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南省魯迅中學2025屆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朱熹在《堯典》注中討論了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朱熹對地質、天文、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農業等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據此可知A.朱熹堅持踐行“格物致知”理論B.儒家思想淵源于久遠的歷史傳統C.科技發展為儒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D.理學思想極大地促進古代科技發展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與凱末爾改革的共同點是:A.都進行了世俗化改革 B.都擴大了軍事力量C.都制定了憲法 D.都發展了教育3.軍隊由城邦公民組成。遇到外來侵略,城邦公民即放下犁頭,拿出自備武器,穿上盔甲,由推舉出來的領袖率領上戰場。戰事結束后軍隊隨即解散,士兵回到各自工作崗位,耕田的耕田,牧羊的牧羊。公民執干戈以衛城邦,是義務也是權利。這支公民軍隊最初只是為保衛城邦,后來卻成為帝國向外擴張的武力。由此推知此時是A.共和國早期的羅馬 B.春秋戰國時的中國C.中世紀時期的法國 D.共和國鼎盛的雅典4.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口紅效應”經濟理論首次被提出,即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奢侈品,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特點,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美國電影因其虛構的美好,也成為“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這一現象說明A.新政促進了第三產業繁榮B.經濟危機引發精神危機C.人們面對危機能夠淡定應對D.現代主義藝術得到社會認同5.《左傳》中有大量的預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來預言家族的興衰,以統治者敬天保民的情況預言國家的治亂,這反映出當時A.修史缺乏嚴謹的態度 B.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C.國人人文思想的發展 D.禮樂制度的影響深遠6.史載,北宋時期“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到了南宋時期,“豪強兼并之患,至今而極……權勢之家日盛,兼并之習日滋,百姓日貧,經制日壞,上下煎迫,若不可為勢。”這反映了兩宋時期A.政府已經有效控制士地兼并 B.土地高度集中導致社會矛盾激化C.土地兼并的情形并非是普遍現象 D.瘋狂的土地兼并導致所有農民破產7.東漢時期,士人尊儒成風,高門世族累世經學,而魏晉時“公卿士庶罕通經業”,曹魏皇族更對“孔子之術”進行毫不容情的質疑。該變化反映出A.門閥世族喜好決定世風轉移B.正統思想隨王朝興替而變化C.時代變遷影響價值觀念選擇D.佛道思想強烈沖擊儒學地位8.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明確指出:“資本主義某種程度的發展代替了外國和本國封建的壓迫,不但是進步,而且有利于資產階級。”該報告內容A.根植于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 B.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C.指引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向 D.批評了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9.據記載,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譯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此時,維新知識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B.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C.激發民族主義意識 D.向中國社會介紹西方的文化10.要深入研究下圖中B處的古代歷史,我們不得不借助的當地古代文字是:A.甲骨文字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泥版文字11.若以“市舶司”“十三行”“鴉片戰爭”“北伐戰爭”等概念來介紹某城,此城是A.南京 B.武漢 C.上海 D.廣州12.請看如圖報影,下列項中對該報章內容解讀正確的是A.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B.接受《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施政綱領C.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D.籌建新中國是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13.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中闡述了基督教徒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思想的社會效果是A.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B.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C.從神學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D.天主教勢力在西歐各國蕩然無存14.明成祖時,“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據此分析,明代內閣A.開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徑B.六部逐漸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C.自設立起即為法定決策機構D.地位雖有變化但職能基本未變15.唐代選官重視容止有儀,并且鼓勵門蔭制度,由此官員子孫可以進入太學準備科舉考試。這說明唐代A.選官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B.科舉成為取士的重要補充C.重視社會道德修養和規范 D.出身仍是選官的唯一標準16.“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這句話最能說明A.帝國的建立離不開煤鐵資源B.工業化提供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C.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D.普魯士憑借王朝戰爭實現統一17.明清時期,徽州木刻版畫蓬勃發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圖》《蘇武牧羊圖》《狀元及第》《昭君出塞》等。這一現象反映了A.市民階層價值追求 B.藝術的教化功能C.雕版印刷術的發展 D.進步思想的影響18.侵華日軍在向陸軍部的報告中寫道:共軍一齊向我交通線及生產地區進行奇襲……石太路破壞極為嚴重,敵人企圖對橋梁、軌道、通信網、火車站設施等重要技術性設備,予以徹底摧毀。材料所指的軍事行動A.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B.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C.恢復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暢通 D.