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專題提升強化練_第1頁
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專題提升強化練_第2頁
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專題提升強化練_第3頁
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專題提升強化練_第4頁
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專題提升強化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提升強化練(十一)一、選擇題1、旅美學者薛涌認為:“現代金融市場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線條勾勒現代金融市場,那就是從以佛羅倫薩等獨立城市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發展到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荷蘭金融’,然后發展到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金融’,最后到達以紐約華爾街為中心的‘美國金融’.”這一發展軌跡()A、是歐洲“商業革命”的結果B、受益于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C、最終改變了歐洲的統治地位D、工業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解析:歐洲“商業革命”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與材料中“英國金融”“美國金融”不符,故A項錯誤;受益于殖民擴張與材料中“北意大利金融”“美國金融”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中“以紐約華爾街為中心”表明歐洲中心地位被取代,故C項正確;工業革命決定了“英國金融”,但與材料中“北意大利金融”“荷蘭金融”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2、下圖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A、西方發揮主導作用 B、世界市場不斷擴大C、從自由無序到有序 D、全球化不斷加強解析:從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出現,到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都實行自由貿易,沒有統一有序的管理機制,二戰之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貿易組織出現,體現出世界經濟逐漸向制度化和體系化有序發展,故C項正確.答案:C3、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放棄了金本位體制,限定過去和未來一切公司契約均禁止用黃金支付.二戰后,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用美元來確定國際金價,重新確立了金本位體制.這兩次改變的共同之處是()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B、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C、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D、反映了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愿望解析:1933年美國為應對經濟危機,放棄金本位體制,實際上美元貶值,增發鈔票以解決貨幣短缺,故A項錯誤;20世紀30年代美國放棄金本位體制,美元貶值,有利于開拓美國國內、國際市場,促進美國經濟恢復,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用美元來確定國際金價,確立了美元的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適應了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需要,故B項正確;20世紀30年代美國美元貶值,放棄金本位體制,加劇了當時各國傾銷戰、貨幣戰,阻礙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故C項錯誤;20世紀30年代美國迫不得已放棄金本位體制,使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大大降低,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愿望難以實現,故D項錯誤.答案:B4、下面是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表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年代1950196019701973與日本的貿易+2.4+2.0-15.9-19.4與西歐的貿易+2.0+10.7-5.8-17.8注:+為順差,-為逆差.A、美國經濟實力迅速衰退B、世界經濟發展呈現頹勢C、日本、西歐經濟實力超過美國D、美元地位面臨危機解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非迅速衰退,故A項錯誤;美國進出口貿易額,不能反映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故B項錯誤;歐日崛起,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并非超過美國,故C項錯誤;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收支情況惡化,美元信譽受到極大沖擊,故D項正確.答案:D5、在“相互封鎖、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和損人利己的社會風氣中,歐洲的經濟不可能獲得充分發展”.1945年以后,莫內、斯佩克和哈爾斯坦等“新一代歐洲人”決心創造能免蹈覆轍的新的經濟結構.創造“新的經濟結構”主要是指()A、國家干預經濟機制 B、布雷頓森林體系C、國際自由貿易體制 D、歐洲一體化解析:國家干預經濟機制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現,是國家的經濟政策,與材料“新的經濟結構”不符,故A項錯誤;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后確立的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金融體系,故B項錯誤;國際自由貿易體制也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故C項錯誤;根據“相互封鎖、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和損人利己的社會風氣”可知“冷戰”已經開始,西歐處于美蘇“冷戰”的前沿陣地,所以莫內等人尋求歐洲的聯合來對抗美蘇,故D項正確.答案:D6、1947年聯合國大會上蘇聯代表發言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只不過是‘華爾街的分店’,世界銀行從屬于政治目的,這讓它成了一個大國的工具.”據此判斷布雷頓森林體系()①是美國控制世界經濟的工具②強化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③妨礙了經濟全球化進程④導致世界經濟畸形發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①④解析:從題干材料關鍵詞“布雷頓森林體系只不過是‘華爾街的分店’,世界銀行從屬于政治目的,這讓它成了一個大國的工具”可以判斷①②正確;布雷頓森林體系推動了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和制度化發展,而不是畸形發展,同時也推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③④錯誤,C項符合題意.答案:C7、“美國……刺殺了黃金,偷取了黃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經濟獨裁……美國購買全世界的資源僅需要用美國的印鈔機印出來的一張紙(美元).”材料認為美元“偷取了黃金的生命”,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B、西歐、日本的崛起C、美元的強勢地位 D、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解析:美元“偷取了黃金的生命”是指美元等同于黃金.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故選A項.答案:A8、國際企業管理學會主席阿蘭·魯格曼斷言:“雖然存在著一些推動全球化的經濟力量,但是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的)其他生產部門和所有的服務業而言,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三極區域(美、歐、日)以異質性而不是同質性為特征.”