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近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這三幅作品都體現了A.理性主義精神 B.現代主義精神 C.批判主義精神 D.現實主義精神2.陳獨秀認為:“三綱之名詞,雖不見經,其學說實質是孔教之本意”;有學者認為“雖不見經”,但見于“子”,在《韓非子·忠孝》一篇中說過這樣一種說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這說明A.“三綱”之說來源于法家學派 B.陳獨秀對孔教理解偏頗C.漢代儒學吸收了其他學派思想 D.儒家與法家同源3.1949年12月我國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以普及為主”的教育方針。1953年9月,全國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教育部門應當首先集中力量發展和改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已有很大的發展,今后應當著重質量的提高?!边@一政策轉變反映了A.掃盲教育已經基本完成B.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C.“科教興國”戰略出臺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蘇聯4.《十二銅表法》中規定:“出賣的物品縱經交付,非在買受人付清價款或提供擔保以滿足出賣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權并不移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離,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從地中拔出后,則原所有人有權取回?!鄙鲜鲆幎w現了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C.買賣雙方關系緊張D.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激烈5.《貞觀政要》載:貞觀三年,唐太宗強調,中書、門下官員“若惟署詔赦,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皆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边@說明唐設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權力 C.減少決策失誤 D.加強中央集權6.甲午戰后,日本崛起,俄國加緊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活動,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緒的支配下,實行“聯俄制日”。1896年,中俄簽訂“中俄密約”等條約,結果競使俄國逐步把東三省變成其勢力范圍。據此可知A.中國外交官不善于開展外交活動 B.日俄在東北問題上合謀坑害中國C.弱國的外交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D.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無效7.19世紀70年代,江南制造局經費收支狀況大致是,光緒元年(1875年)達到接近55萬兩后,次年開始出現小幅下降,光緒三年(1877年)減少至20萬兩,光緒四、五兩年(1878年、1879年)雖有所回升,但亦未達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實業救國思潮日漸衰退 B.自強運動潛藏發展危機C.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解體 D.洋務企業競爭意識不足8.在民國初年的教科書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性要高于鴉片戰爭。但隨著“帝國主義侵略”成為教科書的敘事主線,對這兩場戰爭影響重要性的表述發生了逆轉,即作為“帝國主義侵略”開端的鴉片戰爭成為近代史起點,并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意義,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則漸漸被忽視。這說明A.材料多寡影響歷史事件的解釋B.主觀情感影響史家史事的評判C.時代發展影響歷史敘事和評判D.學術研究影響教科書敘述風格9.1930年,美國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關稅,導致其他國家也紛紛高筑關稅壁壘,引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戰。這一現象①擺脫經濟危機的嘗試②擾亂了世界經濟秩序③加劇世界性經濟危機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10.下列一組圖片,說明雅典民主政治A.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維護了奴隸主的統治地位和利益C.只適合小國寡民的城邦D.促進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11.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①西漢早期,我國可能己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書寫用紙②文人畫為滿足市民文化的需求,充分展現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③宋代商業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其中之一是出現合法的“夜市”④《武經總要》記載了明朝領先世界的自動爆炸的地雷、水雷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12.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認為:“即以國粹論,舊說九流并美。倘若一尊,不獨神州學術,不放光輝,即孔學以獨尊之故,而舊形衰落也。人間萬事,恒以相爭而興,專古而萎敗,不獨學術一端如此。”由此可知,陳獨秀主張A.各家學說在爭鳴中自由發展 B.摒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病C.復興國學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D.全面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13.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規定,只有公民在公民大會上所投票數達到六千以上,才能放逐該人,否則投票作廢。這一規定A.旨在避免執政者被放逐 B.保證了公共權力的行使C.削弱了貴族對決策的干預 D.強化了公民大會的權威14.縣大約產生于春秋中葉的楚國,當時楚滅其北鄰若干小國后置縣,并設縣尹、縣公進行統治??h尹、縣公,由貴族擔任,國君可隨時對其任免調遣。這反映出春秋時期A.官僚政治體制正式確立 B.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轉變C.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D.貴族世襲特權已被取締15.下表是1955—1959年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統計表,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新中國的外交空間得到了全方位拓展B.美國徹底放棄了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意義巨大D.萬隆會議密切了中國與亞非國家關系16.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王夫之提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氣者,理之依也”。上述思想A.受到了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 B.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C.體現了宋明理學的不斷深化 D.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的興起17.“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宮苑)買賣在此。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辈牧纤枋龅某鞘凶钣锌赡苁茿.秦咸陽城 B.漢長安城 C.唐洛陽城 D.北宋汴梁城18.戴高樂曾經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美國不是歐洲的一部分”。體現這一聲音的國際舞臺上的歷史事件有①雅爾塔體系的建立②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④歐共體的成立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9.在下列機構中,其長官行使的職能與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A.唐之中書省 B.元之中書省 C.明之內閣 D.清之軍機處20.他一生堅持與唯心論和教會的經院哲學作斗爭,主張用具體的實驗來認識自然規律。