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19.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A.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B.將權力下放到州政府C.擴大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D.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20.19世紀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誠任兵部大輔時期,兵部省給陸軍經費為12萬石,海軍經費10萬石。而同時期中國海軍僅是陸軍軍費的4.1%,且建設經費多數是沿江沿海幾省的地方大員籌措,中央僅是名義上下旨給予承認。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政府A.對地方控制松弛 B.海防意識淡薄 C.對日本認識不清 D.財政危機加劇2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尋訪長生不死藥的術士(韓眾、徐巿、侯生、盧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這些術士,術士們互相揭發,又牽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將他們處死,史稱“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說明A.“焚書”直接導致了“坑儒”事件的發生B.“坑儒”可能與歷史史實之間存在差異C.秦朝中央政府內部斗爭激烈D.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22.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署內官員分大臣、章京兩級。其中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由一名親王擔任總署大臣,共同辦理衙門事務。這反映出當時的總理衙門A.具有臨時性機構的性質 B.全權處理涉外事務C.與軍機處處于同等級別 D.受內閣大學士牽制23.20世紀初,報刊評論運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詞匯:國民外交、外交主體、外交方針、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國主義、強權、聯盟、協約、領海權、領空權、漁業權等等,成為當時中國外交的主流話語。大量外交新詞匯的使用體現了當時A.民族意識開始興起B.外交策略改變C.國人認清列強本質D.外交的近代化24.《劍橋中國秦漢史》認為:秦朝盡管曇花一現,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繼承者,這套制度經過了漢代的完善和鞏固,又繼續推行了1700年,其間逐步作了修正。下列關于其間“逐步作了修正”的史實有①隋唐設三省六部制②宋始設監察御史③元代設行省制度④清代設軍機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5.北約建立時,政治協商制已成為北約成員國聯合與合作的重要紐帶。然而,在朝鮮戰爭的政治與軍事中,北約并沒有發揮作用。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大多數盟國只是在美國總統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前45分鐘被告知這一事件的進展。由此看出A.政治協商制受制于成員國力量對比B.北約成員國合作的基礎喪失C.美國與北約盟國之間既合作又斗爭D.西歐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激化26.李克強總理以“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九字陳述自己從政以來的情懷。其中“民為本”語出《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下列各項體現了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賣買”B.“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27.史料記載,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宮收到奏章1160件,共計3291件政務。“庶務叢集……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于是A.立左右丞相輔佐全國政務 B.建中朝參與軍國要務C.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 D.由議政大臣會議共議28.公元前594年,梭倫進行改革。對此事件表述正確的是A.梭倫改革發生于公元前6世紀末 B.當時雅典處于“古典時代”C.梭倫改革兼顧貴族與平民的利益 D.雅典民主政治由此最終確立29.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原始社會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諸侯的祖廟為“宗廟”,士大夫的祖廟為“家廟”。與此現象最相關的觀念是()A.萬物有靈與皇權至上 B.血族宗親與君主專制C.敬宗收族與尊卑有序 D.圖騰崇拜與家族倫理30.抗戰時期,日軍在淪陷區改革教育體制,縮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習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個學制中的比重。日軍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實現其同化政策的陰謀。構成這段文字的是A.歷史觀點和歷史解釋B.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C.歷史結論和歷史解釋D.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蘇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么實權。貴族瘋狂地兼并土地,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奪取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定年號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權以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主要內容有: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物(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設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臺;地方分國、郡、里;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實行征兵制,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為了使改革順利進行,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701年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改新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改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根據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在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的主要不同點。32.