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
資料匯編
大通區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2011年3月15日
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學習楊善洲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跡在媒體上報道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干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于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也分別作出指示。李長春指出,楊善洲同志的事跡十分感人,代表了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是領導干部的楷模,要深入報道、大力宣傳。習近平強調,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要以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導,進一步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濃厚氛圍。最近,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學習宣傳楊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為激勵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念、牢記宗旨,無私奉獻、創先爭優,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和骨干帶頭作用,剛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角度,生動講述了楊善洲同志一輩子忠誠黨的事業、一輩子為民奮斗的感人事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動。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跡是黨員干部的一本生動教科書。我在楊善洲同志在世時就開始學習他的先進事跡,每一次學習心靈都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禮。2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會見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時,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包括離退休干部都要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我們中組部機關的干部要帶頭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我們要向楊善洲同志學習的內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學習他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追求。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共產黨員一時按共產黨人的覺悟辦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按共產黨人的覺悟辦事。楊善洲同志就是一個一輩子按共產黨人覺悟辦事的共產黨員。他用自己一輩子的先進追求,堅守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楊善洲同志一輩子忠誠黨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26歲擔任縣級干部,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始終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帶領干部群眾發展糧食生產、推廣科學種田、開展多種經營、興修水利設施,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懈奮斗,把深山大溝建成了全國聞名的“滇西糧倉”。他退休后,主動放棄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卷起鋪蓋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大家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有人問他,放著好日子不過,何必自討苦吃?他說:“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干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完成,我怎么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楊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實踐入黨誓言的共產黨人。楊善洲同志一輩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心竭力為老百姓干實事、辦好事。他擔任地、縣領導30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頂個草帽、穿雙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幫路過的趕馬人釘過馬掌,教工地上的年輕人打過石頭。中央領導和省委領導去視察,他正在田里和農民一起勞動,渾身沾滿了泥水。老百姓親切稱他為“草鞋書記”、“泥腿書記”。他常對身邊的同志說:我們干工作是為了群眾幸福,只要活著就有義務幫群眾辦事。他經常拿自己的工資接濟困難群眾,一生沒有積蓄,連家里房子漏雨修補的錢都拿不出來。1985年昌寧縣遭受水災,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辦公大樓,把建樓的錢拿來救災。他在位時沒利用職權為家鄉辦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種樹,用自己的奉獻兌現給家鄉辦點實事的承諾。去世前他還專門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給群眾,不能讓群眾吃虧。楊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萬的群眾含淚為他送行。他是一個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而與老百姓血肉相連的領導干部。楊善洲同志一輩子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他認為:干部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他要求干部很嚴,要求自己更嚴,從沒吃過一頓免費的飯,從沒讓子女搭過一次公車,從沒用公權為親屬辦過一件私事,從沒給親友批過一張違背原則的條子。他當地委書記時,按規定家屬可以“農轉非”,但他對組織照顧先人后己,把審批表放進抽屜,一壓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兒至今還是普通農民。一位副鄉長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親,見他家生活困難,讓鄉民政所送去點救濟糧。楊善洲知道后,馬上叫家人還回去,用以救濟那些生活更困難的群眾。認識他的人都說,楊善洲對別人很大方,對自己很摳門;手中的權力,“前門”開得很大,“后門”關得很緊。他是一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廉潔奉公的人民公仆。楊善洲同志一輩子艱苦創業,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樸素本色。他擔任縣、地領導時,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張木桌,一張板床,一副草席;穿的總是一身發了白的灰色中山裝,夏天草鞋,冬天膠鞋。他長年累月在鄉下跑,臉色黧黑,雙手粗糙,檢查工作時被鄉秘書當成農民而擋駕。