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777-2017 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屏柜光纖回路技術規范_第1頁
DL∕T 1777-2017 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屏柜光纖回路技術規范_第2頁
DL∕T 1777-2017 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屏柜光纖回路技術規范_第3頁
DL∕T 1777-2017 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屏柜光纖回路技術規范_第4頁
DL∕T 1777-2017 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屏柜光纖回路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能源局發布I Ⅱ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 25技術要求 2附錄A(資料性附錄)屏柜內光纖回路連接示意圖 7附錄B(規范性附錄)光纜熔接的技術要求與過程步驟 9附錄C(資料性附錄)屏柜內光纖回路布線示意圖 附錄D(資料性附錄)光纖線纜及附件的標識示例 GB/T2423.17—2008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Ka:鹽霧GB/T5169.16—2017電工電子產品著火危險試驗第16部分:試驗火焰50W水平與垂直火焰試YD/T1258.4—2005室內光纜系列第4部分:多芯光纜YD/T1272.1—2003光纖活動連接器第1部分:LC型YD/T1272.3—2015光纖活動連接器第3部YD/T1272.4—2007光纖活動連接器第4部分:FC型2尾纖、跳纖應選用多模Alb(62.5/125μm)、Ala(50/125μm)或單模B1(9/125μm)型光—34應的線纜宜布置在靠近屏柜內部;層疊布置時,上方設備對應的線纜宜布置在內層,下方設備對應的固定和保護,光纜的外護套及其加強構件宜通過固定裝置固定,光纜開剝后,纖芯經光纖保護管保護扇出后宜固定在網格板上,上行至接入裝置附近進入線槽;接入同一裝置的尾纜及分支器型預制光纜端盒等固定連接應采用熔接方式,屏柜內的設備之間以及預制光纜、尾纜等活動連接應采用插接方b)光纜/連接器型預制光纜連接,參見附錄A的圖A.2。從光纜引入屏柜到二次設備的光口端不應多于3個光纖活動連接點。通過光纖配線箱分配時每層一體化托盤熔接不宜超過兩根光纜,12芯及以下的光纜應熔接在同一層托盤中,多于12芯的光纜宜熔接在5小于線纜外徑的20倍且不小于60mm,靜態彎曲情況下不應小于線纜外徑的10倍且不小于67光端子光端子光纜終端盒光纜終端盒光纜終端盒光纜終端盒圖例8熔接終端盒熔接終端盒熔接插接插接連接器型連接器型圖例終端盒終端盒熔接光端子裝置9(規范性附錄)a)采用光纖配線箱進行熔接的光纜開剝高度應b)根據光纜對應光纖配線箱的位置及盤纖余量確定開剝的光纜外護層(或外層絞線)的長度并c)仔細切除內層光纜填充管(或絞線),保留光纖束管并及時清理光纖束管上的油膏。c)除去光纖涂覆層,用被覆鉗垂直鉗住光纖快速剝除20mm~30mm長的一次涂覆和二次涂覆e)取光纖時,光纖端面不應碰觸任何物體。端面制作好的光纖應及時放入熔接機V型槽內,并及時蓋好熔接機防塵蓋,放入熔接機V型槽時光纖端面不應觸及V型槽底和電極,避免損傷g)用OTDR對熔接性能進行復測及評定,盤繞,彎曲半徑不應小于40mm,光纖余留每端不少于0.6m;余纖盤繞后用扎帶可靠固定,水平線槽光纖一尾纜導線水平線棚道通終端盒圖C.5垂直光纖通道——網格板配合光電嵌套式線槽光纖線纜及附件的標識示例D.1光纜的標牌圖D.1光纜的標牌尾纜的標牌如圖D.2所示。D.3尾纖的標簽尾纖的標簽如圖D.3所示。D.4備用光纖的標簽圖D.4備用光纖的標簽D.5跳纖的標簽跳纖的標簽如圖D.5所示。終點:10DF/A/08123456789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