材料唐玄宗時期,沿邊鎮兵多達六十余萬,宰相張說以時無強敵,奏請精減兵員,罷免二十余萬。玄宗對裁減三分之一有些猶豫。張說解釋說:“臣久在疆場,具悉邊事,軍將但欲自衛及雜使營私。若御敵制勝,不在多擁閑冗,以防農務。”玄宗同意并著手對府兵進行了改造。當時諸衛府兵,成丁入伍,六十歲免役,其家又不蠲免雜徭,漸漸貧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雖然有所改革,規定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放免,屢次征鎮者,則十年免役。但實際上徒有此令,并未能付諸實施。因此這時府兵之法日漸破壞,番役更替多不按時,衛士逃匿,宿衛之士無法得以保證。鑒于這種情況,張說建議,請召募壯士充宿衛,“不問色役,優為之制,逋逃者必爭出應募。”玄宗同意募兵,不過十幾天,即得到精兵十三萬人,“分隸諸衛,更番上下。兵農之分,從此始矣”。——據《舊唐書》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玄宗時期軍事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玄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意義。33.材料郭秉文(1880—1969)生于上海,1908年留學美國,1914年回國,成為中國學人中的第一位教育學博士,我國第二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東南大學的創始人。民國初年,中西文化激蕩,教育界面臨著如何促進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重大課題。郭秉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之根、民族之源,雖有不足,“但非盡壞”,因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持執中務平的態度他認為,學習西方“人文”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以救亡圖存;學習西方“科學”有利于振興實業,以富國強國,兩者同樣重要郭秉文認為中西學術文化交流除了堅持國家立場之外,還應倡導世界立場。東大的治學原則,使得許多國學大家以及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人才紛紛南下,東大遂成為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國內學術文化交流中心。1923年至1929年,郭秉文作為中國教育的首席代表,出席了歷屆世界教育會議,并連任三屆“世界教育會”副會長,負責管理亞洲的教育事務。——摘編自王悅芳、胡玉苓《郭秉文與東南大學的學術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郭秉文的主要治學理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郭秉文對教育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由材料可知朱熹對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說明他踐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萬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淵源于久遠的歷史傳統,故B錯誤;材料未體現科技發展為儒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故C錯誤;材料是朱熹對古代科技進行研究并提出見解,不是促進科技發展,故D錯誤。2、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與凱末爾改革都發展了教育,故D正確;ABC不是二者的相同點,排除。3、A【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經歷了由共和國到帝國時期,城邦公民訓練有素,為對外擴張奠定基礎,故A選項正確;春秋戰國時的中國沒有對外擴張,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的事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而不是中世紀的法國,故C選項錯誤;共和國鼎盛的雅典沒有對外擴張,故D選項錯誤。4、B【解析】
根據材料“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虛構的美好”“口紅效應”等詞可知,經濟危機的創傷讓人們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故B項符合題意。A項,“口紅效應”不能說明第三產業的繁榮,故排除。C項,是對材料的誤讀,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項,材料并未體現現代藝術的發展,故排除。5、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左傳》中的預言以人物品行來預言家族興衰,體現的是人文思想的發展,C符合題意;A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迷信思想,B排除;禮樂制度凸顯的是等級關系,D排除。故選C。6、B【解析】
根據題干“勢官富姓,占田無限……豪強兼并之患,至今而極……上下煎迫,若不可為勢”可知宋代土地兼并加劇百姓貧困,階級矛盾尖銳,故B項正確;題干反映土地兼并盛行,排除A項;題干反映兩宋時期土地兼并較為頻繁,排除C項;“所有”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7、C【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依據材料中東漢時期“尊儒成風”,而魏晉時“公卿士庶罕通經業”,曹魏皇族更對“孔子之術”進行毫不容情的質疑,反映了從東漢到魏晉時期對儒學態度的變化。結合所學可知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處于戰亂之中,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學思想開始產生了懷疑。這說明了時代的變遷影響著價值觀念的選擇。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門閥士族喜好對世風的轉移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無法起決定作用;B選項錯誤,從漢朝到清朝古代中國正統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沒有隨王朝興替而變化;D選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對儒學地位的沖擊。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8、A【解析】
毛澤東一方面堅持反帝反封,一方面強調發展“資本主義”,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國情。故答案為A項;B項20世紀20年代末已經開辟“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排除;C項社會主義的方向是消滅資本主義,排除;D項此時中共黨內不存在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排除。9、C【解析】
維新知識分子翻譯的小說多以“獨立”為主線,內涵反侵略色彩,結合翻譯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民族危機加重,翻譯政治小說目的在于激發民族主義意識,C正確;維新變法在1898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B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排除;D未體現出政治小說的政治性,排除。10、B【解析】