他上大亮山創辦林場,沒地方住,就帶領大家用樹枝、草料搭窩棚;沒有樹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撿果核、拾畜糞。他把新蓋好的磚瓦房讓給林場的技術員和職工,自己最后一個從油毛氈棚里搬出來,落下了嚴重的風濕病和支氣管炎。楊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動影響和帶動了身邊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著他干。他是一個靠高尚人格和犧牲精神服人的創業帶頭人。楊善洲同志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獻給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獻給了共產黨人的高尚追求,獻給了對群眾的無私承諾。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黨為了什么、當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給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楊善洲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給所有黨員干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留下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對照自己應該如何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們中組部的每一個同志,都要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堅定信念、牢記宗旨,無私奉獻、創先爭優,努力做一個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組工干部。
段敦厚同志關于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講話精神
3月25日,省委組織部機關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專題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會議傳達學習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傳達學習了省委書記張寶順、省委副書記王明方重要批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段敦厚主持學習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省組織系統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要把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作為開展創先爭優和“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的重要內容,帶頭學先進,見行動,結合工作實際,抓好貫徹落實,進一步提高組工干部隊伍素質,推進各項工作。一、學先進、見行動,要把成效落實到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養上。要學習楊善洲同志六十年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獻給了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組織工作政治性很強,講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組工干部學習楊善洲,要學習他政治上的堅定、精神上的堅守,像他那樣做一個永不退休的共產黨員。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自覺從堅持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思考問題、開展工作。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驗面前,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始終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二、學先進、見行動,把成效落實到履職盡責,服務興皖富民大業上。要學習楊善洲同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遵循公道正派準則,嚴于律己,恪守職業道德,嚴守組織紀律,為黨和人民把好選人用人關。為推進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大業提供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要做好黨委集中換屆工作,各級組織部門要把堅持公道正派作為“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核心要求,落實到換屆工作的各個方面,體現在換屆工作的各個環節。要嚴格遵守換屆工作紀律,自覺履行遵守換屆紀律承諾,嚴格執行換屆工作“5個嚴禁、17個不準、5個一律”等紀律要求,以組織部門公道正派的形象和組工干部堅強的黨性做好組織部門的相關工作,為黨委集中換屆作出應有的貢獻。三、學先進、見行動,把成效落實到強化宗旨意識,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本領上。要學習楊善洲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牢記黨的宗旨,真心把人民當主人,把自己當公仆,一心一意帶領群眾發展農業、植樹造林、幫助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精神。組工干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手中的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要帶著對干部群眾濃厚的感情去做工作,設身處地地為廣大黨員、干部和知識分子著想,做到真情關心、真正愛護、真誠服務。要深化“組織部長下基層”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談心談話。要深入基層進行調研,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使我們的政策能夠充分體現群眾的意愿,維護群眾的利益。要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工作的新鮮經驗、好的做法,用以推動面上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幫助基層黨員干部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要旗幟鮮明地倡導和力行真抓實干、求真務實的作風,不務虛名、多辦實事。四、學先進、見行動,把成效落實到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上。要學習楊善洲同志始終把工作當事業來做,把日常工作的一點一滴融入黨的事業,立足本職創先爭優。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創先爭優活動與學沈浩、學楊善洲同志的活動結合起來。組工干部要深入學習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的方針政策,精通組織工作業務知識。要善于從全局的高度看待組織工作,自覺地把組織工作放到黨委、政府工作全局中去認識、謀劃和部署,找準定位、主動服務,在維護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組織工作的實際成效推動全局工作的開展。要按照“努力培養造就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的高素質組工干部隊伍”的要求,緊緊抓住提高能力素質這個關鍵,開展經常性崗位練兵活動,把履行崗位職責的過程變成鍛煉提高的過程,增強辯證思維,豐富知識儲備,掌握過硬本領,進一步提高服務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中組部中宣部等:廣泛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活動
