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考熱點五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生活考點1中國古代的食物生產與勞作【真題透視·風向標】【典例1】(2023·海南等級考·T1)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選項判斷理由A干擾軍事理論只能影響作戰的方式,對戰爭的規模的影響有限B正確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個體勞動取代了集體勞動,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繁榮,促進了社會人口的增長,也助推了當時軍隊規模的擴大C干擾按照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演進也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基礎上D干擾地形地勢屬于客觀自然條件,短時期內很難發生明顯變化,對當時人口規模的影響有限【典例2】(2021·湖南選擇考·T5)宋孝宗時紹興府賑災,有人戶狀告“檢放秋苗不盡不實”。朱熹受命調查后發現確實存在不實,但是當時田土大多已經種麥,沒有稻根可據以核查受災面積。這反映了 ()A.紹興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學強調實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賑災方式不合理D.紹興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審·考題】(1)審題干:宋代農業生產(2)明選項:選項判斷理由A干擾項檢放秋苗,與紹興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有關,不能說紹興府行政效率低下B干擾項理學強調格物致知,“實事求是”是顧炎武“實學”的特點C干擾項紹興府在賑災過程中存在問題,與紹興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有關,不能說明宋代賑災方式不合理D正確據材料“田土大多已經種麥”可以看出,紹興當地實行稻麥輪作,“沒有稻根可據以核查”可以看出當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麥的種植,由此可知,紹興農業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點撥】恰當運用生產生活常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助力手段,如本題中隱含“稻麥輪作”“精耕細作”等知識。【技法揭秘】文字類材料選擇題(1)題型特征:①題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創設新的問題情境,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并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強調以“能力立意”“素養立意”為主,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關注社會,以史為鑒。(2)解題技法①讀:解讀材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內涵a.典例1:曹操屯田解決問題b.典例2:“宋孝宗時紹興府賑災”②找: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注意材料當中的轉折詞(轉折詞后面往往是材料強調的重點)典例1和典例2都是兩句材料,呈遞進關系③聯:聯系所學知識,分析思考材料有效信息漢代屯田的時代特征和宋代農業發展、理學④析:分析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材料和題意要求思考大土地所有制、農業商品化、中原人口南遷、社會主要矛盾、理學、精耕細作等概念和史實,并思考與題干關鍵信息的內在聯系【提分干貨·精歸納】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主要方面主要表現經濟布局與結構南稻北粟(后為南稻北麥),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畜牧業為輔生產模式不斷變革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模式日益完善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個體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為主,土地兼并盛行區域特征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區域之間的多樣性、不平衡性、互補性明顯國家政策一方面國家通過興修水利、賑災和救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農業賦稅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世界對比獨立發展,自成體系【雙標演練·提素養】【真題回放】1.(2023·浙江1月選考·T2)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 (C)A.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B.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C.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D.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2.(2022·江蘇選擇考·T1)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C)A.官僚政治的腐朽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3.(2022·河北選擇考·T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時,“上命玉工為帶,墜壞一銙(腰帶上的飾物),乃私市以補。及獻,上指曰:‘此何不相類?’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渾的堅持下,有司以“誤傷乘輿器服”定罪。據此可知,唐代 (C)A.三省六部制發生了變化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業技術有差異D.法律運行合理【新題預測】1.(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據表中內容可以推斷,戰國時期 (D)文明遺址出土實物(部分)河南輝縣戰國魏墓鐵農具58件,有犁鏵、、鋤、臿、鐮、斧等河北興隆縣燕國冶鐵手工業遺址鐵范87件,有鐵鑄范、鐵鋤鑄范、鐵鐮鑄范等廣西武鳴馬頭安等秧山戰國墓群鐵臿1件A.鐵器牛耕技術普及全國B.南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C.政府提倡革新生產工具D.勞作方式轉變成為可能2.(漢朝的階段特征)《史記》記載,“山東被水災,民多饑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以振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這表明,當時 (B)A.官營鹽鐵積弊嚴重B.經濟政策亟須調整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D.王國勢力不斷加強考點2村落、集鎮和城市及商業貿易、交通、醫療【真題透視·風向標】【典例1】(2023·北京等級考·T2)“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審·考題】(1)定時空:漢代西域(2)抓關鍵:“居盧訾(zǐ)糧倉”與政府的重要文書“郵”(3)明選項:選項判斷理由①錯誤據材料可知,該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與中外絲綢貿易無關②正確據材料“居盧訾倉以郵行”可知,“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③錯誤“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與郡縣制(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無關④正確“居盧訾倉以郵行”說明新疆羅布泊能通過“郵”傳遞官府的重要文書,便于政府管轄,即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點撥】文字圖片類的題目,準確獲取并解讀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至為關鍵,如“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居盧訾倉以郵行”。