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蓉城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貼條形碼區"。

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受外來思想的影響,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成就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地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甚至于消亡。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建筑上雖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

要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必須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的措施常表現著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筑。現在我們不必削足適履,拿自己的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筑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

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起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如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筑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地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地可能創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建成所謂“國際式"建筑,但每個國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建造適合于他們本國特殊作風的建筑。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

(節選自梁思成《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代序)》,有刪改)

材料二:

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由于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近些年來西方世界提倡生態、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國建筑出現伊始就尊重自然,講究“天人合一”。中國人造房子一開始就是用木結構,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們創建的木屋,用榫卯結構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災害,從而庇護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先民;而麗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證了中國木結構房屋的減震效果。可是,我們現在都丟棄了,現今學建筑的學生也很少有人去學習和研究木結構的技術了。

如果說中國的皇家宮殿以及寺廟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則特別豐富多彩。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國的傳統民居,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江南的廳堂以至上海的石庫門,它們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兩廂、前廳、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禮儀和會聚的場所,這是闔家團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講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墻圍合起來求得安全,但不能沒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只注重個人的物質需求。中國人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四合院相連而成胡同,宅院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庫門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們雖然沒有間距、密度、綠地率等的指標,在過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脹的情況下,卻能讓入住者安居樂業,鄰里融洽。四合院的溫馨、街巷風情以及里弄親情,住過這些老居民區的人們會有那些美好的回憶。而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別墅群,似乎很先進、很科學,鄰里關系卻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這些年,中國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的技術和藝術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們遺忘。所以,我們要呼喚中國建筑的回歸,回歸中國建筑中蘊藏著的許多優秀的傳統——在這些年造了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該好好地反思一下。

(節選自阮儀三《呼喚中國建筑內涵的回歸》,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只要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我們就能提煉舊建筑中的中國質素,創造適合的建筑。

B.因為中國建筑歷史悠久,所以它具有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特色,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

C.中國建筑出現伊始就尊重自然,講究“天人合一”,這與西方近來倡導的生態、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等,雖然很先進、很科學,但是鄰里關系卻冷漠和功利得多。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個城市在建筑上完全失掉了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和觀瞻上會受影響。

B.我們的傳統習慣和趣味有很多表現方式,這些表現方式可以在建筑上呈現出來。

C.研究遺存的木屋和民居,可以領略中國傳統建筑所蘊含的精湛技術和豐富文化。

D.西方人追求物化了的概念,中國人崇尚人與人和睦相處,這說明中國建筑理念更好。

3.下列選項中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王澍教授設計的“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整個建筑白墻灰瓦,小橋流水隨處可見,木結構、青石磚等傳統元素也被使用。

B.天都城是一處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小區,內有按照1:3比例縮放設計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并且有“巴黎式花園”。

C.大連水世界公園修建了一座威尼斯水城,連意大利最著名廣場的“塔樓"也在其中,許多外國游客都慕名前來參觀。

D.山西臨汾斥巨資修建了外貌逼真的“天安門”,還在堯廟廣場建造了高50米的華門,當地人稱之為“天下第一門"。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采用的主要論證方法相同,請做簡要說明。(4分)

5.假如你是一名中國的現代建筑師,兩則材料給你未來的建筑設計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作答。(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雞毛

汪曾祺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她是一個住在西南聯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確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

昆明大西門外有片荒地,聯大蓋新校舍,出幾個錢,零星的幾戶人家便搬遷了。文嫂也是這里的住戶,她不搬。可她的兩間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樣子。聯大主事的以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兩間草房拆了,就近給她蓋一間,質料比原來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給她蓋個雞窩。

宿舍旁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學生們沒覺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這些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但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老實,沒文化,卻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

她的屋門是敞開著的。她的所作所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給學生洗衣物、縫被褥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兩棵半大的榆樹之間拴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夾緊在兩繩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大太陽的天氣,常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干凈)縫被褥,一針一針,專心致志。為避嫌疑,她從不送衣物到學生宿舍里去,讓女兒隔著窗戶喊。“張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褥!”

