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匱要略的動補構造
摘要:漢語動補式起源的時間,主要有“先秦說〃、“兩漢說〃和“魏晉說〃
等,漢語史界尚難定論。本文通過對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動補構造的研究分
析,進一步論證動補構造這一重要的語法形式至少在漢代已出現(xiàn)并趨成熟。關鍵詞:
老實;動補構造;漢代;金匱要略
引言
一、語料的選擇
東漢末年,張仲景完成了確立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一一?傷寒雜病
論?十六卷,此書問世后不久,就因戰(zhàn)亂而散失。西晉王叔和經(jīng)過廣泛搜集,將原書傷
寒部分編成?傷寒論?十卷,但未見雜病部分。北宋仁宗時的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發(fā)現(xiàn)
了一部叫?金匱玉函要略方?的書,是?傷寒雜病論?的節(jié)略本。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
中說:“此書王洙于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
下載其方,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于癥候之下,以便檢用。所論傷
寒,文多節(jié)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
名。〃到了神宗熙寧年間,經(jīng)林億等人校訂,最后題書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簡稱為?
金匱要略?或?金匱?(以下簡稱?金?)
?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云:”那么此書叔和所編,本為三卷。洙鈔
存其后二卷,后又以方一卷散附于二十五篇內(nèi)。蓋已非叔和之舊。’’但對于此書所載
的醫(yī)術及其藥方療效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然自宋以來,醫(yī)家奉為典型,與素經(jīng)問難并
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那么亦岐黃之正傳、和扁之嫡嗣矣。〃又“獨
此編僅僅散附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寶也。〃關于?金?的語言,?總目?說:“漢
代遺書,文句簡奧,而古來無注,醫(yī)家猝不易讀。彬注成于康熙辛亥,注釋尚為顯
明。〃由此可見,?金?雖然經(jīng)由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但仍保存了漢代語言風格原
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們對語料進展鑒別的負擔。
我們選擇?金?作語法專題研究,除了上述鑒別時代的原因之外,還出于這樣的考
慮。中古是漢語變化較為顯著的時期,?金?雖然是醫(yī)家的醫(yī)書,它自然也不能不對中
古的語言現(xiàn)實有所反映。另外,對?金?進展專題語法研究的著作和論文非常少見,因
此本文的寫作有一定的意義。
?金?的版本較為復雜,目前最流行的本子是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標點本(以鄧珍本
仿宋刻本為底本進展整理〕,我們選擇2022年4月第1版進展研究。文中例句后括號
里的數(shù)字為該句在此書中的頁碼。
二、寫作目的和寫作方法
動補構造的研究一直是漢語語法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研究角度分現(xiàn)代漢語
的使用角度,漢語歷史開展的動結式的萌芽、開展和成型過程的角度。本文的主要目
的是期望在對?金?的動補構造進展全面分類描寫的根底上,提醒?金?動補構造的特
點,至于要理清它在動補構造開展史上的地位、對動補構造的形成與開展以及動補構
造不同類型的互相影響等問題,由于筆者所學有限,只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了。
本文按照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將動補構造分為動結式、動趨式、動程式、其它格式
(包括數(shù)量補語、介詞構造補語、名詞補語〕四大類,搜集?金?中每一類的用例,然
后作相關的描寫。
三、動補構造研究概述
1、動補構造的構成和類別
動補構造的出現(xiàn)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開展(其中也有一些動補構造已經(jīng)凝固成詞,
詳細時間郭錫良先生認為當在中古以后)1,現(xiàn)代漢語一般多從意義上進展界定。例
如:
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認為:“動補短語:由中心語和補語兩個成分組成,
補語附加在中心語的后頭,其間是補充關系。有的補語之前有‘得〃2
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后補詞組:由兩個部分組成,后一部分補充說明前一部
分。“3
他們一般還按照補語的語義類別將補語分為結果補語、程度補語、狀態(tài)補語、趨
向補語、數(shù)量補語、時間處所補語和可能補語等。4
2、動補構造歷史與開展的研究概況
王力先生最早把“動詞+結果補語〃所構成的動補構造稱之為“使成式〃,日本
一些漢學家那么稱之為“使成復合動詞〃。蔣紹愚(1992〕認為:“因為動補構造還
