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一、單選題1.北宋仁宗寶元年間官吏達13445人,宣和年間官吏已達30000余人,而到了慶元年間更達40000人。北宋這一狀況()A.導致財政負擔重 B.完善了中央機構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提升了官員素質2.唐代人們認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宋代民間則流行“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的俗語,這主要是因為()A.人口數量的增加 B.選官制度的改革C.政治環境的改變 D.經濟結構的變化3.中國古代吏治腐敗會出現花錢買官的現象。“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揭露。這句話所反映的情況最早發生在()A.秦代 B.漢代 C.唐代 D.宋代4.讀圖,下圖中①②③依次對應的是()A.軍事監察財政 B.財政監察軍事 C.監察軍事財政 D.財政軍事監察5.宋與金政權之間民間往來十分密切,官方在邊界“皆設場官,嚴厲禁,廣屋宇以通二國之貨,歲之所獲亦大有助于經用焉”。材料中“場官”的主要職責是()A.領兵作戰 B.維護貿易 C.批復奏章 D.強買強賣6.“盡管澶淵之盟常給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面子……且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對雙方都是劃算的。”材料主要說明“澶淵之盟”()A.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盟約 B.使宋遼出現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D.完全消除了宋遼間的民族隔閡7.《宋史·職官志》記載:“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據此可知,三司設立的主要功用是()A.規范地方行政 B.分散中樞權力C.提升監察能力 D.抬高文官地位8.以下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狀況的描述,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閣臣之職,止是票擬”②“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③“本章歸內閣,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④“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兩府”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黃不接時,官府向有需要的農民提供貸款,以抑制兼并,為官府開辟財源。大臣韓琦報告青苗法實施的情況:所有農戶都必須從官府貸款,富人可以多貸,窮人只能少貸,貸款利率較高,到期后農民又面臨官府強制催收。韓琦認為青苗法()A.沒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強對農民編制管理C.限制民間高利貸剝削 D.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10.宋朝文臣武將的權力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下圖漫畫反映出宋朝()A.實行崇武抑文政策 B.在各州府設置通判C.在地方設置轉運使 D.實行重文輕武政策11.宋代,官員多數官與職分離,官員的本來職務,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員擔任。同時,大多數職位都有其他官員以“同知”“通判”的身份,與奉“差遣”的官員一起工作。宋統治者這樣做的初衷是()A.分散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職能12.史載,王安石變法時期,青苗法規定“五戶以上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錢,大家互相擔保。但在執行過程中,官府卻強令富戶為各等級貧戶提供擔保,并向各等級民戶攤派青苗錢。收錢時若貧戶無力償還就向富戶索取,將貸款的風險轉嫁給富戶。這說明()A.北宋守舊勢力異常頑固 B.變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C.變法存在危害百姓現象 D.北宋朝廷無視民間疾苦13.《全宋文》記載:“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體制調整 B.科舉制度完善 C.重文輕武國策 D.守內虛外策略14.962年,宋太祖下令,地方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報告朝廷,由刑部復查。973年,朝廷委派通過科舉考試被錄取的文官出任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員。這些舉措旨在()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君主的專制統治C.踐行“重文抑武”方略 D.體現國家對立法重視15.南宋和金朝簽訂紹興和議后,盡管宋金之間仍有零星的戰爭,但這在較長時間里維持住了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根據和議內容,南宋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之為()A.歲幣 B.歲賜 C.歲貢 D.歲賞16.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詔:各知府公事需知州與通判共同簽署方可實行。此詔書旨在()A.防止武將擁兵自重 B.削弱州府權力C.把財政權收歸中央 D.加強中央集權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對落后的鮮卑族學習中原漢族,以謀求進步的一場少數民族漢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傳統,將官員按一定標準分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種,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在經濟上,將土地按功能分為桑田、露田兩種。……同時在授還土地時對鰥寡孤獨還給予適當的照顧。為了便于學習漢族,拉近與漢族世家大族的關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獨孤”改姓“劉”等。孝文帝還曾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摘編自胡明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與問題剖析》材料三:熙寧、元豐(宋神宗的年號)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燾傳》(宋神宗熙寧六年冬十月)時在京諸軍出戍還營,教閱多廢忘。上初置內教場,訓練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勸沮之,人人奮勵。——(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1)據材料一回答這是什么改革?(2)根據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實質。(3)從材料三看王安石變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4)綜上所述,你從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啟示。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蒙學教材,即古代專門為兒童編寫的啟蒙教育課本。宋代以《三字經》《百家姓》為代表的蒙學教材廣為流傳,歷代沿用。以《三字經》的編寫為例,它語言生動活潑,文字通俗易學,表達簡明扼要,格式富有韻味。著名學者也參與蒙學教材的編寫,如朱熹的《童蒙須知》、呂祖謙的《少儀外傳》等。“農工商各教子讀書,雖牧兒馌婦,亦能口誦古人言語”,而且“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摘編自秦海霞《談我國古代的蒙學教材》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統一教材制度的戰略決策,加強了教科書編審工作力度和政治內容的把關。