文嫂養了二十來只雞。青草里有蟲兒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集市去賣。蛋大,紅潤好看,賣得也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小塊肉。

文嫂的女兒長大了,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她覺得這女婿人好。他跑貴州、重慶,每趟回來看老丈母,會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學環境里,她不知道大學是什么,卻隱約知道,這些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盡管先生們現在并沒有賺大錢、做大事、好像還越來越窮。

有個先生叫金昌煥,經濟系的,算是例外。他獨占宿舍北邊一個凹字形單元。他怪異處有三點:一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掛著,二是從不買紙,三是每天吃塊肉。他的床上拉了幾根鐵絲,什么都掛在鐵絲上,領帶、鞋襪、墨水瓶……每天就睡在這些叮叮當當東

西的下面。再窮的學生也得買紙。金先生從不花這個錢。紙有的是!聯大大門兩側墻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的啟事,形形色色。這些通告、啟事總有空白處。他每天晚上帶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處剪下來,并把這些紙片,按紙質大小、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他每晚都開夜班,這傷神,需要補一補,就如期買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塊,借了文嫂鼎罐(他用過鼎罐,洗都不洗就還給人家了),在學校茶爐上燉熱,密封在一個有蓋的壇里。每夜用完功,打開壇蓋,用一支一頭削尖了的筷子,瞅準了,扎出一塊,閉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當當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級,他在聚興誠銀行里兼了職。晚上仍是開夜班,搜羅紙片,吃肉。自從當上了會計,他添了一樣毛病,每天穿好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同屋的人送給他一個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金先生不在乎,他要畢業了,在重慶找好了差事,就要離開西南聯大,上任去了。

這時,文嫂丟了三只雞,一只筍殼雞,一只黑母雞,一只蘆花雞。這三只雞不是一次丟的,隔一個星期丟一只。文嫂到處找過,找不著。她又不能像王婆罵雞那樣坐在門口罵——她知道這種潑辣做法在大學里不合適,只是一個人叨叨:“我口乃(的)雞呢我口乃雞呢……”

文嫂出嫁的女兒回來了。她嚇了一跳:女兒戴得一頭重孝。女婿從重慶回來,車過貴州十八盤,翻到山溝里了。母女倆顧不上抱頭痛哭,女兒還得趕緊搭便車到十八盤去收尸。

女兒走了,文嫂有點傻了。但她和女兒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有很多先生畢業,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干凈干凈,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臨走收拾好行李,總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叫來文嫂,隨她挑揀。然后她就替他們把宿舍打掃一下。

金昌煥不聲不響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過來看看,這位“怪現狀"是不是也留下點值得一揀的東西。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王國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樣替金先生打掃,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

文嫂把三堆雞毛抱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來。“啊呀天吶,這是我口乃雞呀!我口乃筍殼雞呀!我口乃黑母雞,我口乃蘆花雞呀!……”

“我寡婦失業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風里來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尸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她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輩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無助全都哭了出來。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選自《汪曾祺經典小說》,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九個字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地點,即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部分高校南遷到昆明。

B.“有的先生臨走收拾好行李……叫來文嫂,隨她挑揀”,青年學生畢業前請文嫂挑揀帶不走的舊衣物,讓人感受到善意。

C.女婿死了,文嫂“有點傻了”,發現雞毛,文嫂“大聲哭喊”,文嫂兩次表現的不同,表明雞被偷給她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

D.文章結尾處文嫂的反復哭訴,與《祝福》中祥林嫂多次說“我真傻"一樣,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紓解苦難的一種方式。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文筆流暢,如行云流水,文字質樸干凈,不張揚,不古板,自然地反映了人物最真實的心理和脾性。

B.小說沒有直接寫金先生偷雞的經過,是源于文學含蓄表達的需求,也凸顯了作者對筆下人物的人文關懷。

C.小說以“雞毛”為題,既照應了偷雞、吃雞、發現雞毛等情節,還寓指特殊時代人生的瑣碎和人性的復雜。

D.小說把文嫂和金昌煥兩個不同身份和不同軌跡的人放在一起,其人格形成反差,增強了小說的深刻性。

8.汪曾祺的《雞毛》和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均運用幽默的諷刺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分析兩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都運用了哪些諷刺手法。(6分)

9.有作家曾說:“在逆境中,人性就顯現出來了,它既包含著人性的美好,也可能有著人性的丑陋。"請結合文章談談“人性的美好”“人性的丑陋"在文章中的體現。(4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得分。(3分)