可以分為幾類,各類產(chǎn)生的時代并不一樣。〃5因此,我們有必要進展區(qū)別對待。對
于“動程式〃6和“動詞+介詞構造〃兩類格式形成的時間在先秦這一觀點,語法學
界的意見頗為一致。至于動結式和動趨式,特別是對于動結式,學者們的意見卻非常
不一致。下面我們把研究者們的意見進展簡要概括,其中以動結式為主、同時兼及動
趨式。
(1〕秦及秦以前說
周遲明(1958〕:”使動式復式動詞合用式是由詞法上的關系開展而成的,大概
起源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關系開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余健萍
1957)、楊建國(1959〕等認為在先秦萌芽。張顯成(1994)利用簡帛文獻來論證
“使成式產(chǎn)生于先秦并且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已成熟了。"7周、楊和潘允中(1980)還
認為動趨式在先秦已經(jīng)出現(xiàn)。
⑵漢代說
王力先生明確指出:“使成式是一種偽語的構造方式。從形式上說,是外動詞帶
著形容詞1‘修好‘,’弄壞’〕,或者是外動詞帶著內(nèi)動詞1‘打死‘,'救活’〕;
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結果在一個動詞性偽語中表示出來。這種行為能使受事者
得到某種結果,所以叫做使成式。〃在對漢代大量實例進展分析的根底上,他進一步
詳細闡述了使成式的構造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絡:”外動詞帶內(nèi)動詞的使成式,其施
事者的行為的結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種行為;外動詞帶形容詞的使成式,是施事者的行
為的結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種情況。〃經(jīng)過一番全面詳實地考察之后,王力門958)得
出結論說“使成式產(chǎn)生于漢代,逐漸擴展于南北朝,普遍應用于唐代。〃祝敏徹
(1963),柳士鎮(zhèn)(1992)等也持一樣的觀點。王力還認為動趨式也形成于漢代。
⑶唐代說
日本學者太田辰夫贊同王力先生所提出的使成式的條件和標準,所不同的是太田
著眼于詞的層面進展研究,他把行為及其結果同時表現(xiàn)的動詞后面帶自動詞、動詞后
面帶形容詞的組合分別稱為使成復合動詞和結果復合動詞,這顯然不同于王力先生使
成式的偽語觀點。太田在進一步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在古代漢語中自動、他動詞很多〃,
“類似使成復合動詞的東西從很古就有〃。這就為如何分辨使成復合動詞造成了一種
困難。于是他為動結式的形成提出了一條鑒別方法:“……除此以外,還可以選擇不
管在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是自他兩用的動詞,來檢驗一個詞的復合方式。例
如,檢驗關于“殺〃和“死〃那樣的詞,它們意義上有類似之點,而自動和他動的區(qū)
別是明確的。“殺〃從古到今都是他動詞,“死〃從古到今都是自動詞。〃8
他最后發(fā)現(xiàn),到了唐代,用“殺〃的地方換用“死〃的例子相當多了,而且后面
的那個動詞已經(jīng)凝固成自動詞,由此證明使成復合動詞至遲在唐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這就是
頗具科學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v死〃對"v殺〃的交換。“它打破了傳統(tǒng)研究中主要憑語感
做判斷的局限,而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確立形式識別標志。〃9
(4)六朝說及其他
日本志村良治(1984)認為:使成復合動詞產(chǎn)生于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到唐
末〕。在歸納動結式成立過程的根底上得出動結式出現(xiàn)于六朝。梅祖麟(1991)和蔣
紹愚(1994)也持“六朝說〃。李平(1984)在對動補構造鑒定和產(chǎn)生年代問題進展
認真考察后,他在發(fā)表的?〈世說新語〉和〈百喻經(jīng)〉中的動補構造?一文中,“概括
了動補構造起源和開展研究的三種代表性意見,指出了‘先秦、殷周說'的缺陷和‘漢
代說’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對太田辰夫、治村良治以‘殺'和‘死'作為檢驗使成復合動
詞的形式標準和由此推導的結論提出了質疑……通過對?世說新語?和?百喻經(jīng)?的全面
考察,以大量確鑿的語言事實論定動補構造在六朝肯定地產(chǎn)生了。李平這一考察結論
不同于志村良治的使成復合動詞'六朝說',他是國內(nèi)第一位明確肯定動補構造產(chǎn)生于
六朝的學者。〃10
另外,也有對太田辰夫的論證持不同意見的,宋紹年(1994〕認為“死〃在上古
也有不少作他動詞的用例,因此太田的標準并不可靠。杜純梓那么對梅祖麟關于動補
構造產(chǎn)生于六朝的論點和論據(jù)發(fā)表了不同看法,提出:“動補構造不能與復合動詞混
而為一;帶沒帶賓語不能作為鑒定動補構造的決定性條件;漢語開展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
‘自動詞化';具有因果聯(lián)絡的特殊兼語式不是出現(xiàn)于六朝,而是在先秦漢語中就存
在。〃等一系列觀點,以此證明“六朝說〃不可信。11
下面就按照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把?金?中的動補構造分為動結式、動趨式、動程式
