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除了“天父天子”的口號外,太平天國所宣傳的思想內涵,與中國歷史上傳統民間宗教的思想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平均主義”的部分,也只見于文字號召,并未付諸實施。材料表明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義在中國缺乏實施條件C.太平天國革命實踐與革命理想出現背離D.太平天國的思想很難發動群眾進行斗爭2.作為傳統的全球化推動力量的美國和英國背道而行:部分國家在民粹主義思潮的推動下,一些持有反全球化立場的領導人上臺,進而通過煽動、操縱選民,作出反全球化行為,出臺反全球化政策。這些現象說明A.反全球化更有利于緩解困境 B.反全球化會改變全球化趨勢C.全球化已不符合時代的需要 D.全球化趨勢將在曲折中前行3.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城市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指示》。凡是工業建設比重較大的城市,要迅速組織力量,抓緊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擴大基本建設,只進行一些必要維修工作。這個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A.集中資源建設工業化基礎B.限制城市入口的過快膨脹C.優先發展沿海的工業城市D.重新規劃工業城市的建設4.巴黎公社曾發表公告,宣布“選民無財產限制”,選舉中央委員時實行“每二萬居民或余數超過一萬者,得推選委員一名”,使各區人口數與代表名額比例合理,并且還規定了從地方到中央參與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舉A.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優越性 B.完善了資產階級的代議制C.運用了工農聯盟的革命策略 D.踐行了無產階級民主原則5.下表是1955—1959年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統計表,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新中國的外交空間得到了全方位拓展B.美國徹底放棄了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意義巨大D.萬隆會議密切了中國與亞非國家關系6.南北朝時期的典籍記載了很多北方遷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導、謝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細如服飾用具,瑣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擬。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據此可知,當時A.南北方的語言逐漸趨于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異C.經濟文化實力影響社會風尚 D.南方社會的包容性強于北方7.當京師同文館擬開設天文、算學館并聘洋人教習西方科學時,便遭到守舊者的強烈反對,將引進西方科學上升到“用夷變夏”的高度,“中體西用”說提供了可以抵御頑固派攻擊的一種解說。據此可知,“中體西用”A.反映了當時知識界的普遍共識 B.限制了洋務運動的演進和深化C.有助于西方啟蒙思想廣泛傳播 D.有利于打破傳統文化心理障礙8.近代史上,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C.抗日戰爭的勝利 D.新中國成立9.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在當時最有可能A.受到資本家真誠歡迎 B.得到工人的普遍認可C.獲得國會的大多支持 D.遭到少數農民的反對10.下表為華資企業增長表(據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編制)華資企業增長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的最大影響是A.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業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C.民族資產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臺D.為近代民主主義革命轉入新的發展階段奠定了基礎11.哥倫布《航海日志》:“兩位隆下(指國王和王后)決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國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作為直接史料,該日志可用于研究當時A.印度人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 B.葡萄牙王室對航海活動的支持C.東非人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 D.歐洲人遠洋航行的技術與條件12.觀察下圖,它反映的是新中國:A.改造私營工商業 B.開展文化大革命C.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D.慶祝香港、澳門回歸13.春秋戰國時期,游學之風興盛;墨家的個體游學區域逐漸縮小,而法家個人的游學范圍由“國內”擴展到“國外”,儒家由盛轉衰,逐漸遠離政治權力的中心。這說明A.法家政治地位日益顯要 B.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壓C.游學不利于文化的發展 D.儒法兩家爭鳴更加激烈14.在古羅馬,凡是根據公民法得不到保護的所有權,可請求裁判官予以保護。依此取得事實所有權的人可享受所有權人的一切權利。這一規定A.削奪了貴族的特權 B.賦予裁判官立法權C.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D.給予外邦人公民權15.清朝初年,經過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終通過設立軍機處而消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的掣肘,達到了機構精簡、迅捷高效、機密嚴謹、運轉和諧的境界。如圖是軍機處的運作流程,由此可見軍機處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過是A.執行皇帝決策的行政機構 B.皇帝獨攬軍政大權的工具C.皇帝旨意的草擬傳達機器 D.皇帝意志的領受傳遞班底16.漢初,人們追求不死成仙的熱度消退,與治病、養生、長壽、健體相關的醫學著作大量問世。漢武帝時再次掀起求仙熱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綜合以前各家理論的雜家,即使有部分養生醫學的理論,也是歸結到不死成仙上,醫學成就寥寥。這一現象說明A.漢代醫學成就集中于漢初 B.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學的興衰C.漢武帝假棄道家黃老學說 D.中國古代醫藥學注重理論總結17.姜寨遺址是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一個重要原始聚落遺跡。下列考古成果中,其中最能夠反映這一遺跡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是A. B.C. D.18.長安西市遺址,被譽為盛世商魂的見證。借助它可研究A.陸上絲綢之路 B.海上絲綢之路 C.榷場制度 D.早期西學東漸19.新中國資本短缺,而勞動力豐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較低。然而,我國的工業化卻從突破資金短缺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入手,強調“重工業優先發展”。有學者認為,這種“工業化次序和工業化方式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原則”。由此可推斷出A.計劃體制違背了經濟規律B.政治環境影響中國建設方式C.新中國工業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國應該優先發展輕工業20.魏氏春秋日:“魏文帝駕崩以后,明帝將送葬,曹真、陳群、王朗等以暑熱固諫,乃止。魏明帝曹睿因天氣酷熱沒有為曹丕送葬的行為受到后代史學家的譏諷。”這表明A.史家具有經世濟民的擔當精神 B.酷暑天氣影響曹睿的孝德品行C.魏晉時期的正統思想遭到削弱 D.儒家倫理影響史學家價值判斷21.康德說:“Sapereaude!……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其中“Sapereaude”的含義可能是A.“人類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B.