由此可見,他認為經濟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A、并行不悖 B、矛盾對立C、相互促進 D、目標趨同解析:據材料“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可知并非并行不悖,故A項錯誤;據材料“但是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的)其他生產部門和所有的服務業而言,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三極區域(美、歐、日)以異質性而不是同質性為特征”可知作者認為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是矛盾對立,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認為兩者是對立的,并非相互促進,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兩者目標趨同,故D項錯誤.答案:B9、“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末之間存在的類似之處和明顯的連續性給人深刻印象.”下列選項,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是()A、跨國公司的資本擴張B、歐洲經濟政治的一體化趨勢C、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解析:二十世紀初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跨國公司迅速發展.二十世紀末,經濟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跨國公司成為活躍在世界經濟中的主體,與材料觀點相符,故A項正確.答案:A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各國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組織來調解彼此間的金融和貿易關系.這就使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與戰前相比有了改進.促成這一改進的主要動力是()A、新的科技革命的開展B、美國利用美元圖謀稱霸世界C、跨國公司使各國經濟聯系加強D、電子計算機及互聯網的運行解析:材料體現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聯系加強,反映出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即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項正確;美國圖謀稱霸世界不利于國際組織調解解決金融貿易關系,不利于全球化發展,故B項錯誤;跨國公司與電子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聯系和全球化發展,但不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故C、D兩項錯誤.答案:A11、有學者指出:國際分工是物質前提……國際協調機制是保障手段.這些均屬于技術層面的因素,是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條件;而計劃經濟國家市場化的體制轉型,顯然歸屬于制度的層面,是經濟全球化真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性因素,是經濟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條件.下列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經濟全球化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B、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范圍內的制度變革C、技術因素是實現經濟全球化最重要原因D、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轉型解析:按材料表述,經濟全球化的實現需要國際分工、國際協調機制等必要條件和市場化的體制轉型等必要充分條件,故A項正確;材料意思是經濟體制的某些變化是經濟全球化實現的前提,故B項錯誤;按照材料意思,技術因素是重要條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體制轉型,故C項錯誤;材料認為部分國家的經濟轉型有利于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倒置因果關系,故D項錯誤.答案:A12、下表為2001—2008年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統計(單位:件).這在客觀上反映出()年份項目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發起反傾銷調查發起反傾銷調查(Ⅰ)366312232214200202164208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Ⅱ)5351524956705671Ⅱ/Ⅰ0.140.160.220.230.280.350.340.34A.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加強B、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興起C、反全球化浪潮再次興起D、區域集團化阻礙全球化解析:2001—2008年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總體上維持在高位增長水平上,反映了加入WTO之后中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加強,在世界經濟舞臺的話語權在穩步上升,故A項正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興起遠遠早于材料時間,故B項錯誤;反全球化材料并未提及,故C項錯誤;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的相互關系材料并未論及,故D項錯誤.答案:A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核心到邊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經濟體系:——根據[英]J.M.羅伯茨《全球史》繪制材料二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都在醞釀戰后經濟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經過多次談判,商定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妥協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個國家的代表通過了以英美妥協方案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二戰后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另一舉措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和談判.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個國家進行關稅減讓的談判,雙邊關稅談判共進行了123項,涉及大約5萬種商品.10月,23國簽訂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除每年召開大會外,主要活動是主持減稅談判,從1947年起,關貿總協定成員國進行了多次多邊談判,重要的有“狄龍回合”“肯尼迪回合”“東京回合”等,有力地推動了全球貿易的自由化進程.——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經濟體系中①②與③④類國家(地區)之間的地位關系,并分析這一關系的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中兩個國際經濟體系(秩序)建立方式的不同之處,并概括二戰后國際經濟秩序的特點.(3)有研究者認為,盡管二戰后國際經濟秩序有諸多弊端,但仍有明顯的合理性.你是否同意?說明理由.答案:(1)關系:①②類國家(地區)處于主導、支配地位,③④類國家(地區)處于從屬、附庸地位.成因:近代以來,歐美通過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確立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領先地位;并通過殖民擴張將亞、非、拉美地區卷入世界市場,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亞、非、拉美地區則普遍科技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2)不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張(或武力威逼);二戰后,主要通過協商談判.特點:美國主導;制度化、體系化.(3)同意.理由:二戰后國際經濟秩序是建立在當時主要國家經濟力量對比基礎之上的,是當時世界經濟格局的反映;這一秩序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其制度化、體系化的特點適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要求;在這一體系之下,戰后世界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繁榮的“黃金時期”,世界貿易增長.不同意.理由:這一體系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二戰后國際經濟秩序仍然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產物,美國等西方國家居于主導地位;這一體系忽視了廣大新興國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