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_第1頁
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_第2頁
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_第3頁
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_第4頁
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要:在小學語文長期的教學中,古詩教學通常被認為是最難教學的內容,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時理解錯誤。因此,成功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還要使詩歌中的文化內涵充分滲入學生內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文化素養基礎。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文化風骨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不僅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對教學和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因為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感染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學習中經受了詩詞精神的洗禮,完善了自己的人格,促進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注重古詩詞的教學,并在基本的教學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鑒賞指導,重視提高詩詞的教學效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對詩歌的熱愛程度,為其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養成奠定基礎。一、小學語文詩詞教學面臨的影響教學效率提升的問題分析詩詞的背誦要以對其的理解為基礎,但在目前的教育中,教師要求學生背誦整首詩,根本不注重學生是否理解詩詞含義。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學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和要求背誦都是為了應付考試。長此以往,小學生容易對古詩學習慢慢失去興趣,產生抵觸。在教學詩歌內容時,大多數語文教師選擇使用傳統的板書和講解教材模式向學生講述,為了讓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通常逐字翻譯,再聯句解釋。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得詩詞教學非??菰锴译y以調動學生的興趣。還有很大一部分小學生沒有意識到古典詩詞的價值意義以及學習詩詞的重要性。他們傾向于將詩詞視為古代史料,覺得沒有必要去研究,這就使得古詩的教學變得有些困難。二、小學古詩詞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分析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以及豐富的民族文化蘊藏在古詩詞里,展現了古人的驚人智慧,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教學古詩,這可以讓學生感受古老的文化,提高寫作和語言表達水平,培養對祖國以及祖國文化的熱愛,培養對生活、自然的熱愛,提高思維能力和道德素質。同時,在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美”“語言構思美”以及“音律美”,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審美,還可開闊其審美視野,對其審美標準的建立具有積極意義。三、積極開展詩詞教學,促進小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策略分析(一)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在傳統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只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將學生視為知識被動接受者,根本不在意學生是否聽懂,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就直接運用一種看似有效的講述式和灌輸式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這種模式看似有效,也確實在一段時間里促進了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但效果卻并不持久,且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也壓抑了學生興趣的滋生和身心的成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詩詞知識的同時能夠完善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二)注重提取名句,深挖名句內涵小學古詩詞教學側重于學生課堂和課后對詩句的大量積累,對詩文名句的理解是學生深入研究古詩詞文本的基礎,也是詩詞研究的重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取名句,深挖名句內涵,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詩詞名句包含的情感,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基調。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時,想到了“思鄉”的主題,就有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學習《鳥鳴澗》時,想到了主題“山間春夜”,就有名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學習《江畔獨步尋花》時,想到了“春天動物”的主題,就有名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些詩人筆下的四季、風物以及情感都有他們自己的風骨,集中展現了詩人熱愛自然的情感或是思念的情懷。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向南遠望那一江之隔的京口,他看到了隱沒在幾座山巒之后的鐘山,那是他魂牽夢繞的家鄉,當陣陣春風吹綠江南的田野之時,又勾起了他思鄉的心緒,他不禁自問:什么時候我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故鄉呢?詩人王維隱居山間,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他走出屋子,映入眼簾的是滿眼月色的光輝,這一絲絲光輝的閃耀驚醒了睡夢中的山鳥,它們不時地伴著光輝高飛,和著春天的溪澗發出悅耳的叫聲,展現了王維高潔的情懷,盡顯詩情畫意,也再現了王維心中“風花雪月”的理想境界。詩人杜甫到黃四娘家賞花,小路一旁的花開得正茂盛,萬千花朵將細細的枝條壓彎,使得花兒貼附著小路,一只只時時飛舞的彩蝶留戀花叢的芳香,久久不愿離去,一只只隨風飛動的嬌鶯送來一首首歡快的樂曲,讓詩人也流連忘返。在學習時,還可以拓展介紹一些和詩歌中四季、風物以及情感相關的音樂作品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生可以學唱這些歌,在曲調里更好地品味詩詞的風骨。