中組部、中宣部、中央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要求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廣泛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活動。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近日,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在廣大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的活動。通知指出,楊善洲同志六十年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始終忠誠黨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心竭力為老百姓干實事、辦好事;始終淡泊名利、廉潔奉公,一塵不染、兩袖清風;始終艱苦創業,保持勞動人民的樸素本色。楊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和優秀,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為政、干事、做人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通知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干部。要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鞠躬盡瘁、不懈奮斗的崇高境界,學習他大公無私、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自覺實踐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和精神追求。通知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迅速掀起學習楊善洲同志的熱潮。要緊密聯系實際,通過組織生活會、中心組學習、座談交流、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增強學習效果,進一步推動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濃厚氛圍。通知強調,開展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活動,要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結合起來,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緊緊扣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切實做好“十二五”開局各項工作;與開展紀念建黨90周年活動結合起來,樹立新時期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與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與加強對黨員、干部群眾觀念、群眾路線教育結合起來,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與做好老干部工作結合起來,引導離退休干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余熱、多作貢獻;與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基層黨組織履職盡責創先進、黨員立足崗位爭優秀、干部示范引領作表率,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90周年。
楊善洲同志事跡材料
一、楊善洲同志生平介紹楊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旬縣姚關鎮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34年至1949年,在家務農:1950年,參加鄉農會和武裝隊,任小隊長;1951年,在施甸區擺馬鄉政府工作;1952年8月,在施甸區委工作,任土改小組長,同年10月調保山縣董官鄉、打漁鄉搞“復查”工作,任副隊長,195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區委搞“復查”工作,任隊長;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區委工作,任區委副書記;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區委工作,任區委書記: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黨校學習;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縣委工作,任縣委副書記;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縣委工作,任縣委書記;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黨委書記、團長;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會工作,任地委副書記;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會工作,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6月至2008年n月,退休后回家鄉施甸縣大亮山義務造林,創建林場;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二、“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1988年4月,楊善洲即將退休,與家人商量想回家鄉為群眾再做些實事。家人勸他說“你都退休了,還能做什么?”楊善洲堅定地說:“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著幫群眾辦”。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正是憑著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群眾的熱愛,楊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說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施甸縣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約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地農民缺衣少糧,就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原本翠綠的大亮山生態遭到極大破壞,山光水枯,荒涼空曠,山石裸露,山間溪流逐年減少乃至枯竭,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馬馱,周邊十幾個村也陷入了“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的貧困境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村民只有進一步開荒擴大耕種面積,導致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后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諾言就要兌現。至于具體做什么,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后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有利。”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樹和愷木樹都不長。”然而,楊善洲創辦林場的設想和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請地、縣林業部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調查研究。他們帶著帳蓬,風餐露宿,徒步24天,對姚關、舊城、酒房等地進行了調查。經過調研,更堅定了楊善洲改變大亮山面貌、“種樹扶貧”的決心,并將場址選在施甸縣的舊城、酒房、姚關3個鄉結合部的大亮山。當時大亮山周圍的山林都已經承包到戶了,怎么辦林場呢?楊善洲在深思熟慮之后,創造性地提出“國社合作”建場的方案。在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后,縣政府召開了有關鄉村干部和部分農戶代表參加的會議,把綠化造林與發展農業生產的辯證關系,以及林場的性質、范圍、政策、辦法、利益分配講清楚,得到了干部群眾的一致贊同,然后才開始了籌備建場的有關事項。