從1954年開始編輯出版的中小學各科教科書,集中全國之力協同攻關,選調和集中一批學科專家、名師和專業編輯,全部采取集體討論的工作制度和社內外相結合的編寫方式,保障了教材質量。據《中國教育年鑒》統計,“1954年至1956年編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包括教學大綱30種30冊,課本93種233冊”。這套教材的編寫出版使全國所有地方、學校、學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權威性、國家級的全學科教材,解決了過去供應遲緩、版本不一、發行混亂的問題,開啟了新中國“一綱一本、統編統用”的新時代。——摘編自郭戈《新中國第一套統編教材評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蒙學教材興盛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建國后國家統一編訂中小學教材的意義。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漸腐敗。(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揮統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習地形,又和當地的人民沒有聯絡。(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費,卻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災,又多以招兵為救災之策;于是兵數遞增。宋開國之時,不滿20萬。真宗末年,增至91萬。仁宗時,西夏兵起,增至125萬。——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材料二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清]趙翼《廿二史札記》(1)依據材料一,分析宋朝軍事弊端導致的后果。(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現象?這一現象對北宋統治有何影響?(3)宋仁宗是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最后結果如何?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朝廷要詩賦而專考經義;熙寧八年(1075年),由王安石主持編纂的《三經新義》頒行全國,為士子應考所必讀,但經義取代詩賦只是過渡階段,王安石設想的最終目的是要取消科舉考試,通過學校升貢來選拔人才。王安石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道德”的高度,“古之取士,皆本于學校,故道德一于上,而習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于世”。王安石認為以往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人才,只會誦讀章句、吟詩作賦。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他所急需的是能夠經世致用的人才,武學、律學和醫學等專科學校逐漸設立。王安石希望士子們結合現實,探究其中的經邦濟世之道,而不是脫離實際的空談。——摘編自《王安石的科舉改革與北宋古文運動關系疏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安石科舉改革的目的及其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王安石科舉改革進行整體評價。
參考答案1.答案:A2.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宋時期,人們對當兵有不同的態度,總體來看唐朝較為重視,宋朝相對較為輕視,這與宋朝采取的崇文抑武的政策有關,反映了宋時期政治環境的改變,C項正確;宋朝相較唐朝人口數量增長,但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唐宋兩朝的選官制度都是科舉制,排除B項;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并未發生太大變化,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故選C項。3.答案:D4.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代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據圖可知此為北宋的中樞機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財政;樞密院掌軍事;臺諫(御史臺和諫院)掌監察,故D項正確。A,B,C項對應錯誤,均排除。5.答案:B解析:設在宋金邊界的“場官”管理的是榷場事務,榷場是宋金之間進行經貿往來的場所,所以“場官”的主要職責是維護貿易,而非領兵作戰和強買強賣,故選B,排除AD;批復奏章是皇帝和中央決策機構的權力,排除C。故選:B。6.答案:B解析:由材料“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對雙方都是劃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淵之盟的積極作用,使宋遼出現了和平交流的局面,B項正確。“澶淵之盟”不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盟約,排除A項;題干的主旨是說明“澶淵之盟”使宋遼出現了和平交流的局面,不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排除C項;完全消除了宋遼間的民族隔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7.答案:C8.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宋、明、清(中國)。本題要求按前述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①“閣臣之職,止是票擬”是明朝的內閣;②“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唐朝的三省六部;③“本章歸內閣,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是清朝的軍機處;④“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兩府”是宋朝的二府。時間先后順序是②④①③,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本題選D項。9.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依據材料“所有農戶都必須從官府貸款,富人可以多貸,窮人只能少貸,貸款利率較高,到期后農民又面臨官府強制催收”可以看出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強制的現象,官員從中獲利,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D項正確;材料中韓琦沒有青苗法不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觀點,韓琦主要表達出青苗法在實際過程中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青苗法對農民管理,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限制民間高利貸剝削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D11.