他著書立說駁斥“地靜說”,曾被稱為“天空的哥倫布”,其尊重事實、無畏權威的科學精神促進了近代動態統一哲學世界觀的確立和傳播。這位科學家是A.哥白尼 B.布魯諾 C.伽利略 D.牛頓21.下圖為“天花在新大陸傳播路線圖”。在西歐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從未有過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擁有800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與南美洲600萬人口印加帝國先后被西班牙數百人的隊伍征服了。18世紀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幾乎喪失殆盡:對此推論合理的是A.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B.三角貿易導致疫情C.先進必定戰勝落后 D.疫病終結商業革命22.下圖為某學者關于中國國際現代化的“和平鴿”戰略設想概念結構圖。這一設想符合或順應了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不結盟政策③經濟全球化潮流④多極化趨勢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3.以下是《武鄉六個村土改后人口和土地的變化表》富裕中農中農貧農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人口比例(%)0.73.688.494.82.91.6土地比例(%)0.94.288.894.89.01.0人均土地(畝)5.374.94.324.14.372.6據表格可知,土地改革A.推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 B.提高了人均土地占有量C.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D.地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24.有學者指出,漢、唐、宋時,“天下等于中國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統治者則認為“天下等于中國”“我皇上為統馭天下中國之主”。據此可知,清代這一認識A.體現了“夷夏”之辯的日益弱化B.豐富了傳統“天下”觀的內涵C.為構建其華夏正統地位而服務D.明確了“中國”與“天下”概念25.三大改造完成后,陳云提出:對經濟建設與物力國力的適應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考慮到農業對經濟建設的規模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建設規模必須限制在農業所能承受的限度內。這一思想A.促成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B.改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C.擺脫了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經濟方針26.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義性質”,“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挖掉了古老民族工業的基礎,建立了同“一切丈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新的工業。其中“‘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挖掉了古老民族工業的基礎”在近代中國的表現是A.中國社會經濟卷入世界市場B.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入侵C.家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分離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27.晉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晉國國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這表明當時A.新的階級關系已經產生 B.儒家德治思想深入人心C.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D.兼并戰爭能夠統一天下28.有歷史學家發出感慨:“為什么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后穿過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闊了嗎?果真如此,那么大工業為什么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開花呢?”這一材料說明了A.海洋國家比大陸國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緣政治是影響國家發展的唯一因素C.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29.中國古代監察機構主要負責監督法律的實施,維護國家法令的統一,參與監督中央和地方政治,歷來統治集團都重視監察體制的建設,通過監察機構的設置以達到專制統治目的。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監察體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秦朝在郡、縣都有專門負責監察的官員B.西漢時期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最主要的監察機構C.宋朝的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刑獄的官員D.元朝的人命重案移送御史臺并由監察御史復按30.這是1960年1月某雜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現了當時甘肅為了解決干旱問題,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場景。這可以用來反映我國A.社會主義工業化在穩步中前進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D.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農村活力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商人地位變遷材料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管子·小匡》材料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材料三戰國時,以工商致富者大批出現,憑借財錢并進入仕途。但歷代王朝卻在法律上規定商人為末,禁止商人仕進。朱元璋甚至規定商賈之家,只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也不許穿細紗?!浴缎轮贫扰c大革命》葉賦桂材料四昔士大夫以清望為重,鄉里富人,羞與為伍,有攀附者,必峻絕之。今人崇尚財貨,見有擁厚貲者,反屈體降志,或訂忘形之交,或結婚姻之雅,而窺其處心積慮,不過利我財耳。遂使此輩忘其本來,趾高氣揚,傲然自得?!濉ざ度龑R略》問題(1)春秋時代,為什么把農列于商之上?(2)戰國時代,為什么會出現大批以工商致富者,甚至能進入仕途?(3)秦以后,統治者為什么以商人為末,禁止商人仕進?(4)董含對商人持怎樣的態度?基于上述材料,怎樣看待這種現象?32.中外史家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給我們呈現了豐富的歷史,提供了認識歷史的角度。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光余主編《影響中國歷史的三十本書》,從先秦到1949年(見如圖。節選)材料二麥克.哈特所著《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節選: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光余將書劃為“根源篇”、“創新篇”和“維新篇”的依據分別是什么?支出上述書籍的作者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趨勢及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麥克.哈特評選人物排行榜的標準。對比材料一、二說明其選取的中國名人榜在時間分布上的特點及其成因。(3)綜合上述材料,你發現中外史家的研究有哪規律?33.觀察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1)唐宋兩朝的對外交流路線有何不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員交流、交往內容上有什么差異?(2)圖中反映了明清兩朝對外貿易分別呈現哪些新的變化?(3)綜合以上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梅杜薩之筏》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批判了法國政府的無能,《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批判了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格爾尼卡》用立體主義的手法批判了法西斯和戰爭帶來的災難,所以三幅繪畫都體現了批判主義精神,因此C選項正確;其他選項并非三者的共性,排除。故選C。2、C【解析】