和其他格式(包括數(shù)量補語、介詞構造補語和名詞補語)四大類,并對它們作相關的
描寫,以此證明動補構造這一重要的語法形式至少在漢代已出現(xiàn)并趨于成熟。
一、動結式
1.1對動結式性質的認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正確地認識和分析動結式,必須先對古代漢
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結式的性質有明確的認識。從引言中黃伯榮、廖序東以及胡裕樹主
編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中對動補構造的定義,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的動構造造是從意義上
來界定的。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語法界對動補構造的研究逐層深化。它的
特點,據(jù)黃增壽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種:(1〕動結式的及物性與它的組成成分的及物
性沒有規(guī)律性聯(lián)絡。(2〕動結式的配價與它的組成成分的配價也沒有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絡。
(3)動結式的構造中心游移不定。〔4〕語義指向的復雜性。由此斷定動構造造離短
語遠而離詞近。12
完全用詞的標準來衡量古代vl+jv2〔jv2表示含動作結果的動詞〕的構造,我們
必然得出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動結式的結論。所以我們贊同黃增壽“古代漢語
'vl+jv2'(jv2能帶賓語〕構造是詞組式動構造造,現(xiàn)代漢語中的動結式是詞式動
構造造〃的觀點,并以此來分析?金?中的動結式。
1.2?金?動結式的初步考察成果與分析
?金匱要略?動補構造中的結果補語(記作j〕,根據(jù)"vj”所處句子中賓語的有
無及其前后位置,可分為:v+j,V+j+,V++j。1為方便表述,文中用了以下符
號:=補語、=賓語、v=動詞、j=結果補語。〕
1.2.lv+j
可分為肯定和否認兩種格式,其中否認式有5例,格式為“v不丁:
(1)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承,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3〕
(2)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13)
(3)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福〔18〕
(4)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78)
(5〕?千金?云:主卒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
去齒下湯。(90〕
另有肯定式18例,其中“v令式2例:
(1)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37〕
(2)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內(nèi)蜂蜜,攪令和,煎如薄
粥,溫服一升。[74)
其余16例為:
11〕榮氣不通,衛(wèi)不獨行,榮衛(wèi)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
腫大,黃汗出,痙冷。(19〕
(2)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
之。[21)
(3)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脈浮者,里虛也。(21)
(4)脈得諸前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22)
15〕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那么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42)
(6〕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51)
17〕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頓服荊161〕
(8)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
下,如無膿,當下血。(72)
(9)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令消盡,溫服
一升,日三升,不差更作。(78)
(10〕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nèi)膠,令消盡,分溫三服。(81〕
(11)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jīng)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
門,寒傷經(jīng)絡。(84)
(12)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
來。(84)
(13〕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86)
(14)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89)