退休后第三天,楊善洲背起鋪蓋,趕到了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翌日,大亮山國社聯營林場正式掛牌成立,大家人挑馬馱把糧食、行李搬到離公路14公里遠的打水桿坪子,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棚安營扎寨。深夜,狂風四起,棚子被掀翻,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鉆到馬鞍下,躲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就這樣,楊善洲帶著鎮里抽調的幾個同志開始了艱苦創業。林場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揮部,楊善洲親自擔任指揮長。成立當晚,他們在用樹枝圍起的簡易帳篷里,圍著火塘召開了第一次造林會議,把林場職工分宣傳動員、整墑、育苗三個小組,要求搶在5、6月份雨季來臨前育下能種萬畝以上的樹苗。到達大亮山的第二天,楊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長找來,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把他們到大亮山的目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見到老書記身先士卒,早感動得不得了。他連聲說:“老書記你這么大年紀的人,不住城里到山里,為的是給咱老百姓造福,咱們還有什么可說的。辦什么事,就老書記一句話,說什么我們都支持!”楊善洲一方面抓育苗和挖塘工作,另一方面又帶著人在大亮山區一個山頭一個山頭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盤算種什么樹種、怎樣種。他在山上轉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來后,他確定了當年要種1萬畝松樹林,育20畝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種一萬畝以上松樹林。種樹需要大量的樹苗,可沒有資金,楊善洲紋盡腦汁。他每天和職工們帶上工具,到處尋找樹苗。他把原來擺放在家里的幾十盆雪松、白梅、銀杏盆景也全部移種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楊善洲就發動全場職工一起到街上去撿果核。1990年林場修公路,為了省錢,楊善洲找來儀器,找了幾個小工,自己測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條長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費不到1萬元。林場沒有資金擴大種植面積,無法發放林場工人工資,他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省、市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共為林場爭取到300多萬元資金支持。1999年11月,楊善洲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間,全家人說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沒有同意,半年后,他又拄著拐杖執意爬上了大亮山。在余下的10年間,他常常手拄著拐杖與林場的職工們一起植樹、一起護苗、一起巡山,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許下的諾言。開始辦林場那幾年困難很大,但是楊善洲艱苦奮斗,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沒有錢蓋房子就花7000多元錢蓋油毛氈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個職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沒有錢購買農具,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辦公桌、板凳、床鋪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晚上照明沒電,每人買一盞馬燈……“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鉆山溝溝……”這是在云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三、“我就喜歡‘草帽書記’的稱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說:“我1952年入黨,其實當時自己沒想到入黨,覺得自己條件不夠,是組織上看我表現不錯,把我確定為重點培養對象。隨著思想覺悟的提高,越來越覺得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遠大目標是使整個中華民族富裕起來,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黨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奮斗目標。他還說:“我是共產黨員,哪能光想著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麗堂皇,別人卻還過著艱難日子,那么,我們常說的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不是成了騙人的假話嗎?無論在什么時候、何種環境中,我們都不能忘了黨的根本宗旨,都應該把堅持黨的宗旨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楊善洲30歲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他在地方黨委部門工作的鈞多年間,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帶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儼然就像一個農村放牧的老館,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呼他為“草帽書記”。他聽了坦然笑笑說:“我就喜歡‘草帽書記’的稱呼”。有一次,楊善洲下鄉,到鄉政府打聽鄉領導在不在。鄉秘書看他的模樣,以為是農民,便打發說領導不在,楊善洲不急不惱,自己進村轉悠了解情況,最后才叫來鄉干部,安排具體工作。在當地委書記期間,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龍陵縣木城鄉地處中緬邊境,不通公路,他繞道璐西,花四天時間到達木城。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他在報場鎮種了半畝粳稻實驗田,用“三岔九壟”式插秧,畝產量提高三四百斤,廣泛推廣后,現在當地群眾還采用“三岔九壟”式插秧。他還實施了“坡地改梯田”、“條田”改造,還種了茶葉、包谷等實驗田,效果很好,被群眾稱為“糧書記”。1980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達,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橋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發現,他正在田里頭和農民一起勞動。聽到工作人員的喊聲,他才回過神來,趕緊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聽說后,感嘆說像楊善洲這么樸實的地委書記還真不多見。楊善洲下鄉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種包谷就種包谷,他的足跡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為改變保山地區的面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農村生產隊購買良種、肥料、牲畜等。