在具體的教學中,如在學習《竹石》時,就提煉名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株竹子緊緊咬定青山的土壤不肯松動,只是想扎根在石縫中,能茁壯生長,足見其風骨。在往后的日子里,一次次的磨難和打擊也沒有讓它松懈,它依舊身姿挺拔,屹立其中,任憑風雨拍打。這里的畫中“竹”和詩中“竹”其實都是鄭板橋崇高品格的再現,他就是這種與底層民眾關系緊密、疾惡如仇、不畏權勢的“巖竹”。他的題詞和他的畫一樣,不管是竹子,還是石頭,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筆下的竹是有生命力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他將自己的理想與個性注入一株“竹子”中,讓竹子成為他的形象代言人,從而使這片竹石流露出一種異乎尋常的意蘊和一種內在的韻味。(三)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激發學生的共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中出現的詩歌思想感情很強烈,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詩詞時,應考慮學生的理解需求,以詩詞背景為依據。學生在了解古詩文的背景和作者經歷之后,會對當時詩人的心情有更深的理解。為了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教師首先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古詩的好作品。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拓展一些詩詞創作的背景或者典故,讓他們明白作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作出此詩的,讓他們從背景的剖析中逐步體會詩詞中字字句句的深意,從而了解到古詩詞的文字魅力和東方美感,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杜甫詩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筆者給學生介紹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季。這一年,史朝義在一月自縊,終結了安史之亂。詩人杜甫知道這個消息后,十分欣喜,留下了這篇千古名作。詩的開頭是一種欣喜若狂的感覺,后一段描寫了詩人為回家而做的準備,這是一種迫不及待想要回到家鄉的喜悅。全詩充滿了激情,到處都透露著“喜”,盡情地表達了作者的無邊歡樂和激動。又如學習《石灰吟》時,也給學生先介紹背景:于謙自幼勤奮好學,有著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傳說有一天他在一個石灰窯里閑逛,看著工匠在燒制石灰,只見那一塊塊青黑色的石頭,在火焰的炙烤之下,已經全部化為了白色的灰燼。他回去之后,引發了深刻的思考,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當時的他不過十二歲,詩中句句他都不離對石灰的描繪,但其實是在借石灰寫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追求。(四)詩詞教學情境的構建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相關研究表明:要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小學生積極思考和學習,為詩詞學習和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要構建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就意味著語文教師應盡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寓教于樂,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例如學習《秋思》時,課前讓學生自行查找有關思鄉的詩詞名句,課上玩接龍的游戲,看哪個同學知道得更多、更準確?!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這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和自身的聯系,并且能夠在課堂輕松快樂的氛圍里認真學習。同時,語文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尊重他們的奇思異想,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他們放下疑慮,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五)在教學時注重意象的提取,在意境中培養審美意趣利用意象起興營造詩詞意境是詩歌創作的一種常用手法,因此意象是詩詞情感的載體,意境是詩詞情感的境界化身,也是詩詞的靈魂所在。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只有心中有豐富的聯想,才能在心中描繪出一幅詩詞畫卷,從而幫助學生領略意境美和畫境美。例如在講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應當提取詩詞中的意境和意象,如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天涯、落紅以及春泥。詩人在離開京城時,心上的離別愁緒像浩浩蕩蕩的水波延綿至夕陽西下的遠處,詩人揮動手中的馬鞭向東前行,仿佛自己在奔向天涯。詩人憤然辭官,就像枝頭簌簌落下的花瓣,有人說落下的花瓣也有著它的情感,它犧牲奉獻,化成了泥土中的養分,滋養著春天的新事物。由此,學生從學習中可以領略古詩文獨特的意境美,不斷提高鑒賞能力與審美想象力。(六)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拓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感知不一樣的詩詞世界。這不僅有效地減少了古詩因年代久遠而產生的距離感,還給學生帶來了視覺和感官的直接沖擊?;ヂ摼W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融合,打破了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身在何處,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教師的詩詞講解,教育資源的共享拓寬了學生學習詩詞的渠道。有了多媒體的支持,教師還能擴展課外教學。把課后的內容與課本材料結合在一起,使文學作品具有了真實、互動的特點,讓學生產生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感覺,這就使詩歌教學變得“觸手可及”,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將古典音樂融合進詩詞教學,營造出特定的詩詞氛圍,發散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內涵。四、結語詩海拾貝,與詩同行??v觀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軌跡,可以看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歷經了幾千年的文明積淀,至今依然光彩奪目。詩歌是我國幾千年文明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它承載著古人的思想和美好祈愿。在詩歌里,學生可以看到詩詞里的美好意境,既有梅蘭竹菊的風骨,又有風花雪月的風雅;也可以看見人世百態,看見詩人的思想情感;還可以看見讓人心馳神往的景色,充滿神秘之感。詩詞的學習就是見字如面,就是捧起這一盞盞明燈,照亮和古人交流的情感之路。一個人是否讀過歷史,是否學好了詩歌,從他對詩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