(15)磯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89)
(16〕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90)
這類補語動詞〔包括自動詞和他動詞,關于補語是形容詞性的放在程度補語一節(jié)
當中分析〕緊接主要動詞,后面不帶賓語。
1.2.2v+j+
此式與上式相反,主要動詞后面除補語動詞外,還有賓語。
(1)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37〕
(2)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合藥令相得。[74)
(3〕狗屎一升,絞取汁以灌之。(89)
(4)剔取左角發(fā)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90)
15〕澄清汁,飲一升,即愈。(93〕
(6)水浸豆豉,絞取汁,服數(shù)升愈。(93)
1.2.3v++j
(1)上鏗麻豆大,每抄五錢匕。(9)
(2〕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10)
(3)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11)
(4)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19〕
15〕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126〕
16〕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34〕
17〕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
145〕
(8)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57)
(9)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68)
(10)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81)
111)嘔者,加半夏半升,洗。⑻)
從例中我們可以看出,v++j式實際上還包含另外一式,假設用形式標記的話,
就是v+l+只+2+j2,即13〕所示。除這種形式外,其他另外10例按照補語形式
的不同,又可分為三類:補語是形容詞的,如(1)14);補語是量詞的,如(7〕
18〕(9〕〔10〕(11);補語是自動詞的,如〔2〕〔5)(6〕。
1.3?金?中的“得”
“得”字的用法非常靈敏,對帶“得〃的述補構造產(chǎn)生時間以及“得'’的來源也
各有不同的看法。正因為牽涉到的問題較多,本文把它拿出來單獨討論。
1.3.1關于“v得〃述補構造中“得〃的來源及形成,學術界大體有以下三種看法
(1)楊建國(1959〕認為:”假設對上述動補式謂語的賓語有所補敘時,即說明
賓語因動詞所使成的一種變化或狀態(tài)時,我們探求的構造助詞'得'就出現(xiàn)了。〃即在
他看來,構造助詞“得〃是直接由“v得〃式中“獲得〃義的“得〃開展而來的。另
外,祝敏徹(I960)、岳俊發(fā)(1984)等認為狀態(tài)補語構造的“得〃是從表完成的
“動詞+得”構造的“得"虛化而來的,可能補語的“得”是從表可能的“動詞+
得〃構造的“得〃虛化而來的。
(2)王力(1958)那么認為表完成的狀態(tài)述補構造和表可能的能性述補構造來源
一樣,都是“由原來的'獲得'意義轉化為‘達成‘,由‘達成’的意義更進一步的虛
化,而成為動詞的詞尾。〃楊平(1990),蔣紹愚(1994)和吳福祥(2000)都持這
一觀點。吳福祥說:“上面例子中的‘v得',假設后接謂詞性成分,那么整個構造就
變成了述補構造,同時,'得'也就逐漸演變成用作補語標記的構造助詞。我們認為述
補構造'v得'就是這樣形成的。〃
(3)趙長才(2002)認為“v得〃的來源有二:一是源于“到達、達成〃義
“得”的語法化,二是源于“致使〃義“得〃的進一步語法化,即:“魏晉六朝時
期,'得'具有'使、令'義用法和功能,唐代‘得‘以‘致使'義動詞的身份進入到兩
個謂語性成分之間的句法位置,形成'v得vp'格式。之后。'得'在該句法位置上進
一步虛化成構造助詞,原為連謂構造的‘v得vp'也就演變?yōu)槭鲅a,v得〃
1.3.2關于“v得〃述補構造的產(chǎn)生年代
潘允中(1980),岳俊發(fā)(1984)認為南北朝時期就已產(chǎn)生,而王力(1958),
楊建國(1959),楊平〔1990〕,蔣紹愚1994)吳福祥(2000)那么認為應該是在
唐代。
1.3.3本文的觀點
我們認為王力他們的意見是成立的,即:一般所說的表完成的“v得〃和表可能
的“v得〃來源一樣,其中的“得〃來源于表“獲得〃義的動詞“得”。至于產(chǎn)生年
代,比較傾向楊平先生的觀點:“先秦時'得'開始用于取義動詞后,與前面的動詞構
成連動構造,漢末起'得'用于非取義動詞后,'獲得'的實詞義虛化,與前面的動詞
構成述補構造,表示動作實現(xiàn)、有結果,當‘V得()’用于非已然的語境中時,它表
示實現(xiàn)某種行為的可能性。動詞'得'用于另一動詞的后面,它的作用和意義就開始發(fā)
生了變化,從與動詞并列變?yōu)楦綄俚难a語,從表'獲得'變?yōu)閷崿F(xiàn)、結果。〃
?金?作為一部醫(yī)學著作,其中的例句都是表示一種非已然的語境,但是“因為一
個動作總是要在實現(xiàn)或完成以后才能產(chǎn)生結果或狀態(tài),反之,一個動作既已產(chǎn)生某種
結果或狀態(tài),那這個動作自然也就實現(xiàn)或完成了。由于‘V得’中補語已蘊涵了表示動
作實現(xiàn)/完成的語義,'得'原有的表示動作實現(xiàn)或完成的語義功能便逐漸消失。〃13?