“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2.如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非、意大利戰場形勢圖,對如圖所示戰事的發生時間排序正確的是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23.1923年秋蘇聯發生了“銷售危機”:工業品積壓、農產品收購困難。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危機的產生是由于“經濟中的無計劃性”,指出出路是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來同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作斗爭。這一主張A.適應國內外時局的需要B.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C.懷疑與否定新經濟政策D.有利于促進工業化進程24.有學者認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時期的史實,最能支持該論斷的是A.婦女對城邦事務沒有表決權B.居民中奴隸數量多于自由民C.雅典民主政治以成年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D.有不少功勛卓著的公民經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國外25.某小組為制作“過渡時期大事記”展板搜集了部分資料。其中適合列入展板的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C.高舉三面紅旗 D.提出初級階段的理論26.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據此推測,為引力波假設提供基礎理論的應該是A.相對論 B.生物進化論 C.量子論 D.萬有引力定律27.光緒年間擔任兵部尚書的徐壽衡曾說:“我兵部惟知綠營兵數,若其勇營練軍,各督撫自為之,吾兵部安得之。國家每遇戰事,調派地方軍隊,一兵一卒一餉一粥,朝廷皆待之督撫”。這表明晚清時期A.綠營力量威脅國家安定 B.傳統的軍隊體制已經瓦解C.權力結構發生變化 D.地方督撫主導近代化進程28.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蘊含著不少歷史信息。下列詩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A.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C.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D.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29.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審判中重視調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結合的理論,不再把民事訴訟視為“民間細故”,而是認為“此其有關于朝廷上下之紀綱”。這一做法A.促進了儒學的新發展 B.推動了地方司法獨立C.有利于加強地方治理 D.旨在強化君主的權威30.《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是享譽世界的名曲,這首歌來自于音樂劇《艾薇塔》,是為紀念前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夫人)所作。當阿根廷演員演唱歐美歌曲時,他們的艾薇塔成為美國和歐洲的偶像,不僅在音樂劇里,也在1996年使麥當娜成為明星的電影《艾薇塔》里。這反映了A.經濟全球化下文化的共享和影響是一種雙向現象B.全球化下拉美地區的民族文化對西方更有吸引力C.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發展的不平衡D.經濟全球化下世界文化的發展呈現同質化的趨向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二戰期間,美國正式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后,其軍隊得以進駐屬英、法勢力范圍的中東,美軍主要駐扎在波斯灣,少數部隊駐扎在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和地區,以保證盟國的伊朗走廊的安全和保護霍爾木茲海峽石油航道的暢通。美軍在波斯灣地區建立了“波斯灣司令部”,并通過修建機場,形成一個空軍基地網。美軍進駐多個國家港口,使海軍得以補給,戰略和援助物資有了安全保障。隨著對英國在中東軍隊的武器供應,美國軍事人員也隨之進入中東各地。同時,中東大多數國家為削弱英國的控制,也希望能直接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美國通過《戰時租借法案》,先后向埃及等國提供了武器,軍事代表團、顧問、教官和技術人員也隨之進入這些國家的軍事機構和軍隊。--摘編自張士智《美國中東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介入中東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介入中東的影響。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45年12月,美國政府頒發了題為《關于如何對待日本工人組織問題》的文件,明確要求日本政府采取保障工會發展的措施。日本國會審議通過了《工會組織法案》并由日本當局頒布,基本內容是:1.保障工人的團結權和爭議權:2.資方不得歧視工會會員和阻止工人加入工會:3.工人正當的爭議行為不承擔刑事和民事責任。1946年9月,日本國會通過的《勞資關系調整法》規定,勞資雙方出現爭議時,要實行由爭議雙方自主解決的原則,其進一步為調整勞資關系提供法律依據。1946年8月,日本兩大工會組織“全日本產業別勞動組合會議”和“日本勞動組合總同盟”先后宣告成立。若1935年工人實際工資指數為100,那么這一數字在1955年為119。1965年為172。工人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與之相應的消費的擴大,使日本國內市場相應擴大,使市場商品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摘編自馮瑋《解構日本戰后經濟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請回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進行工會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工會改革的影響。33.材料薛岳(1896——1998),國軍著名將領、軍事家。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參與“圍剿”紅軍。淞滬會戰爆發后,薛岳主動請纓抗日,指揮過多次對日軍的大規模會戰。1938年6月,日本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兵分多路圍攻武漢,武漢會戰爆發。會戰期間,薛岳抓住有利時機,在江西北部的萬家嶺地區巧設“口袋陣”,全殲日軍第106師團一萬余人,并俘獲三百余人。萬家嶺大捷被譽為“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1939-1942年,他先后指揮三次長沙會戰,采用“天爐戰法”打退日軍的瘋狂進犯,大量殲敵,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時有抗日“戰神”之稱,榮膺美國總統杜魯門所授自由勛章。主政湖南期間,他進行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工作,使湖南成為了大后方的堅強壁壘和物質供應基地。1946年6月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指揮所部向解放區進攻,后敗退至。——據《中華民國史資料叢刊》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萬家嶺大捷的背景?并簡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薛岳?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國的思想脫離了當時中國國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必然會出現口號和結果的背離,故C項正確;材料表明洪秀全僅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式,沒有體現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A項;平均主義根植于中國的小農經濟,和西方宗教無關,排除B項;太平天國思想的口號雖然有矛盾和不科學的地方,但對當時的群眾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太平天國運動發展迅速,排除D項。故選C。2、D【解析】