然而成敗A異變B功業相反C何也D試使山東之國E與陳涉F度長絜大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委命下吏”與《庖丁解牛》“如土委地"兩句中的“委”字意思不同。

B.“卻匈奴七百余里"與《六國論》“李牧連卻之”兩句中的“卻"字意思不同。

C.“因河為池”與《鴻門宴》“不如因善遇之"兩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D.“贏糧而景從"與《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兩句中的“景"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始皇奮力發展六世秦王遺留下來的功業,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并控制天下,而他后來卻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這為其覆滅埋下了禍根。

B.秦始皇以為關中地勢險固,加上有良將把守要害之處,關中城池固若金湯,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文中“自以為”暗含作者對這種想法的不認可。

C.陳涉出身貧寒,地位低賤,才能不及平常人,而且是一個流浪之徒,在田野間揭竿而起,卻天下響應,因為他的起義正好順應了天道民心。

D.陳涉與東方諸國在地位、裝備、軍隊、謀略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他的起事卻導致秦朝覆滅,作者認為這與秦統一后不施行仁義有關。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4分)

(2)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答司馬諫議書》)(4分)

14.秦統一后“仁義不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根據文章第一段內容概括作答。(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春山夜月

于良史①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注】①于良史,唐代詩人,曾任從事和侍御史等官職,其五言詩善于描摹物態風光。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總攬全詩,“勝事”是全篇詩情產生的源頭,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的描述。

B.頸聯寫詩人沉醉于月下美景,興之所至哪管路程遠近,想離開卻又難舍芳香艷麗的花草。

C.尾聯以聲襯靜,由鐘聲引出遠方隱現在一片青翠山色深處的樓臺,描繪出春山的恬靜幽美。

D.全詩清淡閑雅,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表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追求。

1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兩句歷來為人稱道,寫景寫人都妙趣橫生。這兩句詩寫出了人與景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手法來說明全心全意待人和輕視他人會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陽樓》一詩中描寫洞庭湖煙波浩渺無邊的雄渾景象的兩句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認為自己跟司馬光議政時常常意見相左,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

(4)蘇洵《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這種被稱為“山和尚"的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一面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卻帶點鼓勵意思。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后,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于是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18.請指出文中兩處引號的作用。(2分)

19.文中畫橫線的部分使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請結合文段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一路來看芙蓉花,一園春色綻芳華。4月26日,以“公園城市美好人居"為主題的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儀式在成都東部新區舉行。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些(①)的詩句,在許多人心中種下了對成都這座城市向往的種子。而成都(②)的自然條件也造就了它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優勢。自建城以來,成都逐漸形成了以杜甫草堂、升庵桂湖、卷畫池為代表的一大批古典園林,孕育出了(③)的園林文化。在時間的長河里,花卉苗木不僅成為成都人生活的“必需品”,①_________________。如去年,成都花卉產業銷售額46.2億元,出口額達269萬美元。持續186天的世園會,②世園會帶來的好處,③:有人說是區域經濟蝶變的機遇;有人說是千金難換的城市生態綠肺;有人說是對綠色發展的再求索……但可以確信的是,186天的園藝盛會,必將賦能這座超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讓生活于此的市民,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讓我們盡情參與、享受其中吧!

20.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22.作為成都市民的你,有怎樣的“幸福感"請從“美食、文化、景點、氣候”中任選兩方面,談談你的體會,每一方面至少使用一種修辭,語言優美凝練。(5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下部分青年,善于尋找生活的“舒適區”,反感“拼命三郎”式的奮斗,選擇佛系,躺平……有教育專家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奮斗的青春才最美";但不少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佛系、躺平是典型的現代化生活狀態,青春易逝,張弛有度,無可厚非。

讀了上面的材料,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有怎樣的看法和思考請聯系實際,寫一篇國旗下的演講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貼條形碼區”。

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受外來思想的影響,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成就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地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甚至于消亡。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建筑上雖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

要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必須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的措施常表現著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筑。現在我們不必削足適履,拿自己的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筑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

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起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如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筑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地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地可能創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建成所謂“國際式”建筑,但每個國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建造適合于他們本國特殊作風的建筑。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

(節選自梁思成《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代序)》,有刪改)

材料二:

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由于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近些年來西方世界提倡生態、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國建筑出現伊始就尊重自然,講究“天人合一"。中國人造房子一開始就是用木結構,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們創建的木屋,用榫卯結構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災害,從而庇護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先民;而麗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證了中國木結構房屋的減震效果。可是,我們現在都丟棄了,現今學建筑的學生也很少有人去學習和研究木結構的技術了。

如果說中國的皇家宮殿以及寺廟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則特別豐富多彩。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國的傳統民居,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江南的廳堂以至上海的石庫門,它們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兩廂、前廳、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禮儀和會聚的場所,這是闔家團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講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墻圍合起來求得安全,但不能沒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只注重個人的物質需求。中國人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四合院相連而成胡同,宅院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庫門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們雖然沒有間距、密度、綠地率等的指標,在過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脹的情況下,卻能讓入住者安居樂業,鄰里融洽。四合院的溫馨、街巷風情以及里弄親情,住過這些老居民區的人們會有那些美好的回憶。而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別墅群,似乎很先進、很科學,鄰里關系卻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這些年,中國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的技術和藝術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們遺忘。所以,我們要呼喚中國建筑的回歸,回歸中國建筑中蘊藏著的許多優秀的傳統——在這些年造了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該好好地反思一下。

(節選自阮儀三《呼喚中國建筑內涵的回歸》,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只要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我們就能提煉舊建筑中的中國質素,創造適合的建筑。

B.因為中國建筑歷史悠久,所以它具有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特色,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

C.中國建筑出現伊始就尊重自然,講究“天人合一”,這與西方近來倡導的生態、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等,雖然很先進、很科學,但是鄰里關系卻冷漠和功利得多。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個城市在建筑上完全失掉了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和觀瞻上會受影響。

B.我們的傳統習慣和趣味有很多表現方式,這些表現方式可以在建筑上呈現出來。

C.研究遺存的木屋和民居,可以領略中國傳統建筑所蘊含的精湛技術和豐富文化。

D.西方人追求物化了的概念,中國人崇尚人與人和睦相處,這說明中國建筑理念更好。

3.下列選項中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王澍教授設計的“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整個建筑白墻灰瓦,小橋流水隨處可見,木結構、青石磚等傳統元素也被使用。

B.天都城是一處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小區,內有按照1:3比例縮放設計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并且有“巴黎式花園"。

C.大連水世界公園修建了一座威尼斯水城,連意大利最著名廣場的“塔樓”也在其中,許多外國游客都慕名前來參觀。

D.山西臨汾斥巨資修建了外貌逼真的“天安門”,還在堯廟廣場建造了高50米的華門,當地人稱之為“天下第一門”。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采用的主要論證方法相同,請做簡要說明。(4分)

5.假如你是一名中國的現代建筑師,兩則材料給你未來的建筑設計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作答。(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只要……就"錯誤,邏輯錯誤,太過絕對。結合“要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必須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等可知。B.邏輯錯誤,結合“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由于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可知。D.“雖然很先進、很科學”錯誤,結合“而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別墅群,似乎很先進、很科學,鄰里關系卻要冷漠和功利得多"可知。

故選C。

(2)D.“這說明中國建筑理念更好”錯誤,無中生有。得不出這個推論。

故選D。

(3)材料二的觀點是: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由于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A.符合。B、C.外國建筑元素。D.有形無神。

故選A。

(4)①舉例論證。結合“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成就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可知,材料一舉了雕刻、寺塔,結合“中國人造房子一開始就是用木結構,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們創建的木屋,用榫卯結構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災害,從而庇護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先民;而麗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證了中國木結構房屋的減震效果”等可知,材料二舉了木屋、四合院等來闡述主張。②對比論證。結合“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起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只注重個人的物質需求。中國人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四合院相連而成胡同,宅院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庫門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可知,兩則材料都把中西方建筑做對比,突出闡述中國建筑的特色。

(5)①結合“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可知,建筑不脫離傳統基礎,保持中國的藝術特性和傳統精神。②結合“要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必須增強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可知,參考中國建筑藝術藏庫的遺寶,吸收其中的智慧,在未來建筑中創造具有中國質素與美感的建筑。③結合“這些年,中國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的技術和藝術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們遺忘。所以,我們要呼喚中國建筑的回歸,回歸中國建筑中蘊藏著的許多優秀的傳統"可知,研究古老木屋的結構技術和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讓未來建筑設計回歸中國建筑內涵。

答案:

(1)C

(2)D

(3)A

(4)①舉例論證。如材料一舉了雕刻、寺塔,材料二舉了木屋、四合院等來闡述主張。②對比論證。兩則材料都把中西方建筑做對比,突出闡述中國建筑的特色。

(5)①建筑不脫離傳統基礎,保持中國的藝術特性和傳統精神。②參考中國建筑藝術藏庫的遺寶,吸收其中的智慧,在未來建筑中創造具有中國質素與美感的建筑。③研究古老木屋的結構技術和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讓未來建筑設計回歸中國建筑內涵。

【點評】閱讀社會科學類非連續性復合文本,首先,應梳理文本的結構,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幾部分組成;其次,要根據材料的出處,從標題要素入手,整體把握各則材料的大致內容;最后,聚焦圖表中的數據、報告中的結論、評論中的觀點等關鍵信息,多元組合,整體把握非連續性文本的核心要義。有些文段沒有明顯中心句,必須對幾個互有關聯的句子進行意義整合,進而明確文本的主要觀點。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雞毛

汪曾祺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她是一個住在西南聯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確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

昆明大西門外有片荒地,聯大蓋新校舍,出幾個錢,零星的幾戶人家便搬遷了。文嫂也是這里的住戶,她不搬。可她的兩間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樣子。聯大主事的以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兩間草房拆了,就近給她蓋一間,質料比原來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給她蓋個雞窩。

宿舍旁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學生們沒覺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這些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但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老實,沒文化,卻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

她的屋門是敞開著的。她的所作所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給學生洗衣物、縫被褥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兩棵半大的榆樹之間拴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夾緊在兩繩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大太陽的天氣,常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干凈)縫被褥,一針一針,專心致志。為避嫌疑,她從不送衣物到學生宿舍里去,讓女兒隔著窗戶喊。“張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褥!”

文嫂養了二十來只雞。青草里有蟲兒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集市去賣。蛋大,紅潤好看,賣得也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小塊肉。

文嫂的女兒長大了,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她覺得這女婿人好。他跑貴州、重慶,每趟回來看老丈母,會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學環境里,她不知道大學是什么,卻隱約知道,這些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盡管先生們現在并沒有賺大錢、做大事、好像還越來越窮。

有個先生叫金昌煥,經濟系的,算是例外。他獨占宿舍北邊一個凹字形單元。他怪異處有三點:一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掛著,二是從不買紙,三是每天吃塊肉。他的床上拉了幾根鐵絲,什么都掛在鐵絲上,領帶、鞋襪、墨水瓶……每天就睡在這些叮叮當當東

西的下面。再窮的學生也得買紙。金先生從不花這個錢。紙有的是!聯大大門兩側墻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的啟事,形形色色。這些通告、啟事總有空白處。他每天晚上帶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處剪下來,并把這些紙片,按紙質大小、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他每晚都開夜班,這傷神,需要補一補,就如期買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塊,借了文嫂鼎罐(他用過鼎罐,洗都不洗就還給人家了),在學校茶爐上燉熱,密封在一個有蓋的壇里。每夜用完功,打開壇蓋,用一支一頭削尖了的筷子,瞅準了,扎出一塊,閉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當當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級,他在聚興誠銀行里兼了職。晚上仍是開夜班,搜羅紙片,吃肉。自從當上了會計,他添了一樣毛病,每天穿好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同屋的人送給他一個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金先生不在乎,他要畢業了,在重慶找好了差事,就要離開西南聯大,上任去了。

這時,文嫂丟了三只雞,一只筍殼雞,一只黑母雞,一只蘆花雞。這三只雞不是一次丟的,隔一個星期丟一只。文嫂到處找過,找不著。她又不能像王婆罵雞那樣坐在門口罵——她知道這種潑辣做法在大學里不合適,只是一個人叨叨:“我口乃(的)雞呢我口乃雞呢……”

文嫂出嫁的女兒回來了。她嚇了一跳:女兒戴得一頭重孝。女婿從重慶回來,車過貴州十八盤,翻到山溝里了。母女倆顧不上抱頭痛哭,女兒還得趕緊搭便車到十八盤去收尸。

女兒走了,文嫂有點傻了。但她和女兒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有很多先生畢業,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干凈干凈,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臨走收拾好行李,總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叫來文嫂,隨她挑揀。然后她就替他們把宿舍打掃一下。