依據圖片可知B處是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B正確;A處是埃及,發明的是象形文字,排除;C處是印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處是中國,發明的是甲骨文,排除。故選B。11、D【解析】
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允許與外商貿易,“鴉片戰爭”從廣州開始,“北伐戰爭”也是從廣州出發,另外廣州在宋朝、明朝等均為“市舶司”,故答案為D;ABC均不能與材料吻合,排除。12、D【解析】
“中國人民政協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表明該報說的是籌建新中國是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故D正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A是1954年一屆人大,排除;B不符合題意,排除;C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點睛】本題考查第一屆政協會議,解題的關鍵是“中國人民政協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13、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丁路德的“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是意在強調人的自由和獨立性,當然由于當時資產階級力量尚小,所以仍然還是從神學角度去論證人的自由和獨立性,故選C。宗教改革是使人們從宗教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非宗教迷信,排除A;宗教改革并未動搖人們對上帝的信仰,現今西方的絕大多數人仍舊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天主教勢力在宗教改革過程中雖然遭遇到了沉重打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的信眾,故D項“蕩然無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4、D【解析】
材料中文字說明明代內閣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職能并未改變,依舊是皇帝的秘書機構,D正確,A是科舉制特點;內閣并不能領導六部,B錯誤。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C錯誤。15、A【解析】
唐代的選官制度重視容止有儀,并且還讓一些官員子孫進入太學準備科舉考試,表明唐朝沒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選拔官吏,唐朝選官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故選A;唐朝科舉成為取士的重要途徑,而不是補充,B錯誤;材料是有關選官內容,不是強調社會道德修養和規范,C錯誤;D說法不準確,排除。16、B【解析】
“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說明了工業發展和煤炭資源對德意志帝國的重要性,即工業化為德國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故選B;A項是表面現象,排除;CD沒有體現題意主旨,排除。故選B。17、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十四孝圖》中主要強調孝等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包公打龍袍》通過故事情節體現了忠孝的觀念;《昭君出塞》通過歌頌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邊疆安寧和百姓免遭戰爭之苦而遠嫁塞外的故事,宣揚忠孝觀念。根據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歌頌忠孝觀念的木刻版畫蓬勃發展說明這時期的藝術具有教化功能,故B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明清時期忠孝觀念廣泛傳播的原因,與市民階層的興起無關,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明清時期,徽州木刻版畫蓬勃發展,與雕版印刷術的發展無關,故C不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傳統的忠孝思想,不是進步思想的體現,故D不正確。18、D【解析】
據材料“石太路破壞極為嚴重,敵人企圖對橋梁、軌道、……予以徹底摧毀”可知,指的是百團大戰,該戰役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故D選項正確;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平型關大捷,故A選項錯誤;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的是臺兒莊大捷,故B選項錯誤;恢復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暢通是遠征軍出國作戰進行反攻,故C選項錯誤。19、A【解析】C項與題意不符。B、D兩項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而不是要把權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復自由放任傳統。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了政府要減少干預國家經濟,所以A項正確。【考點定位】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二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經濟政策的調整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較高。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面對二戰后的經濟危機的打擊下采取的減少政府干擾經濟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權力下放到州政府。20、B【解析】
材料體現了19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對海軍經費的支付額度對比及經費來源,從中可以看到清政府海防意識的淡泊,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21、B【解析】
材料中講述的是“坑儒”事件,但歷史上的坑儒事件說的是許多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可知材料與歷史事實不符,故B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到“焚書”,更不能得出“焚書”是否導致“坑儒”事件的發生,故A排除;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現,并不是中央政府的內部斗爭,故C排除;材料中并沒有提到郡縣制,故D排除。【點睛】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稱贊過去的而議論現在政策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種措施引起許多讀書人的不滿。第二年,許多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歷史上稱這些事情為“焚書坑儒”。22、A【解析】
總理衙門的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說明總理衙門的人員沒有固定編制,隨意的調配,具有臨時機構的性質,故選A;全權處理說法絕對化,B排除;從材料表述不能判斷出與軍機處同等級別,C錯誤;總理衙門的大臣從內閣大學士中選派部分,不能說受內閣大學士牽制,D錯誤。23、D【解析】