【典例2】(2021·河北選擇考·T5)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 ()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審·考題】(1)審題干: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引發的影響(2)判類型:求同的比較類選擇題(3)明選項:選項判斷理由A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B錯誤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明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松動C錯誤“海禁”政策針對的是對外貿易,與大運河航運無關D正確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南方的糧食、商品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銷往東南沿海,這說明大運河航運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點撥】選項是設問產生的影響,要考慮其因果關系是否符合史實、是否必然成立,如本題中的經濟重心南移等。【技法揭秘】比較型文字類選擇題(1)題型特征將兩個或多個歷史要素或同一要素在不同時空進行比較分析的選擇題。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類在題干中一般有表轉折關系的詞語;隱性類則沒有明確的提示語,可從時間、標點符號(句號、省略號、分號等)判斷。一般考查對歷史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的比較分析。(2)解題技巧第一步:認真審讀題目:弄清題意要求“求同”還是“求異”。典例1屬于推理類選擇題;典例2屬于求同的比較類選擇題。第二步:明確比較對象:如比較歷史事件一般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結果、影響等方面思考。典例1可從歷史聯系角度思考;典例2可從影響角度思考。【提分干貨·精歸納】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要素史實商業市場(1)形式多樣,如城市中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2)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各朝代都興起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商業大都市,到明清時期,興起了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對外貿易(1)比較發達。(2)以絲綢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沿線城市的興盛商人(1)商人群體活躍,到明清時期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組成了商幫——徽商、晉商等。(2)商人地位低下: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未占主導地位貨幣(1)種類豐富:在貨幣流通領域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明朝時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制度商業信貸商業契約(1)春秋時期出現貨幣信貸,宋代出現商業信用憑證匯兌——交子,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2)商周時期產生了契約,漢代以后廣泛應用【雙標演練·提素養】【真題回放】1.(2023·浙江1月選考·T10)盡管全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廣瘧疾消滅計劃,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1967年,為了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種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的醫學進步,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醫學進步”是指創制出 (D)A.人痘接種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種法 D.青蒿素2.(2023·江蘇選擇考·T3)唐《雜令》規定,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一倍。唐敬宗發布敕文,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由此可知 (C)A.暫時放松重農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間的資本性借貸活動C.保障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D.通過法律手段調整人身關系3.(2022·河北選擇考·T4)南宋臨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數十所,房屋達數千間。塌房主將其租賃給本地鋪戶及外來客商存放貨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護與管理費用。材料表明,南宋時 (B)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業繁盛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貿易發達4.(2022·山東等級考·T3)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B)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5.(2023·江蘇選擇考·T5)淮關稅收統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 (A)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B.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C.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新題預測】1.(北宋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北宋開封商人孫賜號,本是酒館侍者,“誠實不欺,主人愛之,假以百千,使為腳店(小酒館)……其貨漸侈大,乃置圖畫于壁間,列書史于幾案,為雅戲之具,皆不凡,人競趨之。久之,遂開正店,建樓,漸傾中都”。材料有助于說明北宋 (A)A.士人階層壯大 B.心學思想盛行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強2.(明代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耕漁之外,男婦并工……織布、織席、采石,造器營生”,婦女收入在家庭經濟來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會上追求財富、重視自我的風氣頗為興盛。與這些現象密切相關的是 (A)A.經濟社會多元發展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朝廷放松社會控制D.宋明理學強化家庭倫理1.(古代中國的原始農業)世界農業發展進程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等主要階段。