金昌煥不聲不響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過來看看,這位“怪現狀"是不是也留下點值得一揀的東西。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王國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樣替金先生打掃,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

文嫂把三堆雞毛抱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來。“啊呀天吶,這是我口乃雞呀!我口乃筍殼雞呀!我口乃黑母雞,我口乃蘆花雞呀!……”

“我寡婦失業幾十年哪,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風里來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艱難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貴州十八盤,連尸都還沒有收呀,你咋個要偷我口乃雞呀!……”

她哭得很傷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輩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無助全都哭了出來。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選自《汪曾祺經典小說》,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九個字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地點,即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部分高校南遷到昆明。

B.“有的先生臨走收拾好行李……叫來文嫂,隨她挑揀”,青年學生畢業前請文嫂挑揀帶不走的舊衣物,讓人感受到善意。

C.女婿死了,文嫂“有點傻了”,發現雞毛,文嫂“大聲哭喊”,文嫂兩次表現的不同,表明雞被偷給她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

D.文章結尾處文嫂的反復哭訴,與《祝福》中祥林嫂多次說“我真傻"一樣,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紓解苦難的一種方式。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文筆流暢,如行云流水,文字質樸干凈,不張揚,不古板,自然地反映了人物最真實的心理和脾性。

B.小說沒有直接寫金先生偷雞的經過,是源于文學含蓄表達的需求,也凸顯了作者對筆下人物的人文關懷。

C.小說以“雞毛”為題,既照應了偷雞、吃雞、發現雞毛等情節,還寓指特殊時代人生的瑣碎和人性的復雜。

D.小說把文嫂和金昌煥兩個不同身份和不同軌跡的人放在一起,其人格形成反差,增強了小說的深刻性。

8.汪曾祺的《雞毛》和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均運用幽默的諷刺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分析兩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都運用了哪些諷刺手法。(6分)

9.有作家曾說:“在逆境中,人性就顯現出來了,它既包含著人性的美好,也可能有著人性的丑陋。"請結合文章談談“人性的美好”“人性的丑陋"在文章中的體現。(4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內容的基本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藝術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

(3)本題考查對文章人物和藝術手法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人物的結合,看手法是如何表現人物的,突出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4)本題考查內容要點概括的能力。需要聯系上下文,將與此有關的所有信息篩選出來,然后分層次整理,精練概括。

【解答】(1)C.“表明雞被偷給她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錯誤,無中生有。

故選C。

(2)B.“也凸顯了作者對筆下人物的人文關懷"錯誤,歪曲理解,應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故選B。

(3)①對比襯托。結合“文嫂生活在大學環境里,她不知道大學是什么,卻隱約知道,這些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盡管先生們現在并沒有賺大錢、做大事、好像還越來越窮”可知,汪曾祺將文嫂和金先生進行對比,批判了金先生的自私與虛偽;契訶夫將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姐弟進行對比,諷刺了別里科夫外強中干的本質。②漫畫式夸張。結合“每天穿好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可知,汪曾祺描寫金先生的夸張行為,突出其怪誕;契訶夫描寫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夸張的生活習慣,突出其滑稽可笑。③細節描寫。結合“聯大大門兩側墻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的啟事,形形色色。這些通告、啟事總有空白處。他每天晚上帶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處剪下來,并把這些紙片,按紙質大小、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可知,汪曾祺以金先生每天晚上帶著剪刀把校園里的通告、啟事的空白處剪下來等行為上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他的吝嗇貪婪;契訶夫用“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這一語言上的細節描寫,諷刺了別里科夫頑固保守的性格。