金?中的“得〃字短語就表現(xiàn)出這種趨勢。
以下是出如今?金?中的''得〃字短語,共有13例(句后括號內(nèi)數(shù)字表示頁碼〕:
⑴口噤不得語⑺
⑵或拘急不得轉側(20)
⑶并治但伏不得臥(20)
(4)虛勞虛煩不得眠(24)
(5)但坐不得眠(26)
⑹喘不得臥(27)
⑺胸痹不得臥(31)
⑻拘急不得轉側(37)
⑼倚息不得臥(48)
(10)暮躁不得眠(53)
(H)躁不得睡159)
門2)煩滿不得臥(80)
(13)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86)
從構造類型上來看,?金?中“v不得"構造的述語部分(v)較為豐富,除13〕
(5)(6〕(H)為單個動詞外,尚有主謂式(1)[7)(10),狀中式(4)
(9〕,述補式(8)和述賓式(2)(12)(13)o這與同時期的文獻?史記?、?漢
書?、?修行本起經(jīng)?中沒有出現(xiàn)“得”用在非取義動詞后面的情況相比,是較為突出
的。14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金?中的“得〃字短語還沒有完全虛化,只是處在向“得〃字
補語轉化的階段。
二、動趨式
動趨式是動詞與指示動作運動趨向的動詞或趨向動詞詞組構成的(記作v+q],
形趨式要在唐代才出現(xiàn),太田辰夫在?中國語歷史文法?中曾舉例:
11〕莫待春深去。(白居易)
(2〕瘦去形如鶴。(皮日休)
趨向動詞是動作義素與趨向義素的加合,它附著于其他動詞后時,其動作義素相
對削弱,這就突顯了其趨向義素。動趨式在上古已經(jīng)萌芽,在漢代得到擴大。它和連
動式的區(qū)別是后者的兩個動詞有時間先后的關系,而前者更像一個詞。15
?金?中充當補語的趨向動詞有''來、去、出、向、下、起"6個:
2.1述語為不及物動詞,補語為趨向動詞,共7例
(1)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5〕
(2〕從四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5)
(3〕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73)
(4〕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173)
(5〕雞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89〕
(6)剔取左角發(fā)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90)
(7〕取令溺,須得流去。(91〕
2.2述語為及物動詞,補語為趨向動詞,共10例
及物動詞+趨向補語+賓語
(1)蜀椒炒去汗,一兩。(14)
(2)蜀漆洗去腥。(16)
(3)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26)
(4)上四味,末之,內(nèi)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
服。(36)
(5〕蜀漆三兩,洗去腥。(62)
16〕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81〕
17〕誤食之,戟人咽喉,氣病欲絕,或吐下白沫,身體痹冷,急治之方。(99)
及物動詞+賓語+趨向補語
(8)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35)
(9)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88〕
(10〕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103)
關于動趨式,常常被提及的還有“三合式〃動趨式,如“遁出去〃、“飛上
去〃、“走出去”等形式,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金?中也類似的形式,例(1)
⑷即是。16
三、動程式
程度補語一般多由形容詞和副詞來充當,下面就?金?中由形容詞或形容詞詞組以
及副詞或副詞詞組充當補語的情況分別進展分析。
3.1由形容詞或形容詞詞組充當補語,共12例
(1)假設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3)
(2)假設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
⑷
(3)四肢才覺滯重,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4)
14〕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那么無由入其媵
理。⑷
(5)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那么痛劇。(10)
(6)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那么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
脈微數(shù)。(11)
17〕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雞子黃,攪勻,煎五合,溫服。[12)
(8)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14)
19〕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25)
(10)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29〕
(11)生狼牙一兩,炙香。(33〕
(12〕澄清汁,飲一升,即愈。193)
3.2由副詞或副詞詞組充當補語,共4例
11〕假設發(fā)其汗,那么其惡寒甚。(10)
⑵加溫針,那么發(fā)熱甚。[10)
(3〕假設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螞不止。(82)
(4)如四體壅,添甘草少許。(88〕
四、其他格式
我們把不能歸入動結式、動趨式以及動程式的補語構造放入其他格式來討論。?金?