根據材料“一些持有反全球化立場的領導人上臺”“作出反全球化行為,出臺反全球化政策”等信息可知,材料體現了全球化進程受到阻礙,部分國家和民族作出反全球化行為,說明全球化趨勢將在曲折中前行,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反全球化行為,沒有體現反全球化的影響,A項錯誤;全球化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反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阻礙全球化,但不會改變全球化趨勢,B項錯誤;全球化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符合時代的需要,C項錯誤。3、A【解析】

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期間的工業化建設。根據材料時間“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時為“一五計劃”期間。從“工業建設比重較大的城市”“抓緊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并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為配合以“156”項為中心的工業化建設,政府明確了城市要為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服務,為生產、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一切以工業為中心,工業是主體,城市是配套,城市現代化通過工業化來實現。城市發展目標被明確為以重工業化為核心選擇優先發展工業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點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設,集中資源建設工業化基礎,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不能僅根據“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擴大基本建設”而片面推斷出限制城市人口的過快膨脹,排除B項。“優先發展沿海的工業城市”以及“將工業城市進行重新規劃”在材料中無法體現,CD項。4、D【解析】

從“選民無財產限制”和“使各區人口數與代表名額比例合理,并且還規定了從地方到中央參與管理的程序”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此舉踐行了無產階級民主原則,故答案為D項;巴黎公社不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權,排除A項;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政權,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工農聯盟,排除C項。5、D【解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年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絕大部分是亞非國家,這主要是因為1955年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國家主要亞非國家,排除A項;美國放棄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的標志是尼克松訪華,排除B項;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項。故選D。6、C【解析】

