣次數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建筑設計圖紙,核查建筑通風開口面積比例計算書、主要功能房間自然通風分析報告或建筑自然通風測試報告。檢驗數量:建筑樓棟數的抽樣按照本標準第11.1.4條的規定執行。在此基礎上,室內主要功能空間的自然通風換氣次數應按每棟單體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間不少于2間進行檢測;當房間總數少于2間時,應全數檢測。—42—12室外總體工程12.1一般規定12.1.1室外總體工程應對下列項目進行驗收:1場地安全及污染源控制。2交通與公共服務設施。4場地生態措施。12.1.2用地面積、建筑總面積、容積率、綠地面積、機動車停車場等技術經濟指標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按照本市相關規定進行驗收。12.1.3建筑規劃布局應滿足設計日照要求,且未影響周邊日照敏感建筑的原有日照時數。12.1.4建設項目環保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按本市相關規定進行驗收。12.1.5室外總體工程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設備應滿足設計要求,并應按國家現行相關驗收標準進行驗收。12.1.6室外總體工程驗收檢驗數量以全數檢查為主,部分子分項檢驗批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1場地或綠化景觀形成降低墜物措施的檢驗數量按照不少于樓棟總數的10%抽查,且不應少于1棟。2地面綠化和立面現場觀察按照每10000m2抽查1處,且不應少于1處。—43—12.2主控項目12.2.1建設場地內不應有排放超標的污染源,廢水、廢氣防治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1餐飲油煙、含油廢水排放應符合設計要求。2機動車停車庫排風口與環境敏感目標的間距、排風管底部高度、進風口與排風口的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廚房油煙井道和車庫進排風口的位置、高度、與周邊敏感建筑的間距;核查油煙處理設備、隔油池設備設施是否安裝到位,并核查設備設施的產品檢測報告。對照建筑設計圖紙,核查現場機動車庫進、排風口的布置,復核排風口底部的高度尺寸。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2垃圾容器間或垃圾壓縮式收集站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垃圾容器間或垃圾壓縮式收集站的面積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2垃圾容器間的上水、排水等清潔、防污染設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垃圾分類、儲存及收集出來場所的位置、面積和設施落實情況。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3場地無障礙設施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場地人行道路、活動場地、停車場、建筑出入口的無障礙措施,無障礙步行道應連續鋪設,存在高差的地方應設置坡道,與建筑場地外城市街道應無障礙連接。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4場地內安全和引導標識系統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44—1室外活動場地安全警示標志應符合設計要求。2場地內通行、服務和應急導向標識系統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室外人員流動大、青少年兒童經常活動場地等存在安全隱患區域是否設置禁止、警告或提示標識;核查場地內是否設置人行導向、緊急疏散、車行導向和無障礙標識。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5活動場地遮陰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場地內廣場、人行道、庭院、游憩場和停車場等區域是否采用喬木類綠化遮陽方式或采用庇護性景觀亭、廊或固定式棚、架、膜結構等的構筑物遮陽方式,或采用綠化和構筑物混合遮陽方式;核實場地熱環境計算報告(迎風面積比、遮陽覆蓋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6非機動車停車場所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非機動車停車場充電設施應符合設計要求。2非機動車停車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非機動停車場所的充電設施;核查非機動車停車場所的位置,如停車位置與建筑出入口相距較遠,不能方便使用,屬于設置位置不合理。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2.7場地雨水滯蓄、凈化、排放或再利用措施類型、面積和技術參數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場地內屋頂綠化、下凹綠地、雨水花園、透水地面或雨水回用系統等雨水基礎設施;核實雨水徑流計算書。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3一般項目12.3.1場地或綠化景觀形成降低墜物危險的緩沖區、隔離帶的—45—位置和寬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景觀總平圖,現場觀察建筑周邊緩沖區和隔離帶情況。檢驗數量:按照不少于樓棟總數10%抽查,且不應少于1棟。12.3.2室外活動場地地面材料的類型、規格、防滑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防滑性能設計說明及材料表,核查產品合格證和地面防滑性能檢測報告等質量證明文件。檢驗數量:全數檢查。12.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