由“三綱之名詞,雖不見經,其學說實質是孔教之本意”“雖不見經”,但見于“子”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可知,漢代儒學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學派思想,故C正確;“三綱”之說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學派思想,并非“來源于”,排除A;陳獨秀對孔教理解正確,B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儒家與法家同源,排除D。3、B【解析】

根據材料“中小學教育已有很大的發展,今后應當著重質量的提高”并結合所學,1953年中國開啟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國家工業、生產力分布做出了規劃,提高人民素質,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人才條件,故選擇B選項;1978年,中國的掃盲教育基本完成,與史實不符,故排除A選項;1995年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故排除C選項;提高公民素質,是政府按照當時中國國情提出的,沒有完全效仿蘇聯,故排除D選項。【點睛】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對教育發展的政策及為發展工業的一系列措施。4、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說明羅馬法強調物權所有者對物品在不同情形下的所有權,這體現了羅馬法的核心是保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ACD三項材料中無法體現。所以答案選B??键c: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名師點睛】羅馬法的發展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在內容和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如下幾項特點:①以維護私有財產為核心;②體系宏大,內容細致;③發展過程復雜但能與時俱進;④影響深遠。但究其實質羅馬法是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這一階級本質不會改變。5、C【解析】

根據“疑有不穩便,皆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認為,通過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將自己不確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確的決定,可以減少決策失誤,故選C;AB兩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D。6、C【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實行“聯俄制日”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卻加強了俄國在遠東的力量,說明弱國的外交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C項正確;中國當時外交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不是因為外交官的不善于外交活動,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弱國的外交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沒有體現日俄合謀坑害中國的問題,B項錯誤;“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無效”是材料表象,而不是反映的本質問題,D項錯誤。7、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江南制造總局的收入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其潛藏著發展的危機,B正確;實業救國思想是在甲午戰后出現的,A排除;自然經濟解體的典型就是耕織分離和傳統紡織業的衰敗,C排除;材料與競爭意識無關,D排除。故選B。8、C【解析】

根據材料“但隨著“帝國主義侵略”成為教科書的敘事主線”,結合由于鴉片戰爭作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開端而被賦予比第二次鴉片戰爭更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時代發展,即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劇,對歷史敘事和評判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故排除C選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史料的多少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主觀情感問題,,故排除B選項;材料強調歷史敘事和評判的變化與時代發展有關,而并非與學術研究有必然聯系,故排除D選項。9、A【解析】

根據材料“1930年”“美國胡佛政府”“提高關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經濟危機,美國等政府采取提高關稅等措施嘗試擺脫危機,但這些措施進一步破壞了世界經濟秩序,加劇了經濟危機,故①②③正確;胡佛政府仍然堅持自由放任政策,故④錯誤;所以答案選A?!军c睛】關鍵信息是“1930年”“美國胡佛政府”“提高關稅”;從中分析出答案。10、D【解析】

