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目標與素養1.美洲物種的外傳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前各地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美洲原產地農作物在世界和中國的傳播、更大范圍內物種傳播的原因,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通過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物種在美洲的傳播,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通過學習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通過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成就,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情境與問題1.通過古代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的食物物種的交流,認識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的特點。2.通過新航路開辟后美洲主要農作物在世界各地傳播的路徑,認識對傳入地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影響。3.通過新航路開辟后其他地區食物物種在美洲的傳播,了解對傳入地的影響。過程與方法1.搜集、展示、交流美洲原產地主要農作物在世界各地傳播的資料,了解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2.搜集、展示、交流世界各地不同物種在美洲傳播的資料,知道不同物種交流的雙向性。3.搜集、展示物種交流對各地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地區貿易、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認識物種交流的意義和現實影響。重點1.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2.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歷史影響。難點1.促進食物物種交流擴大的原因。2.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疾病傳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教學設計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材料:自1492年起,無數的物種離開故鄉漂洋過海,全球生態系統開始了巨變。得益于那一年開始的、被克羅斯比稱作“哥倫布大交換”的現象,美洲的甘蔗讓歐洲人愛上甜食,皇室的下午茶甜點成為歐洲流行至今的時尚;美洲的番茄于16世紀傳入歐洲之后,番茄醬成為歐洲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點綴······師:“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食物物種大交換有怎樣的歷史影響?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師:閱讀教材第8-9頁本目內容,思考:(1)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主要農作物傳播情況怎樣?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出示表格:主要農作物傳播情況最初情況后來情況玉米馬鈴薯番茄辣椒生:完成表格。主要農作物傳播情況最初情況后來情況玉米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從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到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經過歐洲農藝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漸變得紅潤多汁、鮮美可口作為觀賞植物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3)師:我國明清時期,美洲主要農作物在中國是如何傳播的?生:完成表格。主要農作物傳播情況最初情況后來情況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在丘陵山地種植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甘薯與玉米傳播的歷程相似與玉米傳播的歷程相似番茄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2.教材歷史資料研讀(1)《本草綱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圖。《本草綱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圖師:葡萄和苜蓿是通過什么途徑、在什么時期傳入中國的?出現在(本草綱目)著作中能夠說明什么問題?生:約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葡萄和苜蓿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本草綱目》著作中出現葡萄和苜蓿圖,反映了明代不但種植該作物,而且發現了其藥用的價值。(2)歐洲人繪制的馬鈴薯和番茄圖英國人于16世紀16世紀中葉德國學者繪繪制的馬鈴薯圖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實圖師:兩幅圖反映的主要價值是什么?生: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和番茄于16世紀已經傳播到歐洲。(3)出示兩幅玉米圖:《本草綱目》中所附玉米圖清代吳其濬繪制的玉米圖師:兩幅圖片對玉米形態的不同表現說明了什么?生:《本草綱目》中的玉米圖是整體展現,沒有突出某一部分的特征,側重的是玉米的藥用價值;清代人所繪制的玉米圖,突出的是玉米穗果實部分,側重的是玉米作為食物的價值。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師:閱讀教材第10頁本目內容,思考:(1)傳入美洲的農作物有哪些?(2)小麥和水稻的傳入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生:(1)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2)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小麥產業也隨之興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歐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2.教材資料研讀:師:閱讀教材第10頁“歷史縱橫”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繪制咖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路線圖。(2)從咖啡到咖啡館的過程,你怎樣認識不同地區的物種交流?生:(1)非洲→阿拉伯→歐洲→南亞→美洲。(2)提示:物種交流不僅是一種經濟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師:閱讀教材第10頁《早期英屬北美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思考:早期英屬北美殖民地在農作物種植上有什么特點?生:原產地的玉米種植較少;水稻、玉米等外來農作物開始種植;經濟作物種植較為普遍等。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閱讀教材第11頁本目內(2)生:思考完成。影響表現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不同種類的玉米適應了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了供人類食用以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在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食草的馬、牛、羊等動物來到氣候適宜、水草豐足的美洲,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國明清時期引進推廣耐旱高產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2.思考交流師: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三大作物為什么能夠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其歷史影響是什么?生:上述三大作物具有產量高、生長快、適應性強、容易儲藏、可多種方式加工等優點。上述三大糧食作物在世界傳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糧食產量,養活了更多的世界人口,引起了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對賭協議跟投資協議書
- 電工師傅帶徒弟協議書
- 揭陽公積金抵扣協議書
- 電梯補簽協議書
- 聯姻合作協議書
- 遺產贈予協議書
- 追資投資協議書
- 碰傷調解協議書
- 美國后勤協議書
- 工程股份制合同協議書
- 液壓缸設計模板
- 2024北京西城區初一(下)期末道法試題和答案
- 《基于STM32單片機健康監測模塊的設計與實現》7200字(論文)
- 靜脈留置針留置護理
- 設備技術規范書模板
- 2025年浙江寧波慈溪工貿集團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6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公路橋梁工程前場安全培訓
- 企業門衛培訓課件
- 企業門衛培訓內容
- 年產1000噸方便面工廠設計說明書
- 2024-2025學年數學滬科版七年級上冊期末綜合測試卷(四)(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