中的其他格式按補語成分不同,又可分為數(shù)量補語、介詞構造作補語和名詞補語3
類,以下分別討論這幾類補語構造。
4.1數(shù)量補語
數(shù)量補語17是由數(shù)量詞組充當?shù)模谙惹囟嗍敲吭~,例如:
(1)處狄十二年而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2)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戰(zhàn)國策?〕
動量補語較少,例如:
(1)孔子游于匡,衛(wèi)人圍之數(shù)幣,而弦歌不榛(?莊子?秋水?〕
?金?中的數(shù)量補語共有14例,主要是名量補語和動量補語。
4.1.1名量補語,共7例,主要表示時間
門)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
去滓。(12)
12〕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13)
(3)云母燒二日夜。(16)
14〕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18)
(5]久嗑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48)
16〕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74)
(7)上二味,蒸一食頃,熟,杵之服,日再服。(94〕
4.1.2動量補語也共有7例,動量詞只有“遍、沸〃兩個
(1)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并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18)
(2)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19)
(3)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
三服。[26)(4)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
數(shù)沸,分溫三服。(31)
(5)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半升,溫服一升,余
分再服。166)
(6)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shù)沸,澄清汁,飲一升,即愈。
(93)
(7)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103)
其中借用的動量詞“沸〃已經(jīng)在?金?中出現(xiàn)。
4.2介詞構造作補語
介詞構造作補語往往是用介詞引進時間、地點、方向、工具和對象等等,它起源
很早。例如:
(1)自朝至于日中戾不遑暇食。(?尚書?無逸?)
12〕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1?孟子?梁惠王上?〕
漢語的介詞多由動詞開展而來,我們熟悉的"於"(于)和”乎〃就是其中典型
的一例,但多數(shù)介詞仍可用作動詞,如“到〃、”在〃等等,不過假設它們用在動詞
后面并起到引進時間、處所、手段等語義成分的作用時,那么它們無疑是介詞。?金?
中,”于〃的用法根本和上古一樣。
(1)問曰:病人有氣色現(xiàn)于面部,愿聞其說?(4)
(2)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
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15)
(3〕假設但熱不寒者,邪氣內(nèi)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16〕
14〕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67)
(5)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167)
“以〃作為介詞構成介詞補語,在?金?中有1例用句。
11〕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
汗,瘞。⑼
“在〃作為介詞在上古已有運用。?金?中,“在〃位于動詞之后構成補語,可能
是新興用法。
(1)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84)
(2)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并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85)
(1)”在〃介詞構造引入方位,(2)是引入地點。
最有特色的是“著〃的出現(xiàn),?金?中的例句為:
(1)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
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15)
12〕今人以桂屑著舌下。(90〕
我們發(fā)現(xiàn)例〔1)(2〕中“著〃并沒有附著在主要動詞后面起輔助作用,它在句
中的動詞性仍然很強,還沒有被完全虛化。
4.3名詞補語
本文所謂的名詞補語限于句中謂語表示方位、地點的名詞性成分。〔在?金?中那
么為人體的器官部位〕
4.3.1動詞+名詞補語
11〕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10)
(2)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11)
(3)少陰脈沉而滑,沉那么為在里,滑那么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藏不
瀉,經(jīng)絡不通,名曰血分。(54)
(4)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57)
(5)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64)
(6)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82)
(7)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耗敲粗o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