雅典戲劇及神廟這些的出現都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響,故D正確。11、B【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現今考古發掘最早的紙出現于西漢時期,①正確;風俗畫是為了滿足市民文化需求而創作的畫作,排除②;宋朝時期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上的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③正確;《武經總要》是宋朝時期編寫的,排除④,故B選項正確;排除A、C、D選項。12、A【解析】

根據“倘若一尊,不獨神州學術,不放光輝,即孔學以獨尊之故,而舊形衰落也”可知陳獨秀主張各家學說爭鳴發展,故選A;材料并沒說明要摒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病,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到要抵抗西方的侵略,排除C;材料主張百家爭鳴,并不是要全面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排除D。故選A。13、B【解析】

材料中對投票票數的規定有利于大多數公民行使投票權,這是對公民行使所擁有的公共權力的保障,因而保證了公共權力的行使,故B正確;陶片放逐法主要針對有政治影響力的人,尤其是執政者,而不是為了讓執政者避免被放逐,排除A;雅典公民大會的決策是集體決策,貴族不可能干預決策,排除C;雖然公民投票在公民大會上進行,但對投票票數的規定與公民大會的權威無關,排除D。故選B。14、C【解析】

據材料“當時楚滅其北鄰若干小國后置縣,并設縣尹、縣公進行統治……”可知,春秋中葉的楚國開始改變原來的地方制度分封制,設縣尹、縣公進行統治,縣尹、縣公,由貴族擔任,國君可隨時對其任免調遣,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正確;據所學可知,秦朝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A錯誤;“社會結構”指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結構”的變化,B錯誤;材料只是涉及楚國的局部地區,不能推斷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情況,D說法錯誤。15、D【解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年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絕大部分是亞非國家,這主要是因為1955年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國家主要亞非國家,排除A項;美國放棄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的標志是尼克松訪華,排除B項;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項。故選D。16、B【解析】

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王夫之的主張體現了唯物主義,這些思想啟發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式,B正確;黃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與啟蒙思想之間不存在關聯,排除A;宋明理學是唯心主義,提倡三綱五常,與黃宗羲、王夫之的主張不符,排除C;黃宗羲、王夫之不屬于近代人物,排除D。17、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該城市坊分開的限制被打破,商業活動異常繁榮,據此可以判斷出是北宋的汴梁城,因為宋朝時期的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D正確;宋以前的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市有專門的較易場所,ABC排除。故選D。18、B【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戴高樂主張歐洲聯合,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和歐共體的成立是歐洲走向聯合的表現,故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體系,故①錯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英、法等國組建的一個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軍事政治集團,故③錯誤。故ACD項錯誤。19、B【解析】

秦朝的丞相上承天子,統率百官助理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元朝的中書省長官總攬朝政,權力較大,與秦朝的丞相相似,故選B;唐朝的門下省,只有政令的審核權,權力較小,排除A;明之內閣、清之軍機處都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其長官不能與丞相相提并論,排除CD?!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其長官行使的職能與秦朝丞相最相近”,聯系元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20、C【解析】

根據“一生堅持與唯心論和教會的經院哲學作斗爭,主張用具體的實驗來認識自然規律”、“促進了近代動態統一哲學世界觀的確立和傳播”可知,這位科學家是伽利略,其重視實驗方法,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C正確;哥白尼的著作在其死后才發表,可見其并未和教會作斗爭,排除A;布魯諾宣傳日心說,被教會燒死,但是其并未達到“促進了近代動態統一哲學世界觀的確立和傳播”,排除B;牛頓生活的時代,思想相對解放,其并未和教會作斗爭,排除D。21、A【解析】