一次,聽說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一個茶葉專業組,沒有生產基金,到處借錢,馬上給送去了8萬元。有些人感到吃驚:“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干和無私奉獻圖個啥?”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就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輸出的早血!"四、“我覺得自己生活得挺好”楊善洲始終保持著一顆淡泊的心,從不計較金錢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經常資助困難群眾,為他們買糧食、種子和衣被等生產生活必需品。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主要創辦人,但他從不從林場領取報酬。林場場長自洪學曾跟楊善洲談過很多次,自學洪說:“老書記,多的錢咱們林場拿不出來,一月補助你50元林場還是有的”,但楊善洲一句話就把自洪學頂了回去:“我上山來是種樹的,要那么多錢干什么?"1964年,楊善洲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組織上提出把他愛人轉為城鎮戶口,他謝絕了。1978年,組織部門有文件規定他家除大女兒外,都符合進城的條件。當組織部門寫報告上去時,被他要求撤銷了。他說:“身為領導干部,我應該帶個好頭。我相信我們的農村能建設好,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處漏雨,全家老小實在無法居住,妻子張玉珍專程跑去找楊善洲拿點錢給家里修房子,楊善洲掏出身上僅有的30元錢交給妻子,說:“你先拿這30元錢回去,買幾干瓦盆接一下漏,暫時艱苦一下。"張玉珍接過30元錢,含著淚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楊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種樹。出于對楊善洲進城給林場辦事住宿方便考慮,全家想方設法借了5萬多元錢在施甸縣城的附近買了一塊地蓋起了一間房子,妻子張玉珍找楊善洲湊錢還賬,楊善洲東拼西湊拿出了9600元。“你一輩子就攢了這么點錢?”老伴問。楊善洲擺了擺手:“別人不理解我,你還不理解我?我真的沒錢!”張玉珍只好又一次含著淚水回去,把剛蓋起來還沒住的房子賣了。1986年,姚關鄉的一位副鄉長在楊善洲家看到老書記的老伴和女兒們正在吃包谷飯,得知老書記家里的糧食不夠吃只好用包谷摻在飯里時,這位副鄉長流淚了,當即讓鄉民政給老書記家里拉去了兩袋救濟糧。楊善洲知道后,批評了他:“好多人家連包谷飯都吃不上呢,接濟要接濟比我們更困難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將送來的糧食退了回去。他的老伴坐過4次林場的吉普車,他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錢。他說:“辦林場后,領導考慮到我老了,出外辦事不方便,就專門為我配了車。但車子是辦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屬子女的。雖然不在崗位了,但原則還是要堅持。還有我當領導有小車用,那些買不起車、買不起摩托車的人怎么辦呢?想想這些,我覺得當個領導已經夠‘特殊’的了,還想多占點其他的便宜,就太不應該了。”楊善洲無論下鄉還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從來不拿林場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來從未在林場報過一張發票和單子,也沒有報過一分錢出差費。林場職工感慨地說:“人們都說叫花子還有三擔,而我們的老書記連一擔也沒有。”開始有人認為: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撈一把,幾萬畝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紅幾萬元。楊善洲說:“在林場撈油水的機會還是有的,辦林場這么多年,引進資金300多萬元,按當時規定,引進資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萬,買幢房子不成問題。但我沒有要。來造林是了卻我的一樁心事,是我應盡的義務,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場場長,也不是支書,就是義務植樹人。為了保證樹苗茁壯成長,他像照顧孩子一樣照看著種下去的樹苗。有一次發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從火場勸回。到凌晨3時,大家回到住地后,他還坐在值班室里。大亮山林場掛牌后,楊善洲不是場長,卻沒少操心。平時,他和林場職工一樣,起早貪黑,上山挖塘種樹,吃的是一個鍋子里的飯,住的是一樣的油毛氈窩棚。有的同志看不過去,說他年紀大了,給一點特殊照顧,給他開個小灶,他堅決不肯,執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燒火塘,晚上,大家就圍在楊善洲住的火塘邊商量工作。楊善洲樂在其中。說:“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嘛”大亮山上,楊善洲的全部家當是一張床、一張學生用的書桌、兩個小坐凳、一個火盆,火盆上架著鍋針,鍋針上是一把熏滿火煙的燒水壺,旁邊是用來煮藥的兩個小羅鍋,四個小碗擺放在桌上,火塘邊的墻疙嗒擺放著雨傘、蓑衣、馬燈、手錘、砍刀、板鋤、鎬、釘耙、油紙帽,床頭掛著水準儀、黃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圍腰,床腳下一雙黃膠鞋、一雙翻皮皮鞋、一雙拖鞋,墻壁上兩張用舊的洗臉毛巾。他總是說,與很多群眾相比,“我覺得自己生活得挺好。”五、“我有義務和責任幫群眾辦實事”楊善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時刻惦記著鄉親,惦記著群眾。1988年,當時駐板橋漢莊的地委工作組接到板橋鎮宗家山村楊春蘭老人的申訴。老人去賣豬,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豬,并扯著老人來到了地委工作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組負責處理此事的人聽信了對方的話,責令楊春蘭老人立即將豬還給對方,并罰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組。楊善洲得知此事后,馬上責成工作組與地委信訪辦公室的干部進行調查核實,他說:“我們處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馬虎行事,不能傷了群眾的心。”后經調查核實,原來楊春蘭所賣的豬是別人偷了轉賣給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組還了他一個清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楊善洲同志想到大亮山林場要發展壯大,必須順應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2024-2025學年數學三下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小學音樂老師教學培訓課件
- 家用紡織品的品牌戰略與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寶石礦區勘探中的地球化學技術考核試卷
- 礦山開采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考核試卷
- 電子樂器與人工智能結合考核試卷
- 礦山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及安全評價考核試卷
- 電聲器件在港口物流自動化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硅冶煉過程中的能源審計與優化考核試卷
- 現代森林經營管理考核試卷
- 《張愛玲傾城之戀》課件
- 市場監管總局行業價格監管方案
- 無錫網格員考試題庫
- 長安汽車在線測評題目
- 前程無憂國企招聘筆試題庫
- 陜西西西安地區西工大附中2025屆高考語文一模試卷含解析
- 慢性心衰的管理:2024年國家心衰指南更新
- DB11 854-2012 占道作業交通安全設施設置技術要求
- 《數學課程標準》義務教育2022年修訂版(原版)
- 客戶體驗在金融業中的重要性
- 2024年全國統一高考歷史試卷(廣東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