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83〕
(8)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
如結胸狀,澹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83〕
19〕陽明病,下血澹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
之。(83〕
(10)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jīng)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
門,寒傷經(jīng)絡。(84)
(11)I!搗汁,灌鼻中。(89〕
(12)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nèi)鼻中。(89)
(13〕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89)
(14)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差。
(89)
4.3.2述賓+名詞補語
(1)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nèi)藥鼻中那么愈。18〕
(2)騎牛臨面,搗迷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89)
根據(jù)何樂士1984)的研究,?史記?和?左傳?中的補語相比,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了很多不
由介詞引進的補語,其中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了很多不由介詞引進的表地點和時間的
名詞補語。18?金?中這種無介詞補語數(shù)量多于介詞補語的狀況也正是?史記?當中現(xiàn)象
的遺留和繼續(xù)。
結語
本文將傳統(tǒng)上認為是動補構造的幾種格式在?金匱要略?中的出現(xiàn)情況進展了搜集
和歸類,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展了一些討論。下面是全文的結論。
1動結式按下字能否帶賓語分為詞式動結式和詞組式動構造造,?金匱要略?中的
動結式還處于詞組式動構造造階段。
2"得〃字短語在?金匱要略?還沒有完全虛化,正處在向“得〃字補語構造轉化的
構成當中。
3述趨式在?金匱要略?中只有動趨式一型,形趨式還沒出現(xiàn)。但?金匱要略?已經(jīng)
有了“三合式〃動趨式,即一般動詞后面趨向動詞連用的格式。
4?金匱要略?中具有特色的動量詞是“沸〃,它是被借用的動量詞。介詞構造補語
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的應用,是上古以來的傳統(tǒng)用法的繼承。“著〃還沒有被虛
化,它的動詞性仍然很強。名詞補語在?金匱要略?中運用比較多,這與它作為醫(yī)書是
親密相關的。
注釋:
⑴郭錫良先生在?先秦漢語構詞法的開展?一文中認為:“至于補充式(動補構
造〕的組合在先秦往往是詞組而不是詞,中古以后才有一些動補構造凝固成詞
⑵黃增壽?〈三國志〉的動補構造?“動結式〃一節(jié)中認為“這些都是典型的次的
特征,由此可以斷定動構造造離短語(詞組)遠而離詞近(一些動補構造如‘改良’、
‘擴大’已成了真正的詞〕。〃
⑶吳福祥?漢語能性述補構造“v得/不〃的語法化?(?中國語文?2002,第1
期〕
⑷楊平?“動詞+得+賓語〃構造的產(chǎn)生和開展?(?中國語文?1989,第2期)中
說:“同時我們注意到漢末開始出現(xiàn)了個別'得'用在非取義動詞后面的例子。?史記??
漢書??修行本起經(jīng)?中沒有。〃
⑸參見黃增壽?〈三國志〉的動補構造?一文中的“動趨式〃一節(jié)。
⑹參見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二十五章“述補式〃中“趨向補語”一節(jié)。
⑺所舉例句引自黃增壽?〈三國志〉的動補構造?中的“其他格式”的“數(shù)量補
語”一節(jié)。
⑻太田辰夫著?中國語歷史文法?(中譯本〕〔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大學出版
社,1987〕
⑼杜純梓?對“殺〃和“死〃形式標志確立與應用的追蹤分析一兼評梅祖麟對動補
構造的研究?(?古漢語研究?2022,第4期,第2頁〕
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纖維板行業(yè)的國內(nèi)外標準對比研究考核試卷
- 畜牧良種繁殖保險制度與風險管理考核試卷
- 時間的初一語文作文
- 玉米加工與糧食產(chǎn)后減損技術考核試卷
- 空中交通管制員視覺識別能力考核試卷
- 突發(fā)事件預防與應對策略考核試卷
- 站內(nèi)公共服務設施完善與人性化設計實踐成果考核試卷
- 紡織品在農(nóng)業(yè)領域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考核試卷
- 小學100以內(nèi)退位減法練習題(500條)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大數(shù)據(jù)可視化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知識產(chǎn)權與人工智能
- 定向鉆出入土點平面布置圖(可編輯)
- ANSYS導出柔性體MNF文件入ADAMS的詳細步驟
- (完整版)200210號文-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年修訂本)本月修正2023簡版
- 《駱駝祥子》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 光學零件制造工藝
-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卷文學類閱讀真題《建水記》《大師》講評
-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思維導圖人教部編版
- 中考冠詞專項訓練100題 (帶答案)
- 幼兒心理學(陳幗眉)期中考試試卷含答案
- 電力現(xiàn)貨市場基礎知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