依據所學經濟重心的轉移的相關內容可知,此時經濟重心還未轉移到南方。材料“南北朝時期”“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表明北方的風俗影響到了經濟實力稍弱的南方。C正確;語言統一的說法錯誤,A排除;消弭文化差異說法過于絕對,B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經濟實力對風俗的影響,與南北方的包容性無關,D排除。故選C。7、D【解析】

中體西用化解了頑固派認為學習西方科技是“用夷變夏”的論調,由此可知,中體西用有利于打破傳統文化心理障礙,選項D正確;頑固派的存在說明“共識”錯誤,排除A;中體西用促進了洋務運動深化,排除B;洋務運動學習器物,而非思想,排除C。8、C【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故選C項;AB項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折點,排除;新中國成立表明中國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不屬于“轉折點”,排除D項。故選C。9、B【解析】

根據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內容可知,新政以暫時犧牲資本家的一些利益保障工人利益,包括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對當時生活貧困的工人來講,必然受到歡迎,但引起了資本家的不滿,故選B,排除A;國會的代表主要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排除C;新政在農業上的措施主要以保護農民的利益為主,穩定農產品價格,因此農民應該支持,排除D。10、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無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物質與階級基礎,故D項正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排除A項;自然經濟一直占據近代中國經濟的主導,排除B項;戊戌變法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C項。故選D。11、D【解析】

哥倫布《航海日志》反映出哥倫布是在國王和王后(西班牙)的支持下進行的航海活動,該日志可用于研究當時歐洲人遠洋航行的技術與條件,故選D;哥倫布并沒有到達印度,排除A;西班牙王室支持哥倫布航海活動,排除B;哥倫布到達美洲,該日志不能用于研究當時東非人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排除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哥倫布《航海日志》”,聯系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分析解答。12、A【解析】

依據圖片中“公私合營”可知,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故A正確;文化大革命主要特征是階級斗爭,排除A;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1971年,排除C;慶祝香港、澳門回歸是新時期改革開放以后,排除D。故選A。13、A【解析】

墨家的個體游學區域逐漸縮小,而法家個人的游學范圍由“國內”擴展到“國外”,儒家由盛轉衰。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墨家和儒家的影響變小,法家的政治地位日益顯要,故A正確;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壓,故B錯誤;游學有利于文化的發展,故C錯誤;材料信息不僅涉及儒法兩家,還有墨家,故D說法錯誤。14、C【解析】

羅馬用公民法和裁判官裁決來保護私有財產和所有人的權利,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保護私有財產和所有權人的一切權利,與削奪“貴族的特權”不符,A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賦予裁判官立法權,也沒有給予外邦人公民權,BD兩項錯誤。15、B【解析】

軍機處職能是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跪奏筆錄,所以軍機處設置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強化皇權,時皇帝獨攬軍政大權的工具,故選B;根據所學可知軍機處不是行政機構,A錯誤;CD兩項是B想皇帝獨攬大權的工具的具體表現,排除。16、B【解析】

材料表明熱消退則醫學成就高,而神仙熱則醫學成就低,可見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學的興衰,故選B;材料沒有比較漢代醫學的信息,無法判定漢代醫學成就集中于漢初,排除A;材料表明漢武帝受到黃老學說的影響,C錯誤;材料表明中國古代醫學注重養生,故D錯誤。17、C【解析】

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上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姜寨聚落遺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精細加工的石錛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代表,故C符合題意;A反映的是夏、商與西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生產力成就,故A不符合題意;B反映了遠古先民豐富文化生活水平和社會組織生活的水平,故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8、A【解析】

西市是唐都長安最為繁華的國際化貿易中心。被譽為盛世商魂的見證,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人類重新找到了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長安西市遺址,故答案為A;長安地處內陸,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經過地,排除B;榷場是宋遼金元各在邊境所設的互市市場,西安不是邊境城市,排除C;西學東漸是學習西方的文化,而西市是商業貿易之地,兩者沒有必然聯系,D錯誤。19、B【解析】

材料中主要闡述的是新中國的建設方式,并沒有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闡釋,故排除A;題干強調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沒有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這是當時政治環境所影響的結果,故選B;材料沒有對新中國工業化的成本太高進行闡釋,排除C;優先發展重工業是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而不是應該優先發展輕工業,排除D。20、D【解析】