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綜合發展的結果。我國原始農業 (B)A.由“刀耕火種”發展到鐵犁牛耕B.為古代文明社會形成奠定物質基礎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種植水稻D.重要標志是農作物種植和城市出現2.(西漢時期農業的耕作方式)西漢時期對土地集約使用的情況,在關中地區和黃河流域東部平原地區相對更為普遍,在黃河與漢水上游之間的地區也一樣。而在南方長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則仍在使用簡單的刀耕火種的農作方式。據此可知,當時 (A)A.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明顯B.南方小農經濟發展嚴重受阻C.灌溉農業普遍得到發展D.政治中心地帶經濟尤為繁榮3.(東漢時期的農業發展)據考古發現統計,至今已發現的東漢牛耕圖遺跡有60多處,分布于許多地區,北到遼寧、內蒙古,西到新疆、甘肅,南到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東到山東、江蘇等地。這說明當時 (B)A.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經成熟B.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逐漸推廣C.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持平D.豪強地主兼并土地得到了抑制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業思想)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寫道:“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啇賈之事,闕而不錄。”這體現的思想觀念是 (B)A.重末抑本 B.重農抑商C.格物致知 D.工商皆本5.(漢代的商業政策)西漢利用均輸、平準機構,建成了一個遍及全國的商業網,消除各地價格差異,由此出現了“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結果是“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這體現了西漢政府 (A)A.實行重農抑商以維護統治B.為商業發展創設良好環境C.試圖淡化區域經濟的差異D.旨在強化市場的監管力度6.(漢代的土地管理政策)漢代出現了專門保護土地占有的返還原物的訴訟和避免被侵占的所有權確認文書“契”,這些文契具有確認所有權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確認物。這說明漢代 (B)A.法律體系完備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D.政府依法治國7.(唐宋的商業政策)對民間買賣關系,唐《雜令》規定:“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任依私契,官不為理。”宋代始有紅、白契之分,凡加蓋官印的契約稱為紅契,其舉證效力高于未加蓋官印的私契,即白契;經官府驗證收稅的稅契成為解決糾紛的重要依據。這一變化表明 (D)A.民間交易法制意識增強 B.私有財產觀念日益普及C.政府嚴格限制商業貿易 D.經濟發展影響經濟立法8.(唐宋時期的商業狀況)圖1、圖2為洛陽地區貨幣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圖。其變化 (D)A.表明金銀開采數量增加B.表明政府鑄幣量迅速提高C.說明紙幣使用范圍有限D.受商業貿易發展狀況影響9.(宋代的農業經濟與土地)范仲淹的《書扇示門人》中有言:“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以種地為喻,很有些“得之勿喜、失之勿悲”的超脫,暗合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這反映出北宋 (A)A.土地流轉情況較為普遍B.體制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C.道教精神注入理學思想D.農業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10.(宋代商業政策的目的)南宋商人得到當地富戶擔保,可拿到市舶司發放的“公憑”赴海外經商。宋孝宗隆興二年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憑”之日起,如果能在五個月內回港,即可享受稅收減免;超過一年才回港者,就會被市舶司“根究”。據此推斷,南宋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A.增加財政收入 B.打擊商人富戶C.限制外貿規模 D.保護海商利益11.(宋朝的土地交易管理)宋朝土地買賣“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寫契紙,須經官府驗契納稅,稱作“稅契”。稅契后只有經官府印押的紅契,才是買主取得所有權的合法憑證。此規定 (A)A.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B.確保了政府賦稅收入C.緩和了尖銳社會階級矛盾D.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12.(北宋的商業發展)北宋徽宗年間,“童貫宣撫陜西,得便宜行事。時長安百物踴貴,錢幣益輕,貫欲力平之”,負責財經的官員曲意逢迎,“取市價率減什四,違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罷市加以抵制。這一現象有助于說明北宋 (B)A.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B.市民階層初具規模C.儒家倫理觀受沖擊 D.工商業市鎮的興盛13.(明代的農業商品化)明朝萬歷年間《嘉定縣志》記載,當時全縣耕地約12986頃,其中不能種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頃,種稻的田地約為1311.6頃,種植棉花和豆類等經濟作物的田地為10372.5頃。這表明在當地 (C)A.自然經濟逐步走向了解體B.手工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C.農民和市場聯系較為密切D.人地矛盾的狀況日益突出14.(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琺瑯器制作技術約在元代從西亞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出現了胎畫琺瑯、鏨胎琺瑯等新型產品,不少還繪有西方神話故事。這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 (A)A.手工業技術高超 B.受到外來文化沖擊C.被卷入世界市場 D.積極推動西學東漸15.(明代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葉以后,江南湖州的農民大部分種桑養蠶,山東、河南許多農民種植棉花,湖廣一帶的農民則以種糧為主,蘇州、福州、松江等地的農民多從事紡織業。這些現象的出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園共建協議書
- 皇馬降薪協議書
- 渣土傾倒協議書
- 工地扣件賠償協議書
- 汽車意向協議書
- 工程預算服務協議書
- 禁止賭博協議書
- 渠道市場協議書
- 家具家電買賣協議書
- 禁止分紅協議書
- 第31講 ZD6轉轍機2課件講解
- 《信息技術服務 治理 數據審計》征求意見稿
- 課件: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講解
- JGJ107-2016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
- 國際貿易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學
- DL-T1098-2016間隔棒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 人文英語1-國開機考答案
- JT-T-904-2014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
- 江蘇醫療美容主診醫師
- 2024專升本英語答題卡浙江省
- 2024年濟南市槐蔭區九年級語文中考三模試卷附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