根據材料“國民外交、外交主體、外交方針、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國主義、強權、聯盟、協約、領海權、領空權、漁業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外交新詞匯體現了國際外交理念及國際主權意識,反映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D項正確;A項,民族意識開始興起于19世紀末且題干并未全面體現民族意識,排除;B項,題干不能體現當時中國的外交策略,排除;C項,題干并未強調與國人對列強的認知,排除。24、B【解析】
依據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可知,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朝之后歷代皇帝都在秦代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隋唐時期設置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清代設置軍機處,使得專制主義達到頂峰,①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隋文帝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因此宋始設監察御史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CD錯誤。故選B。25、A【解析】
從材料“在朝鮮戰爭的政治與軍事中,北約并沒有發揮作用”和“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大多數盟國只是在美國總統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前45分鐘被告知這一事件的進展”中可知,在朝鮮戰爭和古巴導彈危機中政治協商制充斥著不對等的力量對比,發展不平衡,故選A。北約政治協商制的形成是個動態過程,在北約建立后不斷發展、完善,故B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既合作又斗爭”的信息,故排除C。D顯然是對材料的誤讀,材料沒有提到雙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26、C【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旨在考查正確解讀材料的能力。題目中的“《尚書》”屬于先秦儒家經典,故排除屬于法家“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項和墨家“尚賢”的主張的B項;題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體現了先秦儒家學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屬于儒家學派“性惡論”思想的D項,選擇C項。27、C【解析】
1384年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根據材料中政務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故C項正確;A項是秦朝時期設立;B是漢代設立中朝,以應對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D是清朝時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從材料1384年時間可以判斷是明朝初期。結合明朝初期政治可知答案。28、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梭倫改革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故C項正確;公元前594年為前6世紀初,排除A項;古典希臘時期是古希臘的一個歷史時期,大約為公元前五到四世紀,排除B項;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并非確立,排除D項。故選C。29、C【解析】
材料中“祠堂”說明注重血緣和等級宗法觀念,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皇權信息,A錯誤。君主專制不是材料主旨,B錯誤。圖騰崇拜材料沒有反映出,D錯誤。30、B【解析】材料“抗戰時期,日軍在淪陷區改革教育體制,縮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習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個學制中的比重”屬于歷史敘述;“日軍這樣做是便于實現其同化政策的陰謀”屬于歷史解釋,故B正確;“日軍在淪陷區改革教育體制”不屬于歷史觀點,故AD錯誤;“日軍在淪陷區改革教育體制”也不屬于歷史結論,故C錯誤。故選B。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改革前,改革派發動政變,實現了政權的轉移;結合本國國情學習借鑒隋唐先進政治經濟制度或文化;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斷修改、完善,逐步推進,貫徹落實。(回答其中任意三點即可得全分。)(2)概括說明不同:①背景:日本大化改新前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明治維新前還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②內容:大化改新主要是學習中國封建制度;明治維新主要是學習歐美,發展資本主義。③影響: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質的改革,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性質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建筑裝飾產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少兒圖書出版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婚慶文化產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取暖器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包裝用玻璃瓶產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農業機械行業市場發展分析與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光纖光纜制造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食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干粉砂漿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趨勢研判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四乙基氯化銨行業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屆廣東省廣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物理試卷含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行政復議法-形考作業2-國開(ZJ)-參考資料
- 診所中藥飲片清單
- AOI直通率持續提升報告
- 來料檢驗指導書鋁型材
- 基于單片機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 工程項目監理常用臺賬記錄表格(最新整理)
- Purchase Order模板參考模板
- 質量保證體系調查表
- -腦梗死臨床路徑201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