題干表明“魏明帝曹睿因天氣酷熱沒有為曹丕送葬"而受到了“受到后代史學家的譏諷”,這是因為魏明帝的行為有悖于儒家的忠孝思想,故D正確;史學家譏諷魏明帝是因為魏明帝的行為,不是由于史學家自身的精神,排除A;曹睿是由于大臣進諫而沒有給魏文帝送葬,不是由于酷暑天氣,B項說法有誤,排除;C項與題意主旨無關,排除。故選D。21、B【解析】

康德是啟蒙思想家,主張思想家和理性判斷。A出自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排除;C體現了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排除;“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體現了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思想,故選B;D體現了宗教改革中的天主教的因信稱義思想,排除。22、C【解析】

①是北非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2年11月美英法盟軍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實施的登陸作戰。②是意大利南部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于1943年9月—10月在意大利南部實施的進攻戰役。③是突尼斯戰役,爆發于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④是阿拉曼戰役,爆發于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時間順序是④①③②,選項C正確,選項A、B、D排除。23、C【解析】1923年蘇聯正處于新經濟政策時期,根據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承認市場和商品貨幣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強計劃和反對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實質是否定市場,進一步否認新經濟政策,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當時的國際時局,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主張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不能說明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故B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工業化進程的問題,故D項錯誤。24、C【解析】

根據材料“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民主范圍僅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因此C選項最能支持該論斷,符合題意;婦女對城邦事務沒有表決權、居民中奴隸數量多于自由民屬于雅典民主范圍局限性的表現之一,不符合最能支持該論斷的條件,AB選項排除;陶片放逐法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時期確立的,當時雅典民主政治尚未進入黃金時期,D選項排除。25、A【解析】

“過渡時期”就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具有新舊社會交替時期的特征。和平解放西藏是1951年,符合過渡時期的內容,答案為A;B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不符合題意,排除;1958年產生了“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不符合“過渡時期”,C錯誤;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D。26、A【解析】

依據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并結合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可知,為引力波提供基礎理論的是相對論。A正確;生物進化論是對于物種起源的一種學說,B排除;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C排除;萬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了起來,與引力波的時空觀不符,D排除。故選A。27、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晚清時期除傳統綠營之外,存在大量受地方控制的練軍力量,反映晚清時期中央集權弱化,故C項符合題意;綠營力量是滿清傳統軍事力量,并未威脅國家穩定,排除A項;題干不能說明傳統的軍隊體制瓦解,排除B項;題干未明確中國近代化的主導力量,排除D項。故選C。28、D【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晃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是李白悼念阿倍仲麻呂的詩,阿倍仲麻呂,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學生,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故D選項正確;“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反映的是唐代商貿情況,故A選項錯誤;“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李白送故人孟浩然寫的詩,故B選項錯誤;“劍外忽傳收薊北”反映的是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故C選項錯誤。29、C【解析】

宋代地方官員強調“情、理、法”三者的結合,重視“民事訴訟”“調解”,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強化社會治理,故選C項;宋代訴訟調解活動受“情、理”的影響,但這并未直接推動儒學的發展,排除A項;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無法“獨立”,排除B項;地方司法調解與君主專制權威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排除D項。30、A【解析】

南美阿根廷的“艾薇塔”音樂劇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歡,而阿根廷的“艾薇塔”也成就了美國電影明星麥當娜,很好的證明了文化的交流、共享和影響是相互的,雙向的,故選A;B項和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同質化不符合事實,排除D。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背景:美國參加二戰;東西方交通安全受到威脅;美國經濟軍事實力雄厚;中東國家希望借助美國勢力削弱英國等。(2)影響:保證了東西方通道的安全和通暢;維持和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改變了大國在中東的力量對比;為美國在戰后實施霸權戰略奠定重要基礎。【解析】

(1)背景:依據材料中“二戰期間,美國正式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后,其軍隊得以進駐屬英、法勢力范圍的中東……,以保證盟國的伊朗走廊的安全和保護霍爾木茲海峽石油航道的暢通”、“中東大多數國家為削弱英國的控制,也希望能直接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等信息結合二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相關所學可概括得出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