(4)“人性的美好":①文嫂善良淳樸。結合“但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老實,沒文化,卻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可知,她尊重學生,老實,潔身自好。養雞喂雞,洗衣縫被,自給自足。②文嫂堅韌頑強。結合“但她和女兒還得活下去,還得過日子。有很多先生畢業,要離開昆明,臨走總得干凈干凈,來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臨走收拾好行李,總有一些帶不了的破舊衣物,叫來文嫂,隨她挑揀。然后她就替他們把宿舍打掃一下"可知,她遭遇雞被偷盜,女婿去世,生活艱難,仍然堅強過日子,繼續勞作。“人性的丑陋”:①金昌煥自私貪婪。結合“聯大大門兩側墻上貼了許多壁報、學術演講的通告、尋找失物的啟事,形形色色。這些通告、啟事總有空白處。他每天晚上帶一把剪刀,把這些空白處剪下來,并把這些紙片,按紙質大小、顏色,分門別類,裁剪整齊,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可知,他身為大學生,從不買紙,每天晚上從壁報、通告、啟事上剪下空白處,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②金昌煥卑鄙惡劣。結合“金先生把一根布絲都帶走了。他的王國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個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樣替金先生打掃,她的笤帚掃到床下,失聲驚叫了起來;床底下三堆雞毛,一堆筍殼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蘆花的!”可知,對于善良堅忍的文嫂,他不僅偷了文嫂的雞,還借了文嫂的鼎罐來燉,用過的鼎罐洗都不洗就還給文嫂。

答案:

(1)C

(2)B

(3)①對比襯托。如:汪曾祺將文嫂和金先生進行對比,批判了金先生的自私與虛偽;契訶夫將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姐弟進行對比,諷刺了別里科夫外強中干的本質。②漫畫式夸張。如:汪曾祺描寫金先生“每天穿好襯衫,打好領帶:又加一件襯衫,再打一條領帶"的夸張行為,突出其怪誕;契訶夫描寫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夸張的生活習慣,突出其滑稽可笑。③細節描寫。如:汪曾祺以金先生每天晚上帶著剪刀把校園里的通告、啟事的空白處剪下來等行為上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他的吝嗇貪婪;契訶夫用“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這一語言上的細節描寫,諷刺了別里科夫頑固保守的性格。

(4)“人性的美好”:①文嫂善良淳樸。她尊重學生,老實,潔身自好。養雞喂雞,洗衣縫被,自給自足。②文嫂堅韌頑強。她遭遇雞被偷盜,女婿去世,生活艱難,仍然堅強過日子,繼續勞作。“人性的丑陋":①金昌煥自私貪婪。他身為大學生,從不買紙,每天晚上從壁報、通告、啟事上剪下空白處,留作不同用處,也不顧文告是否過期。②金昌煥卑鄙惡劣。對于善良堅忍的文嫂,他不僅偷了文嫂的雞,還借了文嫂的鼎罐來燉,用過的鼎罐洗都不洗就還給文嫂。

【點評】“規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得分。(3分)

然而成敗A異變B功業相反C何也D試使山東之國E與陳涉F度長絜大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委命下吏"與《庖丁解牛》“如土委地”兩句中的“委"字意思不同。

B.“卻匈奴七百余里”與《六國論》“李牧連卻之"兩句中的“卻”字意思不同。

C.“因河為池"與《鴻門宴》“不如因善遇之”兩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D.“贏糧而景從”與《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兩句中的“景”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始皇奮力發展六世秦王遺留下來的功業,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并控制天下,而他后來卻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這為其覆滅埋下了禍根。

B.秦始皇以為關中地勢險固,加上有良將把守要害之處,關中城池固若金湯,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文中“自以為"暗含作者對這種想法的不認可。

C.陳涉出身貧寒,地位低賤,才能不及平常人,而且是一個流浪之徒,在田野間揭竿而起,卻天下響應,因為他的起義正好順應了天道民心。

D.陳涉與東方諸國在地位、裝備、軍隊、謀略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他的起事卻導致秦朝覆滅,作者認為這與秦統一后不施行仁義有關。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4分)

(2)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答司馬諫議書》)(4分)

14.秦統一后“仁義不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根據文章第一段內容概括作答。(3分)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

【解答】(1)“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表意完整,結構一致,其后均應斷開;疑問句“何也”表意完整,單獨成句,后面應斷開。綜上應在BCD三處斷開。句意: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

(2)B.有誤,“卻"都是……退卻”的意思。句意: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李牧接連使秦軍退卻。

故選:B。

(3)C.“流浪之徒"錯,原文“遷徙之徒”是指被征發去守邊的戍卒。

故選:C。

(4)①作難:起事;隳:毀滅;為:表被動,被;何也:為什么呢?譯文:一個戍卒起事而宗廟毀滅,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

②強聒:勉強勸說幾句;故:所以;略:簡單。譯文:(但)最終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簡略地給您回信,不再逐一為自己辯解。