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宋代,官員多數官與職分離”“大多數職位都有其他官員以‘同知’‘通判’的身份,與奉‘差遣’的官員一起工作”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通過官職分離和分割權力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分散地方權力是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方式,A項并非目的,排除A項;分散權力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項;官職分離和分散地方權力并非為了完善地方職能,而是通過分散權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青苗法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地方官府想方設法地多放貸款,多收利息,不惜層層下達指標,強行攤派貸款,收錢時若貧戶無力償還就向富戶索取,將貸款的負擔轉嫁給富戶,這說明王安石變法存在危害百姓現象,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守舊勢力對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故排除A項:材料現象說明青苗法的實施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故排除B項;青苗法的實施背離了其初衷,并非宋廷無視民間疾苦,故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宋代政治制度。選擇A:據“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和宋朝采取分化事權的方式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有關,屬于政治體制的調整。排除B:材料主要涉及宋朝的冗官現象,科舉制度完善與冗官現象的出現無直接聯系。排除C:重文輕武不一定會造成冗官現象。排除D:守內虛外和冗官無關,宋朝冗官主要是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造成的。14.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中“地方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報告朝廷,由刑部復查”、“由朝廷委派通過科舉錄取的文官出任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舉措有利于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權力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重文抑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權力的加強,排除D項。故選A項。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南宋和金朝簽訂紹興和議后;南宋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可知,反映的是南宋對金稱臣的歷史信息,南宋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遼宋“澶淵之盟”規定宋遼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排除A項;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排除B項;歲賞主要指古代中原王朝籠絡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的一種手段,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通判是宋代在地方設置的監督知州的官員,其職責是防止地方官員專權,“各知府公事需知州與通判共同簽署方可實行”,目的是防止地方專權,加強中央集權,故選D項: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干政而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派文官擔任地方官員,此詔書涉及知州和通判的關系,但未涉及武將權限問題,排除A項;設通判主要是為了監督知州,州府的權力并沒有被削弱,排除B項:將財權收歸中央的是設諸路轉運司通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排除C項。17.答案:(1)商鞅變法(2)內容:進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漢姓;講漢話。實質:少數民族領袖實施的封建化改革(3)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增強了軍隊戰斗力。(4)改革應當順應歷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動社會進步。解析:(1)改革:根據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可以判斷出是商鞅變法。(2)內容:根據材料“改革依照已有官制傳統,將官員按一定標準分為九品”可歸納出進行官制改革;根據材料“將土地按功能分為桑田、露田兩種”可歸納出均田制;根據材料“‘拓跋’改姓‘元’”可歸納出改漢姓;根據材料“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可歸納出講漢話。實質: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其實質是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運動。(3)成效:根據材料“中外府庫,無不充衍”“上初置內教場,訓練有法”可歸納出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增強了軍隊戰斗力。(4)啟示: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如改革應當順應歷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動社會進步。18.答案:(1)背景:宋代重文統治政策和科舉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理學的興起發展,儒學的世俗化、平民化;印刷技術的發展。(2)意義: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體現教育領域的國家意志,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彰顯社會主義與制度優越性;為后來的教材編寫提供經驗借鑒、人才基礎。解析:19.(1)后果:軍隊戰斗力削弱;國家財政負擔沉重。(“積貧積弱”)(2)反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民族與文化地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五一職業技術學院《臨床微生物學檢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懷化學院《文化哲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涿鹿縣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綿陽市江油市2025屆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湖南省瀏陽市瀏陽河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年級模擬考試(一)語文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閔行區24校聯考2025屆初三下學期期中練習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新鄉醫學院《鑄造工藝與裝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采購合同履行合同管理標準更新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5年工人個人工作總結范文(12篇)
- 第10課 養成遵紀守法好習慣(課時2)(課件)-【中職專用】中職思想政治《職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課件+教案(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能競賽理論考試題庫大全-中(多選題)
- 初中地理實驗設計案例
- 讀《孟嘗君傳》課件
- 2024AHA心肺復蘇指南解讀
- 2025年4月自考03009精神障礙護理學押題及答案
- 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1.2.2《數軸》訓練習題(有答案)
- 建筑工程《擬投入本項目的主要施工設備表及試驗檢測儀器設備表》
- (新版)制絲操作工(二級)理論考試復習題庫-上(單選題匯總)
- 醫院醫保季度分析報告總結
- 新生兒口腔運動干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