病毒的傳播、種族的滅絕,這些都是新航路開辟以來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可得出全球化是把雙刃劍,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三角貿易與疫情的關系,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疫病與商業革命的關系,排除D項。22、D【解析】試題分析:根據和平鴿的基本機構,結合所學知識,和平鴿的基本思路:遵循憲章,促進和平;立足亞洲,面向全球;東西比翼,南北協作;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由此可見,和平鴿的思路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結盟政策、經濟全球化潮流、多極化趨勢。故選D??键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當今國際局勢與中國外交23、C【解析】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后,從1948年到1950年可以看出成為富裕中農和中農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而貧農的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說明土地改革后人民的收入提高,表明土改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選C;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3年開始,不符合題意,A錯誤;表中數據不能體現人均土地占有量提高,B錯誤;農村經濟結構是農村中各主要經濟成分或要素的構成情況及其相互關系,材料中無從體現,D錯誤。24、C【解析】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天下觀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構架華夏正統地位,C正確;清朝統治者的認識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統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觀依然沒有脫離傳統天下觀的范疇,在內涵上并未出現創新,排除B;清初統治者并未對中國和天下兩者的概念進行闡述,而是將兩者融為一體,排除D。25、D【解析】由材料“對經濟建設與物力國力的適應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考慮到農業對經濟建設的規模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建設規模必須限制在農業所能承受的限度內”可以得出其強調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規模,應該要與實際相結合,與中共八大提出的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相符,D符合題意;A與題干“三大改造后”的時間信息不符;三大改造后中國經濟依然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計劃經濟體制沒有改變,BC不正確。點睛: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對經濟建設與物力國力的適應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考慮到農業對經濟建設的規模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建設規模必須限制在農業所能承受的限度內”的理解,結合中共八大的相關知識加以回答。26、C【解析】“資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義性質”指的是資本主義的擴張性,“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挖掉了古老民族工業的基礎”,指的是,資本主義瓦解了被侵略地區的原有經濟,即自然經濟,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新的工業,指近代工業產生。就中國來說,鴉片戰爭后,隨著外國商品輸出,家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的逐漸的解體就是主要的表現,故選C,ABD項都無法體現挖掉“古老民族工業的基礎”的內容。【名師點睛】西方工業革命完成,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商品輸出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鴉片戰爭后,伴隨著外國列強的經濟侵略,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自然經濟的解體,也就是挖掉“古老民族工業的基礎”,另一個方面中國也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主要是洋務工業和民族工業。27、C【解析】

根據“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C正確;題干涉及的群體依然是貴族,而非新階級,排除A;晉國是春秋時期國家,當時儒家剛剛形成,不可能深入人心,排除B;題干中的曲沃封君攻伐晉侯不屬于兼并戰爭,排除D。28、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位歷史學家通過否定地理因素、強調制度因素對工業革命擴展方向的影響,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突尼斯等北非國家不是因為是大陸國家而接受工業革命影響遲鈍,A項錯誤;材料中否定了地緣因素的優勢,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對工業化的意義,并不是強調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實現工業化,D項錯誤。29、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地方郡縣監察由郡監御史負責,縣級并未設置專門的監察官,故A項表述符合題意;西漢時期御史大夫負責管轄中央監察事務,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宋朝提點刑獄司負責監察刑獄,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元朝設立御史臺負責監察且受由監察御史制約,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30、B【解析】

1960年處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引水上山抗旱生產,體現了B項,A項“工業化穩步前進”不符合史實和材料主旨,C項生產關系改革在50年代前期與水利無關,D項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時間錯誤,只有B項符合題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春秋時代社會巨變,其最深刻的變化來自經濟領域,以鐵制農具和農耕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把農業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國力競爭決定于經濟實力,各國推行耕戰政策,農人地位更加重要。(2)戰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禮崩樂壞;農業發展,工商活躍,整個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局面,為商人憑借經濟勢力,躋身仕途提供了較多是機會。(3)中國是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可以保障農業發展(勞動力),保障政府的財源和兵員,有利于維護君主專制統治。(4)持否定和蔑視態度??隙ǎ憾瑥膫鹘y士大夫立場出發,堅持儒家社會道德,有利于弘揚正氣,抑制社會腐敗,純化社會風俗,維系社會穩定,有其積極意義。但他看不到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仍堅持本末秩序,維護傳統的農耕道德,并以此來否定財貨,輕視商人,其認識已經落后于時代。【解析】

(1)結合所學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環境及各國爭霸需要進行分析闡述。(2)結合所學從戰國時期的時局形勢、經濟發展對商人前途進行影響進行分析。(3)結合所學從古代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經濟政策、財稅兵源及維護統治需要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