(5)文中說到“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用嚴刑峻法奴役天下百姓;“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焚燒諸子百家著作,采取愚民政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毀壞名城,殺掉英雄豪杰;銷毀天下兵器,削弱百姓力量。

答案:

(1)BCD

(2)B

(3)C

(4)①一個戍卒起事而宗廟毀滅,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

②(但)最終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簡略地給您回信,不再逐一為自己辯解。

(5)①用嚴刑峻法奴役天下百姓;②焚燒諸子百家著作,采取愚民政策;③毀壞名城,殺掉英雄豪杰;④銷毀天下兵器,削弱百姓力量。

參考譯文: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愿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于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春山夜月

于良史①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注】①于良史,唐代詩人,曾任從事和侍御史等官職,其五言詩善于描摹物態風光。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總攬全詩,“勝事"是全篇詩情產生的源頭,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的描述。

B.頸聯寫詩人沉醉于月下美景,興之所至哪管路程遠近,想離開卻又難舍芳香艷麗的花草。

C.尾聯以聲襯靜,由鐘聲引出遠方隱現在一片青翠山色深處的樓臺,描繪出春山的恬靜幽美。

D.全詩清淡閑雅,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表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追求。

1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兩句歷來為人稱道,寫景寫人都妙趣橫生。這兩句詩寫出了人與景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

【解答】(1)D.“表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追求”錯。此詩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詩人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沒有對隱逸生活的追求。

故選D。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意思是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月在手”“香滿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滿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滿了奇特的意趣。夜間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撲鼻,詩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著月亮,則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撲鼻,詩人不禁穿行花叢,盡情撫弄滿枝的繁花,則花香自然滿衣了。這樣的描寫,細膩而生動,精妙地傳達出詩人夜游山景的濃厚興致。

答案:

(1)D

(2)①童心不滅、逸興悠長。詩人捧起山泉賞水中之月,撥弄山花嗅其芬芳,顯出其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的特點。②水月交融、清澈空靈。月影在手掌中閃爍,足見水之清澈,展現出水月交融的空靈澄澈之美。③花香馥郁,香浸衣衫,沁人心脾。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足見花之馥郁,令人沉醉。

譯文:

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顧迷戀玩賞,天黑了,竟然忘了歸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還哪里計算路程的遠近呢?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懷依依惜別的深情呢!

夜風送來了鐘聲,我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一處青翠山色的深處。

賞析:

可以說,此情此景,再沒有比這兩句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首先,從結構上看,“月”字緊承“賞玩夜忘歸"中的“夜”,“花"則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其次,這兩句詩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物情態,栩栩如生。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只兩件,卻是點到為止、以一當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最后,精于煉字。“掬"弄”二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可謂是神來之筆。

這首詩描寫春天山中夜景的美麗迷人,抒發了熱愛山水的情懷。開篇點明春天山中勝景太多,自己留連忘返直至夜間,可見詩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賞玩”,而正是至夜忘歸,才又意外地欣賞到山中更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滿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滿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滿了奇特的意趣。夜間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撲鼻,詩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著月亮,則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撲鼻,詩人不禁穿行花叢,盡情撫弄滿枝的繁花,則花香自然滿衣了。這樣的描寫,細膩而生動,精妙地傳達出詩人夜游山景的濃厚興致。正因夜游興致愈濃,詩人還想再往前行,到更遠處尋覓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這些花花草草,正在這時,一陣悠揚的鐘聲響起,詩人循聲望去,一片青瓦樓臺掩映在嵐光飛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詩以山間景象引出興致,由近及遠,逐層展開,最終以悠揚鐘聲和翠微山色將詩境進一步推擴,構思精妙,余韻無窮。從以上的解析看出,前兩句講的是喜歡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嵐光飛翠中的青瓦樓臺也很美,悠揚的鐘聲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現了對任何景色,不論遠近、不論是何景都欣賞的心境,對于到處都是美景而不勝收的感嘆;最后,第三句也呈現了景色的由遠及近、由靜到聲、由自然到人工的層次。因此,第三句確實是詩的精髓。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遠近;離開時,面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即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這兩句詩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則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現的雖是遠景,但仍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并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遙相呼應。

縱觀全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乃詩之精髓所在,令人嘆為觀止。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

【點評】理解詩歌的方法:

(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注釋隱含意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